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大师:品茶如鉴宝

发布时间 : 2020-11-30
鉴别安吉白茶

鉴别安吉白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鉴宝大师:品茶如鉴宝”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楼翼之认为书画收藏鉴别和品茶一样都要站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一谈到茶,楼翼之就滔滔不绝。

书画鉴定专家楼翼之

楼翼之是央视《鉴宝》栏目的书画鉴定专家,他在节目中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对藏品的鉴定对观众来说都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令人兴奋的体验。楼翼之凭着自己扎实的鉴定水平和专业的工作态度受到众多藏友追捧,拥有一大批粉丝。作为中华收藏网艺术鉴定中心副秘书长,楼翼之是书画鉴定界的权威。每次见到楼翼之老师,总是被他那面色红润、神采奕奕的样子所感染,楼翼之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他认为品茶和鉴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于生茶活,楼翼之一样用鉴宝的心情来对待。

楼翼之认为书画收藏鉴别和品茶一样都要站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一谈到茶,楼翼之就滔滔不绝。说到现在的茶叶市场,楼翼之表现出了忧虑,茶叶质量混乱、价格不统一、加工渠道不清晰。爱茶的人都珍惜茶,茶叶有质才有价,像鉴宝一样品茶,才能喝到真正的好茶。

书画鉴定专家楼翼之

楼翼之泡茶,首先得选茶和鉴茶,只有正确鉴茶,方能决定冲泡的方法。他试着找各种茶的优点,而不用千篇一律的心态去泡茶。品茶首先是一种心情,再是茶的味道,通过品茶把心情放松下来,才是真正的享受。多年的鉴宝经验,让他对身边的事物都用欣赏、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楼翼之喜爱红茶的香醇,在品尝了福建名茶"桂凝红"之后赞叹:口感既醇郁圆润而又鲜灵清爽,还带有一丝桂香,不愧是名茶坦洋工夫红茶中的极品。

人生,对爱茶人而言,就是一杯温热的茶汤;而生活,就像翩跹在茶汤中的那片细叶,浮沉不定,却在形神俱散之后仍余一缕清香萦绕在人间。楼翼之每天喝一杯茶,让自己体验一种宁静,这就是鉴宝大师的茶生活

茶文化精选阅读

皈依三宝是哪三宝?皈依与佛茶文化


佛教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正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明代人将在花园中品茶列为十大最煞风景的事之一,《瓶史》的作者袁宏道却说花下品茗是大雅之事。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品茶实际上是一件私人化的事吧。日本的仓则行洋在《艺道的哲学》中说,“茶道是茶至心之路”,“茶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仓则行洋的话不无道理。茶道与宗教一样,都是属于个人的心灵之道。茶道这门生活艺术承载了宗教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文人僧侣创立和发展了茶道,并将茶道与佛教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心灵的宗教。

茶道皈依具有三重含义

一、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二、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三、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层次。

皈依佛与佛教中的茶文化

一、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泛神论”的文明之中,因而具有宗教文化的基因。对于农耕时期的茶农来说,陆羽是他们的职业神,茶树是自然崇拜物,茶寮、茶室、茶肆在功能上近似宗教场所,茶客与茶师则仿佛宗教徒与教职人员。这样的类比或许不太恰当,但毋庸置疑的是,茶道内含了宗教文化的基因。

二、禅宗赵州禅师常以“吃茶”棒喝求法者,以使求法者明心见性。有一位僧人到赵州拜访禅师,禅师问来访者“新近曾到此间么?”来访者回答说“曾到”,禅师回答说“吃茶去”。赵州禅师又问来访者,来访的这位僧人回答说“不曾到”,赵州禅师淡然如故,答一声“吃茶去”。后来,寺院的院主问禅师,“为什么曾到也说吃茶去,不曾到也说吃茶去?”赵州禅师便呼一声院主,院主答应一声,等着禅师道出个中原委。禅师缓缓答道:“吃茶去”。

