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博物馆:感受记忆的分量(组图)

发布时间 : 2020-11-30
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云南易武普洱茶

易武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易武普洱茶博物馆:感受记忆的分量(组图)”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茶的竹篓

传统普洱紧压茶加工工具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这里就是名满天下传统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易武。

易武种茶的历史始于唐代,明朝末期,江西人和云南石屏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到清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易武因此成了茶人眼里的“朝圣地”,大批茶人涌入易武垦地种茶。

传统普洱紧压茶加工手工工具

在易武的兴盛时期,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每一天都有一队队的商人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又会在清晨带走远方翘首以待的普洱茶和他们致富的梦想。据史料记载,在易武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常住人口竟多达十余万人,以至于1929年成立镇越县时,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从现今还保存着的易武大庙,就可依稀看得到易武当年的繁荣景象。

无声诉说

因为普洱茶的产供销而长时间保持繁荣与兴盛的易武,是普洱茶“名重天下”辉煌历史的见证,也在漫长的时光中,为我们留下了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除了那些有关易武的典籍、传说与茶祖会,易武茶案碑、皇帝亲赐的“瑞贡天朝”的匾额、尘封了无数岁月的一座座老茶庄遗址、无数的浮雕与石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易武作为茶叶王国曾经的辉煌与骄傲。

普洱茶加工手工工具

普洱茶太上皇金瓜贡茶

易武对于普洱茶来说,就相当于景德镇对于陶瓷、苏杭对于刺绣、安徽泾县对于宣纸。因此当我们重温普洱茶那段辉煌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易武实在是一个值得茶人铭记的地方。

无数的浮雕与石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易武作为茶叶王国曾经的辉煌与骄傲

制茶工具

制作七子饼的工具

“茶山执照”

小编推荐

茶树博物馆:云南景迈茶山


在云南西南部澜沧县惠民乡境内,有一片上万亩的古茶园,茶园的种植历史长达800多年。

至今,古茶园内高大的乔木、藤本植物和古茶树仍产茶不断,被称为当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犹如一座茶树博物馆。

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从惠民乡至古茶山之间约18公里长的乡村小路,一路上山连着山,有很多新开垦的茶园,都是近十几年来陆续种植的。

景迈茶山分景迈和芒景两个行政村。景迈境内有8000多亩古老茶园,人口以傣族为主;芒景境内古茶山占地约3000多亩,人口则以布朗族为主。茶山内古老的茶树和原始树木交错丛生,就像一个绿色家庭。

这里的茶树从不需要施肥,也无须喷洒农药,完全保留其自然生态面貌,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目前,古茶园的年产量平均每亩只出产10多公斤茶叶,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供不应求。

在春茶萌发的季节,布朗族妇女会成群地去采茶。

孕育了两个民族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世代代都依靠着古茶山繁衍生息,男女老少都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家园有着很深、不可分割的情感。

起初,人们还不知道茶叶的功用,只把茶叶当做饮食中的佐料和清热解读的良药。直到后来,他们才慢慢地认识茶叶的用处,将之移植至自己的家园里。

近年来,一些到这里考察的专家认为,这片古茶园是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垦出来,其后布朗族的头人和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子联婚,于是这里又有了傣族人后代,有了小乘佛教和缅寺。布朗族改用傣族文字,而其原始宗教也渐渐地被小乘佛教所代替。

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

上百年古茶树的螃蟹脚

若追溯至公元696年,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续开垦种植,至今茶园面积已达万亩。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老态龙钟、饱尽风霜。

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

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得到。它不但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常饮用还可防止血管硬化。只要在买茶叶时看见螃蟹脚,就能知道这是景迈茶山的纯正茶叶。

历史上,景迈茶山的茶叶用笋叶和竹篮包装,由人着或牛马驮着,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其中一部分进入普洱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绿茶则直接通过中缅边境的洛勐和打洛,进入缅甸的景栋等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新的旅游景点

在春茶萌发的季节,古茶山内到处可见爬在老茶树上采茶的傣族和布朗族妇女。

她们继承了祖先在遥远的年代大规模种植的茶树,得到这宝贵的天然资产。

近年来,这个地方吸引了许多人来考察和旅游,证明了越来越多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目前,澜沧县政府已将景迈茶山列为保护区,加强了保护和管理,成为中国云南境内新的旅游景点。

