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化茶记

发布时间 : 2022-01-10
孔雀青茶 老谌记黑茶 玉记花茶

孔雀青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孔雀化茶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孔雀化茶记”相关知识!

辛卯仲夏,余与古方、秉君、明韬、张蕴、晓明、陈媛六君,聚于长安,品汉水香茗,观北宋大临家族之珍品,感千年古都之意韵。席间,偶闻蕴谈及出土有茶,怦然心动,遂铭记在心,翌日造访。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然明以前之蒸青芽吾辈未能一见,今识古茶,相看梦寐,沸涌泪眼,悠思千年。

滓方盛槚,历久弥珍,鲜叶之韵,一枪厚润饱满,犹如鱼水动感,长四分宽六厘,其形似剑,芽壮平扁,条索锋锐,茶尖弯曲者犹如凤王俏回首。尤其异者,芽嫩色艳,与今绿茶形色仿佛,非细观不易辨之。蒸青千载绿,阉茶千秋艺,诚如是也!如梦如幻千年汤,亦真亦幻忆高香。

绿茶?白茶?出于何处?一时茫然。或言为闽省白茶,然明朝以前均为绿茶,宋徽宗赵佶所述白茶,实为白叶茶树采摘蒸压而成之龙团胜雪,故所见之物应是蒸青散茶,经与茶谱细究比照,叶底极似午子仙毫。

细研之,大悟,古茶之形色原是孔雀石使然。铜质滓方遇氧碳水生为石青铜绿,石青乃蓝铜矿也,铜绿乃孔雀石也。物有降能之功,经交代作用铜化成茶。此茶为孔雀石交代之实物,世间唯一,绿茶形色,形同质异,真乃凤凰涅槃也。

孔雀化为茶,犹如庄周化为蝶,细思之,不知是孔雀化茶,或是茶化孔雀?是美玉化茶,抑或是茶化美玉?庄周之惘然,余亦惘然。

孔雀石亦称青琅玕,古为美玉、仙树,瑰丽吉祥,气质高雅,寓妻子幸福、女人福音。明刘基《江上曲》:琅玕不是人间树,何处朝阳有凤凰,《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故,凤王化为茶,琅玕配美人。

余好石,亦喜茶,茶与石浑然一体,感念良多。身披千载绿,铜铸万年青,此乃民族文化之使然、自然之使然,千年奇异之事,余等心有所动,故以化茶为据,嘱文以记。

辛卯夏于长安。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茶记》


《普洱茶记》阮福

公元1825年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祥。但云产攸乐、革登、倚帮、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专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机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送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届而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某物志》杯:“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开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帮,曰架布,曰褶崆,目蛮专,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检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干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厘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祀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园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丽前得之,即四两重团也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记者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记者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当年以云南着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1999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田壮壮第8次到昆明、迪庆、丽江及滇南等地考察后,开始寻找茶马古道的感觉,茶马古道这个题材唤起了他拍摄的冲动,他说,茶马古道应该有一部记录它的影片,现代文明的进军令它失去了很多很多。

历时三年后,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拍摄成功,作为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随着最近央视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正逐渐从学者笔下走入大众视野,也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和关注这条千年古道。

茶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169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茶马古道惊魂记


茶马古道惊魂记

当秋天的寒意开始漫无声息地浸润昆明城,在渐凉的天气里,还是无法排遣生活在城市中内心的那份喧嚣,心中有了一个向往美丽苍茫的哀牢山在我召唤。

挺进哀牢山:穿上用拉链连接可拆分成长裤、中裤、短裤的户外旅行裤,套上系带的旅游鞋,行头简单、轻便,并未作过多准备。邀约上林教头、任意、淞叔叔和女孩露萍,我们驾车前往新平县嘎洒镇境内的哀牢山区。一路上风光无限,目光所及尽是浓浓淡淡的绿,心绪舒展得像在起舞。

