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自然转化的环境条件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茶转化 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白茶的转化

普洱茶转化。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在普洱茶成品的储存中,不论生茶或熟茶,在良好的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后熟作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味,使普洱茶具有相对的越陈越香的特点和某些特殊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热湿条件催熟

普洱茶的后发酵、实质是成品茶中还具有黑曲菌,根霉毛霉、酵母菌等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他们依靠茶叶作为营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生长繁殖。这些真菌在摄氏15度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上,孢子能够萌发,菌丝体能够产生包子,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就完成一个时代的交替。在摄氏35度的液体培养基里,真菌的繁殖速度是极快的。普洱茶叶对真菌来说,是一个丰富的粮仓,笔者曾对60年代的勐海茶厂的生饼做过微生物培养试验。经过严格消毒的茶叶能够在培养基上长出毛霉、根霉、青霉和黑曲霉。在接种第3-6天,毛霉、根霉的菌丝体象棉花团般的布满整个培养瓶,说明培养初期,根霉、毛霉这些易生长繁殖的真菌占优势。

但三周以后,黑曲菌开始逐渐占优势,至一月之后,固体培养瓶的培养基表面,主要是黑曲菌的群落了。

这个实验初步表明,40多年的普洱茶还具有营养物质,他还能供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40多年的普洱茶还是“活茶”,他还进行着后发酵过程。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以黑曲菌为主的真菌群的繁殖速率是很重要的,在真菌酶作用及氧化作用下,茶黄素转变为茶红素、茶褐素,茶多酚和茶碱逐渐分解,毛霉的糖化作用等生化反应,使茶汤由青、黄向宝石红转化,可溶性物质增加,口感逐渐醇厚、甘甜,感觉变得更加滋润。

在广州、香港、云南西双版纳储藏普洱茶,因为高温、高湿,真菌繁殖速度快。因此茶界人士认为,在广州、香港和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后熟比昆明、北京等地要快一倍,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本人也赞同,并总结为“热藏熟”。

热湿催熟的作用使某些茶商过分追求快熟、快销,以假年份牟取较高的利润。但是,普洱茶在温度和湿度过高的条件下,茶叶含水量超过15%,在茶叶暴露的条件下,是很容易滋长杂菌的。茶商有意识的进行湿仓、洒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湿仓茶中,由于毛霉、根酶和某些杂菌在茶叶表层占优势,所以霉味较重,已经不是优质的普洱茶。如果茶叶发酸,再沾染有害微生物,就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废品茶了。

冷藏条件增香

普洱茶属于发酵食品,在许多发酵食品如葡萄酒、白酒、啤酒、奶酪、老酱和火腿中,都有相对时间内越陈越香的特点。香的生化机理比较复杂,有蛋白质的熟化、糖的焦化反应,但更重要的是糖类转化为醇,醇类转化为酯,芳香酯等是多数发酵食品香气的源泉。普洱茶在漫长的储藏年代中,真菌能产生糖化酶、醇化酶和酯化酶,在不同茶本质和不同年代和生化条件下形成特异的芳香酯,使普洱茶越陈越香。发酵食品中,老酱、火腿和陈酒,需要数年到数百年,普洱茶的后熟作用可以延至数十年以上。

发酵食品中醇类在酶促作用下的酯化方应,所需要的温度较低,芳香酯在较低温度下更有利于保存和缓慢释放,这就是许多发酵食品冷藏增香的机理。

普洱茶香是茶本质和茶内微生物酶酯化作用的产物,这与大叶品种茶树共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樟树和其他产生芳香油的植物没有多大关系。

在昆明的温度湿度条件下,3至11月份,普洱茶内的真菌已经有了繁殖的条件,6至10月是后熟的良好时期,而冬季的昆明,菌丝体产生酯化酶,使普洱茶逐渐积累芳香酯。在不同茶本质的基础上,就能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特异的香气。普洱茶香具有多样性,其中的奥秘还等待生物化学学者们去研究和揭示。

以笔者在昆明收藏的不同地区,不同茶山的普洱茶与港台、广州储藏的普洱茶比较,收藏生茶前5年港台、广州茶熟得快,但藏到10年以上,茶叶的色泽、油亮度、香味和冲泡茶的汤色、口味及香气,都远远超过港台、广州的入仓茶,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港台名商都认可的。

