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虫害--茶树绿盲蝽

发布时间 : 2020-12-10
绿茶树 绿茶树品种 绿茶茶树

【www.cy316.com - 绿茶树】

学名 Lygocoris (Lygus) lucorμm Meyer一Dur 属半翅目,盲蝽科。别名棉青盲蝽、青色盲蝽、小臭虫、破叶疯、天狗蝇等。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茶、苜蓿、豆类、白菜、胡萝卜、马铃薯、苹果、梨、桃、石榴、葡萄、棉花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茶树等幼嫩芽叶,用针状口器吸取汁液,受害处出现黑色枯死状小点,后随芽叶伸展变为不规则状孔洞,孔边有一圈黑纹,叶缘残缺破烂,叶卷缩畸形,春茶受害重。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参见棉花害虫一绿盲蝽。(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mm,宽2.2mm,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肠节末端、财节色较深,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卵长lmm,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与 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l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3—5代,运城4代,陕西泾阳、河南安阳5代,江西6—7代,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内或苜蓿、蓖麻茎秆、茬内、果树皮或断枝内及土中越冬。翌春3—4月旬均温高于l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第1、2代多生活在紫云荚、苜蓿等绿肥田中。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天,发生期不整齐。成虫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6月中旬棉花现蕾后迁入棉田,7月达高峰,8月下旬棉田花蕾渐少,便迁至其他寄主上为害蔬菜或果树。果树上以春、秋两季受害重。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防治方法 (1)早春及时清除茶园杂草,减少越冬卵。(2)越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但尚未转移到茶树上为害时,对其越冬寄主苜蓿、蚕豆、豌豆等喷药杀灭。(3)必要时于4月中下旬往茶树上喷洒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其他方法参见桑树害虫一绿盲蝽。

cy316.cOM编辑推荐

绿盲蝽的防治适期


绿盲蝽是春茶期间的主要害虫,它刺吸嫩芽,导致芽头上出现褐色斑点,随着嫩芽的生长,逐渐形成孔洞。如果不进行防治,则芽头萎缩,最后无茶可采,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以往有的资料中提出,绿盲蝽的防治适期为发现危害症状后10天左右。但这几年笔者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如果绿盲蝽数量较多,则在这10多天中仍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为此,有必要对该虫的防治适期进行探讨。经过两年的田间调查和田间试验,笔者认为该虫的防治适期应该提前,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郾根据近两年的田间调查,发现第一代绿盲蝽的卵孵化期较为统一。2001年4月8日田间发现危害症状,并查到刚孵化的幼虫,以后调查只见逐渐成长的绿盲蝽幼虫,而未见刚孵化的幼虫;2002年3月26日田间发现危害症状,并查到幼虫,以后调查也只见成长的幼虫。这说明第一代绿盲蝽卵孵化期比较整齐。 2、郾根据两年的农药试验,认为绿盲蝽的防治适期可以提前。2001年4月8日发现初孵幼虫,4月12日用天王星进行防治,以后未见新孵化出的幼虫,也未见新的危害症状。2002年3月26日发现初孵幼虫,3月29日用天王星防治,以后也未见新的危害症状,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绿盲蝽的卵孵化期较为统一。 3、郾绿盲蝽幼虫刚孵化的几天基本栖息在一芽一叶上,不善爬行,此时用药,幼虫抗药性弱,且容易接触药液,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

茶树虫害--茶树绿鳞象甲


学名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 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蓝绿象、绿绒象虫、棉叶象鼻虫、大绿象虫等。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

寄主 茶、油茶、柑桔、棉花、甘蔗、桑树、大豆、花生、玉米、烟、麻等。

为害特点 成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新植茶树叶片,致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

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年生1代,华南2代,以成虫或老熟幼虫越冬。4—6月成虫盛发。广东终年可见成虫为害。浙江、安徽多以幼虫越冬,6月成虫盛发,8月成虫开始入土产卵。云南西双版纳6月进入羽化盛期。福州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出土,6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8月中旬成虫明显减少,4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5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虫孵化,9月中旬一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羽化的成虫仅个别出土活动,l0月羽化的成虫在土室内蛰伏越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力弱,善爬行,有群集性和假死性,出土后爬至枝梢为害嫩叶,能交配多次。卵多单粒散产在叶片上,产卵期80多天,每雌产卵80多粒。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10—13cm深处取食杂草或树根。幼虫期80多天,9月孵化的长达200天。幼虫老熟后在6—10cm土中化蛹,蛹期17天。靠近山边、杂草多、荒地边的茶园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2)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茶树虫害--茶树丽绿刺蛾


