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

发布时间 : 2021-08-17
花茶君 君品鉴白茶 落神花茶

花茶君。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史: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茶史第一人陆羽,字鸿渐,昵称渐儿,当时人们把他煮的茶唤作渐儿茶。

他的身世凄苦。他是个西湖弃儿,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拾得收养。其貌不扬,还有些口吃,长大后不愿削发为僧,逃到戏班子当了优伶后来他采茶觅泉,颂经吟诗,每每至日暮,才号泣而归。唐代宗曾封他太子文学,他没有接受,留在了民间,留在了他宿命的历史位置上。

相传,智积禅师是位嗜茶的和尚,而且非陆羽煮的茶不饮。后来陆羽云游他乡,智积就此停止饮茶。后来皇上(代宗)召智积进宫,每天命宫中煮茶名手奉上名茶,一再劝智积品饮,希望得到他的赞美,但智积总是尝上一口,便默默放下了。代宗不服,密召陆羽进宫,由他烹茶,再端给智积,智积照例喝了一口,立即惊讶地说:渐儿何时归来?代宗惊问何出此言,智积笑道:方才饮的是渐儿茶。代宗至此才心服口服,让陆羽出来见过师傅。

这个故事有另一个版本,主角之一的智积法师换成了国师佛光和尚,陆羽的远游也有了理由,是奉帝命遍访天下名泉,其他的,完全相同。陆羽的茶艺之精,和尚的知茶之神,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故事里,似乎还有什么,在触动我的心。

传说是不是真实的,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的记载,陆羽受到的待遇不是这样的。宋代王讜《唐语体》和《新唐书列传》的《陆羽传》告诉我们:御史大夫李季卿把他召来,然后只因他衣着寒素,又没有谄媚讨好地玩炫目的茶艺花招,就看不起他,先是不行礼,后来又叫人用三十文打发他走了。区区三十文,简直是打发叫花子,这样的轻蔑无礼,使倔强清高的陆羽感到无比屈辱和愤怒,以至于写下了《毁茶论》来发泄心中的愤慨。《茶经》的作者写《毁茶论》,谁能想象他的尊严受到怎样的伤害?

回头再看那个渐儿茶的故事。多么温暖,多么感人。原来最让人感触的,不是陆羽的神乎其技,也不是和尚的精于品茶,是哪位和尚更不重要,这个故事说的是:知音难觅。

世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世有渐儿茶,而禅师在何处?那样的相知相重,那样的知遇之恩,是多么的难得!都说渐儿茶好,可是好到什么地步?对真正的知音来说,是好到不可代替,好到不能容忍退而求其次。旁人也说渐儿茶好,皇帝也知道陆羽手段高,但是皇帝不相信,那种好是独一无二的,他更不相信,精诚所至,茶能通神,有人能通过一口茶就辨认出陆羽和其他高手的区别。

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孤苦的陆羽需要这种灵魂的温暖,我们也需要。我还愿意想象,当皇帝叫人送上那盏茶的时候,陆羽一路上备受辛苦、冷遇的陆羽,就站在侧旁的帷幕之后,他怀着坚定的信念,又难免些微的担心,侧耳倾听,他的耳朵甚至没有放过茶具接触的轻微的脆响,以及啜茶的声音,皇帝和他都知道,他,只有一口茶的机会。然而,智积没有让他久等,他惊喜而清晰地说:渐儿什么时候回来的?一口茶,他就认出了陆羽,斩钉截铁,不作他想。陆羽走出遮身的帷幕,对着师傅拜了下去,他的身子伏得那样深,因为他要掩饰自己的热泪。

皇上的赏识与灵魂无关,荣华富贵与内心无关,只是人生在世,如果没有这样的知音该是多么寂寞,多么荒凉。千古之后,怀才不遇的人,如果看到这一幕,是否要替陆羽流下忍住了的眼泪?

