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文:放飞外贸型生态茶园的梦想

发布时间 : 2020-11-30
泡岩茶壶型 茶文的起源 御茶园花茶

【www.cy316.com - 泡岩茶壶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岩文:放飞外贸型生态茶园的梦想”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茶产业究竟怎样做大做强,仅靠数量有限,价格越炒越高的古树茶行吗?作为古纯的受益者,岩文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古纯是用来打造云南茶叶的价值高地的,让人们认识到最好的云南茶可以值多少钱。但云南茶叶的价格空间还得靠生态茶开发。云南存在优良的茶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当地千百年来种的一直是生态茶,今天的古树茶就是先民种的生态茶,不施肥,不打药,让其在天然环境里自然生长。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再结合一些现代的管理理念,定能创造出云南生态茶园的奇迹。

他颇有远见地说,古树茶热只是云南茶叶蓬勃兴起的一个序曲,接下来的生态茶园建设热才是真正波澜壮阔的。古农茶业在继续夯实古树茶项目的同时,要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生态茶园建设。从2012年起我们就在做这个事,已经介入上万亩茶园的开发,提出了打造“外贸型生态茶园”的构想。之所以提“外贸型”这个口号,是因为中国的茶叶在国外很弱势,因农残等问题很难通过欧盟与日本的标准,欧美消费者也很担心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不敢饮用。用云南的生态茶叶为中国茶叶正名,开启庞大的欧美市场,这应该是云南茶人在新时代的一大使命。云南的生态资源优势世界少有,是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因此,古农决定顺应新时代的召唤,就像2007年深入茶山做古纯标杆一样,欲在今后几年内打造生态茶园的标杆。“国际绿色生态标杆”之口号的提出,无疑将使古农的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Cy316.COm

同时,做生态茶,不仅是出口的需要,也是国内茶友的需要。如今古纯的价格越来越高,一般人很难喝到,也喝不起,只能偶尔品尝一下。这可以引导茶友喝绿色健康、工艺过关、口感上佳的生态茶,作为古纯茶的一个高质量的替代品,让茶友永远喝得起好茶。

古纯与生态茶齐飞,国内国外市场一色,这就是古农的茶叶理想。

理想在路上,一直未完,永远继续。有着浓厚理想主义情结的岩文,又在构思古农茶的精神世界。

他说,前个十年,古农主要从事物的生产,今后十年将致力于构建古农独特的茶文化世界。其想从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释家思想里面,寻找茶文化的基因,以“俭德、仁和、觉心”来诠释茶道精神。“俭德”是对待物质的态度,要向道家学习,以德为本,崇尚俭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古农的茶叶生产,是建立在生态循环经济上的,是可永续利用的。“仁和”,“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儒家是最强调人的作用的,人与天地并列,可参赞天地之造化,有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在事功的层面,古农强调人和的作用,就是其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广结茶缘,才成就了古农的今天。“觉心”是佛家的概念,古农的茶叶事业,只有听从内心的召唤,以开悟的心态,才能告别小打小闹的境界,登上大雅之堂。

茶道,是从树叶到人心的一个过程。从外在的物质,到人的本身,再到人的本心,古农的茶道,是从外面指向内心的,然后又从内心生长出来涵盖外面的一切。说到底,这个不一样的草根,是在借一片叶子栖居理想!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小编推荐

历史中茶叶数次拯救对外贸易


茶叶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饮品,还数次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危局中充当救世者的角色。它不仅能荡涤、净化我们的内心,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甚至一次次在历史中给我们生存的希望。

中华茶族中之一的武夷茶,在清朝对外贸易中,荣幸遇贵。我们来读一段《崇安县新志》中的论述:“康熙5年(1666),华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又康熙19年(1680),欧人已以茶为日常饮料,且以武夷茶为华茶之总称,此为武夷茶之新世纪。”“是时海禁初弛,外商云集粤东,我邑茶产之良甲天下。”

