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岭喜马拉雅南坡的绿

发布时间 : 2020-12-31
大吉岭红茶口感 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功效

【www.cy316.com - 大吉岭红茶口感】

生命之树的叶片,并非只造福了一方水土,它展开的绿色之路延伸向地球的许多地方。茶树向东传向中原厚土和江南平原,也随着马帮向西进入青藏高原腹地。茶树甚至从海上漂流至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并从那里开始征服了整个地球。

从昆明到印度加尔各答的航程只要3个多小时。与云南的凉爽相比,加尔各答这座庞大的城市就像是一座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蒸汽机。马路上跑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租车,铁皮巴士和难得一见的人力车从你身边穿梭而过。在号称印度最大的商品市场达克希涅盘,我看到了堆成山的红茶,其中大部分产地都被标示成大吉岭。

此后我曾在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加尔各答的市场里看到过各种各样标示着来自大吉岭的红茶,但当地熟悉茶叶的人士均告诉我,这些茶多半并不是来自大吉岭地区。茶叶店的老板让他的伙计递给我一杯加入生姜的茶叶,在炎热的夏天喝这种茶叶据说可以防止拉肚子。这也是我和印度茶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后来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等地游历,虽然这些地区的语言是非常难懂的,但有一点不必担心,那就是饮茶。在这些国度,小贩手里提着小型茶炉四处游走,即便你不带任何饮料在身上,只要是口渴时向那些小贩用汉语招呼一声“茶叶”,便可喝到味道极好的奶茶、姜茶或是红茶。茶在这里的称谓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用英语或是本地语代替,而是沿用了汉语茶叶的发音。

茶叶比我要提前近300年来到加尔各答。曾有学者认为是英国人将茶叶带到了印度,其实这并不正确。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云南所产的茶叶就已经随着马帮穿过边境到达缅甸的瓦城,在那里换乘船只沿伊洛瓦底河而下,它们最终在印度的港口登陆运送到加尔各答后再输送到印度北方乃至南方的各大城市当中。不过,早期来到这里的茶叶被压成饼、砖或球的形状,据说采用这种方法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一直被延续至今。云南的普洱茶现在还使用这种方法,这样做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利于保存,使其茶味发生变化,以此达到越醇越香的目的。茶叶给了我动力,我决心去看看茶叶是怎样改变大吉岭的土地的。那日黄昏,我从加尔各答那座具有英国殖民风格的老火车站坐上了前往大吉岭的火车。印度的火车摇头晃脑地开了十几个小时,早就知道印度的火车旅行没有准点观念,但因为要赶当日去大吉岭的小火车,还是让我心急如焚。火车比正点时间晚了5个小时到达新杰尔拜古里站,本以为这样的晚点是无法赶上当日上山的小火车了,后来才发现,即使再晚点5个小时,前往大吉岭的小火车依然会等我们。因为从加尔各答的火车不到,那辆小火车是不允许发车的。

大吉岭是印度境内早期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我曾在印度靠近锡金的阿萨姆邦短暂停留过几天。那里的红茶在印度非常出名,不过可惜的是那次旅行我一直在拉肚子,不太敢尝试被小贩布满污垢的指甲调制过的茶叶。阿萨姆邦据说是英国人最早培育茶叶的地方之一。美国的电视节目《探索发现》曾有一集专门介绍英国人是如何将茶叶带到印度的,其中涉及最初随使团来中国的茶叶间谍罗伯特·瑞琼。后来发现,真正孕育出优质的大吉岭和斯里兰卡茶叶的茶树并非早期茶叶间谍带出的种子和茶树苗,而和阿萨姆地区有着某种联系。

在1831年阿萨姆地区服役的英国军人查尔顿上尉写给英国农业园林协会的信中,这样的猜想可以找到些许证据:“我给你们的植物是土生土长在这一地区的茶叶。我相信它来自于距离只有一个月路程的中国云南的某个地区,来自云南省的几个人向我证实了在这里看到的茶树,他们说这与他们地区所种植培育的茶树一模一样?”查尔顿上校的报告得到了重视,英国政府除却派人到此地做植物研究,并将戈登从中国带来的数千株茶树苗在此培育。

