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论诗成为佳话

发布时间 : 2020-11-09
如何成为绿茶 如何成为绿茶 怎样成为绿茶

如何成为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煮茶论诗成为佳话”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喝茶是个好习惯,可以修身养性,逸事养颜。但是若能因为“茶”而广交四海朋友,那更是件有趣的事情。幸运的是,我在网络上,也认识了不少“茶客”,比如广西博白县的“广西七彩”、龙岩长汀的“西岩茶客”与广东客家人“古筝”,他们可都是有所成就的文化人——当然也都是“大茶客”。

起先是在客家人社区结识了“广西七彩”,据说,他是广西博白县文化局的一位领导,而我说他是个诗词文学的“狂热者”,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编排的话剧还得过广西省的大奖。在网上认识他一年多,让我受益匪浅。为了向这位老师学艺,我天天泡在“客家文化时空”里跟他练习诗词,因为这里有不少“国宝级”的成名诗人,跟他们在一起我进步很快。其中“广西七彩”和“西岩茶客”是论坛中“品茶论诗”的佼佼者,可谓是“茶诗双全”,他们“谈茶论道”所向披靡。而“广西七彩”自己也写“茶诗”,一年来居然“自顶自”顶了自己两百多个帖子,两百多首都是写茶的诗——这难道还不算是茶中的“诗词狂人”吗?cy316.COM

有一次,我心想,“广西七彩”远在广西,一定没有喝过闽南人喝的茶,于是对他发出邀请:“粗茶淡饭好留客,单枞确是乡土货;他日七彩驾漳州,八仙恭迎品茗果。”家乡诏安自制的单枞、八仙(诏安新品种)、雪珍、味尖等茶叶,工艺虽然一般但口感好回味浓;名气虽然不大,不为外人所知,但却是上等的正宗乡土茶。因我当时错将“单枞”写成“单冲”,却引发“广西七彩”的疑问:“谁人赐教七彩知,单冲单枞同一支?此茶泡煮谁更好?盛汤器皿陶或瓷?”之后,我不得不向“广西七彩”做个解释“祖国词汇多丰富,应是异字同声误;晨起烧茶看纸袋,确为单枞繁体书”。如今想起这件事来,尤为有趣。

某日,我在论坛上张榜,要“煮茶论诗”,“煮茶论诗佳士帖,遗香社区过客意”,“古筝”见后便在后面跟帖:“茶花朵朵岭上香,十里茶花香彻骨”。煮茶遗香,回帖留名。没想因此而引发漳州客家论坛“茶诗打油”的大讨论,之所以说是“茶诗打油”是因为帖子打油式的所谓“诗文”大多和“茶”有关,以茶介事,茶事入联。这个帖子火了有半年之久,后面跟了三百来张帖子,热情才慢慢散去。

交友,是最开心的事情;读书,是最益智的事情;喝茶,是最有趣的事情。而谁能同时教三者而齐集呢?大概只有传说中的“有缘人”吧;大概只有“以茶会友”,才能这么赏心悦目地结识茶客、谈论茶艺、品味茶缘、享受茶道。

茶经网扩展阅读

陆羽煮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茶”最早成为贡品之说


现代人迎来送往,走亲访友交际过程中,带上几盒新上市的茶叶,往往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经常会寒暄:这是某某地方新上市的新鲜茶叶,带盒给您品尝一下……漫步在我国南方各城市,茶叶店铺比比可见,数量上不亚于饭馆,人们购买茶叶,尤其是一盒盒包装精美的茶叶,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多的是用来做礼品交际,而人际交往中,送盒茶叶,也是不俗的举动,多被世人所接受。

而茶叶,最初是什么年代成为礼品或贡品的呢?

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带兵伐纣时,有茶作为珍贵贡品的记载。当时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那么,周武王就是现有史料所载第一个与茶有关系的帝王了,也是最早的关于“茶”成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了。茶当时之所以作为珍贵的贡品,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稀缺性,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得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现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茶为什么能成为人们交往的高雅礼品呢?一来国人饮茶非常普遍,许多人喜爱饮茶,人们乐意接受茶叶;二来,我国的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人以会品茶为荣,正因如此,在人们的交往中,特别是有经济基础、有社会地位或在文化、艺术、政界有一定地位的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品茶,讨论与茶有关的话题,而与茶密切相关的紫砂壶等各类茶具,自然也是人们馈赠的佳品。尽管如此,社会上还是出现了对茶叶过度包装和炒作的现象,前几年热炒的“普洱茶”,动辄几千上万元一斤,许多人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资、囤积茶,结果血本无归。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将一些大红袍、龙井等新上市的“春茶”炒作到数万元一斤,甚至成为个人权贵腐败的载体。实际上,这些现象恰恰违背了高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亵渎了茶作为有品位的人际交往用品的初衷,也是违背了人们精心品茶的初衷,必然遭到失败。