根据理论和收藏实践,笔者认为,让普洱茶存放在不同气候型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西藏、昆明等等,相当于给普洱茶内的真菌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只要在干净、清新的储藏条件下,就能储藏出别具风味的普洱茶。热藏熟,冷藏香,让自然的环境,冷热的交替,季节的轮回来滋润普洱茶,使普洱茶越陈越香,让茶友们享受普洱茶的神奇的滋味和保健功效。

精选阅读

茶叶贮存环境条件


在茶叶质变的原因一节中,已提到温度、湿度、氧气量、光线等环境条件均会影响到质变的速度,故茶叶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贮存的最佳条件是:

1、低温。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每升高10℃ ,茶叶的褐变速度要增加3-5倍。在-10℃ 以下,可以抑制褐变;在-20℃ 以下贮存几乎能完全防止变质,有条件用冷藏则为良策。

2、干燥。

在茶叶含水量变化一节中已提及,茶叶在无防潮包装或防潮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周围环境相对湿度愈大则茶叶含水量愈易升高,发茶叶含水量达5%以上,则变质明显,故贮存的环境条件应干燥,最好相对温度能控制在20%以下,使茶叶含水量始终于6%,相对湿度若能控制得更低还要好。另外,茶叶本身含水量在贮存前应进行测定,如果过高,应进行复火,或用生石灰吸湿,甚至更换数次,使含水量控制拓6%以下,即干茶用的指一研便成粉末时,再行贮存。

3、无氧气。

空气中约含21%氧气。因茶叶中的许多物质会自动氧化,故无氧条件就能杜绝此类变化。现用真空包装或抽气充氮包装就是根据这一原理。

4、不透光。

光线能促进植物色素及类脂物质氧化,即使在低温及无氧条件下,一理受到强光照射,仍会使茶叶色泽劣变,且产生一种日晒气。故包装材料不宜用透明袋,勿将茶叶放置在光线照射处。现在许多小包装用防潮袋包装后,外加一厚纸盒,即有防光照作用。有的认为看不见茶叶,特开一口,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观,但对品质保证而言却是不利的。

5、无异味。

茶是吸附力很强的物品,切勿与他物放置一起,贮存容器场所均需无异味,否则茶会完全变质。

茶叶贮存的环境条件


在茶叶质变的原因中,已提到水分、温度、氧、光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均会影响到茶质变化,故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1、库房的基本要求。茶叶仓库要防潮、避光、隔热、防污染,库房周围无异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通风散热方便,又可密闭遮光,库内温度不超过30度,相对湿度设法控制在20度以下,要专库专用,不得混装其它货物。

2、防潮要求。首先要求贮存的茶叶含水量,要符合储藏的标准,从科学的角度要求茶叶含水量应在3%,才能保持茶不变质。超过6%就容易“陈化”,所以茶叶贮存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其次,在阴雨天气,库房外面高湿、高温的情况下,不得进货取货,库房的门窗要封蔽,使仓库保持阴凉、干燥的环境。

3、避光要求。光线直接照射,会使茶叶中的叶绿素等化学成分,引起变色,并出现“日晒味”,降低茶叶的品质。即使在低温及无氧条件下保鲜的茶叶,一旦受到强光照射,仍会使茶叶色泽劣变。所以,要求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都要避光。

4、隔热要求。高温会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氧化加快,促使茶叶“陈化”加快。所以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尽量保持仓库里的气温不超过30℃,还要采用既能隔热又能密封的容器贮存茶叶,在这样的环境中贮藏的茶叶,就能避开高温对质量的影响。

5、防污染要求。茶叶由于含有棕榈酸和具有毛细孔多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很容易把周围的异味吸收到茶叶中。所以在储藏保管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与其他商品,特别是有味的商品存放在一起,更不能用有味的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和不卫生的车辆运送茶叶。茶叶仓库、茶叶加工厂,茶叶商店都要避开有味有毒气体进行加工、贮存、经营。

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


茶叶之所以会变质,可能是因为被暴晒过,可能是受潮了,还可能是因为在茶叶加工后,饮用之前存放的环境不好而让茶叶变味、变质、甚至发霉。由此可见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是很重要的。