三、禅师是禅的参悟者,他们透过一声棒喝、一杯香茗来传承心的顿悟,张扬禅的思想。在禅者的思想深处,有许多东西是难以用文字去阐述,只能依靠心与心的契入。时过境迁,赵州禅师回答“吃茶去”的刹那已经逝去,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到那个时代、那个情景去聆听这一声棒喝,参悟禅者的心灵智慧。大约这一声“吃茶去”便是茶人与禅者的“道”,它像一扇半开半掩的哲学的门,里面洋溢着的是生活的禅意。茶,在修身养性时融通了禅意;禅,在日用平常处淡泊自守,恰似茶性。禅与茶,正是走往心灵的方式。

三、中国的僧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在坐禅时可以提神,二是在饮食过饱时可以帮助消化,三是可以抑制欲望。茶因为有这“三德”,被认为有利于丛林修行。在丛林修持者的心目中,禅与茶本是一味功夫,茶道从禅宗而来,并以禅宗为皈依。泽庵宗彭的《茶禅同一味》中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茶室是茶人修心悟道的道场,禅茶交融,可契悟迦叶会心一笑,祖师拈花之意。

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茶是最朴素的生活之道,是人人都会的禅修。一泡茶,不同的人便能泡出千百种滋味。当茶主对众落座,打开壶盖观察茶炉上水的温度,茶客的肃穆与庄严亦流溢到空气中。摆开茶具,开始温壶,从高处飞流直下的水发出动听的声响。茶则微微颤动,随着一双有故事的手安然落入壶中。几番沉浮,几番温洗,茶叶出汤,茶客闻香、品茗,茶汤周旋唇齿,自然入喉,舌底鸣泉如饮甘露。这时候,茶主与茶客的脸上,都显出无欲无求的表情来。一场茶的禅修,已然入心。

五、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的田村珠光,是15世纪时奈良称名寺的一位僧人。每至茶会,田村正襟危坐于草庵,细细品味各种茶艺,捕捉茶道之中传来的佛法大意。终于,在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中,田村有所顿悟:“佛法存于茶汤”。

皈依茶道在生活中的演绎

回忆里披荆斩棘,在一杯茶里演绎皈依。生活中会有很多无奈,所以每一段故事都有了情绪;空杯里盛着太多可能,所以每一杯茶都是一种禅悟。佛家有云:空是有的最初因缘。倘若生活如茶那般,我们大多做不到空杯以对,在一杯茶里寻寻觅觅,坚守信仰,演绎皈依。而那杯放不下的茶,是一群人的现世安稳,是两个人的相濡以沫,是一个人的岁月静好。当然,执着于某一杯茶,某一种味道,也未必不可。只是在空是有的可能的前提下,若能做到空杯对生活,想必人生会有喝不完的好茶。

皈依三宝延伸阅读:

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诸佛。平日所见的佛象,因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诸佛为教导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而宣说的教法。平日所见的经书,因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经书就是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法的清净和合的教团。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行者尊重。但不可以为个别僧人就是僧宝。

皈依三宝有六种含义

第一,希有之义,指三宝为世间难得之珍宝。

第二,明净之义,指三宝远离有漏法,无垢明净。

第三,势力之义,指三宝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德自在。

第四,庄严之义,指象世间珍宝可庄严世间一样,三宝可庄严出世间。

第五,最胜之义,指三宝为法中最胜。

第六,不变之义,指三宝是无漏之法,不为世间之法所动。

陆羽品泉烹茶鉴水的故事


陆羽一生对茶的研究极为透彻,被后世誉为“茶仙”、“茶圣”、“茶神”。在其生平经历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阐也很多。唐朝张又新在所著的《煎茶水记》里转述了陆羽《煮茶记》中所记载的一则烹茶鉴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陆羽与李季卿,广德年间,代宗任命李季卿为湖州刺史。李季卿一行到达维扬(今江苏扬州)时,与陆羽偶遇。李季卿久闻陆羽声名,十分仰慕,因此决定与陆鸿渐一同赶往湖州郡。到达扬子驿(今江苏镇江市),将要进餐时,李季卿说道:“陆君善茶,早就天下皆知了,这扬子江的南零水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这“二妙”赶到了一块儿,真是千载难逢的事情啊,绝对不能这么算了!”

