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茶叶外形

发布时间 : 2020-12-16
茶叶外形 茶叶评测报告 茶叶质量评价标准

茶叶外形。

-

审评外形包括“干看形状,湿看叶底”(冲泡后的湿叶)。干看外形:抓一小撮茶叶散开,使条条暴露在眼前,从形状、大小、色泽,评审干茶叶的品质。品质优良的茶叶,要求形状、大小、色泽均要一致。形状一致(要求圆状均为圆状;扁状均为扁状;条状均为条状),表明制茶技术高,采摘规格严。大小一致(要求圆状的粒粒大小相同;扁状的条条厚薄相等;条状的长短匀称),表明鲜叶的采摘一芽几叶全相同,制工精良,茶叶大小才能一致。色泽一致(茶叶色泽需茶树品种、采摘的茶园、叶色等三要素一致的前提下,再加精良的制工,其色泽才能一致),就表明“三相同,加制工好”。

干茶叶的色度依茶类不同有很大差异。以绿茶为例:色度以黄绿最好(表明叶绿素能全部溶于茶汤中),次为浅绿,深绿最差。细嫩绿茶色泽翠绿油润、有神采;嫩度稍差的,色泽青绿带暗;较老的,色泽绿中带枯暗。另外,好茶叶的条索卷得很紧,外形卷曲优美、圆浑重实,完整匀齐,表面油润、洁净,不含木质纤维、粉末及杂物。

在外形审评中,察看茶叶的嫩度也是关键。嫩度好的,条索紧结、色泽调匀、净度也好;嫩度差的,条索粗松、色泽花杂、净度也差。

精选阅读

常用评茶术语(外形)


细嫩

多为一心,一至二叶,鲜叶制成,条索细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紧细

鲜叶嫩度好,条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紧秀

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紧结

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二,三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紧实

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粗实

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但揉捻充足,尚能卷紧,条索粗大, 稍感轻飘(身骨轻)。若(破口)过多,则称为(粗钝)。(经过切断处理的茶叶,两端显的粗糙而不光滑者,称为(破口))。

粗松

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或称(粗老)。

壮结

条索壮大而紧结。

壮实

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心芽(芽头,芽尖)

尚未发育,展开成茎叶的嫩尖,一般洱毛多,而成白色。

显毫

芽叶上的白色洱毛称为(白毫),芽尖多,而洱毛浓密者,称(显毫),毫色有金黄,银白,灰白等。

身骨

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重实

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

匀整,匀齐,匀称

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并配适当。

脱档

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破口

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团块,圆块,圆头

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短碎

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露筋

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称之。

黄头

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称之。

碎片

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块片

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单片

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红梗

茶梗红变称之。

评茶叶色泽


色泽审评在于干看茶叶外表、湿看茶汤和叶底色泽。从辨别茶叶色泽,可以了解茶叶品质的好坏、制工是否精良。

干看茶叶色泽:茶叶除看色度外,还可从外表光泽来辨别。光泽均匀、明毫发光的,说明鲜叶细嫩,制工好;光泽不匀,明亮无光,说明鲜叶老嫩不匀,或者也可能是制作时“杀青”不匀所致;而无光泽又暗枯的,则说明鲜叶粗老,或者是制工不好所至。

湿看茶汤色泽:茶汤的色泽以鲜、清、明、净为上品。凡茶汤色泽浊暗、浅薄者,则为品质差之茶叶。汤色的深度、混浊与味道有关。一般色深味则浓,色浅味则淡。鲜叶品质的好坏、制法的精粗和贮藏是否妥当,显著影响茶汤汤色的深浅、清浊、鲜陈、明暗。茶汤冲泡后,以在短时间内汤色不变为上品。

以绿茶为例:汤色以碧绿为最佳,次为深绿、浅绿,黄绿最差。汤色清澈,说明无沉淀、无浮游物,汤色明亮,茶汤即有光泽。碧绿汤色大多是既清澈又明亮;深绿汤色清澈较多,明亮较少;浅绿汤色大多是清澈而不明亮;黄绿汤色则大多无清澈、无明亮。低劣红茶的茶汤色泽沉暗似酱油汤。

名茶的茶汤色泽各不相同:如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汤色皆浅绿清澈;铁观音茶的汤色金黄艳丽;龙井和玉露茶的汤色碧绿;武夷岩茶的汤色澄黄;祁门红茶的汤色红亮;云南滇红的汤色红浓鲜明;白牡丹(白条)的汤色浅杏,清秀可人;上等普洱茶的汤色褐紫红而醇厚;花茶的汤色浅澄黄而明亮等。

