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移栽的方法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茶叶茶苗 白茶苗 红茶苗

茶叶茶苗。

茶苗移栽时期最好是在茶树停止生长的秋季或翌年早春,因为秋、冬季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旺盛,10月下旬后移栽有利于迅速恢复根系,使茶苗在下一年能尽快恢复生长。若秋季干旱严重,可在翌年早春雨水逐渐增多又无冻害时移栽,可提高移栽后茶苗成活率。茶苗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主干基部粗3~4毫米、无病虫害的1龄苗。

起苗时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若晴天起苗,应在前一天将苗地淋透水,以保证起苗质量。起苗后用ABT生根粉3号,浓度为1X10负5次方(100千克水放1克生根粉)的溶液进行浆根,促使茶苗根系恢复,提高茶苗成活率。 667平方米面积种植茶苗密度为4000~8000株,采用单行条栽的行距为1.5米,丛距为0.33米,每丛种3株,双行条栽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5米,小行距0.5米,丛距 0.33米,每丛种3株茶苗。

移栽前先准备好2根长绳,在每根绳上按33厘米长逐点打上标记,将打好标记的绳子固定在种植沟两端,定下茶行及茶丛的位置,然后按标记逐点挖种植穴。穴深20厘米左右,一人挖穴,一人种苗,边挖边种。种苗者一手持3株苗,苗与苗要分开,一手在种植穴中铺平根系, 使根系能自然舒展,然后回土覆盖,将土按紧实,埋土过半时淋足定根水,待水渗透完后继续加盖一层厚约3~5厘米的土, 不能深或过浅, 以便于茶苗尽快恢复生长,并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种植时,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原梯平面5厘米左右,保留一浅沟,利于抗旱保苗.移栽后要及时离地15厘米处保留1~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苗如何移栽


茶苗移栽时期最好是在茶树停止生长的秋季或翌年早春,因为秋、冬季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旺盛,10月下旬后移栽有利于迅速恢复根系,使茶苗在下一年能尽快恢复生长。若秋季干旱严重,可在翌年早春雨水逐渐增多又无冻害时移栽,可提高移栽后茶苗成活率。茶苗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主干基部粗3~4毫米、无病虫害的1龄苗。起苗时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若晴天起苗,应在前一天将苗地淋透水,以保证起苗质量。起苗后用ABT生根粉3号,浓度为1X10负5次方(100千克水放1克生根粉)的溶液进行浆根,促使茶苗根系恢复,提高茶苗成活率。 667平方米面积种植茶苗密度为4000~8000株,采用单行条栽的行距为1.5米,丛距为0.33米,每丛种3株,双行条栽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5米,小行距0.5米,丛距 0.33米,每丛种3株茶苗。移栽前先准备好2根长绳,在每根绳上按33厘米长逐点打上标记,将打好标记的绳子固定在种植沟两端,定下茶行及茶丛的位置,然后按标记逐点挖种植穴。穴深20厘米左右,一人挖穴,一人种苗,边挖边种。种苗者一手持3株苗,苗与苗要分开,一手在种植穴中铺平根系, 使根系能自然舒展,然后回土覆盖,将土按紧实,埋土过半时淋足定根水,待水渗透完后继续加盖一层厚约3~5厘米的土, 不能深或过浅, 以便于茶苗尽快恢复生长,并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种植时,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原梯平面5厘米左右,保留一浅沟,利于抗旱保苗.移栽后要及时离地15厘米处保留1~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保湿运输 供栽茶苗起土后要分等级扎成捆,长途运输时根部要浸过黄泥浆水。运时堆压不要过高过实,最好在晚间或阴雨天运送,并要求边运边栽,保持茶苗新鲜度。在雨后初晴或阴雨天栽植,成活率最高。

掘深种浅 按行株距1.5×0.33米标准,在种植行开种植沟,种植沟一般深0.33米以上、宽0.2米,这样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又有利于茶根深扎。栽种时掌握茶苗“泥门”与地面平,过深不利生长。

下实上松 栽时茶苗根部要视土壤理化性状及干湿度酌情踏实,然后再扒上表面松土,在浇过水后再覆盖茅草、树叶、稻草等。在栽种时要施用磷钾肥,肥料不要直接接触根部,最好与焦泥灰堆制后再使用。

