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盖碗茶,要懂的这些

发布时间 : 2020-12-07
盖碗茶具整套装有什么 盖碗喝绿茶 盖碗买多大的

盖碗茶具整套装有什么。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喝盖碗茶,要懂的这些”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盖碗茶,四川等地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品盖碗茶,又很多的讲究。

【茶盖朝下靠茶船】

含义:堂倌,我要添水了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茶盖上放片树叶】

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

【茶盖朝外斜靠茶船】

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茶盖立起放茶碗旁】

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含义:可以收桌子了

通知茶馆老板,你喝完茶走人了。wwW.cy316.COM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茶文化要论含蓄,我们中国人可真有一套。一杯盖碗茶,竟然能喝茶这么多的意思,看来古代祖先们的脑洞也很大。当然,含蓄的是外在形式,其中的机智才真让现代人自叹不如。

从前盖碗茶具的摆放是有讲究的,每一种茶阵,都蕴含了各自的暗语。看似普通的盖碗茶,居然有这么多门道!

cy316.com编辑推荐

盖碗茶历史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翻阅着《资暇录》,一位兰心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女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经过后人的改良,茶托子便以多种面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一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小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人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盖碗茶有诸多好处,成都文化名人车辐先生总结了三点:“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于掺入开水,底小便于凝聚茶叶;二、茶盖可以滤动浮泛的茶叶、盖上它可以保温;三是茶船子承受茶盖与茶碗,如载水行舟,也可平稳地托举,从茶桌上端起进嘴,茶船还在于避免烫手。”盖碗茶的茶盖还有一个用途,车辐并没有谈到,那就是:茶客如果要暂时离开一下,可以把茶盖子反扣在桌子上,这样幺师就不会当成残茶倒掉,其他人也不会来占这个位子了。

与成都的盖碗茶相映成趣的,是流行于闽浙潮汕一带的功夫茶。无论从茶具还是沏茶、饮茶的操作方式来看,功夫茶都更为讲究。

从材质论,功夫茶具可分为紫砂茶具、陶瓷茶具和铁壶茶具等。具体而言,盖碗、茶海(公道杯)、闻香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一应俱全,杯盏次第罗列。泡不同类型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尽相同。

功夫茶沏茶还有着一整套程序,所谓“焚香静气”“乌龙入宫”“重洗仙颜”“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尽杯谢茶”云云。

其实,无论是盖碗茶还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近些年,功夫茶也开始在成都流行;而不少来成都定居、经商或求学的外地人,也都迷上了功夫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豁达。

饮茶风俗“成都的茶馆和盖碗茶”


成都处于巴蜀腹地,是我国最古老的茶乡之一。或许因为是个茶乡,自古以来,巴蜀人就养成了饮茶的习惯。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茶文化:老北京人如何喝盖碗茶?


中国家大计茶叶的故土,中国古代的茶道茶艺世界著名。所说的茶道,讲究的是吃茶喝茶的文化,这处包罗喝茶的礼俗和端正。当然,茶文化广播高深,中国地域广大空旷,人的共同体繁重,各地各人的共同体在吃茶喝茶的礼仪上也有分歧。

咱们就说北京人喝茶的礼儿吧。在家里或普通场所喝茶,没这样多讲究。不外乎,这处却有众多礼仪。好比给人客泡茶,若是单用茶杯,茶水不可以太满。只要是的端正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说沏茶时,水只能倒七成,倒十业绩溢出来了。有人说斟满。斟不满意心不诚,沏茶水过失劲不实。这是不符合不正确的。假如讲老礼儿,沏茶续水,永恒不可以让杯子里的水满。

老北京人喜欢用盖碗喝茶,那末用盖碗上茶有哪一些老礼儿呢?

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其次,用盖碗喝茶时,要一手拿着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盖轻轻翻开一道儿缝儿,而后举到嘴前小啜。务必不可以把碗盖拿起来,像用杯子饮水那样子。

这是为何呢?由于假如把碗盖拿在握里,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对主子的不敬。这动不动作仿佛好象是对主子抗议:你上的这是啥子破茶呀!喝着怎么一点儿味儿没有呀!

