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茶叶瘿螨及其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叶的分类及其特点 老茶树的茶叶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茶叶的分类及其特点。

体态特征

成螨体长0.2mm左右,近卵圆形,后部略细,体紫黑色,背面上生有5条纵向排列的白色絮状蜡质分泌物,2对足,伸向体前,体后段具环纹,腹部120环左右,背面60环,体两侧各具排成1列的刚毛4根,末端还有较长的刚毛2根。卵直径约0.04mm,圆形,黄白色,半透明。

若螨体长0.1mm,与成螨相似,黄褐色或浅紫色,体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分布地区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台湾等省。

防治措施

(1)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注意清除茶园落叶。虫口数量大时进行高压喷射或 喷灌,可有效压低种群数量。

(2)加强虫情监测 当越冬基数大,4月中旬后降雨少晴天多时,将出现第一虫口高峰。当有虫叶率高于70%,每叶平均着蜗20只左右,未来气温20一27℃,月降雨量小于l00mm时,应马上进行防治。一般在春茶结束后喷一次药,可压低密度,利于夏茶增产。秋茶结束后再防1次,可减少越冬基数。发生严重时可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I000倍液,也可选用50%托尔克可湿性粉剂或80%敌敌畏乳油、25%单甲脒水剂、50%溴螨酯(螨代治)乳油、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35%赛丹乳油3000一4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1500倍液。非采摘茶园秋季结束后,可喷洒波美0.4°石硫合剂,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落叶。

小编推荐

茶树云尺蠖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3mm,翅展70mm左右,雄蛾略小。头顶白色,颜面黄色,复眼灰褐色,触角黑色,雌蛾丝状,雄蛾短栉齿状。体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翅白色,前翅外横线和内横线为黑色波状纹,亚外缘线区、中线区、亚基线区鳞毛黄褐色,翅基肩角处具2个黑点,前缘中部有一黑色肾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翅仅外横线黑色,亚外缘线区鳞毛黄褐色,翅中部具一黑色环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缘中部生一黑斑。雌虫腹部有黑色环纹6圈,雄为7圈,腹未有黄色毛丛。

卵绿色,球形。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65mm。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长大后体色多变。头顶中央有似三角形的黑褐色下陷斑纹,两侧呈牛角状突出。前胸背面两侧各有角状突起1个。腹面黑色,腹部第八节背面无微突。蛹长21—25mm,黑褐色。

分布地区

分布在西南茶区。

防治措施

(1)深翻灭蛹。方法参见茶尺蠖。

(2)人工防治 ①在发生严重的茶园于各代蛹期进行人工挖蛹。⑧根据成虫多栖息于高大树木或建筑物上及受惊后有落地假死习性,在各代成虫期于清晨进行人工扑打,也是防治该尺蠖的重要措施;②卵多集中产在高大树木的树皮缝隙间,可在成虫盛发期后,人工刮除卵块。

(3)掌握在孵化盛末期对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及其周围的茶丛进行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参考茶尺蠖,但浓度须适当提高。

(4)灯光诱蛾于成虫发生盛期每晚点灯诱杀成虫。(5)提倡施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每km2 用多角体2500亿,对水140L,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相当于1.4×10 8 多角体/ml),当代幼虫死亡率80%,持效3年以上。

茶树茶天牛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0mm,暗褐色,有光泽,生有褐色密短毛。头顶中央具一条纵脊。复眼黑色,两复眼在头顶几乎相接。复眼后方具一短且浅的沟。触角中、上部各节端部向外突并生1小刺。雌虫触角与体长近似。雄虫触角为体长近2倍,前胸宽于长,前端略狭,中部膨大,两侧近弧形,背面具皱,小盾片末端钝圆,鞘翅上具浅褐色密集的绢丝状绒毛,绒毛具光泽,排列成不规则方形,似花纹。卵长4mm左右,宽约2mm,长椭圆形,乳白色。

