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型的判断是乌龙茶审评的关键

发布时间 : 2020-12-10
乌龙茶香型 属于乌龙茶的是 乌龙茶是酸的

【www.cy316.com - 乌龙茶香型】

香型的判断是乌龙茶审评的关键。乌龙茶的香型可分为异杂型、糖香型、花果型、花果蜜糖型四大类型。审评主要对香气的香型进行鉴评。

香气的高低与纯异

就内在因素而言,香气高低是乌龙茶香气物质的丰富与贫乏所决定的。在表现形式上,物丰则香气显锐,挥发性好,可评为高,反之,物乏则香沉,定为低。香气纯异问题指的是香气中的香型组分,是单一香型还是夹杂着不同的香型,更主要的是指香气中是指香气中是否含有异杂型组分。纯者优,杂则次

1、异杂型是乌龙茶在采、制、管过程中遇不良状态下产生的不良状态下产生的不良异杂气味,如粗老气、日晒味、霉味、酸馊味、水闷味、青草气、烟焦味、老火、油药味等。这些问题常见于低档乌龙茶中。

2、糖香型香气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受热作用产生的香型。俗称“火香”、“火功香”。又因火功程度而异,火功不足,火香低沉,火功适当,渐向糖焦香转化,直至出现优秀的蜜糖香,一旦火功过度则产生老火、火焦味了。火功把握是否得当,主要在于调节糖与火的关系。

3、花果香是茶叶的各类香气基质在合理的乌龙茶所特有的做青工艺中经一系列必要的生化反应所形成的似花香、似果香香气,所以又叫工艺香。如果工艺不当,花果香就不明显。此间还须注重到品种不同,遗传特性不同,则叶内香气基质不同,以致成茶香型有别,称之为品种香。如铁观音之观音韵,佛手的似香椽香,但各品种之特有香型也须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导出,否则,工艺不当,品种香不显。此外,产地不同,生态气候有别,土地状况不一,自然影响到茶树的新陈代谢,使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成茶香型就各有特点,这种产地差异,称为区域香。区域香也同样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不当,区域香不明显。一般来说,审评时能清晰地感受到花果香时,此时茶品质不俗,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好的火功技术所形成的花果蜜糖香。

小编推荐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关键技术


1、优质的鲜叶原料是乌龙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1)优良品种。选用铁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丹桂、金牡丹等优良品种。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合理施肥,提倡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和熟化绿肥;提倡梯壁或行间套种爬地兰、黄花鲁冰等豆科植物,避免偏施化肥;茶园行间覆盖稻草,适时遮荫,合理修剪,并进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

(3)鲜叶原料。晴天午后分期分批采摘小至中开面3叶,每小时收青1次,低温贮运,及时摊凉。也有的将茶树的芽梢割下,晒后摘叶,去嫩芽,单独做青,是加工高档茶的好原料。

2、精湛的初制技术乌龙茶品质的保证

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的基本原则为“看天(环境温湿度)做青、看青做青”,要求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凉时间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摇青时间与凉青厚度要根据茶树品种、晒青程度和天气灵活掌握。同一品种,如果晒青程度重,则摇青时间短;晒青程度轻,则摇青时间长。环境气温低、湿度大,则鲜叶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速度慢,应重摇、薄摊凉青厚度要根据茶要树品种境气温高、湿度小,则鲜叶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速度快,应轻摇、厚摊凉;当环境气温高、湿度大时,宜多次轻摇。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回潮→包揉造型→干燥

(1)适宜“全天候”晒青,做到及时、按品种、分批、勤晒青,晒青减率4%~5%。

(2)轻摇青、摇均匀、薄摊青、长凉青。清香型乌龙茶摇青次数多为3摇:一摇摇青时间短,摇出淡淡的“青气”,待青气退后,进行二摇;二摇摇得比一摇稍重,“青气”较一摇稍浓;三摇摇“香”,摇至清香显露,每次摇青均需等鲜叶青气退后才能再摇。每次摇青后均需薄摊,每平方米凉青筛摊放鲜叶0.5kg左右。一摇和二摇摇后的凉青时间较短,三摇后采用长凉青。

(3)轻发酵、少红边。一般在上半夜前结束摇青,最后一次凉青时间8~16h,甚至更长(如铁观音)。闽南传统乌龙茶发酵程度为25%左右,红边约占鲜叶的15%~20%,清香型乌龙茶红边红点约占10%左右为适度。

(4)高温、少量、杀青。清香型乌龙茶多采用90型燃气式炒青机杀青,杀青温度260~280℃,投叶量4~5kg,杀青要杀匀杀透杀足,以手握茶叶沙沙响,不能成团,杀青叶含水量50%左右(传统工艺杀青叶含水量60%)为适度。下机后,将杀青叶迅速抖散,散热降温。

(5)回潮、包揉、速成球。杀青叶经摊放,用布巾遮盖或用清洁食用塑料袋,促使杀青叶梗叶水分平衡。经回潮后的茶叶,方可以包揉,以免产生大量碎末。注意“速包”作业要熟练,特别当鲜叶温度高于37℃时,速包成球时间不要超过1min;当叶温降至37℃以下时,才可用球茶机团揉。在包揉工艺流程的每一道“松包”工序中,都要筛去碎末,以保证清香型乌龙茶外形、汤色、叶底“三绿”和清香的品质特点。

(6)低温干燥,保持色泽和香气。采用自动烘干机或燃气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足火温度70℃,焙至足干,茶叶含水量控制在5%~6%,以利于保持清香型乌龙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清香。干燥后的茶叶应及时真空包装,以利于品质的保持。

浓香型、清香型乌龙茶的区别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湾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一、“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二、“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壤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茶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传统工艺的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武夷岩茶外形粗壮,条索扭曲紧结,匀整;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色泽青褐油润,俗称“宝光”;净度佳,不带过嫩梗和过老叶;茶汤香气浓烈,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洁,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这种特色被赞为“岩骨花香”,俗称“岩韵”;汤色深橙黄或黄色,清流澈艳丽,叶底、叶张中央为江浅黄绿色。

