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茗茶何时能终结甲胺磷超标

发布时间 : 2020-12-04
天福茗茶绿茶 天福茗茶骏眉红茶价格 雨花茶天福

天福茗茶绿茶。

天福茗茶何时能终结甲胺磷超标

近日,记者在联系天福茶业采访时竟然在网上意外发现茶叶业界一个奇特的现象———全国茶叶行业唯一持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天福茗茶居然在各地抽查中多次上榜黑名单。对此,记者连线位于福建漳州的天福集团,但对方对记者的质疑不予正面回应

广州查出天福茗茶甲胺磷超标

2007年7月中旬,广州市工商局发布12个茶叶批发市场9个商超2个个体经营户经营的茶叶质量检测报告:26款茶叶甲胺磷、滴滴涕等高度农药残留超标,6款茶叶重金属铅超标,合格的仅为77批次,实物批次合格率也只有67.3%。

在甲胺磷农药残留超标“黑名单”上,三款天福茗茶位列其中,分别为凤凰单枞天福茗茶散装型,检验结果为甲胺磷、乙酰甲胺磷超标;天福集团闽侯天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春螺天福茗茶250g/包型,呈现出甲胺磷超标;同为天福集团闽侯天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铁观音天福茗茶250克/盒型也是甲胺磷超标。

专家表示,甲胺磷是我国目前产量最大的一种高效、高毒有机磷杀虫杀螨剂,甲胺磷对人畜高毒,不宜用于观赏、蔬菜、茶树、烟草及药用植物,在可施用的作物上使用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在稻麦收割前1个月内停止用药。

天津西安抽检也上黑榜

2006年12月,西安市质监局公布了对茶叶市场进行质检抽查的结果,天福集团闽侯天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福茗茶”茉莉花茶和“天福茗茶”龙井茶被检粉末超标,同时标签被判不合格。

2007年8月,天津市工商局在发布流通环节茶叶质量监测报告显示,经检测4个批次茶叶质量不合格。在上述不合格批次茶叶中,其中标称为天福集团闽侯天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日期为2007年5月15日、规格型号为250克/袋的天福茗茶牌茉莉花茶。

由此朔及以往,天福茗茶农残超标事件依然不断。2004年8月,国家卫生部通报茶叶和食用菌抽检结果显示,天福集团天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福茗茶”春毫茉莉花茶和兰级铁观音六六六、滴滴涕不合格。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有机氯六六六和有机汞农药滴滴涕的残留指标含量均不得超过0.2mg/kg,如果超标可危害人体健康,甚至有致癌的可能。

天福茗茶甲胺磷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何时才能终结,消费者期待厂家有个圆满地答复。(蒋杰升)

精选阅读

天仁茗茶如何利用独特包装提升品牌形象


天仁茶叶公司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领导地位,采用可重复封口的拉链袋包装。这种包装袋由ZIP-PAK提供,非常方便消费者合用。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必须积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还有中间供应间,那他们也必须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是台湾最大的茶叶生产商,该公司在台湾及国际上的历史已有50年之久。天仁之所以成功,秘诀主要是与消费者保持密切关系和通过供应商的帮助满足消费者五花八门的要求。

2003年4月,市场上开始流行采用可重复封口的带衬料的软包装袋。由于这种包装台湾从未有过,天仁公司向他们信赖的Thomson Printing£Packing公司寻求帮助。

Thomson很快找到了Nishibe的设备,可以生产还衬料的ZIP-PAK拉链袋。这种新包装会带给消费者全新的视觉感受,并带有特殊的功能设计,非常实用。

将技术融入传统

天仁茗茶创建于1953年,深受台湾2300万饮茶人士的欢迎。公司在日本、马来西亚、北美都有零售店。经营着一个全球都有业务的企业,天仁当然了解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公司主要的策略有三点:第一,生产最好的茶叶;第二,采用中式的传统包装;第三,采用现代的研发、加工、包装和营销技术。

天仁的包装技术是公司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茶叶在很多亚洲国家被视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茶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天仁在竞争中意识到,高质量的传统茶叶将最终通过独特的包装设计来赢得消费者。

