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应该有什么茶心?

发布时间 : 2020-10-12
白茶冰糖心 乌龙茶人参山楂 早中晚应该喝什么茶

白茶冰糖心。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人应该有什么茶心?”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有云:“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又有一《茶诗》道:“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

智慧的古人早就在杯盏中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苏轼《汲江煎茶》中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茶却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可见,茶虽本是无情之物,却因饮者之修养品味而富于不同的象征意义,甚至将之升华到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

传情见色,因物赋情,这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那么,茶人应该拥有什么茶心呢?

曾有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意思是:在修行道路上,遇到通达于道的人,如果不想用言语、沉默与他相对,请问,要拿什么来与他相对?禅师答曰:“吃茶去。”

茶禅一味,万物如一,喝茶之人的茶心不就是如此吗?

不需要红尘寻遍,不需要佛语参透,只要一杯清茶在手,即使是风雨飘摇之时,即使是破旧的瓦屋纸窗之下,也能喝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仿佛于小林幽院里听梧桐滴雨的天籁之音,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美妙境界罢。

茶人的茶心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即使只是品茶时的一个简单动作,一个淡漠的表情,其中也有着深沉的思绪和情感。

正如茶道大师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茶有无情,关键在于你有无茶心。有茶心之人,通常一品一闻皆是情,这种情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是一种不可为外人道的深意,有茶心人之间,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者喝上一盏茶,不需言谈,便神交久矣。

茶道唯情,正如禅道唯心,茶心修养功夫深的人,喝茶之间,自有一种通脱与豁达,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是一种以茶心观世相的通透。

小编推荐

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相由心生,茶由心选》内容,感谢阅读!

茶之用,性苦寒,一味者,茶与禅。能明心,可见性,其三德,广流传。坐禅时,彻不眠,若满腹,助消化。又明目,又解渴,又生津,祛肺痢,保健康,善护齿,皆长养,诸善根。禅茶茶本清淡,心有清静,用人性泡出茶性。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是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独立又统一,实属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伦之理。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与茶相交,该内心端肃淡定,才不负于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不论浓淡,在岁月的打磨中,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精彩、坎坷、得到与得不到,都会随时间流走,不要刻意追回,顺其自然,才不会忽喜忽悲,心情才会像喝进去的乌龙茶,滋润润、暖融融。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放下不是不要,而是另一种选择。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喝茶,不仅是要靠缘份,一款好茶,需要有赏识她的人去看,去品,去回味。面对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来。但品茶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快乐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那草木之间那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用一颗平常的心、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款茶。这正是所谓的“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关于本文《相由心生,茶由心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境由心生,心随茶动


想了解《境由心生,心随茶动》知识吗,丰富的《境由心生,心随茶动》内容等你来看!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是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独立又统一,实属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伦之理。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与茶相交,该内心端肃淡定,才不负于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不论浓淡,在岁月的打磨中,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精彩、坎坷、得到与得不到,都会随时间流走,不要刻意追回,顺其自然,才不会忽喜忽悲,心情才会像喝进去的茯茶,滋润润、暖融融。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放下不是不要,而是另一种选择。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喝茶,不仅是要靠缘份,一款心意的好茶,也需要有赏识她的人去看,去品,去回味。面对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来。但品茶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快乐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那草木之间那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用一颗平常的心、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款茶。这正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心随茶动”。

关于本文《境由心生,心随茶动》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心茶·杂谈


想了解《心茶·杂谈》知识吗,丰富的《心茶·杂谈》内容等你来看!