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丢落人:永不丢落的茶 - 五房·茶马古道考察之六


基诺山,曾经以“攸乐”的名字在世界茶叶史上放射光芒;基诺族,曾经以“丢落”的名字讲述着千年茶事。离开思茅,我们前往六大古茶山探访。这一条道路,正是古代六大茶山的茶叶运往普洱、思茅集散的通道,也是茶马古道上的“勐腊茶马道”。沿着这条路进入茶山,我们仿佛是向历史的远处回溯——清代初年,由于六大茶山茶叶产量大增,各地茶商纷纷涌入低价收购,经过不远的路途贩到普洱,就可获取暴利。因此,茶农与茶商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于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在思茅设立了“总茶店”,垄断了茶叶的经营。这多少缓和了社会矛盾,但茶叶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被官府独得。六大茶山的茶叶运往“总茶店”获得了“身份认证”后,又有一部分沿这条道路运回,经勐腊运往老挝,走向更远的地方……

基诺山的出名,最晚应该在清代。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府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此处的攸乐,就是今天的基诺山。檀萃将基诺山排在六大茶山之首,它也正是我们探访六大茶山的第一站,这不是相隔数百年的巧合,是因为基诺山当时的茶叶产量高达2000担左右,半个多世纪前张肖梅在其所编的《云南经济》中也说:“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专、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最著,而以攸乐为中心”。

基诺山地处“勐腊茶马道”的要冲,自古都是普洱通往六大茶山的门户和必经之地。根据清道光《云南通志·武备志》记载:因攸乐“系车(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奏请设立普洱府并攸乐同知,设右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兵丁五百驻扎此地,建有攸乐城。攸乐同知的职责是维护六大茶山的社会治安,管理茶山事务,督促六大茶山的茶农运茶至思茅总茶店,由思茅总茶店统一加工成贡茶等各类普洱茶,阻止外地茶商来此私自买卖茶叶。基诺山龙帕寨已设茶场,是当地制茶中心……这一时期,是整个攸乐山茶叶最兴隆的时期。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驻防攸乐之普洱镇标右营游击应移驻思茅,统兵防守。驻扎攸乐之普洱府(攸乐)同知亦应移驻思茅,即改为思茅同知,”基诺山渐渐冷清下来。此后,清政府命傣族宣慰使管理攸乐山事务。傣族宣慰使委任基诺族头人帕雅龙贡为“金伞大帕雅”(打金伞的大头人),以后又委任白腊腰为“召怀”(土官),管理攸乐山事宜……

古道昔日的马帮驮铃早已消散,一条新的高速公路正在莽莽林海中修建。因为道路施工,又正是南国的雨季,路不太好走。沿213国道,经普文、大渡岗,由勐养向东南,中午时分,我们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基诺山。

基诺山属横断山系无量山脉末梢的中小丘陵地带,方圆600多公里。景洪市所辖的基诺乡,东距勐腊县勐仑镇42公里,西距勐养20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有小黑江、南星河、莱阳河、巴卡河等河流蜿蜒流过,加之热带海洋暖湿季风的影响,使基诺山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充足的阳光和雨量(年均降雨量约为1100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基诺族人就世代居住在这里。

我们在周昆、董国艳的带领下,进入了基诺山的腹地——亚诺村。亚诺村有100户人家、400多人口,是基诺乡45个自然村中第二大的。森林里,槟榔树下凤尾竹中,一幢幢被叫做“孔明帽”的干栏式建筑顺着一条溪流,沿山坡散开,家家房前屋后都有零散的茶树,柚子、西番莲硕果压枝,伸手可及。小董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没有回家乡宾川,却来到了茶乡勐腊。经过几年的打拼,如今她有了自己的茶叶公司,主要的原料就来自基诺山的茶园。与她合作收购茶叶的基诺汉子杰布鲁周,负责把村子里一家一户的茶叶集中收购起来,在这个村子是有些名气的人物。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一群专家学者来基诺山作调查时就曾住过他家,他提起的几个名字,也是省内社会学、历史学界为人熟知的人物。正是有了这些调查,才使一个民族最终被认定——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确认基诺族为我国的第56个民族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单一民族。

杰布鲁周说,主要的茶园在村后的山上,有3000多亩。村后的亚诺山岩子是基诺山中海拔最高的地方(1482.5米),比最低处巴卡寨的田坝(550米)高出了近1000米。他带我们上山的时候,暴雨突降,雨伞根本无法遮挡,一行人只得退到一家屋檐下暂避。雨势稍减再上山时,刚刚走过的山道成了奔泻的溪流,水已漫及小腿。放眼望去,山顶云雾弥漫,茶园向远山和雨雾中绵延,被雨洗着,满眼青翠。山上大部分的茶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的。也有更高更大的茶树,周红杰教授判断,树龄至少有百年以上,是原籍茶。这雨雾的茶山上,通过原籍茶和原住民,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怎样与茶连结起来——