茶叶这种本应浸于水中的植物叶子,居然被巨大的利润火星引燃了,杯中的茶汤沸腾了,灼伤了人们平和的心态,引发了商人们逐利,引起了茶贸国的武力纷争。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总是归绺于波士顿事件,这里直接的罪魁祸手被指对象是茶叶,而且是中国的茶叶。华茶被荷兰、英国掠至印度,然后在印度大吉岭、阿萨姆生儿育女,这些新生代的中国茶叶有了殖民主义的DNA,又被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作为返销西藏的商品。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藏、滇、贵、川,闹腾了三个多世纪的“边茶”绥靖。

能责备茶叶这种商品没有坚定的立场吗?茶叶是致瘾性很强的饮品,一个民族依赖它,有它的道理。不同纬度和信仰的西欧用鸦片来让中国国民上瘾,实际上我们的茶叶也让他们上了瘾。洋番,这是华茶最愤慨的外遇。柔软的华茶,轻飘的华茶,在外来资本白银的挑衅下,居然服从了洋番的俘获。华茶,吸附异味的特性极强,可吸儒、释、道之精神素味,亦可吸铜臭之恶味。因为在中国出口的丝、茶、瓷三大宗商品中,茶叶的吸金能力,已经为一个朝廷的国泰民安,撑起了数起危局。

广州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对外贸易中心


茶叶作为我国的商品出口,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我国与南洋诸国通商,是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开始的,广州当时称为番禺,是国际贸易都会。我国的商船由此出发,曾到达现在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南部等地,带去黄金、茶叶等物,换回奇珍异品。

1640年荷兰商人首次将我国茶叶从广州运销欧洲,嗣后又于1673年(清康熙年间)将我国茶叶陆续运销伦敦,从此,我国茶叶成为世界商品。

到了公元1720年,中外贸易正式开始,当时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正如孙中山先生在《民主主义》中所说的: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

英国先以银两购买中国茶叶。到了18世纪后期发现鸦惩能赚取高额利润,于是运来鸦片并换走大量茶叶和丝。当时广州有十三行(公元1702年,英国派遣皇商办理贸易,1704年特许增用若干华商助理商务,以应付其对中国贸易日益扩大的需要,助理华人从未超过十三人,故称为十三行)主要经营丝、茶销售。

当时广州设公行,名义上是料理清朝政府与英商间的贸易,实际上受英人利用,那时英商不明白我国习惯和法律,请求公行代纳租税,代办交涉,清朝官吏也因语言不通的缘故,利用公行代收租税,代办交涉。广州公行在茶市有专利的特权,可以操纵茶市,支配茶价。

广州公行既有专利,收入又很高。除开支纳税外,还有二成五到三成的利息。行商进公行的时候,需纳重价,有时付款六万磅才得做公行的行商。

公行收茶时资本分21股摊派。大商每人四股,中商有四人各三股,余各二股半,公行代英商雇用买办、账房、书记、挑夫等人。

茶市专利机构在中国方面是公行,在英国方面是东印度代理公司,即俗称洋行。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法国、荷兰、丹麦、比利时、瑞典、西班牙也曾设驻广州代理公司,但英商和公行来往独多,故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广州代理公司在洋行中势力最大。

当时售外商的茶叶均在广州查验,不够标准的茶需酌量减价。英商拒绝不要的茶,公行再转卖给其他商人。茶到伦敦时再查验一次,在英国查验的报告送回广州英国东印度公司,做下年收茶的参考。

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叶的统计,虽不十分明确,但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密尔本(Milburm)著的《东方商业》载有东印度公司17年的详细统计,从这些统计看来,广州运到伦敦的货价,茶占全数的95%,可见中、英两国最初通商,始于茶叶,且为我国大宗出口货。

最初英商在东亚的势力不及葡商,葡商在澳门早有口岸,作他们商业根据地。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英商才能进入广州,并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后两年班塔木(今巴达维亚)的英商被荷驱逐,英人更不能不和中国直接通商。1669年(康熙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运华茶入英,其量仅65公斤,以后日增,1780年由广州输出上等茶8吨,砖茶500箱,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绿茶初次出口的时候,广州的中英茶市方完全成立,1730年由广州、澳门和厦门等地运往印尼巴达维亚的华茶共1250吨。大部分转运到欧洲市场,这期间,法国、荷兰、丹麦等过商船亦由广州购茶甚多,整个华茶贸易几乎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仅该公司,1740年即有700多吨茶叶运往伦敦,1784年由东印度公司从广州等地输入英伦本土的茶叶进口减低税率。后50年的运英茶叶增加了4倍。