闽北水仙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 ;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呈“三红七绿”状。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沙绿,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广东凤凰单纵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整;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香高持久,具天然花香;滋叶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均带红镶边,饮后回甘,耐冲泡。

三、“清香型”乌龙茶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人群以老顾客为主,这批消费者对“浓香型”乌龙茶情有独钟,且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钱有闲,有文化素养,消费力极强。目前,武夷岩茶的市场价格一般最低价为每500克500元,其中大红袍的最高价甚至高达每500克8800元。这种价格走势,显示了“浓香型”乌龙茶的强大市场潜力。

四、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1、做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 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度,相对湿度70%。武夷岩茶,一般做青8-10次,历时6-8小时,做青在室内进行,室温24-26度,相对湿度80%-85%,当室温低于20度时要加温。

2、包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蜓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3、烘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广东潮汕及闽南等地区偏爱茶叶焦糖香,应相对提高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浓香型”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武夷岩茶,烘焙分毛火和足火。毛火要求高温快速烘焙,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足火是通过热化作用,连续长时间文火慢焙,不单是去水保质,且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均有很好的效果。

五、乌龙茶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从市场角度分析,“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已经在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这一年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清香型”乌龙茶产量达5.2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66.7%。“清香型”乌龙茶消费地域、消费人群的急剧增长,让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直观地感觉到了“清香型”乌龙茶产业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应该说,“清香型”乌龙茶传承和发展了福建安溪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增创了乌龙茶花色品种,更适合于工厂化、机械化批量生产,是乌龙茶生产流通领域的一次大改革,它对于茶农增收、茶产业国际化经营、海峡西岸乌龙茶经济带建设,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清香型”乌龙茶已经得到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对于作为“浓香型”乌龙茶典型代表的武夷岩茶,福建茶界也一样充满信心。武夷岩茶在2000年获得原产地保护,就是一个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1998年,武夷岩茶母树大红袍就拍出20克16.8万元的天价,2005年又拍出20克20.8万元的“茶王”价。这个价格,体现了武夷岩茶的精良品质、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母树大红袍的拍卖事件,连续7年都轰动海内外,就说明了“浓香型”乌龙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浓香型”乌龙茶应有的价格。特别是武夷山以“双遗”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和促进茶经济,为武夷岩茶的发展拓展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后发优势。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上说,“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的竞争,不应该分出你我,而应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化的良性竞争 ,共同把乌龙茶市场撑大,实现共赢或多赢。发展是硬道理,特别是随着海峡两岸茶业合作向纵深推进,乌龙茶经济带呼之欲出,作为后起之秀的“清香型”乌龙茶与老当益壮的“浓香型”乌龙茶都将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乌龙茶审评技术方法


(一)乌龙茶审评基本方法乌龙茶的审评方法与红绿茶有所不同,习惯用钟形有盖茶瓯冲泡。其特点是:用茶多,用水少,泡时短,泡次多。审评时也分干评和湿评,通过干评和湿评,达到识别品种和评定等级优次。

1.干评外形 以条索、色泽为主,结合嗅干香。条索看松紧、轻重、壮瘦、挺直、卷曲等。色泽以砂绿或密黄油润为好,以枯褐、灰褐无光为差。于香则嗅其有无杂味、高火味等。毛茶外形因品种不同各具特色,如水仙品种的外形肥壮,主脉呈宽、黄、扁;黄梭外形较为细秀;佛手外形重实呈海蛎干状,色泽油润。

2.湿评内质 湿评以香气、滋味为主,结合汤色、叶底。冲泡前,先用开水将杯盏烫热。称取样茶5克,放入容量110毫升的审评杯内,然后冲泡。冲泡时,由于有泡沫泛起,冲满后应用杯盖将泡沫刮去,杯盖用开水洗净再盖上。第一次冲泡2分钟即可嗅香气,第二次冲泡3分钟后嗅香气,第三次以上则5分钟后嗅香气。每次嗅香时间最好控制在5秒钟内。每次嗅香后再倒出茶汤,看汤色、尝滋味。一般高级茶冲泡4次,中级茶冲泡3次,低级茶冲泡2次,以耐泡有余香者为好。

(1)嗅香气 主要嗅杯盖香气。在每泡次的规定时间后拿起杯盖,靠近鼻子,嗅杯中随水汽蒸发出来的香气。第一次嗅香气的高低,是否有异气;第二次辨别香气类型、粗细;第三次嗅香气的持久程度。以花香或果香细锐、高长的见优,粗钝低短的为次。仔细区分不同品种茶的独特香气,如黄梭具有似水蜜桃香、毛蟹具有似桂花香,、武夷肉桂具有似桂皮香、凤凰单丛具有似花蜜香等。

(2)看汤色 以第一泡为主,以金黄、橙黄、橙红明亮为好,视品种和加工方法而异。汤色也受火候影响,一般而言火候轻的汤色浅,火候足的汤色深;高级茶火候轻汤色浅,低级茶火候足汤色深。但不同品种间不可参比,如武夷岩茶火候较足,汤色也显深些,但品质仍好。因此,汤色仅作参考。

(3)尝滋味 滋味有浓淡、醇苦、爽涩、厚薄之分,以第二次冲泡为主,兼顾前后。特别是初学者,第一泡滋味浓,不易辨别。茶汤入口刺激性强、稍苦回甘爽,为浓;茶汤入口苦,出口后也苦而且味感在舌心,为涩。评定时以浓厚、浓醇、鲜爽回甘者为优,粗淡、粗涩者为次。