利用独特包装提升品牌形象

95年前后,天仁的消费者开始青睐软包装。天仁立刻同Thomson Printing£Packing公司联手开发可重复封口的自立袋茶叶包装。Thomson Printing£Packing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之一。可重复封口的拉链袋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保护茶叶免受潮湿环境的影响。消费者还可以在茶叶全部泡完后将这种可重复封口袋派作它用,这样一来也处延长了天仁产品的合用价值。

而后,消费者希望在不改变包装袋尺寸的情况下,拉链袋尽可能多装些茶叶。

例如,自立袋顶部是锥形的,多用的薄膜材料并不能用于容纳茶叶,而带衬料的包装袋就有这方面的优势。当时市场上还没有这种新包装形式的产品。因此天仁再一次要求Thomson 帮助寻找拥有这一技术的供应商。

新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天仁告诉我们,他们的消费者要求合用带衬料的反复封口袋时,我们立刻找到了解决方案。” Thomson 的黄董事长说。通过Nishibe的独家台湾代理商Ken-Hama公司,Thomson选择并引进了第一台Nishibe Kikai公司的HSP-500-STG设备。

“我们看到了Nishibe设备在几种生产应用上的潜力,因此我们立即做出了采购决定。”黄先生说,“尽管我们的投资非常巨大,但收益已超过了初期投资。由于新买了这台设备,我们生产能力得到了扩展,可以为很多例如宠物食品和咖啡等提供可重复封口的衬料袋。”

Nishibe拥有Zip-Pak授权的横向拉链专利技术的预成型制袋机。HSP-500-STG设备融入了Zip-Pak的最新技术,可生产宽度在100-350mm重复封口衬料袋。

天仁茶叶所用的包装袋,Thomson选的是PET、真空金属化聚乙烯对苯二甲酸或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薄膜,阴隔性能好。薄膜采用凹版6色或8色印刷。Thomson采用自己工厂里的Agfa,SCREEN或Creo印刷机完成天仁茶叶袋的图形印刷。而后印刷好的薄膜卷轴被送入Nishibe 的HSP-500-STG设备,完成袋子成型和拉链安装工艺。

黄先生说,“新包装袋外观看上去更好,更象一个盒子,而不是一平躺着的枕式袋。这种包装袋只要稍微增加一小点薄膜材料用量,就能提高不少容量,设计上可灵活多变。”

在改用新设计后,消费者纷纷注意到了ZIP-PAK拉链袋的优势。天仁茗茶非常信任Thomson公司,相信他们会提供满足我们,也满足我们消费者的绝佳方案。

这次成功推出拉链袋后,天仁计划其它几种产品也在短期内改用这一包装。有了这一便利的包装,相信不久以后,全球消费者都将接受天仁的产品,公司的发展将会更为壮大。

国际市场茶叶包装发展的新趋势

传统的茶叶包装设计主要注重图案、色彩和商标等视觉效果。随着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加之茶叶销售处于低谷,为迎合顾客口味,许多新的包装形式已悄然出现。新包装一般具有加工考究、用料独特及结构新颖等特点。

印度采用轻木原料制作成木质包装盒,其规格有15克、50克和250克三种,还在其木质包装上印上大写的“自1961年以来最天然、最好的大吉岭红茶”和“认证有机茶”等字样以吸引消费者。许多茶叶公司注意在内包装上下功夫,弥补木盒和陶瓷包装的缺点。内包装原料用纸和锡箔,都要尽可能的密封,以防止外部光照和温度、湿度影响茶叶的色、香、味。上述形态各异的茶叶包装及其变化趋势表明,世界范围内的茶叶销售竞争将从包装开始。

天福茶博物院——暗香盈袖品茶乐


天福茶叶集团是中国的一个知名茶企,作为一家知名的茶叶连锁机构,其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均开办了连锁店。天福茶博物院位于福建省漳浦县的324国道旁,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参观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院。

虽然是春节,但漳浦“天福茶博物院”仍然络绎不绝。院内一场以“暗香盈袖茶集·赏梅问茶”为主题的新春茶会,在这国家4A级景区天福茶博物院举行。

此活动,漳浦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陈少华参加,以及数百名游客在梅园中赏花品茶,共享阳光明媚的春色美景。