在美洲大陆,华茶最早是1711年(康熙三十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转运入美国的,美国独立战争后,中美最先通商之货物概为茶叶。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美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翌年即满载茶叶而归。以后美国商船来华日增,1800年从广州运往美国的茶叶已达1781吨,1830年增为2700吨,1840年上升到7670吨,茶叶已成为中国输美的大宗商品。

鸦片战争前,我国茶叶出口约22500吨,全是从广州出口。在鸦片战争的一段时间内,经广州出口的茶叶仍占多数,如1845年,广州出口茶叶为34500吨,占华茶出口总数的95.3%,1850年仍占60%以上。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来,我国茶叶贸易兴衰演变中,广州常是茶叶外贸的主要口岸。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成为我国红茶和特种茶出口的主要口岸,近年经广州出口的红茶占全国红茶总数的40%左右。

最近有人撰文认为:澳门贩茶为广东茶叶直销欧洲最早记录以偏概全,缺乏史料考证。有人说澳门开埠始于葡萄牙人进踞澳门之后,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实明朝政府与1535年(嘉靖十四年)将广州市舶司迁移到澳门,才是澳门开埠的起源,自此,澳门10多年后成为广州的外港。在当时,即使有点茶叶从广州(中国最早的茶叶贸易集散地)流向外港(澳门某地)也不能改变广州茶叶远销欧洲最早纪律,印证以后的史实,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广州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对外贸易中心这已是古今中外茶史的共识。

欧阳修的茶诗茶文


宋代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欧阳修也不例外,精通茶道,并留下了很多咏茶的诗文,写有论茶的专文《大明水记》,还为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

景佑三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的牵连,被贬夷陵做县令(今湖北宜昌)。当时任知州的朱庆基是欧阳修的旧友,他在州府东边为欧阳修建了一所新房。欧阳修把寓居命名为“至喜堂”,取“至而后喜”之意,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其中写道:“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欧阳修与北宋诗人梅尧臣相交深厚,两人皆爱品茶,经常在一起品茗赋诗,互相对答,交流品茗感受。一次在品新茶之后,欧阳修赋诗《尝新茶呈圣喻》,寄予梅尧臣,诗中赞美建安龙凤团茶:“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诗中对烹茶、品茶的器具、人物也有讲究:“鞍泉甘器洁天色好,坐是拣择客亦嘉。”可见欧阳修认为品茶需水甘、器洁、天气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缘,再加上新茶,才可达到品茶的高境界。梅尧臣在回应欧阳修的诗中称赞他对茶品的鉴赏力:“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

欧阳修很喜欢诗人黄庭坚家乡江西修水的双井茶,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他晚年辞官隐居后,在诗文《双井茶》中,以茶品讽喻人品,讽刺那些世俗之人,认为君子之质犹如佳茗,即使被人淡忘,其幽香犹存,本质不变。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这是欧阳修晚年时写下的诗句,在感叹宦海沉浮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生嗜茶的癖好。

文徵明竹符调水


文徵明(1470- 1559年),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初名璧(一作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他是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才艺双全,对于书画、诗文无不精通。

文徵明性情正直倔犟,不和权贵官府交往。时人说他“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家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中人”。他有诗也说:“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薰炉茗碗旁”。正德七年(1512年),宁王朱宸濠(朱权的后裔)为了蓄谋造反就曾经以重金聘请文徵明,文徵明以重病推却了,并且分文不受。事后,他在诗中写道:“未裁帖子试芳草,且覆茶杯觅淡欢”。表达了他不愿涉足豪门,只愿清茶一杯的乐趣。