这个之外,用盖碗上茶时,主子不可以随心翻开碗盖续水。那主子怎么晓得你的茶碗里该续水了呢?这处有端正,只要你把碗盖拿起来,靠在盖碗的托碟上。这个动作就等于奉告主子碗里该续水了。

好比用茶壶沏茶续水,假如不把茶壶拿起来,在人客眼前,用水壶或暖水瓶直接往壶里倒,这是对人客不友善的暗中示意,这动不动作似乎是说,你也配坐在这儿喝茶,抓紧时机滚吧。所以用茶壶沏茶,续水时,不可少侧一下子身,把壶拿起来。

再好比人客让你感应厌倦,你恨不得立刻轰他走。普通也无须动嘴,只要把碗里的剩茶往地上一倒,就总算奉告对方你是啥子意思了。所以北京人喝茶最讳忌当着人的面儿泼茶水比人还让人尴尬。

隐藏在重庆盖碗茶里的暗语


冬日的阳光下,呼朋唤友坐下来喝杯盖碗茶,是老重庆的生活写照。你可知道,从前盖碗茶具的摆放是有讲究的。每一种茶阵,都蕴含了各自的暗语。

最近,茶阵与暗语成了微博热议的话题。网友们纷纷惊呼:看似普通的盖碗茶,居然有这么多门道!

昨天,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磁器口。从景区大门进入,前行30米由一个小门左转,就能看到翰林茶园四个字。进入茶园,幽静的小四合院摆放了几张老式竹制茶几躺椅,屋檐下有间书画室和草鞋屋。重庆晚报记者看到,几名操东北口音的游客正与一位老者品茶聊天。这位老者正是茶园老板、69岁的曹培雄。

曹大爷自小就在磁器口居住,因为父亲酷爱泡茶馆喝盖碗茶,他十多岁时就养成了坐茶馆的习惯。退休后,他在自家院落开办了这家茶园,用地道的盖碗茶招待八方来客。

曹大爷说,磁器口旧时是繁忙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茶馆不仅仅是喝茶聊天歇脚之地,同样是码头上的人们谈生意、找工作的首选场所。上世纪40年代末时,仅磁器口就有20多家上规模的茶馆,上至商贾和政府要员,下至挑夫和市井之徒,三教九流的人均混迹于此。整个上午,茶馆几乎家家爆满。

曹大爷介绍,泡茶馆的人由于大都相互不认识,除了摆龙门阵以外,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盖碗茶阵暗语,看似不经心的动作,其实处处透着玄机。

盖碗茶具包括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茶阵暗语就是这三种茶具不同的摆放方法加以区分。曹大爷说,这套盖碗茶暗语不光磁器口码头可以使用,在旧时的临江门、储奇门码头也能通用。

茶盖朝下靠茶船

含义:堂倌,我要添水了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茶盖上放片树叶

含义: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不过,茶馆毕竟是做生意的地方,暂离一般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堂倌还是会收你的茶具哟。

茶盖朝外斜靠茶船

含义:外地人,有困难

曹大爷说,旧时很多帮会的人爱泡茶馆,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茶盖立起放茶碗旁

含义:钱没带够,要赊账

这种茶具的摆法叫棱起,在重庆话中也就是指生意有困难、没办法的含义。喝茶时忘了带茶钱,如有朋友在场,为了避免尴尬,可以此示意茶馆老板,先赊着茶钱,改天再补。茶馆老板也懂得起,不会点破,给客人留面子。不过,使用这种暗语的一般是老熟人或有信誉的人,生面孔没法用。

懂这些茶礼,做有素养的人


茶礼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礼仪,它也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尊老敬上’和‘和为贵’的文化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积淀下来的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

以下这10个小细节,你未必全部知道,往下看吧:

1、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2、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口味重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3、安排座位

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4、烧水壶蓄水

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5、放置茶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6、茶壶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7、注意穿着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洁外,还要求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8、知客位尊卑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9、关于吸烟

喝茶严禁抽烟。

10、控制言行

所谈话题,切不可说人是非,道他人长短。亦不宜眉飞色舞,击节拍案。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茶礼’在于茶事活动,是把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制度与规范,它是茶事引导和茶道思想体现的方法之一,是维护茶事相关人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礼节仪式的总和。作为茶事的制度与规范,它是需要茶事活动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维护的。

懂茶的人都喝“膏”了?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懂茶的人都喝“膏”了?》内容,感谢阅读!

生在山里,死在梦里,埋在缸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爽在心里,记在脑里,功在体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介绍,很难想象,这么文艺范儿的描述,是用来形容一种极具历史感的茶饮——茶膏。

日前,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茶博会上,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陌生又新奇的茶膏,成为展览会上的一大亮点。事实上,随着近些年来普洱茶及其深加工的产品在市场上被广大消费者逐渐认可并接受,茶膏这一源自古老中国的传统养生名品在失传了半个多世纪后,也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并被广大普洱茶和茶膏爱好者争相追捧。

那么,到底什么是茶膏?茶膏适不适合收藏?

