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

发布时间 : 2021-03-30
河南茶叶 河南绿茶 河南乌龙茶

河南茶叶。

一个有两千余人的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虽然茶碗粗糙、陈设简陋,但这些乡村茶馆却魅力无穷:早上四五点就有人去喝茶,连得了脑血栓、拄根青竹竿的老茶客,也要走四五里路来这里喝茶。

去年12月底的一天,飘落的雪花中氤氲着茶香,大河报记者闻香而至郏县冢头镇西寨村:蓝河水缓缓从记者脚下的红石条路旁流过,也就在百年前的这里,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万里茶道亦从这里经过,客商们在这里喝茶、吃饸饹面……

彼时的西寨:马蹄声声、商贾云集,被誉为中州“小上海”。西寨村为何有此魅力?那就跟着大河报记者去村里走一趟吧?!

普通村庄竟有20余个农家茶馆

这里的茶馆没有城市茶馆的精致张扬,甚至连个名字和招牌都没有……

五六个被炭火熏得漆黑的茶壶在炉火上烧着,一堆泡过的茶叶末儿倾倒在炉子旁的木炭旁,氤氲着茶香,十几个粗瓷茶碗放在案子上,这是茶馆专门烧水的地方,只能勉强站下俩人。

隔壁的茶馆内,十几名村民边打麻将边喝茶。

这是位于郏县冢头镇西寨村的一个茶馆,62岁的茶馆老板丁国欣开茶馆已有20年了。“租人家的房子,搬到这里有一两年了。”丁国欣说,“茶水便宜得很,一壶茶5毛钱,也有1元的,随便添热水,在这里喝一天都中。茶馆里有自动麻将桌,玩一场20元,茶水免费。”说是茶馆,其实是在院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虽然简陋,但用铁皮裹管连接火炉的土暖气很给力,里面暖意融融。

看到记者来访,有茶客端着茶杯围了上来,“我们这里水好啊,泡出的茶也好喝。”一名端着玻璃杯的村民杯中的茶汤绿莹莹的。“我这毛尖都是碎末子,最不好的那种,可用这里的水一泡依然泛绿。”

丁国欣说:“茶水是从附近1公里的一个深井内取的,这个井挨着蓝河,虽然没有以前的蓝河水好喝,但还是比自来水好喝得多。”

丁国欣说的蓝河,就是茶馆前,记者脚下这条绕村而过的河流,其源自禹州,后注入汝河。水中藻类颇多,还漂浮着不少塑料瓶之类的垃圾。“现在的蓝河太脏了,以前的蓝河水清得很!水哗啦啦往前流,水声很响,能听五六里远。水皮上都是鱼,乌鸦撵着鱼一叫,鱼群在水里乱窜。那时候,我们村的茶馆泡茶的水,都是用蓝河水,甘甜。”71岁的村民张仓说,“上世纪70年代蓝河水还能吃,后来就污染了。”

虽然西寨村只是一个人口2000多人的普通村庄,竟有20余处茶馆。这里的茶馆没有城市茶馆的精致张扬,甚至连个名字和招牌都没有,大都隐于农家小院内。若不是西寨村村支书周冠军引路,记者实在难以找到这些农家茶馆。

77岁的张恒武家的茶馆就开在自家院里,茶馆内黝黑发亮的小桌子旁坐满了打麻将的村民,有的用茶馆的茶壶喝,也有的用自己带的杯子。一名拿着塑料壶喝茶的村民说,逢年过节,还有来茶馆说书拉弦子的,很热闹。

拄着拐杖跑四五里地也来喝茶

茶馆成为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彼此的叙说和安慰中实现心灵沟通……

喝茶已成了西寨乃至冢头镇周边农民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农民有喝早茶的习惯,喝早茶的大都是老人。“老头们瞌睡少,醒得早,起床出门头件事就是到茶馆喝茶。早上四点多就有人来喝茶了,边喝边聊,谁家老母猪生猪娃了,谁家媳妇不孝顺了,喷到七八点回家吃早饭。”张恒武说,“到了上午和下午,年轻人会多一些。”

记者采访时,74岁的茶客朱金明正在打麻将。“我是长桥镇东谷刘村的,离这里有四五里远,可我每天一大早准时来这里喝茶,喝了30多年茶了。”朱金明说,“每天为喝茶跑个几里地,一方面可以活动筋骨,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这里的老伙计们聊聊天。”

张恒武说:“大家到这里喝的是茶,图的是热闹。谁家老头要是有病多日没出门,肯定会说我要喝茶去,老婆担心老头身体呀,就说我给你烧茶,可老头说,光喝茶没人,啥意思啊。”

在霍清廉、王静所著的《民间百工》中,对这里的茶馆这样描述:“来喝茶的老人,有二里外东西罗沟的……还有六七里外李程庄的。这些老人无论春夏秋冬,不能隔三天不来茶馆。有的赶完早上集(逢双日)就坐茶馆,太阳落山才离去,有的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来吃茶,中午就着馒头还吃,下午四五点而去。最典型的是王凤梧村的一位老茶客。他得了脑血栓,行动很不方便,拄一根和他一样高一样瘦的青竹竿,一步才挪四指,但他还是要走四五里来坐茶馆,迈步与点头之频繁,简直令人感动不已。”

说起当年喝茶之风兴盛,村民张仓记忆犹新,“我那时候可能也就七八岁吧,蓝河边的码头上,都是烟贩子,成群结队在码头上歇脚,茶馆都在码头附近,他们到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喝茶”。

对于这些遍布村落庭院的农家茶馆,对冢头镇茶文化颇为熟稔的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萧根胜认为,农民们在这里唠唠嗑,你说说东家的芥菜丝为啥能做得那样好吃,他说说西家的儿子为啥能考上大学……在彼此的叙说和安慰中实现心灵沟通,消除了怨戾。所以说西寨村的茶馆是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研究者张伟豪在《中州学刊》为此撰文认为,这里的农家茶馆是当地乡村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是农村老年人的乐园,是交流信息的场地,是外地人融入镇子的中转站。

万里古茶道从这里经过数百年前,茶香伴着马蹄声

蓝河水畔,是一溜儿红石条铺就的小路。“这红石条铺的小路,就是当年的茶道,当时的茶商还有其他商人,沿着这条道路运送货物,到冢头镇西寨吃饭歇脚。”郏县文化局原局长刘继增说。

踩着这些宽约两米,大部分已深嵌入地面的红色条石,记者在飘落的雪花中缓步前行,寒风扑面的河边鲜有人至,难以想象,数百年前的此处,竟然是马蹄声声、茶香氤氲,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这里大口吃着香浓筋道的饸饹面,品着蓝河的茶水……

《万里茶路话常家》一书称:“万里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纵贯祖国南北方,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道传遍世界各地的。

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并进入河南境内,沿途经过唐河、社旗、郏县等地,并过黄河北去。

万里茶道为何能途经西寨村?

刘继增说,西寨村是郏县冢头镇镇政府所在地,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是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兴盛时期商铺达到五百多家。加之水陆交通方便,一时商贾云集,有“日进斗金”之盛况,被人们誉为“小上海”。这里酒楼饭馆林立,当地特色饮食饸饹面、牛肉、烧鸡等颇为有名,外埠客商多知冢头而不知郏县。

经济的繁荣使得不少达官贵人和商贾在此建造商铺和宅院,使得西寨村的明清宅院、古商铺随处可见。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街道两侧大都是商住两用的古宅院,门面用来经商,后院住人。当记者走过这条街时,看到两边全是青砖黛瓦构建的商铺,恍若隔世,只是古宅内叫卖的现代商品,才把人的思绪拽回现实。

溯源:这里饮茶之风缘何盛行?