宁波博物馆展现茶马古道壮阔历史


图为观众在参观茶马古道文物联展。(周建平摄)

丝绸之路系列展《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昨日起在宁波博物馆一楼西特展馆与观众见面,展出338件(套)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由宁波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9家博物馆联合主办。宁波博物馆作为此次联展的收官之站,在开馆十周年之际,为广大观众奉上来自茶马古道的风土与人文。

宁波博物馆策划展览部徐琴介绍:“有别于《金玉大明:郑和时代的瑰宝》展品的精美华丽,《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更多的是展出普通百姓生活用品,如茶具、茶桶等,展现从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上的贸易场景等,时间跨度有五千年。”

展览分五个部分:“半月地带·早期文明”“通达陆海·汉唐古道”“茶马互市·茶风盛行”“贸易兴盛·民族融合”“走马滇藏·古道撷珍”,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展示茶叶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描绘茶马古道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彼此连接的壮阔图景。展览中,观众能够在彩绘胡人俑上看到唐蕃古道的繁荣;在西夏莲花形金盏托中看到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在富有异域特色的龙嘴龙柄鎏金铜壶上,发现民族融合、异邦交往的痕迹。展厅中间还播放“茶马古道”音像纪录片。

在地图上观察茶马古道的轨迹,它往东贯通两广直达南洋,往南穿越云南的崇山峻岭,到达南亚和东南亚的缅甸、老挝、越南诸国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如今,曾经响彻这条走廊的马蹄声渐渐远去,但是数千年来的足迹和记忆,却依旧鲜明。茶马古道曾是历史上重要的地理枢纽,现今正在成为欧亚大陆板块上一个生命力旺盛、活力四射的新兴经济文化中心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宁波博物馆还将推出相应的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以及《茶马古道》相关的讲座与文化沙龙。

中国茶叶博物馆:解读茶的前世今生


杭州于西湖之外,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茶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神秘的。熟悉的是它的口感,神秘的是它的渊源它的历史。地处西湖龙井茶产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占地4.7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以它20余年的用心积累,为公众全面解读茶的前世与今生。

茶,是有故事、有文化的。博物馆收藏有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样、茶书画、茶文化碑帖、茶包装广告等近4000余件(套)文物。

内设序厅,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具厅,茶俗厅,临时展厅,品茗厅等8个展厅,以茶史钩沉、名茶荟萃、制茶科技、茶具艺术、饮茶习俗、茶益健康等为专题,都在一一讲述着茶从苍莽走进市井百姓的一个个生动篇章,解读着有关茶的一切。只要观众感兴趣,便可逐厅去了解关于茶的历史文化,可以带上耳机,看着陈列格内的茶样,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若是喜欢,还可以了解制茶历史和制茶工序、鉴赏精美茶具、以及中国各地不同的茶俗。

杭州人对茶博并不陌生,即使不喝茶,闲时也会到茶博逛逛。博物馆外有漫山遍野的茶园,内有溪泉叠石,在茶博漫步,触摸到的一切都与茶有关。走在双香径游步道上,上面刻了100多个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中的著名茶字。看到的雕塑,是写下茶经的与手持农具的茶圣陆羽。连满园的植物也都是与饮用有关的植物,它们不是茶,却可以被当做茶来喝,桂花、枸杞、杜仲、杭白菊、茉莉、野山楂,被有致地点缀在园内,充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

茶博与观众的互动,也从一杯茶开始。有适合本地市民的品茗休闲场所,有适合国际友人的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有适合普通茶友的中国十大名茶品鉴,有适合普通观众的周六免费茶文化讲座,有适合青少年朋友的茶文化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围绕茶,一年一度的西湖国际茶会已经举办了16届,在茶会上,能看到姿态优雅的茶艺表演,见证名茶之间的较量,追陪雅集,猜猜茶谜在这青山绿水间识茶、辨茶、品茶、爱茶,让茶成为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有效载体,成为一品精神佳饮。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


第十一届昆明海鸥文化节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

位于钱王街86号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故居

第十一届昆明海鸥文化节期间,昆明老街上的各种美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的目光,在位于钱王街86号的清代第20任云贵总督鄂尔泰故居,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也对外开放,以全新的形象展示给观众,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云南普洱茶茶艺、茶文化知识和互动体验,公益性展览云南老茶、茶具、茶历史等。