车内都是相互好久未见的朋友,所以气氛也显得很热烈。几个小时被我们在说说笑笑中不经意地送远了,再往车窗外看时,已过了戛洒坝子,雄伟的哀牢山象一堵巨大的城墙平地而起,横亘在左前方,绵延而去。汽车行驶上了通往哀牢山的沙石路,越往高山上爬,就越感凉意倍增,有了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实感受。随着车内温度的逐渐降低,林教头的话也多了起来。他说哀牢山的雾海日出是一大景致,明日一早我们便能看到。日出我看过不少,不知这哀牢山雾海日出又是何种景观,只能在明早去领略了。

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走完。终于到了我们的落脚之地:哀牢山腹地的香山别墅。别墅的杨老板早已在等候我们,他说,下午雾太大,进十里河茶马古道须安排在明天上午。谁知晚饭后,天下起雨来,淅淅沥沥地落个不停。

晚上躺在床上,担忧着这一夜的雨会不会让我们的十里河茶马古道之行泡汤,迷迷糊糊地睡了,一房子的蚊子竟不会咬人,真是磕头碰着天了。

密林深处:一早醒来,湿润的空气格外清新,细若游丝的雨点纷纷扬扬地在空中漫舞。群山间腾起阵阵雾霭,与暗黑的山色相融相映,苍苍茫茫,无穷无尽。这便是哀牢山的雾海,但雾海日出我们却没有可能一并欣赏了,只有下一次重游此地时再补上这个缺憾。

所幸的是这一夜的雨下得不算大,吃过早餐后,我们在杨老板的带领下前去探访十里河茶马古道及哀牢山原始森林。嘎洒草皮街在解放前就是云南有名的商品汇集中心和交易市场,历史上有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经过这个地方。这条交通线从昆明出发,经玉溪、新平到嘎洒,再经耀南、十里河、丫口街向西横穿哀牢山区到恩乐,到滇沅后穿过无量山到景谷,再到澜沧,最后进入缅甸,路面用巨大的石块铺砌而成,非常牢固,即便现在,许多地段仍保存完整,只不过长满了杂草、青苔而已。后人将当时马帮常来常往的这条大道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虽已成历史,但对于滇西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曾起到过重要作用。

因为要进入原始森林,我们都注意穿上长衣长裤,并用塑料袋给两只裤管打上绑腿,以防虫蛇叮咬。一切就绪,我们随杨老板踩着人工铺就的大青石深入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的河谷原始森林。路一直往下延伸,从谷底若隐若现地传来哗哗的水流声,不甚清晰。哀牢山区在地质史上,从中生代以来就基本脱离了海洋的影响,第四纪又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袭击,是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和一些新生类群的发源地,植物种类丰富,特有植物繁多。高一脚低一脚,我们紧随杨老板的步伐,密林深处,忽有一条小山溪流淌过石板路,大家只能趟水而行,水中的几块石板呈现出当年马帮留下的足迹,其中一块石头已被马蹄踩出深深的一个洞,洞形与马蹄形相吻合,当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曾从这里穿行而过。杨老板在一片断墙残垣边停住,告诉我们这是当年的马帮客栈,这客栈大概也就40多平方米,简陋之至。再往下走,看到一个废弃的炼铁炉和一间小棚子,杨老板说马帮就在这里钉马掌,生意曾经十分红火。不远处有一开阔地,杨老板接着介绍说当年这里有客栈、酒馆、妓院、戏院、茶楼,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现在它却静默于这片树林之中,无法再寻觅它往昔的繁华、喧嚣。一切归复平静。

夺命狂呼:突然,林教头大叫一声,似乎平空里的一声炸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那里,原来他的皮鞋上不知什么时候爬上去了一条灰色的、湿湿的、粘粘软软的蚂蝗。杨老板用一根削出斜面的小树棍硬是把蚂蝗铲了下来。这引起了众人的警觉,急忙检视自己,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鞋上或多或少都有几条正在蠕动的蚂蝗,我们两个女孩顿时吓得哇哇怪叫。林教头忙折了树枝,上前帮我们清理,还好蚂蝗还只在鞋帮上。淞叔叔光脚穿着凉鞋,不知不觉中已被蚂蝗咬出了血,他用手指掸,用手掌拍都没用,只有点了烟去烧烙,那只蚂蝗才不甘心地从他的脚上翻身下地。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情景,一种对蚂蝗的恐惧涌上每个人的心头。