文徵明一生嗜茶,绘有《惠山茶会图》(作于1518年)和《茶具十咏图》(作于1534年)等名画,还写过一百五十多首茶诗。为了躲避宁王之流的骚扰,他常常沉浸在茶中,甚至达到了“人魔”的程度。举个例子说,他对水的要求卜分严格,常派人到山里面去取宝云泉,可是他还怕挑夫贪图近便,随便到其他水源取水来交差,因此他就把“竹符”(一种竹制的筹码)作为信物交由泉边寺中的僧人掌管,挑夫过来取水的时候,把竹符和水一起带回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竹符调水”,据说这个办法是宋代苏东坡发明的。

“竹符调水”一事在文徵明的《煎茶》诗也有反映:“竹符漏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有一次,他在宜兴的朋友吴大本给他送来了一种叫“阳羡月”的新茶,文徵明非常高兴,随即就要“松根自汲山泉煮,一洗诗肠万斛泥”。他本来想“竹符调水”,没想到遭遇连日大雪,山路难通。正当他因有好茶而无好水而烦恼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好朋友郑太吉雪中送炭,给他送来了有“天下第二泉”称号的惠山泉水。这不禁令他兴奋不已,于是诗思泉涌,创作了一首《雪夜郑太吉送惠山泉》,诗是这样写的:“有客遥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惠山前。两年不挹松风面,百里初回雪夜船。青箬小壶冰共裹,寒灯薪茗月同煎……”这天夜里,他就用这名泉烹新茶。品味之余,他还写下了《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可见文徵明的嗜茶已经到了入魔的地步。

家乡的茶园


家乡的茶园

舅舅说,小鼠要是沾上了人的味道,大鼠就会叨着幼崽搬家,它们恐怕一时找不到这么好的窝了。舅妈还在一旁告诫我,回到家里就不要再说茶园里有小老鼠的事,别让猫听到了。

立人

老家桃江是著名茶叶之乡。舅舅家老宅后面有个茶园,我5岁时的一天,舅舅在茶园里干活,突然高声叫我过去,声音中透着惊喜。我连忙跳过门坎,爬上土坡,跑进茶园。舅舅指着一丛比我还高的茶树告诉我,“新伢子,这里有一窝老鼠崽。”好奇怪,在树叉上有一个鸟窝,里面没有鸟,却有一窝小老鼠。

舅舅告诉我:小鸟长大后飞到南方去了,老鼠就用上了鸟窝。老鼠很厉害,可以把树杆当梯子爬。我想要摸摸小鼠,却被舅舅制止了。舅舅说,小鼠要是沾上了人的味道,大鼠就会叨着幼崽搬家,它们恐怕一时找不到这么好的窝了。舅妈还在一旁告诫我,回到家里就不要再说茶园里有小老鼠的事,别让猫听到了。

如今,来广东已久,我也习惯了喝功夫茶,但总忘不了老家独特的绿茶。家乡的茶树并不特殊,就是普通的绿茶品种,花瓣洁白,花蕊金黄,蕊中一定含着一滴晶莹的蜜。采茶时只采枝尖上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经过炒、揉、晒之后,还有一道特别工序——熏,把园里一种野生香草捆好,放在茶叶中,用厚厚的草纸把茶叶和香草包好,再放进细密的竹篾里,然后挂到屋梁上,任家里烧柴时弥漫的烟慢慢地熏。所以,这种茶带有一种特别的复合香味。哥哥和我定居深圳后,舅舅、舅妈总会托人捎来一些自家茶叶。可惜广东朋友喝不习惯,原因正是我们最喜欢的那股浓浓的复合香味。

如果这么说还不能让你体味到自家茶的妙处,那么我就用黑茶来作个参照吧。在我家茶园外20米处,隔着一条界沟就是生产队的茶园,当年茶园里产的茶都是交给国家收购,上好的可以定为特级。而采过嫩芽嫩叶的绿茶后,人们还会连采带剪采集一大批完全长开了的大片茶叶,甚至包括一些比较老的叶子,送到茶厂作半发酵加工,然后压制成茶砖。茶砖由国家调配往边疆地区,专供牧民使用,因此被称为砖茶或者边茶。这就是正宗的黑茶。我家离黑茶原产地安化县只有几公里路程。也就是说,同一方水土滋养的好茶叶,按照不同采制方式,不仅制成了我们的自家茶,也制成了许多茶友都喜欢的黑茶。