此前荷兰人在运输葡萄酒的过程中发现酒会在运输时变质,后来他们发明了蒸馏法来获得白兰地,这样更容易保存运输。同样,英国人在运输茶叶时发现,只有发酵过后的红茶最容易适应海上长途的运输而不易变质,所以他们开始舍去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

历史上大吉岭曾为锡金国王的领地,在18世纪英国人开始进入该地那一刻起,他们就喜欢上了这里。1847年东印度公司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茶叶苗圃,其最初的目的是为英国培育茶树幼苗。当时的殖民者并未想到,这样的做法会为后来的大吉岭改变了命运。他们选对了地方。在大吉岭可以随意找到来此谋生路的尼泊尔人和孟加拉人。从1847年至1874年大吉岭从最初的一小片苗圃发展到了拥有113个茶叶种植园,年产茶叶400万镑的茶叶王国,而其出产的茶叶也开始闻名于世界。其红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中国茶叶。由于土地的限制,大吉岭茶叶的产量一直非常有限。但这里生产的红茶却是上乘的,在19世纪之后,大吉岭这个地名与茶叶捆绑在一起不可分割。

当我乘坐着那条有着百年历史的窄轨铁路列车进入大吉岭时,也不禁为此处的风景所倾倒。茶园分布在海拔1000至2100米的山谷中,有时你抬头就可以看到喜玛拉雅山壮阔的景观。大吉岭的城市建设在山坡上,这座城市同这里出产的红茶一样闻名天下,早期英国殖民者为这里留下了大批西化的建筑。我住的小旅馆就是由一座殖民时期的别墅改造而成,住在里面你很难分清自己是在阿尔卑斯还是在喜马拉雅。唯一不同的是,展开在眼前的无边的绿色,是从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中国传来的一望无际的茶树园。街头提着茶壶叫卖茶叶的小贩总是会在你口渴的时候出现在身边。从故国来到这里,茶叶也有了些许改变,但最重要的是,茶叶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cy316.Com精选阅读

南糯山:茶树王的故乡


美不过金孔雀的尾巴,好不过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一个金秋时节的下午,我和白族诗人晓雪来到了南糯。

早就听说,南糯山是西双版纳著名的茶山之一,那里山高土肥,湿润多雨,常年云雾缭绕,漫山遍野都是百年以上的茶树,盛产中外闻名的普洱茶。倘在泡饮当年新采摘的“滇绿”时,再放上少许“糯米香”的嫩叶,那便是西双版纳独有的饮品——“糯米香茶”了。

令人好奇的是,作为哈尼族聚居的著名茶叶产地南糯山,却有着一个傣语地名,因为“南糯”是傣语,意为“酸味笋酱”。原来,南糯山所产竹笋鲜嫩可口,哈尼人制作的酸味笋酱极受车里宣慰使赏识,因此便将此地划为宣慰使直辖区域,每年春笋勃发,哈尼人便要大量采集并制成笋酱进呈宣慰使府邸,于是此地便得名“南糯山”。

在哈尼人的竹楼,我们受到主人热情的接待。一位哈尼姑娘给我们沏上了满满两杯“糯米香茶”,果然名不虚传,刚掀开杯盖,一股糯米清香便扑面而来,待品了几口湛清碧绿的茶水后,更是清香满口,还有幽远淡雅的甜味……我们坐在火塘边的竹篾小凳上,望着熊熊的塘火,品尝着这独特的“糯米香茶”,那感觉的确很奇妙。这时,男主人从自家园子摘来新鲜的糯皮桔和哈尼人最喜爱的水果“酸多依”,又从竹箩里拿出黄澄澄的芭蕉,转眼就摆了一大堆——哈尼人的好客是出名的。

