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红尘之中,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发布时间 : 2020-11-13
青茶灰 茶叶包装内有灰一样 茶叶有灰

青茶灰。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身在红尘之中,掸一身灰,且吃茶去”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身在红尘之中,掸一身灰,且吃茶去”相关知识!

人人都想顿悟,个个都想参禅。转念一想,红尘中的俗世,怕也确是让人心生畏怯,所以都想要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却又还得在红尘中奔走,于是读禅礼佛。人生仿佛就此得到了一些安稳。想想也是,也许真的便有了安稳呢。我辈愚驽,岂能知晓这其间的快乐与所得呢?日日都在红尘中穿梭。许多人说:此心无奈。而我当然也不可能去真正地远离红尘。红尘的可爱就在于:它既让人沉沦,更让人快乐;既让人陷入,更让人留连;既让人喧哗,更让人寂寞。

在红尘中走,是生的无法逃避的选择;大凡世上说已经真正地脱离了红尘的人,我以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彻底地被红尘弃了,一种是顽固地将心死了。否则,身处红尘之中,又如何不惹上尘灰,又如何能不在其中旋转,不慢慢地变成红尘中的一粒更小的尘土?如是想,还是不要太多的拒绝这看似可怕实则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红尘俗世吧。最好的办法是: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在红尘中久了,不在身上心上都沾满了灰尘。那是些看不见的灰尘,细小,坚韧,时时地覆盖着本原纯正的心灵。因了这些灰尘,我们心灵中的鲜活少了,灵动少了,天真少了,爱少了,觉悟少了。而恨多了,暮气多了,世故多了,呆滞多了。在世俗中行走,走着走着,感到自己不见了。走着的只是一个叫人的生物,一堆日日消耗天天一样的肉球。而且,剥开它们,还会看见许多的顾忌,许多的虚伪,许多的抱怨,许多的猜测,许多的希望和许多的遗憾。有了这许多,人生还怎能有真正的大快乐呢?因此必得先将这灰尘掸去。一点灰尘没有,这是万万不可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的人。既然有,那就掸去。用心地去掸,在无人时,在有人时;在喧哗时,在寂寞时,只要用心掸了,无论多少,总会有一些个灰尘落去,总会有一些个清净出来。

然后,且吃茶去——

一杯清香的龙眠小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茶须上好,对于生活中的要求,我只有一样是要求得高的,就是茶。味道不正的茶我是绝不喝的,宁愿渴着。这样,茶香开始慢慢地沁出来,慢慢地通过鼻子,通过其它通道,到达大脑,到达心,到达意念与幻思。这样,人开始真正地静了。红尘远离,清风徐来。恍然有水,恍然有梦,恍然有顿悟。掸一身灰,且喝茶去。这是我所坚持的人生的一种方法。至于这些年来,我到底掸了多少灰尘,喝了多少茶,并且得到了多少人生的快乐,我自己也并不知道。这也恰好是我不事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人曾问我:身在红尘之中,天天周旋于场面之上,心如何能静?又何以静?我笑而不答。这就像我的掸灰与喝茶。掸的是自家的灰,喝的是自家的茶,又何须为外人道?而且,纵是道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理解呢?

cy316.com编辑推荐

周末,吃茶去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光彩照人。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此话真伪固渺然无可查考,但饮茶兴于汉唐,盛于宋代却是确凿的。

鲁迅曾说:有茶好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看滚烫的开水冲入雕花的玻璃杯中,茶叶上下翻滚不息,须臾缓缓舒展开来;待将水浸染成暗琥珀色,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悠悠的清香。

喝茶讲究三件事:好茶,好茶具,好水。我国有十大名茶,分别是西湖龙井,冻顶乌龙,碧螺春,铁观音,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大红袍,君山银针,茉莉花茶,普洱茶。

据《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其香,又无热汤气。其中,世人最推崇的是宜兴紫砂茶具。《红楼梦》中贾母带领众人去栊翠庵,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烹茶相待,独悄拉出黛玉和宝钗吃梯己茶,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可见雪水沏茶更胜一筹。