2017年12月,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荣获《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度第四届“CSR中国文化奖”。据悉,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是省级茶文化专项博物馆,也是云南茶文化对外宣传的公益窗口之一。展馆拥有1000余件藏品,设置了非遗传习馆、文史馆、普洱馆、茶器馆,主要展示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云南各类陶器以及即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千年万亩景迈山古茶园的历史文化等,市民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工作中,茶博馆还将以开展演出的形式,挖掘本地传统文化,丰富博物馆夜间活动,同时,建设茶生活馆展示、体验茶博馆的文创产品,体现展品的鲜活性和故事性,并制作全景VR系统和沙盘,立体展现澜沧江流域古茶园的农耕文明成果,打造云南省弘扬茶文化、推广普洱茶的窗口和名片。

丽江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旅游简介

茶马古道博物馆也称大觉宫,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内有壁画六幅,与白沙壁画一样,是云南硕果仅存的明代壁画典范之作,列为省级文物。其周围建筑为民国年间束河小学的教学楼,现已整体保护,是游客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分为序言厅、壁画展厅、史事一厅、史事二厅、束河生活厅、束河皮匠厅五个展区。向游客展示着该地区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其中的壁画展厅最值得一看。

壁画展厅

大觉宫壁画是丽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壁画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300多年间陆续绘制而成,分布在丽江古城内及周围的觉显寺、护法堂、万德宫、珊碧院、皈依堂、光碧楼、寒潭寺、大觉宫、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福国寺、雪松寺等十几处,约在200铺以上。现仅存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大觉宫等处。共计50铺,总面积154.57平方米。在历史上称为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边陲保存了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堪称奇迹。

大觉宫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的束河村,现存6铺壁画,形成于明木增时代的万历年间,壁画风格与大宝积宫近似,应是大宝积宫近期或稍晚之作。

史事厅

在千年茶马古道上,发生过许多具有重大历意义的事件,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博物馆中介绍了吐蕃南征、天宝之战、滇茶进藏、茶马互市、元跨革囊等历史事件。

开放时间:

8:00-17:00.

馆在茶间 茶在馆内 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原标题:馆在茶间 茶在馆内

——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茶叶博物馆整个地取消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来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 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流过溪底铺就的一层鹅卵石。这里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公园般的博物馆,对周边植物精心配置,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为观众表演,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无穷魅力的茶文化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 “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叶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这里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整个展览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六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徜徉在展厅,最让观众流连的是缤纷再现的各地茶俗。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打制;仿真的大茶树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是云南傣家的烤茶;临江而设的茶摊,七星灶正旺,拾阶而上,遥望巫山云雨初霁;斜阳下回眸,徽商茶庄前迎风飘曳的“茶”幌,宛若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茶庄的一侧,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端庄典雅的茶艺小姐正在为您泡制一壶酽酽的铁观音,驻足观赏的人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了。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茶萃厅陈列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共300余个茶样实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圆柱状茶树形台面上,同时配有相应按钮。只要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标本旁的按钮,就会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声音介绍相关的茶叶知识。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

多媒体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整个展览共设置了五台多媒体触摸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编入电脑程序,只要用手轻轻一点,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传来。有奖竞猜的多媒体系统更加吸引观众,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一份知识,一份喜悦。

最全“世界茶”展示地

从2010年开始,走过杭州西南翁家山的人都在好奇: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房子是做啥用的?2015年5月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新建的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从大门开始,一路都是游步道,有些像爬山。有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偷懒,一定要一步步走上去,那就是翁家山山顶的茶坛。

从门口开始,一路蜿蜒往山顶走,大约20分钟以后就能到山顶。茶坛是一个木头搭成的观景平台,是特意留出来给大家看风景的。

站在茶坛上,一边是只露了一半脸、很有韵味的西湖水;一边是小半片高楼林立的主城区;转身则全都是绿意盎然、满是茶田的狮峰、龙井八景、茅乡水情,好像西湖边的茶园,在观景台上转一圈,都看得到。

龙井馆区的展厅不少,包括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展厅等。

世界茶展厅,以“世界茶·茶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茶远播的历程,展示了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传播。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茶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饮茶场景及茶饮、茶器。