随即便命身旁军士携瓶架舟驶到扬子江江心汲取南零水。陆羽早已将烹茶器皿准备好,军士取水回来交给陆羽之后,只见陆羽用勺扬水观之日:“此乃扬子江之水,但并非南零之水,与江岸之水颇似”。

前去取水的军士力图争辩:“有不下百人亲眼目睹我驾舟深入到江心取水,我怎么敢有所欺骗呢?”陆羽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当瓶中水剩余一半时停了下来。再次以勺扬水说:“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刚刚狡辩的军士闻陆羽此言非常害怕,连忙赔罪说:“我从南零取水之后,驾舟回岸时,由于水流湍急,船左右摇晃,瓶中南零之水洒出了一半,我担心剩余的水太少,就在岸边汲取江水以增补之。处士实乃神鉴,小人再也不敢说谎了”。李季卿和随船其他宾客在场者共数十人无不被陆羽的神鉴能力所折服。李季卿接着问陆羽说:“您既然如此熟悉水性,对所经历地方水之优劣,可否都有精确的判断?”陆羽回答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在座众人听之甚奇,于是请陆羽依照次第共介绍了各地的名泉佳水二十品。这则故事出自张又新的的《煎茶水记》,而张又新则是通过借阅一位楚地僧人的《煮茶记》而得知的这篇品泉故事,那时距离陆羽辞世已经十年了。 陆羽学识渊博,对诗词韵律和佛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为人诚信至上。他不仅具有丰富的茶学知识,而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极为高超的烹茶技艺,在僧侣文士和朝廷贤臣中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尊重。他穷其毕生精力编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而张叉新《煎茶水记》中的这则品泉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羽在茶艺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侗族八宝油茶茶艺介绍


油茶是生活在桂北、湘南交界地区和贵州遵义地区的苗族、侗族以及生活在鄂西地区土家族同胞最珍爱的饮料。油茶始于何时,尚无可靠的考证,连当地的老寿星也只知道有一首代代相传的民谣:“香油芝麻加葱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油茶喝三碗,养精蓄力劲头大。”喝油茶能除邪祛湿,抖擞精神,预防感冒,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把打油茶看得和做饭一样重要,家家户户常年必喝。

侗族八宝油茶

(一)配料

茶叶、米花、猪肝(或肉、鸡块、鱼、虾)、花生、葱、姜、茶油、盐等。

(二)基本程序

侗族人请客人喝油茶一般有六道基本程序。即点茶备料、煮茶、配茶、敬茶、吃茶、谢茶。

(三)解说词

第一道程序点茶备料

侗乡人热情好客,有贵宾登门必定要“打油茶”款待。所谓“打”,实际就是“做”的意思。打油茶,首先要点茶备料,点茶即选择所要用的茶。通常有干茶或幼嫩茶叶两种选择。备料就是把各种配料进行初加工,例如炸鸡块、炒猪肝、油爆虾等等。

第二道程序煮茶

煮茶时应在铁锅中倒进茶油井烧到冒青烟,此时倒人茶叶并不断翻炒到香气四溢,再倒入芝麻、花生米、生姜丝等炒几下,即可放水加盖煎煮。煮到茶汤滚开,将起锅时再撒上适量的盐、葱花和姜丝,油茶汤即煮好了。

第三道程序配茶

即把预制好的炸鸡块或炒猪肝、爆河虾、米花、糯米饭等分到客人的碗中,然后冲人滚烫的油茶汤即成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侗族油茶。

第四道程序敬茶

侗家向客人敬茶是先敬长者或上宾,然后再依次敬茶。敬茶时要连同筷子一并双手递给客人,井连声说:“记协、记协”(请用茶、请用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碗,并欠身含笑,点头称谢。

第五道程序吃茶

在侗族同胞家吃油茶千万别客气,吃油茶一般不得少于三碗,这称之为“三碗不见外”,否则就有看不起主人之嫌。吃完一碗后应大大方方地把空碗递给主人,主人会马上再为你添上,三碗以后你若吃饱了,则只要把筷子架在碗上或将筷子连同碗一起递给主人,主人就不再为你斟茶了。