曹禺的戏剧《北京人》里有一个曾文清,喝茶之讲究繁琐让凡俗之人咂舌,真真过分了些:他喝起茶来,要洗手、漱口、焚香、静坐。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

饮茶以人少为贵,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中国人向来喜欢追求一种雅致的意境,在联翩细雪的日子独啜香茗,将茶的冲淡闲适化为自己淡泊自甘的朗然心胸,一杯忘世,七碗生风。

人常说,茶味禅味,昧昧一味。将饮茶与参禅相提并论,是从饮茶中悟世。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答吃茶去三个字,那个人竟深有所悟。饮茶时惟有心神合一,淡定平和,以一种出世离尘之态品味人生,方得海阔天高气象,珠圆玉润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扣冰也曾“吃茶去”


一个盛世行将就木之际,往往大师辈出。中国历史走到唐末、五代,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彻悟人生、参透佛法的高僧大德。在这接踵走来的队伍中,有两位以茶参禅的禅师,他们就是北方的赵州古佛(778-897)和南方的扣冰古佛(844-928)。在那个信息传递十分笨拙的年代,他们虽然同时身居南北,遥隔三千里茫茫关山,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垂范禅林。两位禅师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简练成一杯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饮,也使得不产茶的赵州和盛产茶的武夷同样因禅茶而闻名天下。

扣冰古佛,武夷山吴屯人,生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二月八日,俗姓翁,名乾度,法名藻光,河西节度使推官翁承钦之子,传说其母梦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著衣褚,冬则扣冰而浴”而被称为扣冰古佛。古佛自十三岁出家后,精于修行,常在荆棘荒蛮中打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朱雀衔花,群物侍伴”。先后参晤禅月贯休、雪峰义存、鹅湖大义、鼓山神宴诸大禅师,在山心庵(今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因“天心明月”启悟,成为一代参透禅学真谛的大师,并被闽王尊为国师,名列《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传之中。古佛超乘的道行和长期的修持与喝茶是分不开的,正如古佛道场瑞岩寺对联“扣禅扉,动心弦,万法仙宏开觉路;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所描述的一样,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扣冰沐浴,借冰煮茶。正是茶和冰涵养出他超越僧俗两界的生命奇观和那颗恒定千年的“壶里冰心”。

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槖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意思是说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大王会茶道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道,主张“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于是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龙焙”,促使北苑茶迅速风行天下。

灰间一红艳


整个来讲,我是一个灰色人。当然我不是灰姑娘,我是一个灰憨子。这一是说,我在人世间活着很是灰不溜秋,二是我的生活态度甚是灰头土脑。从小开始,我就不喜欢亮色,我的衣服,灰、蓝、黑,活了三四十年都是这样“三原色”,家中所用器物别无一长,几乎都是“灰”墨登场。所以,在我灰溜溜的书房里一只红艳艳的“中国红”茶杯放射着红魅光影,总会把初次来访的闲客惊煞:你这个老气横秋的家伙倒是绮思如火!然则,癞蛤蟆都有天鹅的企望,我这个落魄的书生其心底也是生有难以打杀的那“花间红艳”的梦想的。

这只名为“中国红”的红瓷茶杯确实红,红彤彤,红艳艳,红灿灿,红绯绯,红光焕发,红辉浴海……举凡你能想象的鲜红你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红得惊人,红得耀眼,红得那么鲜丽丽,红得那么水灵灵,红得如露珠含日,吹弹得破。小时候,我玩过电筒照指尖,就是把手指尖捂在电筒透明玻璃上,打亮电筒,照得在指间流动的血,那血色红啊,那是少年的血,那是没有任何杂质的鲜亮亮活泼泼的血红。这个“中国红”的红瓷茶杯正是这种红。

