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成书年月及地点探考

发布时间 : 2020-12-10
麦羽花茶 羽农花茶 小羽的花茶

【www.cy316.com - 麦羽花茶】

[摘要说明]陆羽《茶经》成书年月及地点探考

陆羽《茶经》何时开始撰写?何时成书?没有明确的文字可稽。一般认为《茶经》完成于公元780年,如果陆羽出生于729年,则《茶经》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岁;如果他出生于733年,则是四十七岁。根据《茶经》的丰富内容和凝炼的文字来看,似非青年时期所能胜任。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764年,根据陆羽传:“上元初,更隐苕溪,闭门著书”,上元年号只有两年,上元初当指760年,是说开始动笔撰写,未必在当年就可以完成。据《茶经》“四之器”所说的煮茶风炉,在炉脚上铸有古文“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灭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年份,在763年,所谓明年当指764年。因此可推断《茶经》成书时间是公元764年以后的时期,并根据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请常伯熊煮茶,对常很欣赏,又有人推荐陆羽,请陆羽来后,李不以礼相待,使陆羽气恼,“更著《毁茶论》”。论证《茶经》767年(大历二年)到768年期间已在社会上流传开了。如果说《茶经》是成书于764年时陆羽只有31岁(或者27岁),就写出这样渊博的《茶经》,殊令人难以相信。实际上陆羽居住苕溪之后,住处时常变动,又时常外出,并非闭门著书(应以对著为是)。这可从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赠诗中看出。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以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更重要是在湖州时,得到颜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帮助,才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茶经》才能写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嗜好茶叶的陆羽煮茶或根据陆羽对宜兴贡茶的推荐:“……野人陆羽以为茶香甘冠于他境,或荐于上。栖筠(李栖筠常州刺史)从之,始进万两。”便认为陆羽已成为茶事权威。没有《茶经》的出世,难成为社会权威。这样推断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陆羽擅长煮茶、品茶名闻各地也可成为一个权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书,才可以成为专家。

据《茶叶全书》:“陆羽晚年处境甚佳,为唐皇所器重。以后为了寻求生活的玄奥,至七七五年成为一隐士,五年后即出《茶经》一书,八O四年逝世”。陆羽过江后的十年间,大都居无定所,周游各处,过着流浪的生活。据上饶《地方志》陆羽寓信城(现上饶)北三里,自号东岗子。性嗜茶,环居多植茶,因号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广教寺,有陆羽泉。又据府志记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陆羽曾寓其地,即山种茶,有泉品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长汀黎士宏改为陆羽泉”。江西婺源茶校刘隆祥,婺源茶厂王钟音和上饶农业局同人考证,认为陆羽761年以后由苕溪(今浙江吴兴)迁移到上饶来建寺定居种茶,照茶树生长后采收加工所需时间,当在五年以上。然而认为《茶经》是在上饶时期茶山寺完成的,这根据也是不足的。陆羽在765年以后,较长期地居住吴兴抒山妙喜寺与皎然成为忘年之交。并为湖州刺吏颜真卿(709—785年)。颜是唐室大臣,书法家,字清臣,先任殿中侍御史,后任湖州刺史,人称颜鲁公)所器重,推荐给唐王朝,任陆为太常寺太祝,这是很合情理的。颜鲁公并为陆羽在吴兴杼山修筑一座“三癸亭”。

《名胜志》载“三癸亭,在杼山,鲁公为陆鸿渐建。”其时为唐大历八年癸丑岁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故名。《颜真卿三癸亭诗》:“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营构三癸亭,实惟陆生故。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巍峨倦修岫,旷望临古渡,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山僧狎猿 我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经》作者“茶圣陆羽”的主要成就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也是我国著名茶圣“陆羽”的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茶圣陆羽的茶学著作和主要成就吧!

陆羽(755年-804年),字渐鸿,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陆羽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

陆羽

主要成就:

1、撰写了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和博览群书,全面、科学地总结了前人植茶制茶的经验,系统地归纳了人们饮茶的方式、方法,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把中国文化的精粹内涵注入茶的饮用过程中,推出了博大精深的茶学百科全书《茶经》。

2、陆羽《茶经》极大地促进了茶业生产与发展。

3、陆羽《茶经》是中国茶道的奠基和茶文化的发轫,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4、为后代茶人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

茶圣陆羽的五折传说故事


陆羽被尊称为茶圣,著有《茶经》一书,关于他的故事传说不少,他是唐代着名的茶学专家,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关于陆羽爱茶的传说故事有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有以下几个故事。

传说之一

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

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时的一些茶艺专家认为,南零水和临岸江水,一清一浊,一轻一重,对茶圣陆羽来说是不难分辨的。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着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传说之二

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在让人无限同情。

陆羽是一个弃婴,《唐国史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对此都毫不隐讳。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着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时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积公感情深厚。积公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积公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十二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传说之三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传说之四

陈师道在《茶经序》里这样写道:“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也就是说,陆羽是天下第一个写茶书的人,对茶事人事功不可没。

因为有了一部《茶经》,陆羽从唐代起,就开始被人尊称为“茶圣”,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巨大荣誉。而陆羽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估量的。

从火门山上下来之后,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诗里收录了他着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传说之五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石亭绿,陆羽九泉也憾晚


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有人说,福建是“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提到福建茶叶,肯定绕不开的,就是闽南的乌龙茶。

闽南乌龙茶品质特征鲜明独特,香气似兰似桂自然清香,滋味醇厚甘爽,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而对大多数国人来说,闽南的乌龙茶就是安溪铁观音,不过,对了解福建茶叶的人来说,闽南又怎一个铁观音了得?

