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者该有什么表情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红茶配什么泡茶 冷泡茶用什么茶叶 古代泡茶会放什么

【www.cy316.com - 红茶配什么泡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泡茶者该有什么表情”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泡茶者该有什么表情”相关知识!

赏茶者可从品茗环境、茶具、茶叶、茶法到茶汤慢慢观赏及享用泡茶者呈现出来的“作品”,解析其间的茶道之美之精粹;泡茶者笑与不笑视乎当席茶道主题与所营造氛围有无需要这个表情,亦属“作品”部分。 泡茶喝茶的时候、茶道展演的时候,泡茶者是否需要一直笑着来泡茶?有些茶友困惑,因为他们在泡茶时都曾经被苛责“为什么不笑”。

我们认为泡茶时没有必要一直咧开嘴巴笑,赏茶者可从品茗环境、茶具、茶叶、茶法到茶汤慢慢观赏及享用泡茶者呈现出来的“作品”,解析其间的茶道之美之精粹;泡茶者笑与不笑视乎当席茶道主题与所营造氛围有无需要这个表情,亦属“作品”部分,比如当展现阳光沙滩主题的茶席,人们自然而然会因投入情境显得高兴而笑;比如茶会如果为了追思为了祈福主题,人们脸上表情比较庄重才正常啊;为了庆祝朋友结婚而办的茶会,不必吩咐,大家应该都会满脸喜气洋洋。

那么每一次泡茶都必须拥有主题吗?无题的茶席怎么办?还要不要笑?无题茶席又有何不可?海阔天空任由翱翔,将自己融进茶香茶味,

与周围空气烂成一团,发自内心地要笑时笑,不应当笑时不必笑。比如家人、朋友或同事聚会的茶席,真情流露表情放松就好,喝茶一直傻乎乎地笑有什么好?再说,泡茶是需要很专注才能锻炼及表现得好的一种技术、活动,茶会进行时无论泡茶、喝茶的人都有必要为泡好一壶茶而努力,比如共同调整一下心情脸容,安静下来,把心血、眼神投注在茶上,才是喝茶的态度。如果大家都如此配合着泡茶者,他还是绷紧着脸不能坦然愉快面对这种场合,也许就是紧张或自信没建立,与“笑不笑”无关。 又有茶友在泡茶时被责备“穿得好丑”或“穿成这个样子不能泡茶”,只因当时茶友穿的是所谓现代圆领衬衫与牛仔裤,或因气候冷加上运动外套。我们首先要说,举办茶会或茶道展演不要本末倒置将心思与目光放在服装上,茶法、茶艺、茶汤才是核心,服装仪容只需整洁卫生、得体大方,泡茶时不会引起不便,适合当时环境就可穿着泡茶,否则打扮得像“茶道大师”、“茶人”,但泡茶时粗俗无比,那才够恶心呢。

认为泡茶喝茶只能穿“茶服”或民族传统服饰没有什么道理,无论任何地区、时代、民族等不同款式都接受才是。茶友们可根据场合的正式、隆重或简约程度来配合就好,比如到植物公园设置茶席喝杯茶看看大树,何妨简简单单白衬衫短裤;比如寿宴茶会专诚为长辈泡茶,何妨端庄一些;比如特为国外嘉宾举办的茶会,穿传统服饰相当适合,但不应拘泥于哪种服饰才够资格才可以泡茶这种刻板印象,有谁穿了另一类服装泡茶就嘲笑他,茶道活动不应规定只能穿这种款式或那种款式,我们也不应以泡茶者的服饰来判断他到底会不会泡茶。很多茶艺展或泡茶比赛,将茶汤、茶具、服装、礼仪和茶席主题分成五大块,各占百分之二十,所以只要茶具名贵、服装传统华丽、样貌举止优雅,再将很多人生哲理放入主题,即使是一位不懂泡茶的人将茶泡坏了的参赛者也能得冠军了,这种评分习惯早应被废除。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茗赏者上,谈赏者次,酒赏者下


爱花之人,怜花成癖;爱茶之人,嗜茶成痴。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及修心怡情之人多寄予茶与花,花有优雅悦目之美,茶有脱俗尘世之醉。宋徽宗痴情于菊,并亲手种菊,传世《大观茶论》。鲁迅写有《惜花四律》,也说不可一日无茶。

钟情于茶花之中,不仅是精行检德之人同时也性情中人。如痴似癖,全身心的专注,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我们知道茶通六艺,但自古品茗赏花就相得益彰。我国的茶与花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日本首推始祖千利休,把花带入茶室,擅沏茶者,茶室无不插花。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花在茶席上的呈现就是茶友们玩赏的小品插花。

