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云尺蠖及其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 : 2020-01-27
茶树和白茶树 观音茶树 老茶树

茶树和白茶树。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3mm,翅展70mm左右,雄蛾略小。头顶白色,颜面黄色,复眼灰褐色,触角黑色,雌蛾丝状,雄蛾短栉齿状。体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翅白色,前翅外横线和内横线为黑色波状纹,亚外缘线区、中线区、亚基线区鳞毛黄褐色,翅基肩角处具2个黑点,前缘中部有一黑色肾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翅仅外横线黑色,亚外缘线区鳞毛黄褐色,翅中部具一黑色环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缘中部生一黑斑。雌虫腹部有黑色环纹6圈,雄为7圈,腹未有黄色毛丛。

卵绿色,球形。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65mm。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长大后体色多变。头顶中央有似三角形的黑褐色下陷斑纹,两侧呈牛角状突出。前胸背面两侧各有角状突起1个。腹面黑色,腹部第八节背面无微突。蛹长21—25mm,黑褐色。

分布地区

分布在西南茶区。

防治措施

(1)深翻灭蛹。方法参见茶尺蠖。

(2)人工防治 ①在发生严重的茶园于各代蛹期进行人工挖蛹。⑧根据成虫多栖息于高大树木或建筑物上及受惊后有落地假死习性,在各代成虫期于清晨进行人工扑打,也是防治该尺蠖的重要措施;②卵多集中产在高大树木的树皮缝隙间,可在成虫盛发期后,人工刮除卵块。

(3)掌握在孵化盛末期对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及其周围的茶丛进行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参考茶尺蠖,但浓度须适当提高。

(4)灯光诱蛾于成虫发生盛期每晚点灯诱杀成虫。(5)提倡施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每km2 用多角体2500亿,对水140L,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相当于1.4×10 8 多角体/ml),当代幼虫死亡率80%,持效3年以上。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茶叶瘿螨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螨体长0.2mm左右,近卵圆形,后部略细,体紫黑色,背面上生有5条纵向排列的白色絮状蜡质分泌物,2对足,伸向体前,体后段具环纹,腹部120环左右,背面60环,体两侧各具排成1列的刚毛4根,末端还有较长的刚毛2根。卵直径约0.04mm,圆形,黄白色,半透明。

若螨体长0.1mm,与成螨相似,黄褐色或浅紫色,体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分布地区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台湾等省。

防治措施

(1)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注意清除茶园落叶。虫口数量大时进行高压喷射或 喷灌,可有效压低种群数量。

(2)加强虫情监测 当越冬基数大,4月中旬后降雨少晴天多时,将出现第一虫口高峰。当有虫叶率高于70%,每叶平均着蜗20只左右,未来气温20一27℃,月降雨量小于l00mm时,应马上进行防治。一般在春茶结束后喷一次药,可压低密度,利于夏茶增产。秋茶结束后再防1次,可减少越冬基数。发生严重时可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I000倍液,也可选用50%托尔克可湿性粉剂或80%敌敌畏乳油、25%单甲脒水剂、50%溴螨酯(螨代治)乳油、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35%赛丹乳油3000一4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1500倍液。非采摘茶园秋季结束后,可喷洒波美0.4°石硫合剂,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落叶。

茶树虫害--茶树云尺蠖


学名 Buzura thibetaria Oberthur 鳞翅目,尺蠖蛾科。别名桐尺蠖,大尺蠖。俗称卡步虫、寸子虫等。分布在西南茶区。

寄主 茶树、油茶、油桐、刺槐、梨、杨梅、大豆、玉米等6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全被吃光,余留主脉,严重影响茶叶生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3mm,翅展70mm左右,雄蛾略小。头顶白色,颜面黄色,复眼灰褐色,触角黑色,雌蛾丝状,雄蛾短栉齿状。体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翅白色,前翅外横线和内横线为黑色波状纹,亚外缘线区、中线区、亚基线区鳞毛黄褐色,翅基肩角处具2个黑点,前缘中部有一黑色肾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翅仅外横线黑色,亚外缘线区鳞毛黄褐色,翅中部具一黑色环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缘中部生一黑斑。雌虫腹部有黑色环纹6圈,雄为7圈,腹未有黄色毛丛。卵绿色,球形。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65mm。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长大后体色多变。头顶中央有似三角形的黑褐色下陷斑纹,两侧呈牛角状突出。前胸背面两侧各有角状突起1个。腹面黑色,腹部第八节背面无微突。蛹长21—25mm,黑褐色。