喝着自家茶,静下心来想想,我在家乡只生活了不到5年,家里的那片园子,家人的那份真心、那份深情,让我在困难时期度过了美好童年,给我的人生染上了慈善、友爱、和谐、快乐和崇尚自然的底色,让我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依恋。

老北京的茶园


清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茶馆的显著特点便是各种戏曲演出活动在茶馆里找到了它们的广阔天地,拥有了勃勃生机的发展空间。缘此说,戏曲是茶叶浇灌出来的一门艺术委实不错。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在北京风靡一时的茶园,便是那个时期京茶文化的一种真实写照。

所谓茶园,据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的说法,于其地度中建台(舞台),三面皆环以楼(茶楼),茶园、戏园二园合一,故旧时北京戏园又称茶园。后世的戏园、戏馆之名,即出自茶园、茶馆。由是观之,老北京的茶园,就是茶馆、戏馆的融合体,票友在茶园里,既听戏又喝茶,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人生乐趣。

北京茶园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清朝的八旗子弟们,是靠骑在马背上进关入主京城的,经过几代君王的治理,清廷天下已呈现出物阜民丰的盛世景象,这些闲下来的贵族官吏,便想着法子消遣娱乐,茶馆茶楼便成了他们极好的去处。

为了适应茶客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当时老北京的书茶馆(即以曲艺演出为主的茶馆)空前盛行。据记载:当时北京的东悦轩、同和轩两处是评书名角的荟萃之地,茶客们在品茗的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到听评书、鼓词的快乐,可谓极大丰富了北京各阶层茶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至于戏曲(一般为素唱或小折子戏)走进茶馆,使茶馆的功能容量提升到茶园的内涵,还有一段歪打正着的传闻。据传清道光三十年(1821年)皇帝驾崩,依据当时清廷规定,天下要三年内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这个规定对于以演出为生的演员们来说,可是个要命的的大事,如果按规定硬撑下去,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啊!于是,戏曲界的演员们一策划,把在戏园里的演出搬到茶馆里去,不就峰回路转了吗?因为演员在茶馆里唱戏是为了喝茶,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喝茶是生活的必需,算不上什么娱乐活动,也就与清廷的规定不悖了。于是,由戏园、茶园合二为一的大茶园就应运而生了。

北京茶园的产生,是否与这个传说故事有关,尚不得而知。但是戏曲走进茶园使茶馆文代迅速提升。戏曲借助茶园这个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平台,发展了自身,影响了社会,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据载,清末民国年间,不少戏曲名角都在茶园里走穴献艺。北京一些有名的茶园,如广和茶园、东顺和茶园、青云阁茶园等,都邀请过京剧名角如程砚秋、李世进、马连良、梅兰芳等到园里登台亮相,曾轰动京师朝野。

对于老北京茶园情景的记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话最具权威性。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说:(北京)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们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只收茶钱,听戏的刚进园子,看座的就忙过来招呼了。先替他找好座位儿,再顺手给他铺上一个蓝布垫子,很快地沏来一壶香片(花茶)茶,最后才递给他一张不过两个火柴盒这么大的薄黄纸条,这就是那个时期的戏单。

时下,各具特色的茶艺馆、茶艺中心、戏曲茶座、茶艺厅等,尊贵高雅、琳琅满目,功能更具周全时尚,内饰更加经典豪华。但老北京的茶园,无疑是它们发展的原始平台,是现代茶馆文化的光彩史页。

紫砂壶经典壶型:西施


紫砂经典西施壶

说起西施,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丰姿婀娜,貌美倾城,令人赞叹。但在紫砂壶界,也有一壶称之为“西施”。顾名思义,此壶应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

西施壶原名也称“文旦壶”,据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说“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名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事实上此壶式也确实像极美少女丰满的乳房,壶纽像乳头,壶流短而略粗,壶自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来也许觉得“西施乳”之名不雅,便以壶把为倒耳之形为名,改称“倒把西施壶”。