次日清晨,百鸟啁啾,花香阵阵,将我们从梦乡中唤醒。走到竹楼晒台一看,远近都是白蒙蒙的雾气,扑到脸上,分明是极细极小的水滴,又凉又爽,很是惬意。吃罢哈尼人饶有特色的早餐后,我们步出山寨,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来到了最近的茶山。此时,云开雾散,金色的阳光透过茂密的丛林一泻而下,山泉叮咚,百鸟鸣唱。在这万亩茶园中,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宛若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层层环绕着座座茶山,那满树盛开的洁白的茶花散发着阵阵幽香,伴随湿润的清风袭人而来。此刻,身着民族服装的哈尼姑娘们,正在采摘嫩绿的“谷花茶”,双双巧手彩蝶般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蓦的,一曲悠扬的山歌从对面山上传来,采茶姑娘们即刻唱和起来,清脆悦声,无拘无束,宛若天籁之音,飘向山谷的深处,飘向蓝天白云,令人不禁陶然而醉。

在哈尼老乡家,我们见识了原始的制茶工艺。其实,说来也简单:刚刚采下的新鲜茶叶,要放进滚烫的大铁锅里,迅速翻炒,使之萎凋。然后用手揉制,之后再翻炒,再揉制,凡三炒三揉,迅速烘干,即为著名的“滇绿”,又叫“炒青”。倘三炒三揉后,堆放使之发酵再烘干,则为海外驰名的“滇红”。为远销方便,西双版纳各大茶山一些老茶号便要雇用专门人才,将三炒三揉的“炒青”经由压茶、踏茶、编茶篮、包扎等工艺,制成“普洱茶”,再经茶马古道由马帮远销四方。普洱本不出茶,明代置普洱府,每至茶叶购销旺季,内地茶商纷纷云集于此,大量收购来自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因以名焉。清代自乾隆年间至光绪初年,普洱茶的产销盛极一时,从满清宫廷、豪门权贵,直至东北亚、港澳台、东南亚、乃至印度次大陆之名门豪富,莫不以饮用普洱茶为荣,其声名如日中天,恒久不衰。

南糯山地处亚热带,丛林中油黑的森林腐殖土极为肥美,其多雾背阴之山地皆出好茶,历来以叶肥、芽壮、毫白、质优而闻名,其甘美、醇厚,迥非它地可比。继明清之盛,1939年,云南省财政厅长陆崇仁曾在南糯山开办思普茶厂,以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引进英制揉茶机等设备生产“滇绿”“滇红”“砖茶”“饼茶”等远销省外,年产各种茶叶万担以上。迄今,南糯哈尼人仍以茶叶生产为主业,植茶在万亩以上。

在半坡寨的茶山上,我们去寻访1953年发现的栽培型茶王树,当地哈尼族称其为“沙归八玛”,意为“名叫沙归的人栽种的大茶树”。据说,当年这株茶树高5.5米,主干直径为1.36米,茶叶肥厚,汁浓味香,树龄在800年以上,是西双版纳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带路的哈尼老乡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这棵茶王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干树心逐渐朽空,主枝也枯死了。果然,在茶王树生长过的那片沃土上,我们见到了它残存的遗迹,虽然它的躯干已归于泥土,不见当年的英姿,但它周围的茶树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那该是它生生不息的子孙吧!

说来也巧,正当半坡寨的八百年栽培型茶王树逐渐走完它的生命历程时,1980年在南糯山贺松寨后的密林中,人们有了更为惊喜的发现,一棵古老的野生茶王树仿佛横空出世般呈现在人们视野中。这棵植株高32.12米,主干直径近0.9米的野生茶王树虽历经1700余年风雨,仍英姿挺秀,屹立在海拔2000余米的众山之巅,在它四周则伴生着许许多多山茶科的植物,古藤攀援缠绕的高大乔木及罕见的树蕨。这难得一见的生态奇观凸显自然造化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当我凝视着它伟岸苍劲的老干虬枝,以及那呈椭圆形、润泽碧绿的叶片,嗅着它白中带黄的茶花的幽香,我惊叹于茶王树生命力之顽强,它该比唐代“茶圣”陆羽还要年长三百多岁。

南糯归来,思绪翩然,我常常想起那令人心醉的漫山遍野的茶树,那无数洁白的茶花的清远幽香,连同那傲立山巅、挺拔劲秀的茶王树。呵,南糯,我为你自豪,为你骄傲!