生活习性 贵州年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5月下旬成虫羽化后产卵,一代幼虫于5月上旬始发,7月中旬成虫羽化产卵,7月下旬二代幼虫开始发生。卵期11—15天,幼虫期38天,蛹期10天。成虫有趋光性。雌雄蛾羽化后在茶蓬蓬面或树干基部交配,上午9时露水稍干后产卵,卵喜产在高大乔木皮层或墙缝里,个别产在茶丛内枯叶上,每雌产卵1300一1600粒,卵块上具黄色毛状物。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吹散,低龄时多聚集在茶丛蓬面上.取食叶片表皮,有的咬成小孔洞。3龄后开始为害叶缘成缺刻,4龄后早晨或傍晚大量取食,老熟后在茶树下土中化蛹。主要天敌有茧蜂、蝽象、白僵菌、鸟类等。

防治方法 (1)深翻灭蛹。方法参见茶尺蠖。(2)人工防治 ①在发生严重的茶园于各代蛹期进行人工挖蛹。⑧根据成虫多栖息于高大树木或建筑物上及受惊后有落地假死习性,在各代成虫期于清晨进行人工扑打,也是防治该尺蠖的重要措施;②卵多集中产在高大树木的树皮缝隙间,可在成虫盛发期后,人工刮除卵块。(3)掌握在孵化盛末期对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及其周围的茶丛进行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参考茶尺蠖,但浓度须适当提高。(4)灯光诱蛾于成虫发生盛期每晚点灯诱杀成虫。(5)提倡施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每km2 用多角体2500亿,对水140L,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相当于1.4×10 8 多角体/ml),当代幼虫死亡率80%,持效3年以上。

茶树绿鳞象甲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

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分布地区

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防治措施

(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

(2)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

(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

(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茶树茶奕刺蛾及其防治措施


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6mm,翅展24—30mm。前翅和身体浅灰红褐色,前翅生有雾状黑色点状物,基部1/3浓红褐色,外缘较直,中线、亚外缘线为一模糊的影状带,中带两侧、外缘衬浅蓝灰色;后翅灰褐色,近三角形,具较长缘毛。卵长1mm左右,椭圆形,扁平,浅黄白色,半透明。

末龄幼虫体长30一35mm,长椭圆形,背部隆起,黄绿色至绿色。每个体节上有枝状丛刺2对,着生在亚背线上方和气门上线的上方,其中背侧2、3、7、10、11对较长。体前背中具1绿色或红紫色角状突起,明显向前方倾斜。背线绿蓝色。蛹长15mm左右,浅黄色,椭圆形。茧卵圆形,褐色。

分布地区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省。

防治措施

(1)茶树在冬季培土时梳出茶丛下6.5cm表土层,翻入施肥沟底,对消灭茶刺蛾、扁刺蛾、茶蚕等的越冬蛹有效,此外用新土把茶丛培高10cm压紧,可阻碍越冬蛹羽化出土。