末龄幼虫体长37—52mm,圆筒形,头浅黄色,胸部、腹部乳白色,前胸宽大,硬皮板前端生黄褐色斑块4个,后缘生有一字形纹1条,中胸、后胸、l一7腹节背面中央生有肉瘤状凸起。蛹长25—30mm,乳白色至浅赭色。

分布地区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地区。

防治措施

(1)成虫出土前用生石灰5kg,硫磺粉0.5kg,牛胶250g,对水20L调和成白色涂剂,涂在距地面50cm枝干上或根颈部,可减少该天牛产卵。(2)茶树根际处及时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和成虫产卵。(3)于成虫发生期用灯火诱杀成虫或于清晨人工捕捉。(4)从排泄孔注入敌敌畏、乐果等杀虫剂40一5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5)把百部根切成4—6cm长或半夏的茎叶切碎后,塞进虫孔,也能毒杀幼虫。

茶叶瘿螨


茶叶瘿螨又称龙首丽瘿螨、茶籽瘿螨、茶籽锈螨、茶籽蜘蛛等。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省。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山茶、尾叶山茶、落瓣油茶、辣椒等植物。 1、形态特征 成螨椭圆形,紫黑色,背面有5条纵裂的白色絮状蜡质泌物。足2对,伸向前方。后体段有多数环纹,腹面环纹数较背面为多。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末端已有1对刚毛。 卵圆形,黄白色,半透明。 幼螨和若螨体长0.05~0.1毫米。幼螨初期体裸露,有光泽。若螨黄褐至淡紫色,体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2、习性及规律 茶叶瘿螨在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约发生10余代,主要以成螨在叶背越冬。当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时,完成一代约需13~14天,其中卵期5天,油、若螨期4~5天,产卵前期4天,成螨寿命6~7天。平均气温在32℃左右时,完成一代仅需10天左右。由于繁殖速率快,代数多,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 茶树生长季节,成螨和幼、若螨主要栖息在茶树嫩叶正面,以叶脉两侧和低洼处为多。卵亦散产在叶片正面。在田间,茶叶瘿螨常与茶橙瘿螨混合发生,为害初期被害状往往不明显,仅略似有灰白色尘末物(及蜕皮壳)散落在页面上,当这种尘末增多后,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呈紫铜色,茶芽萎缩,质地硬翠,且常沿中脉向上卷曲,最后全叶脱落。 由于茶叶瘿螨积聚在叶片正面,多雨水,尤其降雨强度大,对其生存十分不利,可造成种群急剧下降。天晴少雨,则对其十分有利。在福建福安,以7~10月发生最多,4~6月(雨季)螨量较低。在江苏、浙江常在7、8月间发生最较大。茶叶瘿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粉岭、草蛉、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茶黄螨有哪些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茶黄螨生活周期短,在温度28--20℃时,完成1代需4--5天,在18--20℃时为7--10天。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但冬季繁殖力较低。在北京地区,大棚内5月下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露地蔬菜以7--9月受害重,冬季主要在温室内越冬,少数雌成螨可在农作物或杂草根部越冬。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孵化率低。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为2--3天,若螨期2--3天。初孵幼螨不太活动,常停留在其脱下的卵壳附近取食,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若螨期停止取食,静止不动。成螨活泼,尤其雄螨,当取食部位变老时,立即向新的幼嫩部位转移并携带雌若螨,后者在雄螨体上脱一次皮变为成螨后,即与雄螨交配,并在幼嫩叶上定居下来。茶黄螨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尤其是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利于茶黄螨的发生。

茶黄螨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可选用药剂如下:20%三锉锡乳油2000--2500倍液、15%哒螨酮3000倍液、0.12%天力Ⅱ号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蔽、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25%灭螨锰可湿性粉剂1000倍蔽、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等。每隔10天1次,连喷3次。(孟攀奇)

茶黄螨防治措施


茶黄螨,又名白蜘蛛,是世界性的主要害螨之一,食性很杂,繁殖较快,危害严重。茶黄螨可在30多个科的70多种植物上寄生,蔬菜生产上主要危害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菜豆、黄瓜、萝卜等,对茶、烟草以及菊科的多种观赏植物也有危害。近年来,茶黄螨在茄子、辣椒上发生较为普遍,尤其在保护地蔬菜苗期发生严重。茶黄螨以成螨、若螨集中在作物幼芽、嫩叶、花、幼果等处刺吸汁液,植株受害后常造成畸形。