对此,《民间百工》中说,茶馆业与经济流通和道路交通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一般说来,交通便利、金融贸易发达的地方,茶馆业就兴旺。自古以来这里饮茶之风盛行。自明清始,特别是民国以来,茶馆林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许多城市,茶馆也并不多见,而这里的茶馆已经兴盛了上百年。这里的人们虽然祖祖辈辈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以忍受物质上的匮乏,却不可以一日无茶,饮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刘继增告诉记者,中国风俗学泰斗钟敬文曾指点他的几位学生,对冢头镇西寨村这块的茶文化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并在其《华夏风俗文化丛书》一书中,有专章讲述这里的茶文化,“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也专门拍摄过这里茶文化的电视专题片。”

cy316.Com精选阅读

没想到吧,常见的普洱茶种类竟然有6个!


说起普洱茶,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不是普洱熟茶,就是普洱生茶,但是你知道么,除了这两种常见的普洱茶种类,还有四种普洱茶也是非常火爆哦,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普洱茶熟茶

普洱熟茶我们都不陌生,是一种经过人工发酵的茶类,熟茶经发酵后,在酶的作用下,又产生了不少新的营养物质,因此在普通茶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功效,如:降脂、减肥、降血压、抗动脉硬化、防癌、抗癌、养胃护胃、健牙护齿、消炎、杀菌、抗衰老等。

普洱茶生茶

从自然分类上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新制的生普洱茶,由于未经过充足的贮放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等基本成分未能充分转化,茶味浓酽,茶汤入口苦涩霸气,茶的刺激性也比较强。

普洱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

小青柑普洱茶

小青柑就指生理未成熟时采收的果实,经过了六个月左右的生长,此时的小青柑嫩绿油亮,果皮厚实,油室饱满,果香清甜浓郁。新会茶枝柑七、八月的柑果挖去果肉填入熟普洱茶后,经过晾晒等干燥工艺后形成的茶品就是小青柑。

中医认为,青皮陈皮性微温,味苦辛,入肝、胆经,具有理肝气、咽炎、消积化滞、保护心血管功效,与熟普茶结合后,其保健功效自然兼有两者的好处:具有健脾养胃、化痰止咳、降脂减肥、美容养颜、抗衰老等各种作用。

小青柑挥发油最多,微涩带酸,茶中果味较浓,清甜回甘,青皮里的油酮类物质虽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可以起到扩张上呼吸道的作用,饮用可以改善慢性咽炎,抗雾霾,对鼻炎、感冒鼻塞有通畅呼吸的作用。

陈皮普洱茶

陈皮和普洱茶融合之后即陈皮普洱茶,在相互发酵和陈化的过程中两者互取精华,普洱茶与陈皮相得益彰。

陈皮普洱茶是五邑特产之一,精选具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美誉的新会柑皮与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的云南陈年熟普洱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无任何添加剂,茶叶清香甘爽,疏肝润肺、消积化滞,维生素含量丰富,是润肺、健胃、降脂的首选佳品。

茶性温和甘醇,老少皆宜,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常饮,是孝敬长辈的最佳茶品。长期抽烟者、长期使用电脑者、注重保健的老人、心脑血管、高血压患者、肥胖者品饮效果更佳。

碎银子普洱茶

碎银子,属于普洱茶熟茶,但是因为碎银子普洱茶的发酵比普通熟普洱更为充分透彻,因此将这些结块的普洱茶单独拿出来存放,随着存放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质地更加密实的茶块。

碎银子茶性温和,对胃非常好,长期坚持喝能养胃。功效主要为降脂减肥、健胃养胃、降三高、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抑菌消炎。很适合中老年人群,特别是体虚、胃寒人群。

普洱茶茶膏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功效与普洱熟茶的功效相似。

生态古茶第一村落水洞茶树特点知识介绍如何位置


落水洞山头茶

在去麻黑村的途中须经过落水洞村村口,到村口的石碑旁稍将车的方向盘往右一打,便可进入落水洞村。村子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洼里,古茶园就在村子四周的山坡上。易武著名的茶王树就生长在落水洞的茶园中,树龄约800年。2010年开始,我每年都来参拜这株茶王树。时至今日,发现茶王树与多年前的境况已大不相同,叶冠开始凋零,树身下部有一个大洞,蜜蜂飞进飞出,看样子树的时日不长了,令人心痛惋惜。相同情况在云南茶山屡见不鲜:南糯山茶王树死亡,巴达山树龄1700多年的茶王树死亡,落水洞茶王树衰败,老班章茶王树现在的生长情况大不如前。这些情形是否应引起我们的警醒?过多的人为干扰和过度的采摘是这些茶树衰败和死亡的诱因,是时候大力提倡保护古茶树和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了。

落水洞村的古茶树与其他树木混生,生态环境良好,落水洞被誉为“生态古茶第一村”。茶园平均海拔1463米,大部分茶树都被矮化改造过。茶的芽叶十色泽绿,茸毛多,叶缘微波偏平,叶质软,叶背茸毛较多,叶基成楔形。茶的香气高扬,兰香中带花果香和蜜香,汤水糯柔清雅,黏稠饱满,是易武茶中较为糯柔的品种,被不少茶客追捧。落水洞茶的口感和香气可视为易武茶的代表了,柔顺而不失阳刚,绵滑而不失力度。坚持认真做茶是落水洞人对待山头茶的态度,在2013年的易武第三届斗茶大会上,落水洞茶以其优越的品质夺得了比赛的冠军。

临沧四小龙中竟然有它,想不到吧!_亚洲四小龙


相信普洱茶“江湖”中的朋友对“临沧四小龙”都略有耳闻吧!当然,此处称“龙”并非人,而是产茶的地名;四小龙中,勐库茶以冰岛茶独占鳌头,大雪山(邦马大雪山)紧随其后;其次邦东昔归在东,永德忙肺在西!

今天,山头茶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西边的“忙肺”。

忙肺茶被称为“永德三宝之一”,其茶气足韵长,茶气跌宕绵绵,茶香袅袅向上,回甘生生不息。在“茗茶济济”的临沧茶中也绝不落下风!

忙肺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勐板乡西南边,距离勐板乡8.00公里,是忙肺村委会所在地。到乡道路为土路,距县48公里。东邻勐板村,南邻镇康县,西邻镇康县,北邻水成村。海拔1,380.00米,年平均气温18.7℃,年降水量1,168.0毫米,日照足、湿度大,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忙肺是永德县著名的古树茶成片生长的村落,以盛产忙肺大叶种茶而闻名,是该县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全村527户,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云南省永德县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树茶,除名气外不输任何名山茶。

忙肺茶山是永德县的著名茶区,海拔1500-1600米,主要生长着忙肺群体种,树龄基本在80年左右。忙肺茶滋味厚重,刺激性强,香气浓郁,是制作生茶的优质原料。

忙肺村所在地,原生态植被多样性文化保存完好,自然条件优越,降水丰富,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深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应茶树生长,是云南省境内少有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

它是最珍贵的云南普洱茶之一,是典型的忙肺大叶乔木树,叶色绿,叶面隆起,叶背绒毛多,短粗肥壮叶质肥厚柔软,非常独特,它是永德茶的极品、也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

条索肥硕紧结,干香显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馥郁高扬,口感饱满协调,茶气强而足,甘醇顺滑带微涩、舌底生津明显,喉韵甘润持久,经久耐泡(20泡以上),是一款性价比很好的古树生茶。

普洱茶竟然有麻味!一文告诉你普洱茶出现麻味的7个原因!