表土回沟 熟地比新开垦地不易栽活茶苗,因此在开种植沟时要将表土翻入沟底,将起上的心土盖在上面。

种足备苗 是否全苗是今后茶园稳产高产的前提,每穴选栽2至3株健苗,择出生长偏小茶苗,采取少量多次施肥的方法,促进速长。

栽后管理 栽后应立即进行定型修剪,以减少叶面蒸发,将离地20厘米以上的枝条剪去,并可利用“以苗育苗”的方法进行短穗扦插。当前移栽后要做好防旱、防冻和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提高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无性系茶苗无明显主根,侧根多呈横向生长,入土浅,根冠比小,一旦遇到不良环境或管理粗放,极易死亡。有些地方“年年栽茶不见茶”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这里。近年来,在建立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中,摸索了一些技术经验,茶苗成活率高达90%,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浅沟栽植 要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深度达80cm以上的地块建园。移栽前在普遍深挖50cm以上的基础上,对定植行开一条深50cm、宽60cm的种植沟,并分层施入基肥。每亩用绿肥或土杂肥1500~2500kg(发酵)、磷肥25~50kg,分层施入。第1层(最下层)施绿肥或土杂肥,第2层施饼肥,第3层施磷肥,基肥上面覆盖一层薄土,使定植沟保持20cm深度的浅沟状,移栽后在进行耕锄施肥时逐渐把沟填平。

2.移栽时间 确定移栽适期,一是看茶树的生长动态,二是看当地的气候条件。当茶树进入休眠阶段,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时期移栽最适合。在鄂西茶区,以秋末冬初或早春为移栽适宜期。

3.栽植方式 以双行条栽为好,大行距1.5m,小行距0.33m,每丛定植1~2株,亩需茶苗5000~6000株。

4.抗旱护苗 刚栽的茶苗既怕干又怕晒,尤其是早春移栽的茶苗,所以最好是全园铺草,并及时做好除草、浅耕保水、遮荫、灌溉等工作,以提高移栽茶苗的成活率。

5.合理间作 茶苗定植初期,行间空隙较大,为避免阳光直射,适当进行间作是必要的,如黄豆、花生等豆科作物是很好的间作物种,间作也有利于土壤熟化。

6.适时喷施叶面肥 无性系良种茶苗由于根系浅,移栽后根系恢复较慢,若提早追肥极易出现死苗现象,但可在适当时候选用适宜的叶面肥(如绿美施)进行叶面喷施,以促进茶苗和根系的生长,提高成活率。

安徽祁门:茶苗移栽正当时


秋去冬至,又是一年茶苗移栽时。前段时间的持续连绵阴雨天气,使土壤墒情适中,给茶苗移栽打下了良好基础。连日来,祁门县箬坑乡的茶苗基地里,茶农们忙着起苗、移栽,从各地赶来采购优良品种茶苗“红旗一号”的茶农也是络绎不绝。

“红旗一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箬坑乡红旗村茶农吴玉青发现并经省茶科所、县茶叶站茶叶专家指导选育,通过安徽省茶树良种场区试(区域种植对比试验)认可的一个特早生茶树新品种,具有萌芽早、芽头壮、产量高、持嫩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祁门县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性茶树优良品种。经过二十多年的栽培实践、生产实验与市场检验,“红旗一号”已成为祁门及周边茶区无性系生态高效茶园建设的首选用苗,也是广大茶农快步增收的助推器。仅箬坑乡“红旗一号”早生无性系良种茶苗年培育面积已达到100多亩,年出圃优质茶苗1000余万株,培育的茶苗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到省外,当地农民仅培育茶苗一项年增收300多万元。

祁门县作为中国祁门红茶原产地和安徽省重点产茶县,近年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茶园建设,同时严格规范茶苗品种选育,采用短穗扦插无性系良种育苗技术进行茶树种苗繁育,该技术具有繁育快、保持种性好、后代性状一致、成活率高等优点,对提升茶叶产量、品质和科技含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每年培植的红旗一号、凫早2号、祁门槠叶种等良种茶苗在2000万株左右,可发展良种茶园5000亩以上。目前,祁门县茶园面积超过16万亩,茶叶年产值达到7.5亿元,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5050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以上。到2020年末,红茶产量力争达1万吨,综合产值达100亿元,农民人均红茶收入突破万元。

