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中茶园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

发布时间 : 2020-11-23
茶叶生产地 茶叶的产生 茶叶生产

茶叶生产地。

茶园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

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指化学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含卫生害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及加工制剂。给茶叶带来农药残留原因一是喷药,二是其他间接途径造成。

农药喷施在茶树芽叶上后,其中一部分农药沉积在茶树芽叶表面,另一部分渐渐渗入茶树组织内部,如果农药被茶树的茎、叶等器官吸收,可以随植物液流输导到其他部位。这些农药在日光、雨露、温度等外界因素和茶树体内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和转变为其他无毒物质,使农药残留逐渐降低。在这些农药还没有完全降解时便采收下来,经加工后制成的成茶中便会含有农药残留。采摘日期距喷药日期愈远,茶叶中残留的农药数量也愈低。因此,为了控制和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选用降解速率快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等待期)进行采摘,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控制农药残留的技术措施。

间接途径影响茶叶内的农药残留,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茶树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喷药过程中,约有70%~90%的农药会流失到土壤中,这些农药一部分在土壤中蓄积,一些内吸性的农药(如乐果),还可以通过根系在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同时,将农药输送到枝梢。此外,被土壤吸收的农药会从土壤中挥发到空气中而被茶树芽叶吸收。因此,在一块茶园中,即使近期或本生产季节中没有施用某种农药,但如果在一、二年前施用过,也可能在茶芽叶中检测到该农药残留。

二是在茶园中使用了受污染水源的水。茶树叶面施肥、喷药和喷灌时,如所利用的水源已受周边农作或其他原因污染,便有可能将这些污染物,随着水转移到茶树芽梢上。因此在发展无公害茶的过程中,要注意茶园周围的稻田、果园、菜地等作物的用药情况。

三是空气漂移。农药喷施在叶片表面或土壤表面后可以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或吸附在大气中的尘粒上,或是成气态随风转移。这些被吸附或直接随气流转移的农药会在一定距离外直接沉降或由雨水淋降,构成茶叶芽梢中的农药残留。因此对农药在空气中的漂移必须重视,尤其是对有机茶等生产基地,必须在茶园周围有一“安全”隔离带,以防农药的空气漂移。

cy316.cOM编辑推荐

防止茶叶农药污染的措施


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防止茶叶农药污染,开发茶叶绿色食品,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在我省尤显紧迫和必要。我们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须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扶持,实行系列倾斜政策。各级政府开发办、科委、经委应把建立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开发茶叶绿色食品作为今后立题列项的重点加以考虑,在经费上大开绿灯。银行金融部门应给予优先实行无息或低息贷款。税务部门应对开发生产的茶叶绿色食品实行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工商及物价部门在价格制定上给予考虑,使其价格高于普通茶叶产品。

2 重视并有效解决茶园分户经营所带来的乱用药问题,即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把茶农组织起来,按照科学的病虫测报技术和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实行统一防治、合理选药、科学用药、并严格标准用药,以减少茶叶中农药污染。

3 通过合理密植,茶园间作(如果—茶、茶—林间作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净化大气和水土污染,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等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有效防止因大量用药而造成的茶园及生态的农药污染,同时减轻大气、水土对茶园的重金属污染。

4 茶园病虫害防治应由化防为主逐渐转向生态平衡的综合治理,提高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在植保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采用茶园铺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重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预防病虫害发生和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如利用茶园蜘蛛控制假眼小绿叶蝉,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杀螟杆菌防治茶尺蠖,利用黑卵蜂、绒茧蜂、细鄂姬蜂及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防治茶毛虫,利用赤眼蜂、黑瘤姬蜂、绒茧蜂防治卷叶蛾,利用Bt(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利用白僵菌871菌株防治茶丽纹象甲虫,利用生物农药虫螨克防治茶橙瘿螨、茶毛虫、茶尺蠖,利用天霸防治叶蝉、茶毛虫、茶尺蠖,利用增产菌抑制茶芽枯病、茶云纹叶枯病等叶部病害,施用5406菌肥防治根病,用木霉菌防治茶树根腐病等,从而减少农药对茶叶的污染。

表1 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控制的茶园病虫类群简例

防治方法

具体措施

控 制 茶 园 病 虫 的 种 类

农业防治

分批多次采摘茶园修剪耕锄培土清园疏枝茶园喷灌

叶蝉类(卵)、茶叶螨类、卷叶蛾类(幼虫)、茶细蛾(卵、幼虫)叶蝉类(卵)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选择


无公害茶作为农业部提出的政府行为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我国广大茶区中实施。从病虫防治角度而言,所谓无公害茶就是通过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和优化防治技术使得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低于我国无公害茶的标准。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允许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但必须符合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简称菊酯类农药是当前茶叶生产中常用的农药类别,由于它具有如下特点而广为应用:①高效――每亩只需06~17g有效成分剂量,即可达到防治目的;②杀虫谱广――对茶园中主要害虫类别有不同程度的效果;③安全――对人畜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均较低,使用时较安全;④安全间隔期较短――由于各国对茶叶中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除少数菊酯类农药如甲氰菊酯外,一般都比较宽松,这样安全间隔期就可以较短,因而适宜在茶树这种全年多次采收的作物上使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茶园中使用的菊酯类农药有:氯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已禁用、来福灵已禁用、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功夫菊酯、联苯菊酯和甲氰菊酯。在当前无公害茶叶生产中,上述允许使用的菊酯类农药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特性不尽相同,究竟选择哪种菊酯类农药为宜本文从药效、残留、安全性、国外MRL标准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1、药效

菊酯类农药对鳞翅目食叶类幼虫都具有很强的毒力。从表1毒力测定资料可见,几种菊酯类农药对茶尺蠖4龄幼虫的致死中量LD50为495~24497ng/g,95%致死量LD95为2512~471433ng/g,以溴氰菊酯毒力最强,联苯菊酯次之。即使是毒力最弱的氯氰菊酯,95%致死量也仅为百万分之五的剂量值。

从杀虫谱来看,以联苯菊酯的杀虫谱最广,它对鳞翅目食叶幼虫如茶尺蠖、茶毛虫,同翅目的茶蚜、黑刺粉虱、小绿叶蝉,鞘翅目的茶叶象甲,蜱螨目中的多种茶叶螨类均有良好效果,但对茶叶象甲和多种茶叶螨类的使用浓度有所增加。溴氰菊酯除对螨类和象甲外,对其他害虫也有良好的效果。表2是几种菊酯类农药对茶园主要害虫的相对药效。