最近有茶友在南茗佳人公号(nmjrcha)中留言说“我喝普洱茶时感觉喝到麻味是为什呢?喝普洱茶出现麻味的原因有哪些?”今天就来给诸位茶友讲一讲,普洱茶出现麻味的7个原因。

1.内含物质丰富

科学研究表明,其实真正的基本味觉只有四种:酸、甜、苦、咸。第五种味觉鲜还在有所争议。

而辣味其实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麻味甚至不是味觉、不是痛觉,而是一种震动感;

涩味是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涩味不是食品的基本味觉,而是刺激触觉神经末梢造成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以味道统称这七种感觉。

其实茶内也有形成酸、甜、苦、咸、麻、涩、辣,七种味道的内含物质,例如常见的形成苦味的咖啡碱,形成甜味的可溶性糖分及氨基酸,形成涩味的茶多酚,形成辣味的茶皂素,形成咸味的无机盐类……

而麻味也是存在其中的,但是我们平日里喝茶很少喝出麻味,是因为人的味觉要想感受到茶叶中的麻味,需要引起麻味的物质达到一个阈值,内含物质少的茶没达到阈值,不会引起人相应的味道。

所以如果茶品出现麻味,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茶内含物质丰富,达到了产生麻味的阈值。

如果是这一原因造成的麻味,可以感觉到麻味会像苦涩味一样化去,很快转化成回甘生津,并且存放一段时间之后,再品饮麻味会消失。

2.将涩味和麻味混淆

涩味与麻味其实都不是直接的味觉,也不是痛觉,振动感带来的麻味与收敛感觉带来的涩味有其相似性,麻味其实极易与涩味混淆,所以有时候我们所谓的“麻味”其实是涩味。

例如一些苦涩味较重的茶,在冲泡时投茶太多,出汤过慢,茶汤过浓,一些新茶友就有可能将涩味误认为是麻味。

3.个人原因

有一部分味觉特别灵敏的人,对引起味道的物质特别敏感,所要的引起味道的物质其阈值相对低一些,能够品饮出麻味。

但如果之前没有喝出麻味,现在喝出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

4.存储不当

普洱生茶在高温、高湿等不合适的环境中存储造成的劣变,例如湿仓加速陈化是的茶品劣变,也有可能造成麻味。

▲加湿陈化受潮霉变的茶

5.工艺不当

普洱茶茶箐杀青时,杀青不到位,部分引起麻味的物质活性未被抑制,也有可能造成麻味的出现。

6.造假老茶

部分无良商家,或使用一部分化学物质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而能够造成舌头发麻的化学物质可不在少数。

7.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造成的麻味,是最常见、也是茶友最担心的麻味,茶汤入口有让人极为不适的刺激感,类似有绵密的针刺在口腔中,并且有的还会伴随着类似用钝刀在刮舌头的钝感。

如果麻味化不开,一直在累积,这种茶一般3泡之后麻味还在累积,就要赶紧停止,不要再喝了。

至于普洱茶会不会打农药,茶友可点击《普洱茶到底打不打农药?(科学权威解答)》一文查阅。

通过以上7点我们不难看出,在品饮和购买普洱茶时,如果喝到麻味,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好有坏,茶客需要理智的分辨其中因素,做出合理的判断,一来避免错失好茶,二来防止劣茶、问题茶危害健康。

墨江茶马古道, 一个村庄的历史


墨江被人们誉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把县境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亚热带,一半留在了北温带。每年的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这天,在墨江,会产生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墨江县仅9公里的碧溪村。

碧溪村的古建筑群

明朝时期,这里叫恭顺州

碧溪,原名碧朔。《云南通志》记载:

明永乐四年设恭顺州时,碧朔为恭顺州驻地。恭顺州设在碧朔共历时127年,于明嘉靖十二年移恭顺州至他郎寨。茶马古道造就了碧溪的历史繁华,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马帮年代,每天至少有1000匹马从碧溪经过,傍晚,插着各大商家名号大旗

的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和着声声响铃,进驻碧溪。老人们回忆,马帮年代,碧溪村里家家有口饮马井、户户有棵栓马柱、形成规模的马店八九家,其中最大的可容

纳上百匹马。

碧溪以前是一个镇,如今合并以后成了一个村,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于是在碧溪村,我努力寻找着它和沙溪古镇的异同。

那天恰逢赶集,在如潮的人群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人喧马嚣的时代:夕阳下的古碧溪,大队马帮驮着茶叶、布匹、盐、大烟和日常品进村了,商号大旗在马背上

猎猎作响、驮马头上的红花颤颤巍巍、马蹄和着响铃缓缓而至,那些身穿西装、头戴毡帽的老板,从马背上下来,径直进了某一家客栈。在那里,长期为他提心吊胆

的相好,早已望穿秋水。到了碧溪,他们满身轻松,这个繁华的驿站,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感觉。

南来北往的马帮,带来的是外面世界的诱惑和信

息。长期和马帮打交道的碧溪人,顺理成章地走上经商的道路。这是一个并不注重农耕的村庄,从古至今都如此。碧溪人随马帮出行,外出赚钱回家,盖起了深宅大

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今天的碧溪,马帮已经远去,只是那些沧桑破败的老宅子,尚在见证属于碧溪的那个马帮时代。老人们说,解放前的碧溪人,人们扛枪赶

马,那时候,村里的枪支可以武装一个营;赶马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时之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解放时,村里的地主有70多户。

今天的碧溪,随处可见古香古色的建筑。顺着穿村而过的茶马古道,青石板泛着岁月的光泽,古道两旁的老房子基本上全为土木结构,历经沧桑的雕梁画栋似乎仍在讲述着这个村庄的辉煌。

沧桑老宅,见证马帮时代的繁华

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八角楼都是村中最显眼的古建筑。八角楼在村中央,茶马古道从楼下穿过,这座三层楼的土木古塔式建筑,底层用四根大柱子支撑,目的是

便于通行。平时,楼上的二层三层大门紧锁。楼顶置大铜葫芦,外观雄伟、壮观、气派。八角楼在历史运动中曾受过破坏,后在古建筑恢复大潮中,请了剑川木匠来

还原。虽然如今的八角楼依然展示着非凡雄姿,而饱经沧桑的老人们却叹惜,新楼的风格和以前大相径庭。

我们走近了碧溪村公所,那幢三层楼的

老宅子,奢华的气息扑面而至。这是村里年限最短的老宅子,它的主人叫李秀山,一个马帮关卡的负责人。通海木匠远近闻名,这座宅子正是出自他们之手。

1939年至1949年,这座宅子整整盖了十年。那是一个交通运输落后的年代,我们无法想象建盖房屋用的那些石头和木材要经过什么样的艰辛才能组合成眼前

这座气势恢宏的四合院。走进李氏大院里,雕花门窗、笔直柱梁、大烟台、厚重的木床、无一不在显示那个时代的奢侈生活和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宅子的用料十分考

究,所有的柱子没有榫头,直接从一楼伸向三楼。大院共22间房,坐在宅子三楼那间阳光通透的观景客厅里,屋里全是以前留下的古老家具,桌、椅、柜子,无一

不散发着沧桑的气息。观景客厅正对着茶马古道,坐在灰褐色的古椅上,喝一壶,遥想当年马帮从眼前穿街而过的情景,多么惬意!