湿看叶底色泽:叶底色泽与汤色关系较大。叶底色泽鲜亮,汤色清澈;色泽枯暗,汤色混浊。绿茶叶底色度一般以淡绿微黄色最好,次为淡黄绿色,深绿、青绿较差(说明茶叶炒制不好,或鲜叶粗老)红茶叶底直鲜红。

另外评叶底老嫩时,还可用手指揿压叶底。一般以柔软无弹性的叶底表示细嫩,硬而有弹性的表示粗老。以绿茶来讲,叶底以幼嫩多芽、叶肉厚软匀整、色泽明亮的为好,而叶质硬薄,色泽灰暗,带红梗红叶的为差。

评茶叶香气


-

干嗅茶香:干嗅是两手捧茶叶,将鼻子靠近茶叶吸入茶叶发出的香气。高香茶、新茶、足火茶,干嗅香气必高,而劣质茶、陈茶或水分含量多的茶,干嗅香气必低。

湿嗅茶香:湿嗅是茶叶经沸水冲泡三五分钟后,用漏瓢捞取泡开的茶叶,迅速反复用鼻嗅。也可将茶叶先冲泡在有盖茶杯内,经三五分钟闭盖后再倒掉茶汤,左手拿杯送至鼻口,右手开杯盖,半掩半开,反复嗅剩下泡叶的香气,细心辨别。注意嗅香宜缓吸、短促。评乌龙名茶——武夷山岩茶时,茶汤不倒出,而用杯盖沿杯边来回搅荡茶汤和泡叶,同时用鼻嗅杯盖和茶汤接触部分,将杯盖从鼻前通过到耳边,反复多嗅,直至辨别到香气为止。

嗅泡叶香气时,闻有花香、嫩香、栗香者为佳,闻有闷、霉、烟、焦、油气等异气者品质差。

饮茶不但用味觉享受茶味,以视觉享受茶汤色泽,也可用嗅觉享受茶汤香味。

各种茶都有各不相同的茶香。因茶叶本身含芳香物质,而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及茶多酚等化学成分,亦能形成各不相同的茶香,故茶叶亦称之“香茗”。如“祁门红茶”即具独特而馥郁的玫瑰花香,即著名的“祁门香”;乌龙茶中的“铁观音”茶有天然茶果香,香味醇爽;龙井、寿眉与香片,香气清鲜,透澈心肺,历久不衰;而茉莉花茶,则特别幽香醒神。

茶叶外形评语


细嫩:芽叶细小,显毫柔嫩。多见于春茶期的小叶种高档茶,也用于叶底审评。

细紧:条索细,紧卷完整。用于上档条形绿茶。细长:紧细苗长。用于上档条形绿茶。

紧结:茶叶卷紧结实,其嫩度稍低于细紧。多用于中、上档条形茶。

扁平光滑:茶叶外形扁直平伏,光洁平滑。为优质龙井茶的主要特征。

扁片:粗老的扁形片茶。扁片常出现在扁茶中。

扁瘪:茶叶呈扁形,质地空瘪瘦弱。多见于低档茶与朴片茶。

糙米色:嫩绿微黄的颜色。①用于描述早春杭州狮峰地区生产的特级“西湖龙井”的外形色泽,与茶叶的自然品质有关;②制作龙井茶在辉锅时温度过高,使茶叶色泽变黄,人为地形成糙米色,其品质欠佳,带老火或足火的香味。