2、残留和最大残留量标准MRL

菊酯类农药都具有性质稳定、降解速度较慢的特点。除了少数菊酯类农药外,绝大多数菊酯类农药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均很低,因此,在茶叶中的MRL标准都订得比较宽松表3,相应的安全间隔期一般也都在7天以内。

3、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性是当前社会上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菊酯类农药尽管急性和慢性毒性均较低,但茶叶是一种饮用品,通过饮茶而摄入人体的农药数量是衡量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选用喷药后按安全间隔期采下的鲜叶加工成成茶中的残留量作为基数,然后按泡茶时的浸出率计算出每日通过饮茶摄入人体的农药量,茶叶饮用量按世界最高的消费水平每天11g计算,然后再按表4中列出的公式得出其安全系数,这个数字愈大,表明其安全性愈高。从表4中可见,菊酯类农药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通过饮茶而可能进入人体的最大摄入量仅为ADI值的1/13986~1/2519。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数。

4、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几种菊酯类农药的药效、杀虫谱、残留、安全间隔期、泡茶时的浸出率、ADI值等因素综合考虑, 建议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在多种菊酯类农药中以联苯菊酯为首选品种,因为联苯菊酯对茶园主要害虫鳞翅目食叶害虫、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茶叶象甲、茶叶螨类均有良好或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发挥一次喷药兼治多种害虫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茶叶螨类,联苯菊酯虽不是一种良好的杀螨剂,但可以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减少螨类的种群数量,而其他菊酯类农药在喷施后往往会出现螨类群体数量上升的现象。小绿叶蝉是当前我国茶区发生最严重的一种害虫,在各种菊酯类农药中,联苯菊酯和氯氰菊酯对小绿叶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浓度为25%乳油3000~6000倍每亩125~250g防治各种鳞翅目食叶害虫,1500~2000倍每亩25~40g防治小绿叶蝉、蓟马类和茶叶螨类对茶跗线螨效果不好,750~1000倍每亩75~100g防治茶丽纹象甲;安全间隔期为6天;每年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除了联苯菊酯外,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也可作为替代品种,但杀虫谱稍窄,对螨类无效,在螨类发生较多的茶园,可选用功夫菊酯三氟氯氰菊酯。上述三种菊酯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浓度为6000~8000倍,防治叶蝉、蓟马的浓度可用3000倍,功夫菊酯用以防治螨类时,浓度应提高至1000~1500倍。甲氰菊酯因欧盟MRL标准制订甚严,建议不在茶叶生产中应用。

表1 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茶尺蠖幼虫的毒力比较

&nb

有机茶叶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


有机农业是指一种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有机农业是遵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农药,所以病虫害防治成了有机茶叶生产中的关键工作,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1、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为黄绿至绿色,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受害茶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严重时幼嫩芽叶呈焦枯状,直至茶园绝收,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每年6月和9-10月为发生高峰期。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

防治措施:①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②通过分批适时采茶或轻剪去除卵抑制其发展;③湿度大的天气,喷施0.1-0.5亿孢子/毫升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④较重时,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防止成虫越冬。⑤2.50%鱼藤酮150-200毫升(300-500倍)除虫。

2、茶毛虫。成虫雌蛾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幼虫黄褐色,背面与侧面着生黄色毒毛。幼虫有群集性,3龄后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后叶片呈缺刻状。成虫有趋光性,虫害有4-6月和7-9月两个发生高峰期。

防治措施:①每年冬季人工摘除卵块和虫群;②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③用灯光或性激素诱杀雄成虫;④在低龄幼虫期喷施bt制剂。

3、茶尺蠖。成虫体翅灰白色,以幼虫取食嫩叶为害茶树,为害严重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吃光,不仅严重影响当年茶叶产量,并导致树势衰弱,一到两年内难以恢复,对茶叶生产威胁很大。其幼虫有吐丝下垂特性,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措施:①结合秋冬耕作深埋或扒除虫蛹;②放鸡除虫;③灯光诱杀成虫;④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⑤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⑥在幼虫时喷施bt制剂防治。

4、茶刺蛾:成虫呈茶褐色,趋光性强。卵散产于茶丛中,幼虫以叶片为食。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防治措施

①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落后人工捕杀;②喷施球孢白僵菌;③冬季深耕,减少越冬虫口数。

5、茶橙瘿螨和茶叶瘿螨。茶橙瘿螨呈胡萝卜形,橙红色,茶叶瘿螨呈椭圆形,紫黑色。成螨以针状口器刺吸叶片叶汁,主要为害嫩叶,被害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失去光泽,芽叶萎缩,呈现锈斑,叶脆易裂,严重时造成落叶。夏茶受害最重,秋茶次之。高温干旱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措施

①及时分批多次采茶,可抑制该虫的进一步发展;②喷施浏阳霉素;③发生较重年份,可喷施0.01-0.02度石硫合剂和硫悬浮剂,嫩叶喷施。

6、黑刺粉虱。成虫呈灰白色,有飞翔能力。幼虫是黑刺粉虱危害茶树的主要虫态。若虫寄生在叶片背部刺吸汁液,同时分泌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烟霉病,阻碍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稀少,枝叶枯竭,严重时致使茶树成片枯死。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园及台刈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面积发生,在茶丛中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防治措施:①适时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②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500倍液,或人工去除已危害的茶树枝条;③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峰;④在茶叶背部用0.5度石硫合剂喷杀。

7、茶炭疽病:是茶园中最为普遍发生的病害,由病源真菌浸染引发起病,病害发生时主要危害成叶,先在叶尖、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黄褐色转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病斑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每年5--6月和9-10月为发生高峰期,树势衰弱、管理粗放、采摘过度、遭受冻害、虫害较重的茶园易于发生。

防治措施:①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防冻治虫,提高茶园的抗病性;②及时清理病叶,防止病菌传播;③发芽前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止其发生。