67岁

的老人何延年,安静地坐在古道边的小商店里。他的身后,便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何家大院。那是一个“走马转角楼”的院子,二十多间房,一百多年的历史。老人很

健谈,对碧溪的历史人文了如指掌。回忆起碧溪的马帮年代,老人的心情有些激动。“一到下午,响铃阵阵,那时候我还小,把头从门里探出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

着这些来自外面世界的人。”如今,他已经退休在家,经营着一爿小商店,聊以打发晚年。透过老人的缓缓语调,碧溪的古貌开始清晰起来。他拿出了一张发黄的照

片,那是1958年的碧溪。照片上的碧溪,还能清楚地看见城墙,八角楼格外引人注目。何延年说,他小时候记得的碧溪,每到夜幕降临以后,加强戒备,守城兵

丁持枪巡逻,以保驻扎在这里的马帮和百姓的安全。

在碧溪,有个院子是老庾家的。庾氏在墨江的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随黔宁王沐英入滇搬迁至碧溪,数百年一直从事农商,积有余资,购置良田千余亩,体恤乡里,深得人们爱戴。在其家族史上,庾家人才辈出,堪称碧溪之首。

挂在庾家大院后墙上的牌子,记载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他们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从艺,无一不是声名远播,比如,直到如今还被老昆明人津津乐道的庾恩荣、庾恩旸、庾恩锡等人;而庾恩锡的孙子,便是台湾著名歌手庾澄庆。

碧溪远近闻名的家族还有老段家,这个曾经鼎鼎大名的富贵之家在1924年时,曾出过一名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学士段宗承。

而那位如今经营着小商店安度晚年的何延年,他的家人也大多在美国和英国等地,他还有着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妹妹。

不看这篇文章,不知道经常喝茶,竟然有这么多好处


我一朋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喝茶有利于缓解痛风,特意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你知道吗?喝了普洱茶之后,痛风再也不“痛”了。”还有朋友告诉我,谁谁得了高血压,送他一饼熟普之后,血压就没高过了!

喝茶,就是这么神奇?茶不是药神,却是身体的保护伞。

茶叶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没有之一。那是什么原因让茶叶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让茶曾一度成为皇权贵族的象征,让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喜欢喝茶,不仅仅是因为品茗带来味蕾的盛宴,更是喜欢因为“喝茶”收获的一切。

喝茶对人体的好处无外乎三个字:“清、解、排”。普洱茶含有300多种化学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物质、色素、有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成分。

就拿茶多酚来讲,茶多酚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据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从这个角度看,茶就是一把非常好的“生物扫把”,帮助人体清楚垃圾和毒素。那经常喝普洱茶,会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好处:从此痘痘远离你

普洱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经常喝茶,不仅能增强血液循环,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不仅体内的毒素都会被扫除,还会促使有益细菌增殖,提高肠道的免疫能力,还你一张细腻光滑的脸蛋。

第二个好处:美容养颜,面若桃花

普洱茶富含含丰富的维生素a、c、b、e、k,以及单宁酸,这些成分具有超强的抗氧化剂,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淡化色素,使皮肤更白皙、光滑。经常喝普洱茶的人不仅皮肤好,气色也会很好,这就归功于普洱茶另一个保健功效:养胃护胃。

偷偷告诉你,用茶多酚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哦。

第三个好处:拥有纤细的身材

经常喝普洱茶的人大多身材纤细。因为一杯普洱只含有约4卡路里的热量么?不是的哦。更是因为普洱茶中的咖啡因能帮助增强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此外,普洱茶当中所含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酶。

第四个好处:预防“三高”

茶中富含的茶多酚类可以抑制肝脏胆固醇的上升,对脂肪代谢起重要效果;儿茶素类物质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而茶多糖最明显的功效就是降低血糖浓度。由此可见,长期饮茶,可以达到预防“三高”的效果。

第五个好处:优雅脱俗

经常喝普洱的茶女生会给人一种:宛如误入凡尘的仙女,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女子给人一种美得不可方物的感觉,优雅脱俗。品茗的一举一动,都有其韵味,耐人寻味。不过,这需要多年品茗的熏陶才能孕育出这样一名女子。实乃,可遇不可求。

第六个好处:广结善缘

以茶会友,是茶友们的口头禅,也是他们生活的日常。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因一杯茶相识的人不少,因一杯茶走到一起的也不少。

第七个好处:拥抱健康

茶不是药神,却是身体的保护伞。经常喝茶,意味着为自身的健康撑起一把保护伞,能让你远离健康烦恼。

易武“七村八寨的七村是哪七村?


易武茶山的名头,接触过普洱茶的都知道,每年“祥源·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其中的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

易武“七村八寨”之曼洒村

曼洒在乾隆年间1789年建起了石屏会馆,占地10多亩。盖得气势宏伟,有大殿、配殿、厢房、厅堂,在会馆内有一口大钟,有人肩高,敲一下十里之外都可以听见。这里产的茶叶条索紧结、匀整、乌黑油亮、茶汤橙黄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香高、杯底香气持久、口感细腻、水路顺滑、香气悠长。

易武“七村八寨”之曼秀村

曼秀村距离乡政府3公里,是一个纯汉族村,是到麻黑村与刮风寨的必经之路。过去曼秀村也建有庙宇,后来改为了学校,现在庙宇已拆除,建成了村民的活动室。曼秀村制茶仍然保持传统制茶工艺,生产出的茶叶条索紧结、完整、灰褐显毫、茶汤略带金黄、香高、回甘、生津、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易武“七村八寨”之落水洞村

与麻黑村相邻,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村寨,该村的地形极为特殊,四周环山,村中央有一口供村民饮用水的水井,整个村子如坐锅底,自古至今从未发生过水灾。该村背后有一株知名度很高的大茶王树,那是爱茶人必去的地方。该村是个汉族村,茶马古道从村中穿过,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加工工艺地道,条索紧结、匀整、油亮乌润、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密香突出、韵味幽深、回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易武“七村八寨”之麻黑村

麻黑村是易武所有古茶山中茶叶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一个村。该村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森林,自然景观极佳。现有古茶园面积3400亩,年产量48吨。麻黑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经久耐泡、可持续20——30泡,具有越陈越香的历史认可。

易武“七村八寨”之高山村

是一个纯彝族村,与曼秀村隔箐相望,高山村至今保存有诸多古茶园,茶树高大,匀需搭架攀爬才可采摘,高山村近些年茶叶制作技术提升很快,加上优质的茶原料,产品非常走俏,该产品条索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爱好者的珍品。

易武“七村八寨”之三合社村

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一个纯彝族村,该村茶园四周植被保护极好,所产茶叶、叶宽、肥厚、成墨绿色,产品条索完整、茶汤橙黄透亮、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武“七村八寨”之易比村

在易武乡政府西南,易武着名的老字号”安乐号”就出在该村,清光绪20年李开基大人就是带着这里的茶叶进京参加殿试的赶考,由于路途遥远,耽误了考试时间,李开基大人托人把自家制作的茶叶敬献给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图善吏曾受后帝旨意,为李开基题写《瑞贡天朝》大匾,可惜在1949年火灾中被毁。该村茶叶品质特征:条索紧结、乌润、匀整度好、开汤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正、茶气足、回甘、生津、杯底带浓浓密香味,香气持久、茶叶耐泡。