茶树种植和初期管理(3):茶苗移栽


提高茶苗的成活率,一是要掌握农时季节,二是要严格栽植技术,三是要周密管理。 1)移植时期  确定移栽适期的依据,一是看茶树的生长动态,二是看当地的气候条件。当茶树进入休眠阶段,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时期移栽茶苗最适合。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广大茶区,以晚秋或早春(11月或翌年2月)为移栽茶苗的适期,具体时间可在当地适期范围内偏早一点进行为好;早一点移栽,茶苗地上部正处于休眠阶段或生长缓慢阶段,因移栽损伤的根系,有一个较长的恢复时间。 2)移栽技术  起苗前,应做好移栽所需的准备工作,开好栽植沟,施入基肥,肥与土拌匀,上覆盖一层表土,然后进行栽植茶苗。栽植沟深33cm左右。茶苗要保证质量,即符合出圃规格。中叶种每丛栽2-3株,大叶种单株栽植,亦可3株栽植。一丛栽植2株或3株的茶苗,其规格必须一致,绝对不能同丛搭配大小苗。凡不符合规格的茶苗,可以假植,加强培育,待来年再移植。实生苗若主根过长,即把超过33cm以上的部分剪掉,但应注意保存侧根多的部位。移栽茶苗,要一边起苗,一边栽植,尽量带土和勿损伤根系,这样可提高成活率。用营养钵苗移栽,营养钵未腐烂的,须打开钵底和钵壁,以免茶苗根系与穴内土壤隔绝而影响其生长。 茶苗移入沟内,应保持根系的原来姿态,使根系舒展。茶苗放人沟中,边覆土边踩紧,使根与土紧密相结,不能上紧下松。待覆土至 2/3-3/4沟深时,即浇安蔸水,水要浇到根部的土壤完全湿润,边栽边浇,待水渗下再覆土,填满踩紧,并高出茶苗原来入土痕迹(泥门)处7cm左右。覆成小沟形,以便下次浇水和接纳雨水。 移栽茶苗,如果稍有马虎,或栽后管理粗放,就极易死苗,有些地方“年年栽茶不见茶”,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3)种植规格 这里讲的规格,是指现有专业茶园中的茶树行距、株距(丛距)及每丛定苗数。近十余年来,一些省(区)试种多行密植,又称“矮化密植”。所谓“合理密植”就是要使茶树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营养面积,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同时还要因栽植区域、茶树品种以及管理水平等而确定种植规格。一般认为中叶种茶园单行条列式种植的,行距150-170cm,丛距26-33cm。每丛成苗后有1-3株。气候寒冷的地区,宜适当提高密度培养低型树冠,行距可缩小到115cm,丛距26cm左右。如果用半乔木型或树势高大的云南大叶种、水仙、梅占、福鼎大白茶等茶树品种,行株距宜宽一点,行距165cm,株距40-50cm。这种密度,在正常管理情况下,能使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充分占驻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能得到正常生长。茶树的行丛距及丛中株数,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若种植稀了,个体可能会得到充分发展,但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不够,不能获得丰产。若种植密了,早期产量高,成龄以后,对个体会有过分的抑制,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茶树的经济树龄有几十年,所谓合理的群体结构,应当以成龄阶段树型固定时所要占驻的空间位置为标准。今后随着茶树良种选育工作的进展,将普遍采用换种改植,缩短茶树使用年限,茶树的经济树龄的概念将会相应地有所改变,种植规格亦将会相应地重新考虑。

提高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无性系茶苗无明显主根,侧根多呈横向生长,入土浅,根冠比小,一旦遇到不良环境或管理粗放,极易死亡。有些地方“年年栽茶不见茶”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这里。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红庙农科所高标准建立无性系良种茶园,摸索了一些技术经验,茶苗成活率高达90%,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浅沟栽植 要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深度达80cm以上的地块建园。移栽前在普遍深挖50cm以上的基础上,对定植行开一条深50cm、宽60cm的种植沟,并分层施入基肥。每亩用绿肥或土杂肥1500~2500kg(发酵)、磷肥25~50kg,分层施入。第1层(最下层)施绿肥或土杂肥,第2层施饼肥,第3层施磷肥,基肥上面覆盖一层薄土,使定植沟保持20cm深度的浅沟状,移栽后在进行耕锄施肥时逐渐把沟填平。