有机茶叶生产中如何防治茶树虫害


有机合成农药诞生及发展,为人类防治植物病虫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频繁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天敌,同时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害虫再猖獗及次要病虫暴发成灾,同时,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即产生了抗必、残留、再猖獗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社会压力促使各国政府、植保工作者寻求非化学防治方法有新途径。60年代以后,国际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的概念,综合防治是一种有害生物管理系统,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与之相关的环境条件,利用适当的枝术和方法,使尽可能地互不矛盾,保持有害生物种群处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采用有机害虫治理(OPM,OrganicpestManagent0j)是防治有机生产植的病虫害的基本途径。OPM是采用农业、生物的措施与某些有不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相结合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其中仅在其他措施难以秦效的发情况一才可使用许可的某些天然化学物质。有机茶园的类虫防治也是在这一原则下进行的。有机茶的生产、储运及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包括化学农药在内的各类化学合成品。因而有机茶实际上是非化学的茶叶生产。它要在有机茶生产中发生的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必须利用无污染、无残留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一、农业防治 利用农业技术措施防治害虫的方法。农业防治应用历史悠久,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1、农业技术理论基础 农业害虫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茶园环境中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茶树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茶树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土壤、小气候、以及在敌的变化,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害虫的发生与消长。根据害虫、作物三者间关系,结合整个茶园操作过程中各种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茶树和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有可能抑制或消灭害虫为害。 2、业防治的特点如下: ①大多可结合采剪、耕作、施肥等技术进行,不必另增投资; ②防治方法有效、安全,易于推广,防治规模大; ③农业措施多样,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多样、持久、综合。 其局限性是: ①常作用在害虫大量发生前,见效缓慢,不易觉察,易被忽略: ②防治效果常是相对的,或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虫害,某些措施有时可能与防治害虫矛盾。 3、现农业防治的途径 ①改变害虫的环境、营养条件、小气候条件和天敌关系,以抑制害虫大量发生,例如修剪、除草、耕作、间作等; ②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强其抗害能力,如施肥与合理灌溉等; ③选育不受害虫为害或能耐害的品种; ④直接消灭害虫,如结合修剪去除有虫叶,土壤深、翻耕等。 4、树害虫防治中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 ①采摘、修剪和台刈: 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大多数栖叶性茶树害虫可采用采摘或修剪和台刈的方法去除。 及时采摘、合理修剪、台刈可改善茶园通冈透光条件,抑制喜湿或郁闭条件下的黑刺粉虱、蚧壳虫等,不及时采摘可导致小绿叶蝉、茶蚜等嗜叶性昆虫的数量的增长。茶园修剪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参见图7。 ②耕翻整地可防治生活史与土壤有关的害虫: 冬季结合施用有机肥进行深耕培土,可将土表层和落叶层中越害虫的蛹、幼虫和卵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入土中,同时,也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蚧螬,象甲类幼虫暴露于地面,使之因环境不适或天敌捕食而致死,翻土时结合适当镇压,可造成机械死亡或虫蛹翌年无法羽出土。中耕可促进通风透气,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一般夏秋季节翻1-2次为宜,对丽纹象甲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春茶开采前可深翻一次能大量减少害虫的发生量。 ③合理种植 ●开辟新茶园时选用无病虫的种子和苗木。 ●尽量采用丛栽或条栽(播)的方式,避免过度密植。以利于创造一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 ④适当间作: 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茶园不宜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科作物,斜纹夜蛾发生地区不宜与甘薯间作,茶园附近的果树或种植遮荫树也是蚧壳虫,黑刺粉虱,蓑蛾等害虫的寄主植物。实践表明,大面积单一栽培茶树由于物种单纯,易诱发特定病虫害猖獗,如小绿叶蝉、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因此有机茶园的周围以保持较为丰富的植被为宜。 ⑤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改善茶树营养条件和提高抗害及补偿能力,或因加速生长发育而避开害虫危害期,或可改变土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甚至直接引起害虫死亡。如施用氮肥可提高茶树对茶橙瘿的抗性。石灰不利于蓟马、叶蝉的生存等。过磷酸钙作根外迫肥,对红蜘蛛有杀伤作用。施肥不当也可有利于某些害虫,起某些嗜叶类害虫的猖獗。 ⑥科学除草 杂草妨碍茶树正常生长助长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象甲、地老虎、苔藓、地衣等害虫的生育和繁殖。多种害虫在生活史中某一时期,特别是茶树新梢发前或越冬期间,在杂草上生活、取食、产卵、越冬、繁殖等。勤除杂草,及时深埋则可减轻危害。但对取食杂草为主或兼食杂草和茶树的害虫,除草不当将迫使其转害至茶树。杂草常供多种天敌栖息、摄取补充营养,有的天敌可在食草昆虫上过渡繁殖,清除不当将破坏敌资源。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近年出现的昆虫不育、昆虫激素信信息素的利用等。昆虫的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物和立克次体)、线虫、蛛形纲、昆虫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此外还有尚未被利用的高等植物。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成部公分。据粗略估计,我国茶园的天敌昆虫有500-600种。 1、生物防治途径 (1)天敌保护 保护并促使天敌自然种群的增长,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保护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对修剪、台刈下的枝叶,可先堆在茶园附近,以利于在敌迁回茶园,人工摘除的卵块、虫苞、护等应放在四周有水包围的坛、钵中,待寄生蜂和寄蝇羽化飞出后再行处理。用草把收集蜘蛛,防治茶园害虫;用巢箱,招引益鸟啄食茶园害虫。保护蝌蚪及青蛙,养鸡鸭防治茶蚕等。 (2)天敌的大量繁殖释放 当本地天敌的自然控制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害虫发生前期,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天敌昆虫可大量繁殖、释放于田间或温室防治治害虫,主要如茶尺蠖绒茧蜂、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及农田蜘蛛、捕食螨(如大赤螨)。 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加工为生物农药。如①细菌。以苏芸金杆菌(Bt)最普通,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用日本金龟杆菌防治日本金龟子。印度从茶园土壤中分离出变形杆菌(Proteussp.),用1:100水溶液喷施茶树,对小绿叶蝉和茶橙瘿螨很有效;②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青虫菌、黑刺粉虱韦伯痤孢菌等。用的还有虫霉、链霉菌等菌种的代谢菌(Bbassisnavaill)871菌株,每公斤菌粉可杀死土中65%的幼虫和蛹,出土成虫僵死率达80%,且对瓢虫、蜘蛛等天敌无致病性。③昆虫病毒。