这只红茶杯摆放在我的书房里,蓬荜生辉。枯灯古卷,真正的读书人那书是灰扑扑的。那种时尚的读物,只适合在床头惊鸿一瞥,随翻随扔,只有端坐如老衲捧着发黄之书者才算是读书人的。我算半个读书人,我常枯坐于书桌上,对面是透过黑影而来的一片城市灯火,朦胧而近乎暧昧,这种朦胧与暧昧本来极可供人想象,但于我却有点遥远,不想也罢。我可想象的是,这一本书,这一杯茶,这一只茶杯。蒲松龄笔下,那书生多在荒凉古刹中用功,忽然之间,魅影一闪,身着红粉衣袂的女子穿壁而来,替书生磨墨送茶,那情景爱煞人了。现在,城市里人声鼎沸,人气旺盛,即或是夜半三更,都还是笙歌宴舞,哪里有“女鬼”?哪里有“狐狸精”?蒲松龄的梦现在恐怕是谁也做不出来了。我是一直没做过如许女鬼梦。但我有红衣少女梦,就是这只红茶杯。读书读到入神处,物我偕忘,身神分合,一只红艳茶杯里热气袅袅,犹如身着一袭薄薄绯衣的曼妙女子凌空而来,那热气仿佛是其裙裾带动的云影。真的,一个有月的夜晚,月照窗棂,雪样的月光映在鲜红的茶杯上,我神仿佛出化,梦回宋明,那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妙境被一只红茶杯与白月亮建设出来了,构筑出来了,营造出来了,那绮丽缠绵实在是妙不可言,难以摹追。

我的梦并非“空穴来梦”,是有来头的。我与这只茶杯,是有些故事的。准确地说,是茶杯有故事,我没故事。灰头灰脑的我很少有故事。在这只茶杯的说明书上有一个介绍:“中国陶瓷,璀璨夺目,精彩纷呈,惟独难见纯正的中国红,因为红色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历史上有宋代的钧红,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但仍与纯正的大红瓷器远不可比。”这里头自然有商家的夸大其词,但大抵上也是有些根据,上红色,要经八百上千的高温,是挺困难的。那么是如何煅烧而出这般大红的呢?这里,就流传传说了。景德镇在元代烧成釉里红瓷,到明代永乐中期技艺失传,烧不出高温红瓷。然则,朝廷非进贡红釉瓷不可,并限定日期。这所谓限定日期,大概有如秦始皇叫陈胜吴广限期达到的王者霸道在里头的。日期迫近,窑工百炼不成。眼看要么民起造反,要么民坐等死,恰此时,有窑工二八少女,知晓此事,便来探望,到得窑边:“乘人不备,纵身跃入火窑。”顷刻间,红霞满天,偌大的瓷厂上空铺天盖地,一片通红。于是,奇迹产生了,“瓷器出炉,釉色殷然,晶莹似血。”看了这个传说,端起这只茶杯,又在一个容易产生幻梦的夜里,你不产生精灵与晤的恍然灵境?

这只茶杯我一直藏在箱间,如同珍藏一个老来恋佳丽的非非之梦。只是因为我的几只老色土窑或褐色紫砂茶杯或烂或残,已然不可捂住茶香,才将其起用,那情形,仿佛老寡之后,又纳新妇,真让人生发青春生气。而我这只茶杯的得来,也堪书生一记。她非买来,也非他人送来,是一篇小文换来的。去年持三两页的文章参加一个什么论坛,获得小奖,奖品有电器,有其他生活用品,奖品可自选。这只“中国红”一艳惊我,我就二话不说,抱得这只茶杯归,仿佛抱得美人归。从来文章不值钱,这回终于值了一回钱了。

万般都放下,吃茶去


想了解《万般都放下,吃茶去》知识吗,丰富的《万般都放下,吃茶去》内容等你来看!

唐朝赵州和尚曾经有一句三字禅,说的是“吃茶去”,对于这句话,很多人有不同见解,甚至有过专门的论述。其实我个人觉得不要将问题看得过重,不要过于严肃,一旦过重过严肃,便失了这三个字的根本。

吃茶去是一种极为洒脱的人生态度,万般皆放下,吃茶去,看似简单的举动,很多人做不到,正如新闻中说,有人听高僧说法,可在听讲的时候,每个人手中都紧握着手机,完全不能放松下来,这样的心态岂是修禅?又能修成什么呢?