2.移栽时间 确定移栽适期,一是看茶树的生长动态,二是看当地的气候条件。当茶树进入休眠阶段,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时期移栽最适合。在鄂西茶区,以秋末冬初或早春为移栽适宜期。

3.栽植方式 以双行条栽为好,大行距1.5m,小行距0.33m,每丛定植1~2株,亩需茶苗5000~6000株。

4.抗旱护苗 刚栽的茶苗既怕干又怕晒,尤其是早春移栽的茶苗,所以最好是全园铺草,并及时做好除草、浅耕保水、遮荫、灌溉等工作,以提高移栽茶苗的成活率。

5.合理间作 茶苗定植初期,行间空隙较大,为避免阳光直射,适当进行间作是必要的,如黄豆、花生等豆科作物是很好的间作物种,间作也有利于土壤熟化。

6.适时喷施叶面肥 无性系良种茶苗由于根系浅,移栽后根系恢复较慢,若提早追肥极易出现死苗现象,但可在适当时候选用适宜的叶面肥(如绿美施)进行叶面喷施,以促进茶苗 和根系的生长,提高成活率。

竹山竹坪移栽茶苗1500亩 壮大茶叶产业促进茶农增收


茶叶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茶叶出口大国,这几年来,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在不断上涨。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已然形成的一定规模的茶产业经济。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茶产业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命脉,在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上作用巨大。为了增加茶农收入,扩大茶产业是一项不错的措施。

2月28日,春雨初晴,泥土松软、水分充足,正是移栽无性系茶苗的好时机。竹山县竹坪乡店坪村茶叶种植基地上热闹非凡,群众正忙着运送茶苗、挖窝、栽植,挥舞锄头声、指挥吆喝声、劳作谈笑声像湖水一样在这个小山村荡漾开来,一直越过山的那头。

“无性系茶苗移栽的技术要领,一是起好三沟,即起好厢沟、中沟、围沟。二是注意种植规格,沟、茶行按南北走向为好。三是栽后管理分为修枝和水分管理。茶苗种植后成活与否,最重要的是水分管理,因此,种植后必须进行淋水灌溉,要保持土壤湿润,根据气候条件,在干旱季节,种植后1周,要求每天浇水一次,以后依次减少;浇水时间在每天下午或傍晚,不能在强光高温的中午浇水,必须浇透水。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时可灌溉,但要适量;雨天要做好排水工作,特别是大雨、暴雨,不能长时间积水。"竹山县农业局技术员员边讲解边拿着茶苗示范种植。

据悉,该村茶苗移栽投入人力100余人,每天可移栽30余亩,共需移栽545亩。为了推动全乡茶苗移栽的进度,竹坪乡发动全乡干部、涉茶产业村抢抓机遇,在店坪村召开茶叶移栽现场会,以点带面掀起全乡茶苗移栽的高潮。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现场就移栽无性系茶叶的技术要领进行讲解、示范,确保今年新栽植茶叶一次成活。

为了提高今年茶叶产量,近日,该乡党员干部还组织1000余名村民,在茶叶基地进行锄草、剪枝、施肥等茶园管护。

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该乡始终把茶叶产业作为致富产业重点抓。截至目前,该乡已高标准建成茶叶基地2.1万余亩,2017年新建5600余亩。2018年该乡将新栽茶苗1500亩、补植270亩,预计在3月12日左右完成移栽任务。不断壮大茶叶产业,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农增收。

茶苗白绢病防治方法


茶苗白绢病防治方法文章摘要: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

症状

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

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

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防治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80%的二溴氯丙烷乳剂100倍稀释液对病株打洞注入3毫升,然后覆土盖洞,或用石灰氮、敌灭威、甲基异硫磷等药物防治。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病原 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 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 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 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茶苗根结线虫病|防治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80%的二溴氯丙烷乳剂100倍稀释液对病株打洞注入3毫升,然后覆土盖洞,或用石灰氮、敌灭威、甲基异硫磷等药物防治。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症状 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病原 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 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 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 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