学名 Latoia lepida (Cramer)异名Parasa lepida (Cram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绿刺蛾。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起国境线,西自陕西、甘肃折入四川。寄主 茶、油茶、油桐、苹果、梨、柿、芒果、桑、核桃、咖啡、刺槐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害叶片,低龄幼虫取食表皮或叶肉,致叶片呈半透明枯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呈较平直缺刻,严重的把叶片全部吃光,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质量、产量。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一17mm,翅展35—40mm,头顶、胸背绿色。胸背中央具1条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腹背,腹部背面黄褐色。雌蛾触角基部丝状,雄蛾双栉齿状。雌、雄蛾触 角上部均为短单相齿状,前翅绿色,肩角处有1块深褐色尖刀形基斑,外缘具深棕色宽带;后翅浅黄色,外缘带褐色。前足基部生一绿色圆斑。卵扁平光滑,椭圆形,浅黄绿色。末龄幼虫体长25mm,粉绿色,背面稍白,背中央具紫色或暗绿色带3条,亚背区、亚侧区上各具一列带短刺的瘤,前面和后面的瘤红色。蛹椭圆形。茧棕色,较扁平,椭圆或纺锤形。 生活习性 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一代幼虫为害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有趋光性,雌蛾喜欢晚上把卵产在叶背上,十多粒或数十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上覆一层浅黄色胶状物。每雌产卵期2—3天,产卵量100一200粒。低龄幼虫群集性强,3—4龄开始分散,共8—9龄。老熟幼虫在茶树中下部枝干上结茧化蛹。天敌有爪哇刺蛾寄蝇。防治方法 参见青刺蛾。

茶树虫害--褐边绿刺蛾


学名 Latoia consocia (Walker)鳞翅目,刺蛾科。异名Parasa consocia Walker。别名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从甘肃折入四川。

寄主 茶树、桑、油桐、核桃、苹果、梨、柑桔、桃、李、樱桃、山楂、枣、柿等。

为害特点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成平直的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mm,翅展38—40mm。触角棕色,雄彬齿状,雌丝状。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

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后翅灰黄色。卵扁椭圆形,长1.5mm,黄白色。幼虫体长25—28mm,头小,体短粗,初龄黄色,稍大黄绿至绿色,前胸盾上有l对黑斑,中胸至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上生黄色刺毛束,第1腹节背面的毛瘤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刺毛,呈球状;背线绿色,两侧有深蓝色点。蛹长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长16mm,椭圆形,暗褐色酷似树皮。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2代,江西3代,均以前蛹于茧内越冬,结茧场所于干基浅土层或枝干上。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一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9月,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一9月下旬陆续老熟且多入土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始见,第l代幼虫6—7月发生,第l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下旬一10月中旬发生。10月上旬陆续老熟于枝干上或入土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块作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少数9龄,1—3龄群集,4龄后渐分散。天敌有紫姬蜂和寄生蝇。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参见茶卷叶蛾。

茶树虫害--茶树肾毒蛾


茶 树 肾 毒 蛾 学名Cifuna 1ocuples Walker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肾纹毒蛾、大豆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树、大豆、绿豆、苜蓿、蚕豆、柿、柳等多种农作物。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茶树叶片,发生严重时把茶叶取食一光。 形态特征 见豆科害虫——大豆毒蛾。(成虫翅展雄34—40mm,雌45—50mm。触角干褐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头、胸和足深黄褐色;腹部褐色;后胸和第2、3腹节背面各有一黑色短毛束;前翅内区前半褐色,布白色鳞片,后半黄褐色,内线为一褐色宽带,内侧衬白色细线,横脉纹肾形,褐黄色,深褐色边,外线深褐色,微向外弯曲,中区前半褐黄色,后半褐色布白鳞,亚端线深褐色,在R5 脉与Cu1 脉处外突,外线与亚端线间黄褐色,前端色浅,端线深褐色衬白色,在臀角处内突,缘毛深褐色与褐黄色相间;后翅淡黄色带褐色;前、后翅反面黄褐色;横脉纹、外线、亚端线和缘毛黑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具褐色次生刚毛,体黑褐色,亚背线和气门下线为橙褐色间断的线。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长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II瘤上并有白色羽状毛(除前胸及第1—4腹节外)。第1—4腹节背面有暗黄褐色短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每节上方白色,跗节有褐色长毛;腹足暗褐色。)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茶区年生3代,贵州湄潭2代,均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贵州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一6月下旬发生,第二代于8月上旬一9月中旬发生。卵期ll天,幼虫期35天左右,蛹期10一13天。卵多产在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叶肉。成长幼虫分散为害,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老熟幼虫在叶背结丝茧化蛹。防治方法 (1)清除在茶树叶片背面的越冬幼虫,减少虫源。(2)掌握在各代幼虫分散为害之前,及时摘除群集为 害虫叶,清除低龄幼虫。(3)药剂防治 参见茶毒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