在茶叶质变的原因中,已提到水分、温度、氧、光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均会影响到茶质变化,故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而好的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应具备这些:

1、库房的基本要求。茶叶仓库要防潮、避光、隔热、防污染,库房周围无异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通风散热方便,又可密闭遮光,库内温度不超过30度,相对湿度设法控制在20度以下,要专库专用,不得混装其它货物。

2、防潮要求。首先要求贮存的茶叶含水量,要符合储藏的标准,从科学的角度要求茶叶含水量应在3%,才能保持茶不变质。超过6%就容易“陈化”,所以茶叶贮存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其次,在阴雨天气,库房外面高湿、高温的情况下,不得进货取货,库房的门窗要封蔽,使仓库保持阴凉、干燥的环境。

3、避光要求。光线直接照射,会使茶叶中的叶绿素等化学成分,引起变色,并出现“日晒味”,降低茶叶的品质。即使在低温及无氧条件下保鲜的茶叶,一旦受到强光照射,仍会使茶叶色泽劣变。所以,要求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都要避光。

4、隔热要求。高温会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氧化加快,促使茶叶“陈化”加快。所以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尽量保持仓库里的气温不超过30℃,还要采用既能隔热又能密封的容器贮存茶叶,在这样的环境中贮藏的茶叶,就能避开高温对质量的影响。

5、防污染要求。茶叶由于含有棕榈酸和具有毛细孔多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很容易把周围的异味吸收到茶叶中。所以在储藏保管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与其他商品,特别是有味的商品存放在一起,更不能用有味的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和不卫生的车辆运送茶叶。茶叶仓库、茶叶加工厂,茶叶商店都要避开有味有毒气体进行加工、贮存、经营。

茶叶是很脆弱的物种,少许的水分就能摧毁一片茶,高温也能让茶叶加快氧化。保存茶叶其实不难,简化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就是避光、避潮、防异味、密封,保存绿茶、铁观音的话,就要注意放置在低温的地方,如:冰箱。

普洱茶的自然转化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在普洱茶成品的储存中,不论生茶或熟茶,在良好的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后熟作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味,使普洱茶具有相对的越陈越香的特点和某些特殊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热湿条件催熟

普洱茶的后发酵、实质是成品茶中还具有黑曲菌,根霉毛霉、酵母菌等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他们依靠茶叶作为营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生长繁殖。这些真菌在摄氏15度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上,孢子能够萌发,菌丝体能够产生包子,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就完成一个时代的交替。在摄氏35度的液体培养基里,真菌的繁殖速度是极快的。普洱茶叶对真菌来说,是一个丰富的粮仓,笔者曾对60年代的勐海茶厂的生饼做过微生物培养试验。经过严格消毒的茶叶能够在培养基上长出毛霉、根霉、青霉和黑曲霉。在接种第3-6天,毛霉、根霉的菌丝体象棉花团般的布满整个培养瓶,说明培养初期,根霉、毛霉这些易生长繁殖的真菌占优势。

但三周以后,黑曲菌开始逐渐占优势,至一月之后,固体培养瓶的培养基表面,主要是黑曲菌的群落了。

这个实验初步表明,40多年的普洱茶还具有营养物质,他还能供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40多年的普洱茶还是“活茶”,他还进行着后发酵过程。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以黑曲菌为主的真菌群的繁殖速率是很重要的,在真菌酶作用及氧化作用下,茶黄素转变为茶红素、茶褐素,茶多酚和茶碱逐渐分解,毛霉的糖化作用等生化反应,使茶汤由青、黄向宝石红转化,可溶性物质增加,口感逐渐醇厚、甘甜,感觉变得更加滋润。在广州、香港、云南西双版纳储藏普洱茶,因为高温、高湿,真菌繁殖速度快。因此茶界人士认为,在广州、香港和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后熟比昆明、北京等地要快一倍,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本人也赞同,并总结为“热藏熟”。

热湿催熟的作用使某些茶商过分追求快熟、快销,以假年份牟取较高的利润。但是,普洱茶在温度和湿度过高的条件下,茶叶含水量超过15%,在茶叶暴露的条件下,是很容易滋长杂菌的。茶商有意识的进行湿仓、洒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湿仓茶中,由于毛霉、根酶和某些杂菌在茶叶表层占优势,所以霉味较重,已经不是优质的普洱茶。如果茶叶发酸,再沾染有害微生物,就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废品茶了。

