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茶三分情,作为主人这些茶礼你得知道

发布时间 : 2020-11-09
红茶分哪三种 红茶分什么茶 如何分茶饼

红茶分哪三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七分茶三分情,作为主人这些茶礼你得知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排在最后,但是也说明了茶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我们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你知道客人到来之后,茶水倒几分满才最合适?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最后,添茶。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小编推荐

“七分茶八分酒”的典故


人们经常说,七分茶八分酒,这里有个典故。话要从王安石说起,一次他写了一首咏菊诗:西风作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未写完,客人来访,见客去了,刚好苏东坡来,看了这两句,提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首诗还是1998年高考政治试卷的一道题.当然,因此,苏东波被贬去湖北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市。临走,王安石交待说,让他回京城时,带一些长江中峡水回来。到黄州的第一年秋天,苏东波明白黄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长了一智。

三年后,考绩回京城,特意到三峡取水,可是只顾贪看两岸景色,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于是让船夫回头,船夫说,三峡水流如此湍急,回头谈何容易,三峡水水一流而下,下峡水不是也从中峡来的吗?苏东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峡水去了京城。

他把水送去给王安石时,王安石很是高兴,留下他一起试新茶,取出皇上新赐的蒙顶茶,用扬子江中水冲泡。苏东坡不待王安石开口,忙抢先说起黄州的经历,说他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确实有不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给自己和苏东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苏东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满。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评一番,皱起眉头说道:你这水是三峡水,可不是中峡水吧。让苏东坡吓了一跳,赶忙把情况说明。王安石款款说道;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说道;你见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编排老夫的不是。苏东坡被说中心事,忙说不敢。王安石又说道:这长江水来之不易,你自己知晓,不消老夫饶舌,这蒙顶茶进贡,一年正贡365叶,陪茶20斤,皇上钦赐,也只有论钱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叶的珍贵,也是表示对送礼人的尊敬;斟满杯让你驴饮,你能珍惜吗?好酒稍为宽裕,也就八分吧。苏东波一句也不敢回应。从此流传下来七分茶八分酒。

茶为什么要倒七分满


原标题:茶为什么要倒七分满

茶道文化中有“酒满敬客,茶满欺客”之说,是因为酒凉茶热,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所谓“茶七酒八”是指主人给客人倒茶斟酒时,茶杯、酒杯满到七八分的程度。主若以茶待客,则以倒七分为敬,不宜过满。那么,为什么茶倒七分为宜呢?原因有五个:一是茶水倒七分满首先不至于烫着客人或洒到桌子及衣物上。二是品茶需要一遍遍品,一壶茶要平均倒好几杯,所以不可能一杯倒得太多。三是品茶时,不仅喝茶汤,还要看汤色、闻茶香,茶水太满品鉴起来不方便。四是茶水倒得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就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一杯浅茶,在轻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谊来。五是茶杯倒七分茶水,茶水的面距离杯口有一定空间,茶水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在饮茶前,能闻到浓郁的茶香。

总之,七分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把握分寸,说话留有余地,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世淡泊从容。茶倒七分满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为人做事一定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不可锋芒毕露,要谦和含蓄,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其实,人生正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

茶为什么要倒七分满的智慧解读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茶道文化中有“酒满敬客,茶满欺客”之说,是因为酒凉茶热,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所谓“茶七酒八”,是指主人给客人倒茶斟酒时,茶杯、酒杯满到七八分的程度。主若以茶待客,则以倒七分为敬,不宜过满。那么,为什么茶倒7分为宜呢?

1、茶水倒七分满首先不至于烫着客人或洒到桌子及衣物上。

2、品茶需要一遍遍品,一壶茶要平均倒好几杯,所以不可能一杯倒得太多。

3、品茶时,不仅喝茶汤,还要看汤色、闻茶香,茶水太满品鉴起来不方便。

4、茶水倒得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就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一杯浅茶,在轻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谊来。

5、茶杯倒七分茶水,茶水的面距离杯口有一定空间,茶水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在饮茶前,能闻到浓郁的茶香。

七分,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把握分寸,说话留有余地,待人宽容之心,处世淡泊从容。茶倒七分满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为人做事一定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不可锋芒毕露,要谦和含蓄,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当留余地。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

倒茶七分满就好,喝茶待客需注意礼节


俗话说“倒茶七分满就好,‘杯满就欺人’了”。日常生活中,居家待客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些该有的泡茶礼仪,这可能会让客人觉得不够礼貌,甚至有可能让别人误认为是一种常识的缺失。

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客人喝什么茶。准备好几种茶后,主人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90°以上的开水冲烫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杯。用左手拿起碗盖,注满盖碗,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正对他人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冲泡:

