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陶庵桃叶渡品茶鉴水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陶源茗黑茶 桃红茶 红茶配桃

陶源茗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张陶庵桃叶渡品茶鉴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代奇才张岱(号陶庵)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在茶事上也颇有研究,以“茶淫”自称。在张岱眼中,茶是其fi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品茶是他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晚明时期,瀹茶之风盛行,名士闵汶水素以善于瀹茶著称。当时的文人雅上凡是经过其住地,无论相识与否,都前去拜访,都将有生之年能尝到闵老子所烹之茶为人牛·大幸事。“茶淫”张岱在好友周墨农的引荐下,也前往南京桃叶渡去拜访闵汶水,恰逢阔汶水清早出门。跟见天色已晚,张岱在桃叶渡足足等了一天,人称“闶老子”的闵汶水才优哉游哉地踱步回家。两人见过札,未等张岱开口,闵汶水忽然径自向门外走去,一边走一边自言道:“啊呀!我的拐杖!”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焦躁不安?但嗜茶如命的张岱下定决心:吃不到茶,绝不会去!直到初更时分,闶汶水才返同家中。进门后,发现张岱还在,着实吃了一惊。张岱毕恭毕敬地将来意说明后,闵汶水当下亲自当炉煮茶,款待这位天下少有的“茶癖”。

闵汶水将茶奉上之后,张岱并没有急着品饮,而是闭上眼睛,细细闻了阐那逼人的茶香。随后小呷一口,不由得惊叫一声:“绝!”连忙问闵汶水:“敢问先生,此茶产于何方?”闵汶水有意考验一下张岱,便随口同答说:“此乃阆苑茶”。张岱听罂又细细啜了一口说道:“先生为何骗我呢?这茶虽用的是阀苑茶的制法,但却并非阆苑茶”。闵汶水满意地一笑说:“依君看来,此茶产下何地?”张岱举杯又饮下一口茶后接着说道:“莫非是罗齐山的名茶?”

“奇!奇!”闵汶水对张岱的品茶能力很是赞赏。张岱继续问道:“先生这水是哪里的水?”闵汶水回答:“此乃惠山泉之水”。张岱笑道:“老先生又在骗我!惠山泉与此地相隔甚远,焉有千里致水而不见水老之理?”闵汶水道:“此水实乃惠山泉水,只是在汲水前务必要将泉井淘净,等到后半夜新泉涌进时立即汲之,这就是此水新嫩而不生杂物,甚至比寻常的惠山泉还要优质的原因所在啊”。须臾,闵汶水又持来一壶新茶,一边为张岱斟上,一边口中说道:“您再品味一下这茶”。“此茶香气浓重,滋味醇厚,非春茶莫属!而刚才饮的则是秋茶”。张岱恭恭敬敬地回答道。闵老子顿时大喜道:“老夫已年逾七旬,你是我所见过的对鉴水品茶最为精通的人!”二人以茶会友,终成忘年之交。

后来,张岱自己编撰的《茶史》手稿完成后,还专门与闵汶水进行研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书稿即将付梓之时,清军南下,彻底瓦解了明朝统治,而《茶史》的书稿在战乱中也不幸散佚,流传至今的唯序文而已。

茶文化精选阅读

陆羽品泉烹茶鉴水的故事


陆羽一生对茶的研究极为透彻,被后世誉为“茶仙”、“茶圣”、“茶神”。在其生平经历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阐也很多。唐朝张又新在所著的《煎茶水记》里转述了陆羽《煮茶记》中所记载的一则烹茶鉴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陆羽与李季卿,广德年间,代宗任命李季卿为湖州刺史。李季卿一行到达维扬(今江苏扬州)时,与陆羽偶遇。李季卿久闻陆羽声名,十分仰慕,因此决定与陆鸿渐一同赶往湖州郡。到达扬子驿(今江苏镇江市),将要进餐时,李季卿说道:“陆君善茶,早就天下皆知了,这扬子江的南零水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这“二妙”赶到了一块儿,真是千载难逢的事情啊,绝对不能这么算了!”