第六道程序谢茶

在侗家吃油茶,一般从一开始吃,就要边吃边啜,边赞美。吃完后更要向热忱好客的主人表示感谢。若是喝了新娘煮的茶,喝完最后一碗时,应在碗中放些喜钱(也称为“针线钱”)双手递给新娘以示贺喜。二、土家族“毕兹卡”油茶

西藏餐饮四宝:奶,酒,肉,茶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日渐兴起,藏式烹饪作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藏餐饮食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新的原料不断增加,烹调技术不断成熟,在雪域高原出现了藏餐、中餐、西餐多种餐饮文化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揭开了西藏饮食文化的又一个新篇章。

有人说:“吃东西长肉是低端需求,吃出文化才是高要求。”

面对西藏餐饮四宝:奶、酒、肉、茶,惹无数游客尽流口水,原因并不是食物本身多么可口,其实,是餐式餐饮文化让人“想入非非”。

奶:雪域高原母亲的乳液

奶类制品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食品。奶类分为鲜奶、酸奶、干酪、酥油等。

酸奶是人们最喜欢的饮品,经过牛奶发酵而成。酸奶藏语称为“雪”,用未提炼过酥油的奶制成的酸奶叫“俄雪”,口感醇厚,营养丰富;提炼过酥油的奶制成的酸奶叫“达雪”,质量较差。

酥油藏语为“玛尔”,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离不开的食品。挤奶打酥油是每一个藏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种传统的劳作方式已经走进了艺术殿堂,在舞蹈、歌唱、影视作品里,常常会出现打酥油的场景。

每一个藏族妇女都会挤奶,奶是雪域高原留给儿女的乳液。那曲镇牧民平措说:“我们要挤一辈子奶,吃一辈子奶,雪域高原就是我们的母亲,乳白色的奶汁是母亲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能让我们吃一辈子奶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爱她、尊敬她。”

酒:上帝遗留在人间的甘露

酒是藏饮料的一大门类,藏族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松赞干布老臣韦·邦多日义策用青稞煮酒,邀请赞普到家中敬献饮宴,“以半克青稞煮酒,敬献饮宴……赞普乃与之盟誓。”

以青稞为原料可以酿制低度青稞酒、青稞白酒、青稞啤酒。

记者来到羌塘酒吧,见到了巴萨,他一边喝一边讲述西藏的酒文化。

巴萨说,在各类青稞酒里,被称为“达羌”的月酒和称为“洛羌”的年酒最好,这种酒在发酵好后不急于酿制,而是仍然密封坛口放置于阴凉处,放置数月加水酿制称为月酒,放置数年加水酿制称为年酒,放置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香。

关于藏族饮酒的礼仪,巴萨知道很多。他说,在婚庆节日聚会时,敬酒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受酒者,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反复弹三次,口中要说:“扎西德勒”,意为对天地神的敬奉。饮酒要遵循“三口一杯”原则,受酒者先饮一口,敬酒者蓄满酒杯,受酒者再饮一口,敬酒者又蓄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肉:菩萨给农牧民的馈赠品

在宽阔的藏北草原上,到处都能看到吃草的牦牛;在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自由奔跑;原生态的草场喂养出原生态的牛羊。

风干肉是西藏的特色肉类食品。在藏北冬季每家每户都会做风干肉。班戈县牧民西嘎说:“将牛羊肉切成肉条,挂在房间的横梁、绳索上,或者直接堆放在屋里的石头上,藏北冬季天寒地冻,气候寒冷干燥,牛羊肉经过数月自然风干后,口感酥脆。”

比起风干肉,煮鲜肉味道更有肉味。比起内地的烹饪,藏式餐饮烹饪作料种类较少。西嘎说:“我们不喜欢放很多调料,我们喜欢吃到原始的肉味,那种被人为烹饪出来的味道,我们藏北牧民不喜欢吃。在煮肉过程中,有时候什么都不加,有时候只加盐巴。”

原始的味道——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从餐饮文化中可以窥探到藏民族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饮食文化,需要了解,更需要包容。记者在八廓街采访了一位来西藏旅游的王敏,她在西藏当过三年教师。她说,第一次到牧民家里做客,阿妈端上了一盆牛肉,递过一把刀,她当时有些彷徨。后来对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多了,对于藏式餐饮就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藏式不加任何调料的水煮肉。