无量山花椒村


花椒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无量山东区安定镇内,有30多户人家,全为彝族,村子海拔1800米,靠近无量山主脊,离国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很近。

走进花椒村,地埂上稀稀散散地立着二三十棵古茶树。其中有五六棵醒目的大茶王,估计树龄远远超过400年。最大的那两棵茶王枝叶浓密,远看像个巨大的树垛,上去五六个人采茶,只见树枝晃动却不见采茶人。

花椒村有三个古茶园,分别是阿高地大茶园、阿九生茶地和天泽1号古茶园。

阿高地大茶园有100多亩,新老茶树的叶片都不太大,应是无量山本地种。阿高地大茶园被原始森林护隔着,吹进来的风都被原始过滤过,茶树叶片洁净得用白纱布去擦拭都难见污痕。新鲜嫩叶含在口里有一股花香,其味带橄榄甜。仙叶何处寻,阿高地藏有。

阿九生茶地海拔高,按林业部门现在的划线,这片茶地已在森林保护区范围了。这片茶园被树林围着,与村里其他茶园和耕地完全隔断,几十年没有去管理它,在太阳、雨水、云雾的滋养、洗涤下自然生长。

天泽1号古茶园也叫阿老贵茶地,这片茶地约30亩左右,是老仓河茶区最隐秘、最偏远的一块茶地。这片茶树从没有剪过枝,原始风貌保存得非常好。除了驾飞机观看,在地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它的全貌。这片茶地吸的是大森林送出的氧气,每一片叶子都鲜活亮绿,摘一颗嫩芽含在口里,顿觉清香、甘甜、润喉。

庄生晓梦:普洱茶的“奇葩泡”


普洱茶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茶,它不仅有着各式的呈现形式,还可以有各种玩法和泡法。

普洱茶的冲泡就可以有无数玩法。冲泡就是让干茶通过热水转变成为茶汤的过程,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冲泡的目的就是让眼前的茶好喝。我们所面对的茶叶往往不是每一片都完美无缺,也许有些不小心被吸了异杂味,有些有烟味,有些苦涩味重,有些存在工艺缺陷等等。就如人无完人,不完美的茶也不应该被轻易放弃,用一些冲泡上的技巧,甚至是一些反常规的手法,尽量掩盖茶的缺陷,让它在可能的范围内更加好喝,是每一个饮者都愿意去练就的功夫。

游贤用,70后理工男,从事普洱茶经营12年,目前是某普洱茶知名品牌的授权专营店主,平时他也喜欢钻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众茶、山头茶。在普洱茶的冲泡上,他也钻研出了一套初看很奇葩,但是体验之后又会有意外惊喜的方法来。先来说说操作流程及要点:

①大投茶量,15-20g,要在茶叶舒展开后占据容器的90%以上。

②至少洗茶5遍,第1遍润茶。

③润茶之后把水控干,一手执壶,压紧壶盖,用另一只手的手掌快速拍打、撞击壶身,持续80-90次,用盖碗则上下拍打,如果容器过烫,可以用茶巾包裹着拍打。

④注水,出汤,再注水,再出汤。此时茶汤非常浑浊,最好直接倒掉。

⑤再次重复之前的动作,拍打80-90次,注水出汤两次后完成洗茶。

⑥5遍洗茶后,再出汤就可以品饮,每次都必须快进快出,不可闷泡,10多泡以后可以根据茶汤表现情况适当闷泡。此方法生茶、熟茶都适用。

这样的泡茶方法,笔者初见时也是非常惊讶。普洱茶居然还可以这样泡?那么大的投茶量,岂不是苦得很?这样抖动茶叶真的好吗?洗那么多遍茶岂不是把茶叶的精华都洗掉了吗?……你一定和我一样对此有诸多质疑。但是当我喝下游贤用为我斟上的第一杯茶的时候,我充满了惊喜,泡的是一款新制生茶,来自临沧邦东乡的“云南岩茶”,因为茶树生长在岩石遍布的山坡上,故而得名。

茶汤入口柔和而饱满,却并没有想象中的苦涩,尤其是涩味,几乎不明显,几泡之后喉韵悠长,身体感觉良好。而此时公道杯中的茶汤却非常清透,与之前浑浊的茶汤判若两样,汤色比一般的新茶泡出的更深一些,而且茶汤表现稳定,十几泡之后都没有太大变化(掉水)。总之一句话,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泡出的茶很适口的,而且在饱满度、稳定性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游贤用对这样的奇葩泡茶法所基于的原理有着自己的解释:茶叶经过热水润过之后,已经舒展开了,通过剧烈的拍打、抖动可以把茶叶上一些无关的物质激出来。茶叶从采摘之前就生长在大自然中,受雨露滋养,而雨露中的杂质也会附着于茶叶之上,而茶叶采摘之后,杀青、揉捻、晾晒以及毛茶运输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收到一定污染,比如灰尘、糊片、杀青锅/机里的茶垢,杀青过程中吸入的烟味以及存储过程中吸入的杂味之类的。虽然它们对健康并无大碍,不过能够清理出来,让茶汤更加清透也未尝不可。

游贤用认为,从茶叶化学的角度,润茶之后,茶叶有了温度和湿度,这个时候它的活性增加,也就是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茶叶中的各种酶在抖动、翻滚的过程中活性会增加,促进茶多酚发生氧化,这样泡出来的茶汤颜色会比一般方法泡出来的更深,且苦涩度也会相对降低。举一个例子,我们泡的普洱生茶放了几个小时后,茶汤会变深,这就是因为茶汤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结果,这个时候来喝苦涩味也会降低。茶叶中的涩味主要来自于茶多酚,苦味来自于茶碱,汤色的呈现也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其氧化聚合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在起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氧化得越多,茶汤中的涩感就越低。所以游贤用认为这种冲泡方法对于一些涩感较强的茶,比如临沧地区的茶,有一定的调和作用。而且,经过两次拍打和5遍洗茶,持续时间会达到15-20分钟,茶壶中的茶叶已经被一定程度的氧化,此后的冲泡过程中,茶汤的表现会比较很稳定,在同样的浓度和口感下可以走十多泡,尤其是中段和后段的表现更令人满意。因为一般的冲泡方法在中段之后,甜味明显,但茶味减淡,开始有水味,这就让人难以取舍,通过加大投茶量,在中段以后,一方面让甜度双倍增加,而茶味又能够继续维持。

在游贤用看来,普洱茶喝的就是厚重感,是深远悠长的茶韵。这样有些极端的冲泡方法更适用于内含丰富、茶质深厚的普洱茶,如古树茶,因为茶质薄的茶耐不住这样“折腾”啊!除了生茶,熟茶同样适用此法,接着游贤用又为笔者泡了一款今年刚发酵出来的熟茶,喝起来竟然完全没有渥堆和杂味,优质熟茶的香、甜、醇、厚、滑一样不缺。

习得这样的奇葩泡法,笔者回去以后也如法炮制。特别选了一款2005年的勐海茶,这款茶在当时简陋的工艺条件下,使得烟味较重,又因在家中存放条件有限,后期也吸入不少杂味,不过好在茶质厚重。通过此奇葩泡茶法,喝到洗完茶后的第一泡,简直是惊喜,烟味、杂味尽退,滋味醇和、甘甜,饱满度与协调性都很好,而且茶汤清透红亮,很有点老茶的感觉了。让这款茶与之前喝惯了的熟悉味道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对于笔者来说,简直是挽救了一款已经被打入冷宫多时的茶了。

行文至此,也许还是无法消除很多人心中对此奇葩泡法的疑问,其实在实践面前,文字实在是无力。必须亲自体验了才能感受并且理解,而且还要操作正确,这也是游贤用觉得这种方法只能在小圈子里分享而很难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普洱的世界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如此包容的普洱茶面前,我们每一个爱茶之人是否也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听取别人不同的声音,去客观审视别人不同的做法,即使最终自己无法接受,也应平常心对待。所以,读完此文,请别忙吐槽,先去试一试,玩一玩,或许您会有意外的收获。普洱茶,不就是给您玩的吗?