(4)评叶底 叶底应放入装有清水的叶底盘中,看嫩度、厚薄、色泽和发酵程度。叶张完整、柔软、肥厚、色泽青绿稍带黄、红点明亮的为好,但品种不同叶色的黄亮程度有差异。叶底单薄、粗硬、色暗绿、红点暗红的为次。一般而言,做青好的叶底红边或红点呈朱砂红,猪肝红为次,暗红者为差。评定时要看品种特征,如典型铁观音的典型叶底出现“绸缎面”,叶质肥厚。

乌龙茶对品质要求着重香气和滋味,且重视耐泡次数。由于乌龙茶品质类别多,又重视品种特征,审评比较复杂,只有勤学多练、经常审评,才能提高鉴别能力,提高审评技术。

(二)广东单丛茶审评方法参照《广东单丛茶品质特征及审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第一,审评杯使用纯白瓷烧制的110毫升工夫茶盖杯、碗。要求大小和色泽必须一致。

第二,取混合均匀样品于干茶盘中,作审评外形用。称取5克混合均匀样于盖杯内,茶、水比为l:22。

第三,用lOO℃沸水注入盖杯内,采用3次冲泡法(选用广东省的审评方法,3次冲泡时间与国家标准有所不同)。第一次浸泡1分钟,第二次浸泡1.5分钟,第三次浸泡2分钟。每次分别嗅盖杯香气,将茶汤沥入汤碗中,品评汤色和滋味。最后一次嗅杯底香和茶渣香。

第四,将茶渣移入叶底盘,检查其叶底。

第五,各类单丛茶审评品质因子参考系数见表3-4-1。

项目

外形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凤凰单丛茶

20

35

5

35

5

岭头单丛茶

20

32

5

38

5

龙珠单丛茶

25

35

5

30

5

第六,3种单丛茶审评技术掌握的区分点:①外形。审评凤凰单丛茶和岭头单丛茶,对外形条索紧结、匀净度和色泽各因子的要求是一致的,综合评定外形占20%。对龙珠单丛茶审评中考虑新产品的创意是注重球形,使用提高单丛茶的外形品相、有利于产品包装美饰、适合市场上畅销的抽真空包装。因此该茶评审外形占25%,比重大于条形单丛茶。②香气。凤凰单丛茶与岭头单丛茶因各品系不同,其各自成品茶的香气体现为:凤凰单丛茶是浓郁花香型,岭头单丛茶是独特蜜香型。综合市场消费卖点评定,对凤凰单丛茶的香气更有所侧重。因此,香气评定凤凰单丛茶占35%,比重大于岭头单丛茶。③滋味。单丛茶的滋味醇爽,一直是历代茶农和茶叶科研者致力改善提高品质的重点。凤凰单丛茶以其独特的花香已被国内外许多原来不饮单丛茶的消费群体所认识喜爱。但是有相当部分消费者希望单丛茶能减少苦涩味。滋味的浓淡、醇爽、回甘是与茶树产地、鲜叶采制、加工、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偏爱岭头单丛茶的消费者是钟爱其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力强。在茶区生产中春季通常是岭头单丛茶制高、中档茶的季节,品质最佳;凤凰单丛茶在秋高气爽的秋、冬季节更有利于高香品质的产制,但是该季节滋味醇厚感稍次于春茶。因此,审评中对岭头单丛茶滋味要求醇厚,回甘力强;对凤凰单丛茶要求具有自然花香,滋味鲜醇,高档茶应有山韵风格。

(三)台湾青茶品质审评方法参照《中国名茶志》中台湾冻顶茶品质鉴定方法予以介绍。

1.冻顶茶品质审评方法 冻顶茶审评取茶样3克于审评杯中,冲入150毫升100 aC开水。条形茶浸泡时间5分钟,球形茶浸泡时间6分钟。将茶汤倒人审评碗中,即看汤色、闻审评杯中叶底茶香并做记录。

2.优良茶比赛评审标准表 见表3-4-2,表3-4--3。

项目

评分 (%)

细目

审查内容说明

外观

20

形状

条索半球形,紧结整齐,干燥充分,无焦状,幼枝嫩叶,红梗、片末已清除

色泽

鲜艳墨绿带丽色,调和清净不掺杂,金黄红边色隐存,银毫白点蛙皮生

汤色

20

汤色

澄清鲜艳蜜绿,澄清明丽水底光,琥珀金黄非上品,碧绿青翠亦纯青

香味

60

香气

清香扑鼻飘而不腻,源自茶叶入口穿鼻,一再而三者为上乘

滋味

浓厚新鲜无异味,青嗅苦涩非珍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滑韵味强

表3-4-3 条形茶(文山包种茶等)评审标准

项目

评分 (%)

