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茶叶能喝多久

发布时间 : 2020-11-24
一斤茶叶能喝多久 一斤茶叶能提取多少茶多酚 一斤青茶能出多少茶叶

【www.cy316.com - 一斤茶叶能喝多久】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一斤茶叶能喝多久”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喜欢喝茶的朋友要注意量,一斤茶叶对不同的人喝的时间也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喝茶频率、冲泡的浓度等因素都不同,而且还和茶叶的种类投放量有关系,我们在《一个月喝多少茶合适》一文中也介绍过了,比如绿茶和青茶就有所有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种茶一斤茶叶能喝多久。

一斤茶叶能喝多久?

1、一斤绿茶或黄茶

常饮绿茶的人一般口味比较淡,因此喝的时间长。用玻璃杯泡可投茶3~4克,一斤也就是500克,所以可以泡125~166杯左右。按照一天喝两三杯(10g)来算,一斤绿茶足够喝将近两个月。同样地,黄茶属于轻发酵茶,投茶量和绿茶差不多,一斤黄茶也能喝两个月左右。

2、一斤白茶

白茶通常用盖碗来冲泡,正常投茶量为5克,多了会苦涩,一斤白茶可以冲泡100次左右。一天泡2~3次,也能喝差不多三个月。如果你用玻璃杯冲泡,每次放3克即可,这样差不多能泡200杯左右,可以喝的时间就更长了。

3、一斤青茶

青茶也就是乌龙茶,主要品种有铁观音。拿铁观音来说,一斤散装的铁观音一般能冲泡64次左右,投茶量大概7克。如果每天泡一杯,一斤可以喝两个来月。如果喝上瘾了,一天喝三泡,也能喝将近一个月。偶尔泡的话,喝半年也是绰绰有余的。

4、一斤黑茶

黑茶茶叶通常比较粗老,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需要有较大的投茶量,一般在8克左右。一斤500g可以冲泡60次左右,每天泡上一杯,可以喝两个月的时间,与铁观音差不多。

5、一斤红茶或花茶

红茶和花茶也可以按绿茶的泡法来,一般投茶量为5克/次,一斤茶叶可以泡100杯,喝2~3个月足矣。不过,有些花茶如绣球比较重,体积上面看起来不是太多,如果是口味较轻的人,投茶量较小,也能喝3个月以上。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可以发现,每一种茶的投茶量不同,喝的杯数不同,就决定了一斤茶叶喝的时间不一样,总体来说,一斤茶叶能喝多久是差太多的,比如白茶和黑茶等,大约都是两个月左右,建议大家不宜过量喝茶。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最贵的茶叶:20万一斤天价的熊猫茶


熊猫茶,是用熊猫的粪便培育出来的茶叶,号称国茶,熊猫茶的创意史无前例,20万一斤,物以稀为贵,它将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名茶。

环保汉字熊猫书画家,四川大学老师安石一篇“用熊猫粪便培育茶叶”的文章获得四川省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安石定价为每斤21.9865万元,极品每两2186元。2012年03月27日,创始人安琰石表示借此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贵的茶叶。

2012年03月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熊猫茶”正式上市销售,上市的“熊猫茶”仅为21份,销售约2万元人民币,仅为一两。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茶叶,创始人安琰石还将借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贵茶叶。 

该茶叶由熊猫粪便种植而成,“熊猫茶”稀品售价高达22万元一斤。

“熊猫茶”是指生长在四川雅安顶峰村熊猫生态茶山、采用熊猫粪便种植的茶。2012年3月17日,采茶姑娘在四川雅安开始了“熊猫茶”的首次采选。顶级“熊猫茶”定价为每斤219865元人民币,寓意“21世纪地球村长久发展顺利,我有环保责任”。

2012年03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天价“熊猫茶”开卖。

世界上最贵的茶叶,20万一斤天价熊猫茶,用熊猫粪便滋养出来的熊猫故乡茶稀品,价格相当于目前市面上最贵竹叶青的10倍,其功效到底怎么样?会不会是炒的?就要等专家们验证过才知道了!

