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品尝杯中茶

发布时间 : 2020-11-06
杯中茶渍如何清除 茶如何品尝 如何品尝茶叶

杯中茶渍如何清除。

如果你是一个爱喝茶的人,就会用心去体会,生活就像自己泡的一壶茶,又浓有淡,有起有落,有苦涩也有回甘,这就是茶。生活中,人们往往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经历,在经历中倒下,在经历中爬起,忙碌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而安静的日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那你就过简简单单的生活吧,也许你迈出一步,也会过得不一样。

就像你所泡的一壶茶,茶都是一样的,但在每个人手里泡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都会有差距,茶与茶之间也是如此,就像陈茶和新茶,这是年份的差距,就像班章和冰岛,口感上的差距,也可以说是地名和气候环境的差距,也可以说是价格的差距,那优质茶与伪劣茶也就是差距,普洱茶与绿茶是工艺的不同,所以不是每个茶都是一样的。

喝茶要用心去品,就像你要了解对方一样,如果自己不用心,怎能去体会对方的世界;品茶也是一样,要细细品味,感受,你才会真正体会一壶茶的文化所在,它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经历,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让你喝,而是让你能够从中领悟。一片茶叶也是经历大自然的孕育才发芽,而到它成了一饼茶也是经历很长的过程,它所经历的不比我们还少。

茶如人生,用心品鉴品出百种滋味。

cy316.com扩展阅读

用心才能喝好一杯茶


如何才能喝好一杯茶?

常常有茶友问及,如何才能喝好一杯茶?友也知道要有好茶好水好器。我说,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心地品茶便会情趣倍增,裨益备受,让心灵在茶中得到歇息、享受、陶冶、升华。潮汕人喝工夫茶就重在用心品饮,解渴也好,休闲也罢,每每慢烹慢品,从从容容,可谓心手闲适。

明末湖州司里冯可宾(字正卿)作《岕茶笺》,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一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二嘉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三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四吟诗,激发诗思,口占吟诵;五挥翰,濡毫染翰,泼墨挥洒;六倘佯,小园香径,闲庭信步;七睡起,酣睡初起,大梦归来;八宿酲,宿醉未消,惟茶能破;九清供,鲜爽瓜果,清口佐茶;十精舍,茶室雅致,布置精巧;十一会心,心有灵犀,彼此会意;十二赏鉴,精于赏茶,擅长品鉴;十三文童,伶俐书童,胸有点墨。”(王从仁《茶趣》)冯可宾还总结出“七禁忌”,即“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自然清幽,清心悦神,这样的环境、心境喝茶才了得。

潮汕民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富人喝茶讲究,客来都自己泡茶相待,女婿女儿到娘家也不例外,以示其精湛茶艺。有一次,由于经济拮据,女婿前来向岳父借钱接济。岳父正在泡茶便招呼女婿喝茶,女婿心不在焉。岳父以为茶不醇,便问:“这茶怎样?”女婿说:“好,会烫。”岳父不高兴说:“会烫?滚啊!(潮人说水开了,是水滚了)。”女婿只得蔫了似地回家,借钱的事也不敢说开口。这个故事说,喝茶时心不静,自然便不知茶味,茶中三昧也自然忘到了九霄云外。品茶的心境会因时间、环境、事情和人的不同而关联影响。

“心手闲适,按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押。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好。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澜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明•许次纾《茶疏》)我们的古人已把品茶的环境以及心境的追求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品茶可“在不完全的现实世界中享乐一点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用心品鉴茶,你用心了吗?


如果你是一个爱喝茶的人,就会用心去体会,生活就像自己泡的一壶茶,又浓有淡,有起有落,有苦涩也有回甘,这就是茶。生活中,人们往往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经历,在经历中倒下,在经历中爬起,忙碌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而安静的日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那你就过简简单单的生活吧,也许你迈出一步,也会过得不一样。

就像你所泡的一壶茶,茶都是一样的,但在每个人手里泡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都会有差距,茶与茶之间也是如此,就像陈茶和新茶,这是年份的差距,就像班章和冰岛,口感上的差距,也可以说是地名和气候环境的差距,也可以说是价格的差距,那优质茶与伪劣茶也就是差距,普洱茶与绿茶是工艺的不同,所以不是每个茶都是一样的。