细目

审查内容说明

外观

20

形状

条索紧结整齐,叶尖卷曲自然,幼枝嫩叶,粉末黑点未生

色泽

鲜艳墨绿带丽色,调和清净不掺杂,金黄红边色隐存,银毫白点蛙皮生

汤色

20

汤色

澄清鲜艳蜜绿,澄清明丽水底光,琥珀金黄非上品,碧绿青翠亦纯青

香味

60

香气

清香扑鼻飘而不腻,源自茶叶入口穿鼻,一再而三者为上乘

滋味

圆滑新鲜无异味,青嗅苦涩非珍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滑韵味强

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


1、香气品质审评

本法的审评主要对香气的香型、纯度高低、长短及持久性等三个方面进行鉴评,故称“三香法”。

香型

香型的判断是乌龙茶香气审评的关键。乌龙茶的香型可分异杂型、糖香型、花果蜜糖香型四大类型。异杂型是乌龙茶在采、制、管过程中遇不良状态下产生的不良异杂气味,如粗老气、日晒味、霉味、水闷味、酸馊味、青草气、烟焦味、老火、油药味等。这些问题常见于低档乌龙茶中。糖香型香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受热作用产生的香型。俗称“火香”、“火功香”。又因火功程度而异,火功不足,火香低沉,火功适当,渐向糖焦香转化,直到出现优秀的蜜糖香,一旦火功过度则产生老火、火焦味了。火功把握是否得当,主要在于调度糖与火的关系。花果香是茶叶的各类香气基质在合理的乌龙茶所特有的做青工艺中经一系列必要的生化反应所形成的似花香,似果香香气,所以又叫工艺香。如果工艺不当,花果香就不明显。此间还须注重到品种不同,遗传特性不同,则叶内香气基质不同,以致成茶香型有别,称之为品种香。如铁观音之观音韵,佛手的似香橡香,但各品种之特有香型也须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导出,否则,工艺不当,品种香不显。此外,产地不同,生态气候有别,土地状况不一,自然影响到茶树的新陈代谢,使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成茶香型就各有特点,这种产地差异,称为区域香。区域香也同样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不当,区域香不灵。一般来说,审评时能清晰在感受到花果香时,此茶品质不俗,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好的火功技术所形成的花果蜜糖香。

香气的高低与纯异

就内在因素而言,香气高低是乌龙茶香物质的丰富与贫乏所决定的。在表现形式上,物丰则香气显锐,挥发性好,可评为高,反之,物乏则香沉,定为低。香纯异问题指的是香气中的香型组分,是单一香型还是夹杂着不同的香型,更主要的是指香中是否含有异杂型组分。纯者优,杂则次。

香气的长短与持久性

香气的长短是指香气物质丰富,挥发性好,闻香杯在距鼻腔较长距离时尚能闻到香的称之为长,反之为短。香气的持久性是指茶叶香气在不同泡次的表现。泡次保持多的持久好,反之为差。香长而持久,是乌龙茶香品质的重要指标,需要在审评中认真鉴别。

2、滋味品质审评

美食学皆以色香味形品评,又以味为根本。茶叶也是如此。所以相对而言,滋味比香气还更重要些。本法滋味审评是对茶汤滋味的“浓、醇(纯)、甘、爽、润”五大味性进行仔细品鉴,分辨定性,评出优劣,所以又称“五味”法。

浓度

通常人们认为苦涩的茶为浓,其实不然。浓是茶汤滋味优秀的指标之一,苦涩则是不良滋味表现,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过,苦涩又确实是构成茶汤浓度的一种表现,它是茶汤中儿茶素的味性特征,特别是复杂儿茶素味性尤为苦涩。当儿茶素含量适中时,茶汤味性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表现出茶的力度,给人以饮茶的满足,如果没有这种体现茶之力度的收敛性,饮茶如饮白开水,淡然无味。所以这种由儿茶素而来的收敛性成为茶汤浓度的特征之一。但是,事情都有个限度,如糖精超过了限度就变为苦了,同理,儿茶素含量大到超过一定限度后就转变为令人不适的苦涩味,成为不良之茶汤味性,不过,在这里要提出一个味阀概念,如果审评者本身的味阀值太低,本来恰好的收敛性恐怕也会感到苦了,这就会出误评。关于茶汤浓度问题,影响意义更大的是在儿茶素含量适中的基础上,丰富的糖类、氨基酸、咖啡碱等多种有效呈味物质溶入茶汤,共同构成茶汤滋味,舌感厚实,故称为厚。浓厚成为茶汤浓度的最佳表现。

纯与醇

在审评中,人们易把纯与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各有所指,纯指茶与非茶之别,醇为此茶与彼茶的关系。纯表明茶汤纯净,无茶外物混杂,醇则更上一层,反映出同一品种、产地、季节、工艺水平、等级规格的滋味特征。相对于醇(纯)是异杂味。各种异杂味多在原料品质低下、制茶环境不佳,气候不良,技术失当,保管不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如粗老、青涩、酸馊、烟焦、油药、霉变、辛辣等,这些具各种不良滋味特征的异味在低档茶中多见,在中档茶甚至高档茶中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在审评中辨出。

甘甜

甘甜是反映茶汤饮后回甘状况的滋味指标,饮后回甘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单体葡萄糖后产生的甜感。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是茶叶品质高的重要味性特征,中低档乌龙茶回甘不强。

鲜爽味

这是一种鲜醇、清新、轻快、爽口的味觉,它是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等物质滋味特征。茶汤的鲜爽味是滋味品质优良性状之一,同时也是新茶的典型味性。在中低档及陈茶中表现不佳。审评技术的难点是注意与轻微的青味区别开来。

润滑

指茶汤似浆液圆滚滑润在喉腔轻顺下滑,它是茶汤的张力和果胶物质的胶质作用共同影响于茶汤产生的效果。润滑是优质茶汤的品质特征之一,中低档茶一般无此味感。

3、乌龙茶香味综合品质审评

依上述“三香五味”的方法,我们对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做出了较详见的辨析,但对此仍然未完全完成香味的审评工作,还必须进一步深入考察香味的综合品质表现,这就是茶汤香味的耐泡性和均衡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茶汤香味的实际品质状况。

耐泡性

评审的是茶叶香味各因子在各泡次的分布表现情。鲜叶原料好,内含物含量高,在各泡次就都有良好的表现,称其为耐泡。反之,制茶原料差,内含物少,泡次亦少,特别是在后泡次中香味低淡,徒然消失,谓之不耐泡。茶叶香味的耐泡性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