老包开讲: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景东县哀牢山中段西坡边缘,南北长一百多公里,主要包括龙街镇的戈瓦、东山、和哨、多依树、班庆村,太忠镇的大柏村、麦地、平掌、三合,大街镇的大街、气力、三营、气力、昆岗、平地、及花山镇的文岔、秀龙、文岗、营盘、撇罗、芦山、淇海村等涉四个镇近20个村。古茶园多分布在海拔1300—2100米,年平均气温12.5℃——18.2℃,年降水量1180—1340毫米的地区。古茶园呈块状和满天星状分布,粮茶间作为主。共有茶园面积4.8万亩,其中有古茶园6855亩,是普洱26座古茶山中覆盖区域最大的古茶山。

秀龙古茶园,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边缘,因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群山起伏,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而得名秀龙。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彝族山村。现有古茶园面积1200多亩,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海拔18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1320毫米。居民以彝族、汉族混居。

麦地古茶园紧连哀牢山杜鹃湖。杜鹃湖因杜鹃花较多而更名,海拔达2500米,是普洱市的一个旅游风景区。麦地村海拔在1800—2300米,年平均气温12.8℃。恰逢冬春之际,驱车前往麦地村,沿途到处是苍天古树,灵秀俊美,虽然气体还有些寒凉,但真值杜鹃花盛开的时节,漫山遍野,宛如一片火红的朝霞,散发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鸟儿私欲的林间欢飞。下到村边天空赫然开朗起来,村庄分布在山腰上,绿色成了主旋律,满眼是茶树、核桃树。全村共有茶叶面积4000多亩,其中古茶园有760多亩。茶叶收入虽然一直是当地的主要经济

南糯山茶王树


本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市场行情而进行的茶文化交流平台,是普洱茶业界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哈尼人称茶为“老拨”。20世纪50年代,植物学家蔡希陶与茶叶专家周鹏举等人,在南糯山的石头寨古茶园中考察,发现一株大茶树,当地人叫“沙归拨玛”。

哈尼语“沙归拨妈”,Salhyubbaoqma,“沙归”是人名,“拨妈”是大树蓬,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沙归的大茶树”,其高达5米5,主干周长240厘米,直径138厘米,树幅10米×10米,有800多年历史。随着媒体的宣传报道,尤其是80年代中期公路通到山寨后,慕名前往事考察探访的人不断增多,有人修建了水泥围栏,不久又建成八百级石梯,通达茶王树旁边。1990年12月,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此,并留下“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1993年更是办了一届较有影响力的国际茶王节。在重重“保护”之下,茶王终于在1995年仙逝。现在,连枯树也不知何时被人挖走,仅存一个泥土坑,警示着后人!2002年5月8日,省茶科所张俊及勐海县茶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半坡老寨古茶园中发现一株新茶王树。其树高为5米3,主干直径为76厘米,树冠直径为935厘米,主干分为六个枝展开,当地人称“老拨拨玛”。在茶人曾维然等人的努力下,运用了更为生态的方式保护此树。现在可开车达半坡老寨,停车再徒步经风光小公路前往茶王树(来回约六公里),近年前往参观者日益增加。美名远扬中外。

在竹林寨中央的公路旁边一户人家旁边,也有一棵茶王树,寨中人称其为“阿波(爷爷)阿然(人名)”,意思是阿然的爷爷种下的老茶树。其树高为5米,主干直径为70厘米,长年枝繁荣叶茂,

石头寨老茶厂的上方现代茶园中,也有一棵超然独立的老茶树,长在石头缝隙中,却是枝繁叶茂,和周围整齐的茶园开成鲜明对比。十分美观。

人工矮化的南糯山普洱茶树


很多人会心生疑惑了:“不是说普洱茶树是大叶种的乔木茶吗?为什么茶山上的茶树看起来和福建广西一带那种绿茶的茶山是差不多的呢?”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的,那些绿茶的灌木茶山和普洱茶的这些乔木茶山看起来确实是没有太大区别,那就听听少寨主怎么说的吧:“其实。这些茶山上的大部分茶树,根部树龄都是普遍在30多年以上,但是为什么这些茶树看起来那么低矮呢?那是因为当时在政府的号召下,为了给茶农们增收增产,将原来的茶树树枝都采用砍切法,再让这个茶树重新长出树枝,目的就是让茶树往横向发展,不让茶树像古树茶一样,尽是往高处长个,因为长高了的书产量是很低的。”下面这个少寨主身边的这种茶树的形状是像蘑菇一样形状往外蓬发的,那样可想而知,采摘茶叶的数量肯定就多了。而且别小看下面这两棵茶树,它们的树龄竟然都是上百年的。