随即便命身旁军士携瓶架舟驶到扬子江江心汲取南零水。陆羽早已将烹茶器皿准备好,军士取水回来交给陆羽之后,只见陆羽用勺扬水观之日:“此乃扬子江之水,但并非南零之水,与江岸之水颇似”。

前去取水的军士力图争辩:“有不下百人亲眼目睹我驾舟深入到江心取水,我怎么敢有所欺骗呢?”陆羽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当瓶中水剩余一半时停了下来。再次以勺扬水说:“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刚刚狡辩的军士闻陆羽此言非常害怕,连忙赔罪说:“我从南零取水之后,驾舟回岸时,由于水流湍急,船左右摇晃,瓶中南零之水洒出了一半,我担心剩余的水太少,就在岸边汲取江水以增补之。处士实乃神鉴,小人再也不敢说谎了”。李季卿和随船其他宾客在场者共数十人无不被陆羽的神鉴能力所折服。李季卿接着问陆羽说:“您既然如此熟悉水性,对所经历地方水之优劣,可否都有精确的判断?”陆羽回答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在座众人听之甚奇,于是请陆羽依照次第共介绍了各地的名泉佳水二十品。这则故事出自张又新的的《煎茶水记》,而张又新则是通过借阅一位楚地僧人的《煮茶记》而得知的这篇品泉故事,那时距离陆羽辞世已经十年了。 陆羽学识渊博,对诗词韵律和佛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为人诚信至上。他不仅具有丰富的茶学知识,而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极为高超的烹茶技艺,在僧侣文士和朝廷贤臣中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尊重。他穷其毕生精力编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而张叉新《煎茶水记》中的这则品泉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羽在茶艺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古代茶典故李德裕与惠山泉​鉴水别泉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煎茶、庵茶、煮茶 看武媚娘那个朝代怎样喝茶


在最近热播的影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看到了许多喝茶的画面,在唐代时就有像现在闽南人这样的功夫泡法吗?

小编认为,影视视剧里头描绘的唐代人喝茶的细节还是与现实有差别的。有人说功夫茶泡法就起源于唐代,也有学者考究,应是起源于宋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唐代,饮茶之风就相当盛行。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以唐代为临界点,唐之前的人们饮茶为粗放式豪饮,或为解渴,饮则升斗,或看重的是茶的药用功能。饮时还要添加许多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饮时连吃带喝。陆羽很不欣赏这种饮法,认为破坏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细煎慢品式的煎饮法。

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箩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用箩细筛,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目前来看,功夫茶分福建、潮州、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州喝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品茶茶香四溢 茶入水 水含香 养身更养心


茶入水 水含香 养身更养心

古人常说,品茶讲究的是境美、水美、器美、艺美,如果你想把这四美都归置于心中,那一定要为爱家打造一个茶香四溢的空间才可以。在春暖花开之时,约上三五个好友来家中,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让愉悦的情绪围绕在身边,想想都觉得美。

古色古香的沙发茶盒

细腻而精巧

走在西部家具城内,可以看到许多古色古香,高雅沉着,并拥有细腻精巧的木纹沙发,因沉淀了时光内涵的痕迹,使得其自身散发着咀嚼的魅力。这样的沙发在淡黄的灯光下,极其温暖、踏实、亲切。麻灰色的布艺坐垫,在传统古木色的浓重基调间,找到了视觉的平衡点和立体感。这样的沙发还带有茶台功能,这更是为品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近距离接触机会。自带茶盒的沙发,其茶盒内部分为两层储物格,偌大的储物空间可以用来储藏不同种类的茶叶。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品茶空间过于单调,还可以搭配一些雕花玄关来进行点缀,如红色窗棂厚重古朴,黑色神秘不失典雅。也可以摆放一个石粉做的荷花台,或是铺一张地毯,提升家居空间的舒适度。

休闲座椅

“骨”“筋”十足 朴实而惬意

在每一个居室空间中,几乎都有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客厅阳台或是卧室里的转角阳台,但是大多数人会将其布置为洗衣间或是储物晾衣的地方。其实,阳台是最容易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在阳台上可开辟一小块喝茶的区域,那阳台区域摆放什么样式的茶桌合适呢?当然是休闲茶桌。在西部家具城中意迪威家具店内,有一套深色休闲茶桌椅,座椅后背有植物的雕花,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副乡村的味道。再配上圆形茶桌,很自然地把沉重感四两拨千斤的转化为现代流行的新式茶文化,有条件的业主可以在阳台上摆放假山、小水井、鱼池等组合出一个小花园来,或者走简约路线,以陶艺、木雕等简单点缀即可。

品茶之道,品茶的诗句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都有礼仪茶室,品茶的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茶道精神体现了和谐,尊重,纯洁,欣赏和安宁的基本原则。品茶之道是一种专注于精神灵性,放松和享受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的方式。这些原则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理想。重要的是要反思这些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