茶:藏民族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剂

茶有酥油茶、甜茶、清茶。

藏族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代。藏文史籍《汉藏史籍》记载,吐蕃时期,当时都松莽布支赞普身染重病于宫中休息,一天,一只小鸟嘴里衔着绿树枝在王宫楼顶上歌唱,赞普命人将小鸟丢下的绿树枝捡来,赞普将树叶的尖稍放在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凉爽口,加水煮沸,成为口感不错的饮品。于是,赞普命人在吐蕃全境寻找此树,最终在汉地找到了这种树,采摘回来熬制成饮料为赞普养身,使赞普立即康复。从此,藏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

据《滴露浸露》记载:“腥肉至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西藏藏医学院学生次仁说,从营养膳食角度来看,酥油脂肪含量高,能够产生大量热量以御寒,而茶叶中富含茶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生津、消食解腻功效,茶叶改善了以高蛋白、高脂肪为主要食品民族的营养结构。

吃喝总是与娱乐紧密相连,也就敷衍出了现代藏酒吧文化、现代藏茶馆文化、现代藏餐厅文化。

停留在乡村里,有茶馆相伴,不会寂寞;居住在城镇里,有酒吧相伴,不会无聊。其实,人与文化相伴,融入文化,感悟文化,人才能获得自由,才能超越自我。

古代茶典故李德裕与惠山泉​鉴水别泉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李冶《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茶诗鉴析


李冶

(?—784),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宫中。后因上诗叛将朱泚,为德宗所扑杀。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详解】

陆羽是孤儿,据说小时候曾被李家收养,与李季兰青梅竹马,从两三岁长到七八岁。

后因李季兰父母要回老家湖州,陆羽又被送回寺院。李季兰是唐时颇负盛名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象》称“自鲍照以下,罕见其伦”。陆羽二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象》称“自鲍照以下,罕见其伦”。

陆羽二十多岁时,为研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遍访名山,出产顾渚紫笋茶的湖州自然是陆羽要去的地方。当陆羽与李季兰再度相逢时,李季兰的父母早已亡故,她住在新昌玉贞观修道,两人互相成为唯一的亲人。此诗和刘长卿、皎然等人与陆羽交往的诗篇,以及孟郊、齐己等咏陆羽的诗,都是研究茶圣陆羽的宝贵资料。

品茗鉴史:“越陈越香”与普洱茶的革命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品茗鉴史:“越陈越香”与普洱茶的革命》内容,感谢阅读!

早在明清时期,由于普洱茶产地远离中原,从而保留了大量唐宋制茶遗风以及当地原生态的制茶方式。更重要的是:由于普洱茶远离销区,被迫与中原主流制茶方式进行错位竞争,绕开中原绿茶的主流消费市场,主攻藏区与满蒙贵族市场。同时因为长途运输的需要,普洱茶发展出了以饼砖沱为主的产品形态,以及喝陈茶的传统。

清末民国,随着普洱茶南洋通道的开辟,香港成了普洱茶最大的集散地与消费中心。这时,普洱茶因价格便宜耐泡,而成为香港、广东一带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消耗品。解放后,普洱茶在绿茶的冲击下极度萎缩,但在港台却完成土鸡变凤凰的神话。

首先,普洱茶具有实惠的特点,因此广受香港引车卖浆之流的欢迎,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港台经济狂飙突进期,其必然带来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繁荣,文化在向民间扩散,一些文化人深入民间挖掘民俗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入流的普洱茶文化。在这些茶人的努力下,通过建构普洱茶的文化体系,以“越陈越香”理论为核心创造出了普洱茶的全新价值。这也是中国茶叶的一场革命——对绿茶主张贵新传统的革命。