喝茶要用心去品,就像你要了解对方一样,如果自己不用心,怎能去体会对方的世界;品茶也是一样,要细细品味,感受,你才会真正体会一壶茶的文化所在,它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经历,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让你喝,而是让你能够从中领悟。一片茶叶也是经历大自然的孕育才发芽,而到它成了一饼茶也是经历很长的过程,它所经历的不比我们还少。

其实,人生与茶很相似,你在品茶也好,茶在让你品它也好,只不过两者的表达法式不一样罢了,这样也不枉费双方的付出。人生如茶,品一壶茶甚好,你用心了吗?

只有用心就会发现的茶中瑰宝


在您买茶时候,有没有因为里面有茶梗而拒绝过、嫌弃过或者怀疑过呢?的确它会影响茶叶美观,但并不是有茶梗的茶就一定是劣质茶,而茶梗也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么一无是处,那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呢?我们今天就来整理介绍一下吧!

很多人认为茶梗没有营养就丢弃,还有的人认为好的福鼎白茶等茶就是没有茶梗的。事实上,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茶叶中不但要有一定的茶梗才能泡出更浓的香味,茶梗里还有一定的营养物质,若喝茶只挑“叶”却无“梗”,品尝性和功效性都会减少一大半。

茶梗里含有丰富的茶多糖。茶多糖是茶叶中极具开发价值的一种生理活性物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及减慢心率、耐缺氧等作用 ,在抗凝血、防血栓形成、保护血相和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方面也有明显的效果。

除此以外,一定程度上茶梗还具有一些预防疾病的功效。专家表示,茶叶的营养及精华就在于茶叶梗和叶片,每天食用6克茶叶梗,可以很好地预防衰老和防辐射。

所以我们买茶的时候不要因为它有茶梗而嫌弃它,更不要把茶梗拣出来丢掉哦!

倾听一杯茶 用心泡好一杯茶 茶的最高境界


禅茶文化里的八个境界

所谓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一个空名头,但是真正面对茶,你能有自己感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无非是这样而已。大多时候,人是容易被他人感染的,把别人的感悟也以为是自己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人云亦云,相反的观点都能点头称是。

我自身的经历有点怪异,也没有可借鉴性,以后有机会再说。但绝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相同的,刚开始只是喝茶,喝着喝着发现喜欢上茶,于是就想学茶。一个人应该从什么时候才算是在喝茶,我觉得是从想学茶开始的,以前那叫解渴,和喝汽水饮料没区别。真正喝茶,就是从你想懂茶那一刻开始,从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那一刻开始。

第一个境界,初入茶道

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更危险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么多干嘛,跟着大师就对了。

儒释道为什么能发扬至今五千年?是因为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发扬光大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唯心的观点,唯物的主义。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保持怀疑,对各种大师表示不信任,甚至灰心丧气,认为这里头乌烟瘴气。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只有自己踏上这条道路去寻,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这时也才是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个境界,包罗融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第四个境界,弥补不足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想要再进步,就不单单是要靠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知识了,还要表现在你的思想逻辑变得严谨了,心态气度变得谦虚了。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心里头懂,但不要总说自己都懂。因为你懂,你就关上了一扇别人原本想为你开启的大门。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第五个境界,化繁为简

当求学所得越多,钻研得越深,知识越多之后,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这个时候再遇到以往的问题时,都能举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古今的大哲学家、圣贤,都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一切道理了。爱因斯坦发现计算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也不过是“E=MC^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六个境界,运用自如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一件大事可以当成小事来说,一件小事可以包容着不说。不喊腔调,实实在在地去引导他人学茶,甚至劝你。对待乐意学习的人用乐意的态度,对待无心学习的人随喜随缘。

第七个境界,下山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下山吧,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下山吧。

第八个境界,生活茶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但凡人终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禅茶并不正确,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佛讲: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学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给你的父母、亲友,这才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泡茶需用心


饮茶品茗若只为了消暑解渴,那便与山野村夫的“海吞牛饮”无异,前述种种冲泡普洱的细节和重点,其本质在于通过茶道修炼心性、陶冶情操。品味普洱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或者交朋识友,更要在泡茶饮茶的过程中,舒缓情绪,平复浮躁内心,让心灵获得一段歇息的时光,细细的感受生命本身的静谧和美好。