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三个“没有”,我认为是生活的根本所在,因为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所以可以缓一缓追逐利益的步伐。因为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所以可以放下手机,看一看山水,听一听佛经。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必紧张,遇到喜庆的时候不要过于激动,因为一切都有可能,下一刻我们就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危为安。也可能在下一刻我们阴沟翻船,由喜转悲。

吃茶去,平和的感受生活,从容的处理一切,茶是自己的全部,茶心似我心,不理世俗,世俗中的所有不能影响自己分毫。超然的心态,超然的自己,超然不是凌驾,而是在生活中活出自己,真正的活出真真切切的自我。

关于本文《万般都放下,吃茶去》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雅安福窝茶道馆“吃茶去”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人称茶文化圣山,茶祖吴理真在此植茶,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茶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渌水曲已远去,蒙顶山茶依然飘香天下茶人雅安吃茶去

2012年2月28日,成都茶馆年会刚结束,舒曼先生就迫不及待地往雅安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对于雅安,舒曼并不陌生。2004年8月,他曾到雅安参加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回去后,在他主编的《吃茶去》(原名《河北茶文化》)杂志上发表了长篇文章《雅安茶会散记》,对源远流长的蒙顶山茶文化赞叹不已。

文化强国,茶道先行。舒曼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他看来,出好茶的地方,必定有不同一般的茶馆。雅安人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植下茶树,蒙顶山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遗迹。一座蒙顶山,就是一部世界茶文化史。

舒曼告诉我们,蒙顶山茶和蒙顶山茶文化在中国影响甚广,在他的家乡华北平原也有它们的踪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反映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的小说,也写到了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副茶联。书中在描写茶铺的场景时写到邢家茶铺只有半里多路,韩燕来几分钟就走到了。多日不来这里,处处觉着生疏变样,连吊着的那两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的油漆招牌,也仿佛脱落了颜色。

舒曼从蒙顶山回到市区,已是华灯初放。到了雅安,自然要找最好的地方吃茶去。雅安最好的品茶所在,自然要数福窝了。

在名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勇、雅安市茶业协会副会长陈书谦、雅安吉祥茶业董事长梅树华以及笔者的陪同下,舒曼来到了福窝茶道馆。

福窝窝主王挺先生已在门口迎候。

在福窝茶道馆,舒曼不仅品尝了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而且还大快朵颐的饱尝了一顿文化大餐,福窝私坊菜茶宴,着实感受了一把舌尖上的福窝,不亦快哉。

舒曼一行对福窝茶道馆赞不绝口,连声称赞福窝茶道馆不仅是一个吃茶去的好地方,还是一个把品茗、餐饮和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的绝佳场所。

不久,舒曼给笔者等人寄来了他的新作《雅安蒙顶山问茶记》,里面对福窝茶道馆有精彩的描写。

福窝茶道馆,装修精致考究,古色古香。入福进窝,有好茶品,有好宴享,福分真是不浅。当喝惯了蒙顶山茶的消费者首次品尝以蒙顶山茶入肴的茶宴时,立刻会被眼前美轮美奂的茶肴深深吸引住。敏锐的福窝主人嗅到了蒙山茶宴和文化餐饮的广阔市场空间。

茶兴正浓,茶语正欢,主题不离如何写好蒙顶山茶文化这篇大文章,话语间也延伸出有关蒙顶山的传说以及青衣江河神之女妹嬉下凡助吴理真植茶的民间神话。最后,大家把话题一转,建议福窝主人利用蒙顶山茶文化资源做好茶宴的文章,以求一菜一景一典故的升华,更希望福窝能够成为雅安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把雅安的历史泡进茶里,一盏甘露、一个故事,清香一口口的品尝,做事一串串地延伸。茶盏容量虽小,却把公元前53年到今天的历史装下。

舒曼走了,新加坡茶艺联谊会会长李自强来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也来了、中央电视台茶文化摄制组来了、日本电视台中国茶道摄制组来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也来了2012年11月4日,以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雅安举行,与会嘉宾更是蜂拥而至,入窝而来,品茶论道,不亦乐乎!

