重庆南山发现川黔“盐茶古道”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南山红茶 古道普洱茶 重庆普洱茶

南山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重庆南山发现川黔“盐茶古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重庆南山发现川黔“盐茶古道””相关知识!

说起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大部分人第一个就会想起著名的“茶马古道”。但实际上,重庆往东的重重大山里,还有一条不逊色于茶马古道的交通要道,那就是川黔盐茶古道。近日,几名资深地理爱好者在南山老厂附近发现了古道的遗迹,沿着遗迹行进,探寻出了这条古代交通要道的原貌。老厂古道到底通哪里?

“南岸老厂,隐藏着一条几百年历史的川黔盐茶古道。这是古代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对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堪比"茶马古道"。如今这条古道情况如何?最远能通到哪里?无人知晓。”4月11日,网友“我爱南岸”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这条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在随微博晒出的照片中,只见满眼葱茏的绿色植物中,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石板已被岁月打磨得相当光滑,可见其历史悠久,“我爱南岸”表示,这条路就是曾经兴盛一时的“川黔盐茶古道”遗迹,是在南山老厂的老街发现的,目前已经少有人烟。

“我们准备沿着这条路进行探访,看它到底能走到哪里。”在微博中,“我爱南岸”说。

马背上的“盐茶辉煌”

“川黔盐茶古道”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据《綦江县志》等资料记载,数百年前,贵州、云南从四川等地运进盐、布等生活必需品;而重庆、四川又从云贵输入茶叶,一来一往,就形成了这样一条横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的商路,主要通过马帮和人力来完成运输任务,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川黔盐茶古道”。

这条古道位于哪里?据《綦江县志》记载,这条道路由古剑进入綦江境内,途经马垭—鱼梁—柑子垭—幺塘等驿站,最后从现在的綦江东溪古镇进入贵州境内。但从重庆主城到綦江这一部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这条古道有多重要?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川黔盐茶古道的重要性,可与闻名全国的“茶马古道”比肩。“古代四川盛产盐,但缺茶叶;云贵地区盛产茶叶,但不产盐,双方需要交换茶和盐,所以就有了这条"盐茶古道"。”张老侃说,当时贩盐的马帮从四川自贡等地区出发,翻过重庆和贵州的重重大山,这条路连接着四川、重庆和云贵地区,甚至两广地区的交通与贸易。不光是盐和茶,还有布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通过这条道路转运。

南岸老厂曾马帮云集

虽然綦江到贵州的路段见于史载,但主城南山上这条被荒草掩埋的道路,是否与盐茶古道有关?近日,记者也来到南山老厂,寻找古道的全貌。Cy316.coM

“古道?老厂有好几条,你要找哪个?”在老厂街道上,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老人,都告诉记者,老厂曾是数条古道交汇之处,其中“我爱南岸”找到的那条是主干道,入口位于泉山垭附近;而另一条现存的古道遗迹则位于炮台山附近,是一条支路,沿着它走最终也会抵达泉山垭的那条主路;而重庆人所熟知的黄桷古道,也是泉山垭这条古道的延伸。

老厂为何会有这么多条古道?当地一些上年纪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古代“盐茶古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听老人说,这条路以前都是马帮在跑,马帮到重庆后会找地方转运货物、休息,老厂到黄桷垭一带就是中转站。”住在老厂老街的胡先生告诉记者,马帮在老厂休息后,会沿着黄桷古道下山,直抵海棠溪码头,货物再从码头装上船只,运往对面的储奇门,或顺江而下出夔门。

按照居民的指点,记者来到泉山垭古道口,只见大部分路面都已荒草萋萋,杂草几乎将石板路淹没,只余下一条细细的路面通往远方的山中,看不到尽头。询问周边的居民,均表示没有走完过这条古道,“沿着这条路至少能走到界石,再远就不清楚了,听老人说可以一直走到綦江,然后下贵州。”

民谣暗藏驿站路线图

5月4日,记者联系上“我爱南岸”,她告诉记者,自己和其他几名网友已经完成了对古道遗迹的探访,“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了巴南区的安澜,因为前两天突然遇到暴雨,再往前的路段就没有继续走了。”“我爱南岸”说,尽管这次只走了一部分,但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条路可以一直通往綦江,甚至穿过綦江直下贵州。