顺南贫困调查:一个“空心村”的留守之困


“我们洼子组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时候有18户,现在只有五户,其他的在大渡岗种茶,思茅当菜农。”洼子村民小组长沈明和说,“我们还不是户数最少的,你们昨天去看的光山组才剩三户人家,而光山有四百亩茶园,基本上没有人去管,抛荒七八年了,一些地方的草长得比茶树还高。最严重的是节节坝组,人都搬出去了成为空寨子。”随着沈明和的讲述,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浮现在我们面前!

人口大流失的“困难光山”

顺南村地处云南省景谷县凤山镇东北边,其属于山区村,辖区有杨家、唐家、沈家、陈家、佘家、光山、水坝头、鲁拉、艾际、向阳、大水沟、上翁别、下翁别、蚂蟥箐、胡家、洼子、大箐头、节节坝等18个村民小组。距镇政府27公里,距县城60公里,国土面积42.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680毫米,年无霜期300天左右。这里山高、箐深、水冷、地瘠、山多田少,是景谷县著名的“困难光山”。

顺南这个景谷县的重点扶贫村,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产业以茶叶、烤烟、松脂为主,畜牧业以养殖山羊、牛、猪为主。表面上顺南的产业很多,其实支柱产业是茶叶与烤烟。茶价长期低迷,导致茶地大面积抛荒,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与包地种,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有将近一半人在外谋生,一座座房舍空无一人,留下来的许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严重不足,都去忙还能挣点钱的烤烟。这些村民小组凡是烤烟地多一点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而洼子组烤烟地很少,因此其就成为顺南村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小组之一。

“洼子村以种玉米、麦子、水稻,养鸡、牛、猪为主。当地支柱产业茶叶、烟叶种得少,在整个顺南偏低。洼子全组才有二十多亩茶地。我家有三口人,我今年60岁,媳妇61岁,身体还可以,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在昆明焊条厂打工。老人跟我兄弟在,生活费大家平摊。我们家主要靠种粮食、养猪与鸡,茶叶只有2亩,没烤烟,一年毛收入两万元,在村子里算低收入。”沈明和说。

沈明和家属于典型的留守家庭,儿子去昆明打工,自己与老伴在家干农活,虽然俩口子的身体还可以,但茶地少,没烤烟田,收入偏低。

年纪老一点,只要身体还可以,干得动活,虽然日子清苦,还是能紧巴巴地过下去。而身体残疾的,家里有病人的,小孩在读书的,遇到天灾人祸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困

下面讲几个留守人群的小故事,其反映的是顺南村的留守之痛。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沈家组,一个叫胡先能的汉子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他今年38岁,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妻子与一个四岁的小孩,还要赡养两位老人。他想再要一个小孩,但负担太重,不敢生。家里有茶地五亩,大树茶几十棵,茶叶毛收入不到5000元;烤烟3亩,收入八九千元;养鸡,养猪,自己吃。除了茶叶、烤烟,没有其他收入。去年收入一万多元,在村子里算少的了,加上老人经常去县城医院看病,一次要花几百元,一年医药费要5000元,可谓入不敷出。他无奈地表示,家里就他和爱人两个劳力,还要照顾老人与小孩,劳动力不够,五亩茶园都管不过来,没有余力去养牛。本来想养牛增加收入。

佘家组的佘志点,今年41岁,他遇到的情况是老人医药费与小孩读书费用的双重压力。“我家5口人,母亲76岁,身体不好,病了十五年,一年要花一万元医药费;有两个小孩,女儿在普洱一中读高二,儿子在凤山小学读六年级,一年要花两万三四千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劳力不够,只种茶四亩,烟以前没种,今年要种五亩烟。五亩烟毛收入低于一万元;茶地全年都采茶,收入2000元一亩,4亩8000元,预计今年家里毛收入三万元。”他说。在向阳组我们走访了两户贫困家庭:

李光荣,38岁,身体不好,患脑动脉供血不足,一个月医药费600元。家里有4个人,其中两个劳力,两个小孩。14岁的孩子在凤山读初中,10岁的在凤山读小学,学杂费、生活费一年两万四。家里有茶地10亩,大茶树23棵,茶叶一年收入7000元,松脂两三千元,一年收入一万元。

李德红,68岁,有只眼睛看不清楚,一直没去医院看。老两口在家,爱人66岁。有五个子女,最小的三十五岁,都成家了,在景洪、勐腊县勐捧帮工割胶,现在胶价不行,生活困难,其小孩读书,学杂费、生活费都难以解决。家里有茶地三亩半,收入三千元。除了茶没有别的收入,种点粮食,养点猪自己吃。其爱人多年前摔伤了手,身带残疾与疾病,不能干重活,她的医药费一年要一两千,在附近找草医省着看。

最后我们来到了唐家组探访两户困难家庭,一位是没有人赡养的71岁老人唐成寿,另一户是住在危房之中的残疾人家庭。我们将他们的故事做了特写:

山村老人的百年孤独

老婆三十年前改嫁,把三个孩子带到石家庄,留下他一个孤守山村的寂寞时光。我们参观他的蜗居,他连说,我的房子太小了……那是两小间低矮的简易房,光线很差,墙壁被灶烟熏得漆黑,除了摆放最基本的生活与生产用具,以及几件陈旧简陋的家具之外,可谓家徒四壁。这位七旬的孤苦老人,面对我们时一脸坚毅,也许人生柔软苦难的那一面只能一个人在孤独中反复咀嚼……

唐成寿71岁,家住顺南村唐家组,据其讲诉:家里就我一个人。有三个小孩,老婆改嫁三十多年。最小的孩子没满月,她就改嫁了,先带走老大、老二,最小一个读二年级的时候也被她领走了。孩子们都在石家庄农村,大姑娘回来过三次,她家里条件不好,只给我两回钱,一次两三百元。其他两个没回来过,也没打电话给我,都结婚了。

我身体不好,经常发烧,去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一只耳朵聋了,脚疼。种五分地茶叶,两三百元收入。没什么其他收入,只养了七八只鸡,打不了猪食,没养猪,种了一点蔬菜,够自己吃。前年开始有低保,每月领137元。

残疾人的危房之困

房子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土石将后墙冲倒,石头直接滚到房子中间,已经半年了他和媳妇就住在危房里,每夜每夜提心吊胆着,再过两三个月进入雨季,后果不堪设想……

唐忠贤54岁,家在顺南村唐家组,他手脚都带残疾,颤巍巍,艰难地一步一挪迎接我们。我们坐下后,发现他的房子竟然是倾斜的,后面没有墙,从大门望进去,可以穿过房子,一直看到房子背后的山坡,而房子里赫然立着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我们说,你这是危房,到了雨季,大水一冲,山体滑坡,很可能会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要赶快搬了。