我国的病毒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从40多种害虫中分离出60多种病毒,已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核多角体病毒(如茶尺蠖NPV)、颗粒体病毒(如茶小卷叶蛾GV).其特点是寄主专一性强;在自然界滞留时间长,常能引起流行病,但现仍须通过活体繁殖;日本已大规模采用病毒防治茶小卷叶蛾和茶卷蛾,并在鹿儿岛建立了5个颗粒体病毒繁殖基地,4-6,名工人可生产出供1000-2000公顷面积病毒。⑤病原原生动物。常见的有微孢子虫。微孢子虫的繁殖,一般要通过活寄生感染,目前茶树上利用尚未见报道。⑥线虫。以斯氏线虫科、异小杆线虫科和索线虫科为主,能寄生多种害虫,一般能大量繁殖。在茶尺蠖幼虫体内发现寄生有多种线虫。其他如立克次体、支原体等对昆虫也不致病性,但由于未解决大量繁殖技术和某些安全问题,所以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均不能大量繁放应用。 (3)天敌的引种 主要是引种天敌昆虫,包括国际引种、国内移种、或近地迁移。引种天敌成功的主要经验有:①引入对生态条件适应力较强或食性较专化的天敌,或用多种天敌防治一种害虫较易成功,如日本静冈县1951年引进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防治茶树上的红蜡蚧,1955年后该虫已不须防治;②来自原产地同种,其次是近缘种或相近属害虫的天敌,或来自害虫种群密度低的群落中的优势种天敌较有效;③防治树木或生长期作物上的害虫,或固定性害虫(特别是介壳虫),或外来新害虫较易成功。 2、生物防治的特点 高效、经济、安全、与农业、化学、物理防治等结合成综合防治体系,效益更好。其优点有:①天敌是一类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异地引种或人工大量繁殖。释产、生产,成本也不高;②天敌常能长期控制害虫,如六斑月瓢虫幼期平均捕食茶蚜1086头。2-3龄食蚜蝇幼虫平均每天捕食9.5-10.5头蚜虫,对苗圃中茶蚜有加大控制作用;据报导,每天红点唇瓢虫一生能取食长白蚧3000头以上。每头3-4龄幼虫每天可捕食椰园蚧19.2头,每头成虫每天可捕食椰园蚧349头,每头红点唇瓢虫从3-4龄开始至成虫死亡,能捕食园蚧1000头左右。红点唇瓢虫食性较广,除能捕食长白蚧、椰园蚧外,尚能捕食茶长绵蚧、龟甲蚧、红蜡蚧、桑自蚧、夭尖蚧等。武氏钝绥螨对神泽叶螨有很强的捕食作用。每头3龄草岭幼虫每天可取食224.4头无翅蚜或40头盲蝽。是一有效的捕食性天敌;③天敌能广泛扩散,自动搜索隐蔽分散寄生或导致害虫疾病流行;④天敌对作物益虫、人、畜基本无害。其不足处是:一种天敌只能防治一种或少数几种害虫:寄生性天敌显效慢;防治效果常因环境条件变化而不稳定;不易贮运等。 三、微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用于防治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制剂被称为微生物杀虫剂。 1·微生物防治的应用途径 (1)长效性持久防治 将害虫病原微生物引入和移植到害虫种群中,使疾病持续传播、蔓延,且可绵延至后代种群而获得长期持久的防治效果。常用于长期处于较高经济受害水平的害虫。检验标准不是短期内的死亡率,而是使靶标害虫种群密度持久地控制在经济害水平以下,或使一部分害虫获得亚致死性感染,有利于疾病的传播流行。这样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原生动物。 (2)速效性短期防治 病原物施用后较快奏效,但须反复施用以达到短期抑制害虫种群目的,效果不受害虫种群密度的限制。这种途径于防治某些经济网值较高的易感性食时害虫,但对经济收益高的作物,也用来防治某些经济阐值较低的害虫。此类病原微生物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其次为原生物和线虫。微生物杀虫剂可人为地诱导发病,有些菌剂使用后末待病在虫体内发育繁殖,就会由于病原所主生的****使害虫致死。易感的1-2龄幼虫可在吞食致病细菌和病毒后1-3天内死亡。有进被苏芸金杆菌侵染的幼虫虽能存活数天,但往往很快停止取食不再继续为害。微生物制剂使用方法与化学杀虫剂相似。 2、防治特点 优点: ①多数昆虫病原专化性较强,对其他生物一般无害,不伤害天敌昆虫; ②无残毒; ③易感寄主对病原不产生抗性或发展慢; ④病原可通过选择而增强致病力; ⑤病原可在寄主虫体上增殖,作为再浸染源,通过寄主及其环境传播扩散; ⑥某些病原可在人工培养基础上或虫体内繁殖,生产简便价廉; ⑦多种微生物制剂可以混用,或可与多种低剂量化学杀虫剂混用,而有增效作用。 缺点: ①病原制剂施用后到发病前有一段潜育期,效能发挥较化学农药慢; ②多数病原须经口服侵染,无触杀性能,往往只对害虫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有侵染作用; ③在病原制剂未被昆虫食入或接触前,须维持病原活性和稳定状态; ④多数病原制剂防治效果的发挥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 ⑤有些病原制剂难以大量生产,价格较贵; ⑥微生物杀虫剂产品的标准化较难。 3、影响微生物杀虫剂效果的因素 (1)生物因素 对持久性防治的影响较显著。涉及病原本身的致病力和感染力、病原在自然界中的滞留性能,寄主的种群密度、免疫性和易感性、以及寄主环境中的寄生和捕食性动物等。很多病原具有不同品系,以细菌、真菌较为常见,能表现不同致病力;不同病原从一个寄主传播到另一寄主的能力也不同,都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病原生活周期中,如无对不良环境具抵抗力的发育阶段,一般不宜用于防治害虫。寄主种群密度高常有利于疾病流行,寄主易感性可因生理特性及发育期而异,对病原的抗性往往随寄主龄期增长而加强。靶标害所取食植物的营养状态、组织中氢离子浓度和产生的不同物质,也能影响其对病原的易感性,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2)物理因素 对速效性短期防治影响较大。温度可影响病原与寄主昆虫间的关系、发病潜育期的长短。寄主发育的最适温度通常也适于发病,高温能促进取食而有利于口服侵染和病情发展。真菌病引起害虫大量死亡对温度要求不很严格,而温度对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功发育均极要,故真菌制剂在高温季节和地区使用效果较好。在一定温度下,高温可诱发昆虫的细菌病。降雨有助于病原的扩散,雨量过大则起冲刷作用。风能降低相对温度,不利于某些病原的生长发育,却是真菌孢子散播的有利因素。日光可提高气温并降低温度从而影响病原。紫外线能使多种病原市剂如细菌、真菌的孢子及病毒失活,故在微生物杀虫剂中常加用活性炭等紫外线吸收剂。土壤可作为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白僵菌、微孢子虫、多角体病毒和线虫等的生存场所,土壤的肥力和酸碱度可影响病原。富于腐殖质的土壤更适于真菌侵染土栖害虫,绿僵菌要求酸性土壤,而红僵菌则要求碱性等。 四、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最简单的人工捕杀直接或间接捕灭害虫,或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或使环境条件变成不能为害虫接受和容妒忌的程度。既可用于预防害虫,也可在已经发生虫害时作为应急措施。 1、捕杀 利用人工或简单器械捕杀害虫。如震落有假死习性的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用铁丝钩杀天牛幼虫,茶毛虫卵块、茶蚕、蓑蛾、卷叶蛾早苞、茶堆沙蛀虫、茶木蛾等目标大或害状明显的害虫也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进行。对局部发生量大的蚧壳虫、苔藓等可采取人工刮除的方法防治。 2、诱杀 ①利用昆虫有趋光性。电灯、汽灯、油灯或篝火均可作为光源诱集昆虫。可在灯下放置水盆,水面上滴少量洗衣粉,害虫趋光落水致死。和种光源诱虫效果不一,黑光灯(见采集诱虫灯、预测诱灯)为紫外光灯的一种,波长365纳米,诱虫效果比普通灯交强,能诱集多种昆虫。此外,还可以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化性、对栖息种越冬场所的要求,对植物限取食产卵等趋性而进行诱杀。如诱蛾器皿内置糖、醋、酒液或,可诱杀多种害虫。用牛、马粪可诱集蝼蛄;有些颜色,如黄色对有翅蚜、白粉虱、蓟马有一定引诱力,可利用黄皿、黄板诱蚜作为测报和防治蚜虫及温室粉虱的措施。银色反光物则可以避蚜。 ②性外激素诱杀 昆虫的激素种类很多,但目前用于害虫防治的主要是性外激素。一般由雌虫分泌,有的雌雄均可分泌。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扰交配两种方式。诱捕法是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并使诱得的雄虫比雌虫多,从而造成田间雌虫保持不孕状态,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干扰交配即迷向法,其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尾。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受单位面积内性外激素多少的影响。如日本在生产上已经开始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蛾。实际生产中也可将未交配的活体雌虫如茶蠖、黑毒蛾固定在一小笼中,利用其释放的性外激素诱雄虫。 3、新技术的应用 应用辐射能可直接杀死害虫或影响生殖生理引起平不育。如钴射线、红外线、高频和微波、激光、超声波等防治害虫。也能利用有些害虫对声反应采取录音或模拟播放进行防治。 五、其他的措施 1、病虫检疫: 病虫检疫是一项预防性的措施,新辟有机茶园在引进茶籽或无性系茶苗时,应做好种苗的检疫工作,杜绝异地病虫夹带传入,防范于未然。 2、抗虫品种利用 推广抗性品种是有机茶防治病虫害一根本措施。我国适宜生产有机茶的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半山区的茶树一般为当地群体种,不仅生长不齐,不利于采摘和修剪,影响品质,而且抗病虫性参差不齐,因此,应逐步淘汰群体种,代以抗性的无性系茶树品种。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的病虫防治对策