越接近谷底,蚂蝗就越多,我见到蚂蝗爬到鞋面上,只能尖叫着把脚伸到林教头那里,直到他拍拍我的脚说:暂时没有了,才稍稍安心一点,想到自己被蚂蝗吓成那副模样以及林教头那惊惶失措地帮我铲蚂蝗的姿态,又哈哈大笑起来。一会儿,林教头脚上又爬上了一条蚂蝗,我脚上也有,急着想把蚂蝗弄走,我扯过林教头就急急地把脚伸给了他,若在平时哪好意思把脚放在别人眼皮底下,可非常时期就什么都管不着了。林教头听着我那一声比一声大的尖叫,也只能埋下头先处理我鞋上的蚂蝗了。

还有一次,一条蚂蝗爬到露萍的袜子上,她吓得闭着眼睛尖叫,叫到后面可以说是撕心裂肺了,她一手抓着任意,一手抓着冲过来帮她铲蚂蝗的林教头,奇怪的是露萍因恐惧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尖叫,而任意也在那嘶吼应合,搞得我们看不懂了,后来才知道,露萍在无意识间,把任意的手都给掐紫了一大片。弄清楚原因后,大家都捧着肚子大笑,但边笑还得边抬脚看有没有蚂蝗。林教头还挤兑任意说:你陪着干吼什么呀?走着走着淞叔叔突然转过身对我们大叫,我们两个女孩子也就扯着嗓子惊恐大叫,谁也不知道叫什么,叫完了才知道是淞叔叔开了我俩的玩笑。尽管淞叔叔一再说蚂蝗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过就是地上的蚊子,吸完血它就自己下来了,根本没感觉。但一路上我们还是腿都吓软了,毕竟没有这种经历。

我的一双脚完全交给林教头去拾掇了,因为我们根本连看都不敢看了。任意没扎裤腿的宽裤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钻进了三条蚂蝗,附在他的小腿上吮吸得胖胖的,他拉开裤子看见后大叫一声,我们一下子从他的周围迅速散开,只有他坚强地立在那里茫然地看着蚂蝗,然后如同打蚊子似地一巴掌一巴掌地狠狠拍着蚂蝗,当然那是没有用的。还是淞叔叔的半截烟头管用,把蚂蝗给烫下来拯救了他。蚂蝗咬人的时候会分泌一种麻醉剂和一种可稀释血小板的液体,人被吸血时浑然不觉,吸过血后伤口会一直流血不止,一时难以止住。看着股股不止的血流,便会有种血淋淋的感觉。最后,我们总结了一条,尽量不要去踩草丛,不要停下脚步,这样可以减少与蚂蝗接触的机会。

大汗淋漓地走出森林时,只觉得肺腑清畅,大概是林中那竭力的尖叫把污浊之气都叫出来了,耳边听到林教头在一旁嘟嘟喃喃地说:看什么原始森林,只顾低着头看蚂蝗了。我轻笑着装作没听见,哼起了一首歌,庆贺没被蚂蝗咬着。不过,心里还是暗暗筹划着要报答林教头。

我们的哀牢山之行,慢慢地画上了句号。短短的两天游历,可说是充满惊险,丰富多彩。当我们回到昆明时,觉得美丽、苍茫的哀牢山也跟随而来,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早把茶艺搬上话剧舞台的是《孔雀胆》


中国的茶艺,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判断,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我国的功夫茶艺最早是出现在闽南的潮汕地区,而最早把这一地区的茶艺写进话剧剧本,在话剧舞台上进行首演的,当属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写的《孔雀胆》。