1、将茶荷中的茶叶放入壶或盖杯中。乌龙入宫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2、“浸茶”,也称为“洗茶”。是将沸水冲入盖碗或壶中,待盖碗或壶满时,用杯盖轻轻刮去碗口的泡沫。再冲洗掉残留在盖口的泡沫。高长的滚水注入盖碗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更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表现。切记:一定要“刮沫”,有些人泡茶时忽略这一点。

3、泡茶。

冲泡第一泡茶,倒茶时应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还要注意高冲低斟,低斟是以免香气散失,防止茶汤溅出滴到客人的手,造成不礼貌。

三、敬茶

1、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2、“七茶八酒”

茶倒七分满即可,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一方面暗喻了“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另一方面客人在拿茶杯时也不容易烫到手。

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三分钟了解宋代的点茶法!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也是极致的。这一篇稿子说一说宋代的饮茶方式——点茶法。

宋代,茶简单分两类,草茶和片茶。草茶就是散茶,跟我们现在的蒸青散茶差不多;所谓片茶,指的就是饼茶。而片茶当中更高端的是腊面茶,这腊面茶选料更精,还添加了名贵香料龙脑、麝香等,因此表面有一层油光,仿佛像上了蜡似的,因此叫腊面茶。

蔡襄在《茶录》里有写道:“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可见,腊面茶虽贵重,然香料的气味掩盖了茶香,因此,有些爱茶的人并不太喜欢。

宋代主流还是用点茶法饮用饼茶。本文的点茶法主要参考资料是蔡襄的《茶录》和赵佶的《大观察论》。

我们先看看一个讲述宋代点茶的视频,我认为视频中点茶的基本步骤跟书籍上的讲述较为吻合,因此大家可先看视频,获得更直观的了解。

首先,存放经年的饼茶因有陈味,故要放进沸水里浸湿,然后刮掉饼茶表面的油膏,再小火炙烤干燥,当年的新茶则可免去这一道工序。

其后,用茶碾把饼茶碾碎,茶碾宋徽宗建议用银制的。唐代煎茶也有这一道工序,但是唐代是将茶碾成细米般的颗粒状。而宋代却是茶叶碾得越细越好,成粉末状。碾完之后要用罗筛筛几次,目的是要使茶末足够细,能粒粒悬浮在茶汤中,这样的茶汤才漂亮。

接着是候汤。蔡襄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和过熟都不好,然而宋代煮水的器具是瓶子,因此看不到水沸腾的情况,只能听声音,因此要水要煮得恰到好处很难。

然后熁盏。熁是烤的意思,就是说要先热盏,作用是能让茶末更好地悬浮起来。熁盏后将碾得最细腻的茶粉筛进茶盏里面。

茶盏以青黑色为贵,因为宋人喜欢白色的茶汤,黑色更能彰显茶的色泽,因此深色茶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点茶需要茶筅,茶筅的样子类似于竹刷子,主要作用是通过击拂茶汤打起沫饽。这跟唐代也是相似的,唐人也喜欢茶汤上的沫饽。

好了,正式开始点茶。根据茶量注入适量的开水,将茶粉调成融胶状。

接着连续注汤击拂,茶粉均匀地融入汤里,茶汤表面形成如雪花一般乳白色的厚厚的泡沫。点茶才算完成。宋徽宗在点茶上是颇有造诣,他在《大观茶论》里将点茶的注水击拂分解成7个步骤,每一次击拂都有用意,真是让人叹服。

那么,在宋代怎么判断一款茶好不好呢?一个是汤面是否鲜白,越白越好;二个是汤花咬盏的时间长短,也就是茶汤上乳白色泡沫的存续时间,时间长则为之好。

宋代斗茶斗什么呢?除了斗茶的好坏,还斗“茶百戏”。在《茗荈录》中有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茶百戏”又称“分茶”。

据说,分茶有两个方法。比较容易的是用茶匕蘸水点在汤面上,勾画出各色图案。难的是一手提壶注水,控制手势和水流;一手握盏,晃动茶盏,通过这个方法,让汤面上变幻出须臾即散灭的各种图案。

分茶技艺


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或茶戏。它是在沏茶时,使茶汤的纹脉形成不同物象,从中获情趣的技趣游戏,大约始于北宋初期。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远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在南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也有矮低斜行闲作草,暗窗分乳戏分茶之说,将分茶归于闲情雅事之例。所以,说到底,分茶乃是一种以高超的沏茶技艺,使茶汤形成短暂物像的一种游戏。