梅占、佛手、毛蟹、本山、黄金桂、石亭绿、白芽奇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第一》网罗闽南乌龙茶,特推出专题“还有多少闽南乌龙茶值得细品”,以飨茶客。

渊永流长

石亭绿是福建省历史名茶,它产于南安市丰州镇莲花峰。莲花峰有许多摩崖石刻,有一“莲花茶襟”刻石刻于太元丙子即公元376年。《第一》认为,这是至今福建省发现最早的茶事记载,比唐陆羽茶经还早300多年,充分说明莲花峰茶,早已在晋代就已生产了,足见石亭绿的历史之悠久。

发现历程

自晋至隋唐,莲花峰茶发展很快,可从唐诗人韩翭的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采茶能形成乡俗,可见采茶已是极普遍的事了。到了北宋,莲花峰茶有了新的发展,真可谓胜况空前,登临名山学士都要在莲花峰览胜斗茶。宋傅宗教在游莲花峰茶怀古诗中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男女携筐,采摘新茶”(刻于莲花石背面右侧);莲花峰上还有“岩缝茶香”(刻于莲花石正面,公元1011年泉州郡守高惠连题);“斗茶而归”(刻于莲花石东面,公元1247年赵师耕题)。许许多多石刻,留下不少名人登临品茶的诗篇。斗茶既要有好茶,又需要有好水,才能使茶的色、香、味得到充分发挥。在莲花峰北侧,挖有一口井,名叫观音井(现仍存),“泉从石罅流出,泉水清冽,是泡茶佳泉”。南宋,莲花寺住持僧净业,在莲花石间发现新茶树,采其芽叶,制茶后冲泡,香味芳香醇爽,极度提神,后大力培植扩种,并致力改革制茶技术,莲花茶又进入一个新时期。

名字由来

明代,正德年间,莲花峰建石亭(今仍存),称不老亭,因亭名通俗,茶也就称石亭茶,因属绿茶,故称石亭绿。从此,莲花峰茶就改叫石亭绿茶了。清代,茶叶随对外贸易开展,石亭绿畅销南洋群岛各地,甚至远销英国伦敦,茶园也随之大发展,发莲花峰为中心,远及九日山、石马山、法华山等地,制茶工艺也进一步提高。

茶叶采摘有讲究,听听茶圣陆羽怎么说


伴随着2019年最后一个假期的飞速流逝,各地的秋茶采摘制作也逐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小宝不禁想考考你们,什么样的茶是可以进行采摘了的呢?

其实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已经总结出了规律。根据《茶经》记载:“叶卷上,叶舒次”,意指嫩叶卷曲的可制上等茶,叶片已展平的茶叶则品质次之。

在实际经验中我们也发现,当芽叶色泽由黄绿色开始转青、近芽的第一叶片向叶背翻卷、第二三叶片已开始展平,就已经达到了采摘标准。

由于茶叶的有效成分和水浸出物含量由新梢顶芽到下部叶片是逐渐下降的,不论新梢长度如何,近顶芽的一芽一、二片嫩叶所含的儿茶素和水浸出物都比新梢下部的叶片多。

所以大多数红、绿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或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

不过在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选择下,不同茶类甚至相同茶类都有不同的采摘要求与标准,最常见的就是以下四种:

细嫩采——名优茶

细嫩采一般是指采摘单芽、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这是多数名优茶的采摘标准。如古人所云的“雀舌”“莲心”“拣芽”“旗枪”等。

采用这一标准的有特级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石门银峰及一些芽茶类名茶。这种采摘标准费工费时、产量低,但品质佳、季节性强、经济效益高。

适中采——大宗茶

适中采是指当新梢长到一定程度时,采下一芽二、三叶和细嫩对夹叶。这是我国目前内外销的大宗红、绿茶普遍的采摘标准,如眉茶、珠茶、工夫红茶等。

这种采摘标准能够兼顾茶叶的产量与品质,经济效益较高。

开面采——乌龙茶

新梢长至3~5叶将要成熟至顶芽最后一叶刚推开时,采下2~4叶新梢,这种采摘标准俗称“开面采”。这种采摘标准多用于制作乌龙茶。

如果采得过嫩并带有芽尖,加工时易成碎末,制成的乌龙茶往往色泽红褐灰暗,香气不高,滋味不浓;如果采得太老,则外形显得粗大,色泽干枯,滋味淡薄。

成熟采——边销茶

传统用于黑茶和砖茶生产的原料,采摘标准是待新梢一芽五叶充分成熟,新梢基部已木质化呈红棕色时,才进行采摘。

这种成熟度较高原料采摘的原因,一是适应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二是饮用时要经过煎煮,能够把这种原料的茶叶和梗子中所含成分煎煮而出。