中国品茶文化品一杯茶,心中专注于茶道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可以获得纯净和平的心态,真正体会到茶的精致细微之处,并能认出茶。品茶作为一种精致的艺术作品,将一个人的欣赏扩展到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之外,超越了对味蕾的简单诉求。品茶之道涉及五种感官中的每一种。茶饮者品尝茶的颜色,香味和最后的味道,同时聆听杯中的酿造物的旋转并感受到满满的杯子的温暖。中国的品茶文化从中国古代就开始,对茶的热爱可以成为精神觉醒的开始。品茶之道,如何泡一杯中国茶第1步:冲洗锅。如果您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茶壶,请先用热水冲洗干净。第2步:将茶放入茶壶。

切勿用手或金属来处理茶叶。仅使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勺子。储存茶的最佳方式是放在玻璃罐中,放在冰箱里。

您添加的茶量取决于您计划服务的人数。通常用干茶叶填充小罐1/4至1/3满。

第3步:加热水。

根据您制作的茶的类型,您可以将水加热到不同的温度。绿茶的水不应该煮沸。它应该只加热到足以使微小的气泡从水壶底部升起(约85°C)。

茉莉花茶的水可以稍微热一点,乌龙茶(乌龙茶)或黑茶的水可以煮沸(100°C)。

切勿在微波炉中加热茶水,也不要使用某些水槽中的即热式热水器。用传统方法加热,在水壶和炉子上。

然后将水壶中的水倒入大型粘土茶壶中。舒适的放置在大茶壶周围将保持温暖。

步骤4:从这个大茶壶中将水从一定距离倒入小茶壶,直到叶子被水覆盖。

几乎在热水倒入小茶壶后立即将水倒入小茶杯中。

你不会喝这种茶。这种浇注的目的是为杯子加热和加热。

步骤5:用水重新填充茶壶。

然后从第一次倒在茶壶上的茶杯中清空茶杯。这样可以保持茶壶的温暖,并有助于治愈茶壶的粘土。

第六步:将茶倒入茶杯中。请注意,这第一份茶应该实际上“冲泡”10-30秒。当你把茶杯倒在茶壶上时,是时候把茶从茶壶里倒进杯子里了。

随着每次后续输注,在酿造时间增加约30秒。好的茶会产生至少3次输注。

步骤7:将茶杯放入漆,木或竹架中。优惠给您的客人。如果您是客人,请用双手接收茶杯和支架。

要喝茶,用左手拿着茶杯架,用右手的手指轻轻抬起茶杯。每个茶杯将容纳2或3啜茶。

补充说明

最优质的茶是昂贵的,即使是散装的,但仍然比茶袋中的茶更便宜,质量更高。我们在这里品尝的四种茶是:西湖龙井(绿色),铜亭湖绿峰(绿色),铁观音(乌龙茶)和普尔茶(黑色)。

品茶的诗句茶文化诗词:茶语人生经典句子古代「茶诗」中的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茶文化茶与诗-茶中有诗意,诗中有茶味描写茶道的诗句赏析七碗茶诗茶席之美静而不争诗情画意中感悟茶道

品茶


品茶,不似喝茶。喝茶只为解渴,品茶,品的却是一份情怀,这是一种难得的恬静悠闲的生活享受。本不喜饮茶,觉得入口平淡,不似酒来得猛烈刺激,后渐渐接触,渐渐迷恋,直至无法自拔。

喝茶的人或许很多,但懂茶的人却不见得有几个。何为品茶?品茶重在“品”字,需要慢慢品味,仔细体会,急不得也不能急。品茶与饮酒并不相同,饮酒重在氛围,人越多气氛越好,饮酒才越痛快;而品茶注重精神感受,上好的茶叶,精致的茶具,宁静悠闲的氛围才能品出茶的意境。独饮也好,共饮也罢,均有一番意境,邀上三两个好友,围坐一桌,品茶论道,闲聊几许,岂不快意人生。

虽然民间有“早不饮酒,晚不喝茶”的说法,但在我看来,一天中最适合品茶的时候却是夜晚这时。快速发展的社会总是逼着人们踉踉跄跄地前进,不给停歇的机会。劳累一天之后,歇息片刻,沏上一壶好茶,慢慢饮用,细细品尝,疲乏感倒是减少许多。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调,心旷神怡,世界皆显得平静和谐。

茶不醉人人自醉,淡淡的一丝香醇,深入心底;悠悠的一杯茶水,可静人心。那份香醇,那份淡然,都需要慢慢品,细细尝。

煎茶、庵茶、煮茶 看武媚娘那个朝代怎样喝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煎茶、庵茶、煮茶 看武媚娘那个朝代怎样喝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看到了许多喝茶的画面,在唐代时就有像现在闽南人这样的功夫泡法吗?