在采访中,“我爱南岸”向记者展示了当地老人传唱的一首民谣:“储奇门过—海棠溪,抬头望见—百斗梯,三个牛儿打架—鹿角场,鹅石板盖铺盖—界石……”。

“这首民谣是当年马帮传唱下来的,唱的就是盐茶古道沿线各个驿站的位置,把这些位置串起来,就是一条盐茶古道路线图。”“我爱南岸”说,这首民谣由于年深日久,流传下来的部分已经不完整了,但它最后一句是“走起走起到贵州”,可见确实是川黔盐茶古道的路线。

呼吁保护盐茶古道最后的遗迹

川黔盐茶古道,曾有过怎样的繁华岁月?据老厂居民胡先生回忆,“以前老厂到处都是铁匠铺和客栈、货场,都是为马帮服务的,因为这里铁厂多,所以这一带就得了个"老厂"的地名”。

“盐茶古道对重庆的意义很大,它是重庆与云贵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巴渝文化研究者范时勇先生介绍说,著名的“茶马古道”并不经过重庆,而云贵等地缺乏大江大河,走水运无法过去,因此,通过马帮走这条盐茶古道,就成了重庆与云贵相联系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明清两朝,是这条古道的繁盛时代,贸易量很大。

“可惜,这条商道主要是民间开辟、民间维持的,因此见于史载的记录不多,也就难以得到更好的保护。”范时勇先生说,由于时代变迁,这条古道很多地方已经被杂草淹没,甚至被现代公路、建筑所截断,目前急需保护,“现在还能找到路基,再过一两代人,可能就找不到痕迹了。”

“这次探访,只走到了安澜,还没有离开巴南区,下次我们准备继续走下去,从安澜至少走到东溪,然后再寻找下贵州的路。”“我爱南岸”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起社会的注意,保护这条古道最后的遗迹。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记者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记者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当年以云南着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1999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田壮壮第8次到昆明、迪庆、丽江及滇南等地考察后,开始寻找茶马古道的感觉,茶马古道这个题材唤起了他拍摄的冲动,他说,茶马古道应该有一部记录它的影片,现代文明的进军令它失去了很多很多。

历时三年后,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拍摄成功,作为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随着最近央视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正逐渐从学者笔下走入大众视野,也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和关注这条千年古道。

(茶马古道)回望古道·盐路两千年


《汉书·地理志》云:“连然(今安宁),有盐官。”可见,云南盐井开采并被政府控制的历史,起码已有2000年。汉武帝为了筹集与匈奴打仗的军费,采纳了桑弘羊通过控制食盐销售收取盐税的建议。汉朝廷在连然(今安宁)专设盐官,是因为当时安宁的食盐开采量已经很大:有“南中共仰之。”的声名。而伴随盐运而产生的盐路历史,当更久远。

云南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商品长途贩运的主干道。换句话说,不走这条路,走不出这个山谷,翻不过那座山。官盐量大,从产地运往销岸,历来主要靠马帮。要把安宁食盐运往东、西方向,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成为最为便捷的选择。

据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当时云南产盐量大的还有南广县(今盐津一带)和青蛉县。盐津井就在蜀身毒道中的五尺道段,大姚白羊井则在蜀身毒道的灵关道段,云南最早的盐运与丝绸贩运共用了蜀身毒道。

唐代《蛮书》等文献对云南1000年前的食盐开采和运销路线有了更多的记载。那时,云南的食盐开采形成了3个大片区,一是以今楚雄州白羊井、黑井一带到安宁的滇中片区;二是以今云龙、洱源、兰坪、剑川到四川盐源一带盐井的滇西北片区和今滇南磨黑等地的普洱片区。这个总格局,至今未变。后来,当滇西和滇南的盐北上西藏或南下东南亚一带时它们就和从普洱到西藏的茶马古道在主要的干道不同的段落又重合了。

