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把茶艺搬上话剧舞台的是《孔雀胆》

发布时间 : 2020-10-29
孔雀青茶 茶艺的礼仪是指 利胆的花茶

孔雀青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早把茶艺搬上话剧舞台的是《孔雀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早把茶艺搬上话剧舞台的是《孔雀胆》”相关知识!

中国的茶艺,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判断,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我国的功夫茶艺最早是出现在闽南的潮汕地区,而最早把这一地区的茶艺写进话剧剧本,在话剧舞台上进行首演的,当属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写的《孔雀胆》。

在《孔雀胆》中是怎样表演茶艺的呢?与现在茶艺馆中的茶艺表演一样吗?这可在郭沫若先生写作的《孔雀胆》中看到。

郭沫若先生于1942年,“秋凉了,费了五天半的工夫,写成了一部四幕六场的悲剧《孔雀胆》。”剧本主要是写,在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盖公主与大理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故事,茶艺表演是在第二幕,在庄严肃穆高贵豪华的梁王宫苑,王妃与宫女用喝功夫茶的茶具准备给国王沏武夷茶。

郭沫若生于古老的蜀茶之乡,其笔下的功夫茶艺,比我们现在出版的功夫茶著作,还具有可操作性,请看在剧中王妃极具规范的茶艺展示:

王妃问宫女甲:“茶叶你们是拿的哪一种来的?”“我们拿的是福建产的武夷茶呢!”王妃:“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的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记是记得的,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宫女甲起步到凉亭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生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记得的,把这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做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壶上画圈子。”

每次演出剧中王妃使用的“苏壶”道具,都是用紫砂壶。该剧导演是诗人章泯,演员都是海内知名的群星郭沫若称导演章泯为兄,称演员为兄姐,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当不会用错的。叫“苏壶”,不叫紫砂壶,可能是其产自江苏,所以,用产地名之。郭沫若在剧中说,“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是与剧情有关,可能是有意在暗示剧中人物的“油”、“水”关系。

剧中的国王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据说他对云南“抚治有威惠”。郭沫若是根据《明史》《新元史》他的传写的。一个外来的蒙古族的统治者,在云南喝武夷茶,享受功夫茶的品茗艺术?当然是为紧扣当时抗日救国的剧情需要。

郭沫若很早地就注意到民间的茶俗,把功夫茶艺很自然地融入历史,最早地用话剧反映、表演功夫茶艺再现在话剧舞台上,可说是独具慧眼!

茶文化精选阅读

孔雀化茶记


辛卯仲夏,余与古方、秉君、明韬、张蕴、晓明、陈媛六君,聚于长安,品汉水香茗,观北宋大临家族之珍品,感千年古都之意韵。席间,偶闻蕴谈及出土有茶,怦然心动,遂铭记在心,翌日造访。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然明以前之蒸青芽吾辈未能一见,今识古茶,相看梦寐,沸涌泪眼,悠思千年。

滓方盛槚,历久弥珍,鲜叶之韵,一枪厚润饱满,犹如鱼水动感,长四分宽六厘,其形似剑,芽壮平扁,条索锋锐,茶尖弯曲者犹如凤王俏回首。尤其异者,芽嫩色艳,与今绿茶形色仿佛,非细观不易辨之。蒸青千载绿,阉茶千秋艺,诚如是也!如梦如幻千年汤,亦真亦幻忆高香。

绿茶?白茶?出于何处?一时茫然。或言为闽省白茶,然明朝以前均为绿茶,宋徽宗赵佶所述白茶,实为白叶茶树采摘蒸压而成之龙团胜雪,故所见之物应是蒸青散茶,经与茶谱细究比照,叶底极似午子仙毫。

细研之,大悟,古茶之形色原是孔雀石使然。铜质滓方遇氧碳水生为石青铜绿,石青乃蓝铜矿也,铜绿乃孔雀石也。物有降能之功,经交代作用铜化成茶。此茶为孔雀石交代之实物,世间唯一,绿茶形色,形同质异,真乃凤凰涅槃也。

孔雀化为茶,犹如庄周化为蝶,细思之,不知是孔雀化茶,或是茶化孔雀?是美玉化茶,抑或是茶化美玉?庄周之惘然,余亦惘然。

孔雀石亦称青琅玕,古为美玉、仙树,瑰丽吉祥,气质高雅,寓妻子幸福、女人福音。明刘基《江上曲》:琅玕不是人间树,何处朝阳有凤凰,《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故,凤王化为茶,琅玕配美人。