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的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喝茶修身养性,赶上花开时节,看到将绽放的花苞流连忘返,想一眼占满它所有的美丽。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于花的描写,似乎自己曾生为花。对花的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插花者不会随意剪切花枝,对一花一枝都有完美的安排,对花草的注意犹如信仰般的礼敬。

茶道,花道,并非技艺之道,是爱茶之心,护花之道。从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中经常听到茶人合一,把茶当成你的一部分,全身心的融入,理解这款茶用心把它表达出来,这时茶既是你,你既是茶。

疼惜花,与花相通,珍重一花一枝,给予他们自然的展现,重造它美丽的二次生命。

无论茶与花,至清至雅,感受它就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自然纯粹的美好。所以,当个茶痴花迷又有何不可?

茶艺技师 高级茶艺技师 该有怎样的水平


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该有怎样的水平

这次考核,

要求非常严格,

而且项目繁多,

因为每人除论文答辩之外,

在操作技能上都要完成四项考核任务。茶筝雅韵|美学空间宁红龙须茶兰茶玉舞武夷茶情听香闻茶

云雾

欢喜

缓秋迟暮

其中

茶艺技师(二级)操作技能是:高级茶艺技师(一级)操作技能是:尽管如此,

考生们依然从容面对,

认真操作,

考出了技师须具备的真正水平,

也在自身茶艺历程中又得以拓展与提升。茶艺人才的摇篮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对江西的赞誉。江西历来以茶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欧阳修、黄庭坚、杨万里、朱权都是彪炳茶文化史册的名人。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在茶文化方面也属于开风气之先的地区之一,被著名茶文化专家丁以寿教授称赞为与台北、杭州鼎足而立的"茶文化三大重镇"之一。在茶艺方面,自2000年以来,被视为"茶艺人才的搖篮",有近万名茶艺专业人员经过在江西的学习,而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外国人士,聆听过江西茶文化课程的讲授,接受过茶艺的培训。江西籍的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已故)、程启坤、陈云君、余悦形成的"四大导师",曾添媛、程琳、龚夏薇、邓婷、赖蓓蓓、龚凤婷等,都是江西走出来的名师。如今,"江右茶派"正在形成,其影响遍及海内外。

这次的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考试,只是江西一贯坚持《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坚持高质量、高要求、高水平考核人才举措的新亊例。最近,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国家人社部颁布的国家职业名录,评茶员、茶艺师依然入列。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坚持《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培养与考核茶艺人才,应是有新作为。而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关系着行业的整体水平,关系着行业的未来发展,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饮茶者高雅


饮茶是一种很高雅的事,可是这种高雅主要表现在我们内心里,千万不能浮在面上。饮茶是一种很私人的事,万不可认为饮茶很了不起,需要广而告之,让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网络发达,很多人都希冀着借网络大红大紫,茶道不能与这种喧嚣扯上任何关系。

如今随处可见所谓网红,于是大量拥趸蜂拥而至,吵吵嚷嚷,喧哗不已。喧闹之中,不见丝毫智慧闪光,有的只是为闹而闹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空虚。饮茶者也追求一种虚,却不是空虚,而是虚室生白,只有在安静之中,在人生阅历的沉淀之中,在不断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才可能生发智慧,真正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品质,有光亮。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生活意义,明白自己的梦想所在,每一天都是通向这个梦想的阶梯,所以不可马虎,更不能行差踏错,否则一脚踏下就会跌落到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深渊。我们寿命有限,少则数十,多不过百余年,百年之后,正如茶树上的叶子,最终会离开枝头,或被茶农采下制茶,或者就是残叶,最终烂在泥土里。我们是要做有内容的茶还是做寂然无声的烂叶呢?相信每一位真正爱好茶的朋友都有答案。

饮茶者高雅,每一天过得充实是高雅,为梦想每天不断努力是高雅,有自己的原则积极而为是高雅。网络社会,切勿在喧闹中失却自己的高雅,那对茶来说,就太悲哀了。

什么茶具泡茶好?


