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茶“喝出”复杂味 ——读鲁迅先生《喝茶》有感

发布时间 : 2020-05-22
感冒喝茶叶茶 黑茶陈味 普洱茶味

感冒喝茶叶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平常茶“喝出”复杂味 ——读鲁迅先生《喝茶》有感”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平常茶“喝出”复杂味 ——读鲁迅先生《喝茶》有感”相关知识!

想了解《平常茶“喝出”复杂味 ——读鲁迅先生《喝茶》有感》知识吗,丰富的《平常茶“喝出”复杂味 ——读鲁迅先生《喝茶》有感》内容等你来看!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在他的《喝茶》一文中说的。现在,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更多地出现在茶商的广告方面。通读《喝茶》,全文800多字,能为喝茶抹上亮点的这几句话,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摘出来,再借鲁迅先生之名嘴,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笔者在翻阅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时,意外地读到了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的这一则随笔《喝茶》。鲁迅先生擅写杂文,善拿一些生活现象“说事”,其立意如麻辣汤般,有点呛人。以《喝茶》为题,谈到了他对“骚人墨客的盛世清福感觉”。仅从鲁迅购茶、泡茶、品茶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直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太擅长茶道的人。鲁迅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人。但是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总是无时不表现出他的抑郁忧愁,他的愤世嫉俗,因而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喝茶。茶,本来是平民化的东西,老百姓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很平常的东西,然而却被鲁迅喝出了复杂的味来。

鲁迅在文中承认喝茶是“骚人墨客”的一种盛世清福般的享受,但他自己又不愿归类于此等“骚人墨客”之列。即便是他有了喝茶的机会,又生发出偏激的情感,将杂陈的浊世况味,融入到一杯清香淡静的茶汤中。如此喝茶,不仅享受不到清福,反而给心灵添了压力添了烦累。笔者就《喝茶》这篇原文,试着逐段解读分析,坦诚一下笔者对鲁迅先生性格另一面的认识。

“如果这盛世清福的感觉是骚人墨客的专属牌号,如果这盛世清福是晚会、论坛、峰会的马灯走场,如果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细腻感触,如果这盛世清福与粗人老农、劳工大众无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闭的先声,不要也罢。”鲁迅先生对“盛世清福”进行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解析后认为:无法让大众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罢”。鲁迅先生一连串以四个假设“如果”来抨击“盛世清福”,其实,这“感觉”是他自己的,但鲁迅先生总要扯到其他社会阶层,一杯温和的大众的茶,被他这么一搅味,却成了一杯烫手(不敢拿)、烫嘴(不敢亲近)、烫心(不敢下肚)的茶!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先生谈自己喝茶,也持有“郑重其事”的态度。遗憾的是他从所购得的廉价茶的“色、味、形”方面,判断出自己上了当,买了劣质茶。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鲁迅先生坦诚自己使用茶具方法的不当,导致对喝茶感受的错误判断。“静坐无为”是雅喝的一种体验,自嘲自己的漫不经心,他无一刻余闲,还在写《吃教》一文,心思不在茶上,让“好味道”溜走了,因而喝不出茶的雅趣来。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鲁迅先生对人家的喝茶经验,不是点个赞,而是撂下风凉话。品茶本是文化的体验,工夫茶就更不用说,鲁迅说人家品茶程序是“极琐屑的”。这样就把本来很阳光的一句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给蒙了一层酸溜溜的露水。鲁迅先生极珍惜时间,这众所周知。他的那句名言“哪有什么时间?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也用上了。”鲁迅先生之所以说“极琐屑的”,是因为喝“工夫茶”费时。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实际上,鲁迅先生谈到了品茶中产生的感受:“细腻”。从而引发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产生的另一种感受的升华,即下文叙述到的“痛觉”。

“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

喝茶时的心境应当是平和的。可是鲁迅先生却没有这种心境,居然还产生“痛觉”,居然使鲁迅先生联想到背后受敌的危机!居然触动了他对政敌的疑虑,引发了他关于“良心”话题的评议。