“基诺”二字是当地基诺族语,“基”是舅舅,“诺”是后代,“基诺”就是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从地名来历可知这片山地就是基诺族的故土。基诺族还有多种自称:“基诺册饶”、“基诺阿饶”、“基诺阿玛”(即“基诺人共同体”之意)……古汉语文献的零星记载中,多称之为“攸乐”或“攸乐人”。此外,还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自称:“丢落”。这个称呼,在他们的口传历史中有这样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南征来到了攸乐山,因为太疲劳,一些士兵躺下睡着了,一睡就是几天几夜。后来,等他们醒来追赶大部队到江边,诸葛亮因为他们违反了军纪不肯再收留他们。“丢落”(意为孔明把他们丢了)从此成了他们自己的族名。诸葛亮为了他们的生计,留下了一包棉籽和一些茶种,还依自己的帽子式样为他们设计住所,于是,这一人群就居住在“孔明帽”里,世代种茶……《普洱府志》中也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旧时武侯遍游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

六大茶山的名称,当然不会来源于这样的附会。但民间的传说,多多少少总会隐含或折射出历史的真相。如果把孔明的故事抹开,千年的茶事就显露了出来。时代更为早远的基诺族史诗《玛黑和玛钮》反映的是关于远古时代人类起源的洪水故事,也有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传说。从元代起,这一地方属“彻里路”管辖,明代改设“车里宣慰司”,到清代设立普洱府……朝代更迭,“丢落人”从没丢落茶叶的种植、制作,攸乐茶在相当一个时期都被列为贡茶。基诺山茶事的巨大衰落是在1942年,一支军队来到这里,烧杀掠抢,茶园因之荒废,产量锐减,茶叶产量萎缩至三四百担。直到解放后,这个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跨越历史鸿沟,一步进入了社会主义,茶叶生产才得到恢复和更大发展。

在亚诺村,如今一年的茶叶产量约有三四十吨。但基诺人是很少喝普洱茶的,他们的饮茶习俗还保留着古代的传统——包烧茶。杰布鲁周说,他们喝茶,不采嫩叶,而是以成熟的老叶为好。在下山的时候,他随手摘了几把茶叶,又摘了几片像是芭蕉叶的冬叶,邀请我们去他家喝包烧茶。上了他家的竹楼,他烧旺火塘,用冬叶把茶叶包好放进火里。片刻,一阵奇异的清香就弥漫开来。他打开已被烧焦的冬叶,取出焐得黄软的茶叶放进装了水的竹筒里,不一会儿,一碗碗香气独特的包烧茶就摆放在我们面前。不只是茶,他们许多的食物,都是用这种包烧的方式来烹调的。这样的茶俗,不知传递了多少代人,它也传承着一个民族魅力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个曾被“丢落”的民族,因为没有丢落自己的文化,没有丢落曾经赖以生存的茶叶,他们终于又能自豪地站在世界的面前,让自己古老的文化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茶里乾坤度,墨落绕指寒


宁淡的心,亦如这茶,合着熏香一起入了一幅画。茶韵飘散在清风里,无话可说。如同一个旧人,行走在绿肥红瘦的繁华里。步履阑珊,忍不住回看,原来走过的痕迹,已经被雨水冲刷的一干二净。心瞬间空了,如同一个偌大的黑洞,再也无法填满。茶依然温热,只是少了品茗的那个伴……

山高水阔幽梦燃,茶里乾坤几人闲。水潺潺,风清潋;人隔岸,曲空弹。山之巅,云归岸。仰首春秋,俯首忆流年。日子落在茶里,就有了故事的开篇。还来不及细品,风轻轻的一吹,就遗落在萧瑟的阴雨天。

一段曲子,弹了千遍。一个故事,讲了多少个夜晚。累了,梦里在山之巅,看着风车慢慢的转。思绪跟着辗转,好想把目光调远,可以看到山的那端。也许繁华万千,也许山的尽头还是山。一片叶子砸痛了梦的触角,绿色的海瞬间盛满我的眼……

一片落叶三分怨,叶不离枝七分恋。昨夜掌心鸳鸯盏,今夕煮茶词半篇。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召唤。撇开血脉相连,只为紫陌红尘一把红油纸的伞。

茶里乾坤点,墨落竹简干。瘦笔无声叹,难写红豆缘。人生如初见,花落花开浅。梦里圆月朗,清辉照影单。潇潇微雨醉,茶里度流年。静心山水阔,淡看浮云翩。莲用心碎的花瓣,烹调相思的茶暖。

你嗅到那缭绕的香艳,会不会唤醒失忆的残念。千年的爱恋,熏香的月亮讲述故事的经典。一个传说,飘在空朦里,只是不再召唤预言。茶里乾坤度,墨落绕指寒.......