在《孔雀胆》中是怎样表演茶艺的呢?与现在茶艺馆中的茶艺表演一样吗?这可在郭沫若先生写作的《孔雀胆》中看到。

郭沫若先生于1942年,“秋凉了,费了五天半的工夫,写成了一部四幕六场的悲剧《孔雀胆》。”剧本主要是写,在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盖公主与大理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故事,茶艺表演是在第二幕,在庄严肃穆高贵豪华的梁王宫苑,王妃与宫女用喝功夫茶的茶具准备给国王沏武夷茶。

郭沫若生于古老的蜀茶之乡,其笔下的功夫茶艺,比我们现在出版的功夫茶著作,还具有可操作性,请看在剧中王妃极具规范的茶艺展示:

王妃问宫女甲:“茶叶你们是拿的哪一种来的?”“我们拿的是福建产的武夷茶呢!”王妃:“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的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记是记得的,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宫女甲起步到凉亭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生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记得的,把这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做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壶上画圈子。”

每次演出剧中王妃使用的“苏壶”道具,都是用紫砂壶。该剧导演是诗人章泯,演员都是海内知名的群星郭沫若称导演章泯为兄,称演员为兄姐,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当不会用错的。叫“苏壶”,不叫紫砂壶,可能是其产自江苏,所以,用产地名之。郭沫若在剧中说,“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是与剧情有关,可能是有意在暗示剧中人物的“油”、“水”关系。

剧中的国王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据说他对云南“抚治有威惠”。郭沫若是根据《明史》《新元史》他的传写的。一个外来的蒙古族的统治者,在云南喝武夷茶,享受功夫茶的品茗艺术?当然是为紧扣当时抗日救国的剧情需要。

郭沫若很早地就注意到民间的茶俗,把功夫茶艺很自然地融入历史,最早地用话剧反映、表演功夫茶艺再现在话剧舞台上,可说是独具慧眼!

蒙 山 茶 大 事 记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在蒙山茶悠悠的历史中,大事不断,传承有序。而今,陈书谦老师整理出蒙山茶大事记,供爱茶人分享。

西周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吴觉农《茶经述评》6页,据《华阳国志巴志》)。

战国

公元前308年,秦统一巴蜀以后,武王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浮江伐楚(今湖北一带),川人随战事东下,把茶饮习俗带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司马相如《凡将篇》,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荈诧指茶。

扬雄《方言》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蒙山位于蜀西南地区。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蜀地茶叶已进入市场交易。武阳在成都西南距蒙山不远的今彭山县双江镇。

《四川通志》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清峰种植茶树,共八小株。陈椽《茶业通史》: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纪要。

西晋

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茶、荈都是指茶。诗人明确指出历史上茶的出产地是在巴蜀地区。

东晋南北朝

420年前后,蜀国晋原洞口漕,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这是我国砖茶进贡的最早记载(《太平寰宇记》录毛文锡《茶谱》)。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带去了四川茶叶,藏人逐渐饮茶成习(据《西藏政教鉴附录》)。

711年(景云二年),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倡议唐蕃茶丝换马贸易。731年,实行交马于赤岭(青海西宁)、互市于甘松岭(四川松潘),年交易马4.8万匹,开创茶马互市先河。

742年(天宝元年),蒙顶茶入贡,当时蒙山属芦山郡管辖,所以《新唐书》记载:雅州芦山郡土贡茶。

813年(元和八年),蒙山贡茶以正名列入史册,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元和郡县图志》)。

825年(宝历元年),蒙顶茶达到顶峰: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李肇《唐国史补》)。

847年(大中元年),日本学问僧慈觉大师园仁离开长安回国,职方郎中杨鲁士送潞绢二疋,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蒙顶茶传入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行记》)。

856年(大中十年),蒙顶茶价格昂贵,推动发展。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不数十年间岁出千万斤(杨晔《膳夫经手录》)。

五代

毛文锡《茶谱》记述蒙山茶的文字达240余字,述及蒙山五顶茶园及采摘情况、众多品种及采制法、饮蒙顶茶可换骨成仙等。仙茶之说由此开始。

《茶谱》记载:邛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

934~938年,唐末后蜀孟昶王朝在四川实行垄断茶叶产销的专卖制度,即榷茶制(苏辙《栾成集论蜀茶五害状》)。

970年,吴国(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梵川,慕圣山之名,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创制出新的名茶(陶谷《清异录》)。