陪同我们前来的村支书说,他的情况,我们早向上级政府反映了,政府可以补一部分钱帮他盖新房,但他自己也要主动,不能一分钱不出,就等政府把房子盖好搬进去住。

“我不是不愿意出钱,全部靠政府承担,而是家里实在太穷,我又是个残疾人,银行认为没有偿还能力,基本上贷不到款,我自己拿不出几万元建房。”唐忠贤说,家里没钱盖新房,儿子刚结婚也花了不少钱。自己身体摔伤十多年,放不了牛,干不了多少活,走路要拄拐杖,家庭收入很差。

据了解,这是一家四口人,一个女儿嫁在景谷农村,家里条件很一般,儿子在思茅打工。老俩口,一年茶叶收入两千多元,卖猪鸡收入2000多元,加上天保林补助一年两千,低保一年1800元,全年总的毛收入七八千元。盖新房要七八万元,往年政府补11230元,今年补助盖房具体政策还没下来。盖房可个人贷款六万元,2%的年利,贷三年。他残疾,银行担心偿还能力,贷不了。

“住在这里太危险了,村里协调找块宅基地,尽快把房子盖起来,不够的建房钱协会想办法通过社会募捐解决。”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当场捐了500元爱心款,并说。

茶贱伤农

佘家组属于顺南村茶地较多的村民小组,共有生态茶园80多亩,一家有四到五亩,但依然贫困。究其原因还是2007年以后,顺南茶价长期低迷,许多老百姓只在春茶季采十多天,夏茶基本不采,秋茶也采得很少。佘家组的组长叫刘伍文,其家也是贫困户,有4亩茶地,每年茶叶收入才1000多元。“茶价太低了,拿去年来说,春茶才卖到二三十元一公斤,夏秋茶才卖十多元一公斤。因此老百姓很少去管茶园,都是采一下春茶,夏天与秋天都去忙烤烟及做其他事了。”刘伍文说。

顺南村最大的支柱产业还是茶叶,其不但古树茶资源富集,还有定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00亩生态茶园。顺南茶品质不错,早在90年代就以“顺南光山茶”的名义在思茅茶叶市场打响了名气,许多老板指定要顺南的茶。可惜的是,顺南的支柱茶企顺南茶厂在2005年因经营不善倒闭,茶叶长期陷入了小散乱无序发展的困境,茶叶卖不起价,大量茶园被抛荒,只是春茶价高胡乱采摘一下,造成要产量没产量,要卖相没卖相,茶价也起不来,老百姓收入低,许多人被迫到版纳种茶叶、咖啡、橡胶。如今咖啡与胶价极不理想,顺南人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留在家乡,茶叶很难做起来,仅靠烤烟不是长久之计,在外面谋生的,咖啡、橡胶市场低迷。

李加学是顺南村支书,他认为顺南的经济发展还得靠茶叶,如今云南省农科院携手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进来推行“科技+互联网+茶叶”扶贫新模式,让顺南茶与真实的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这是振兴顺南茶产业的契机,只要茶叶产量与品质上去了,价格能卖上去,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在外面的人也会纷纷返乡精心管理茶园及从事其他的事,从而告别贫困“空心村”的尴尬局面。

“附近黄草坝村、南板村的老板会过来收顺南茶,冒充价格高得多的黄草坝、南板茶卖。这说明顺南茶底子不错,只要种植、采摘与加工跟上品质还会大提升,如果毛茶全年平均下来能卖到二三十元就可以实现脱贫,四五十元一公斤日子就好过了。”李加学说。

“爱心茶园”打造顺南茶品牌

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表示,茶价要上去,提质增效是关键,如今省农科院与茶叶电商协会进来了,将贫困户的茶园纳入“爱心茶园”项目,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爱心茶园”,招募社会各界来认购“爱心茶园”所产的茶叶,这一方面能解决贫困户卖茶难的问题,另一面也能大幅提升顺南茶叶品质,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将顺南茶卖个好价钱。

“我们先在每个组找一两户贫困户作为爱心茶园的示范种植户,推行提质增效工程,鲜叶大幅度提价收,但其管理茶园与采摘茶叶得按统一要求做,从而吸引更多的困难户主动参与爱心茶园项目。”李加学表示,村上会积极配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对茶叶种植与加工进行升级改造,具体的做法有:1、针对土壤板结,杂草多的现状,引导茶农松土、除草,给农户配割草机,以解决除草人工不足的问题。2、针对目前茶农采摘的鲜叶三分之一不合格的现象,严格执行分级采收标准。3、推行生态留养工程,分期对密植茶园进行间伐,留出茶树的生长空间,通过生态留养让其自然生长。同时在茶园里种樱桃、水冬瓜等十多个品种的覆阴树,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4、顺南的茶地普遍缺肥,茶叶木质化严重,故加工出来的茶叶黄片多,引导茶农施羊粪等农家肥。当地羊粪20元一袋,一亩施10袋,投入200元,这需要相关部门及外界资助。5、在生态茶树上嫁接景谷大白茶及省茶科所培育的优良品种,改善茶叶品质。6、省茶科所的专家组织茶叶加工培训,推广附加值高的手工茶技术。

曼秀村的金奖茶


到达易武镇上已是下午两点半,我们来不及休息。刘遥带我去易武老街转了一圈,随后就动身前往一个叫曼秀的茶村。

看了易武老街,心里挺有感触的,后面会专门给大家分享。

我们平时所说的易武茶区范围很大,绝大多数茶园从镇上开车都要超过1个小时才到达,又恰逢阴雨天气,所以我们选择距离比较近的曼秀村。

出易武街,往北行驶大约15分钟就可以到达曼秀。我们将车子停在路边,沿着一条泥巴小路前往茶园。

小路两边全是过膝高的杂草,还有一条小溪从身旁流过。行走不远,就看到两边山坡上各有一片茶园。

每一棵茶树都从根部分出若干枝丫,细看主根,粗壮硕大,而分枝大多长得如成人手臂那么粗。显然,这片茶园也曾被矮化过,但从分枝的尺寸来看,已经被放养了较长的时间。

刘遥将一些系了红布条的茶树指给我看,他说这是今年春茶季他给山外的客户选的。给选中的茶树系上一根红布条,做一个记号,客户就知道自己的茶叶来自哪几棵茶树。

这样做其实很有一番道理。就我看到的情况,即使同一片茶园,每一棵茶树都有所不同。枝干粗细、树幅大小、健康状况等等,都会影响鲜叶的品质。经验丰富的茶人会选择采摘正值壮年期的茶树鲜叶作为原料,而成长期和衰老病变状态的茶树则会被剔除。

刘遥对那片茶园很熟,他带我去看树林边那些更大的茶树。梅子姐说易武的茶树会“更好看”一些,的确,那些遒劲的枝干、偌大的树幅,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古树”二字。

这季节阵雨频繁,我们正在一边看茶树一边聊天时,一阵暴雨袭来。幸好茶园里有一个供采茶人遮阴避雨的棚子,不过没一会儿,雨就停了,我们赶紧回到车上,刘遥说带我去茶农家里喝茶。

从2013年开始,易武每一年的春茶季都会举行斗茶会。过去六届斗茶会,麻黑村成为最大赢家。今年,曼秀村首获金奖。

我们来到一户茶农家,主人正在修建新房。见来人是刘遥,主人停下手里的活过来招呼我们。

茶农泡茶不会像茶艺学堂那般讲究,更多的就像我们自己在家里那样随意。投茶量也是随手一抓,全凭感觉。不过他们对茶的口感大多延续了传统的“重口味”,往往多于大家常说的5克~8克的投茶标准。