均衡性

由于鲜叶原料状况,气候状况,工艺得当与否等因素都会独立地对某一品质因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鲜叶原料等级低,内含物少,虽气候工艺等因素无碍,成茶品质在前泡次尚能有较好表现,但往后耐泡性则差,即使在前泡次也有香味欠丰满,力度弱的问题。再如鲜叶原料,内含丰富,却因气候作崇或工艺上走水不足,使得成茶浓度可能有较好的表现,便不可避免地出现花香不显,青气严重,滋味青涩的问题。又如原料好,气候好,前期工序工艺也恰当,唯在最后一道干燥工序中,火功失当,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工,那么成茶茶汤中多种品质因子都可能有良好表现,但老火问题就来了。因此,在审评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同份茶有的品质因子优良,有的因子就表现一般,有的低下,反映出香味品质的不均衡性特点。正是这种不均衡性使得茶叶香味高中有低,低中有高,花色丰富,规格齐全,琳琅满目。更使得茶叶生产、茶叶品质、茶叶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永无止境。就审评而言,充分认识不均衡性的客观存在,审评结论才会更客观全面,不致出现全盘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失误。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湾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一、“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二、“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壤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茶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传统工艺的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武夷岩茶外形粗壮,条索扭曲紧结,匀整;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色泽青褐油润,俗称“宝光”;净度佳,不带过嫩梗和过老叶;茶汤香气浓烈,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洁,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这种特色被赞为“岩骨花香”,俗称“岩韵”;汤色深橙黄或黄色,清流澈艳丽,叶底、叶张中央为江浅黄绿色。

闽北水仙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 ;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呈“三红七绿”状。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沙绿,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广东凤凰单纵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整;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香高持久,具天然花香;滋叶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均带红镶边,饮后回甘,耐冲泡。

三、“清香型”乌龙茶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人群以老顾客为主,这批消费者对“浓香型”乌龙茶情有独钟,且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钱有闲,有文化素养,消费力极强。目前,武夷岩茶的市场价格一般最低价为每500克500元,其中大红袍的最高价甚至高达每500克8800元。这种价格走势,显示了“浓香型”乌龙茶的强大市场潜力。

四、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1、做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 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度,相对湿度70%。武夷岩茶,一般做青8-10次,历时6-8小时,做青在室内进行,室温24-26度,相对湿度80%-85%,当室温低于20度时要加温。

2、包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蜓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3、烘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广东潮汕及闽南等地区偏爱茶叶焦糖香,应相对提高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浓香型”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武夷岩茶,烘焙分毛火和足火。毛火要求高温快速烘焙,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足火是通过热化作用,连续长时间文火慢焙,不单是去水保质,且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均有很好的效果。

五、乌龙茶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从市场角度分析,“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已经在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这一年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清香型”乌龙茶产量达5.2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66.7%。“清香型”乌龙茶消费地域、消费人群的急剧增长,让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直观地感觉到了“清香型”乌龙茶产业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应该说,“清香型”乌龙茶传承和发展了福建安溪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增创了乌龙茶花色品种,更适合于工厂化、机械化批量生产,是乌龙茶生产流通领域的一次大改革,它对于茶农增收、茶产业国际化经营、海峡西岸乌龙茶经济带建设,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清香型”乌龙茶已经得到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对于作为“浓香型”乌龙茶典型代表的武夷岩茶,福建茶界也一样充满信心。武夷岩茶在2000年获得原产地保护,就是一个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1998年,武夷岩茶母树大红袍就拍出20克16.8万元的天价,2005年又拍出20克20.8万元的“茶王”价。这个价格,体现了武夷岩茶的精良品质、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母树大红袍的拍卖事件,连续7年都轰动海内外,就说明了“浓香型”乌龙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浓香型”乌龙茶应有的价格。特别是武夷山以“双遗”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和促进茶经济,为武夷岩茶的发展拓展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后发优势。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上说,“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的竞争,不应该分出你我,而应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化的良性竞争 ,共同把乌龙茶市场撑大,实现共赢或多赢。发展是硬道理,特别是随着海峡两岸茶业合作向纵深推进,乌龙茶经济带呼之欲出,作为后起之秀的“清香型”乌龙茶与老当益壮的“浓香型”乌龙茶都将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新技术


1、香气品质审评

本法的审评主要对香气的香型、纯度高低、长短及持久性等三个方面进行鉴评,故称“三香法”。

香型

香型的判断是乌龙茶香气审评的关键。乌龙茶的香型可分异杂型、糖香型、花果蜜糖香型四大类型。异杂型是乌龙茶在采、制、管过程中遇不良状态下产生的不良异杂气味,如粗老气、日晒味、霉味、水闷味、酸馊味、青草气、烟焦味、老火、油药味等。这些问题常见于低档乌龙茶中。糖香型香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受热作用产生的香型。俗称“火香”、“火功香”。又因火功程度而异,火功不足,火香低沉,火功适当,渐向糖焦香转化,直到出现优秀的蜜糖香,一旦火功过度则产生老火、火焦味了。火功把握是否得当,主要在于调度糖与火的关系。花果香是茶叶的各类香气基质在合理的乌龙茶所特有的做青工艺中经一系列必要的生化反应所形成的似花香,似果香香气,所以又叫工艺香。如果工艺不当,花果香就不明显。此间还须注重到品种不同,遗传特性不同,则叶内香气基质不同,以致成茶香型有别,称之为品种香。如铁观音之观音韵,佛手的似香橡香,但各品种之特有香型也须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导出,否则,工艺不当,品种香不显。此外,产地不同,生态气候有别,土地状况不一,自然影响到茶树的新陈代谢,使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成茶香型就各有特点,这种产地差异,称为区域香。区域香也同样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不当,区域香不灵。一般来说,审评时能清晰在感受到花果香时,此茶品质不俗,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好的火功技术所形成的花果蜜糖香。

香气的高低与纯异

就内在因素而言,香气高低是乌龙茶香物质的丰富与贫乏所决定的。在表现形式上,物丰则香气显锐,挥发性好,可评为高,反之,物乏则香沉,定为低。香纯异问题指的是香气中的香型组分,是单一香型还是夹杂着不同的香型,更主要的是指香中是否含有异杂型组分。纯者优,杂则次。