1070年(熙宁三年),置文州(今甘肃文县)买马场,又置威州(今四川理县)、龙州(今四川平武)、碉门(今四川天全)买马场,全国四处,其中四川三处(《长编》卷259)。

1074年(熙宁七年),神宗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入蜀经划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仅雅州境内就先后设置名山买马场、雅州城买马场、名山百丈买马场、荥经买马场、芦山买马场、黎州买马场、灵关买马场、碉门寨买马场等5个。

1081年(元丰四年),宋神宗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又重申神宗特诏。大观二年(1108年)10月,再次重申诏令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

1103年(崇宁二年),熙河地区所管茶数共约四万余驮,数内名山茶约一半以上,依条专用博马,不许出卖(《宋会要职官》43)。

1188年(淳熙十五年),因京师旱,植茶祖师吴理真显灵降雨救灾,孝宗皇帝敕赐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1192年立碑纪念,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宋时,来自西域的不动上师,居止四川蒙山修道,时称甘露大师。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经》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成为诸方丛林寺庵日间晚课必备课颂仪轨,至今影响广泛。

1220年(宣和二年)创制万春银叶;1222年(宣和四年)创制玉叶长春,先后入贡。

1271(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四川历经战乱,诏以四川民力困弊,免盐茶等课税。自今有言盐茶之利者,以违制论(《元史世祖本纪》)。

1275年(至元十二年),元统一全国后在四川设立西番茶提举司。至1311年(至大四年),武宗下诏罢西番茶提举司(《元史仁宗本纪》)。元代黎州、雅州、天全、名山、松潘等地销往藏区的茶叶统称西番茶,以后扩大至邛州、峨眉、夹江等地,均为西番茶产区。

1276~1320年间,朝廷出于财政需要,不断增加茶叶税收,44年之间茶课增涨20余倍。掠夺性的税收对茶农、茶商造成沉重打击。

1372年(洪武五年),设永宁、雅州茶局。1836年(洪武十九年)罢永宁茶马司,设雅州、碉门茶马司。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野获篇补遗》)。

从此,蒙饼制茶发生变化,饼茶改为散茶(芽茶),制茶工艺革命,进入炒青阶段,产品大体依名仿制。黄芽、石花、甘露、雀舌等名茶,与现代名茶已经非常接近。

1397年(洪武三十四年),太祖朱元璋谕蜀王椿: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1430年前后(宣德时期),著名乌茶产地出现荒芜衰败景象。天全六番招讨司在奏陈中说:山深地瘠,茶多枯死,艰于采办。拒绝户部要求再办2200斤芽茶的任务。

1522年(嘉靖元年),朝廷统一印制引票,征收茶税。凡引,俱南京户部印发,郡县无得擅印。痛革私税,一归于批验茶印所茶课司。茶叶引岸制度由此建立。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茶马古道《万历合约》对明末川藏上边茶贸易市场的位置,和两地土司对市场争夺的情况有明确记载,也间接证实了背夫道的实际情况,丰富了茶马古道的内涵。

1623年前后(天启时期),在雅安、荥经等地区,茶农产量较高。刘大谟记载:凡收草(茶叶)之家,或三五百担,或一二百担,数甚多矣(嘉庆《四川通志茶法》附录《巡抚刘大谟议》)。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下旨准达赖喇嘛奏请打箭炉交市之事,正式开市贸易,并饬雅属五州县茶商行打箭炉,蕃人市茶贸易。从此,打箭炉(今康定)民族贸易日益繁荣,南路边茶市场从雅安、碉门深入到了藏区。