由于分茶要使茶汤汤花在瞬即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就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一是用搅创造出来的汤花形象;一是直接用点使汤面形汤花。因宋代沏点时尚的是用点茶法,点茶其实就是注茶,即用单手提执壶,使沸水由上而下,直接将沸水注入盛有茶末的茶盏内,使其形成变幻无穷的物象。因此,注水的高低,手势的不同,壶嘴造型的不一,都会与注茶时出现的汤面物象形成不同的结果,因此,注茶者就得技高一筹。所以,陶谷称这种分茶之术,乃是茶匠神通之艺也。宋代诗人杨万里,他曾作过一首《澹庵坐上观显上人人分茶》诗,诗中曾写到分茶的情景: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还说显上人的分茶,不但能使茶汤出现怪怪奇奇的各种物象,而且还可使茶汤出现的气势轻捷的文字,这种分茶技艺游戏,自然令人惊叹不已。更有甚者,据陶谷的《清异录》记载,有佛门子弟福全,他素有茶癖,又善于汤戏。他每点茶一盏,就成诗一句。若同时点茶四盏,则构成绝句一首。其时,常有人前来观其表演分茶,福全自然得意。一次,他边注水分茶,边吟诗作歌: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虚名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对如此高超的分茶技艺,现代人似乎不大理解,我们也只好以记载为凭了。不过,宋代人,特别是上层社会热衰于分茶的事例确是不胜枚的,如宋代向子湮《浣溪沙》题记中也有分茶之记载。只是到了宋代以后,由于茶类改制,龙凤团饼已为炒青散茶所替代,因而,使茶的饮用方法也随之而改,沏茶用的点茶法改成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所替代,因此,点茶法已为时人所摒弃,在这种情况,宋代时兴的分茶游戏,也就逐渐消声匿迹了。

作为礼仪之邦 这些饮茶礼仪要知道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从古时到现在,礼仪都与我们如影随形,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商务洽谈都会发现礼仪的存在,且重要性。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会慢慢忽略掉一些细小的礼仪,比如饮茶礼仪。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其中饮茶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学习一下饮茶礼仪。

(一)鞠躬礼 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根据行礼的对象分成“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与"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立式鞠躬与坐式鞠躬比较常用,其动作要领是:两手平贴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弯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行礼的速度宜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现不谐调感。"真礼"要求行九十度礼,"行礼"与"草礼"弯腰程度藏族的饮茶礼仪较低。

在参加茶会时会用到跪式鞠躬礼。“真礼”以跪坐姿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盖间只留一拳空当(切忌低头不弯腰或弯腰不低头)。

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行礼”两手仅前半掌着地,“草礼”仅手指第二指节以上着地即可。

(二)伸掌礼 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两人面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方伸左掌行礼。

伸掌姿势为:将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略向内凹,手心中要有含着一个小气团的感觉,手腕要含蓄用力,不至显得轻浮。行伸掌礼同时应欠身点头微笑,讲究一气呵成。

(三)叩指礼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早先的叩指礼是比较讲究的,必须屈腕握空拳,叩指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将手弯曲,用几个指头轻叩桌面,以示谢忱。

(四)寓意礼 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双手回旋。

饮茶礼仪,就是以上介绍的这样。喝茶注意什么大家已经了解了,泡茶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应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分茶游戏的历史


游戏性是宋代点茶与唐代煎茶在精神上最大的区别,陆羽设计的茶道有宗教修道的色彩,而宋代的点茶法充满了游戏色彩,并发展成一种专门的游戏分茶,通过点茶时不同的手法的运用,可以在茶汤表面形成花鸟鱼虫或文字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在元朝蒙古贵族对汉族的茶文化兴趣不大,但在汉族知识分子中还有市场,直到明朝罢贡团茶,分茶才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分茶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有学者认为分茶至少始于唐代的煎茶法,这是将分茶与煎茶混为一谈了,煎茶在民间虽然不占主流地位,但在民间普遍存在,两者在历史上并列比较,显然是两种不同的茶艺方式。

普通饮茶对于器具不会有太多的讲究,而作为茶艺的分茶对器具就十分讲究了。尤其是茶碗,强调用厚重的黑瓷。因为厚重,在金银等金属茶匙击碗时不易将碗击破,而深色的茶碗又可以衬托出茶沫的洁白。

从文献资料上看,分茶游戏始于五代和凝,和凝常与同僚们斗茶为乐,茶煮的味道不好的不好者则受罚。这样的分茶也叫做茶百戏,当时南方的建茶已经作为贡茶来到北方,当建茶在全国流行后,分茶的游戏也在全国流行起来。至北宋至明朝初年,分茶成为文人的清玩。其中宋徽宗对分茶戏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陆游在临安的时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闲来无事,就曾以分茶戏来打发寂寞的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