香气的长短与持久性

香气的长短是指香气物质丰富,挥发性好,闻香杯在距鼻腔较长距离时尚能闻到香的称之为长,反之为短。香气的持久性是指茶叶香气在不同泡次的表现。泡次保持多的持久好,反之为差。香长而持久,是乌龙茶香品质的重要指标,需要在审评中认真鉴别。

2、滋味品质审评

美食学皆以色香味形品评,又以味为根本。茶叶也是如此。所以相对而言,滋味比香气还更重要些。本法滋味审评是对茶汤滋味的“浓、醇(纯)、甘、爽、润”五大味性进行仔细品鉴,分辨定性,评出优劣,所以又称“五味”法。

浓度

通常人们认为苦涩的茶为浓,其实不然。浓是茶汤滋味优秀的指标之一,苦涩则是不良滋味表现,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过,苦涩又确实是构成茶汤浓度的一种表现,它是茶汤中儿茶素的味性特征,特别是复杂儿茶素味性尤为苦涩。当儿茶素含量适中时,茶汤味性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表现出茶的力度,给人以饮茶的满足,如果没有这种体现茶之力度的收敛性,饮茶如饮白开水,淡然无味。所以这种由儿茶素而来的收敛性成为茶汤浓度的特征之一。但是,事情都有个限度,如糖精超过了限度就变为苦了,同理,儿茶素含量大到超过一定限度后就转变为令人不适的苦涩味,成为不良之茶汤味性,不过,在这里要提出一个味阀概念,如果审评者本身的味阀值太低,本来恰好的收敛性恐怕也会感到苦了,这就会出误评。关于茶汤浓度问题,影响意义更大的是在儿茶素含量适中的基础上,丰富的糖类、氨基酸、咖啡碱等多种有效呈味物质溶入茶汤,共同构成茶汤滋味,舌感厚实,故称为厚。浓厚成为茶汤浓度的最佳表现。

纯与醇

在审评中,人们易把纯与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各有所指,纯指茶与非茶之别,醇为此茶与彼茶的关系。纯表明茶汤纯净,无茶外物混杂,醇则更上一层,反映出同一品种、产地、季节、工艺水平、等级规格的滋味特征。相对于醇(纯)是异杂味。各种异杂味多在原料品质低下、制茶环境不佳,气候不良,技术失当,保管不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如粗老、青涩、酸馊、烟焦、油药、霉变、辛辣等,这些具各种不良滋味特征的异味在低档茶中多见,在中档茶甚至高档茶中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在审评中辨出。

甘甜

甘甜是反映茶汤饮后回甘状况的滋味指标,饮后回甘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单体葡萄糖后产生的甜感。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是茶叶品质高的重要味性特征,中低档乌龙茶回甘不强。

鲜爽味

这是一种鲜醇、清新、轻快、爽口的味觉,它是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等物质滋味特征。茶汤的鲜爽味是滋味品质优良性状之一,同时也是新茶的典型味性。在中低档及陈茶中表现不佳。审评技术的难点是注意与轻微的青味区别开来。

润滑

指茶汤似浆液圆滚滑润在喉腔轻顺下滑,它是茶汤的张力和果胶物质的胶质作用共同影响于茶汤产生的效果。润滑是优质茶汤的品质特征之一,中低档茶一般无此味感。

3、乌龙茶香味综合品质审评

依上述“三香五味”的方法,我们对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做出了较详见的辨析,但对此仍然未完全完成香味的审评工作,还必须进一步深入考察香味的综合品质表现,这就是茶汤香味的耐泡性和均衡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茶汤香味的实际品质状况。

耐泡性

评审的是茶叶香味各因子在各泡次的分布表现情。鲜叶原料好,内含物含量高,在各泡次就都有良好的表现,称其为耐泡。反之,制茶原料差,内含物少,泡次亦少,特别是在后泡次中香味低淡,徒然消失,谓之不耐泡。茶叶香味的耐泡性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

均衡性

由于鲜叶原料状况,气候状况,工艺得当与否等因素都会独立地对某一品质因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鲜叶原料等级低,内含物少,虽气候工艺等因素无碍,成茶品质在前泡次尚能有较好表现,但往后耐泡性则差,即使在前泡次也有香味欠丰满,力度弱的问题。再如鲜叶原料,内含丰富,却因气候作崇或工艺上走水不足,使得成茶浓度可能有较好的表现,便不可避免地出现花香不显,青气严重,滋味青涩的问题。又如原料好,气候好,前期工序工艺也恰当,唯在最后一道干燥工序中,火功失当,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工,那么成茶茶汤中多种品质因子都可能有良好表现,但老火问题就来了。因此,在审评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同份茶有的品质因子优良,有的因子就表现一般,有的低下,反映出香味品质的不均衡性特点。正是这种不均衡性使得茶叶香味高中有低,低中有高,花色丰富,规格齐全,琳琅满目。更使得茶叶生产、茶叶品质、茶叶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永无止境。就审评而言,充分认识不均衡性的客观存在,审评结论才会更客观全面,不致出现全盘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失误。

笔者认为,以本文“三香五味”兼顾“两性”之技术法评审乌龙茶香味品质便能由繁变简,易于把握和刻画。这种技法在香味之下细分项目,按具体项目的审评感受以审评术语定义品质性质,再依每个项目的实际品质差异分为若干档次,或以记分表示差距,就使得品质规格一目了然。既有茶叶品质实际的文字表述,又有一看就明白的数字体现,既评出了茶叶,又指导了品质改进工作。

改进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术之我见


茶叶的生产与经营,品饮与鉴定,教学与科研及其日益繁荣的茶叶文化艺术活动无不与茶叶自身的品质休戚相关。品质的确定依赖于茶叶审评技术。因此,审评技术精当与否,审评结果之准误直接影响着茶业的方方面面,有必要不断提升而精熟。