百斤名山茶换一匹高头大马


雅安古称雅州,素称“川西咽喉”、“民族走廊”。这里是国宝熊猫的故乡,也是沟通川、藏、滇各民族的地缘走廊。其属地名山县境内的蒙山为蜀中三大名山之一,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因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

前不久,笔者入川采风,在雅安市蒙顶山,看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茶园遗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效,在蒙山五峰间一块集灵秀之地,移植种下七株茶树。也许他没想到,自己由此首开人工种茶先河,成为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世尊为“茶祖”。这七株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仙茶树”仍在开枝散叶。笔者踏访当年植茶遗址,有幸亲见。

蒙山独特的气候,为优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丰澹的条件。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始,蒙山茶正式列为了贡茶,又被称为“皇茶”。

当地人说,蒙山茶分为正贡、副贡和陪贡,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尤为神圣。春茶萌发之际,知县选定吉日,率吏上山,派僧人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片为正贡,作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在园外附近茶地采摘的茶叶,先以猛火烘焙,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令诸僧围坐一张木案,揉成条形,再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至干,精选其中清润光洁者作副贡,供皇帝饮用。余叶复以焙、炒、揉,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蒙茶自唐入贡,年年岁岁,从未间断,直至清末,是历史上唯一持续了1169年贡茶历史的绝世珍品。

今天的名山县新店镇完好保存着一处宋代始建的茶马司遗址,它无声地见证了一段延续数百年的茶马交易历史。

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和吐蕃和亲,带去大量茶叶入藏,茶叶很快传入民间,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宋代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人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宋几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安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下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在名山专设茶马司,负责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

据记载,在名山茶最走俏的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回4尺2寸大马一匹”。这些茶叶全用马驮人背,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并到达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1958年,毛泽东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

如今人背马驮不再,茶马古道已成遗址,人们只能到茶文化博物馆,触摸这段远去的历史。历经沧桑的茶马古道,把沿途高原风光、地理奇观及民族风情串成一道永不褪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光绪皇帝一年要喝33斤多普洱茶


老舍先生曾问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知:“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并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贡茶制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历时163年,后因清朝末期,内部动荡,社会治安不好,贡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贼抢,朝廷鞭长莫及,没有追究,贡茶制到此结束。”

明代以六安茶为尊,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为何到了清朝,皇家反而更偏爱普洱茶呢?

从史料看,清廷对茶的选择是兼收并蓄的,在乾隆朝《御制清文鉴》中,收入了清茶、黑茶、奶茶、芝麻茶、面茶、麦茶等。饮茶在皇家,是一件大事,据《光绪会典事例》载:“初制,茶房设总领3人,承应长4人,并清茶房承应长4人。膳房设总领3人,承应长2人,庖长3人。”即茶房、清茶房、膳房三个部门共同负责,仅官员便有19人之多。

自乾隆朝起,清廷每年在重华宫会举办专门的茶宴,一般在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间,由皇帝亲自主持。乾隆帝以“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尝于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廷翰林,联句赋三清茶诗。”

这个三清茶是用雪水烹制的,乾隆还写过“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御窑瓯”,记录了在荷叶上收集露珠用来烹茶的过程。

相比于明代,清朝更重视普洱茶,因其“酽”,冬天饮用,既可暖身,又可去油腻。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中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解油腻。”

清朝皇帝来自游牧民族,偏好荤食,且家族有高血压遗传史,在农耕地带生活,饮食不节易生疾病,所以特别青睐普洱茶。

据档案记载,光绪时“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一年喝33斤多,还不算“一年陆续漱口用普洱茶十一两”,这个量也实在惊人。

不过,在喝普洱茶的同时,清宫也依然喝六安茶,要求地方每年进贡400袋(每袋1斤12两),但入不敷出,不得不节约使用。乾隆元年(1736年),甚至索贡多达700袋。令人怀疑:皇家人口不多,为何要喝这么多绿茶?

其实原因不复杂,除了喝之外,还要用于赏赐和祭祀。清宫在祭祀中需烧一种叫“乌卜藏”的香,其中含沉香、白檀香、柏木香等,此外要加入武夷茶、六安茶等,多少好茶就这么被白白烧掉了。

说多少话,就喝多少茶


想了解《说多少话,就喝多少茶》知识吗,丰富的《说多少话,就喝多少茶》内容等你来看!