我国茶园面积辽阔,东起台湾,南至海南,西自西藏自治区米村,北到山东荣成,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茶树病虫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茶树害虫超过400种,茶树病害100种以上,杂草30种以上。这些病、虫、杂草对茶叶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保证了茶叶生产的优质丰产,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发展,对病虫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茶园病虫区系变化及其原因 1.1 病虫区系变化特点 半个世纪来,我国茶树病虫的区系变化趋势,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1)由体型大的害虫向体型小的害虫如蚜、螨、蚧、蓟马、叶蝉)方向演替; 2)由咀嚼式口器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3)由发生代数少、繁殖率低的害虫向发生代数多、繁殖率高的害虫方向演替; 4)由栖集叶面、易于接触农药的害虫向栖息部位隐蔽如卷叶、潜叶、有蜡壳或介壳保护),不易接触农药的害虫方向演替。 茶树病害的种类变化不如茶树害虫那样明显。  

1.2 区系演替的原因分析 1)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每种生物对其周围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但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因此,可以在新的地区定居和繁殖。如茶尺蠖由于其1.-2代卵盛孵期和茶芽的展开期有着明显的同步现象,全年发生代数又多,因此该虫除了是浙江省历史上的重要害虫外,目前已向江苏、安徽、湖南等省蔓延,发生范围逐渐扩大,这和该虫对生态环境的强适应力有关。 2)栽培技术措施的变革。栽培措施的变革,使得病虫区系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导致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茶园向半山区、山区发展,使得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种群得以发展。氮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使得茶叶蚧、螨类和茶树叶病的发生数量有所上升。 20世纪60年代留叶采摘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得该虫在 70年代中期起在全国范围大量发生。90年代名优茶的发展,要求采摘嫩度更高,这样使得产有大量假眼小绿叶蝉卵粒的嫩梢茎部仍留在树上,因而加重了叶蝉的发生程度。 3)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非选择性毒力作用,使得在农药使用时不仅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死了天敌昆虫,从而导致了某些害虫的猖獗发生。如我国茶园中于60年代中期出现的蚧类猖獗发生,即与50年代起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大量使用有关。同样,60年代初起有机磷农药的普遍使用,使得对有机磷农药敏感的蚧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它们对螨类天敌具强杀伤力,面对害螨杀伤力较弱,尤其是对螨卵的活性很低,结果又引起了60年代末期起在全国范围内茶叶害螨的猖獗发生。这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2次明显的种群演替。

2 当前茶树病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新形势下对茶树病虫防治的要求来看,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若干茶树主要病虫种类尚缺乏新的有效防治技术 尽管茶园中的主要病虫种类已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使得病虫种群能基本获得控制,但由于我国在即将参加WTO的前夕,许多发达国家都纷纷制订新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下称)标准,这就使得多年来使用的部分技术受到限制。如目前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种类--假眼小绿叶蝉长期以来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技术,长期使用的乐果在许多地区效果日益下降,国外对其MRL又有逐渐严格化的趋势。氰戊菊酯是20世纪80年代起茶园中用以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农药,从 1999年11月起已由农业部下令禁止在茶叶生产中应用。名优茶的推广,使采摘标准愈来愈嫩,这样就有更多的嫩梢茎部留在树上,与过去较老的采摘标准可以采下大量的叶蝉卵的方法比较,这实际上削弱了假眼小绿叶蝉农业防治的力度。黑刺粉虱是90年代以来在许多茶园中上升为优势地位的一种害虫,长期来推广应用的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由于欧盟的新标准中MRL订为0.02mg/kg,这种对黑刺粉虱防治非常有效的农药只能停止在茶园中使用,目前尚无一种农药能完全取代它。茶黑毒蛾在80年代以前只是局部零星发生,从总体上来讲为害性不大,但从90年代末发生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除了茶树害虫外,茶树芽叶病害的防治,长明以来采取的是化学防治的方法,由于常用杀菌剂的MRL标准订得很严,因此需要尽快提出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茶树芽叶病害的综合防冶措施。