另外,在普洱茶山上采摘茶叶,还不能想当然的背个筐就满山到处可以一起采摘了。他们要将茶王茶、大树茶、古树茶、台地普通茶分开采摘,分开炒制分开售卖,那样能够让好茶和普通茶分开来,有点可惜,现在的茶商们为了利益最大化,拼配的手法层出不穷啊。

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上)_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特点


站在路南山帕真的茶山上,隔山谷流向的南卧河北望,南糯山的多依寨、丫口老寨赫然在目,南糯山西南的苏佛山,也是郁郁葱葱尽收眼底。

官方数据显示:南糯山有12000亩古茶园,面积居勐海古茶园之首。每亩种植约170株。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竹林寨、半坡老寨、丫口寨、石头老寨和新寨、姑娘寨、永存寨、尔滇寨、向阳寨等村寨。南糯山以及苏湖的南拉老寨、南拉新寨,还有一片茶园,叫“拔玛茶园”,茶水之甜深入人心!

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县城20多公里,东靠景洪市,南挨勐混镇,西北连着勐海镇,北抵流沙河。

南糯山平均海拔约在1400米左右,有着1700多年的种茶历史。1100多年前,布朗族先民迁往南糯山,他们留下的茶树被后来的迁来的僾尼人所继承。当地僾尼族人介绍,他们迁来南糯山已经58代人了。

南糯山有着800年树龄的茶王树茂盛的生长在半坡老寨的古茶园中,所以包括笔者和众多茶人都对半坡老寨心灵神往!近两年南糯山的“拔妈茶”声名鹊起,很多茶人以为只有南糯山的“拔玛村”才有“拔玛茶”。当地村民说:“其实拔玛村是在2005年从石头寨分出的,村寨建在了去“拔玛”的岔路口上,加上这两年“拔玛茶”很火,故取起名。而实际是:拔玛村以石头寨的茶为主体,只有几户茶农有八玛茶。”而新建的“拔玛村”其独特的位置是既拥有南糯山石头寨的风格,又拥有苏佛山南拉寨的风格,可谓是福地啊!

“万缕清香逸幽谷,千年茶树冠天下。”南糯山作为云南的名茶山,其茶水以淡淡的蜜香、细柔的口感、绵长的回甘而令茶人于如痴如醉。其中半坡老寨茶喝着是栗子香蔗糖甜,石头寨的茶喝着是蜜香蔗糖甜,而苏佛山的茶还得以南拉寨为代表,源于“拔玛茶”!

由于自身行业,一年的时间里,多次来往于各座山头之间寻茶,与各地茶农相处甚欢,除了能喝到“农家茶”,还能吃到族人原始味道的饭菜。那被柴火青烟熏黑的锅灶瓢盆,各种烟熏肉一挂挂的晾再房檐下,亮晶晶的滴着油脂,忍不住一次次咽口水。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的人们,这么简单落后的生活已成为一种奢侈!你是否也曾想过远离城市喧嚣,去到这神往之地……

暂且给大家简单介绍到这儿,下一篇将带大家了解其它寨子以及南糯山特有的一种神奇生物。

南糯白毫的制作工序


采制方法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

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

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制茶工序

南糯白毫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南糯山普洱茶


南糯山距勐海县城2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很早之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的老人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当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富裕。”位于勐海县东侧的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目前保留着一千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一千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摘种、荒废遗留的茶园。在复杂多变不同气候的南糯山中生长的古树茶皆有不同的特点,此茶味正,质厚,香扬,清甜,爽滑.新茶口感刺激性较高,茶气强,甘韵足.藏旧后醇滑味厚.长期受到普洱茶友的追捧,实为难得之好茶!弘普号南糯山古树茶是南糯山乔木大叶茶种茶制晒青毛茶。

南糯山普洱茶口感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兰香,淡香如荷。南糯山历史上就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喝普洱茶的马拉松”人人都是大咖,跑者就是英雄!