(2)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云尺蠖


分布区域:我国西南和华中茶区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3毫米,翅展约70毫米。雄虫触角短栉齿状,雌虫丝状。翅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前翅内、外横线处各有1条黑色波状纹,翅中间近前缘处有一黑色肾状纹,肩角处有2条黑纹,后翅外横线处有1条黑色横纹,翅中间有一黑色环状斑纹,后缘中部有一黑斑。卵:球形,绿色。卵块上覆有黄褐色茸毛。幼虫: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成长后体长约45—65毫米,灰绿色。头略呈方形,两侧突出呈角状。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个角状突起。 蛹:长21—25毫米,宽7—9毫米,黑褐色。 为害作物:食性杂,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油桐、杨梅、大豆、玉米等作物。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大发生年常将叶片食尽,仅留下叶脉。 发病特点:贵州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飞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上旬、 7月下旬开始发生。卵期1-2—1—5天,幼虫期38—43天,蛹期10—15天。成虫有趋光性,雄虫较雌虫强。雌成虫欠活泼,飞翔力弱,羽化后多在茶树蓬面或乔木下部枝干上交尾,上午9时左右露水微干时产卵。卵产于茶园周围乔木树皮裂缝或建筑物墙壁缝隙内,也可产于茶树的枝桠间。每雌产卵约1300一1600粒。幼虫孵化后就吐丝下垂,借风飘散为害。幼龄幼虫集中栖息于茶蓬叶面,取食叶片上表皮和叶肉,或将叶片啃成小孔洞, 3龄后自叶缘咬食叶片成缺刻, 4龄后白天躲藏于茶树内部的枝干上,到傍晚和清晨大量取食。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土中比蛹。 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假死性,在各代成虫期进行人I捕杀o (2)树干用石灰水涂白,以防止成虫产卵,并有杀卵作用。 (3)结合深耕,耙除虫蛹。 (4)在幼龄幼虫期,每亩喷射90%敌百虫、 50%杀螟松或50%二溴磷2,0—2.5两(合1000倍液);或80%敌敌畏 ].5—2.0两(合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2.5两(合1000—1500倍液),或7.5%鱼藤精2.5—3两(合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 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

秋季茶树害虫及其防治


夏末秋初,气温下降,多数害虫的发生量有所回升,甚至出现大暴发现象,轻者影响秋茶产量,重者影响树势和翌年春茶生产,因此,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夏末秋初常见的害虫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刺蛾、茶黑毒蛾等害虫。 一、主要害虫的习性与危害 1、假眼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在我市各区均有发生,发生为害时间长。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被害芽梢生长受阻,严重时芽叶枯焦,一年发生有两个高峰期,第二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特别是老茶园改造留养茶园或杂草丛生的茶园发生严重,望广大重点茶农引起高度重视。 2、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在局部茶区发生严重,特别是於潜地区,注意观察虫情,虫口数量大的可将茶树叶片嫩枝全部食光,对茶树长势和茶叶产量影响较大,该虫一年发生4代,第4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秋茶,成长幼虫一般分布在茶树上层,喜食嫩叶,4、5龄连续剧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会卷缩坠地。幼虫老熟时爬至茶丛基部枝桠间,落叶下或土隙间结茧化蛹。 二、防治方法 1、防治小绿叶蝉:⑴分批多次及时采扎;⑵喷施10%吡虫啉15-20克/亩,70%艾美乐2-3克/亩,35%赛丹乳油1000倍液,98%巴丹1000-1500倍液; 2、防治茶黑毒蛾:⑴利用茶黑毒蛾假死性振落捕杀,98%巴丹1000-1500倍液;⑵毒沙法。

常用茶树病害虫防治措施


常用茶树病害虫防治措施包括茶园栽培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茶树种苗植物检疫五类。

1.茶园栽培技术防治:又称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选育和推广抗病虫良种:茶树品种间抗病、抗虫性差别很大,例如,单宁含量较高、叶片厚且硬的品种,对茶炭疽病有较强抗性:大叶种,叶片厚且柔软多汁的品种最易感染茶饼病,而小叶种受害较轻;抗病、抗虫性是作物同病原或害虫在外界环境条件下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抗虫性机制可归纳为不选择性、抗虫性和耐害性;抗病性与避病作用、阻止病菌侵入、细胞组织生理生化反应有关。把多种抗生基因综合到一些优良品种中去,使“垂直抗性”向“水平抗性”发展。注意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壮苗,促使生长健壮,及早形成骨架,主干粗大,通风透光良好。

