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白绢病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 : 2020-11-30
安吉白茶茶苗 白茶茶苗 白茶茶苗价格

安吉白茶茶苗。

茶苗白绢病防治方法文章摘要: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

症状

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

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

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精选阅读

茶胴枯病防治方法


症状 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病原 Macrophoma sp.球壳孢目大茎点属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 形至近球形,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线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直或稍弯,单胞,无色,透明,大小15.7―23×7.3―9.7(pm),多具1―2个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茶叶叶枯病防治


一、症状

主要为害老叶,嫩叶、枝条、果实上也可发生。老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变为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上的病斑为褐色圆形,后期由叶尖向下变黑褐色,组织枯死。枝条上的病斑为灰褐色斑块,稍下陷,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为黄褐色圆形,后期变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病部有时开裂。

二、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树上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次年春天,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孢子,通过风吹雨溅传播蔓延。病菌从叶片的表皮、气孔或锯齿部侵入组织中,经过5-18天后,出现新病斑,以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扩大为害。本病发生期长,全年除严冬期外,均可发生。但以6月、8-9月高温高湿(平均气温28℃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期间,发生最盛。凡土层浅、根系生长不良的茶树,密植、幼龄或台刈茶园,在夏季强烈的日照下,水分供应常失去平衡,叶片干枯形成日灼斑,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发病严重。茶园管理不良,树势衰弱或遭受冻害、虫害的情况下,发病也重。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云南大叶种等大叶种易感病,龙井等小叶种则较抗病。

三、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勤除杂草,做好抗旱、防冻及治虫工作,促使茶树生长健壮,减轻发病。

2、茶园冬耕,深埋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多抗霉素100ppm进行喷雾防治。在停采园、幼龄园或萌芽前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茉莉白绢病


症状特征及原因 白绢病是茉莉花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南方省市发病较重。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芍药、牡丹、君子兰、兰花、鸢尾、瑞香、向日葵等200多种观赏植物都可以作为它的寄主。 植株受害后,先在茎基部出现暗褐色斑点。后来受害部位皮层腐烂;在腐烂的皮层表面,初期产生白色绢状羽状菌丝,皮层组织逐渐下陷,菌丝颜色由白变黄,最终成为茶褐色似菜籽状的菌核。菌丝体也可以在根际土壤表面蔓延,形成辐射状,尤其在菌丝边缘明显。当茎基部全部腐烂坏死时,植株地上部分便全部萎蔫死亡。 防治依据及方法 1、病菌是一种腐生性强的土壤真菌,盆栽时切忌使用带菌土壤,如用加热消毒法消毒,温度要在50℃以上保持24小时。 2、病菌喜高温高湿,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在18~28℃高湿条件下,从菌核萌发到新菌核形成仅需要一周时间。在适于发病的条件下,应在植株的茎基部施药,可以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8天浇灌一次。 3、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以存活3~4年。应配合农事操作,注意及时拔除病株,除去土壤表面和茎基部的白色菌丝和菌核,集中销毁,并在病穴四周撒些石灰粉消毒,也可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配成80倍的毒土,分层撒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水生植物轮作,在灌水条件下菌核3~4个月即可死亡。

防治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80%的二溴氯丙烷乳剂100倍稀释液对病株打洞注入3毫升,然后覆土盖洞,或用石灰氮、敌灭威、甲基异硫磷等药物防治。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病原 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 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 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 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茶苗根结线虫病|防治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方法


分布及为害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80%的二溴氯丙烷乳剂100倍稀释液对病株打洞注入3毫升,然后覆土盖洞,或用石灰氮、敌灭威、甲基异硫磷等药物防治。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症状 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病原 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 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 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μm)。幼虫体长448(μm)。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 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茶苗移栽的方法


茶苗移栽时期最好是在茶树停止生长的秋季或翌年早春,因为秋、冬季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旺盛,10月下旬后移栽有利于迅速恢复根系,使茶苗在下一年能尽快恢复生长。若秋季干旱严重,可在翌年早春雨水逐渐增多又无冻害时移栽,可提高移栽后茶苗成活率。茶苗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主干基部粗3~4毫米、无病虫害的1龄苗。

起苗时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若晴天起苗,应在前一天将苗地淋透水,以保证起苗质量。起苗后用ABT生根粉3号,浓度为1X10负5次方(100千克水放1克生根粉)的溶液进行浆根,促使茶苗根系恢复,提高茶苗成活率。 667平方米面积种植茶苗密度为4000~8000株,采用单行条栽的行距为1.5米,丛距为0.33米,每丛种3株,双行条栽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5米,小行距0.5米,丛距 0.33米,每丛种3株茶苗。

移栽前先准备好2根长绳,在每根绳上按33厘米长逐点打上标记,将打好标记的绳子固定在种植沟两端,定下茶行及茶丛的位置,然后按标记逐点挖种植穴。穴深20厘米左右,一人挖穴,一人种苗,边挖边种。种苗者一手持3株苗,苗与苗要分开,一手在种植穴中铺平根系, 使根系能自然舒展,然后回土覆盖,将土按紧实,埋土过半时淋足定根水,待水渗透完后继续加盖一层厚约3~5厘米的土, 不能深或过浅, 以便于茶苗尽快恢复生长,并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种植时,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原梯平面5厘米左右,保留一浅沟,利于抗旱保苗.移栽后要及时离地15厘米处保留1~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