12月31日,由普洱市人民政府主办,普洱市文体局、云南湄公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趣悦动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普洱马拉松在普洱举办。赛事分为42.195km、半程马拉松21.0975km和迷你马拉松4.2km三个组别,其中全程和半程马拉松男女组前十名设奖,最高奖励10000元现金。

人人都是大咖,跑者就是英雄!

本次普洱马拉松,邀请了被称为“云南牛人”的马亮武领跑助阵,赛事吸引了来自云南、北京、东南亚等全国、全世界各地的5000余名跑者赴赛各展风采。很多跑者表示,在普洱马拉松的赛道上,“人人都是大咖,跑者就是英雄!”

比赛在细雨绵绵中拉开帷幕,面对如此阴冷天气,丝毫没有减弱跑者的士气,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享受着比赛。

据了解,在此次比赛中,最小的参赛者年仅8岁,最年长的参赛者已有64岁。除了看跑者们竞技外,现场也看点十足,有1家3口、双胞胎等选手组合亮相,还有近千名少数民族参跑,成为赛事上温馨靓丽的风景线。

喝普洱茶的马拉松点亮赛场

为了让选手品味到“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普洱真谛,本届马拉松以“喝普洱茶的马拉松”为主题之一,在沿途15个补给点均准备了传统普洱古茶作为饮品补给并设有2个特色补给点,选手能在奔跑跨年的过程中感受普洱茶的传统与现代不同冲泡手法。此外,赛事还在起终点和赛道沿途设置了特色“加油站”,身着普洱世居民族盛装的青年男女敲锣打鼓为选手加油打气。

晒晒成绩单

1、半程马拉松男子前三

罗国顺B104041:12:54

徐国歌B102461:14:57

胡志力B104161:19:58

2、半程马拉松女子前三

鄢大坤B201361:22:21

段学波B201571:28:01

谷云慧B202181:32:56

3、全程马拉松男子前三

粟国雄A101472:28:17

杞朝海A101492:39:52

蒋晓明A101182:49:26

4、全程马拉松女子前三

赵忠梅A200233:35:18

孙云丘A200073:37:52

张杰美A200064:04:42

普洱茶和岭头单枞的区别


历史文化区别

岭头单枞,又称为白叶单枞,产于广东省饶平县坪溪岭头村,品质优异,是当今广东乌龙茶中的极品。属乌龙茶类极品名茶。产于广东省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单枞是继岭头奇兰后,在乌龙茶中又一特殊品种的新发现。岭头单枞质量极佳,独具风味。

普洱茶名重天下,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之说,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

制作工艺区别

岭头单枞茶的采制工艺与茶品特色:每年采摘时间为春茶在每年清明前后;夏茶在5月下旬至7月初;秋茶在9月下旬;冬茶在11月中旬。采摘标准为一芽二至三片叶。其制作工序,经晒青、凉青、碰青、杀青、揉捻;烘干等程序精制而成。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

“生茶”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自然转化。自然转化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形式。

冲泡口感区别

岭头单枞成品茶特征为:外形条索微弯曲,色泽黄褐似鳝鱼色。内质香气花蜜清高,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笋色红边明亮(也称朱边绿腹)。是当今乌龙茶类的极品。

普洱茶口感丰富多变,地域山头不同、年份不同、拼配和古树,口感也不一样。各个山头地域、年份均有其独特的滋味,例如老班章以刚猛霸道著称,而易武则以阴柔细腻闻名。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存放时间长的茶就要比新茶醇厚浓郁,刺激性减弱,价格也要贵的多。好的普洱茶可以一般能冲二十余泡,而茶味却是愈见香浓。

功效与作用区别

岭头单枞具有止渴、润肺、开胃、益寿、舒心爽神之功效。

普洱茶功效的现代研究共列述20项,即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利尿、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灭菌、预防便秘、解酒及其他,部分功效是与中医有关,如兴奋中枢神经与少睡有关、利尿与排毒有关等。还能能帮助消化,有效刺激人体新陈代谢加速分解小腹的赘肉。