喝茶不仅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更是人们用来修养身心的绝佳选择。要想泡的好茶,首先对于茶具的选择一定要正确。那么什么茶具泡茶好?接下来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在1300℃左右烧成,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与茶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于泡轻发酵、重香气的茶,如文山包种茶、绿茶等。瓷器茶具应该是最好的喝茶、品茶的首选,瓷茶具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陶土茶具

其实,泡茶最负盛名的紫砂壶是陶器的一种,成陶火温在1000℃~1200℃,质地细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到的气孔,能吸附茶汁,储蓄茶味,且传热较慢不致烫手,即使冷得很快,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泡茶,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一般清水泥的紫砂壶用来喝绿茶,而紫泥的则用来喝乌龙茶,并且乌龙茶与普洱茶都要用底座很大的紫砂壶来泡,这样才能利于茶叶充分地在壶底展开,使得茶汤更浓更香。另外,紫砂是一种天然陶土,富含铁、钙、钠、钾、锌等元素,可碱化水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不过紫砂壶需要慢慢地用茶来养,养一段时间,把壶清洗一次,如此反复3次后,砂料就能洗得很干净了,此后再也不用洗壶了,时间越长,壶就越好,壶体本身不仅会变得颜色温润,甚至会散发出茶叶的自然香气。不要使用洗洁剂清理紫砂壶,或者是带油的洗碗布去洗,只要用开水清洗就可以了。

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以玻璃杯泡茶,茶叶在整个泡茶过程中上下窜动、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吐露的茶汤颜色,均可一览无遗,且玻璃杯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当人们用玻璃杯泡茶或其他饮品的时候,不必担心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上滋生。

用玻璃茶具冲泡龙井、碧螺春等绿茶,杯中轻露缥缈,茶芽朵朵、亭亭玉立,上下浮沉,赏心悦目且有风趣。

其他材质茶具

塑料茶具往往有异味,以热水泡茶对茶味有影响,除临时急用外,不宜用来泡好茶。 另外当今市场塑料杯质量鱼龙混杂,有合格也有不合格的,可信度很低,即使合格产品也不是100%的可信,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建议最好不要用塑料杯。

“壶为茶之父”,好的茶具才能泡出好茶,才会真正体味茶的清香、韵泽和乐趣,因此给自己选一套好茶具是开始喝好茶的第一步。

清洗茶具上的茶垢对健康很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含有矿物质和微量有害重金属离子,如镉、汞、砷等,当水加热,被浓缩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物质会沉淀析出,这些析出物可随水冲泡茶时进入茶杯中,没有喝完或冲泡时间较长的茶水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就会发生氧化,生出褐色茶锈,俗称茶垢,附着在杯子内壁,茶锈中就含有了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金属,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茶垢沉积已久不好清洗,用加热过的米醋或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再用牙刷刷洗就可轻松将茶具清洗干净;也可往茶杯、茶壶内放入一小匙橘子粉或橘子汁等果汁,装满清水后放置2~3小时,这样茶垢与茶具失去了黏合力,茶垢也容易被除去;或者在茶杯、茶壶内侧涂上食用盐,特别是有茶垢的地方,然后用牙刷用力地刷洗茶杯,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关于什么茶具泡茶好这个问题,通过以上概述,相信大家可以得知结果。今天的茶知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若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给小编留言!

泡茶用什么茶具好


泡茶用什么茶具好?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茶具的特性,大家就知道在不同情况下泡茶用什么茶具好了。 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在1300℃左右烧成,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与茶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于泡轻发酵、重香气的茶,如文山包种茶、绿茶等。瓷器茶具应该是最好的喝茶、品茶的首选,瓷茶具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陶土茶具

其实,泡茶最负盛名的紫砂壶是陶器的一种,成陶火温在1000℃~1200℃,质地细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到的气孔,能吸附茶汁,储蓄茶味,且传热较慢不致烫手,即使冷得很快,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泡茶,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一般清水泥的紫砂壶用来喝绿茶,而紫泥的则用来喝乌龙茶,并且乌龙茶与普洱茶都要用底座很大的紫砂壶来泡,这样才能利于茶叶充分地在壶底展开,使得茶汤更浓更香。另外,紫砂是一种天然陶土,富含铁、钙、钠、钾、锌等元素,可碱化水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不过紫砂壶需要慢慢地用茶来养,养一段时间,把壶清洗一次,如此反复3次后,砂料就能洗得很干净了,此后再也不用洗壶了,时间越长,壶就越好,壶体本身不仅会变得颜色温润,甚至会散发出茶叶的自然香气。不要使用洗洁剂清理紫砂壶,或者是带油的洗碗布去洗,只要用开水清洗就可以了。 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以玻璃杯泡茶,茶叶在整个泡茶过程中上下窜动、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吐露的茶汤颜色,均可一览无遗,且玻璃杯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当人们用玻璃杯泡茶或其他饮品的时候,不必担心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上滋生。