中国茶业品牌馆里,把中国各地的好茶叶,都一一列了出来,比如英德红茶、湄潭翠芽、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浮梁茶、蒲江雀舌、大佛龙井等,一遍看下来,去各地买茶该买哪一种,你都能心中有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世界产茶的国家约有60个,喝茶的国家约有150个,在该馆至少能看到15个国家产的上百种茶叶,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展示茶叶品种最多最完善的地方。

王建荣还表示,中国的茶产业,“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中国有20多个省(市)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博还设立了中国茶业品牌馆,旨在建立中国茶产业品牌标准,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标杆,助力中国茶企实现茶的中国梦。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茶叶博物馆整个地取消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来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 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流过溪底铺就的一层鹅卵石。这里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公园般的博物馆,对周边植物精心配置,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为观众表演,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无穷魅力的茶文化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 “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叶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这里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整个展览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六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徜徉在展厅,最让观众流连的是缤纷再现的各地茶俗。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打制;仿真的大茶树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是云南傣家的烤茶;临江而设的茶摊,七星灶正旺,拾阶而上,遥望巫山云雨初霁;斜阳下回眸,徽商茶庄前迎风飘曳的“茶”幌,宛若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茶庄的一侧,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端庄典雅的茶艺小姐正在为您泡制一壶酽酽的铁观音,驻足观赏的人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了。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茶萃厅陈列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共300余个茶样实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圆柱状茶树形台面上,同时配有相应按钮。只要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标本旁的按钮,就会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声音介绍相关的茶叶知识。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

多媒体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整个展览共设置了五台多媒体触摸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编入电脑程序,只要用手轻轻一点,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传来。有奖竞猜的多媒体系统更加吸引观众,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一份知识,一份喜悦。

最全“世界茶”展示地从2010年开始,走过杭州西南翁家山的人都在好奇: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房子是做啥用的?2015年5月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新建的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从大门开始,一路都是游步道,有些像爬山。有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偷懒,一定要一步步走上去,那就是翁家山山顶的茶坛。

从门口开始,一路蜿蜒往山顶走,大约20分钟以后就能到山顶。茶坛是一个木头搭成的观景平台,是特意留出来给大家看风景的。

站在茶坛上,一边是只露了一半脸、很有韵味的西湖水;一边是小半片高楼林立的主城区;转身则全都是绿意盎然、满是茶田的狮峰、龙井八景、茅乡水情,好像西湖边的茶园,在观景台上转一圈,都看得到。

龙井馆区的展厅不少,包括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展厅等。

世界茶展厅,以“世界茶·茶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茶远播的历程,展示了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传播。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茶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饮茶场景及茶饮、茶器。

中国茶业品牌馆里,把中国各地的好茶叶,都一一列了出来,比如英德红茶、湄潭翠芽、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浮梁茶、蒲江雀舌、大佛龙井等,一遍看下来,去各地买茶该买哪一种,你都能心中有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世界产茶的国家约有60个,喝茶的国家约有150个,在该馆至少能看到15个国家产的上百种茶叶,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展示茶叶品种最多最完善的地方。

王建荣还表示,中国的茶产业,“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中国有20多个省(市)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博还设立了中国茶业品牌馆,旨在建立中国茶产业品牌标准,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标杆,助力中国茶企实现茶的中国梦。

云南南临沧:世界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世界著名滇红之乡、天下普洱第一仓的云南临沧市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交界,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这里居住着佤、布朗、德昂、傣等26个民族,是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临沧到处都是美丽滇红、沧桑普洱和烂漫春绿,随处可以感受茶叶的馥郁芬芳,其茶产业在云南堪称四最――种植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茶叶品质最优;茶文化底蕴最深厚。

茶树是临沧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古茶树群落在境内均有分布,现已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八十多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十一万亩,拥有当今世界上最粗壮和树龄长达三千两百多年的世界第一古茶树――临沧市凤庆县竹箐栽培型古茶树王。

临沧被中外专家誉为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临沧段的茶马古道

在临沧,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淀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泉畔,无不飘荡着特有的茶香。

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烤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佤族的苦茶、煨茶、铁板烧茶;临沧的民族茶饮展示的文化,更是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令人陶醉,使人瑕想用土陶罐烤茶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茶俗。