1739年前后(乾隆年间),乾隆帝《烹雪叠旧作韵》诗云:石铛聊复煮蒙山。蒙山仙茶历经传说、探贡,入贡成为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的祭祀专用茶,有正贡、副贡、陪贡之分,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达到高峰(《名山县志》等)。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人贝尔在《西藏志》中说:不仅在不丹、尼泊尔、锡金、拉合尔及拉达克等地的藏人,即在大吉岭的藏人也偏爱历尽艰辛而运入的中国茶。驻藏大臣文案也记载:四川南路边茶(毛尖、芽细、砖茶)由藏商运往不丹、尼泊尔换回土布、土产等物品,其开始年代及运销数量则难稽考。川茶在清代或更早已由西藏输往邻国。

1876年(光绪二年),川督丁宝桢在雅实施招商引岸办法,茶商请引认岸后,即为专利,不得另招承充。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张荫棠任西藏查办大臣,不遗余力抵制印茶入藏,采取措施整顿川藏茶业,拟设官运茶局,务轻成本,照市价,除运脚乎估,以抵制印茶入口。

1909年2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川督赵尔巽组织抵制印茶入藏,整顿四川茶业,在雅安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联合雅、名、邛、荥、天五县茶商,于1910年4月正式成立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纲领是藏茶公司为抵外保内而设,为保全川藏茶权利,关系重大,本系特别创举。

民国

1917年,南路边茶主要产地雅安、名山、荥经、天全划归川边镇守使管理,后并入西康省。

1937年,四川省民政府批准名山县成产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1939年,西康省政府拟定茶叶改良计划,希望通过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创办茶叶改良场、茶叶制造厂来提高边茶的产量和质量。同年,康藏茶叶公司成立。

1942年,凡在雅安税局完纳统税之茶包,均可自由运销,畅行无阻,以是此项引岸制即无形废除(《西康通志财赋志》初稿)。南路边茶最后的堡垒被攻破,千百年来政府(朝廷)控制茶叶交易的引岸制度宣告结束。

1950年,西康省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康省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

1951年,西康省茶叶试验站在蒙山成立,积极推广茶籽直播技术,并获得成功。

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时,四川供应大量边茶支援军需和藏民生活之需,茶叶对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起到重要作用。

1954年,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南路边茶竹篾条包直运昌都、拉萨,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背夫运输,和运到康定改换牛皮包装的缝茶业成为历史。

1958年,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名山县组织800余人上蒙山开荒种茶。建立蒙山茶叶培植场,以净居庵为场部,

1959年,蒙山茶叶培植场恢复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传统名茶的生产。同年,蒙顶甘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

1963年,雅安县蒙山茶场与名山县蒙山茶叶培植场合并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直属四川省农业厅领导。

1967年7月,四川省边茶生产收购工作会议在雅安召开。会议纪要经省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批转各产茶地、市、州贯彻执行,要求把茶叶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安排、抓好粗茶生产收购工作等。

1979年,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山中部海拔1400米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野生古茶树,据初步鉴定,树龄已达600余年。

1983年5月,四川省边销茶生产基地工作会议在天全召开,传达胡耀邦总书记关于西藏砖茶要长期由四川、云南包干供应的批示,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发展边茶生产的指示,研究部署建设边茶生产基地的政策措施。

1983年,雅安、名山先后派员前往西藏波密县易贡农场,建设易贡茶厂,指导进行茶树栽培、茶园管理;指导加工金尖茶、细茶获得成功。

1985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登上蒙顶山,考察蒙山悠久茶史和茶文化底蕴后,欣然命笔,留下禹贡蒙山墨宝。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国营雅安茶厂生产中央代表团礼品茶40.5万盒康砖、金尖南路边茶小包装礼盒,由雅安直接运往西藏。

1985年,由中茶雅安分公司、雅安茶厂共同研制的高档名茶峨眉毛峰,在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优质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1986年8月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国营雅安茶厂,并亲笔题词(藏文大意):煦风送暖催春意,碧玉绿叶舞新姿,馨音扑鼻味醇美,雅安茶叶迎嘉宾。

1989年6月,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正式成立。根据川农牧计(1987)第65号关于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核定,总投资208万元,其中农业部104万元,省农牧厅60万元,地县两级44万元。