天下茶人纷至沓来,福窝茶道馆俨然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天下茶窝,恰如福窝茶道馆廊道上一幅四字书法群贤毕至!

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泾阳茶商刘义兴入川开办茶厂,历经400多年。该厂几经更名,现雅安茶厂已整体迁出,茶厂遗址成了雅安市博物馆。福窝茶道馆与雅安市博物馆比邻而居,而雅安博物馆最具魅力的展馆就是以雅安为源头的川藏茶马古道。雅安博物馆与福窝茶道馆如同双子座,矗立在青衣江畔,相得益彰。

福窝茶道馆是雅安首家尊尚茶道会所,经营面积1800余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三层中式阁楼,以茶文化和汉文化为基调,走进福窝茶道馆,汉风古韵扑面而来。

茶与红尘


想了解《茶与红尘》知识吗,丰富的《茶与红尘》内容等你来看!

很多人总会觉得生活很累,累的不是生活,而是心。心之所以累,是因为计较的太多,是因为在意的太多。因为内心蒙上太厚的红尘,导致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分不清真假对错,也迷失了前后左右,越走,道路越狭窄,退,退不得,进,进不了,左右挣扎。不如让一杯茶温暖内心,似阳光驱散迷雾,如春风拂融寒冰,一杯茶入喉,只管慢慢品味,生活会在这样的品味中,变得简单起来,生动起来。

生活中不应该只是利益的追逐,需要多些兴趣爱好,多和家人朋友饮茶,一同旅游,看一看春雨迷蒙下的江南古镇,听一听各地独具特色的戏曲。或一人独处时翻一翻线装的唐诗宋词,吟诵中品咂一些意境。茶是活的,茶中可以体会到温暖的笑,江南古镇是活的,可以体会到一种轻柔的温婉,唐诗宋词同样是活的,在一页页的翻动中,在一句句的吟诵中,内心慢慢安静下来,安静下来的心是沉淀下茶叶的茶汤,清亮亮的透着十足的瑰丽。

看破红尘是修禅者做的事与我们一般人无关,可是我们需要在红尘中寻到一份逍遥,这份逍遥就在茶中,每天在闲暇的时候饮一杯茶,在难得的饮茶时光中回味一些有意思的事,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感动,多一些乐趣,也多一些满足,这便是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无财富无关,与你没有什么无关,只与你拥有什么有关。

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吃茶去

唐代从埝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人(现今山东),幼年出家,不久南下参谒泉普厡学得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已聪明灵悟,将南宗禅往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以后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新和尚来拜见,赵州和尚问:

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

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

吃茶去。

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五灯会元》记: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景德传灯录》记:

晨起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洗。洗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这些都是淅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

近人赵朴初题诗吟咏些典: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且泡且饮


生在茶乡,从小便与茶相伴,到如今,喝茶也有些年头了。对于茶,有着执着的热爱,关于茶叶的习性、泡法、如何鉴别茶叶的好坏,也有些许耳闻。

泡茶有诸多讲究,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各种茶的茶性,有的茶性温,有的茶性寒,也有的茶呈中性。喝茶要明茶性、讲科学,做到因时、因人而异,才能达到保健的功效。另外,为了使茶叶的色、香、味充分地展示出来,选择哪一种茶壶、茶水的比例、需要多大的投茶量、用什么水、水温多高、高冲还是低注、多长时间出汤,等等都很是关键。当然,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大致是差不多的。

泡茶的过程是美妙的,茶只有在冲泡时,才能重现美姿,将包裹多时的自己慢慢释放开来,情不自禁地与水结合,将自己变成人们口中的甘甜,成就了自身。从发现茶,到爱上茶,人们总在不停地寻找着传统的味道,从未停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选择一个清净之所,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

茶,是一段旅程。从茶叶的原产地,到世界各处,心因茶相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古老的茶依然存在天地之间,那是现代人未曾感受过的温暖而又缓慢的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