招待亲朋好友,拿出平时精心采摘制作好的茶叶,直接抓一小撮茶叶放在土陶罐用火塘上的红碳,边烤边抖翻动不迭,直到茶发出浓郁香味为好。紧接着在茶罐里冲入烧开的清洁的天然山泉水,茶罐立即喷出气泡发出咕噜咕噜涨水声。这样沏泡出的茶,汁浓苦香,浓醇香酽,风味独特。

组图:云南沙溪古镇 凝结的茶马记忆


从大丽路拦车到洱源,1个小时转到剑川,3小时后再换面包车,143公里之外,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沙溪,躺在大理与丽江之间的坝子里的一座小城。和云南的很多小城一样,位于茶马古道上的沙溪,曾经拥有过繁荣昌盛的花样年华,却在近代归于静寂。

2001年,一位瑞士学者的造访,抹开了它扑面的尘埃。隔年,沙溪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市集入选2002~2003年度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评出的100个濒危遗址名录,与在9・11事件中灰飞烟灭的纽约世贸大厦出现在同一个名单中。沙溪开始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里。

沙溪古镇

客栈里的马帮往事

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茶马古道形成之前,马帮的铃声就已千百次地飘荡在沙溪。沙溪的历史,也映射着马帮的兴衰史。

沙溪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联系着南北交通,同时,拜环境所赐,气候舒适,物产丰富。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说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贸交易,也为马帮补给提供了条件。大米、食盐、香油、乳制品、日用品,应有尽有,沙溪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此外,沙溪周遭还有众多盐井。对内陆山区而言,食盐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当年所有通往盐井的山路上都设有官方的关卡,专课盐税。沙溪西南方的弥沙盐井,所产食盐味道极佳,此外周边拉鸡井、云龙诺邓井的食盐也通过弥沙大量运到沙溪交易,一时间周遭山谷里马铃声回荡不绝。

清脆的马铃声,在暮色降临之前的那道缝隙里挤进了沙溪的村子。马蹄上的铁马掌不耐烦地拍击地面上的红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这一晚的落脚地。斯诺的这段描述,好似武侠片的开场。刚到沙溪,我的首要任务也是寻找落脚的客栈,最终选定的老马店,就位于四方街最显眼的位置。所谓马店,字面解释,是专门为马帮服务的店面。

古镇黄昏

最初的马店不过是主人家空置的房子,后来有了特别为马匹准备的草料房。当时由于房间有限,马脚子(普通的赶马人)晚上通常就在街上打地铺,只有马锅头(马帮首领)才有资格住在客房里。

对马帮来说,住马店,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货物与马匹的安全。现在老马店的二层仍然保留着当时马锅头们睡过的床。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一个木头箱子,只能从上面掀开,马锅头把贵重物品放在箱子里,晚上就睡在上面,别人无法打开箱子,马锅头便可以安心过夜。店中的墙头还有开向后院马厩的镂花窗子,透过它,马锅头可以对自己马匹的情况一目了然。

我要了一间客房,房间空荡整齐,墙上挂的一面锣是唯一显眼的物件。店员解释说:在曲折的山路上,马帮锣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提醒背着笨重篮子走过的路人,防止与马帮相撞。对于一般的步行旅客来说,如果听到这不祥的锣声,唯一的反应就是飞快跳到路边的空旷地带,以免万一被马队挤下沟或是踩折腿。以马帮行进的速度,若是两队骡马相撞,必将是一场灾难。骄傲而嫉妒的头骡会寸步不让,各自只顾往前闯,可能会把对方推进路边很深的灌溉渠里去,或是撞到路边的山石上。而其他的马也绝不会停下来,混战中会互相冲撞、嘶叫,甩开驮子,摔下马上的人,等它们被赶马人一边诅咒一边拉开时,现场早已一片狼籍,瓷器之类易碎的物品很难幸免。

入夜,站在房间的镂花窗前,可以看到四方街坊上最高的建筑――戏台与魁阁黑色的剪影,还有繁星及虫鸣为伴。这要价颇贵的酒店自然不会让人在木头箱子上入睡,房间里的大床绵软舒适,躺在上面,闭上眼睛,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想象为一出古装剧的主角,西风斜阳,古道归鸦,千万里风尘飘过,只求一夜安息

雕塑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