疑问:什么是茶膏?

是对茶汤的提取和浓缩

所谓茶膏,一般是指普洱茶膏。事实上,现代茶膏的制作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据《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文记载,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100公斤的茶叶只能熬制出3—5公斤的茶膏”,4月25日,在茶博会现场,某品牌茶膏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茶膏是茶叶的精华所在,古代制作茶膏的方法就是大锅熬制,但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中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大都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手段,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冷却干燥后,精制而成。现代制作工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同时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都去除掉。

市场:谁在买茶膏?

已成年轻白领的快消品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经科学研究证明,茶膏中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50倍,其抗氧化效果是维生素的20倍,茶膏中茶色素质量高于茶叶,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茶膏中的L-丙氨酸、L-半胱氨酸可有效加速酒精代谢,醒酒护肝功效显著;茶膏内含丰富的果胶物质,具有很好的解毒、养胃、助消化的作用;茶膏中儿茶素成分较高,常饮能提高骨骼矿化水平,加强骨骼硬度。

其实保健功效只是茶膏受关注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方便快捷的饮用方法。在茶博会上,记者注意到,好奇的观众聚集在老茶膏的展位,仔细询问茶膏的来龙去脉、养生价值等信息,其中不乏年轻人。“除了有养生功能,我更看重它的方便快捷的特性,就像速溶咖啡一样,在办公室里喝起来比较方便。”一位在展柜前询问的参观者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年来,年轻人对茶已经越来越依赖。在一份鲁东大学所作的《茶膏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中,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青年消费者占比重为46.15%,在消费者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是茶的主流消费者。

当然了,除了年轻人把茶膏当作方便快捷的饮品外,还有一个群体也是茶膏的主要消费者,那就是茶膏的收藏者了。“收藏茶膏的人,通常不会拿来喝,就是作为升值的收藏品收藏。他们的茶膏体积不会很大,但贵在年旧,升值空间很大。”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收藏:老茶膏有一定价值

普通茶膏喝喝就好

记者了解到,普通茶膏的价格从每斤500元到上万元不等。那么,到底茶膏具不具备收藏价值呢?

“价格较高的茶膏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但也要看市场的整体走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作人员也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为保存了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

但是真正的“老”茶膏的收藏价值高也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以1.2万元的价格成交,轰动一时。2007年,1块重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以82万元的高价被收购。2010年,一盒清宫普洱茶膏被拍卖,以100.8万元的天价成交。

茶膏的历史

茶膏为什么这么神奇,还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公元780年,唐朝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唐代制作茶饼才用“采、蒸、捣、拍、焙、穿、封”,其中在“蒸、捣、拍”这3道工序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认为最好的饼茶就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陆羽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代的茶风以及茶人代表,将茶膏推向了一个高峰。北宋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的《茗荈录》中,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可是到了明代时期,茶膏制作便渐渐消失了,因为明代禁用诸如龙凤团饼之类的紧压茶,改而推广散形茶。这个重大变故导致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

清代伴着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1729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此时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后来乾隆执政,将茶膏由皇室“贡品”转为皇宫“御制”。茶膏迁入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之后,在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套工艺历经186道工序,72天精工细作而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普洱茶膏一直作为清朝皇室特权御用物品,史册记载,雍正、乾隆、嘉庆等都嗜饮普洱茶膏,普洱茶膏还是清朝“八色贡品”之首。

1793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第一次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普洱茶膏就此流到海外。据相关文献统计,在这段时期作为“国礼”送出的茶膏达200匣。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懂茶的人都喝“膏”了?》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品茶,懂茶


茶不止是一种饮品,更多的是内在的思想。品茶而不是饮茶,和茶做朋友,多些交流,多些思考,才能懂茶。

茶是一段人生,不同的茶是不同的人生,茶有百般滋味,需要在人生历程中随时停下脚步,品一品其中滋味,让心头多一份平静。

喝一杯茶,拿起,放下。人生中也当如此,拿得起,放得下,多一些洒脱,多一份自在,如此才能得大智慧。茶香往往先苦后甜,要多些耐心,品其苦,将人生中的磨难视作平常,从容处世,才可能品到香甜的味道。