宋王朝为了给岳飞等抗金部队筹措战马,学习唐朝以茶易马的办法,在广西设立专职官员,打算用宋朝的盐换取大理国战马和大理战刀。但是,他们不知道云南产的盐够云南人吃,广西进云南这条“盐马道”胎死腹中,并未实现。到了清代中后期,云南省盐津一带的盐井已经基本枯竭,而四川盐业迅猛发展,与淮盐拼命争销售地盘。清政府为了摆平盐业专卖政策下的川盐、淮盐之争,把滇东滇东北10多个县划入川盐销售区,五尺道这一段丝绸之路又一次兼起了盐运之路的重任。由于丝绸、盐、茶这些古代大宗商品的运销共用一条主干道,有些学者对茶马古道的提法发表非议,主张改叫盐马古道或盐茶古道。其实,只要以道路起点运出的大宗商品来界定路名概念,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最早从蜀国运出的丝绸,经云南送到印度销售的道路叫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从唐代“银生诸山”普洱运出的茶叶经大理送到西藏销售的道路叫茶马古道,从古代盐产地运往销售地的马帮道叫盐马古道,而茶和盐的运输兼用的主干道自然可以叫盐茶古道。

当然,在云南,由于盐井分散,加之历代官方的专营控制,在盐井与销岸间形成的行盐路线不一定都和茶马古道或丝绸之路相重合。著名盐产地云龙诺邓和腾冲间形成的诺邓——天池——灰窑——槽涧——栗柴坝——桥头——腾冲盐道,就因民国年间政府划定腾冲为诺邓盐的销岸而辉煌一时。诺邓人杨寅良的马帮也因承运这条路上的官盐而走红。

对于过去的云南人来说,盐、茶、马,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他们生命的方式。至于现代人的争议与命名,对曾经存在的历史并没有改写的作用。

老厂深山里掩藏“盐茶古道”


说起重庆对外沟通的要道,大部分人第一个就会想起朝天门码头的航船,但实际上,重庆往东的千重大山里,也蜿蜒着一条不逊色于长江水运的交通要道,那就是川黔盐茶古道。近日,网友在重庆南山老厂附近发现了这条古道的遗迹。

“沿着曲折的山路,上山走好几百米,又下一个山坡,古道便出现在眼前。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近日,网友“我爱南岸”在新浪微博上贴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小路的路面皆由石板铺就,从照片上看,石板磨损十分严重,几乎与周围的灌木丛融为一体。据“我爱南岸”说,这就是曾经兴盛一时的“川黔盐茶古道”遗迹,是在南岸区老厂的老街找到的,目前已经少有人烟。

这条帖子发布后,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好奇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到老厂去实地勘察一番,网友“李雷和韩梅梅一起加班”问:“有没有这么神奇哟?几百年前的路现在还留得下来?”网友“国产凌凌Ⅷ”则问道:“盐茶古道?我怎么不知道重庆还有这么条路?”网友“就是柚子”则称,要顺着这条路,可以一直走到綦江。

这条几乎被草木淹没的古道,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川黔盐茶古道,是古代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对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与闻名全国的“茶马古道”比肩。“古代四川盛产盐巴,但缺茶叶;东南地区盛产茶叶,但不产盐,双方需要交换茶和盐,所以就有了这条‘盐茶古道’。”张老侃说,盐茶古道纵贯川黔两省,当时贩盐的马帮从四川自贡等地区出发,走过重庆和贵州的重重大山,连接着东南、中原各地和四川、重庆的交通与贸易。“不光是盐和茶,还有布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通过这条道路转运。”张老侃说。

隐居在老厂深山里的“盐茶古道”


说起重庆对外沟通的要道,大部分人第一个就会想起朝天门码头的航船,但实际上,重庆往东的千重大山里,也蜿蜒着一条不逊色于长江水运的交通要道,那就是川黔盐茶古道。近日,网友在重庆南山老厂附近发现了这条古道的遗迹。

沿着曲折的山路,上山走好几百米,又下一个山坡,古道便出现在眼前。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近日,网友我爱南岸在新浪微博上贴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小路的路面皆由石板铺就,从照片上看,石板磨损十分严重,几乎与周围的灌木丛融为一体。据我爱南岸说,这就是曾经兴盛一时的川黔盐茶古道遗迹,是在南岸区老厂的老街找到的,目前已经少有人烟。

这条帖子发布后,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好奇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到老厂去实地勘察一番,网友李雷和韩梅梅一起加班问:有没有这么神奇哟?几百年前的路现在还留得下来?网友国产凌凌Ⅷ则问道:盐茶古道?我怎么不知道重庆还有这么条路?网友就是柚子则称,要顺着这条路,可以一直走到綦江。