2.2 茶叶中农药MRL的超标率很高,影响茶叶出口 我国茶叶中的滴滴涕和六六六两种农药的残留问题曾经是20世纪60-70年代影响茶叶出口的严重问题。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贯彻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病虫综合治理技术昔施,因此从80年代中期起,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已获根本解决,我国出口的茶叶和内销茶叶分别有98%以上和95%以上符合国际和国内的允许标准。但在我国即将参加WTO的前夕,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各国,都相继扩大了茶叶中农药MRL的检验范围,从过去只检验6种农药扩大至近100种农药,同时大幅度降低MRL值。例如氰戊菊酯在茶叶中的 MRL在2000年7月1日以前欧盟实施的是10 mg/kg,而2000年7月1日以后改为0.1 mg/ kg,许多农药实施的是0.02mg/kg的最低检出量标准。因而在2000年造成了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较高的现象。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超标是按欧盟的新标准计算而得出的超标率,如果按我国颁布的标准来计算,则绝大部分茶叶仍然符合标准。从检测结果来看,超标率最高的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优乐得等3种农药。这种超标现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正在明显改善中。

2.3 缺乏适于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技术和农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在新世纪中已作为政府行为,将在短短的几年后作为市场准入标准。目前无公害茶叶生产在全国各产茶省成为一个热点。但是,无公害茶叶生产中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亟待解决如何在病虫防治中少用农药或不用农药。可以预期,将更多地启用生物防治手段,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但迄今为止,这些技术和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需要,至今还无一种可以主要用于茶树病虫防治的生物农药制剂被登记通过。

3 新世纪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 农业部已在2000年提出无公害产品将是茶叶生产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未来茶叶产品的市场准人标准,因此茶叶病虫防治也应以此为目标提出综合防治的思路。要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来考虑,不要只局限于防治对象,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病虫种类,还要考虑到未来和环境保护,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和效益,更要考虑长远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在措施上应考虑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而应强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应特别加强如下几个方面。

3.1 改善茶园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保持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保持和改善茶园树冠的密集郁闭度和茶园周围的植树造林,可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以达到茶园生态系中生物种群的平衡,这是实施良好综合防治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

3.2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 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由于它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温和的调节措施,因而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新茶园时要注意选择和搭配不同无性系品种,要注意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有较高抗性的无性系品种。采摘可减轻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茶叶螨类的发生。施肥和病虫发生密切相关。日本近20a来超高量施用氮肥,使得茶炭疽病流行和根腐病严重发生。此外,偏施氮肥会改变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酸性氨基酸比例增大,有利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螨类)的发生。而有机肥的施用可使中、碱性氨基酸含量增加,不利于蚜、蚧、螨类的发生。由此可见,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进而起到控制病虫发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强化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营养级。它具有特异性强、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也是茶树害虫生态调控的有力手段。在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强化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防治内容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有益微生物在茶树病虫防治中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秆菌、白僵菌、蚜霉、韦伯虫座孢菌、座壳孢菌等20余种。90年代在黑刺粉虱上分离并繁殖应用成功的韦伯虫座孢菌是国内外首次应用于害虫防治的一种Aegerita菌,经在福建、浙江大面积应用,田间防效在70%以上,持效至少3a。昆虫病毒的应用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获得很大的成功。我国已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到63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 38种,颗粒体病毒17种,质型多角体病毒5种,非包涵体类病毒3种。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在我国已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寄生性昆虫应用于茶树害虫防治的有赤眼蜂 (对茶小卷叶蛾和茶毛虫的卵)以及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等。此外,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对各种蚧类、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均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效果。

