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复杂, 喝茶简单

发布时间 : 2021-08-19
红茶简单介绍 简单的花茶 如何简单介绍花茶

红茶简单介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制茶复杂, 喝茶简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制茶复杂, 喝茶简单”相关知识!

明代以后会流行泡茶法,点茶、煎茶都被淘汰了呢?

纵观中国对于茶叶饮用的历史,其实是一个由简入繁同时由繁入简的过程。

由简入繁,指的是制茶工艺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加工制作,直至演变出六大茶类的过程。

由繁入简,指的是品饮方式日趋简单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步减少配料,直至饮用清茶,追求茶叶原味的过程。

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制茶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的需求时,则需要相对复杂的饮用方式,而当制茶工艺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则饮用方式也就简单起来。

其实无论是散茶还是泡茶法,在唐宋之际就已经出现,只是由于当时制茶工艺的限制,使得直接泡茶并不为人们所欣赏,是以陆羽在《茶经之饮》中说道: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此处痷指瘦、病意,指的就是以汤沃焉这种冲泡方法,泡出来的茶滋味不够,只有经过煎煮过的茶,才能真正体现茶的滋味。

再说元明之际,正是制茶工艺逐步完善的时期,炒青工艺的完善,使得人们不必在茶叶中增加额外的香料,即可品味茶叶自身的香气,正如朱权《茶谱》中所说: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那种在茶叶中加入香料的做法,已经逐渐不为人所接受。转而更加追求茶叶的真味。

而完成度逐渐提高的制茶方法,则让人们只需要将购入的茶叶进行简单的冲泡,就能品尝到这种真味,而不再需要繁复的过程,于是乎,复杂的制茶问题交给制茶人解决,简单的喝茶问题留给消费茶叶的人,这恐怕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吧。

当然,统治者的迭代以及随之而来的政令,肯定也是这两条道路上的助力之一,但如果不考虑制茶方法的演进与人们品饮需求的变化,只说是由于朝代的变化,上位者的意思,就使得人们对于茶叶的利用方式有所改变,怕是有些局限了吧。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那种需要仪式感来帮助自己完成某种体验的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宗教),但对于喝饮料这件事情来说,恐怕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越简单越好吧

其实,我觉得以后对于茶叶的利用方式,依然会沿着制法的由简入繁,用法的由繁入简这两条道路上走下去,君不见,日本的茶饮料消费已经超过了茶叶的消费。

茶文化精选阅读

闽南人制茶、喝茶、品茶的关系


闽南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艺在海外源远流长。安溪县是著名的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的铁观音茶,更是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古到今,福建人喝茶饮誉世界。无论是友人相聚还是招待客人,首先都是一杯茶下肚后才开启话闸。饮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而福建茶文化又以闽南最有代表性。

喝乌龙茶已经成了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随时随意走进闽南的一幢民宅,不论是典雅精致之舍,还是普通民屋,或是在码头摆渡上,你都随时能看到茶几上必定置放着一副精美的茶具。闽南人热情好客,主人见有客人到来,便会热情地泡上一壶好茶,顿时,飘逸的茶香沁人心脾。

闽南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最为著名的有安溪的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永春的佛手等,品种繁多,闻名遐迩。品闽南茶香,更要品闽南茶韵。闽南茶韵,令人消魂。祖籍漳浦的台商张天福就看好了闽南这一风水宝地,十年前回到故乡漳浦县投资从事茶叶生产,如今,他不仅在漳浦县建起了天福茶庄,而且还在全国建立了五百家联锁店,他让闽南乌龙茶香飘洒海内外。

因为闽南人爱茶,所以在闽南,有专门提供喝茶的地方,称之为茶馆。人们可以在茶馆里相聚拉家常或议事,一些文人墨客可以在这里谈古论今或吟诗作画。人们在这里饮茶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听书或品尝闽南风味小吃的情趣。

闽南人的饮茶很有讲究,艺术独特,与日本的四规七则、追寻忘我之心的最高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南宋时期,日本从福建带回茶叶和种植技术,形成日本的茶道。一位闽南朋友告诉笔者,质量良好的茶叶有着它独到、实在的功用之处,它不但能让人修身养性,培养人的闲情雅致,而且还具有清热、解乏、驱寒的功效。闽南人有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在植茶上也是如此,闽南各县都种有乌龙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茶王赛,品质优良的乌龙茶王,尤其是铁观音茶在获得茶王之后,身价百倍,一斤可销售百余万元人民币。

因为闽南水土好,所育的茶也好,有高香、特香、浓香、清香、粒粒香、花香、甘醇等多类。茶香使海内外人士引颈,与闽南一水之隔的台湾对闽南的乌龙茶更是青睐有加。

简单的品茶,简单的人生


想了解《简单的品茶,简单的人生》知识吗,丰富的《简单的品茶,简单的人生》内容等你来看!