一、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法及其利弊

乌龙茶是重内质茶,在内质诸因子中,香气滋味又是重中之重,基本决定了乌龙茶的内质水准,同时也是乌龙茶审评技术的难中之难。

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是审评术语及记分法两种。术语法以审评术语表示审评结果。这种方法能给以比较具体和完整的品质概念利于指导品质改进工作。存在问题是,其一,不便于反映等级规格;其二,必须同时使用许多术语才能把多样化的香味表达出来,显得繁琐;其三,不同的审评人员对同一术语的把握不尽一致而产生人为误差;其四,往往配搭了许多虚词副词,弄得更加复杂和混乱。相对而言记分法比较简单而直观,品质规格一目了然。不过这种技法操作上难度很大,它是建立在审评人员丰富的审评经验,心中自有一个明晰的品质定位系统,然后对应实际的审评感受评记品质分。其弊端是,第一,审评人员必须经验丰富,品质规格打分标准谙熟于心,否则心里没有谱无从操作。第二,每个审评人员感受器官的灵敏性、分辨力及各自心中的“谱”之差异,使得审评结果常因人而异。第三,审评结果以分示之,比较笼统,没有具体文字表述,不利于指导品质改进工作。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由于实行了市场调节价格政策,许多情形是品质状况直接以价格形式体现,审评方法更为简单,结果表达更加笼统了。

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新技术

1、香气品质审评

本法的审评主要对香气的香型、纯度高低、长短及持久性等三个方面进行鉴评,故称“三香法”。

香型

香型的判断是乌龙茶香气审评的关键。乌龙茶的香型可分异杂型、糖香型、花果蜜糖香型四大类型。异杂型是乌龙茶在采、制、管过程中遇不良状态下产生的不良异杂气味,如粗老气、日晒味、霉味、水闷味、酸馊味、青草气、烟焦味、老火、油药味等。这些问题常见于低档乌龙茶中。糖香型香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受热作用产生的香型。俗称“火香”、“火功香”。又因火功程度而异,火功不足,火香低沉,火功适当,渐向糖焦香转化,直到出现优秀的蜜糖香,一旦火功过度则产生老火、火焦味了。火功把握是否得当,主要在于调度糖与火的关系。花果香是茶叶的各类香气基质在合理的乌龙茶所特有的做青工艺中经一系列必要的生化反应所形成的似花香,似果香香气,所以又叫工艺香。如果工艺不当,花果香就不明显。此间还须注重到品种不同,遗传特性不同,则叶内香气基质不同,以致成茶香型有别,称之为品种香。如铁观音之观音韵,佛手的似香橡香,但各品种之特有香型也须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才能导出,否则,工艺不当,品种香不显。此外,产地不同,生态气候有别,土地状况不一,自然影响到茶树的新陈代谢,使茶叶内含物质也不同,成茶香型就各有特点,这种产地差异,称为区域香。区域香也同样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不当,区域香不灵。一般来说,审评时能清晰在感受到花果香时,此茶品质不俗,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好的火功技术所形成的花果蜜糖香。

香气的高低与纯异

就内在因素而言,香气高低是乌龙茶香物质的丰富与贫乏所决定的。在表现形式上,物丰则香气显锐,挥发性好,可评为高,反之,物乏则香沉,定为低。香纯异问题指的是香气中的香型组分,是单一香型还是夹杂着不同的香型,更主要的是指香中是否含有异杂型组分。纯者优,杂则次。

香气的长短与持久性

香气的长短是指香气物质丰富,挥发性好,闻香杯在距鼻腔较长距离时尚能闻到香的称之为长,反之为短。香气的持久性是指茶叶香气在不同泡次的表现。泡次保持多的持久好,反之为差。香长而持久,是乌龙茶香品质的重要指标,需要在审评中认真鉴别。

2、滋味品质审评

美食学皆以色香味形品评,又以味为根本。茶叶也是如此。所以相对而言,滋味比香气还更重要些。本法滋味审评是对茶汤滋味的“浓、醇(纯)、甘、爽、润”五大味性进行仔细品鉴,分辨定性,评出优劣,所以又称“五味”法。

浓度

通常人们认为苦涩的茶为浓,其实不然。浓是茶汤滋味优秀的指标之一,苦涩则是不良滋味表现,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过,苦涩又确实是构成茶汤浓度的一种表现,它是茶汤中儿茶素的味性特征,特别是复杂儿茶素味性尤为苦涩。当儿茶素含量适中时,茶汤味性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表现出茶的力度,给人以饮茶的满足,如果没有这种体现茶之力度的收敛性,饮茶如饮白开水,淡然无味。所以这种由儿茶素而来的收敛性成为茶汤浓度的特征之一。但是,事情都有个限度,如糖精超过了限度就变为苦了,同理,儿茶素含量大到超过一定限度后就转变为令人不适的苦涩味,成为不良之茶汤味性,不过,在这里要提出一个味阀概念,如果审评者本身的味阀值太低,本来恰好的收敛性恐怕也会感到苦了,这就会出误评。关于茶汤浓度问题,影响意义更大的是在儿茶素含量适中的基础上,丰富的糖类、氨基酸、咖啡碱等多种有效呈味物质溶入茶汤,共同构成茶汤滋味,舌感厚实,故称为厚。浓厚成为茶汤浓度的最佳表现。

纯与醇

在审评中,人们易把纯与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各有所指,纯指茶与非茶之别,醇为此茶与彼茶的关系。纯表明茶汤纯净,无茶外物混杂,醇则更上一层,反映出同一品种、产地、季节、工艺水平、等级规格的滋味特征。相对于醇(纯)是异杂味。各种异杂味多在原料品质低下、制茶环境不佳,气候不良,技术失当,保管不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如粗老、青涩、酸馊、烟焦、油药、霉变、辛辣等,这些具各种不良滋味特征的异味在低档茶中多见,在中档茶甚至高档茶中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在审评中辨出。