总之,我国茶区辽阔、茶类繁多,形成的采摘标准也各有不同。在采摘时,需要因地、因树、因时制宜,兼顾质与量。

无公害茶园地点的选择及茶园铺草要领


一、无公害茶园地点的选择

在气候条件适宜于茶树生长的前提下,园地的选择着重应考虑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和环境条件。

1、土壤条件。

茶树是一种喜酸植物,在选择园地时首先应考虑土壤酸碱度是否适宜于茶树生长。茶树适宜生长的土壤,其pH应在4.5-6.5之间,以pH5.2-5.6最为适宜。pH在4左右或6.5-7范围内,茶树虽然能生长,但茶叶产量和品质都不好。在山区,凡长有映山红、铁芒箕(狼箕)、杉树、油茶、马尾松等指示性植物的土壤一般为酸性,可作为初选园地的标志,在正式选定前还应测定土壤的pH。

树是一种嫌钙植物,当土壤中游离碳酸钙超过0.5%时就会影响茶树生长,一般石灰性紫色土、石灰性冲积土都不宜种茶。

土壤卫生指标和重金属的含量也是无公害茶园土壤所必须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1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作为一般的无公害茶园,每克土壤中病原菌数必须低于104-105个,每克土壤的寄生虫卵数不得超过10个。重金属中镉 和汞 不得超过0.3毫克/千克,砷 不得超过40毫克/千克,铅不得超过250毫克/千克,铬和铜不得超过150毫克/千克。六六六 (4种异构体总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千克,DDT(4种衍生物总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千克。

此外,还应注意土壤的其他性质、土层的厚度和土壤的通气性、蓄水性、保肥性等。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是砂质黏壤土,这种土壤蓄水性、保肥性、通气性良好,茶树生长健壮,茶叶品质良好。砂质土虽然通气性好,但一般肥力低、蓄水性、保肥性差。黏质土虽然蓄水性强,但通气性差,早春土温不易升高,茶树一般发芽较迟。茶树是直根性植物,对土层要求相对深厚,一般要求土深在60厘米以上。

2、地形条件。

不同的地形地势由于微域气候及土壤状况的差异,对茶树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选定的基地地块上,按地形条件进行分类,坡度在30。以上的作林地,平地宜作良田,良田与茶地之间地带划为造林隔离带,防止良田喷洒农药对茶园的污染。一般高山西北向的坡地、深谷地,冷空气容易聚积,茶树易遭受冻害;高山南坡往往易受旱害;山顶由于土壤瘠薄,建园后一般较难获得高产;坡脚地段土壤较深厚肥沃,茶树长势旺盛。

发展新茶园,最好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或丘陵缓坡,以坡度3°-15°最为合适。同时还应考虑当地的水源、交通、燃料、劳力等条件。同时,有选择地保留一部分面积,保留不同林相的林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3、环境条件。

茶叶是采摘后不加清洗即加工的,加工后的成茶也不加清洗即冲泡而饮用,因此,在选地种茶时,必须要求茶园周边环境没有污染源和尘土,基地选择在远离城市、工厂、居民点、公路主干道的山区和半山区。对大气质量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中的标准。

二、无公害茶园铺草要领

1、铺草作用与效果

茶园铺草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防止土壤冲刷,增进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旱季铺草的茶园,其土壤耕作层的含水率比不铺草的茶园一般可提高5%-10%。广东省试验,茶园铺草可以提高茶叶产量12.9%;安徽省试验,铺草茶园秋茶可以增产15%~30%,且对来年春茶大有好处;浙江省台州试验,高山茶园铺草后,夏季地表温度比不铺草茶园降低7℃左右;冬季可提高地面温度,冻土层浅,土壤湿度提高,茶树长势明显比不铺草的茶园好,茶叶增产显著。所以,推行茶园铺草,是实现茶园优质高产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2、铺草量

茶园铺草以铺盖后不见土面为宜,一般草层厚度在10~15厘米,每亩铺设草料2000千克左右。如果草源充足的话,可适当增加。铺草材料就地取材,可用稻草、麦秆等农作物秸秆,也可用细嫩杂草、幼嫩枝叶,还可以利用茶园周边杂地、路边、沟边种植一些绿肥,收割后作为铺草材料,茶园修剪下的枝叶,也可以留园覆盖。

3、铺草时间及方法

茶园铺草全年均可进行,以防旱为目的的铺草,宜在旱季来临之前进行。在浙江的气候条件下,一般应在出梅前铺草。铺草前应先清除茶园杂草。平地和梯地茶园,可以进行散铺。坡地茶园,应采用顺坡横向铺盖,并稍加泥土压盖,以达到阻断地表径流,提高茶园接纳雨水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