这条几乎被草木淹没的古道,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川黔盐茶古道,是古代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对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与闻名全国的茶马古道比肩。古代四川盛产盐巴,但缺茶叶;东南地区盛产茶叶,但不产盐,双方需要交换茶和盐,所以就有了这条盐茶古道。张老侃说,盐茶古道纵贯川黔两省,当时贩盐的马帮从四川自贡等地区出发,走过重庆和贵州的重重大山,连接着东南、中原各地和四川、重庆的交通与贸易。不光是盐和茶,还有布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通过这条道路转运。张老侃说。

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


今年2月以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专家在宜兴开展阳羡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活动。经过3个月的田野考察,研究人员发现宜兴保存有大量的茶文化遗产,如唐贡山、唐贡里、唐贡嘴、贡茶古道、茗山、南岳寺、茶神庙、洞灵观、东坡书院、金沙寺、蜀山窑址、茶局巷、罨画溪、紫砂壶技艺以及大量相关传说、地名等,其中仅仅有关茶的遗迹一项就有30多处,尤其是专家们在宜兴发现的一条贡茶古道,堪称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

宜兴在历史上曾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阳羡贡茶的产地,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二年(767年),阳羡茶就被茶圣陆羽评为品质冠绝他境,并将其推荐为皇家贡茶,唐代诗人并有茶界亚圣之称的卢仝在品饮了阳羡茶之后,甚至发出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感慨,从而写出了中国茶史上着名的经典之作七碗茶诗。唐以后,历宋、元、明、清各代,宜兴所产阳羡茶一直位居全国贡茶之列。

此次调查证实,宜兴市境内现存阳羡茶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是唐代遗存,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出产阳羡茶的君山悬脚岭北峰下、圈岭(即茗岭)善权寺、石亭山等现在均有保存。考察人员在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的悬脚岭南峰下与北峰下,发现了分处于长兴境内和宜兴境内密林中的两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古道长约200多米;在宜兴境内的一段古道长约1000多米,宽度都在1.2-2米余。跨面以小石板和块石铺成,路面被历代先人踩磨得十分光滑,考察人员在古道旁采集到多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白瓷、黑瓷、青瓷、青花瓷瓷片等。由于发现的古道正好穿过悬脚岭遗址,专家认为这条古道应即为唐代以来沟通江、浙着名贡茶阳羡茶和顾渚茶两大茶区的重要遗存,可称之为阳羡--顾渚贡茶古道.

据史书记载,悬脚岭又称垂脚岭、啄木岭,地处江浙要冲,岭上旧有境会亭,唐代时湖州(当时顾渚茶产地长兴属湖州所辖)和常州(当时阳羡茶产地宜兴属常州所辖)二州太守每年值贡茶采、制之时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考察人员还调查了宜兴市境内一处叫唐贡村的村庄,唐贡村现有农户100多家,分外唐贡和内唐贡两部分,在内唐贡村前有几座小山,当地老年人仍称之为唐贡山,山上还可以见到老茶树和古代的制茶工具石臼等遗物。经核查,这处遗存在《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上有明确记载:唐贡山即茶山,唐时茶入贡,故名。

今其村名唐贡里,居民多萚茶茗,小峰累累,概称之曰茶山。与唐代阳羡贡茶相关的另一处重要遗存是为南岳山(南山)和南岳寺,南岳山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即已成名,山麓有古南岳寺,唐代高僧稠锡禅师曾驻锡于此,他为阳羡茶的种植和饮用作出了贡献,并留有美丽的传说。调查证实该寺周围的地形和小气候十分有利于优质茶的生长,因此,在唐代拥有白蛇衔茶种来植于侧,芬芳冠绝他境,阳羡茶、泉所由得名之地位,调查人员在寺中走访了唐稠锡禅师墓碑、烹茶名泉卓锡泉(真珠泉、珍珠泉)遗址以及洗肠池遗存等,有关遗存与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可以一一对应,为研究阳羡茶的最初产地及相关史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阳羡茶能够成为历史上享誉全国的名茶,与茶圣陆羽的品评荐举直接有关,宜兴境内也留有多处陆羽活动遗迹,如唐代初设茶舍(制做贡茶之所)的洞灵观旧址;后将茶舍从洞灵观移置今湖滏以东约一里处的画溪之畔;陆羽曾一度游历活动过的龙山地段等,如今在调查中都可以指认,考察人员还在龙山脚下的龙山村山中发现了一段古老的山道,山道可通达浙江长兴境内。