甘甜

甘甜是反映茶汤饮后回甘状况的滋味指标,饮后回甘是茶叶糖类物质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单体葡萄糖后产生的甜感。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是茶叶品质高的重要味性特征,中低档乌龙茶回甘不强。

鲜爽味

这是一种鲜醇、清新、轻快、爽口的味觉,它是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等物质滋味特征。茶汤的鲜爽味是滋味品质优良性状之一,同时也是新茶的典型味性。在中低档及陈茶中表现不佳。审评技术的难点是注意与轻微的青味区别开来。

润滑

指茶汤似浆液圆滚滑润在喉腔轻顺下滑,它是茶汤的张力和果胶物质的胶质作用共同影响于茶汤产生的效果。润滑是优质茶汤的品质特征之一,中低档茶一般无此味感。

3、乌龙茶香味综合品质审评

依上述“三香五味”的方法,我们对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做出了较详见的辨析,但对此仍然未完全完成香味的审评工作,还必须进一步深入考察香味的综合品质表现,这就是茶汤香味的耐泡性和均衡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茶汤香味的实际品质状况。

耐泡性

评审的是茶叶香味各因子在各泡次的分布表现情。鲜叶原料好,内含物含量高,在各泡次就都有良好的表现,称其为耐泡。反之,制茶原料差,内含物少,泡次亦少,特别是在后泡次中香味低淡,徒然消失,谓之不耐泡。茶叶香味的耐泡性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

均衡性

由于鲜叶原料状况,气候状况,工艺得当与否等因素都会独立地对某一品质因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鲜叶原料等级低,内含物少,虽气候工艺等因素无碍,成茶品质在前泡次尚能有较好表现,但往后耐泡性则差,即使在前泡次也有香味欠丰满,力度弱的问题。再如鲜叶原料,内含丰富,却因气候作崇或工艺上走水不足,使得成茶浓度可能有较好的表现,便不可避免地出现花香不显,青气严重,滋味青涩的问题。又如原料好,气候好,前期工序工艺也恰当,唯在最后一道干燥工序中,火功失当,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工,那么成茶茶汤中多种品质因子都可能有良好表现,但老火问题就来了。因此,在审评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同份茶有的品质因子优良,有的因子就表现一般,有的低下,反映出香味品质的不均衡性特点。正是这种不均衡性使得茶叶香味高中有低,低中有高,花色丰富,规格齐全,琳琅满目。更使得茶叶生产、茶叶品质、茶叶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永无止境。就审评而言,充分认识不均衡性的客观存在,审评结论才会更客观全面,不致出现全盘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失误。

笔者认为,以本文“三香五味”兼顾“两性”之技术法评审乌龙茶香味品质便能由繁变简,易于把握和刻画。这种技法在香味之下细分项目,按具体项目的审评感受以审评术语定义品质性质,再依每个项目的实际品质差异分为若干档次,或以记分表示差距,就使得品质规格一目了然。既有茶叶品质实际的文字表述,又有一看就明白的数字体现,既评出了茶叶,又指导了品质改进工作。

茶,好喝才是关键?怎么判断?


近两年,云南个别区域及山头普洱茶的价格又遭到爆炒,一些所谓的专家站在狭隘的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之上,又在“编故事”、“讲神话”,神乎其神地宣传唯山头至上的“山头主义”、纯乎又纯的古树“单株纯料普洱”,似乎离开了名山古树纯料,普洱茶就不是茶、就不能喝了!而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个别茶商把普通的普洱茶,包装上一个神奇的外衣或讲一段美丽的故事之后,也可把价格爆炒到天上,诚信缺失是最大的悲哀,如果任其发展对整个行业将是致命打击。

不可否认,班章、冰岛、易武、昔归等茶山是出好茶的名山,但它的数量毕竟有限,怎么可能满世界都是冰岛古树、老班章普洱,即便是真正的东西也不应把价格炒得过高,让价格完全背离价值。茶叶不过是一片小小的树叶,尽管中国的文人雅士赋予了它丰厚的文化概念,但它首先是用来喝的,喝着好才是好茶,不是有故事才是好茶,功利主义的茶文化是不会长久的,茶必须回到它的本真上来。

其实,喝茶并没有那么神秘,简单而言,茶叶是按不同工艺、用不同等级的原料制作出来的,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口感,不同的口感适宜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口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就可以了。无论何种茶,总有三六九等之分,好茶的基本要素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一、汤色清透。好茶茶汤必须清透明亮,一款茶出现混汤,茶再好也有缺陷。

二、气味醇正。不同品类的茶有不一样的气味特性,气味的醇正程度决定其品质高低,有杂味异味肯定不是好茶。

三、茶水柔顺。有回甘,忌苦涩。茶本苦物,苦后回甘,也可称好茶,就像班章、曼娥之茶。满口苦涩,久未回甘,肯定不是好茶。

四、香气高扬、持久。香气的持久程度是判别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当然,如果能找几款茶对比着喝,那肯定是学茶、知茶最好的路径。

即使专业茶叶审评,无非也是根据审评人员视、嗅、味觉器官来审评茶叶,专业审品茶叶有五项因素: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而这五因素也无非是口感、香气与外形,其中口感排第一位,外形其次。

有茶界名人说五十年以内的茶不能算好,最好喝一百年的茶。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需要商榷,但一点是肯定的,茶叶不管存放多久,最终还是用来喝的,包括新(生)茶也是能喝的。如果说生茶不能喝,那么绿茶比普洱茶还生,岂不是更不能喝了?普洱生茶经日照晒干,有轻微发酵,绿茶则是不发酵,岂不是更生?

“藏新茶、品老茶”是现代人的说法,“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则是新茶的珍贵。并不是说老茶不好,从目前科学试验即人们品饮的感受来看,老茶的特点与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新茶的营养成分含量是最高的。应放下各种争论,还原茶之本真,茶首先是用来喝的,好喝才是硬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