关于饮茶的更多雅趣应是在学习和熟悉茶道的过程中亲身体悟出来。在好的心境伴随下,茶叶才能呈现出最芳香醇厚的滋味。不妨凭借好时、好境、好客的“三好”来净化和平复心境。

好时不难理解,“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品茶本是雅事,前提条件是衣食无虞,疲于奔命,忙着生存的人断然没有泡茶的闲情逸致,喝茶也仅仅是为了解渴饱腹。只有处理好生活俗务,有一段无牵无挂的富裕时间,则可以悠然自得地进入品茶的境界。不仅如此,这对品茶者本身还有要求,不要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而要抱持无欲无求、天高海阔的广阔心态,方能投入到冲泡品茶悠长雅致的时光中,也便能领略古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淡然超脱了。

好境则是除了品茶者内心的修为之外,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安静、整洁。品茶场所首先应在远离喧嚣的静处,即使无法离开城市,起码也能暂时隔绝外部的吵闹和杂事的干扰。而茶具的选用也是实现“好境”的重要通道。一尊民国时代的茶壶,一方明清时传下的青花茶碗,其本身承载的悠远历史和文化底蕴能够让品茶者更快的进入状态。除此之外,茶道还可以与一些平心静气的传统艺术相结合,例如古琴、书法与插花,通过古典雅致的配乐、布景来相互映衬,再伴以兴之所至的挥毫和花艺,禅韵墨香自然荡涤其间。

好客并非“呼朋唤友”,而是有意气相投的“佳客”,独坐品茗虽别有趣致,但好茶好水还是要跟朋友分享方能身心通畅。饮茶的佳客最好是知己高士,彼此心中存有敬慕,志趣也能相投。如此,才能一边品茶一边畅聊,茶香佐以故事,品茗结合交流,不仅能对彼此和世界有更深的了解,也能通过泡茶饮茶时的辅佐和互助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

正如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请崔石使君》诗中所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须苦心破烦恼。”通过水质、水温、时间和心境的调理和把握,品茶的朋友们也定能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感受到冲泡普洱的趣味和真意。

90后高级茶艺师:只想用心煮好一杯茶


在茶界,高级茶艺师很多,但90后目前还相对较少,能一心向往着煮好一杯茶的也不少,但这么年轻,在能靠脸吃饭的时候却要靠才华,也是比较难能可贵了。她叫吴梦醒,今年24岁,平湖人,是海宁市区一家茶庄的“掌柜”,一袭青衣、淡妆拂面,双手轻盈地举起紫砂壶,柔和地往杯中倒入茶水,她的身上透露着一份从容与淡定。

从小就爱闻茶香

吴梦醒的父亲很爱喝茶,冰箱里会放置各种茶叶。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的吴梦醒就很喜欢闻各种茶叶的清香。

“为了闻茶香,我常常偷偷打开冰箱门,掀开茶叶盖,鼻子嗅一嗅那味道,就觉得很满足。”吴梦醒噗嗤地笑出声,闻茶香渐渐上了瘾,直到现在,她不经意间就想去闻一闻。

平日里,父亲喝茶,她也要呷一口,解解嘴馋。

“茶的味道并不苦,反而透着一股清香。”吴梦醒笑着说道。

2012年,她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发现浙江农林大学竟有茶文化专业,这令她喜出望外。

随即,她和家人商量报考,家人都很支持。虽是喜欢的,但吴梦醒的内心却很忐忑,因为她不知道所谓的茶文化专业将会学习什么,她更担心大学念完,是否能找到对应的工作岗位。

摸着石头过河,她心里暗暗提醒自己。

高级女茶艺师——吴梦醒

理想中的大学,本该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浙江农林大学周围山林环绕,觅不到任何喧嚣,这样的环境恰恰是吴梦醒喜欢的。

“我觉得安静反而更适合学习,空气好,每天都生活得心旷神怡。”她回忆起来,开学没过多久,老师组织大家前往学校附近的小茶山实践学习,观察茶树、了解炒茶的过程等。

虽然之前爱喝茶,但这是吴梦醒第一次见茶树,既好奇又期待。当天,学生们骑自行车约10分钟,到达目的地。江浙一带的茶树属于灌木类树木,高度在小腿附近,最高的茶树也只到大腿。