②合理种植:引起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根结线虫寄主很多,要选用无病原生荒地播种茶籽,种植茶苗,或选用前作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地块育苗,不用前作是烟草、花生、麻类、茄类、瓜类、豆类、甘薯等感病作物的地块作苗圃。小绿叶蝉严重地区,茶园里不宜间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类作物。斜纹夜蛾严重地区,不宜间作甘薯。蚧虫、粉虱、刺蛾、卷叶蛾、蓑蛾还为害多种果树、林木,故应注意邻作和遮荫树的选择。

③中耕除草:勤除杂草,及时深埋。

④翻耕培土:可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蛹、茶叶斑蛾幼虫等,以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入土;同时,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蛴螬、象甲幼虫等露地面,使之因不良气候或天敌的侵袭致死,或直接造成机械伤亡。

⑤合理施肥:氮、磷、钾三要素必须配合恰当。偏施氮肥,茶树枝叶徒长,抵抗力减弱,茶饼病、茶炭疽病的为害加重,而适当增施磷、钾肥,则可减轻为害。肥料不足特别是有机肥不足,茶树生长衰弱,茶白星病发生严重。多施氮、磷肥能助长神泽红叶螨的发生,而多施钾肥和锰则抑制作用显著。

⑥注意排水:排水不良的地块不宜选作苗圃,地下水位高或靠近水源的茶园,要开沟排水。

⑦分批采摘:可提高茶叶品质,又可减轻病虫危害。采净蓬心茶和蓬脚茶,避免茶丛郁蔽,可减少蚧和粉虱的孽生。

⑧修剪、台刈:对于茶梢蛾、茶堆沙蛀蛾、茶蛀梗虫、天牛、木蠹蛾等钻蛀性害虫和茶梢黑点病、膏药病、苔藓、地衣等枝干病害以及茶小蓑蛾,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或剪除病虫枝等进行防治。对严重感染病虫或衰老的茶树,则可台刈更新。

2.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茶树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①利用天敌防害害虫,诸如食虫昆虫、蜘蛛、捕食螨、食虫鸟和两栖类等;

②“以菌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如真菌、细菌、病毒等;

③“以菌治病”,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植物病原的拮抗作用,防治植物病害。

3.化学防治:即利用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茶园施药除了必须考虑低毒外。还应具有在茶树鲜叶上降低速度较快、残留期较短,在加工过程中易于挥发消失,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对成茶品质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4.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包括以不同作用原理为基础的多种措施,如:①捕杀或摘除;②诱集与诱杀,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或诱杀,潜所诱集、作物诱集、异性诱集或诱杀等;③阻隔,如套袋、涂胶、刷白、填塞等;④分离,如汰除带病虫种子、贮粮害虫与粮食分离等;⑤温湿度,如日光、蒸汽、低温、高温等的应用;⑥新技术,包括放射能、高频率电流、超声波以及激光的应用等。

目前,茶园中常用的防治方法是:捕杀或摘除、灯光诱杀、食饵诱集或诱杀等。对于茶毛虫、茶蚕、大蓑蛾、茶蓑蛾等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容易捕捉或具集性的害虫,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对于绿丽纹象等具假死习性的害虫,在振落的同时,要用器具承接;对于蛀干害虫可以刺杀;对许多病害可以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或拔除病株;对地衣、苔蓟可于雨后用半圆形侧口竹刀刮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以设计诱虫灯,既作预测用,也可直接歼灭害虫。一般以电灯、黑光荧光灯加电灯或日光灯作为光源。在应用短光波的同时,还可配以吸风装置或电网,制成强力诱虫器。对于茶毛虫等雌蛾诱惑雄蛾能力颇强的害虫,可采用异性或性外激素粗提物诱集或诱杀的办法。

茶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小绿叶蝉又名浮尘子;茶蚜又名二叉蚜、油虫、蜜虫等。

被小绿叶蝉危害的芽叶叶色变黄,叶脉变红,叶片卷曲,叶质变硬,严重时芽梢生长停滞,叶片脱落。茶蚜则群集于幼嫩芽梢,被害虫向下卷曲,芽梢生长受阻,其排泄物污染芽叶,且诱发煤病,茶叶品质下降。