茶会期间,主办方安排了丰富的互动活动,包括中国传统茶道展示、古乐、舞蹈演出等。好茶有三个要点:“茶为子,水为母,器为父”。现场泡茶师们为大家准备茶具,泡上不同的茶叶,为茶友爱好者了解茶叶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据一位天福茶博物院女士陈惠端介绍,该茶博物院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大观园。由于市场节奏加快,茶叶承载的文化价值正在提升。春节期间,每天有1000多名宾客到天福茶博物品佳茗、赏茶艺、悟茶道。此次茶会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茶会特地设在早春梅花盛放之时,使得这里更加诗情画意,徜徉在大自然赐予的美景里,赏梅迎春,以茶会友,体验茶艺乐趣,感受茶语魅力。

茶叶铅超标不等于茶汤铅超标


最近,国内一些媒体比较集中地报道了龙井茶铅含量严重超标的事情,外电纷纷转载,并引起国内国际一系列连锁反应。近日由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上海主持召开的研讨会上,茶叶研究和检测部门专家与卫生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的专家就此问题再起争议。

各路专家在发言中一致认为,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的检测结果是正确的,但他们同时又对现行的国家茶叶卫生标准提出质疑。这一标准是1988年制定的,要求铅含量的限量指标≤2mg/kg(坚压茶为3)。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标准研究室主任鲁成银认为,我国茶叶中铅的限量值主要是参照一般食品对铅的限量要求,而测定茶叶于物质的铅含量,当时对其是否适合茶叶考虑得并不够充分。另外,此标准定于1988年,至今已有10多年,各方面情况都有了很大变化,有值得修订的必要。如近些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个别茶叶产品确实不同程度地受到铅的污染,又如检测设备与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对铅的检测的灵敏度等。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先生认为,我国、日本、斯里兰卡、印度、英国、瑞典、德国的科学家都曾分析过各种茶叶中的铅含量。斯里兰卡曾分析过各国茶叶中的铅含量,中国茶中铅含量是最低的。茶叶中铅的允许残留限量我国定为2mg/kg,而澳大利亚、加拿大为10mg/kg,日本为25mg/kg。大多国家尚未制订标准。这说明茶叶中含铅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比例不高。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现行茶叶卫生标准中铅的限量指标太严。国家技术监督局茶叶检测中心受杭州市西湖区政府的委托,对西湖龙井已作了5年的跟踪研究。据副研究员、办公室翁主任说,5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卫生部门呼吁更改铅的现行标准。

那么,茶叶和茶水中究竟有多少铅,对人体又会有怎样的影响,记者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前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博士导师陈宗懋先生。

陈教授说,茶叶中的铅有多少会通过饮茶汤进入人体,这个问题目前说法不一,实验结果也有差异。但在茶汤中测出的量一般在10微克/升以下。假设按茶叶中有5mg/kg(超标1.5倍),如150毫升水中用5克茶叶(比常规用量高),铅在茶汤中的浸出率按30%计算,那么150毫升茶汤中只含有5微克/升铅。我国规定饮用水中的铅标准是50微克/升,是它的10倍;世界卫生组织和日本规定的标准是100微克/升,是它的20倍。有专家说,城市空气中的铅含量都远远高于茶水中的铅含量。因此,即使以上述极端的假设情况计算,对饮用者也是安全的。

又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鲁成银副主任介绍,该“中心”日前进行了这样一项试验:将上海市技术监督局送来的此次抽检的最高含铅量的四种龙井茶,模仿沏茶,用100度沸水沏1小时后,测定茶汤中铅含量,结果四只茶汤中均未测出铅,可见,尽管茶叶中铅含量较高,但这些铅不溶解于茶汤或者浸出率极微量,从而可认为不会被人体摄入。

上海市技术监督局钱局长认为,茶叶中的铅含量逐年增加这种趋势首先应遏制。不管怎么说,茶叶中的铅含量超标总是不对的,至于标准是否合理可以讨论。

据了解,在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公布西湖龙井茶含铅量超标前,杭州市茶叶学会已向国家技术监督局递交了《关于对国家茶叶卫生标准有关铅指标的商榷意见》,而且引起了充分重视。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国际贸易间的“绿色壁垒”日益森严,作为绿茶出口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50%的浙江省,对发展有机茶和低残茶应有更迫切的要求。据悉,浙江省正在讨论通过《浙江省有机茶开发规划》,计划5年内使有机茶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

茶界泰斗张天福生前最后影像曝光


昨日,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辞世的消息传出后,整个茶界一片哀痛,多名茶界人士纷纷发文哀悼,称“108岁可谓是茶寿,张老千古!”今日,小编为大家披露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生前最后影像,让我们一起缅怀茶界之光!