“茶树周围有很多小昆虫,不少女同学都挺害怕。”吴梦醒起初还担心会被小虫子咬,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便战胜了畏惧,觉得小昆虫挺有趣。

她望着茶叶的嫩芽,再看看工人们娴熟地翻炒茶叶,她对茶叶从喜欢变得多了些敬畏。

茶艺改变了“急性子”

四年大学生活,主要侧重理论学习,包括茶文化、茶艺术、茶审评和检验。对吴梦醒而言,茶文化接触久了,审美品位也在悄悄发生着转变,她发现自己开始喜欢简约、素雅的东西。

“大二下学期,我参加了中级茶艺师的资格考试,之后又考了高级茶艺师。”吴梦醒告诉记者,资格考试很讲究仪式感,要自己设计茶具、茶席等的摆放,和周边环境相统一。

她犹然记得自己在高级茶艺师的资格考试上,采用的是与竹子相关的主题。她选择碧潭飘雪这类花茶,因为这种茶清香可口,和主题十分契合。

另外,她需要找到富有雅韵的茶桌、茶座和茶席作为“舞美”,就连摆放在一旁的绿植也要进行考量,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除此之外,她还需要进行双语的演说,中英文结合,资格考试俨然变成一台“舞台剧”。

“喝茶,不光光是泡茶、品茶,还要感受周边环境一叶一物的美。”吴梦醒拿起茶壶,将茶水置入透明的玻璃杯中,随即,再把茶水倒入茶杯。茶水顺着玻璃杯流到底部,湿润了茶席。只见她,轻轻拾起纸巾,擦拭水渍。

茶艺就是这般讲究细节

吴梦醒与茶艺更深入接触则是在大三下学期,那时,她在嘉兴一家茶馆实习。刚到实习单位,她就接收到任务,组织茶会活动的策划。

吴梦醒感受到了一丝压力。“不仅仅考虑茶艺展示,还需要关注场务等人员的安排。”吴梦醒说,准备了一周的时间,每天都会加班。活动当天,她既是主持人,又是茶艺展示者。

在实习的那段时间,她的着装、性情都发生了转变。她越来越爱穿清俗淡雅的茶服,和90后充满阳光热情的个性南辕北辙,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小女生。

她俏皮地说:“我本来是个急性子,因为茶艺,性子磨平不少。”

以前,她做事情心急火燎,就连买个水果恨不得马上飞到超市。如今,这样的状况就少了。

把茶文化分享给更多人

也是在她实习时,她与未婚夫王鹏程相识。和她不同的是,未婚夫是个实践家,喝茶多年,他通过舌尖品茶就能甄别茶叶的品质情况。

一个擅长茶艺,一个评判能力更胜一筹。两人互补,志同道合,去年在银泰附近开了一家茶馆。走进这家新中式装修风格的茶馆,茶具、茶叶礼盒整齐摆放。

这里的装修都是吴梦醒一手设计的,大到家具、屏风的摆设,小到对挂画的选择。

她拿起一个竹简,上面印刻着文字,原来这是一份茶水单。

除了装修清新脱俗,这里也销售各类茶品,同时是茶友的聚集地。

“我现在主要负责茶艺的培训。”吴梦醒说,茶艺需要自己进行摸索,想要煮出好喝的茶,得凭借经验的积累。

她第一次泡茶就闹了“乌龙”,冲泡好的茶水需要倒入盛茶的器皿。她拿着盖碗(一种上有盖、下有托的茶杯),刚拿起一秒钟就忍受不了烫手的感觉,马上撒手。

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姿势不对,手指应该拿在杯口。

经过慢慢探索,她开始学会泡好一杯茶,吃透多少温度的水泡什么种类的茶叶,理解各种茶叶泡多久为宜。

“现在,我的学员中,有不少80后90后的年轻人。大家在一起喝茶谈天,愉悦身心。”吴梦醒也希望把茶艺带给更多人。

来自吴梦醒的茶语

学茶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境状态。学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感悟都会慢慢加深你对茶的理解。同样,对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会加深你对学茶的理解,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