西施壶是紫砂壶器众多款式中最经典、最传统、最受人喜爱的壶型之一。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到把,憨态可掬,实为品茗把玩的佳品。

此壶型壶盖与壶身结合为圆球体,壶盖上有圆球形壶钮衬托,再加上特殊的倒把与小短的壶嘴,就形成了世人喜爱的西施壶,西施壶看似简约,实为严谨,好似浑然天成。西施壶一般都会用细腻泥料来制作的,如用粗砂就不伦不类了,此壶是紫砂爱好者必收的壶型。

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其为时大彬的弟子。同时,明末清初的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景迈茶子岩恩的故事


原标题:景迈茶子岩恩的故事

如果您是爱喝茶的人,想必一定喝过或者听说过普洱茶。

如果您喜欢普洱茶,就一定要去云南版纳、临沧、普洱等地的著名茶山看一看。

如果您想看茶山,就一定要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迈茶山走一走。因为在这座大山里面,不仅有茶叶、有茶农、有上万亩的古茶树,还有很多很多与普洱茶有关的动人故事。

我好喝茶,也喜欢茶故事。

这不,行走茶山,最近有缘结识了一位做茶的傣族兄弟。

他的名字用傣话叫“岩恩”。

我与他的相识看起来有些偶然,但又像是冥冥之中确定的。

2月14日,还是正月,过年的鞭炮仍不时响起,离元宵节还有5天。

那天上午,在昆明长水机场候机的我,给茶文化大咖、我的朋友周重林发微信说我要去景迈山。他马上诗意地回复说可惜华丽地错过,因为他要去台湾,不过,有个景迈山 好兄弟可以介绍给我。

热情的他立刻拉了个微信群,我在群里第一次与这个网名叫“景迈召糯腊”的兄弟对话。

景迈召糯腊在微信中告诉周重林,他昨天就接到普洱市文体局通知,早已经知道我要来的消息,届时会派人到机场接我的。重林说的这个兄弟就是岩恩,他还有个汉族名字叫周子文。

果然,当我下午2点抵达澜沧景迈山机场时,一个名叫岩衣的傣族高个子小伙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是岩恩的表弟。岩衣驾驶着一辆福特牌SUV,拉着我踏上了通往景迈的山路。经过近2小时的行驶,沐浴着午后有些炎热的阳光,我终于来到了此前一直向往的景迈山,来到了芒埂寨,见到了上午在微信群里刚结识的景迈召糯腊------岩恩。

岩恩个子不高,年纪也不大,是80后。然而,他在景迈山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是景迈世家公司的老总,如今经营着上千万的茶叶生意。

在他家二楼茶室喝了一会儿自己做的普洱茶,知道我急于看古茶树,岩恩便安排岩衣用车送我们去看他家的古茶林。汽车仅行驶了十多分钟,就到了。

这片古茶林就在一片山坡上。走进去,一看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茶树,弯腰穿行在茶林里,不时地见到一些茶树上还盛开着洁白的小茶花。树林里,有一些茶树很是粗壮,估计树龄很大,却依然枝繁叶茂。

岩衣告诉我,有几棵老茶树估计有几百甚至上千岁了。听罢,大家一阵手忙脚乱地拍照。这时,已经是下午的5点多钟,我抬头看看天空,惊讶地发现,自己侧后方的蓝天里、茶树稍上,还挂着半个月亮,好一幅日月同辉的画面!

从芒埂、糯干、邦改、老酒坊,到岩恩家中、小耳朵猪场、民宿客栈,我们一起走村进寨,一同喝茶、吃饭,一道唱歌、聊天。

几天接触下来,我发觉岩恩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吃过许多苦,又是一个有着超前眼光、聪明的傣家人。

岩恩告诉我,他是景迈山第一个做电商的人。我发现,他不仅在新浪网开设了微博账号,还在影响力巨大的今日头条上开立了头条号。

说实话,喝了这么多年的普洱茶,又陆陆续续地跑了勐库、冰岛老寨、南糯山、布朗山、老班章、贺开、易武等著名茶山,认识了一批做茶的朋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真正在茶山生长、继承祖先衣钵的岩恩。