1991年1月,国家民委、商业部公布确定全国16家民族用品(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其中四川省4家,全部在雅安地区,占全国1/4。

1995年10月,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组建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青心乌龙茶苗,在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扦插成功。

1998年2月,蒙山风景名胜区获四川省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2001年11月,藏族同胞投资新建的西藏朗赛茶厂投产。

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1年第35号公告,实施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蒙山茶》国家标准GB186652002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公布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全国共25家,其中四川省10家,雅安市6家,占全国近1/4。

2004年3月,名山县茶业协会申请《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获准注册。

2004年9月19日~26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一会一节)在雅安隆重举行,研讨会上发表通过《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

2005年6月16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考察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边销茶生产情况。

2005年8月,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雅安开幕,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首届川藏茶马古道论坛同期举行。

2005年9月,雅安市向杭州市赠送吴理真汉白玉雕像,植茶始祖与茶圣陆羽结伴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2005年11月,名山县荣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4月,雅安市连续三年先后在成都、南充、重庆举办声势浩大的品蒙顶春茶、游浪漫雅安万人品茶活动。

2007年3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南路边茶(藏茶)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雅安举行,论文集《雅安藏茶的传承与发展》获雅安市社科二等奖。

2007年12月,雅安市与北京老舍茶馆联合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战略合作高层研讨会在名山举行。蒙顶黄芽、雅安藏茶入选迎奥运五环茶代表茶品。

2008年1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文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2008年3月,全国茶馆馆主年会在雅安举行,70多位国内知名茶馆馆主来雅论茶。

2008年3月,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经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雅安是6大重灾区之一。广大茶企业一边抗灾自救,一边捐款捐物,支援灾后重建,开展系列抗震救灾活动。

2008年6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四川茶叶行业唯一项目。同年,蒙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雅安市政府联合主办2008全国边销茶工作会议。

2008年11月,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在雅安召开。会议确定集中打造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等区域品牌;重点建设名山等10个茶产业强县;全省择优扶持20家茶叶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4月,蒙顶山茶推介周活动首次在成都文殊坊举行。面向成都推介蒙顶山茶,立足川内,走向全国的品牌推介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CCTV7《乡土》栏目播出神奇的藏茶专题节目。

2010年4月,浙江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蒙顶山茶品牌价值9.9亿元,雅安藏茶品牌价值3.29亿元。

2010年11月,中国国际品牌协会等三家组织评选雅安市为第三届中国茶品牌金芽奖唯一的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

2011年10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按产量进行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区)排序,名山县列第2位,雨城区列第8位,双双进入全国前十位。

2011年11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上榜,全国茶叶仅南路边茶、普洱茶两家。

2012年,经中国茶叶学会评选,名山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012年10月,名山县选育的名选213被评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是继名山白毫131之后,四川省培育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2012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审认定,蒙顶山茶成为2012年度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雅安茶产业遭遇重大损失。5月9日,影坛巨星成龙再显大爱,宣布为蒙顶山茶品牌公益代言,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茶马古道重镇蒙化


西南边陲神秘的茶马古道上,2009年4月9日上午举行了盛大的茶马古道重镇蒙化揭碑仪式,固化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地处云贵高原和云岭横断山脉交接地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古称蒙化。它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唐代以来经此就有三进三出的茶文化传播通道。至今在县城以东20公里的隆庆关,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古道,古道上遗留的一个深达近20厘米的马蹄窝仍清晰可辨,见证着巍山在历史上马帮交通的繁荣。

为了昭示历史,弘扬茶马古道精神,展示沿线州市县形象,发展古道重镇经济的目的,省文化厅、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新闻办和省茶马古道研究会,联手启动了建立茶马古道碑的活动。昨日,来自省内外的数千嘉宾和当地老百姓见证了揭碑仪式。

据悉,这是我省在茶马古道上立的第二块纪念碑。据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秦邦屏介绍,立碑的目的是为了把茶马古道文化固化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茶马古道。并通过立碑活动创造条件,将茶马古道及古道文化申报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使茶马古道成为世界的茶马古道。