2017年6月4日9:22,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于福州仙逝,享年108岁。

张天福先生用一生的寿数写完一个圆满的“茶”字,而他曾说过的话,则奠定了他为茶倾其一生的志愿。

“一只脚进了茶界就再也拔不出来,能够兴茶富民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张天福

张天福先生生前最后的影像(图片由林杰先生提供)

在得知张天福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茶语网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张天福先生的弟子林杰先生。林杰先生告诉茶语网,“张老从今年2月18日住院到至今已经108天,这段时间,张老的身体每况愈下。”

我们也了解到,张天福老先生今年以来身体状况就不太好。茶界人士也多有到病房探望,祝愿老人早日康复之举。

奈何天不使人间独美好茶,邀张先生仙驾极乐,人间茶缘已尽,再添仙界茶香!呜呼,张先生千古!

出生名医世家,他却将一生志向投入茶业

1910年,张天福先生出生在上海。隔年,父母带着他回到故乡福州,并开班了遂生堂西医局。自此,他便在医学世家的氛围中熏陶长大。

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

志在振兴祖国的农业茶业的他,选择了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他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选择了茶业作为人生第一目标,从此,与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后,他开始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福建茶业乃至中国茶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雪国耻他制作出中国第一台手推揉茶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天福先生满怀理想来到当时的福州协和大学任教,并开始筹办茶叶改良农场。

中国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捻茶叶制茶方法,张天福先生曾看到日本报纸上刊载中国茶农头上拖着长辫,裸着上身,赤脚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愤怒之极,张天福先生立志改变这种被嘲笑的落后生产方式。

1934年,张天福先生踏上了对日本和中国台湾茶叶的考察之旅,这次刻骨铭心的考察让他奠定了开创中国现代茶业事业的使命和信心。

1935年8月,他到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将茶叶科研与教育结合起来。随后又到崇安(现武夷山市)创办福建示范茶厂,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

他从日本引进红茶加工设备,后又亲自设计制作了适用于农村的廉价木质手推揉茶机。由于他开始构想设计木质手推揉茶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因此,当他的设想成为现实时,便将此机名为“9.18揉茶机”,以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可见一斑。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茶业改良场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先生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

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福建省建设厅、教育厅决定创办福安茶叶学校与茶业改良场,委派张天福先生为筹备员。

于1935年8月在福建著名茶区之一的福安,创办省立福安农校,在社口设立茶业改良场,张天福先生出任福安农校校长兼任茶业改良场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

70岁高龄之际,攻克乌龙茶做青难题

一生挚爱茶叶,张天福先生从未因为年龄的关系,而停下研究茶叶。

1980年,70岁高龄的张天福先生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

同时,张天福先生还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在他生命历程的后半段时间里,虽已百岁高龄,仍然忙得不亦乐乎: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或是整理资料,或是撰写文章。

在他看来,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必须分秒必争。他无数次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

俭清和静,是他对中国茶礼的哲学提炼

“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他晚年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经被茶界广泛推崇。

张天福先生的人生同样是淡泊名利、平静俭朴的人生。在他的家里,满满地摆放着各式茶叶样品。他一生爱茶,但并不以饮名茶自居。在他看来,“为茶”之道根本在于“为人”,“品茶如品人”。

他认为,无论是福建大红袍、铁观音,浙江西湖龙井,还是江苏洞庭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只要是自己最喜欢喝的,就是好茶。

他对到家里拜访的人十分讲礼貌,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都会一样热情款待,亲自到门口迎候,并为之泡茶。但对迟到者,不管身份怎样尊贵,他都会用“不给茶喝”作惩罚。

为了中国的茶叶,张天福先生一生都在积极奔走。正如张先生在百岁华诞庆典的发言中,谦虚地说:“我的一生,永远是学生,愿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于解决福建茶叶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要深入实践,从源头创新、打基础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深刻悼念张天福先生!永远缅怀这位一生都为中国茶界做无私贡献的好人!