事情还不止于此,随着90年代以来,港台茶人深入云南茶区,又创造普洱的另一个核心价值——原生态价值。众所周知,港台经济的发展领先大陆二三十年。当大陆国门在八十年代打开,国家拼命发展经济,国民还在为生存而奋斗之时,港台已经由生存型的消费转向了满足型消费。其不再强调消费的数量,而是强调消费的质量,尤其是生态、健康观念的兴起,使得大家将目光转向能尽量保持天然状态的事物。当港台茶人深入云南探寻普洱茶的种植与加工过程,无疑如获至宝,因为中国的茶叶没有比云南的茶叶更天然、更生态的。他们将之称为原生态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宣讲,从而开创了中国精工做茶之外的原生态路径。

到了2000年以后,大陆经济通过20年的发展,国民已经告别了普遍贫困,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享受型、体验型消费,开始有了食品安全、天然生态之观念。而港台人从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越陈越香”“原生态”两个核心价值,这时已经初成体系,这无疑给大陆人消费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指南。于是,以邓时海、石昆牧为代表的港台茶人,就成为大陆茶文化的革命导师,越来越多的大陆人从绿茶、铁观音,转为普洱茶,加上普洱茶具有增值保值的金融属性,使得大家趋之若鹜,从而上演了一场疯狂的全民普洱茶运动。

关于本文《品茗鉴史:“越陈越香”与普洱茶的革命》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宝洪传香》的闽僧与闽茶


《宝洪传香》摆在书案,空闲时读上几章节,总能引发无限感慨。云南宝洪禅寺、昆明、浙江皎然、福建开元寺……仿佛是一副长卷,引人入胜。全书章节蕴含着浓郁浑厚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宝洪传香》是作者多年来对云南宝洪禅寺历史特性研究的总结。经过深入研究,解读了福建禅茶一脉的传播。

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也出现得很早,唐朝以前的文献记述不多,而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则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等等,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达30余首,可见茶在当时受人重视之一斑。

《宝洪传香》围绕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的历史,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新的风尚,茶会即是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中“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刚刚兴起,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等即是。这些不同的称法,表明当时社会对茶会或许未形成一致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种种迹象表明,茶会或许是由寺庙闽僧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品,而且是用以标榜俭朴的“素业”。这也给《宝洪传香》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

福建的禅茶博大精深,历史久远。据可考的文字记载,率先与佛教结缘的茶叶来自福建。福建佛教寺院培植的名茶,最早见于南安县莲花峰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莲花峰位于丰州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早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莲花荼襟”意思是说,在莲花峰上向四周俯视,只见茶园如襟如带,层层叠叠,尽是绿油油的茶园。摩崖石刻没有署名,只有落款“太元丙子”4字。莲花峰上“莲花荼襟”的摩崖石刻,比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陆羽撰的《茶经》还早404年,可算是福建最早的一处有关茶文化的摩崖石刻。莲花自古是佛教的象征,莲花峰上莲花岩寺的“莲花茶襟”摩崖石刻,记载了福建茶叶与佛教自古不分家的历史事实。《宝洪传香》在文中予以阐述,为点睛之笔。

福建禅茶文化对云南禅茶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中国乃至整个西南文化圈数百年,促进了闽滇两地的人文进程。千百年来,与《宝洪传香》描写的闽籍僧人玄尘一样,人们在茶叶种植、制作、品饮的开发中,引茶入佛,以茶参禅,创造了烛照千古、影响世界的禅茶文化,为禅茶文化作出了贡献。

该书作者林建、吴世界,得之于福建灵性山水的孕育,得之于闽越文化丰厚底蕴的培植,得之于知书达理的家族风范。因此,更能把握时代的契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广阔的时空交错中,将本土文化和独立人格熔铸于民族和时代的交汇点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精神礼花,在绚烂的历史添加了厚重的一笔。

《宝洪传香》是一部关于闽滇禅茶交流的长篇传奇故事。作者有感于闽滇两地禅茶渊源,搜集资料,巧借虚构的手法,演绎出闽人陈闽生悟禅品茶、开辟茶路、发扬禅茶文化的传奇故事。作品中厚重时代背景、丰富的禅茶文化,增加了作品的底蕴。主人翁遁入佛门并非避世,而是为了修身与弘法,值得敬仰。他身体力行,促进闽滇两地文化交流,令人钦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