饮茶的动作很简单,不过拿起放下,人生也是如此,看似很复杂,其实十分简单,不过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是智慧。

人生需要有梦想,需要拼搏,这是拿得起。人生要不断体察自身,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劣势,实在无能为力的事要果断放下,腾出精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患得患失,不要贪恋,不要优柔寡断。果断的做事,人生道路上才会走得稳健。

茶叶在茶杯中浮沉,浮沉两字道出了所有,说到底,人生不过浮沉两种状态,但沉下去的会浮上来,浮上来的也会沉下去,动态的平衡才是人生的常态。所以在浮上来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沉下去的时候要懂得继续力量,不要沮丧。只有这样,才会和饮茶一样,体会到浓郁的香气。

在冲茶的时候,水是沸的,而茶是静的。饮茶,不过一人一杯,浅酌细品,悠然自得,任何时候内心都应该保持平静,红尘过往,任其范勇如潮,任其沸腾滚烫,我们独处其间,当坦然面对一切,从容接受一切。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不过“烧火点茶”,喝怎样的茶也不重要。全都是天地灵气所聚,重要的是“忙里偷闲”,要懂得给自己一些单独的空间,给心灵一个休憩的时间,慢慢品茶,总结一路走来的得失胜败。

茶是一方净土,要时时看顾,有这方净土,便茶香永驻。

关于本文《简单的品茶,简单的人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80后手工制茶师的制茶过程


季素英属80后,生于种茶世家,家中拥有一片100多亩的茶园,每年的成品茶产量在1万公斤左右。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80后的季素英用手工制作茶的过程。

2013年5月1日,80后女制茶师季素英正在用手工摇青,在高达200多温度的炒锅里,一双纤细灵动的小手在锅内快速翻炒着茶青,约5、6分钟后,女制茶师将茶叶迅速取出,放在揉茶笠中揉捻。

女制茶师季素英边忙活边说,“这是制作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炒青和揉捻环节。在炒青环节中,因为炒锅和茶叶的温度很高,所以刚学习制茶工艺时,因方法掌握不当,而使自己的手经常被烫出许多泡。”女制茶师季素英还说,“制茶需要经过采摘、开筛、晾青、做青、揉茶、拣茶、焙茶等多道繁琐的工序。 从茶叶采摘并在阳光下晾好到手工制作开始,再到人们喝到一杯制好的茶叶,至少需要48个小时。而且每道工序都要把握好适宜的火候,能采摘的茶叶一般是一芽伴三、四片叶,茶叶需要日晒到失去原有的色泽为佳,然后再装在筛子上,放屋内空旷处让其自行萎凋,随后再通过反复摇晃筛子让茶叶和筛子摩擦发酵,最后炒茶、揉茶、拣茶、焙茶等,直至让绿叶出现红镶边为止,才真正成为可以饮用的武夷岩茶。”女制茶师季素英说“每一道工序都不定有标准的时间,这需要要靠自己的经验来把握。 同样的茶叶,不同的制茶师制作出来的味道也不尽相同。因为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复杂,不但需要体力、耐力,还需要有个人对茶的热爱,才能制作出好茶。如今,手工制茶工艺只有一些年老的茶师们才会,年轻人会的不多。”季素英的68岁师傅叶启桐说,“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独特和差异。武夷茶价值的提升,得益于对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女制茶师季素英说“我的梦想就是,伴随着武夷茶叶走向世界,让武夷岩茶手工制茶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现代原因吃苦的人们真的很少,原因学纯手工工艺的人,将来定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智者。所以年轻人就应该好好的学学传统的历史工艺,别让那些美好的东西在咱们年轻一代中失传。

唐代制茶作坊


唐代制茶作坊,一股都设在茶山中,目的是便于取薪,选水和制造。皮日休《茶舍》诗云:“阳崖枕自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柏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反映了作坊是靠着山崖,全家老少都在欢乐地参加劳动,年青人在蒸茶,老翁在捣茶,妇女在拍茶(装模),月亮出来了,他们还在制作饼茶。描述了晚唐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家庭制茶手工作坊的特征,他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植茶多的自耕农,还雇用有技能的帮工,工资多以饼茶支付。这些制茶作坊,都不是以使用价值出现的。制茶作坊的产品普遍商品化,是茶叶商品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马古道明年“申遗” 为亚洲最复杂古代商路


如今的马道已很少有人经过,只有石阶上深深的马蹄印,诉说着它曾经的繁荣。

茶马古道申遗开始走上正轨昨日,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在丽江宣布成立。将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并着手开展两岸茶文化交流。同时,中心计划明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是中心重要课题

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张宝三介绍,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属的研究中心,其成立宗旨是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弘扬中国茶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研究中心的任务是通过策划、调查、研究、整理,编辑出版发行相关书刊及拍摄影像资料等举措,抢救保护中国茶文化遗产,再创中国茶文化的辉煌。

茶马古道的申遗是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杨杰表示,中心计划今年年底将茶马古道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年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今后将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集市、骡马店、桥梁、保存完好的路段及其他实物)进行调查,还将深入调查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传承人,全国茶馆的历史和现状,茶叶的种类、性能等,为未来茶马古道申遗做准备。