茶之香,最适宜一个人或者寥寥数人品味,人多,茶便不见香,沦为俗物。

茶蕴天地清气,人正才能品其清,为人处世,要和茶一样,不可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样只会污了茶。茶香遵循中庸之道,无论其香其苦,都恰到好处,做人亦如此,凡事不可太过,太过就是错,便是苦涩。

很多茶只有久经发酵才见味道,很多茶储存的越久味道越醇香。正如我们工作一样,厚积薄发,只有如茶一样耐得住寂寞,多发酵自己,多提高自己,多经历磨练,如茶一样在茶盏中多翻腾起伏,才能散发出最好的味道,才会有自己最好的人生天地。

一茶饮尽,倒残茶,洗茶具,一切归于沉静,质本洁来还洁去,思想洁净,品德高雅,时刻反省自身,在茶香中思索过往得失对错,身有尘埃,时刻拂之,任经历多少年,洁净如初。

花的心思,茶懂


花有花语,茶有茶言。当花遇到茶、茶遇见花时,花的心思,只有茶最懂!

茶艺与茶艺插花,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茶艺衍生出茶艺插花,茶艺插花便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花,是大自然的笑脸;茶,是大自然的信笺。

花,一年四季都有,春天里的花最多,有梅花、报春、白玉兰,海棠、牡丹、仙客来,樱花、含笑、马蹄莲;夏花开得最灿烂,睡莲、荷花、千日红,龙胆、紫薇、蛇目菊;秋天的花有禅意,菊花、桂花、雁来红,蜀葵、玉簪、美人蕉,葱兰、萱草、木芙蓉;冬天的花卉也不少,木本的杜鹃、茶花、素心腊梅、三角花,观果的枸杞、金橘,还有君子兰、天堂鸟。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语,传递出不同的意境。

茶,又分六大类,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茶茶不同性、款款不同味。每一种茶,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历史与传承,更有着不同的泡法,不同的精神演绎。每一个不同主题的空间、不同主题的茶席,所需与之呼应的插花选择就完全不同。

明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谈到花与茶的关系说:“茗赏者上也”,主张烹茶插花、插花品茗,花茶交映,相得益彰,更能提升花艺的品位。《中国茶花之道》一书中也说:“袁宏道之后,明代的张谦德、高濂、屠隆、文震亨、屠本畯,乃至清代的乾隆及文人们均擅沏茶,书斋茶室无不插花而蔚为风气。”追本溯源,“茶花”形成于明代弘治、万历年间(1488年-1595年),茶花之旨,趣在比美茶趣,重视品位,“纯”“真”的“情”是茶花的精神,“清”“远”的“趣”是茶花艺术的特质。茶花的插作及摆饰,在古代以斋房室内行之。

古时称做茶肆的地方,就是一般卖茶汤的地方,现在称为茶艺馆。茶肆人多,因此插花的风格与欣赏茶花的风格有极大的不同分别,大体而言,茶花与斋花形体皆小,表现手法细致,摆设位置较低,离观赏者距离也近,属于静态观赏品,观赏时以居高临下的坐赏为原则。坐赏情绪从容,可免心猿意马之患,观赏者复可由于作品的小巧得到聚精会神之功,沉静思绪,进而玩赏于花器之间,得到养精怡神的目的。

从品赏的态度而言,如《岩栖幽事》里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品赏茶花亦然,宜雅静、忌人多,独立一人玩味,与花谈心,最易深入领略器上花草的甘苦情状与花草的意向神态;二人谈赏品论茶花,最宜领略花木常态之美与插作结构及插作心得之趣;三人赏玩茶花,将各领花味风情之余,互表花间妙趣与玩赏心得,足可体会茶花插作的个中况味;至于人多嘈杂,众目睽睽下,对小巧可怜的茶花而言,实有无法消受之感,既无趣味可言,更难领略茶花的真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苏轼的花雅之事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周有幸,参加了来自台湾的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资深教授、荣誉董事李丽淑的插花授课,李教授特别提到了中华花艺的精神内核——“为天地立心”!

一花一世界,花中有岁月,李教授简单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史,介绍了中华插花艺术的四大类型及盘花、碗花、瓶花、筒花、缸花、篮花等六大花型,结合古典文学和诗词,从中学习庄严之愿,认识二十四节气中的人文情怀,结合茶席、禅花、香道的搭配与应用,让习茶、习花者体悟花草闲情。

一茶之席,一席之花,我们可以,在品茶同时,与花相伴,寻找生命中的缕缕馨香,在习茶习花中觅得心静,修得优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