冷藏条件增香

普洱茶属于发酵食品,在许多发酵食品如葡萄酒、白酒、啤酒、奶酪、老酱和火腿中,都有相对时间内越陈越香的特点。香的生化机理比较复杂,有蛋白质的熟化、糖的焦化反应,但更重要的是糖类转化为醇,醇类转化为酯,芳香酯等是多数发酵食品香气的源泉。普洱茶在漫长的储藏年代中,真菌能产生糖化酶、醇化酶和酯化酶,在不同茶本质和不同年代和生化条件下形成特异的芳香酯,使普洱茶越陈越香。发酵食品中,老酱、火腿和陈酒,需要数年到数百年,普洱茶的后熟作用可以延至数十年以上。

发酵食品中醇类在酶促作用下的酯化方应,所需要的温度较低,芳香酯在较低温度下更有利于保存和缓慢释放,这就是许多发酵食品冷藏增香的机理。

普洱茶香是茶本质和茶内微生物酶酯化作用的产物,这与大叶品种茶树共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樟树和其他产生芳香油的植物没有多大关系。

在昆明的温度湿度条件下,3至11月份,普洱茶内的真菌已经有了繁殖的条件,6至10月是后熟的良好时期,而冬季的昆明,菌丝体产生酯化酶,使普洱茶逐渐积累芳香酯。在不同茶本质的基础上,就能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特异的香气。普洱茶香具有多样性,其中的奥秘还等待生物化学学者们去研究和揭示。

以笔者在昆明收藏的不同地区,不同茶山的普洱茶与港台、广州储藏的普洱茶比较,收藏生茶前5年港台、广州茶熟得快,但藏到10年以上,茶叶的色泽、油亮度、香味和冲泡茶的汤色、口味及香气,都远远超过港台、广州的入仓茶,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港台名商都认可的。

根据理论和收藏实践,笔者认为,让普洱茶存放在不同气候型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西藏、昆明等等,相当于给普洱茶内的真菌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只要在干净、清新的储藏条件下,就能储藏出别具风味的普洱茶。热藏熟,冷藏香,让自然的环境,冷热的交替,季节的轮回来滋润普洱茶,使普洱茶越陈越香,让茶友们享受普洱茶的神奇的滋味和保健功效。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2001-09-03发布

2001-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建云、韩文炎、许允文、鲁成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产地和环境条件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空气、土壤和灌溉水质量要求和试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茶叶产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

数值修约规则

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N,N-二乙基-1,4-苯二胶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胶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铅和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质量 铅和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茶叶产地

具有一定面积和生产能力的栽培茶树的土地。

3.2环境条件

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与品质的空气、土壤和灌溉水等自然条件。

4 产地环境条件要求

4.1总体要求

无公害茶叶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


茶叶变质,陈化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氧化、降解、转化的结果,而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温度

氧化、聚合等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温度高低紧密相连。温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各种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增加3~5倍。如果茶叶在10℃条件以下存放,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而能在零下20℃条件中冷冻贮藏,则几乎能完全达到防止陈化变质。研究还认为,红茶中残留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恢复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较高温度下贮放茶叶,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都将大大加快,从而加速新茶的陈化、茶叶品质的损失。

2.水分

食品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中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容易遭受空气中氧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就好像给食品成分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从而使受保护物质得到保护,氧化进程变缓。研究认为,当茶叶水分含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把脂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隔离开来,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这一水平后,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的水分不但不能起保护膜的作用,而是起着溶剂的作用。特别是当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6%时,会使化学变化变得相当激烈。溶剂的特性之一是使溶解后的物质浓度左右扩散,从而使反应加剧,变质加速。主要表现之一是叶绿素会迅速降解,茶多酚自动氧化和酶促氧化、进一步聚合成高分子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色泽变质的速度呈直线上升。

3.氧气

氧几乎能与所有元素相化合,而使之成为氧化物。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自身的反应性并不很强。然而,当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能促进反应的酶存在,这种氧化作用就可以变得很激烈。在酶失活的情况下,各种化合物仍能被分子态氧所氧化,只是速度缓慢得多而已。茶叶中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以及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均与氧存在有关,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也有氧的直接参与和作用。