小绿叶蝉和茶叶虫体较小,代数多且世代重叠。在防治方法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冬季休眠期清除茶园及四周杂草,减少越冬寄主。

2、茶叶采收期要注意合理采摘,及时分批多次采摘,会使小绿叶蝉和茶蚜得不到适宜的食料,从而抑制其发生数量,并且有利于制茶品质的提高。在春、夏茶结束期或开园后每隔10-15天,用40%乐果2000-30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1500-2000倍液喷杀。

蚧类 俗名蚧壳虫。一般发生的有角蜡蚧、龟甲蚧、蛇眼蚧、红蜡蚧等。

其若虫、雌成虫聚集于茶树枝叶上,用针状口气吸取茶树汁液。危害严重时,枝干枯死,叶片大量脱落,甚至成株死亡,尤以老茶园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除草,促进通风透光,避免郁闭。

2、对受害中心的植株,应视受害情况,分别进行疏枝、重修剪或台刈,虫只要烧毁,茶丛在喷施农药。

3、若虫出现期,可用40%乐果,或25%亚胺硫磷药液喷杀。

4、在冬季或早春茶树休眠期,可用松脂合剂10-25倍液进行防治,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茶叶螨类 严重危害茶树的螨类有茶叶瘿螨、茶半跗螨、茶橙瘿螨、茶短须螨等。现已茶半跗螨为例作一介绍。

其若螨、成螨趋嫩性强,主要危害茶树嫩梢芽叶,用针对口器吸食叶汁,使叶片失去光泽,硬化变脆变色,叶背卷曲,叶萎缩,嫩梢节间短细。危害严重时,叶片脱落,几乎无茶可采。

防治方法:

1、于秋末冬初茶树修剪后用0.5-0.7波美浓度石硫合剂喷洒封闭,可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2、抓住螨类始盛期,喷射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5月下旬至6月初采茶间隙期喷0.2-0.3波美浓度石硫合剂有良好效果。

茶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茶饼病

茶饼病主要为害嫩叶,病叶制成的干茶味苦,易碎,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茶饼病主要发生在幼嫩茎叶部,最初病状是在嫩叶上出现浅绿、浅黄或略带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斑,直径0.6-1.2厘米。以后叶片表面的病斑逐渐凹陷,叶片的背面突出,形状似饼状,病斑正面较平滑并略有光泽,色泽比周围叶色浅,叶背突起部分初为灰色,上面可见一层白色粉末。茶饼病多在低温高湿季节发生,当春、秋季气温在18~20℃,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阴雨高湿的条件下,易导致此病发生。在高山、谷地及过度遮阴茶园以及偏施氮肥、杂草较多,采摘、修剪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较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苗木及茶园管理。从外地调运苗木必须严格检验,发现感病苗应立即处理,防止病害传播;勤除杂草,适度遮阴,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三唑酮)、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粉锈宁残效期较长,发病期喷药1次即可。其他药剂需喷2~3次,喷药间隔期N10天。

2.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主要为害春茶幼嫩芽叶。病斑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发生,呈黄褐色,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状,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细小粒点,病叶易破裂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芽萎缩不展,后期呈黑褐龟枯焦状,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仅在春茶期间发生。春茶萌发期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到4月中旬至5月上旬春茶盛采期最高气温在20~25℃时进入发病高峰。6月中旬以后,最高气温达29℃以上时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