仪式上,还举行了万人签名申遗活动。

新闻助读

蒙化古镇

蒙化属古代茶马古道重镇,是通往缅甸、印度的通衢要道。据(清)《普洱府志》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及茶马互市的兴起,茶马古道不论滇藏、滇川、滇缅线,都经蒙化而辐射四方。

蒙化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从唐代起至20世纪60年代,经过这里就有三进三出的通道,起着传播茶文化和沟通滇、川、藏及东南亚商贸的主要作用。三进即:从勐海、思茅、普洱、镇沅、景东进入蒙化城(巍山古城)的第一条通道;从耿马、双江、临沧、云县、公郎进入蒙化城的第二条通道;从凤庆、犀牛渡、茶房寺、鼠街进入蒙化城的第三条通道。三出即:第一条通道出隆庆关经云南驿、南华、昆明、成都、西安至北京;第二条通道出瓦房哨经下关、剑川、丽江、中甸、拉萨至尼泊尔及印度;第三条通道出三鹤、江桥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芒市、畹町至缅甸。今巍山古城及境内的隆庆关、南薰桥、永济桥、犀牛渡等古道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美国下午茶记趣


潘(Pam)和南希(Nancy)是我们小区图书馆的义工英语老师,她们热心地帮助新移民学习英语。潘曾是我们老俩口的老师,南希热爱学中国话,因此见面时总喜欢和我们攀谈,让我们教她几句中文。现在潘虽然不再教我们英语了,但彼此仍然保持联系,每年总有几次轮流去各家饮下午茶,聊聊天。

前不久轮到我们负责主理,我们想打破常规,向外国朋友宣扬一下中国的美食文化,创造一个惊喜。为此我和老伴找出尘封多年的紫砂壶茶具,按茶点需要准备食材,还要做一点英语功课,以便更好向老师们述说中国美食文化。

是日下午,风和日丽,潘和南希按时来到我家。寒暄之后,首先我们向客人介绍中国茶道——功夫茶。先请他们看一看精美刻花的紫砂茶壶和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茶。

说老实话,沏功夫茶我们并不在行,也只得装模作样。头道茶用来暖杯,倾入茶壶下空心底座里,笫二道茶再用来敬客;所幸茶叶不错,茶味芳香,沁人心脾。我又告诉客人,饮茶要小口啜茗,才能品出茶的幽香,切忌牛饮。客人一一按我们说的做了,对香茶赞不绝口。

茶过三巡,大伙入座品尝中式小点。我们告诉客人,今日的点心是传统中国家庭式做法,与平日在中国餐馆吃的是略带西式口味的中式点心不同,请他们品尝后再予以评比。

第一道是上海春卷,韭黄肉丝馅本是我的最爱,但无法买到韭黄,改用鸡丝、虾仁、黄秧白(大白菜)作馅。炒馅略带汤汁,然后撒上干芡粉调制,炸出的春卷,外脆里软,客人吃了,都说比餐馆的好吃。

接下来上的是第二道两款小包:酱肉三丁包和香菇荠菜包。客人过去都不曾吃过,她们品尝之后,认为酱肉包味道鲜美;荠菜包似有泥土味,不大能适应,我们听了哈哈大笑。

最后一道甜点是汤圆,汤圆心是最近才从上海老城隍买回的宁波汤圆心,有黑芝麻和红豆沙两种。客人平生未见过汤圆,颇有新鲜感,一口咬下,晶莹、浓郁、香甜的馅儿流淌出来,十分诱人,博得她们的赞赏。

这次和外国老师一起共饮下午茶,大家都觉得很开心,增加了美国朋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她们说,今后若有机会,希望和我们一同去中国旅游,由我们作导游,可以看更多中国的名胜古迹,吃更多的中华美食。

最后我们把未吃完的食物全部打包让她们带走,她们欣然接受,临行时,我们又送给她们中国的小工艺品作纪念。

三天后,我们收到潘和南希热情洋溢的感谢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