“茶界泰斗”张天福出殡 亲友伤心泪流众人默哀


6月6日上午,享龄108岁的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州出殡,亲友遵照他生前遗愿,身后事一切从简。得知张天福辞世的噩耗,社会各界数百人纷纷赶来送别,全程也全程跟拍了出殡过程,缅怀他传奇的一生。

张天福出殡

上午8时左右,赶来看张天福最后一眼的人络绎不绝。“今天我们按张老遗愿,不搞遗体告别,还是有几百人自愿来了。”送行队伍中,“福建茶人之家”秘书长潘发斌告诉人民网记者,“台茶之父”吴振铎是张老的学生,台湾原来要组织20多人的团队来吊唁。他们根据张老遗嘱,谢绝包括香港、北京等外地来送别的好意,因为张老于心不忍,怕大家舟车劳顿,希望去世后尽快火化。

尽管他们婉拒了许多人,全国各地还是有不少人陆续赶来。潘发斌说,张老把一生献给中国茶事业,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张老退休后创建了“福建茶人之家”和“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两个平台,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张老还把自己最后的一套房子捐给社会,把这些年富余的收入都捐了出来,用于福建茶业发展。

“我原来对茶不感兴趣,是张老引领我走进茶的世界。”从建瓯赶来送行的老人杨廷生表示,得知张老去世,在外地的他迅速赶回,昨晚坐最后一班火车到福州,为的就是早上来送别张老。他评价张老一生厚道执着,为中国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场,还有不少穿白大褂的医生。“很多在医院里去世的老人家,我们都会来送别。”福建省立医院院长朱鹏立表示,眼前的灵堂是由医院搭建的,大家对张老都很尊重。

张天福一生牵挂茶,把茶礼提到人生境界的新高度。福建省农业厅退休干部郭功求说,他和张天福是44年的好朋友,他今天来送老朋友最后一程。在张天福10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要求郭功求来家里给他拍张满意的照片。拍照的前一刻,张天福让他等一等,进房间佩戴上了有“俭、清、和、静”四字茶礼的徽章。“俭、清、和、静”作为张老阅遍古今中外茶叶典籍后提出的茶礼,引起业界轰动。这四个字也被张老题写并装裱,挂在他家中客厅的显要位置。如今,这张张老100岁的纪念照,成为张老的遗像。

张天福是福建省农业厅退休干部,我国著名茶学家,2014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位80多年从事茶叶研究和推广的长者,清朝末年(1910年)出生于医生家庭。为了振兴福建茶业,他选择了农学。

张天福将一生贡献给中国的茶叶事业,开创了中国近代茶叶科研、教育之先河,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茶产业奠定基础。退休后,他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中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实现智能化做青,对乌龙茶生产具有革命性意义。他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期间,先后多次提出了有关发展茶产业、茶叶机械化、茶叶品牌、茶叶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对促进福建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茶寿”而逝


6月5日讯 昨日(6月4日),我国茶界泰斗,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80多年的张天福在福州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108岁,恰是茶寿之龄。

张天福107岁生日宴

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一户福州籍的名医家庭。后“弃医从茶”,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2年,张天福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的80多年里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1935年,他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他见证了100年来中国茶叶的兴衰,并且直接参与了复兴中国茶叶的伟大历史进程,被尊称为中国“茶学界泰斗”。张天福让中国茶叶重新走向辉煌,可他却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茶叶界的小学生”。

张天福热衷于推广茶文化,呼吁茶叶产业化。步入百岁高龄,仍然忙得不亦乐乎:他无数次被聘请担任全国、省级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评茶时他绝对不会第一个发言,因为他的意见会影响别人的评价。他曾说:“那样对参加比赛的人不公平。”

对于茶与长寿的关系,张天福曾开玩笑说:“一天到晚喝茶的人就像我这样。”作为“万病之药”,他坚持每天起床之后都要喝一大杯茶,加上平日从全国各地来的茶友,不论是政府高官还是山间茶农,他都用清茶迎客。常年下来,张天福一天差不多要喝茶百盅,而且品种多样。此外,他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定的作息时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配以些许水果。同时,他也强调自己总结的养生学“一足五忘”,即知足常乐,忘形、忘劳、忘怀、忘情、忘年。

春茶何时采摘何时上市?春茶怎么分类?