3.4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但也具有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抗药性形成和害虫再猖獗等弊端。在当前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呼声中,虽然并不完全排除使用化学农药,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农药的使用原则上要强调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对农药的要求不强调其杀灭作用,而是更注重于调节。要根据经济阈值进行防治,低于阈值的可不进行喷药防治。 其次,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易于降解、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较低的农药品种。要根据目前主要茶叶进口国所规定的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来选用农药。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和甲胺磷,停止使用甲氰菊酯、噻嗪酮、灭螨灵、乙酰甲胺磷等农药。推广使用苏云金秆菌制剂(天霸)、白僵菌、茶尺蠖NPV病毒等生物农药和鱼藤酮、苦参碱等植物农药,合理使用石硫合剂。根据目前欧盟规定的MRL标准,在必需使用化学农药时,可选用塞丹、辛硫磷、马拉硫磷、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等杀虫剂和克螨特、四螨嗪等杀螨剂品种。 第三,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使用农药,要注意施药质量,避免农药大量流失。要提倡农药的轮换使用。在有机茶园除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不得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实施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同时也进行适宜限量的化学防治。 一、加强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应用栽培技术,定向改变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提高对病虫的抗性,而不利于病虫的生存、繁殖,以达到压低病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根本。它贯穿于茶树生长的全过程。 1、选准品种。茶树品种间由于形态结构、生化成分以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对病虫害的抗性亦不相同,选择抗病虫性强的茶树品种是农业防治的基础。 2、严格检疫。选用无检疫病虫害的苗木,自繁或外地调进的苗木均要严格检疫,防止检疫病虫害进入茶园。 3、科学施肥。每年施足基肥,用少量的化肥作追肥,要注意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减少螨类发生和减轻茶饼病、炭疽病的危害。 4、及时排灌。干旱时及时灌水可调节园内温、湿度,能控制短须螨虫口密度;茶园排渍,对茶长绵蚧、藻斑病、膏药病、白绢病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合理修剪。修剪不仅可以恢复和增加树势,而且对茎干病虫害如长白蚧和钻蛀性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茶园去除徒长枝、内膛枝、拖地枝后,茶园通风透光,可以防止黑刺粉虱等发生。 6、适时采摘。茶树新梢是茶饼病、牙枯病、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多种主要病虫活动、危害和繁殖的场所。分批多次采摘既是保证茶叶品质的主要措施,也可直接摘除病虫。 7、诱杀捕杀。冬季摘除茶毛虫越冬卵块、蓑蛾越冬袋(护囊)和各种病叶。茶季抓住害虫发生少、小的阶段,及时组织人工捕捉幼虫,刮除卵块和采用灯光诱杀成虫。 二、实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关键,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以及效果持久等优点。目前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主要为病毒防治,现介绍茶小卷叶蛾、油桐尺蠖、茶毛虫的病毒防治方法。 1、茶小卷叶蛾。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田间常用量187.5-300mg颗粒体/m2(相当于375-660头老熟病虫尸的含量),对水900Kg,于第一代或第二代幼虫盛孵期作蓬面喷雾,当代幼虫发病率达95%、96%,持效8-9年以上。 2、油桐尺蠖。油桐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每公顷用30×1011个多角体病毒,兑水1500Kg,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当年幼虫发病率80%,持效3年以上。 3、茶毛虫。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每公顷用(7.5-15)×1011个多角体病毒,兑水750Kg,于越冬代幼虫2-3龄高峰期对茶从作低位倾向喷雾,当代幼虫发病率80.5%。 由于天敌本身是一种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繁殖饲养比较复杂,而且与化学防治有一定矛盾。为提高生物防治效果,首先要协调好与化学防治的关系。使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化学农药品种,减少化学防治次数。改进农药使用技术,如用低容量喷雾代替高容量喷雾,对芽叶害虫如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等进行快速叶面喷雾,对有“发生中心”特点的病虫如螨类、茶尺蠖等进行局部喷洒,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保护天敌资源。第二,改善天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一般天敌,尤其是真菌和病毒要求在较高的湿度下生长、繁殖、感染昆虫,病毒对阳光很敏感,不宜在高温干旱季节应用。 三、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手段。但化学农药使用不当,会在茶叶和茶园环境中残留引起人体慢性中毒和污染茶园环境;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杀死了天敌,导致害虫的再度猖獗;单一、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防治效果。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化学防治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茶园农药首先必须符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再根据茶叶生产特点,病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具体选定。 防治刺吸新梢汁液的害虫如茶小绿叶蝉、蓟马等,应选用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有较强触杀毒性的药剂,如敌敌畏、乐果等;对取食叶片的害虫如茶毛虫、茶尺蠖类、刺蛾类等,应选用具有胃毒兼触杀毒性的药剂,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螟松等;对茶园螨类害虫应选用具有较强杀卵作用的杀螨剂;防治粉虱和蚧类害虫要选择触杀性强、而且对蚧壳有强渗透性或腐蚀力的药剂,如马拉硫磷和亚胺硫磷等;防治叶部病害应选用既有保护效果,又有治疗效果的杀菌剂,如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等。

茶园禁用农药


化学防治是当前茶树病虫害综合治理中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正确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有效防治茶树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园经济效益的关键。部分农药由于性质稳定、残留高,有的具有强异味,有的尚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在茶园施用将会严重影响到茶叶品质和出口贸易,还会污染环境并危及人体健康。这类农药不适合在茶园中施用,属于茶园禁用农药。为了引起广大茶叶生产者的重视,现根据有关资料钭茶园禁用农药简介如下:

1、六六六、滴滴涕(DDT)

这两种农药可以防治多种害虫,但药剂稳定性强,不易分解。田间施用后会影响茶叶品质,严重污染环境,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在肝、脑、肾脂肪等组织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健康。两种农药长期使用将大量伤害大敌,增进害虫抗药性,导致害虫猖獗为害。农业部于1972年禁止在茶叶生产中使用这两种高残留农药,1984年我国政府宣布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两种农药。

2、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

属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它们在农林害虫特别是粮、棉害虫防治上曾起了银大的作用,但它们经口服、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收均易引起中毒。

1972年农业部即规定在茶树上禁止使用。

3、甲胺磷、乙酰甲胺磷

甲胺磷属于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在水中溶解度很高。在泡茶饮用时,大部分残留农药会浸出在茶汤中。由于甲胺磷具有急性毒性和水溶解度高的特点,农业部在1972年就明令禁止在茶叶生产。

乙酰甲胺磷中等毒毒性,但它进入茶树叶片后,能氧化成甲胺磷。在茶树上喷施乙酰甲胺磷,在叶片中除了有乙酰甲胺磷残留外,还有甲胺磷残留,因此也禁止在茶叶生产上应用。

4、内吸磷

是良好的内吸杀虫剂,选择性较强,杀虫力高,残效期长。但它对高等动物剧毒,国际对内吸磷允许残留限制极严。同时,它对天敌的杀伤作用亦强,因此禁止在茶叶上使用。

5、三氯杀螨醇

是低毒有机氯杀螨剂,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其化学结构和滴滴涕非常似。我国的三氯杀螨醇产品中含有3%~10%的滴滴涕,因此使用三氯杀螨醇后除了本身残留外,还会有滴滴涕残留。1997年6月我国农业部禁止在茶树上使用三氯杀螨醇。

6、氰戊菊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

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缓慢,在茶叶中易形成残留。是目前我国农药残留量超标率最高的一种农药。农业部于1999午11月明文禁止在茶树上施用氰戊菊酯和其他类似农药如来福灵、马氰合剂等。

2000年7月1日起,欧盟执行了更严格的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量检测标准,对扑虱灵(又与优乐得)、灭螨灵(速螨酮)、甲氰菊酯等检测标准很严。同此,面对欧盟出口茶叶的生产基地中应昼避免使用。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应认真贯彻执行我国茶花园禁用农药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茶树病虫综合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促进无公害茶叶生产发展

茶园适用农药


茶园农药适宜于茶园中使用的化学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目前适用于中国茶园的农药有如下种类:

敌百虫:对黑刺粉虱、小绿叶蝉有一定的效果。使用剂量一般为每亩90%结晶体100-125g(合10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5-7天。

敌敌畏:对卷叶蛾类、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食叶类害虫的幼虫有特效,并可兼治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黑刺粉虱。使用剂量为每亩80%乳剂75-150g(合15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6天。