当我离开景迈回到家中整理此行的图片,并陆续在我的摄影博客、头条号、微博上发表时,我觉得我应该写写岩恩。

在景迈山,我与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岩恩没有更多时间深谈,只能在他和众人一道喝茶、吃饭时聊上几句。为了写他,我不时地找他核实一些事实。

2月20日下午4点半,我从省城给远在大山里的他发了微信:

请教几个小问题:你的出生年月是1982年几月?你的合作社还有贫困户吗?仙贡是你亲妹妹吗?还是媳妇儿的妹妹?

21号下午3点03分,岩恩才回我:

不好意思,任老师,昨天醉了。1982月2月20日。合作社现在还有一小部分贫困户,刚加入合作社的。仙贡是我表妹,她妈妈是我爸的亲妹妹。

从这个回复不难看出,岩恩是个性情中人。

因为他是召糯腊的子孙。

关于召糯腊,在景迈山,在那里的傣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召糯腊是古时候一个傣族部落的王子,那时的部落非常落后自不必说,生活也极为困难,人们需要以狩猎和采摘野果为生。由于食物匮乏,召糯腊只好带着一部分人去重新寻找新的家园。他们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下,不畏艰险,一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不久便来到澜沧江以西-----现在的澜沧县境内,在此建村立寨,安顿了下来。那时候,澜沧江还没有名字,召糯腊看到这里野象成群出没,便给这条咆哮奔腾的大江取名“郎章江”。在傣族话里,“郎”意思为百万;“章”为大象。到后来,人们根据它的谐音慢慢地将“郎章”写成了现在的“澜沧”。

有一天,王子召糯腊上山打猎。突然,他发现远处有一只金马鹿在悠闲地吃草,便带领猎手迅速追了过去。追呀追,可就是追赶不上它,也不知道追了多少天,一路追到了今天的景迈山,那只金马鹿便消失不见了。召糯腊放眼四望,看到这里有大片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下是茫茫云海,山上风和日丽,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到处盛开着美丽的鲜花,美不胜收,立刻看上了这块宝地。他感到这是神灵在指引他,于是便回去带着妻子和部落众人一起在景迈山定居下来。

不幸的是,召糯腊的妻子因跟随丈夫长途跋涉,染上了重病。为了寻找能给爱妻治病康复的神药,召糯腊就在深山里四处寻找草药。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棵以前从未见过的怪树,开白花,长绿叶,有果如佛珠,清香阵阵扑鼻而来,于是就采其叶子,辅以山泉熬制成药,妻子服用几天后,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为了恩泽族人,召糯腊遂将这种神树的种子遍撒于景迈山,这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越长越多、越长越大,历经上千年后,终于成就了今日的万亩古茶林,一直造福于世代景迈山人。

打小在景迈山长大的岩恩,自然听说过这个先祖的传奇故事,也不忘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只可惜,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地处重重大山深处的景迈山交通不便,山里人出不去、外地人进不来,普洱茶也还没有在茶叶市场上被众人熟知,其价值尚未显现,仍然和山中普通植物没什么两样,同景迈山布朗族、拉祜族等兄弟民族一样,岩恩一家人守着宝山却照样过着穷困的生活。为了早日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转而去考了中专,为的是早早找份工作好养家糊口。没能上大学,这也成了他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后来,他应征入伍,去外省当了几年兵。待他2005年12月退伍时,普洱茶开始在市场上走俏。于是,岩恩回到家乡兴办茶叶初制所,用借钱、贷款的方式,与家人、朋友共同做起了茶叶生意。然而,茶生意并非想象得那么好做。

“惨!我那年一下子亏了200多万!”岩恩说的是2007年,国内股市骤然暴跌,由牛转熊,一度火爆的普洱茶市场也同时遭受沉重打击,价格一落千丈。一时间,寨子里不少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的找他讨要欠款,有的说他还不出巨额欠款只有跳楼自杀了!他的父亲明确勒令:从今往后,不准碰茶!