清明快到了,又是春茶上市的季节了,春茶一般是指春季采摘制作的茶叶,营养价值高、品质好,是一年中较好的茶叶,深受爱茶人士的亲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春茶吧!

春茶何时采摘何时上市?春茶三前:社前、明前、雨前的采摘时间:

茶家历来都有共同的品茶诀:茶贵新。因此,在茶叶商店里或在藏茶的茶罐上,常常可以见到“三前摘翠”的题词"三前"就是指社前、明前、雨前。标榜"三前",意指这茶叶采摘适时,不误佳期,是上品新茶。

①社前是指春社前,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这种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更加细嫩和珍贵。中国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运至长安的紫笋贡茶,就应该是属“社前茶”了

②明前是清明节前一天,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明前茶为独芽,颗粒饱满、均匀、圆润,泡茶水后喝起来没有苦涩味,应该是很清新的感觉,汤色明亮,不暗淡。

③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因气候因素,低温、雨量少,“雨前茶”的特色为叶身薄而短、香气扬、味微苦,性强质重。

另外不同茶树品种开采时间不同,春茶采摘时间一定程度上受到茶树品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海南白沙绿茶在一月底就有新茶上市;温州永嘉乌牛早品种在二月中下旬开始头采;福鼎白茶一般三月初头采;西湖龙井则要等到清明前几天;普洱头春也从二月中下旬到三月不等。

北方开采晚于南方,高海拔茶区更晚。受产区纬度和海拔的影响,江北茶区开采时间要晚于南方,通常在清明前后头采。而一些高海拔茶区,头采的时间更晚。

春茶还分为:早春茶、是春茶、晚春茶

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通常是茶叶刚长出两片芽尖,而叶子并没有完全展开。春茶分早春茶,中春茶和晚春茶。由于气候的原因,我国南北分布较广,气候异常太多,因而茶叶分类不能一概而论!

1、早春茶。

早春茶指从立春到清明节前十天以前。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中品质最佳的,因而价格也相对名贵一些。

2、中春茶。

中春茶指清明节前后各十天内所产的茶。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气温不断上升,很利茶叶生成。因而昆时茶叶产量大增,品质也非常好!

3、晚春茶。

晚春茶指的是清明节十天后到谷雨节前。清明后,气温上升更猛,更利天茶叶生长。相比早春茶和中春茶,晚春茶采摘的茶叶芽要大一些,大部分茶叶都已展开叶片。此时茶叶品质佳、营养价值也高,冲泡多次,茶汤依旧碧绿。

茗茶碧螺春制作


新茶上市时分,很多人都想多认识了解一下茗茶碧螺春,以下资料为茶叶门户网整理收集。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炒制特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搓团提毫: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 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于,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 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 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 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 炒干时作轻巧翻 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最新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二级、特一级、特级、一级、二级 。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茶界泰斗张天福辞世 多位茶学界名人哀悼惋惜


昨日上午9点22分,我国茶界泰斗,著名的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80多年的张天福在福州省立医院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108岁,恰是茶寿之龄,这一消息传出后,多位福建茶界人士纷纷发文哀悼,称“108岁可谓是茶寿,张老千古!”

张天福

正月以来身体状况下降

一直在省立医院治疗

福建省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张伟光会长说,张老此前身体一直很好,但今年正月过后,身体状况有些下降,随后在省立医院治疗。张天福先生的弟子林杰先生说“张老从今年2月18日住院到至今已经108天,这段时间,张老的身体每况愈下。”今早,张老因全身器官衰竭去世,享年108岁,用一生走完圆满的“茶”路。

福建茶人之家秘书长潘发斌介绍说,张老一生心系茶事业,在病床上,还时常关心中国茶界的事情,真是一生为福建、为中国茶事业做出巨大奉献。目前,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

得知一代泰斗张天福去世的消息,网友们纷纷发消息表示悼念和惋惜,包括多位茶学界名人,如中国文化产业出版社总编辑老聂、上海猴牌茶业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等。

自创揉茶机、开办第一所茶校.....