至此,期望人们保持对茶的一种敬仰,以平常心去对待和使用它,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作者系颐杰鸿泰狮子湖副总裁)

茶艺让喝茶成为享受


喝茶是要科学,喝茶也要艺术,喝茶更是要享受。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艺术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喝茶既需要科学的简单化,也需要艺术的复杂化。一个人能从简单中走向复杂,是具有美的能力;能从复杂中归于简单,是有智慧,懂得享受喝茶的美​​是有智慧的人。

我国自古就有生活七般雅事,所谓:琴棋书画诗茶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生活艺术沦落为民生必需品,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未可知?但,不论是雅事还是民生必需品,喝茶,品味茶都应该是一种享受。

“喝”茶是一项轻松愉快,很简单的事,先把水烧开,再加入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来喝,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不是每个人每次喝茶,就得把一大套大道理搬出来,什么茶树品种呀?什么山头生产的呀?又是什么什么的呀?如何如何呀?

一般人不是搞茶叶科学研究,只是喝茶,何必审评来审评去!茶是这么单纯的事,不需要加上那么多这样那样的东西,以满足生理的需求来讲,喝茶就是喝茶,只要喝得欢喜高兴就好,一种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理论,喝茶是属于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理需求,但,人的需求不能无限释放,有节制才是最高境界。不论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释放都是很容易,难的是节制,能有所节制的享受,才是人生真正的最大享受,所以「喝」茶容易,但「享受」茶难,那么,怎样才能使喝茶成为享受呢?

享受茶是从简单中走向复杂,如卢同七碗茶诗所描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但觉清风两腋生,玉川子欲乘风去”。吃下七碗茶,茶气通行全身,有如打通任督二脉,整体舒畅,飘飘欲仙,好像悠悠飞上青天去,得到品茶的最高境界。喝茶,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每个人的个性与喜好,用自己适当的方式来品味,才是茶的本质,如果茶是一成不变,也就没有“道”可言了。

茶有物质属性,是农作物;还有精神属性,是风雅之事,是一项高贵的休闲生活。喝茶绝对不是只有感官享受,尤其是品茶,还需要有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满足是由感官的根源来发动,人的感官有六根,而感官是会有联觉作用,品味茶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六种感官联觉的享受,有“茶中半日偷悠闲”的写意。所以,前人认为,喝茶、品味茶只有赞美没有批评,不谈与茶无关的事,这样才能享受到茶真正的美。茶是有内涵的东西,可以借茶抒发心情,透过品茶的心得描述,让人清楚明白内心世界,产生自省的效果,或许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只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借茶明志,就能体会到茶中三昧的真味了。

茶是嗜好性的饮品,每个人的要求标准不同,有人喜爱甜香,有人独好苦甘,这些感觉,往往受心情影响很大。今天心情好,可能喝什么都觉得好,今天心情不好,可能喝什么都觉得不好,情绪对感觉器官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兼具真善美的茶艺过程就是培养好心情,好情绪的最好条件。

茶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茶艺的美是在行茶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上,如果把茶艺定调在一杯茶的好喝、好感上,珍珠奶茶、泡沫红茶、包装液态茶更能吸引人。茶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俱进,逐渐走向精致化才是发展之道,中华茶艺的美是大美,是意境的美,所谓大美是感官之外的美。如果,中华茶艺只强调感官之美,没有技艺、礼法和意境,还谈什么「道」呢?

我国的饮食文化特别丰富又复杂!食的方面,已有八大菜系各式各样的厨艺了;饮的方面,应该大力弘扬茶艺,让我们的社会渐渐在大家的努力下更有品味,让喝茶真正成为享受。

陆羽煮茶法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茶艺,让喝茶成为享受


想了解《茶艺,让喝茶成为享受》知识吗,丰富的《茶艺,让喝茶成为享受》内容等你来看!