余好石,亦喜茶,茶与石浑然一体,感念良多。身披千载绿,铜铸万年青,此乃民族文化之使然、自然之使然,千年奇异之事,余等心有所动,故以化茶为据,嘱文以记。

辛卯夏于长安。

茶艺是这样形成的


想了解《茶艺是这样形成的》知识吗,丰富的《茶艺是这样形成的》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那么,茶艺是怎样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

茶艺背景广义上是指整个茶文化背景,狭义上指的是品茶场所的布景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品茗作为一门艺术,要求品茶技艺、礼节、环境等讲究协调,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环境都要有和谐的美学意境。闹市中吟咏自斟,不显风雅;书斋中焚香啜饮,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艺与茶艺背景风格的统一,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艺背景的选择创造中,应根据不同的茶艺风格,设计出适合要求的背景来。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

茶艺是怎样形成的?现在都了解了吧,它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本文《茶艺是这样形成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什么是茶艺 ?


想了解《什么是茶艺 ?》知识吗,丰富的《什么是茶艺 ?》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汉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本文《什么是茶艺 ?》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艺是“玩”出来的


茶艺如今已列入国家职业技能系列,各地都有一批获得职业资格的茶艺师和茶艺技师。他们是经过考核有专业身份的。于是有一群热爱茶艺、业余玩茶、无意取得茶艺师职业资格的,戏称自己是“玩票”。

近日,应邀参加了两位“玩票”族的一次岩茶会。一位是广告公司的老总汪君。茶会就在他公司的办公室里。另一位也是广告公司的老总董君。那天喝的岩茶就是他亲自上武夷山,从茶农家里选来的,有五款名丛:状元红、铁罗汉、步步娇、水金龟、佛手,还有一款野生茶未有名称,每种不过三四两至半斤。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总,欲喝好茶,竟有如此闲工夫上山去寻。那次茶会上泡茶的壶杯,是汪君自己设计从宜兴定制来的。壶形似曼生的半瓜壶,壶形倒过来便是杯状,杯的大小和色泽各有不用,以便于饮者识别。在诸多紫砂杯外,另有一只青花白瓷杯,为的是让大家能欣赏到茶汤的本色。汪君亲自主理沏泡,煮水投茶,注汤斟茶。操作自如,若行云流水,毫不做作。两位“玩票”的择茶之精勤、配具之创意、沏泡之熟手,丝毫不逊于专业的茶艺师,尤其在一些细节的关注和处置上更显周全。

由此联想到近年流行的陈年普洱沏泡品饮,已形成一套从选择水品和烧水器到茶量与水量的配比、浸泡时间,以及如何沏后再煮等比较成熟的技艺,这恰恰不是出于专业的茶艺师之手,而是出于邓时海、何作如、苏荣新、申强等一群超级“玩票”之门。如今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茶艺馆的陈年普洱沏泡技艺,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他们的传授。还有他们玩出来的“听千年古琴,品百年普洱”雅集。在现今茶艺师教材中是找不到的。

其实,茶艺原本是“玩”出来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称茗饮“为闲暇修索之玩”。袁桷在《澄怀录》中记蔡襄嗜茶“老不能欲,但把玩而已”。

明清之际江南文人玩茶之风尤甚。最出名的是张岱,他在《自为基志铭》中喜称自己是“茶淫橘虐”,他改制家乡日铸茶制法,又探究出一种杂入茉莉的冲泡法,他说:“余戏呼之兰雪”。此戏玩出来的兰雪茶后来竟风靡茶市。盖过了休宁的松萝茶。

明人许次纾起初是每遇茶期,必去朋友姚绍宪在顾渚明月峡的小园,吸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赏。后与许才甫在春茶采摘时游西湖龙井,假宿僧舍旬余,每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几年后他玩出了一本《茶疏》。

还有一个明代的藏书家、文学家高濂,他在《遵生八笺》中列杭州“四季幽赏”和“四时逸事”各十数则,每季都有茶事相伴:春去“虎跑泉试清茶”,夏坐“三生石谈月”。秋有“满家巷赏桂花”,冬可“扫雪烹茶玩画”。真是四季赏玩不可无茶。

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的才子袁枚晚年在南京筑随园,精于美食,著有《随园食单》。他也是一个茶的玩家,泡茶必亲自操料:“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这“间不容发”是玩出来的技艺、独到的功夫。