将办茶文化职业学校

此外,研究中心计划定期举办两岸茶文化高峰论坛,今明两年组织一批内地茶叶界、茶文化界人士赴台湾考察。条件具备时,还将创办茶文化职业学校,专门培养各级茶艺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茶文化研讨会,对优秀的茶文化研究成果进行评奖,宣传普及茶文化,促进海内外茶文化交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金荣华会上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意义非凡,将来回过头看,茶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上必将具有一定的地位。

聘请丹增担任顾问

成立大会上,该中心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元蔚颁发了名誉主任聘书,并聘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丹增,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金荣华担任顾问。

会议最后,冯元蔚及丽江市市长王君正共同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揭牌。据了解,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历时两年申报,中心的总部设在北京。

丹增:古道有深厚内涵和价值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两个中心的成立发表看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表示,中国有诸多茶文化的研究机构,而国字号的研究中心是很难获批的。两个国字号的中心在云南成立,无疑是一件盛事,非常有价值。茶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全世界有30亿人在喝茶,这个市场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云南普洱茶产业从起点走向顶峰,现在有所回落,但我想这是暂时的,因为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和消费者群。

丹增说,目前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仅仅是皮毛,茶马古道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和价值。茶马古道研究中心的成立,应当在茶马古道文化的弘扬、研究、探索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高洪宝:要尽快抢救古道文物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运行的古道,也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但如今,茶马古道的遗迹正在慢慢消失,专家介绍,在云南,目前茶马古道保存比较完好的路段仅有丽江的束河古镇和大理沙溪寺登街,该如何保护茶马古道?会上,来自北京的民族出版社编审高洪宝提出了诸多意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8、317国道取代,人们的传统生存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洪宝指出,要尽快抢救茶马古道的文物,尤其是那些已濒临消失的旧时马帮的各种驮运工具、生活用品,尽早整理出明清档案里有关茶马贸易的历史档案。

茶马古道上的许多文化遗迹还没有得到保护,岌岌可危,如金沙江两岸分布着的不少岩画,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系统的考察研究。我们应该把保护茶马古道的文物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他说。

高洪宝表示,茶马古道所经过的怒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开发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制定茶马古道沿线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主要项目的控制规划,避免低层次的或雷同项目的开发规划,在开发过程中把环境和人文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保持茶马古道的原汁原味。

申遗有利于保护消失的古道

杨亮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顾问、中国着名民间文艺家):茶马古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是唐宋以来中国汉族等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等游牧文明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申遗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

杨杰(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茶马古道比丝绸之路的历史更悠久,丝绸之路已经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茶马古道没有理由不申报,之前有很多人提出要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的想法,但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是第一个提出并付诸于实践的。

赵莲英(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丽江古城福国大饭店董事长):茶马古道是中国、云南的巨大财富,现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对申报非常有信心。

马小姐(媒体人士):申遗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茶马古道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保护和开发,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中国制茶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

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我国制茶历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越简单,越茶道


关于中国茶文化,素来都是茶圈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虚高不实,有人觉得别具特色。虽然百家争鸣,但各类观点都应当尊重和倾听。说起蔡澜大家都不陌生,他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新加坡,留学日本,后在中国香港发展电影和写作事业,被誉为;才子;、;食神;、;老顽童;。生活中的蔡澜,不仅对吃颇有研究,更是爱茶成痴,但一说起;中国茶道;,他却颇有看法。于是,不久前发表出一篇文章,立刻在茶圈引发强烈反响。编者按什么是喝茶的精神?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茶壶、茶杯之外还来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来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禁不住喷几口气。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你知道不知道?现在,连内地也把这一套学去,到处看到茶馆中有少女表演。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说来说去都是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腔滥语。好好一个女子,变成俗不可耐的丫头。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于像潮州功夫茶或文人茶那样。别以为有什么繁节,其实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来的基本功罢了。一些喝茶喝得走火人魔的人,用一个钟计算茶叶应该泡多少分多少秒,这也都是违反了喝茶的精神。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三七二十一。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不要规矩,要真性情。有人问我:茶或咖啡,选一样,你选茶还是咖啡?我回答:当然是茶。我对饮食,非常忠心,喜欢茶就不肯花精神研究咖啡。翻看杂物,发现家中茶叶有普洱、铁观音、龙井、大红袍、大吉岭、锡兰、富逊、静岗绿茶和茶道粉末,加上自己调配的,应该这一生一世,饮不完吧。茶的乐趣,自小养成。家父是茶痴,一早叫我们四兄弟和姐姐到家中花园去。向着花朵,用手指轻弹瓣上的露水,每人一小碟,集中之后滚水沏茶的印象犹深。喝茶,形式上要简洁,但心境和情趣却可以灿烂。读一读古人的茶诗就知道。好茶配好诗,才完美。白居易说:;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杜甫的有:;寒夜客来茶当酒,黄泥小炉火初红;从前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苏轼的《望江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茶的好对联有:;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尘中吃苦茶。;将酒和茶糅和得最好的还是苏东坡的:;宛如银河下九天,钢斧劈开山骨髓,轻钩钓出老龙涎,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还有个长联说得精辟:;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