用玻璃茶具冲泡龙井、碧螺春等绿茶,杯中轻露缥缈,茶芽朵朵、亭亭玉立,上下浮沉,赏心悦目且有风趣。 其他材质茶具

塑料茶具往往有异味,以热水泡茶对茶味有影响,除临时急用外,不宜用来泡好茶。 另外当今市场塑料杯质量鱼龙混杂,有合格也有不合格的,可信度很低,即使合格产品也不是100%的可信,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建议最好不要用塑料杯。

“壶为茶之父”,好的茶具才能泡出好茶,才会真正体味茶的清香、韵泽和乐趣,因此给自己选一套好茶具是开始喝好茶的第一步。 清洗茶具上的茶垢对健康很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含有矿物质和微量有害重金属离子,如镉、汞、砷等,当水加热,被浓缩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物质会沉淀析出,这些析出物可随水冲泡茶时进入茶杯中,没有喝完或冲泡时间较长的茶水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就会发生氧化,生出褐色茶锈,俗称茶垢,附着在杯子内壁,茶锈中就含有了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金属,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茶垢沉积已久不好清洗,用加热过的米醋或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再用牙刷刷洗就可轻松将茶具清洗干净;也可往茶杯、茶壶内放入一小匙橘子粉或橘子汁等果汁,装满清水后放置2~3小时,这样茶垢与茶具失去了黏合力,茶垢也容易被除去;或者在茶杯、茶壶内侧涂上食用盐,特别是有茶垢的地方,然后用牙刷用力地刷洗茶杯,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明清泡茶有什么讲究


中国泡茶道蕴酿于宋元至明朝前期,形成明中期。兴盛于明朝后期,衰于清朝及民国,复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泡茶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朝鲜茶礼和日本煎茶道影响很大。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着《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着《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

(1)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浴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泡茶道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二)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纪后期,陆树声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有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类》,内容与陆树声所撰相同。《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

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

(四)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综上所述,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绵延至今。

茶者不妄言,好相处


煮茶品茗,不论贵贱雅俗、贫富穷达,茶之为道,总是存在于人们的休暇生活中。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日常生活中,懂茶、会茶艺的人会更受欢迎一些。

茶艺是一项高雅而且安静的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懂泡茶且长期泡茶的人能让人觉得更容易接近和喜爱。

心神静,易相处

茶比较适宜于安静的环境,常在安静的环境中,心态也会变得更加平和,而平和的心态表现在人的身上同样能带给别人安静祥和的感觉,更容易接近和相处。

不妄言,共和谐

经常泡茶,见过喝过的茶多了,通常也就不会直接评价一款茶的好坏。

久而久之,如待人处事一般,不轻易评价别人,不道人长短,养成言语谨慎的习惯,做事学会多分析。

重细节,有耐心

泡茶是个繁琐的活,更注重细节。选择茶具、环境格调、茶叶多少、水温高低、时间把控等等都需要小心翼翼,精心讲究。

久而久之,人的耐性也会得到磨练,在与人相处中条理清楚而有耐心,不会给人不耐烦的感觉。

懂礼数,重礼仪

泡茶是一门关乎礼仪的学问,长期泡茶,会比较注重礼仪细节。长久以来会形成尊重对方的习惯。

慢慢地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互尊重,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宜取舍,会选择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更是一个循序渐进,冲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的慢活。长期泡茶,就会懂得,需要综合自身的素养、能力,来选择相对合适自己的事。

忙忙碌碌的生活,想专门花点时间来泡茶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奢侈。有时间就泡泡,没时间就简单喝,不强求,不刻意,不也是一种挺好的生活态度?在都市中找寻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所谓闲情雅致,也可为烦躁与浮华找寻些许的乐趣。

事茶者之山水意境


经常有人问我,最近喝什么茶了,或者你平时都是喝什么茶,大概是看到了我的一些茶文章,把喝茶与写文章搅和在了一起。很多人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误导,认为文人不喝酒、不抽烟、不喝茶,就写不出好文章。以本人而言,家父在二十年前就经过研究,将自己的小儿子定性为“酒后狂妄型”,也有朋友给我一个“酒后无德”的评语。吾等类人,酒后是万不可动笔写文章的,否则后患无穷,比吐酒的滋味难受。

我是坚决反对抽烟的,尤其在公共场合抽烟,那应该定性为全民公敌,尽管消灭不了你,但会敌视你。我甚至想,那些所谓的抽烟写文章的人,其实是拿着烟装模作样而已。文思如泉涌,才高八斗,下笔如有神,哪还用得着什么烟?