喝茶是要科学,喝茶也要艺术,喝茶更是要享受。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艺术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喝茶既需要科学的简单化,也需要艺术的复杂化。一个人能从简单中走向复杂,是具有美的能力;能从复杂中归於简单,是有智慧,懂得享受喝茶的美是有智慧的人。

我国自古就有生活七般雅事,所谓:琴棋书画诗茶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生活艺术沦落為民生必需品,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未可知?但,不论是雅事还是民生必需品,喝茶,品味茶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喝”茶是一项轻鬆愉快,很简单的事,先把水烧开,再加入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来喝,就是这麼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不是每个人每次喝茶,就得把一大套大道理搬出来,什麼茶树品种呀?什麼山头生產的呀?又是什麼什麼的呀?如何如何呀?一般人不是搞茶叶科学研究,只是喝茶,何必审评来审评去!茶是这麼单纯的事,不需要加上那麼多这样那样的东西,以满足生理的需求来讲,喝茶就是喝茶,只要喝得欢喜高兴就好,一种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理论,喝茶是属於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理需求,但,人的需求不能无限释放,有节制才是最高境界。不论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释放都是很容易,难的是节制,能有所节制的享受,才是人生真正的最大享受,所以「喝」茶容易,但「享受」茶难,那麼,怎样才能使喝茶成為享受呢?

享受茶是从简单中走向复杂,如卢仝七碗茶诗所描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喫不得也,但觉清风两腋生,玉川子欲乘风去”。喫下七碗茶,茶气通行全身,有如打通任督二脉,整体舒畅,飘飘欲仙,好像悠悠飞上青天去,得到品茶的最高境界。喝茶,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随著每个人的个性与喜好,用自己适当的方式来品味,才是茶的本质,如果茶是一成不变,也就没有“道”可言了。

茶有物质属性,是农作物;还有精神属性,是风雅之事,是一项高贵的休闲生活。喝茶绝对不是只有感官享受,尤其是品茶,还需要有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满足是由感官的根源来发动,人的感官有六根,而感官是会有联觉作用,品味茶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六种感官联觉的享受,有“茶中半日偷悠闲”的写意。所以,前人认為,喝茶、品味茶只有赞美没有批评,不谈与茶无关的事,这样才能享受到茶真正的美。茶是有内涵的东西,可以藉茶抒发心情,透过品茶的心得描述,让人清楚明白内心世界,產生自省的效果,或许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只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借茶明志,就能体会到茶中三昧的真味了。茶是嗜好性的饮品,每个人的要求标準不同,有人喜爱甜香,有人独好苦甘,这些感觉,往往受心情影响很大。今天心情好,可能喝什么都觉得好,今天心情不好,可能喝什么都觉得不好,情绪对感觉器官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兼具真善美的茶艺过程就是培养好心情,好情绪的最好条件。

茶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茶艺的美是在行茶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上,如果把茶艺定调在一杯茶的好喝、好感上,珍珠奶茶、泡沫红茶、包装液态茶更能吸引人。茶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俱进,逐渐走向精致化才是发展之道,中华茶艺的美是大美,是意境的美,所谓大美是感官之外的美。如果,中华茶艺只强调感官之美,没有技艺、礼法和意境,还谈什么味道呢?我国的饮食文化特别丰富又复杂!食的方面,已有八大菜系各式各样的厨艺了;饮的方面,应该大力弘扬茶艺,让我们的社会渐渐在大家的努力下更有品味,让喝茶真正成为享受。

关于本文《茶艺,让喝茶成为享受》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名人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鲁迅爱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当年客居广州,称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老舍品茗著《茶馆》

当代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一段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为促进我国茶文化发展,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大裕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郭沫若咏茶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名茶棗高桥银峰时,大为赞赏,对高桥银峰的色、香、味、功效给予高度评价。郭沫若每到外地,总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乐趣。1964年7月,他曾到广州北国酒家饮茶,赋诗一首:“北国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他的诗篇中多与茶有关,如《陪外宾到武夷山与黄山欣赏名茶名胜》、《题文君井》等。林语堂的“三泡”说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自己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煮茶话古今 壶中有天地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煮茶话古今 壶中有天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茶人不断提升制茶工艺,积累品茶经验,丰富茶文化内涵。自古以来,“舌尖口利”的茶人们总能品味出烹制茶汤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略微的差异给茶味带来的微妙变化。比如水品影响茶的口感:“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比如烹制茶汤的技巧:煮、煎、点、泡,用不同的工艺茶香迥异。

无论采用哪一种烹制方式,煮水都是烹茶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煮水器的选择,历来受到茶人们的格外重视。