这世上有一片茶叶,你问或者不问,它终将悄然枝头。

这世上有一片茶叶,你采或者不采,它终将芽成老叶。

这世上有一片茶叶,你泡或者不泡,它终将溶于水底。

这世上有一片茶叶,你喝或者不喝,它终将归于尘土。

水味很淡,茶味很浓;水与茶泡,汤滑味俨。

水温太高,茶岁太轻;注水冲之,汤浓味涩。

水温太低,茶岁太老;慢水入之,汤清味浅。

多变之水,在于轻慢;普茶之味,在于心感。

内若烦躁,茶则重苦;思若孤寂,茶则青涩。

恨若痛苦,茶则无味;心若止水,茶则百味。

茶汤终会归于平和,内心终会归于静谧。

寻味验感,茶泡人。

安静平和,人泡茶。

越是简单,越有味道;越是谦和,越有层次。

你若喜欢,便带着温度喝下;可算有缘,再续几杯。

你若不爱,便看着随它冷去;也可算有缘,换一盏茶,重新来过。

关于本文《心茶·杂谈》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你的心 茶知道


或许,生命的美好就在这一顿一悟间。怀一份恬淡的心情行走尘世,生命,就是佛桌上开出的最美的花!

——禅意

现代人患有“信息焦虑症”每天忙于在不同的屏幕间切换,不停地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却把自己的心窗关上了;

他们害怕空虚,用工作和娱乐填满所有的时间,却再也容不下真如的智慧。

老子说“虚空生白”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在茶香氤氲中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浇灌一下心底的那朵莲花。

从茶叶到茶汤,要得到一杯好茶,殊为不易。不同的茶,茶性各异;泡茶的人,方法有别,用心做好、泡好一杯茶,就是功夫。

佳茗似佳人,喜茶、爱茶、懂茶的女人最美!

因为喝了茶,身体清了,精神松快了,通过茶可以领悟到生活之美好,也能领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嚣,散发着无限魅力与浪漫。

茶能给你的不仅是其体内的咖啡因,生理的亢奋不能持续太久。

它还能给你更多的是古老灵魂一角的悠悠情愫。

喝到一杯好茶的感动让我们有“在家”的感觉---无论我们身在何处。

“家”不一定是外在的世界,一栋坚固的房子,或是一个漂亮舒适的空间,而是的一种内在放松和接受的质量。

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卫士,可以使我们抵御堕落的侵蚀。

你的心,茶知道;茶之道,你知道吗?

用“心”品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用“心”品茶》内容,感谢阅读!

一杯茶,只有用心品饮,才能得其真味。饮茶,不可敷衍,不可牛饮,当视茶为友,真诚交流。

茶可以真诚反映品茶人内心,人是怎样的人,茶便是怎样的茶,若人心浮躁,便品不出红茶的醇厚,若心高气傲,便品不出白茶的淡雅。

要喝茶,首先要身正、心正,尊重每一杯茶,心平气和地交流,仔细认真地品味,尊重茶,便会得到茶的尊重,即便是一杯不起眼的茶,也能在认真品味中收获独有的妙处。

饮茶,要心静,非静不能得茶气;心要澄澈,非清不能得到茶的韵味;心要平和,非和不能得到茶中的道理;心要柔软,非柔不能得到茶的情感,在喝茶时,要彻底放松自己,用真实的自己与茶交流,如此才能自茶中得到天地和谐之妙。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年四季的茶都可在杯中沉淀,升华为另一种层次的感动。人之一生,总会如四季一般,春夏秋冬,酸甜苦辣,会见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品味各种各样的滋味,无论胜负得失,在拿起茶杯的一刻,都应该忘却,茶中滋味,唇齿含香,顺喉而下,像岁月,在品饮中不经意间流走,只在心头存一丝暖香,人生也当如此。

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正如茶的味道多种多样。茶中有醇香有甜香,有爽利有清淡,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独一无二,要注意回味这些滋味,回味人生中的种种,到最后,都能品出一份感动来。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用“心”品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茶人之道


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典故实在是太多了,三国志中的"以茶代酒";晋人陆纳为教训其侄不节俭而打他四十大板;王安石泡茶验水,识破苏东坡取水地点上的破绽;明太祖朱元璋将私贩茶叶的女婿斩首示众;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银斗量水评等级,并创造了以水洗水之法。这些历史故事,有的耐人寻味,有的读来新奇。凡此种种,不失为增长知识,引以为戒的读物。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茶人以茶结缘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