茶黄螨身体较小,雌螨长约0.21毫米,雄螨长约0.19毫米,肉眼难以观察识别。以雌成螨的个体或群体在避风的寄主植物的卷叶中、芽心、芽鳞内和叶柄的缝隙中越冬。在苏北一年可发生20代左右,在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但冬季繁殖力较低。辣椒上一般6月份发生,危害盛期7-9月,10月以后气温下降,虫口数量逐渐减少。在温室中,12月份仍能取食危害,甚至产卵。茶黄螨的传播蔓延,除靠本身爬行外,还可借助风力远距离传播。

防治茶黄螨的措施:⑴清洁田园,减少虫源。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⑵在温室中用溴甲烷或敌敌畏熏蒸,杀死若螨和成螨。⑶选用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1200倍液、57%灭螨净1000倍液、1.8%阿维菌素600-1000倍液、扫螨净800倍液、10%联苯菊酯(天王星)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茶黄螨繁殖力强,数量增加迅速,防治重点是压低基数,早发现、早防治。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连续喷2-3次即可基本控制茶黄螨危害。

茶树绿鳞象甲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

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分布地区

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防治措施

(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

(2)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

(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

(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茶树茶奕刺蛾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6mm,翅展24—30mm。前翅和身体浅灰红褐色,前翅生有雾状黑色点状物,基部1/3浓红褐色,外缘较直,中线、亚外缘线为一模糊的影状带,中带两侧、外缘衬浅蓝灰色;后翅灰褐色,近三角形,具较长缘毛。卵长1mm左右,椭圆形,扁平,浅黄白色,半透明。

末龄幼虫体长30一35mm,长椭圆形,背部隆起,黄绿色至绿色。每个体节上有枝状丛刺2对,着生在亚背线上方和气门上线的上方,其中背侧2、3、7、10、11对较长。体前背中具1绿色或红紫色角状突起,明显向前方倾斜。背线绿蓝色。蛹长15mm左右,浅黄色,椭圆形。茧卵圆形,褐色。

分布地区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省。

防治措施

(1)茶树在冬季培土时梳出茶丛下6.5cm表土层,翻入施肥沟底,对消灭茶刺蛾、扁刺蛾、茶蚕等的越冬蛹有效,此外用新土把茶丛培高10cm压紧,可阻碍越冬蛹羽化出土。

(2)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茶叶瘿蚊防治方法


茶叶瘿蚊防治方法文章摘要: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抑制虫口发展。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将幼嫩芽梢采净,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近来,在茶园中看到一种茶芽卷成条状,新芽不发和芽头枯焦脱落的现象,经观察鉴定,这是一种瘿蚊危害所致,暂定名为茶叶瘿蚊。该虫属双翅目、瘿蚊科(Cecidomyiidae.学名待定),迄今未见有关报道,在我国的各种茶树病虫名录上也未有记载。2001~2002年,作者对该虫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尚未明确,但至少发生2代。雌成虫产卵于茶芽上或芽旁的嫩叶上,幼虫孵化后从茶芽缝隙处爬入芽内,在芽内、穴正面、雪表面吮吸汁液危害。被害芽背面能伸长,正面被不断吸汁而停止生长,因此导致茶芽卷成条束状。一个芽中有一个或多个幼虫。在受害芽枯死时幼虫能爬出转移到另一芽危害。幼虫老熟时爬出茶芽,弹落到地面后,爬入土壤缝隙中或枯枝落叶间结茧化蛹;碰到不良环境时,有的幼虫入土后不结茧化蛹,进入越夏或越冬,等条件适宜时再结茧化蛹;也有个别幼虫不爬出茶江浙一带,全年以春末至夏初发生最重,幼虫危害盛期一般在5月份。由于地区和年份不同,危害盛期也有迟早,一般年份发生在5月下旬,如果春季气温高、湿度大,可发生在5月上中旬。该虫趋嫩性强,喜阴湿。因此在留养茶园、湿度大的遮荫茶园和山地茶园中发生较多。