茶苗根癌肿和根线虫病如何防治


根癌肿与根线虫都是发生于茶苗上的病害。根癌肿病主要发生在扦插苗上,短枝扦插后,遇上存活于土壤中的致病细菌从伤口侵进去,促使寄主细胞增生,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瘤状物,小的似粟粒,大的如豌豆,许多瘤常团聚一堆而成大瘤,后期癌瘤褐色木质化,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受害茶苗须根很少,甚至须根不发,导致茶苗衰弱,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以至全株枯死。根结线虫病则是由土壤中的病原线虫侵入到一年生的茶苗的根部,引起茶苗和幼龄茶树发病,其症状是病根畸形肿胀,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此系侵入根内的线虫分泌物刺激根组织形成巨型细胞,并促使根组织细胞过度分裂所造成,瘤状物大小不一,若主根早期受害,侧根、须根少发或不发。根瘤后期表皮破裂,全根腐朽。茶苗根部受害后,根功能衰退,水分与养分的正常吸收与输导受阻,使地上部分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大量落叶,以至全株死亡。

茶根癌肿病的发病条件最重要的是要有伤口存在,细菌才能侵入。其次,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土壤反应为碱性等因素有利于发病。

茶苗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土壤状况关系很密切,因病原线虫一般集中于土壤表层10厘米范围内,因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的砂壤土圃地,利于线虫活动与发育,因而发病重,前作为感病作物的熟地发病重;生荒地发病轻;浅翻的苗地发病重,深翻的苗地发病轻;肥水管理好的苗地比管理差的苗地发病轻。

这两种根病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在防治上特别应以预防为主。采用以无病地育苗与定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根癌肿首先要选好育苗地,扦插育苗时表层铺的新黄土厚度要符合要求,不要太薄,插穗可用生根粉处理以促进伤口愈合提早发根,插后发现病株应及时连同根际土壤一齐挖掉,并用石灰水等进行土壤消毒。出圃时,发现病苗应予淘汰。

对于根结线虫的防治,首先要选无病地育苗与植苗,尽量选用生荒地育苗和植苗,不使用前作种过花生、番薯、黄麻等感病作物地;其次种植前可采用翻耕晒土的方法,提前两月在烈日晴天翻耕土地,可以减少病原线虫数量;第三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提高抗病力;第四,药剂防治以克线磷和克线丹效果较好,用10%颗粒剂每亩3—4公斤,用细土拌匀,于茶苗行间开浅沟施入。

茶菟丝子防治方法


茶菟丝子

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

防治方法: ①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 ②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 ③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667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盐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

茶苗移栽


茶苗移栽时期最好是在茶树停止生长的秋季或翌年早春,因为秋、冬季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旺盛,10月下旬后移栽有利于迅速恢复根系,使茶苗在下一年能尽快恢复生长。若秋季干旱严重,可在翌年早春雨水逐渐增多又无冻害时移栽,可提高移栽后茶苗成活率。茶苗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主干基部粗3~4毫米、无病虫害的1龄苗。起苗时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若晴天起苗,应在前一天将苗地淋透水,以保证起苗质量。起苗后用ABT生根粉3号,浓度为1×10-5(100千克水放1克生根粉)的溶液进行浆根,促使茶苗根系恢复,提高茶苗成活率。每亩(667米2))面积种植茶苗密度为4000~8000株,采用单行条栽的行距为1.5米,丛距为0.33米,每丛种3株,双行条栽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5米,小行距0.5米,丛距 0.33米,每丛种3株茶苗。移栽前先准备好2根长绳,在每根绳上按33厘米长逐点打上标记,将打好标记的绳子固定在种植沟两端,定下茶行及茶丛的位置,然后按标记逐点挖种植穴。穴深20厘米左右,一人挖穴,一人种苗,边挖边种。种苗者一手持3株苗,苗与苗要分开,一手在种植穴中铺平根系, 使根系能自然舒展,然后回土覆盖,将土按紧实,埋土过半时淋足定根水,待水渗透完后继续加盖一层厚约3~5厘米的土, 不能深或过浅, 以便于茶苗尽快恢复生长,并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种植时,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原梯平面5厘米左右,保留一浅沟,利于抗旱保苗.移栽后要及时离地15厘米处保留1~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保湿运输 供栽茶苗起土后要分等级扎成捆,长途运输时根部要浸过黄泥浆水。运时堆压不要过高过实,最好在晚间或阴雨天运送,并要求边运边栽,保持茶苗新鲜度。在雨后初晴或阴雨天栽植,成活率最高。

掘深种浅 按行株距1.5×0.33米标准,在种植行开种植沟,种植沟一般深0.33米以上、宽0.2米,这样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又有利于茶根深扎。栽种时掌握茶苗“泥门”与地面平,过深不利生长。

下实上松 栽时茶苗根部要视土壤理化性状及干湿度酌情踏实,然后再扒上表面松土,在浇过水后再覆盖茅草、树叶、稻草等。在栽种时要施用磷钾肥,肥料不要直接接触根部,最好与焦泥灰堆制后再使用。

表土回沟 熟地比新开垦地不易栽活茶苗,因此在开种植沟时要将表土翻入沟底,将起上的心土盖在上面。

种足备苗 是否全苗是今后茶园稳产高产的前提,每穴选栽2至3株健苗,择出生长偏小茶苗,采取少量多次施肥的方法,促进速长。

栽后管理 栽后应立即进行定型修剪,以减少叶面蒸发,将离地20厘米以上的枝条剪去,并可利用“以苗育苗”的方法进行短穗扦插。当前移栽后要做好防旱、防冻和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