语言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沟通技能中,最便捷的一门表达艺术。他们可以优美可以骇人,甚至语言大师在说话之前改变几个措辞,就可以用更高级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所以,这次我想说说茶话会。注意,我说的并不是茶会,而是现代公司企业中最“流行”的茶话会。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茶会”与“茶话会”的细微差别。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看来,传统意义上的茶会,在日本,基本上就是日本的“茶道茶会”,这种“茶道茶会”拥有700多年的历史,中国虽然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但却是日本将“茶道茶会”发展成为一种所谓的茶艺术。在台湾,1990年由荣章构思的“无我茶会”风靡各处。这种茶会形式的特点是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会中以茶相对,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在中国同样形式的地方茶会还可以包括西藏的酥油茶会、南京的赏鸟茶会等等。

转观传统茶会,从茶会主人为宾客与陪客之间关系远近的细致确认到茶种茶点选用的寻觅奔波都不难发现,一种由一人或一个家族主导进行的茶会逐步演变成了由众人共同成为茶会主人从而更好的参与其中。

茶话会,顾名思义,是在茶会的基础上人们把茶点拿来招待宾客的社会性聚会,在我国现代,茶话会也是谈心与交流感情的传统形式。它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隆重和讲究,也不像“茶道”一样需要严格的礼仪和规则,似乎与英国中世纪贵妇人们的下午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朝方岳在一首名为《入局》的诗中写道“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这也是中国茶史上关于“茶话”最早的记载,描写的就是各业各帮的商人以约定的茶楼作为集会地点,边饮茶边交流行市,进行买卖的场景。同样的,清朝同治皇帝的《临川县志·古迹》引《正觉寺醒泉铭·序》中说“万历己亥,上人邀余茶话,茶味甚奇”,也是茶话记载的代表。

我参加过不少茶会,得到的感受更多的是鉴于“茶会”与“茶话会”之间,也许性格使然,茶会给人的感觉更加正式且严肃,而茶话会的则像是邀上三五好友,寻找共同的话题谈论不同的观点,却常常忘记其实众人之间不曾相识。

朋友定居在韩国,偶然回来聊天的时候讲了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韩国前后辈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划分非常严格,相信很多看过韩国电视节目的人也有一定了解。除了韩国企业文化中固有的聚餐文化之外,每几个月会召开一次所谓的“反省会”,在这个“反省会”上,人们可以抛弃上下级的身份、前后辈的束缚,我认为可以说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现实版。任何的感恩或者不满、发泄,都可以在“反省会”中大声的说出来,剔除敬语的说话方式,以平级身份进行完全平等的对话,“反省会”结束之后再恢复各自的身份重新开始工作与生活。“反省会”最大的好处,并不仅限于反省他人,更多的是人们在督促别人反省的时候也反省了自身。

龙应台有一篇文章叫做《文化是什么》。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当代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里,其实很多时候都在言不由衷与身不由己中度过。我们想要一场简单的茶话会,不是直至标的感恩戴德也不是愤怒无比的发泄人生中的偏颇。只是需要一个环境,一个机会,说一些话也喝一点茶,然后学习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罢了。

关于本文《说多少话,就喝多少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马古道 百斤名山茶换一匹高头大马


雅安市古称雅州,素称川西咽喉、民族走廊。这里是国宝熊猫的故乡,也是沟通川、藏、滇各民族的地缘走廊。其属地名山县境内的蒙山为蜀中三大名山之一,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因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来讲,雅安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前不久,笔者入川采风,在雅安市蒙顶山,看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茶园遗迹。这是我国历史上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效,在蒙山五峰间一块集灵秀之地,移植种下七株茶树。也许他没想到,自己由此首开人工种茶先河,成为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世尊为茶祖。这七株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仙茶树仍在开枝散叶。笔者踏访当年植茶遗址,有幸亲见。

蒙山独特的气候,为优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丰澹的条件。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始,蒙山茶正式列为了贡茶,又被称为皇茶。

当地人说,蒙山茶分为正贡、副贡和陪贡,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尤为神圣。春茶萌发之际,知县选定吉日,率吏上山,派僧人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片为正贡,作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在园外附近茶地采摘的茶叶,先以猛火烘焙,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令诸僧围坐一张木案,揉成条形,再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至干,精选其中清润光洁者作副贡,供皇帝饮用。余叶复以焙、炒、揉,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蒙茶自唐入贡,年年岁岁,从未间断,直至清末,是历史上唯一持续了1169年贡茶历史的绝世珍品。

今天的名山县新店镇完好保存着一处宋代始建的茶马司遗址,它无声地见证了一段延续数百年的茶马交易历史。

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和吐蕃和亲,带去大量茶叶入藏,茶叶很快传入民间,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宋代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用兵。宋人发现藏胞爱茶,尤爱雅州名山茶。宋几代皇帝,一次比一次加紧对川茶,尤其是对蜀中雅安名山茶的专卖权。皇帝下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在名山专设茶马司,负责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