乐果:对部分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茶梢蛾幼虫的蛀叶阶段有良好效果。每亩40%乳剂用量为40-62.5g(合2000-3000倍稀释液)。也可兼治黑刺粉虱、茶尖绵蚧、日本龟蜡蚧、角蜡蚧。每亩40%乳剂用量100-125g(合10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10天。

马拉硫磷:可用以主治各种盾蚧、蜡蚧、黑刺粉蛾、茶黄蓟马,兼治小绿叶蝉、茶迟蠖、卷叶蛾类,对茶叶螨类只有杀成螨和幼螨的效果,对螨卵无效。每亩50%乳剂用量100-150g[合800倍(蚧类)-1000倍稀释液(小绿叶蝉、茶尺蠖等其它害虫)]。安全间隔期10天。

亚胺硫磷:可用以主治各种蚧类,兼治茶尺蠖、小绿叶蝉、茶黄蓟马、黑刺粉虱等害虫。对茶叶螨类的成螨、若螨有杀伤力,但对螨卵无效。每亩25%乳剂用量100-150g[合800(蚧类)-1000倍稀释液(其它害虫)]。安全间隔期5(雨天)-7(晴天)天。

杀螟硫磷:对茶尺蠖、油桐尺蠖、卷叶蛾类、刺蛾类等害虫有特效,且可兼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日本龟蜡蚧、茶长绵蚧等害虫。使用剂量为每亩50%乳剂100-150g(合10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10天。

辛硫磷:具强触杀作用,兼具胃毒作用,对尺蠖类、刺蛾类、蓑蛾类等鳞翅目食叶类害虫的幼虫具特效,此外对多种盾蚧(如长白蚧、椰园蚧等)和蜡蚧(如角蜡蚧、龟甲蚧)、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也有良好效果。只有短的残效,必须在喷药后三天左右重复喷药才能杀死新孵化的幼螨。每亩用60%乳剂75-100g(合15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为3天(晴天)-5天(阴天)。

喹硫磷:每亩用25%乳剂100-150g(合1000倍稀释液),对茶尺蠖、茶毛虫、茶蚜、蚧类、小绿叶蝉等多种茶树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可用以主治茶叶螨类、蚧类,兼治其它茶树害虫,残效期3-5天。安全间隔期8-10天。

二氯苯醚菊酯:对茶尺蠖、茶毛虫、刺蛾等多种茶树鳞翅目食叶类害虫有高效,还可兼治茶蚜、小绿叶蝉等多种茶树害虫,每亩使用剂量为10%乳剂12.5-20g(合6000-80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为3天。

溴氰菊酯:对昆虫的毒性极强,对茶尺蠖、茶毛虫、刺蛾类等多种茶树鳞翅目食叶类害虫有高效,还可兼治茶蚜、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多种茶树害虫。每亩作用剂量为2.5%乳剂12.5-20g(合6000-80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3天。

杀灭菊酯:对茶尺蠖、茶毛虫、刺蛾等鳞翅目食叶类害虫和小绿叶蝉有高效,还可兼治茶蚜、黑刺粉虱等害虫。每亩使用剂量为20%乳剂12.5-20g(合6000-8000倍稀释液)。安全间隔期10天。

巴丹:喷施到茶树上后迅速转化成沙蚕毒。对茶尺蠖、茶细蛾、卷叶蛾类、茶毛虫等多种鳞翅目食叶类害虫的幼虫,茶叶象、绿鳞象等鞘翅目害虫和小绿叶蝉等均有良好效果,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每亩用90%可湿性粉剂75-100g(合15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

鱼藤精:每亩7.5%乳剂用量125-150g(合800倍稀释液),对茶尺蠖、茶蚕、卷叶蛾类、蛾类、刺蛾类、黑刺粉虱、茶蚜等茶树害虫有良效,且对茶芽具刺激效应。加入0.4%中性皂可以提高效果。安全间隔期7-10天。

伏杀磷:每亩用50%乳剂50-100g(合1500-2000倍稀释液),主要用以防治各种茶叶螨类和茶蚜,小绿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安全间隔期为7天。

波尔多液:在茶树上一般使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对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褐色叶斑病等多种叶部病害和地衣、苔藓类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只宜在非采摘季节使用,阴雨天不宜施用。

硫酸铜:可直接使用200-500倍液防治茶饼病、饼病和茶红锈藻病等枝叶病害。一般喷药后10天即可采茶。

代森锌:茶树上用6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治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白星病等多种叶部病害。施药后15天可采茶。8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茶橙瘿螨、茶叶瘿螨防治效果良好。

托布津与甲基托布津:对茶饼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等芽叶病害与茶梢黑点病等枝干病害效果良好。使用浓度为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施药后15天可采茶。

多菌灵:又名苯井咪唑-44号、棉萎灵。5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茶芽枝病、云纹叶枯病等芽叶病害与茶梢黑点病等枝干病害,效果良好。喷药后10天可采茶。

灭菌丹:又名费尔顿、法尔顿。对茶云纹叶枯病、轮斑病、茶白星病等多种叶部病害有良好效果。使用浓度为40%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施药后10天可采茶。

农用抗菌素:简称农抗,是由微生物代谢形成并在低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①放线酮,又名放线菌酮,农抗101。使用30-50ppm药液对茶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炭疽病等效果良好。施药4天后可采茶。使用时对皮肤略有刺激作用。

②多抗霉素。使用浓度100ppm,对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效果良好。施药后一般5-7天可采茶。

③井冈霉素,使用浓度50ppm对茶枝黑腐病等效果较好。

④庆丰霉素,对茶饼病和云纹叶枯病,效果良好,使用浓度为100ppm。

五氯硝基苯:又名掘地生,土粒散、PCNB。对紫纹羽病、白纹羽病和白绢病等根部病害有良好效果,每亩70%粉剂1-2.5kg适量细土拌匀后施于土表,再翻入土中。施用时尽量不要接触茶亩、茶根。

比锈灵:又名吡喃灵。对茶饼病兼具保护和铲除效应,在活体外4ppm,即可完全抑制茶饼病菌孢子萌发,在接种茶饼病菌孢子后6天用500ppm浓度处理茶树可控制疱斑发展。使用剂量每亩只需50%可湿性粉剂50g(合2000倍稀释液)。 十三吗啉:对茶饼病具特效,喷施75%十三吗啉乳剂0.1-0.15%药液,可抑制茶饼病菌包子的形成和释放,0.5%药液对茶饼病有治疗作用。使用剂量为每亩75%乳液12-24ml。安全间隔期10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