这段日子,对岩恩来说是他极为痛苦又不堪回首的。好在,他的妻子刀玉------一位靓丽而能干的傣族姑娘,坚定地支持他,没有一句怨言。

经过一番痛苦思考,不肯认输、不愿意放弃茶生意、也不想拖累父母的岩恩,向爸妈提出分家单过。他一面到昆明等地了解市场、寻找销路,一方面利用自己的40多亩茶园上万棵茶树资源,吃住在自己的加工厂里,继续埋头做茶。

单打独斗的失利,使他认识到,必须设法增强茶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党员,他也知道自己有责任带领寨子里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于是,2011年7月7日,他发起成立了召糯腊合作社,贷款5万元起步,动员吸引了26户茶农加入。就在这时,景迈山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普洱市政府已经正式启动了景迈山古茶林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始大力推动进山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古茶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合作社的成立,也恰逢其时。这使得岩恩与合伙的茶农们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卖茶难问题,提高了茶农的对外营销交易能力,能更大范围地组织农民走向市场,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助农增收,促进当地茶产业、茶品牌的打造,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茶叶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召糯腊合作社的茶叶销路慢慢就打开了,卖出了100多万元的茶叶,到2013年底2014年初,岩恩全部还清了欠帐。从那天起,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永远不能差茶农的钱!还开始在澜沧县城等地开办了自己的茶叶专卖店,又尝试订单式生产,到2014年底销售就突破了1200万元。

经历了2007年的失利,在挫折中奋起的岩恩,面对普洱茶市场激烈的竞争,2017年再放大招,注册资金1000万,成立了景迈世家茶叶有限公司,以茶叶示范基地为带动,立足主导产业,整合资源优势,发挥公司在种植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为茶农提供产业政策、新品种推广、绿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基地+茶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如今,景迈世家公司,以古树茶、生态茶为依托,分别在景迈山的芒埂、勐本、老酒房、景迈大塞、糯干、翁基、芒景等村民小组开设了茶叶初制所。拥有茶园5160亩,直接带动茶农220户,辐射570户茶农,年加工240吨,自有普洱茶品牌“景迈召糯腊”、“景迈世家”等,产值达到4000多万,2018年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800万元。

多年在市场上的闯荡,使得岩恩逐渐成熟起来。他从景迈山申遗中,意识到了这其中的商机和增值的机会,为此,他注册了26个茶叶品牌。同在景迈山搞经营的一家云南著名企业柏联集团的一些经营理念和方法也给了岩恩启迪。他对我说:“我是从柏联庄园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已。”

商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岩恩忘本。懂得感恩的他要为景迈山申遗、为家乡做点事,至今公司已经花了200多万元投入公益事业。2018年,景迈世家公司发起并承办了首届景迈山古茶林山地马拉松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选手同场竞技,以实际行动倡导保护古茶林。岩恩的心愿是:“为申遗助力,景迈世家是一个永不缺席的志愿者,所以要用景迈山资源滋养社会,代表社会回报景迈山。”

“任老师,我告诉你,这几年我个人还资助了4个贫困娃娃读书。”岩恩悄悄地告诉我。

对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少数民族兄弟,我不得不表示钦佩。我知道,他还想着为景迈山、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点事。为此,他打算请人为家乡写书。喜欢听歌、唱歌的岩恩,希望我们能为景迈山写点歌词,他找人谱曲演唱。我也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为了以后能再次吃到你家自己养的小耳朵猪烤肉,我愿意一试。”

于是,为了景迈山、为了岩恩和他的乡亲们,特写下这样一首歌词,也算作本文的结束语:

景迈山是我家乡樱花盛开云海茫茫我的家在景迈山上炊烟袅袅金塔闪亮竹楼排排风铃叮当茶林翠绿承载希望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这里有我青春的梦想阿爸辛苦种地阿妈忙着舂米小妹快乐采花伙伴们蹦跳在上学路上清风中山歌随风飘荡寒夜里最温暖是火塘还记得青苦菜蘸水嫩烤鸡焦黄苞谷酒辣口竹筒饭喷香哪里都没有你好最美依然是故乡我愿意终生守护我要奉献全部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