南峤山产普洱茶的特点


1、勐遮土地资源丰富,主要有赤红壤和红,此外尚有紫色土壤分布……

2、赤红壤垂直分布较明显,分布在海拔1200~1500米之间,占总面积的58%(黄色赤红壤分布在海拔1250~1400米之间,占总面积的17%),坝区多为胶泥土壤;红壤分布在1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27%;紫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1700米之间,占总面积的8%。

3、全镇有林地16.6万亩,森林覆盖率43.9壤%。

4、年均气温为18.4℃,年均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1.6毫米,雾日约100天,相对湿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盖率为43.9%。

5、南峤茶山茶树属乔木中叶种,口感薄甜,汤色深橘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不是很高。

云南古茶——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格朗和哈尼族自治乡境内。在傣语中,“南”意为水或酱,“糯”意为竹笋,合起来意为盛产笋酱的山。这里,有千年茶王树的述说,有万亩古茶园的芬芳;有层层叠叠的哈尼山寨,有迷迷茫茫的云山雾海,还有纯正炫丽的哈尼风情和美味野菜与野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哈尼族祖先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为避战乱,沿横断山区的河谷顺江而下南迁,公元7-8世纪在哀牢山定居,创造了惊世奇观的哈尼梯田文化。

南糯山现在最古老的哈尼寨子是多依寨,位于南糯山顶的一块平地上,因寨子周围的山头上种多依树较多而得名。这里的哈尼族自称为爱尼人,汉语意为“兄弟”,他们属于哈尼族的吉维有语言无文字,服装多用复杂的彩色手工刺绣,善于歌舞,信仰原始自然宗教。

南糯山上的成片古茶园现存有一万二千多亩,居云南的各大古茶山之首。主要分布于半坡老寨、半坡新寨、多依寨、石头寨、石头新寨、Y口寨、向阳寨、姑娘、尔滇、西路、茶王寨、竹林等山寨附近。

茶林中有不少一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和一些高低错落野生水果树,无数虫鸟们在林中自由自在地欢歌。哈尼姑娘搭木梯或架桩爬上茶树,采茶累了,不时也来一段清脆的哈尼山歌,或煮上一筒清香的竹筒茶。这一切,共同构成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因为生态保护好,古茶树很少生病,棵棵枝繁叶茂,不少古茶树上碗口粗的叉枝弯来盘去长成一个个圆圈,据说一个树圈要二百年才能长成,每一个圈可都可以说是记录南糯山千年苍桑历史。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清,常年云雾弥漫,空气特别清新,交通又方便,是最具原生态的度假休闲地。

20世纪50年代,植物学家蔡希陶与茶叶专家周鹏举等人,在南糯山的石头寨古茶园中考察,发现一株大茶树,有800多年历史。随着媒体的宣传报道,尤其是80年代中期公路通到山寨后,慕名前往事考察探访的人不断增多,有人修建了水泥围栏,不久又建成八百级石梯,通达茶王树旁边。

2002年5月8日,省茶科所张俊及勐海县茶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半坡老寨古茶园中发现一株新茶王树。其树高为5米3,主干直径为76厘米,树冠直径为935厘米,主干分为六个枝展开,在茶人曾维然等人的努力下,运用了更为生态的方式保护此树。现在可开车达半坡老寨,停车再徒步经风光小公路前往茶王树,近年前往参观者日益增加,美名远扬中外。

在竹林寨中央的公路旁边一户人家旁边,其树高为5米,主干直径为70厘米,长年枝繁荣叶茂,石头寨老茶厂的上方现代茶园中,也有一棵超然独立的老茶树,长在石头缝隙中,却是枝繁叶茂,和周围整齐的茶园开成鲜明对比,十分美观。

南糯山:云南茶业科研的发祥地


聊起南糯山,大家总是先讨论一番30个村寨采摘的普洱茶口感特性,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自步行进入半坡老寨朝拜历经雨雪风霜的茶王树一路见闻,在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里穿行,呼吸清冽的空气,间隔几公里就有一股潺潺的山泉水流出,无论头顶的太阳怎么炙烤,一踏入南糯山瞬间神清气爽。南糯山位于澜沧江下游西岸,临近214国道旁,相比版纳其他茶区,南糯山有着致胜的地理优势,从景洪出发3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山脚下,山路坡陡弯急,但路面非常平坦,便利的交通让南糯山几乎成为所有茶客去勐海茶山的第一站。