据记载,在名山茶最走俏的年代,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回4尺2寸大马一匹。这些茶叶全用马驮人背,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并到达尼泊尔、印度及南亚各国。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

1958年,毛泽东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

如今人背马驮不再,茶马古道已成遗址,人们只能到茶文化博物馆,触摸这段远去的历史。历经沧桑的茶马古道,把沿途高原风光、地理奇观及民族风情串成一道永不褪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能刺激茶叶消费者疯狂的,除了茶叶就是茶包装


什么风格的茶叶包装最能刺激消费者疯狂打call呢?

茶,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一个是生活必需品,一个则是生活的享受品。而茶叶包装承载着茶文化、品牌内涵、产品信息、精美设计,所以无论哪种消费方式,最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往往是茶叶的包装。

如今市场上的茶包装呈现一种多元化的现状,茶包装的档次参差不齐,品牌众多。不仅如此,茶包装行业在市场的推动下也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消费者体验的享受和满足。

包装定位是茶包装的设计原则,包装既是一种商品语言,也是一种人文和艺术语言,旨在明确表达产品的特性、传递品牌的内涵、体现茶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美感,从而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相吻合。

产品定位一定要突出产品本身的卖点,即产品的特色、功能、质量、档次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消费者没有耐心在众多同类产品中仔细挑选,所以迅速的让消费者辨识并了解产品很重要。

茶叶包装的重要性逐渐突出,茶商们不仅要在茶叶本身的质量上下功夫,还要加强茶叶包装的实用和美观。

茶马古道运送的普洱茶,要多少斤才能换一匹马?


在云南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内,有一段长满青苔的清石小路,这段古路可是茶马古道南北走向中的重要一段,是迄今为止保存的最完整、里程最长、茶马古道文化中最厚重、生态最好的一段。它是将普洱连向内地、通往海外,甚至是走向世界的重要见证。

茶马古道,是因为有了茶才有的一条路,茶在中国无法说清有多少年的历史,而“茶”字始于唐代,是茶圣陆羽老祖发明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他就是这么简单的给茶定义了,影响中国人生活超千年。其实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只是没有文字记载。(书影拍摄写作)

从唐代开始,兴起茶饮,也让统治者看明白了,茶这东西可是宝物,是国家必须要管控的重要资源,可以带来巨额财政收入,于是开始积极采取控制茶的交易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茶叶只能用马交换,而国家对马是严格管控的,等于国家垄断了茶叶价格。

有交易就有利润,也就有了冒险的商人和不畏艰辛的马帮人,开始了茶马的长途运输与贩运。

中国的茶马古道线路有多条,而从普洱茶原产地出发,主要经丽江、德钦,到西藏或昌都再到拉萨,然后再经到缅甸、尼泊尔、印度,这条线路仅国内就长达3800公里,够遥远漫长啊!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各置榷茶和买马司。而到了南宋后期,“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战乱使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交易一度受阻。(书影拍摄写作)

到了元朝,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由于元朝疆域太大,统治者为了加强管理,而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这些驿站无疑为马帮的提供了方便,成为赶马人的家园。驿站的发达也造成讯息的快速传达,除了政治、军事情报,也给商情的的传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朝时期云南的驿站非常发达,普洱茶通过这些驿站快速的运输到了内地和世界各国。

到了明代,官府再次对茶叶严管,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国家出台了茶马交易“大法”,规定了茶马互换的比例,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从而牢牢的控制了茶叶的价格。

到了明万历年间规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马换二十篦,下等马换十五篦。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可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有多兴旺与繁荣,明朝统治者也在茶马交易中也获得了大量财政收入。(书影拍摄写作)

就在这一时期,世界上也掀起了饮茶热,不仅南亚、中东,远在欧洲的英国也把喝茶当成了时尚。

清代朝廷对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开始用货币或其他方式支付,而减少茶马的交易,到了清朝雍正十三年,朝廷管控千年的的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现在看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路上“丝绸之路:更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而藏传佛教也在茶马古道上得到广泛传播与认识。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民族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的政治稳定。

普洱的这条茶马古道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上世纪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才结束,经历了千年沧桑岁月,把茶文化传递出去,又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带进云南,这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之路,值得赞叹!(书影拍摄写作)

茶叶就这样一路走来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