至于茶,也就这几年才刚刚入门,知道了一些茶的品种,攒了几把真真假假的紫砂壶,还有茶罐,将良莠不齐的茶叶装入其中,装个门面。倒是读了几本写茶的书,慢慢体味人家说的那些茶事,还真的受益匪浅。在民间,喝茶既是一种待客的方式,也有解渴的实际功能。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里来客人了,主人会说,下茶喝吧,客人就会客气地推辞一下:不害渴。这样的对话既是一种修养,也是对喝茶的一种认识,潜在的意念是渴了才会喝茶,那就是相当于把喝茶当做喝水,就是为了解渴止渴。

当然这也是一种待客艺术,我的老家地处潍县就是现今山东潍坊市的东南方的乡下,《潍县志》和《潍县乡土志》都有记载,称之为潍县东南乡东王松村。过去,乡下人进城不是一件小事,来回在路上走的时间比在城里待的时间还长。但是,回到村里那就是开口闭口人家潍县城里的人如何如何,至少讲三年。有一位特别能发现问题的人,总结了城里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是不用到地里干活,坏处是不实在。他举例,城里人见面后打招呼:老刘问,老李吃了没,老李答还没呢,老刘接着来一句我刚吃了。如果老李说吃了,老刘就回没吃的话就到我家吃。实际推来挡去都是一些客套话,喝茶也是这样,你说不渴,他就说,过会儿渴了过来我下茶喝。你说渴了,他就会说,等孩子他娘回来烧水咱下茶,也是推来挡去地客气一番。那时候,大家的日子过得都是紧巴巴的,吃饭喝茶不是一件说到做到的事。这个故事是说,老潍县城里的人懂礼数,善应酬,街坊邻居的见面如此这般地调侃几句,使人倍感亲近。

现在完全不同,吃饭喝茶不在话下。无论到茶叶市场,还是到茶叶博览会,或者被导游导进所谓的茶叶品鉴会现场,坐下慢慢喝杯茶,品品滋味,聊聊茶品,都是十分随意的事。有一年到武夷山旅行,晚上本来说好去转转山色,结果被出租车司机忽悠到了一个种茶炒茶的人家。主人热情招客,喝遍了武夷山各种好茶,最后大家也是大包小包地满载而归。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这帮人又凑在了一起,说起武夷山买的茶大呼上当,当时喝的茶与买回的茶天壤之别,简直无法下咽。后来,他们编了一个旅游景区的顺口溜,其中就有到海南不能背媳妇,到武夷山不能到家里先品后买大红袍金骏眉。记住这些训诫,我到景区或者茶馆,一般不动人家送上的茶杯茶碗,生怕喝了人家的茶嘴软。可是,诱惑不得了,今年初到某省看古建筑,因为古建筑对我的震撼,爱屋及乌,也爱上了在古建筑里面摆着的红茶。结果不言而喻,当时津津有味品尝过的红茶,回到家里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所谓自家的茶园、二姐夫炒制、主要是自己家人喝、看你喜欢就卖给你一点、卖给你我们就没得喝了,这些听上去很实在的话,从一脸厚道的人的嘴里憋憋屈屈地冒出来,很有感召力。其实,他们每天不知说多少遍,当然,也不知有多少人信以为真,不一定受骗耳朵根子的确有点软。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说起来也不该怪罪什么。

明代的陈继儒曾经为喝茶下这样的定义:“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一个人喝茶的时候,就慢慢喝,仔细品,把茶味滋润到心里,喝出精气神。两个人在一起喝茶,就可边喝边聊,品茶论茶,纵论身边大小事,两人兴趣相投,其乐无穷。三个人喝茶就是以味相投,要有对茶的认同,还要有“臭味相投”的习性、脾气、爱好、认知。在闹哄哄的景区,在连忽加悠的氛围之中,买点味道不纯的茶叶回家也是正常的。我的观点就是,人到哪里就喝那里的茶。到六安就喝瓜片,曾是中国十大名茶,到泰山就喝女儿茶,到莱芜就品品这里的传统名茶干烘。平日里,你坚持喝什么那才是你的爱好。与事茶达人高建华聊天,谈及烟酒茶,他说,烟不抽,茶必喝,每天喝,上午喝下午喝,酒两三天要喝一点。此论与我相投,所以,那天我们从中午开始喝酒,直到看着太阳西去。席间,高建华说今年是“南茶北引”五十年,他正在筹办一个纪念活动。我给出一个建议,在圣谷山茶场建一座纪念碑,把这件惠及众民的大好事告诉后人……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言:“韵高致静,致清道和”。事茶者之山水意境,在忘我的境界中无论做茶、喝茶、写茶,都会超然于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