用一片叶子承载家国之梦

张天福老先生经历了一百年来的国事与茶事,见证了这个国家从支离破碎到崛起复兴。他希望一片叶子可以实现自己的实业救国理想,引入科技,开创茶叶教育,用茶叶承载了家国之梦。从20世纪到21世纪,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茶叶事业。

张天福一生都在研究茶,就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福建茶史考》《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等。

1935年,他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

上世纪30年代初,福建在全国属于落后地区,但有着丰富的茶资源,张天福满怀理想来到当时的福州协和大学任教并开始筹办茶叶改良农场。中国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捻茶叶的制茶方法,张天福曾看到日本报纸上刊载中国茶农头上拖着长辫,裸着上身,赤脚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愤怒之极,张天福立志改变这种被嘲笑的落后生产方式。1941年,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适合茶农和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使用的手推式揉茶机,改变了乌龙茶“看天做青、靠天吃饭”的落后工艺。

1980年,70岁高龄的张天福又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由于他在茶业科研上成绩卓著,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一届和四届委员、五届常委,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天福主持了轰动茶界的四次安溪大型茶王赛事,即1996年广州茶王赛、1997年上海茶王赛、1998年北京茶王赛和1999年香港茶王赛。从乡镇的茶王赛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茶王赛,成为茶业界公认的评审大师。其中在香港铁观音茶王赛会上,经张天福评审获金奖的的茶王500克拍卖出60万元的天价,产生了轰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茶声誉。

他的名字已分别载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国《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2014年,中国茶叶学会授予张天福先生终身成就奖,2016年,世界茶叶组织(WTeao)为表彰时年107岁的张天福老教授为世界茶业的巨大贡献,特聘为世界茶叶组织高级顾问,并向张老颁发世界茶叶组织最高奖——“茶仙茶寿终身成就奖”。

百岁仍为茶文化四处奔走

传授技艺培养下一代

在张天福的推动和中国茶人的努力下,科技和管理让中国茶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尔后,张天福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茶文化的思考上。“俭清和静”这四个字是他晚年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概括,如今已经被茶界广泛推崇。

张天福的人生同样是淡泊名利、平静俭朴的人生。身为中国茶叶界的一号人物,他的家非常朴素,简洁的房间虽然不大,却另藏乾坤,专业的品茶室里满满地摆放着各式茶叶样品。他一生爱茶,但并不以饮名茶自居。他认为,选用简单而平常的茶,可以给人们一个节俭而朴素的生活理念。在生活困窘的时期,他还曾一度饮用茶梗。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虽已百岁高龄,仍然忙得不亦乐乎: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或是整理资料,或是撰写文章。

在他看来,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必须分秒必争。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

每天喝茶过百杯

自称是喝茶长寿的“活标本”

都说“人生易老”,已经百岁的张天福,每有客人到访都是亲自泡茶。茶几上的水壶开始冒出热气,他动作敏捷地把茶斟在精致的紫砂茶碗里,递给来访的客人,房间里飘起茶香。

使到了100岁,张天福还时常亲往福建安溪等地的茶山,关心有机茶的生产。张老双腿有力、行动轻便、步履稳健,令同行的许多人羡慕不已。

“这个秘诀就是喝茶。”老人指着桌上小茶杯说,“我平均每天接待10批客人,只要陪每批客人喝10小杯,加起来就有100杯了。茶乃天地灵气之精华,人在草木之中为茶字。经常喝茶可以长寿,我就是活标本,从青年到老年,没有一天不喝茶、谈茶、研究茶。”

张天福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6点醒来后,老人在家里的阳台上练“北京医疗操”。张天福饮食很清淡,午餐为面食或米饭,晚餐多是地瓜粥。他从不挑食、偏食,没有特别喜欢的食物,除了一日三餐,从不吃点心或零食,更没有抽烟喝酒。吃过午饭午睡1小时,每天晚上足浴、洗澡后,9点就上床睡觉。大概这也是张老长寿的秘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