4.光线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光线照射可以提高整个体系的能量水平,对茶叶贮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速了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氧化,特别是味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其中紫外线又显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茶叶贮藏期间受光与不受光的相比较,茶叶中1-戊烯-3-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加。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影响茶叶品质的环境条件


茶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制约。引起茶叶陈化劣变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在诸多的因素中茶叶水分(空气湿度和茶叶自身的含水量)是导致陈化变质的主要原因,温度、氧气起加速和延缓陈化变质的作用。

1、水分的影响

茶叶是一种干燥的农产品。食品学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易受空气中氧气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似在食品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食品得到保护,使氧化进度变缓。许多研究表明,当茶叶中的含水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情况大变,不但不能起保护膜作用,反而起溶剂作用。溶剂的特性是使溶质扩散,加剧反应。当茶叶水分含量超过6%,或外界大气相对湿度高于6O%以上时,会使茶叶中的化学变化十分激烈,如叶绿素的变性、分解,色泽变褐变深;茶多酚、氨基酸等呈味物质迅速减少;组成新茶香气的二甲硫、苯乙醇等芳香物质锐减,而对香气不利的挥发性成分大量增加,导致茶叶品质变劣。因此,成品茶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以下,超过此限度则要复火烘干,才能保存。

2、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茶叶成分发生化学变化速度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陈化越快。实验证明,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褐变速度加快3倍~5倍。在10℃以下贮藏,可抑制茶叶褐变。在- 20℃条件下冷藏,几乎可以长期防止茶叶陈化与变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8个月的绿茶,其维生素C的保留率相差很大。

同样,在较高温度下贮存红茶,一些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使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加快,从而使新茶陈化,品质下降。

3、氧气的影响

大多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是在氧气参与条件下进行的。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氧化反应并不很强。然而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促进反应的酶存在,其氧化反应可以变得很激烈。如茶叶贮藏包装不当,进入氧气,会加快茶叶中易氧化物的氧化作用。如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以及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都是在氧气的参与和作用下发生的。

4、光线的影响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茶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可以加速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诸如使叶绿素有色物质分解退色,有些成分还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不良气味--日晒味等等。研究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受光与不受光相比较,茶叶中1- 戊烯- 3- 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多。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容易使茶叶变质?环境条件水分光线氧气


茶叶变质,陈化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氧化、降解、转化的结果,而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温度

氧化、聚合等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温度高低紧密相连。温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各种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增加3~5倍。如果茶叶在10℃条件以下存放,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而能在零下20℃条件中冷冻贮藏,则几乎能完全达到防止陈化变质。研究还认为,红茶中残留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恢复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较高温度下贮放茶叶,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都将大大加快,从而加速新茶的陈化、茶叶品质的损失。

2.水分

食品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中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容易遭受空气中氧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就好像给食品成分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从而使受保护物质得到保护,氧化进程变缓。研究认为,当茶叶水分含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把脂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隔离开来,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这一水平后,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的水分不但不能起保护膜的作用,而是起着溶剂的作用。特别是当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6%时,会使化学变化变得相当激烈。溶剂的特性之一是使溶解后的物质浓度左右扩散,从而使反应加剧,变质加速。主要表现之一是叶绿素会迅速降解,茶多酚自动氧化和酶促氧化、进一步聚合成高分子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色泽变质的速度呈直线上升。

3.氧气

氧几乎能与所有元素相化合,而使之成为氧化物。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自身的反应性并不很强。然而,当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能促进反应的酶存在,这种氧化作用就可以变得很激烈。在酶失活的情况下,各种化合物仍能被分子态氧所氧化,只是速度缓慢得多而已。茶叶中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以及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均与氧存在有关,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也有氧的直接参与和作用。

4.光线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光线照射可以提高整个体系的能量水平,对茶叶贮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速了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氧化,特别是味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其中紫外线又显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茶叶贮藏期间受光与不受光的相比较,茶叶中1-戊烯-3-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加。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西湖龙井茶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


西湖龙井茶茶树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众多的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西湖龙井茶茶树的作用,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探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气象因子中与西湖龙井茶茶树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是光照、水分和温度。