二、危害状

目前,茶叶瘿蚊仅在局部茶园中发生,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中调查,发生严重的地块,芽被害率可达90%以上。该虫以幼虫在未展开的芽内两侧吸食汁液危害,受害茶芽正面两侧向内紧卷,呈条束状,仔细剥开条束,可看到白色的蛆状幼虫。危害后期有的茶芽枯焦,从芽柄部脱落,也有的被害茶芽,其基部尚能展开,但叶尖部两侧叶缘向内卷,与卷叶蛾类幼虫初期危害状很相似,但没有卷叶蛾危害状那样的卷丝与虫粪。与已报道的两种瘿蚊(茶枝瘿蚊和茶芽瘿蚊)比较,则更易区别。受茶叶瘿蚊危害的茶园,芽梢停止生长,新芽不再萌发,因此对茶叶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形态特征

由图1所示,成虫体长约1.5mm,展翅约3.3mm。复眼黑色,两复眼在触角上方相连。触角念珠状,14节?穴雌?雪紧密相连,基部2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各节环生放射状细毛。体暗桔红色,中胸背面略呈黑褐色,腹部可见6节,各节背面有一黑褐色宽横带。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膜质透明,有4条翅脉,翅面着生黑褐色毛。足细长,各节中跗节最长,分为5节,其中又以第二节最长。产卵器淡黄褐色,较粗短。雄虫较雌虫略小。卵细小,肉眼难于看清,长椭圆形,半透明。幼虫乳白色,无足,蛆状,较肥胖;老熟时体长约1.9mm,可见11节,分节明显;中胸腹面有一“丫”形剑骨片,末端有一对粗短的突起。蛹在茧内,裸蛹,前端较宽,向后渐细,触角从头顶伸出弯向后方。茧长形,灰色至灰褐色。蛹羽化后,茧外附有白色蛹壳。

四、防治方法

1、采茶防治 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抑制虫口发展。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将幼嫩芽梢采净,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2、剪治 该虫发生严重、芽头枯焦的茶园,可进行轻修剪,将幼嫩梢剪去,幼虫也同时被剪治。

3、化学防治 建议在幼虫危害前期?穴肉眼可看到危害状时,雪用化学农药喷杀,药剂可选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用药浓度可参照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浓度。喷药时只需喷射茶丛顶层嫩梢,但必须将嫩芽喷得很湿。

秋季茶树害虫及其防治


夏末秋初,气温下降,多数害虫的发生量有所回升,甚至出现大暴发现象,轻者影响秋茶产量,重者影响树势和翌年春茶生产,因此,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夏末秋初常见的害虫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刺蛾、茶黑毒蛾等害虫。 一、主要害虫的习性与危害 1、假眼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在我市各区均有发生,发生为害时间长。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被害芽梢生长受阻,严重时芽叶枯焦,一年发生有两个高峰期,第二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特别是老茶园改造留养茶园或杂草丛生的茶园发生严重,望广大重点茶农引起高度重视。 2、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在局部茶区发生严重,特别是於潜地区,注意观察虫情,虫口数量大的可将茶树叶片嫩枝全部食光,对茶树长势和茶叶产量影响较大,该虫一年发生4代,第4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秋茶,成长幼虫一般分布在茶树上层,喜食嫩叶,4、5龄连续剧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坠地。幼虫老熟时爬至茶丛基部枝桠间,落叶下或土隙间结茧化蛹。 二、防治方法 1、防治小绿叶蝉:⑴分批多次及时采扎;⑵喷施10%吡虫啉15-20克/亩,70%艾美乐2-3克/亩,35%赛丹乳油1000倍液,98%巴丹1000-1500倍液; 2、防治茶黑毒蛾:⑴利用茶黑毒蛾假死性振落捕杀,98%巴丹1000-1500倍液;⑵毒沙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