穿古越今话茶器

煮水器品种繁多,随历代茶人饮茶习惯的不同而发展变化。据沐莲堂主人郭雪女士介绍,在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记载中,烹茶是用风炉燃火加热,以鍑煮水;到了宋代,执壶就代替了鍑成为茶炉上盛水的容器,也叫汤瓶、茶吹、茶吊子;直到清代,煮水仍用茶炉和茶瓶,只是茶瓶多了个名字,叫茶铫,造型也更加丰富多彩;近代以后,直至今日,煮水便主要是用茶壶了。

从鍑到壶,又有不同的材质。对于煮水器的材质,历代茶人也有不同的见解。陆羽在《茶经》中有所论述:瓷器和石器很雅致,但是不够坚固耐用;银器很清洁,但过于奢侈;相较之下,还是铁器耐久又实用。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却认为:“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不可用”。清代学者震钧钟爱砂壶,他在《茶说》中说:“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选对茶壶见茶香

茶人云“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是强调水质和茶器对于茶韵的重要性,而实际上,茶器对茶汤口感的作用,除通过壶质的密度影响茶汤的气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改善水质来调节茶香。郭雪女士介绍道:“比如铁壶就有很强的调水能力。古人煮茶都是用泉水或者井水,水质甘甜,那么人们就拿这种水去分析结构,发现其中铁的成分很大。而铁壶能够增加水中的铁离子,因此茶人喜欢用铁壶煮水……银壶也可以改变水质,用银壶煮出来的水较铁壶来说更轻薄,喝到口里是柔柔稠稠的。”

那么究竟什么材质的茶壶煮水更好呢?郭雪女士的答案是:一要看个人喜好,二要与茶品相符。“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用银壶煮水来泡岩茶、红茶、乌龙茶,铁壶用来泡普洱茶。”

茶人乐事:煮茶听松涛

铸造精致的茶壶不仅是烹茶品茗的必备良器,也因受到茶人喜爱而成为收藏器物的一个品类。近年来,日本铁壶日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郭雪女士对日本铁壶有深入的了解:日本受中国茶道影响很深,铸造铁壶的很多名家大致最集中出现在明治时期,包括藏六、井上等许多名家都很喜欢中国文化,出自他们之手的铁壶上常常能看到岁寒三友、四君子、竹林七贤等中国元素。

铁壶分很多种,在日本,铁壶分为两大派:一种是南部铁器,这种一般就是普罗大众、寻常百姓家用的壶,朴实无华;而京都派比较适合收藏,有很多有名的堂号,比如龟文堂、龙玉堂、金寿堂。

“有些很好的铁壶在壶下面会有响片,水煮开的时候,你听到的水声犹如松涛一般。想象一下四面竹影婆娑,听着松涛,看着眼前香烟渺渺——仿佛这天地之大都在这一把壶中。我想这对于茶人来说就是最大的享受。”

关于本文《煮茶话古今 壶中有天地》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


想了解《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知识吗,丰富的《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内容等你来看!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古人的茶里有烟霞和涛声,因此煮茶除了要意境,更要滋味。经得起煮的茶,必定是有深厚内质的茶,好茶煮一煮,其真味也就彻底地显现出来了。就如有些高品质古树茶,如果仅以高温冲泡,还差强人意,好比高手过招却无法尽施手脚,只用了七分功力还有三分未尽却要罢场了。

煮茶能得真香。满室茶香,莫若煮茶,袅袅绕绕,令人心生欢喜。既有茶香盈室,则与焚香无异。煮茶能得其厚韵,有汉子一般的强烈爱憎;饮后多时,犹见其真情沉厚。

第一种是冲泡之后再拿来煮,第二种是不经冲泡直接就煮。两者煮的方式和投茶量不同,滋味也是各有千秋。

若是冲泡喝过之后的茶叶再用壶来煮。这种方式煮茶,对茶叶品质要求更高,最好是耐冲泡的古树茶或者是陈年的上好老茶,如果是台地茶,则寡淡或涩麻,不适合再煮。

先泡后煮是许多老茶友喜欢的做法。

一道好茶,先用冲泡的方法把它的内含物质一泡一泡均匀地释放出来,然后再拿来煮一下,就可以把这道茶的内质全部展现出来了,或许又有一番和先前冲泡时不一样的韵味。

若是茶叶未经冲泡直接来煮,则茶香更烈,滋味更醇,当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具体比例可以根据茶叶、水量的不同慢慢摸索调整,原则上投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浓影响口感。

本文《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