回顾历史,玩茶一族,有过百年断层。如今茶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新一代喝茶爱茶、有钱有闲又有高文化修养的玩茶族正在生成。所谓“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不是等闲人”。我对能闲静玩茶诸君一直怀有敬意,因为他们才是传承中华茶艺和弘扬茶文化的中坚力量。

什么是茶艺,八道茶艺表演的流程


什么是茶艺?其实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其表现出的艺术形式绝对是你美的享受,本文为大家带来茶艺以及茶艺表演的流程。

如何来理解茶艺: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早种植在中国,是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茶经》的作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造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已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确切的说,云南不仅是茶树植物的起源地,也是茶树栽培的起源地。

漳州茶叶伴随漳州的发展走上历史舞台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漳州茶叶,我们从时间上来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文中有关漳州茶叶的记载,相传唐朝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茶叶”得以走进历史舞台。

由于漳州自宋代才开始修地方志,而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从明代才开始修纂的,因此,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见丰富。宋淳熙五年(1178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漳州通判王炜在《清州十咏》风土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撰,黄焦入厦筵”。此外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焦坑茶韵》、李纶的《临漳志》等均有种茶饮茶的文字记载。

漳州人好饮茶。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时中国茶叶发展重心南移,唐时茶叶生产还不曾发展的闽南一带,明显地活跃和发展了起来。

《太平寰宇记》(乐史撰,约公元987年)对中国南方产茶的记载,其“江南东道”载:“福州土产茶……漳州土产腊茶。”

“腊茶”是腊面茶的简称,即团茶、饼茶焙干以后,用蜡状的粥液结面保存,实际上即团茶或饼茶。据元朝中期刊印的《王祯农书》解释:时茶叶有“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所谓“茗茶”,即有些史籍所说的芽茶或叶茶;“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而成。这三种茶,以“腊茶最贵”,制作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

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漳州人强调茶要沏浓,俗谚云“茶着食厚,某着娶老”,他们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

“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想了解《“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知识吗,丰富的《“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内容等你来看!

茶以新为贵的观念始于唐代。卢仝有名的《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里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当然从唐到明以来都是绿茶类,所以是格外强调茶以早为美,也就有了茶与节气之间的紧密关联。

好的茶,除了好的制作外,产地和采摘时令最是体现茶的珍贵的。爱茶人常在清明前就会数着日子盼着能早点尝到今年的新绿茶。新绿荡漾在杯中、喝到一口新下来的明前茶,无论身处南北,都让人觉得早一点进入了春天。

明前茶、雨前茶,当然早就是爱茶人耳熟能详的概念。这样的区分似乎关乎茶的品质,被认为越早越好。茶以新为贵的观念始于唐代。卢仝有名的《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里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还有五代毛文锡的《茶谱》里也有"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不过,从唐到明以来都是绿茶类,格外强调茶以早为美,也就有了茶与节气之间的紧密关联。

资料图

古时讲究明前茶之外,还有个今天不再常提到的社前茶,是指春社日前采的茶,又比明前茶早了一个节气(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前后)。唐代贡茶湖州笋茶就在社前采制。《苕溪渔隐丛话》说:"唐茶惟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明太祖朱元璋诏罢龙团凤饼之后,社前茶的概念就渐渐消失了。

资料图

火前茶其实就是指明前茶。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据说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功成身退后和老母隐居乡野。文公为了逼他再次出山,放火烧山,子推执意不从,最终抱木而死。后来文公为悼念他,在子推忌日禁止生火煮食,吃冷食三天。以后相传成俗。

资料图

有很多名茶是以采制于"火前"而著称,比如白居易有"江纸一封书信后,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乾隆皇帝访西湖茶区时说,"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因此西湖的龙井曾经以骑火茶为好。想来古时禁火三天,春初冷食凉茶已让人不耐,寒食甫过重新起火,自然会迫不及待"且将新火试新茶"了,那样入口的一杯新茶该格外的醇美吧。

资料图

民间最求明前茶的风气,效仿始于唐代清明宴以茶为祭品的惯例,宋代更是茶以早为贵。到了明清时期,很多茶书上开始强调"雨前茶",特别是一些江北茶区,比如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是讲求谷雨前,这才更接近茶的物性。不同地域的气候不同,江北地区气候迟暖,谷雨时候春茶的成熟恰当内涵物丰富,但都还是以早为胜。

关于本文《“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