所以茶汤入口,第一感觉就是浓酽苦涩,是一种最直接和迅猛的“茶气”,而不是像绿茶、白茶那样温婉淡雅。

喝普洱新茶,尤其是饿着肚子喝普洱新茶,你才能体会为什么说普洱茶是时间的艺术新茶彪悍的寒性和其中有效组分对身体造成的明显的冲击,显然会超过大多数人承受的范围。

不过正是这样桀骜不驯的原料,在时间的磨砺中,一天天变得愈加温顺,当某一天你揭开绵纸,撬下一块,再一次品饮时,那种“甘滑醇厚”的口感又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冰岛与河南茶商的那些事儿


迷上普洱,源自冰岛茶。

2010年6月,一位弃大学教职转而事茶的友人到访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知道我在从事茶行业的教育培训,特意携带了一个小小的铝箔自封袋装的茶叶,说是给我做教学用样品……“你上次送给我的是什么茶?”“冰岛啊!我现在就在冰岛收茶”老友回答。许久以后我才知晓,当时的冰岛通讯设施落后,只有在寨子里的一棵大青树下才有信号,于是外来的茶商都是到了中午或傍晚时分,不约而同地往这棵寨子里的风水树下跑,美其名曰:集中办公,更被公认是整个寨子里上风上水的宝地。我得承认,就是从那一刻起,冰岛茶的种子在我的心田里慢慢发芽,催促着我早一点动身,去往那七彩云南之地探访普洱。老友也一再在电话里邀约:“你来吧!我招待你。”

世间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愈是渴望愈是不可得。从2011年起,每年春秋两季,都带着学生去往云南访茶,兜兜转转,却一直在滇南的西双版纳江内、江外的六大茶山的地界。每次提起来要去冰岛,版纳做茶的茶友都好意规劝:“别去了,冰岛都让河南人包了,你去也买不到。”我叹口气:“我就是河南人呀!”闻听此话,大家连忙说:“那你应该去,都是你的老乡。”我喃喃自语:“我的老哥哥一直在冰岛等着我呐。”

老友所讲的郜鸿亮先生,在河南茶界早就鼎鼎大名,1984年安徽农大茶学系专业科班出身。自打承包了冰岛古茶树后,所出的冰岛茶每年在河南国香茶城举办的普洱品鉴周上都是明星产品,摊位总是被喜爱冰岛茶的茶友们早早占据,围得水泄不通。说来有趣,虽然与郜鸿亮先生早就相识,但素来不喜热闹的性情使然,每每路过楼下郜鸿亮先生的茶店,隔着玻璃窗瞅见高朋满座,总是想着以后机会有的是,竟是很少驻足。关于郜鸿亮先生和冰岛茶的相关报道,倒是在河南本土的强势媒体《大河报》上经常见到。国内普洱茶圈子,更是各种逸闻、传说满天飞。短短几年间,冰岛竟在身价上力压老班章。

2014年9月下旬,我们一行人终于踏上前去冰岛的路上……

直到后来,待我亲自拜访郜鸿亮先生的时候,才看到了一些珍贵的照片,2011年之前要上冰岛,唯一可乘的交通工具就是拖拉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冰岛老寨,短短数年的时间,已经旧貌换新颜,之前没有一栋楼房,如今全都是漂亮的别墅,已经完全看不到2011年之前那个破烂不堪的村寨,一如郜鸿亮先生所说的:“精准扶贫。”翻捡普洱茶的书籍,最早详细介绍冰岛的是云南本土的学者詹英佩2010年出版的《云南双江》一书。2011年之前,承继了自明朝起勐勐土司私家茶园荣耀的冰岛茶,虽然名声在外,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冰岛寨困窘的处境。

自2011年,来自河南的三位茶商承包了古茶树之后,短短5年的时间,冰岛寨子已经改换了人间。在这个只有52户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漫游,遇到的村民听到我们讲河南话,就会主动用半生不熟的河南方言来打招呼。郜鸿亮先生深谙茶中三昧,在亲身跋山涉水考察了冰岛行政村下辖的冰岛、南迫、地界、坝歪和糯伍五个寨子之后,终于将目光聚焦到冰岛寨。他2008年就深入冰岛寨,起初只是收鲜叶原料,炒制晒青毛茶。无独有偶的是另外一位同样来自河南新密的茶商于翔,也十分钟意冰岛的茶。从2008年普洱茶跌入谷底,直到2010年慢慢回暖,冰岛寨都是这两家来自河南的茶商收鲜叶做茶,相互竞争的结果自然是原料的价格水涨船高。采茶时节,一次夜晚的相聚,大家喝酒聊天,酒酣人醉之时,郜鸿亮先生夸赞一位小伙子勤劳能干,有人趁机提议干脆认了小伙子作干儿子,机敏且又嘴甜的小伙子当众叫上了干爹。第二天思忖再三,郜鸿亮先生去面见了小伙子的父亲李文华,李文华对此并无异议,于是郜鸿亮先生就有了这么一个名字叫李金润的干儿子,外来的汉族河南茶商就这样和当地的拉祜族茶农结下了民族一家亲的情谊,在业内传为佳话。

2014年9月第一次探访冰岛村后,回到河南郑州,发现追捧冰岛茶的人愈发多了,价格更是高高在上,甩了老班章好几条街的距离。茶友相聚,言必称冰岛。更有河南新密的茶友,因了当地有于姓、高姓的两家茶商都参与了承包冰岛古茶树,各自吸引了一大批拥泵者,言及冰岛则称:“我都不用喝,隔着包装闻一下都知道真假。”令人闻之莞尔。趁着临近的便利,忙里偷闲,趁郜鸿亮先生不忙的时候,上门拜访,共同品鉴冰岛古树茶,无意中获知了许许多多的讯息。这更激发了我再访冰岛的兴致。

2015年4月,辗转再次来到冰岛,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茶,干净整洁的专用炒茶锅,房顶上的日光房,一家比着一家更讲究。想起郜鸿亮先生回顾几年前,每家每户都是用做饭炒菜的锅来炒茶,一锅多用。为了提高冰岛茶的品质,郜鸿亮先生从自己的干儿李金润家开始推广斜锅炒茶,李家赚到钱盖上新房,引发了群起效仿……

据曾随同郜鸿亮先生一起在冰岛做茶的老友张濮月所言,长住冰岛其间,趁着闲暇时间一棵棵数下去,冰岛寨真正意义上的古茶树也就2000多棵。最先下手的郜鸿亮先生承包了散落在停车场周围的800多棵古茶树,那都是他最为钟意的。其余的被来自河南新密的茶商于翔承包了大半,而同样来自新密的高姓茶商也承包得有。三位来自河南的茶商,看似有意无意的行为,极大提振了当时尚且在国内普洱茶行业后起的河南茶商的声誉。

如今,茶树上遍寻不见当年茶商所挂号牌,只有双江县政府统一制作的铭牌,为古茶树身份验证说明。政府的行为替代了市场经济的引导。为了给自己连续五年投入的海量古茶树承包资金上个保险,茶商们曾经试图将合约进行公证却未果,只好转而寻求村子里的担保,据说当年承包古茶树的合同,盖得有村里的公章。即便盖上公章,也并非万事大吉,据张濮月所写《冰岛村制茶记》文中透露,有村民签了合同按了手印之后,经不起另外茶商抬价的诱惑,转而反悔。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河南一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河南茶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