1、光照

西湖龙井茶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茶树有机体中90%~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进行。光照条件差的枝条发育就细弱;光照充分的叶片细胞排列紧密,表皮细胞较厚,叶片比较肥厚、坚实,叶色相对深而有光泽,品质成分含量丰富,制成的茶叶滋味浓厚;相反,光照不足的叶片,大而薄,叶色浅,质地较松软,水分含量相对增高,茶叶滋味表现淡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茶树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并不是越高越好。广东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夏季中午的光照强度往往过高,不利于茶叶新梢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因此常常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如间种遮阴树或覆盖遮阳网等)。一般而言,茶树光照强度应控制在3万—5万勒为宜。

西湖龙井茶茶树生育对不同光质反应是不同的。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蓝光为短波光,在生理上对氮代谢、蛋白质形成有重大意义,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橙光对碳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物质积累的基础。紫光不仅对氮代谢、蛋白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一些含氮的品质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和很多香气成分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试验表明,在夏季覆盖蓝紫色薄膜可以提高氨基酸含量,而覆盖黄色膜则同时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吴庆东,1987)。

目前一些高产茶园的光能利用率不足1.5℃。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大大提高茶叶增产潜力。研究表明,茶树为喜阴植物,不遮阳茶树的光合能力在较强光照(4万~5万勒)下仍比遮阳茶树高,但是在强光(8万勒以上)、高温( 34~38℃)和低湿(40%~60%)的协同作用下,叶片暗呼吸和光呼吸速率大幅提高,使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适度遮阳能满足茶树耐阴生理习性要求。就茶叶品质而言,低温高湿、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香味较醇的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而味强烈的红茶。

为了有效、经济地利用光能,除了做好园地和品种选择外,还可以通过间种遮阴树,夏季覆盖遮阳网,辅以合理密植、人工灌溉、茶园施肥、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调节。

2、水分

水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测定,茶树植株的含水量达到55%~60%,其中新梢的含水量高达70%~80%。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不断采收,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所以,茶树的需水量比一般树木要多。一般认为,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条件下,就可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要求。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国内外研究认为,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茶季月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80%~90%和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空气湿度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表现为空气湿度大时,一般新梢叶片大、节间长,新梢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因此茶叶品质好。茶树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比较适宜;当茶园中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的蒸发和茶树的蒸腾作用就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无雨或者不进行灌溉,就会发生土壤干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减产;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容易导致与湿害相关的病害发生。

西湖龙井茶茶树对生长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随茶树生育时期、品种、土壤质地、孔隙状况及透水性能等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一90%时,随土壤含水量提高,生育量增加(许允文.198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茶树生长,据杨跃华( 1987)试验,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彰各顶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这一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同时,根系活力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除钾外)均是加强的。

3、温度

气温与土温对茶树生长发育都有影响。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土温主要影响地下部的生长。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气温高,地温也随之升高。

茶树的最适生长温度是指茶树在此温度条件下生育最旺盛、最活跃。不同茶树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多数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如其他生育条件满足其生长需要,则随着温度升高,生育速度加快。

高温可以促进薄壁细胞增厚及液泡形成,促进厚壁组织纤维细胞增厚并木质化,促进新梢茎的木质部发育。所以,气温越高,嫩叶展开与增大增厚也越快。同时嫩叶转变为绿色速度加快,对夹叶发生量增加,多酚类物质增多,茶氨酸和氨基酸总量下降,使茶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茶树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随着气温升高,新梢生长加快,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最适宜新梢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8~30℃。秋冬季气温下降到lO℃以下时,茶树地上部进入休眠,停止生长。茶树对低温的耐受程度因品种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茶树品种耐低温的表现,一般把中、小叶种茶树经济生长最低气温界限定为-10~8℃,大叶种定为-3.0~2.0℃。大叶种茶树在气温低于一5℃和小叶种茶树在低于-16℃时,茶树新梢将遭受冻害。 早春气温低时,地温更低,为促使茶芽早发,人们常采用耕作施肥和利用地表覆盖技术措施,疏松土壤,加强地上气流与地下气流交换,保温保暖,可有效提高地温,促使根系生长;当夏季到来时,地下5~lO厘米土层温度可升至30℃,通过行间铺草或套种牧草等措施,可以降低地温(黄东风等,2002);秋季增加有机肥以及提高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冬季茶园土壤温度。此外,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也能有效改善地温、气温和空气湿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