发病期间,实行早采、勤采,尽量减少茶树上的嫩梢数量,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控制发病。在改造茶园时,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在发病前期喷施。上述药剂喷药后的安全间隔为7~10天。停采茶园可喷洒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3.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多发生在成叶上,老叶和嫩叶偶尔发病。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来年春茶产量会明显下降。发病初期,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而后沿叶脉扩大成不规则形红褐色病斑,后期变成灰白色。病斑正面密生黑色细小突起粒点(实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时,可引起茶树大量落叶。茶炭疽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在高湿度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以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不同品种的茶树抗病能力差异明显,一般大叶品种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管理,对易积水茶园及时排水,秋、冬季清除落叶。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力。药剂防治在新梢一芽一叶期进行,选用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4.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同时还为害新梢、枝条和果实。茶树患病后,叶片常提早脱落,新梢出现枯死现象,致使树势衰弱。成叶和老叶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病斑上有云纹状轮纹,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上的病斑呈褐色、圆形,后转为黑褐色枯死。枝条上产生灰褐色斑块,稍下陷,上生灰黑色小粒点,可使枝梢枯死。果实上病斑圆形,黄褐色至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由真菌引起,一般以因采摘过度、遭受冻害或虫害等致使树势衰弱的情况以及台刈、密植茶园及扦插苗圃较易发病。一般大叶品种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等较易感病,而小叶种抗病力较强。

【防治方法】

①加强茶园管理,做好抗旱、防冻及治虫工作。勤除杂草,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力。在冬休期,结合翻耕将土表落叶、病叶进行清除、深埋。同时摘除树上病叶并带出园外进行处理。

②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进行防治。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后需间隔10天,百菌清需间隔14天才能采茶。非采摘期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5.茶轮斑病

茶轮斑病是茶树常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成叶、老叶,也有的发生在嫩叶和新梢上。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斑点,而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大病斑,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在潮湿条件下出现浓黑色墨汁状小粒点,沿轮纹作环状排列。嫩叶上的病斑无轮纹,病斑常相互连合,甚至叶片大部分呈褐色枯斑。嫩梢发病时变黑枯死,并向下发展,引起枝枯。该病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高温高湿气候有利于发病,一般在夏、秋季发生较重。机采、修剪、捋采和虫害严重的茶园较易发病。排水不良、密植茶园和扦插苗圃也易发病。云南大叶种、凤凰水仙、湘波绿等品种较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①防止强采、捋采造成伤口,以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机采、修剪后,应喷药保护;建立良好的茶园排灌系统。

②在发病初期,采茶后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药后10天左右再喷1次,共2次。喷药后需间隔7~10天才能采茶。

6.茶苗白绢病

茶苗白绢病是茶苗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全国各茶区都有发生,严重时,茶苗成片死亡,造成缺株断行。该病发生在茶苗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初期呈紫褐色条斑,后变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膜层,并由茎部向土表扩展,后期膜层上面形成油菜子状菌核。菌核开始为白色,后转黄褐色至褐色,最后病部皮层软腐,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直至全株枯死。

该病由真菌侵染引起。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或病部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翌年春夏温度适宜时,形成菌丝,沿土壤间隙蔓延到邻株,或通过雨水、流水和耕锄进行传播,并可随苗木调运传播。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5℃,全年以6-8月高温高湿季节发病较多。土壤过酸、黏重、排水不良或贫瘠,都容易发病。前作或间作豆科等感病作物,较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生荒地或无病地种植茶树,选用无病苗木栽种。加强土壤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茶树抗病力。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将周围土壤一起挖除,换以新土并施入杀菌剂,如0.5%硫酸铜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消毒后,再补植茶苗。

7.茶苗根结线虫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是茶苗上的一种威胁性病害,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茶苗根系,影响养分和水分吸收,造成地上部分发黄。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该病由线虫引起,发生在1~2年生实生苗或扦插苗的根部,感病茶苗主根或侧根上产生瘤状物,小的如菜子,大的如黄豆,表面粗糙,黄褐色,有时几个瘤状物融合在一起。病根畸形,常无须根。扦插苗的病根常密集成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在适宜条件下,土温25~30℃,土壤湿度400/0~700/0,完成1代需25~30天。线虫在沙性土壤比在黏土中发生要重,熟地比生地发生要重。

【防治方法】

①尽量选择生荒地种茶,避免在前作为感病植物的熟地上种茶。种植茶苗前,在盛夏期深耕土壤,将土壤中线虫翻耕至土表,利用烈日暴晒杀灭线虫。

②选用无病苗木,对茶苗进行严格检查,,发现病苗应立即销毁。

茶树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苗白绢病

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

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