南糯山的久赴盛名一开始不是因为茶,而是竹笋。在傣语中,“南”意为水或酱,“糯”意为竹笋,合起来意为盛产笋酱的山,据传千年前的某一天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欢喜,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进贡笋酱,南糯山因竹笋而得名,南糯山村民制笋酱的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南糯山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无资料可考证,生活在南糯山的僾伲人有父子联名制的取名传统,即用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子女名字的第一个字,僾伲人口传历史说,由此计算他们已定居此山58代,也就是唐代时期就落脚于此。唐代南诏时期,居住在南糯山布朗族的先民一直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了南糯山,而他们遗留下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哈尼族支系僾伲人所继承。

千百年来,僾伲人对南糯山的茶树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在近代史上南糯山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云南机械制茶的发祥地。作家雷平阳先生在《八山记》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南糯山,“当然,现在的南糯山,早已把自己的身躯毫无保留地凸现在世界的目光之下。高速公路就在山脚下,往来的车辆足以把任何梦想带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且这种运输的速度远非牛帮、象帮和马帮可比。开启南糯山现代之门的钥匙,它转动的时间,甚至早于其他门的打开。”

翻开尘封的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南糯山”三个字有很多标签,不仅仅只代表茶叶,还留下许多历史文化演变的轨迹。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到南糯山创办思普茶叶实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茶机器从国外运进南糯山。与此同时,设立南糯山种茶场,新开辟茶园1100亩,种植茶树数十万株,存活17万株,于1945年投产。设立南糯制茶厂,用当时先进的制茶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白孟愚曾将这些机制红茶销到了香港、缅甸、印度,在南糯山茶厂写下了云南现代化制茶的第一页。

据很多老人回忆,白孟愚在制茶之余,穷己之力,扶持茶农,在哈尼人中间,推进茶叶的科学种植与生产,被僾伲人称为“孔明老爹在世”。1938年云南省府“有调查普思边地之举”,一位名叫姚荷生的清华学生,参加调查队之后出版专著《水摆夷风土记》。在姚荷生的笔下,当时的勐海,已是茶的都市:“从前十二版纳出产的茶叶先运到思茅普洱,制成紧压茶,所以称为普洱茶。”由于茶叶经济的勃兴,勐海逐渐的“摩登”了,不仅道路铺上了柏油,建筑新式的医院、中学、图书馆和电灯厂也建立起来。这儿,有说汉话、穿西装、打网球、喝咖啡牛奶并把子女送入学校读汉书的勐海土司刀良臣;有学识渊博协助车里县长筑路的勐混代办刀栋材;有会说英语和缅文的留学生土司刀栋柏;有边地英雄柯树勋之婿、富极穷边的群龙之首、茶商李拂一……”透过文字我们看到因便利的交通条件南糯山茶叶得到最高利用率,为当时创造出巨大财富。

……

南糯山算得上是云南茶山中成名最早的一批了,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为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南糯山虽然成名很早,但是,南糯山的茶叶在过去要么做成名优绿茶、红茶,要么为大厂供应原料,缺乏自己的独立身份。随着本世纪初以来,市场把目光聚焦到普洱茶,尤其是2008年以后,古树纯料的概念渐渐推开,南糯山30个寨子,同山不同味的普洱古树茶资源和优势,被各大中小型普洱茶企业发掘出来,大家纷纷入驻抢夺古树茶资源。从此南糯山的标签不再只是普洱茶大厂的原料基地,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身份,南糯山及其产茶的各个寨子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茶企出产的茶品上,一些寨子的纯料普洱茶也成了茶客们追捧对象,比如丫口寨、石头寨、姑娘寨、半坡寨等等。甚至还有专做南糯山纯料茶的茶企,南糯山彻底完成了从台后走到台前,拥有为自己名字代言的资格。

……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大吉岭喜马拉雅南坡的绿 》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