小编认为,电视剧里头描绘的唐代人喝茶的细节还是与现实有差别的。有人说功夫茶泡法就起源于唐代,也有学者考究,应是起源于宋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唐代,饮茶之风就相当盛行。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以唐代为临界点,唐之前的人们饮茶为粗放式豪饮,或为解渴,饮则升斗,或看重的是茶的药用功能。饮时还要添加许多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饮时连吃带喝。陆羽很不欣赏这种饮法,认为破坏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细煎慢品式的煎饮法。

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箩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用箩细筛,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目前来看,功夫茶分福建、潮州、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州喝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关于本文《煎茶、庵茶、煮茶 看武媚娘那个朝代怎样喝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沏茶的水 茶与水,水与火


原标题:茶与水,水与火

在我们这个茶的国度里,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排在末尾的虽然是茶,但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学问,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

在人的一生中,烟,做过你的朋友;酒,也做过你的朋友,但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医生会劝你戒烟,戒酒,即使无人相劝,这两项嗜好,也会淡出你的视野;而能坚持到最后的朋友,却是茶。应该说,茶不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客人到访,沏茶相待,谈天说地,茶最提神,读书写作,茶助文思,上班开会,必备者茶,倘没有了这样一位感情中间物的茶叶,中国人的生活大概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了。

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名《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的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为什么火在煎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因为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宋人庞元英在《谈薮》中说:“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为蟹眼,渐大者曰鱼眼。”而讲究饮茶的古人,则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唐代陆羽《茶经》下卷第五篇,谈到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东坡诗中还有一句“贵从活火发新泉”,何谓“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到一个适当的程度,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够得以最佳状态地发挥。

茶,盛行于唐。作为商品,开始榷税,也始自唐。唐德宗时名臣陆贽回乡探母,途经寿州,剌史张缢赙礼甚厚,陆贽一生廉介,只取茶一串,以示领情,可见唐代中期,茶已是广泛流通的生活用品。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经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补救,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对这位朋友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幸勿瞒我。这个传说,透得有点玄,一江之水,也许会有一点细微差别,此公的味觉,能敏锐到这等程度,很难令人置信。但唐代文人的饮茶水平,达到很高境界,也是事实。陆羽的《茶经》三卷,能在大历年间出现,成为茶艺的不朽经典,而陆羽也被后世奉为茶圣。这都足以证明盛世唐朝,也是茶的辉煌时期。

到了宋代,商贸发达,市场繁荣,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制茶工艺日益进步。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而且两极分化。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名《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宋人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始于丁晋公(丁谓),成于蔡君谟(蔡襄)。始造小片龙茶,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或歇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茶铫,泥炉,烧炭,颇为考究,好水,好茶,好火,更是不在话下。这就是说,今人冲茶,通常只考较水温而已,古人煎茶,除了在意水温之外,更关注火候。所以说,古人饮茶,讲究的是的“火候”二字,因此,要比今人麻烦些,繁琐些,但也精致些,高雅些。至今还保持着古老饮茶风俗的倒是东邻日本的茶道,和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庶几近似。我见识过茶道的表演,也领教过功夫茶的操作,好是当然的了,但考较起古法来,都有不太讲究火功之嫌。其实,无水无茶,茶离不开水,同样,无火也无茶,茶更离不开火。

其实,若是将茶拟人化的话,水就是这个人的生存环境,而火则是这个环境的时代背景,三者高度一致,便是沁人肺腑的好茶一盏。反之,火力过旺,有烧干锅的危险,火势太弱,难保很快就会熄灭,太靠近了火,存在着灼伤的可能,离火太远,又会感到寒意浸人。煎茶如此,泛想开去,为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做事情,有深浅之别,打交道,有厚薄之分,写文章,有高低之差,用感情,有浓淡之异。老实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种远和近,亲和疏,冷和暖,前和后的尺度上的如何衡量,和分寸上的如何掌握的问题。

因此,苏轼的《试院煎茶》,告诉天天喝茶的我们,茶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煎,人也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温不火,不急不徐,进取而不保守,积极而不躁急。茶就是这样的品格,不是十分地强烈,但也不是那么怯弱。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