运河之上,茶叶北行,茶风北渐


沟通与交流,是大运河的主旋律,它不仅沟通了南北、城乡、水陆,也承载了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货物往来和文化交流,其中就包括了茶叶的流通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茶早已无所、无时、无地、无事不在,但从历史上看,茶自从逐渐走出其起源地(中国西南地区)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一种区域性饮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气熏染的仍以南方人士为主,广大北方地区对茶了解不多,消费也少。北方贵族和南方名士对于茶的不同态度,还引发了一则则趣闻。例如,曾在南齐为官,后来投奔北魏的名士王肃喜欢喝茶,每次能喝一斗,北魏都城的读书人称他为漏卮,意思是说他就像一只漏水的杯子。在一次由孝文帝举办的宴会上,孝文帝问王肃南北饮食中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就像齐鲁大邦,鱼就像邾莒小国,而茗只能给酪作奴仆。以王肃的身份地位,或许只能这样谦卑地回答,但从此北朝人就把茶呼为酪奴了。北朝贵族还把喝茶称为水厄,对他们而言喝茶不是身心的享受,而仿佛是厄运临头。

酪奴、水厄这两个对茶的别称、戏称甚至是蔑称,说明了北方地区对茶叶的拒斥。然而,这种状况到了中唐前后却有了很大改观。根据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的描述,当时山东、河北许多地方直至京城西安,茶店遍布,往来的行人只要付钱就可以喝茶。茶风之盛甚至让封演感叹: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可见,当时无论北国或塞外,饮茶已成风习。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通常认为和佛教禅宗在北方的兴起有很大关系。禅宗以坐禅为基本的修行方法,为了提神醒脑,也为了清心涤虑,僧人纷纷以喝茶帮助禅修。当禅宗在北方大兴时,禅院的茶风自然也吹拂到了民间。此外,以陆羽为代表的一批嗜茶文人对于茶饮的鼓吹也有助于喝茶习俗的流播。

唐代中叶,茶业崛起并蓬勃发展,茶叶甚至取代了唐代前期的绢帛而占据市场上的首席地位。茶叶产地在巴蜀、江淮、两湖,而销售却远达北国、吐蕃、塞外,如果没有一定的运输网络,茶叶的消费市场或许就会小很多。尽管无法描绘出当时贩运茶叶的具体路线,但茶叶作为一种大宗商品,水运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运输方式,沿运河北上应该是一种合乎情理的选择。

中唐前后北方地区茶饮的普遍,既得益于禅僧和文人有意无意的推广、茶业自身的发展,也要归功于大运河为茶叶北行、茶风北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唐以后的各个时期,京杭大运河依然向北输送着茶叶与茶文化。宋代东南产地的茶叶向京城汴京运输,也是通过运河。据记载,当时有东西两条路线,其中东路便是从真州、扬州进入运河,北经高邮、楚州、陈留到汴京。史书称东路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运河作为宋代运送东南地区粮食、财货的大动脉,也是茶叶流通的主干道。从东南产地运到汴京的茶叶,主要供应给京城一带的居民。汴京城内茶肆、茶坊林立,和从运河漂来的茶叶是分不开的。

运河流过城镇,催生了沿途一些地方的茶文化。现以有着中国运河之都之称的运河城市山东济宁为例,元代,运河才流经济宁,明代,济宁以居于南北咽喉,子午要冲的地理位置,在汇聚南北货物,吸引各地商贾和手工业者的同时,也孕育了自己的饮茶风尚。明清时期,济宁的运河两岸茶行林立,济宁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叶经运河运输,基本来自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种类有青茶、红茶、花茶、绿茶等。青茶多在当地销售;花茶、红茶多转销天津、济南和胶东。