嫩匀:细嫩,形态大小一致。多用于高档绿茶。也用于叶底审评。

嫩绿:浅绿新鲜,似初生柳叶的颜色,富有生机。为避免重复,对同一只茶审评时,一般不连续使用。也用于汤色、叶底审评。

枯黄:色黄无光泽。多用于粗老绿茶。

枯灰:色泽灰,无光泽。多见于粗老绿茶。撩头茶经多次轧切后,常表现色泽枯灰,只能作低档茶拼配使用。

陈暗:色泽失去光泽变暗。多见于陈茶或失风受潮的茶叶。也用于汤色、叶底审评。

肥嫩:芽叶肥,锋苗显露,叶肉丰满不粗老。多用于高档绿茶。也用于叶底审评。

肥壮:芽叶肥大,叶肉厚实,形态丰满。多用于大叶种制成的各类条形茶。也用于叶底审评。

匀净:大小一致,不含梗朴及夹杂物。常用于采、制良好的茶叶。也用于叶底审评。

灰暗:色泽灰暗无彩。如炒青茶失风受潮后,色泽即变灰暗。

灰绿:绿带灰白色。多见于辉炒过分的绿茶。

灰白:色泽浅灰泛白。如绿茶辉炒充分,即有此特点。

银灰:茶叶呈浅灰白色,而略带光泽。多用于外形完整的多茸毫、毫中隐绿的高档烘青型或半烘半炒型名优绿茶。

露梗:茶叶中显露茶梗。多见于采摘粗放、外形毛糙带梗的茶叶。

露黄:在嫩茶中含较老的黄色碎片。多用于拣剔不净、老嫩混杂的绿茶。

墨绿:干茶色泽呈深绿色,有光泽。多见于春茶的中档绿茶或炒制中茶锅上油太多所致。

绿润:色绿鲜活,富有光泽。多用于上档绿茶。

短碎:茶条碎断,无锋苗。多因条形茶揉捻或轧切过重所致。

卷曲:茶条呈螺旋状弯曲卷紧。

粗老:茶叶叶质硬,叶脉隆起,已失去萌发时的嫩度。用于各类粗老茶。也用于叶底审评。

粗壮:茶身粗大,较重实。多用于叶张较肥大、肉质尚重实的中下档茶。

毛糙:茶叶外形粗糙,不够光洁。多见于制作粗放之茶。如眉茶精制过程中,不经辉炒的茶叶,就显得毛糙。

松散:外形松而粗大,不成条索。多见于揉捻不足的粗老长条绿茶。

松泡:茶叶外形粗松轻飘。常用于下档条形茶。

重实:茶叶以手权衡有沉重感。用于嫩度好、条索紧结的上档茶。

茸毫:茶叶表层的茸毛。其数量与品种、嫩度和制茶工艺有关。常见于芽叶肥嫩、多毫的名优绿茶。

老嫩混杂:在同级茶叶或鲜叶中老嫩叶混合和不同级别毛茶拼配不清等而产生。也用于叶底审评。

规格乱:茶叶外形杂乱,缺乏协调一致感。多用于精茶中外形大小或长短不一的茶。

花杂:茶叶的外形和叶底色泽杂乱,净度较差。也用于叶底审评。

颗粒:细小而圆紧的茶叶。用于描述绿碎茶形态及颗粒紧结重实的茶叶。

身骨:描述茶叶质地的轻重。茶叶身骨重实,质地良好;身骨轻飘,则较差。身骨的轻重取决于茶叶的老嫩,“嫩者重,老者轻”。

上段茶:也称“面张茶”。同一只(批)的茶中体型较大的茶叶。在眉茶中通常将通过筛孔4~5孔茶称为上段茶。

下段茶:同一只(批)茶叶中体型较小的部分。通常指10孔以下的茶叶。

中段茶:茶身大小介于上段茶与下段茶之间,通常指6~8孔茶。

起霜:绿茶表面光洁,带有银灰色光泽。用于经辉炒磨光的精制茶。

夹杂物:混杂在茶叶中无饮用价值的非茶类物质。如泥沙、木屑、铁丝及其他植物枝叶等。

焦斑:在干茶外形和叶底中呈现的烤伤痕迹。常见于炒干温度过高的炒青绿茶或杀青温度过高的制品。也用于叶底审评。

黄头:外形术语。色泽发黄,粗老的圆头茶。

轻飘(飘薄):质地轻、瘦薄、容量小。常用于粗老茶或被风选机吹出的轻质茶。

爆点:绿茶上被烫焦的斑点。常见于杀青和炒干过程中锅温过高,叶表面被烫焦成鱼眼状的小斑点。

盘花卷曲:茶条卷曲盘绕,形如圆珠。

片茶:梗、叶分离的单片叶茶。

茶叶的外形鉴赏


“茶有千万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茶叶形状,构成了一个形态美的大千世界,或似花、或似茅、或似碗钉、或似针、或似珠、或似眉、或似片、或似螺、或似碗、或似饼、或似方。这精美的不同艺术造型,给品茶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培养审美情趣。

花朵型茶:浙江江山绿牡丹条直似花瓣,形态自然,尤如牡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诱人。小兰花茶芽叶相连,叶片卷曲,芽有白毫,尤如含苞待放的兰花。

茅型茶:毛尖和毛峰类茶叶,形似枪茅,白毫显露,熠熠生辉。针型茶:两端略尖呈针状,有些肥壮重实如钢针,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绿茶中的蒙顶石花等;有些则苗条秀瓦如松针,如安化松针等。