甘肃境内发现多处茶马古道遗迹


甘肃康县日前发现多处茶马古道遗迹,其中发现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康县毗邻陕西、四川,自古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此次发现的茶马古道遗迹现存有窑坪桥、白马关古城、古洞流虹桥、盘古山古道、龙凤桥、三功桥、巩家山廊桥、羊倌岩栈道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道文化遗存。

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肖学智告诉记者,此次还发现刻有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等字样的路碑,为明代前后官方所立,这是全国唯一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日前在康县举行的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上认为,康县是产茶区,其茶文化所处汉中茶文化圈,各种茶马古道历史遗迹保存完整,真实再现了西北特色的茶马古道魅力。

在中国,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道,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

据知,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冻结汉中,起窑坪,经古皋兰、古散关、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子关,向西经阶州通青藏,向北通兰州、天水、宝鸡至新、青、宁,或经咀台、岸门口、阳坝南过利州向川、滇。

肖学智表示,康县茶马古道的文化挖掘印证了当时此地民族融合、贸易往来的繁荣,和丝绸之路有一定联系,其丰富了中国茶马古道文化,完善了中国西部茶马古道研究体系。

漫谈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与欧亚文明交流互动的传统线路和历史文化载体,从古代以来,见载于史册的有“蜀身毒道”“金牛道”“五尺道”“褒斜道”“广州通海夷道”等多种称谓。昨日,成都故事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王川老师,在故事大厅漫谈川藏茶马古道,讲述其传奇故事。

川滇等中国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茶不仅在四川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饮茶风气的流行和饮茶交流的增加,茶文化也在四处散播。王川老师说,根据史料分析,茶叶传入高原牧区的方式,虽然有不少说法,如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如上层社会的交往等等,但最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民间的自由物质交换,将茶叶传入了高原牧区。正是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才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边境就一直有“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和盐一样,是官方严控的专卖品。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到了明代,茶马政策成为治边的重要手段,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才终止。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就是一条由茶叶生产集散地到销区集散地的道路。王川老师介绍说,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起源于雅安,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此外,还有一条支线,是从都江堰出发,沿岷江而上,进入甘南地区,到达青海。无论是从茶叶的生产,还是地理位置,四川在其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宋熙宁以后,就在四川专门设置了茶马司,将四川年产的3000万斤茶叶中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由于茶马古道,沟通了茶叶生产、茶叶消费的渠道,茶叶在四川的制造也进入到高度发展的阶段。

云南发现最完整“茶马古道”地图


百年前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精美地图,被一位女学者意外地发现。经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张茶马古道地图,茶马古道上的许多惊世之谜将由此解开。

今天的茶马古道,早已被一条条现代化的公路所覆盖,仅有断断续续的一些青石路段淹没在人迹罕至的茫茫密林之中,人们已很难窥见这条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经过现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干道之外又有些什么样的附线?……这一切都是扑朔迷离。

一百多年前,在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许许多多的法国籍、德国籍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足迹曾经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他们会不会留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记述?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热衷于“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研究的女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女编辑郭素芹习惯性地前往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她意外地发现,不大的德钦县图书馆里,竟藏有外文原著近千册,其中法文原著就有300多册。当地学者告诉她,那些书原本都是茨中教堂的幸存物,所有的书都是当年的外籍传教士或探险家们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那些传教士们回国著书立说后寄来的。

那些码放在书架上的书虽然被当作宝物很珍重地陈列在县图书馆的书架上,但是数十年没有任何人去翻动它们,轻轻一拂,都会扬起一阵灰尘。郭素芹一本一本地翻阅,突然,在一本书的夹页里她翻到了一张地图,印制得十分清晰精美。精通法文的郭素芹将地图上标注的法文地名一一翻译出来,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省迪庆州政协副主席刘群激动了:这竟是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马古道完整路线图!

地图印制于187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地理社会》公报。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一张茶马古道的完整地图,对于茶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而且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云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根据民间传说有一种猜测:滇藏茶马古道有一条附线可以不经过西藏腹地而直接从云南走出去。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条路的踪迹,但未见突破,那条传说中的道路仿佛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这张百多年前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