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极大地推动了各地物资、文化艺术、生产技术、风情民俗等的交流与融合。在茶叶的事例中,我们也看到,大运河不仅为北方带去了江南的物产,也带去了江南的生活方式,使北方文化增添了几分江南文化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茶叶虽然微小,也是一扇了解运河以及运河文化的窗口。

书写云南茶史第一人


唐代是中国茶业空前兴盛的时期,正是到了唐朝,古代所称的荼字,才减去一笔成了后来的茶字,荼之谓茶,乃自此始。当时,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茶产日盛,名品纷呈;种茶、制茶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茶叶,贸易十分活跃;饮茶之风盛行朝野,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利大兴,封建茶法应运而生:茶学著作、艺文不断涌现,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三之中把全国茶叶产地分为八大茶区。但囿于见闻之故,他没有把茶树原产地云南的茶产出收录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所幸比他晚几十年的同朝代人樊绰留下了关于云南产茶的最早记述。樊绰为安南经略使(今越南河内)蔡袭幕僚。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乇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云南记》),写成此书。书中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较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在《蛮书?管内物产第七》(862年)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在《蛮书》中,樊绰对云南茶的产地区域、采制技术、饮用方法都作了准确而具体的描述。此后,以汉族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茶文化里才有了云南产茶的记载,云南茶才逐渐为世人所知。直到一千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云南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原来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茶树正是以这里为中心向中原和南亚次大陆传播的。

云南女儿茶的由来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

《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其实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

明清时期,云南茶区以生产普洱紧压茶为主,产品主要有团茶、饼茶等,其加工工艺为:大叶种茶树(C.assamica)鲜叶、锅炒杀青、手工揉捻、晒干、晒青毛茶、蒸软、揉(压)制成形凉干。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满清平定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特产之一开始上贡清皇室。公元1729年(清雍正7年),清朝廷设立普洱府,管辖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广大地区,同年在府治宁洱县(今普洱县)设立普洱贡茶厂,以西双版纳的倚邦等六大茶山原料精制普洱贡茶,并在攸乐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设立攸乐同知(后改为思茅同知),负责监管普洱茶生产及进贡、运销事宜。由于满族是一个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及,难免引起消化不良。而普洱茶由于具有显著的消食健脾作用而深得满族统治者的喜爱,皇宫中饮普洱茶成为时尚。除了皇宫自用之外,普洱茶还大量赏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之臣,拥有普洱茶成为满清显贵的一种标志。

一篇让你了解我国茶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神农茶都为您同享我国茶简史,彻底了解我国茶历史。

1茶文化贯穿古今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3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4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鹿苑茶史


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

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备振,饮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赞,并封其御名为“好淫茶”。请代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云游来到鹿苑寺讲经,当它品尝了鹿苑茶后遂题诗一首,称颂鹿苑茶为绝品,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制作好的鹿苑茶风格十分独特,它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

在80年代初商业部的一系列评优,鹿苑茶榜榜有名。可是,进入90年,至少在北方城市鹿苑茶其名不彰。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产量有限,导致外地人只知其名,难闻其香。

云南茶史


云南普洱谁人不知,云南产茶自有其优越的自然气候,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加之人为破坏少,出产的茶叶都是最健康的饮品。普洱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云南茶叶的历史。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出好茶,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西双版纳境内,发现最古老的茶树,高达32.12米,主干半径达1038米,树龄估计在1700年左右。全世界约有制茶植物380种,云南就有260多种。

云南茶叶中以普洱茶最为有名。《红楼梦》中对女儿茶的描写仅是普洱茶的一种。普洱茶汤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除普洱茶外,凤庆红茶、滇绿、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云南名茶都是上品。云南的茶文化犹如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而亮丽,使人陶醉、使人瑕想云南茶文化中心就诞生成长在这片沃土中,根深叶茂。向海内外传播着民族茶文化的精华,在国内外茶界领导茶友,云南省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多次代表云南参加国内国际茶道茶艺表演,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广泛的赞美和称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品质茶叶从云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随着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渴望。茶在人们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云南许多民族对茶有其它称谓。布朗族称茶为腊,傣族也称腊。哈尼族刚称为诺博。但诺博的含意,不是某种植物,而是代表虔诚的祭祀和奉献以及美好的祝愿。诺博即是奉献吉祥之物,哈尼人便将茶叶取名为诺博,它的社会文化已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云南茶学界的人士,把哈尼族诺博文化,称为云南茶文化的摇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