扁型茶:以西湖龙井最具代表性,形似碗钉,扁平光滑、尖削挺透,若玉兰花瓣一般水灵,似翡翠玉片一样光辉,能给人以质朴、端庄的美感。珠型茶:以珠茶为代表,滚圆细紧沉凝,状似珍珠,给人以浑圆壮实的美感。

眉形茶:以珍眉为代表,形态纤细微弯,宛如少女的娥眉,给人以柔美之感。

片型茶:又分整片型和碎片型两种,整片型如六安瓜片,叶缘略向叶背翻卷,状似瓜子;碎片型茶又有秀眉、三角片等。

方型茶:伏砖和康砖等砖茶,线条笔直,明快大方,给人以平稳安的美感。

尖型茶:如太平毫魁,两叶抱芽,自然伸长,两端略尖,魁伟匀整,挺直有锋,给人以英武壮美之感。

饼型茶:外形圆整、洒面均匀显毫,色泽黑褐油润,散发出特殊的陈香味,给人以憨厚之美感。

碗型茶:以沱茶为代表,从面上看,状似圆面色;从底看,似厚碗,中间下凹,外观显毫,颇具特色。

螺型茶:以碧螺春为代表,条型纤细,卷曲如螺,色泽碧绿,外被白毫,正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给人以轻快、柔美之感。

日常品茶,欣赏茶叶的形态美时,可取一定量茶叶于专用茶匙或置于白瓷盘、无气味的白纸上,观看茶叶的造型、色泽以及茸毛疏密长短等特有风韵,并闻其干香。这一过程又称赏茶。

茶叶品质——外形的描述


描述茶叶品质的外形应包括造形、嫩度、色泽、匀整度与净度。其中造型、嫩度、色泽是描述的重点,造型可以表明这个茶的风格,嫩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质量的高低,色泽两者兼而有之。

扁形茶如特级龙井茶的外形描述为: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匀整重实、洁净、嫩绿鲜润;三级龙井茶的外形描述为:扁平尚光滑、尚挺直、尚匀整、尚洁净、绿尚润。其中扁平光滑和扁平尚光是描述造形;挺直肖削和尚挺直既描述造形也描述嫩度,且挺直尖削的嫩度优于尚挺直,因为要达到尖削的水平,除了加工龙井茶的技术水平高外,还要鲜叶芽饱满,叶子呈初展水平,否则,芽瘦叶大,加工技术再好也达不到“尖削”的水平。嫩绿鲜润和绿尚润既描述色泽又描述嫩度。有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其叶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绿色植物新芽萌发的色泽一般都有从嫩黄→嫩绿→鲜绿→暗绿→黄绿的变化规律,因此,色泽也能反映芽叶的嫩度,嫩绿要比绿的茶叶嫩度好。同时,茶叶的油润性更能反映茶叶的嫩度,嫩度好的茶叶,油润性一定好,粗老的茶叶干枯。因此,评茶术语中可用油润、尚油润、稍枯、枯来表达嫩度。

卷曲形如特级碧螺春的外形描述为:细秀卷曲如螺、披毫、匀整洁净、隐绿鲜润;宜昌邓村绿茶王的外形描述为:细紧略卷曲、匀整洁净、翠绿鲜润;雁荡毛峰特级的外形描述为:肥壮略曲、多毫、匀整洁净、嫩绿鲜润。分析这三个茶外形术语表达的意思:它们都是卷曲形茶,卷曲的程度碧螺春大于邓村绿茶王大于雁荡毛峰;芽叶的个体雁荡毛峰大于邓村绿茶王大于碧螺春;白毫的含量碧螺春高于雁荡毛峰高于邓村绿茶王;它们的色泽不一,邓村绿茶王最绿,雁荡毛峰相对偏黄;它们的匀整度和洁净度相当。

因此,外形描述时要尽量使用合适的术语把各项因子都表达出来,特别是造型、嫩度和色泽。目前,有很多文章甚至有的标准在进行标准实物样的描述时,不写明造型,不把自己的特色描述出来,让人无法了解茶叶的风格。如某少一地方标准在描述一只较为著名的茶叶特1级的外形时只用了“细嫩显毫、色泽翠绿”这八个字,看了之后,不知这只特1级茶是长的还是圆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在目前众多的名茶中,能用这八个字的茶数不胜数。

当然,在茶叶评比或在一些其它场合中,会碰到许多茶的外形非常相似,无法用术语把它们区分开,但它们之间又确实存在着差异,这时,可以用相同的术语不同的分数把它们区分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