“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鲁迅先生是个愤世嫉俗者,在他眼中,看不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茶这样一种能静定心神的饮料,也抑制不住他对与自己见解分歧的“知识精英”们的抨击。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社会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

鲁迅先生一生仅活50多岁,这与他愤嫉抑郁的性格有关。他所写的杂感小品等文章中,动辄谩骂政见观点不同者,足见他是一位心胸不甚宽广的文人。鲁迅先生在学术活动中,时不时表现出他还是一个和谐理念欠缺的人,从容大度不够。因此,他那过于敏感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他常常小题大做,仅喝茶时产生的一点“细腻”感觉,就无端地骂出“进化中的变态”,可见他心理上是极度痛楚抑郁的。

“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这盛世清福的专属感觉,害人!”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是一道精神饮品。茶有“雅喝”与“俗喝”之分,阶层不同,喝茶境界不一样。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则把世态炎凉掺和到茶杯中来,让茶的清淡变得混浊起来。由此可见,《喝茶》这篇小文,也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不善喝茶的人,更是一个静不下心来“享清福的人”!

关于本文《平常茶“喝出”复杂味 ——读鲁迅先生《喝茶》有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延伸阅读

制茶复杂, 喝茶简单


明代以后会流行泡茶法,点茶、煎茶都被淘汰了呢?

纵观中国对于茶叶饮用的历史,其实是一个由简入繁同时由繁入简的过程。

由简入繁,指的是制茶工艺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加工制作,直至演变出六大茶类的过程。

由繁入简,指的是品饮方式日趋简单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步减少配料,直至饮用清茶,追求茶叶原味的过程。

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制茶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的需求时,则需要相对复杂的饮用方式,而当制茶工艺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则饮用方式也就简单起来。

其实无论是散茶还是泡茶法,在唐宋之际就已经出现,只是由于当时制茶工艺的限制,使得直接泡茶并不为人们所欣赏,是以陆羽在《茶经之饮》中说道: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此处痷指瘦、病意,指的就是以汤沃焉这种冲泡方法,泡出来的茶滋味不够,只有经过煎煮过的茶,才能真正体现茶的滋味。

再说元明之际,正是制茶工艺逐步完善的时期,炒青工艺的完善,使得人们不必在茶叶中增加额外的香料,即可品味茶叶自身的香气,正如朱权《茶谱》中所说: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那种在茶叶中加入香料的做法,已经逐渐不为人所接受。转而更加追求茶叶的真味。

而完成度逐渐提高的制茶方法,则让人们只需要将购入的茶叶进行简单的冲泡,就能品尝到这种真味,而不再需要繁复的过程,于是乎,复杂的制茶问题交给制茶人解决,简单的喝茶问题留给消费茶叶的人,这恐怕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吧。

当然,统治者的迭代以及随之而来的政令,肯定也是这两条道路上的助力之一,但如果不考虑制茶方法的演进与人们品饮需求的变化,只说是由于朝代的变化,上位者的意思,就使得人们对于茶叶的利用方式有所改变,怕是有些局限了吧。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那种需要仪式感来帮助自己完成某种体验的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宗教),但对于喝饮料这件事情来说,恐怕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越简单越好吧

其实,我觉得以后对于茶叶的利用方式,依然会沿着制法的由简入繁,用法的由繁入简这两条道路上走下去,君不见,日本的茶饮料消费已经超过了茶叶的消费。

“茶禅一味”与平常心的相和


开悟顿悟自然是高境界,而具备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平常心的养成是和茶禅一味相和谐的、相协调的。而平常心的倡导,又是和江西密不可分的。

禅宗的“一华(花)五叶”,孕育开放于唐宋时代,而它生根建基的上壤乃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大地。“五叶”之中的曹洞、沩仰、临济三宗以及临济分权而出的杨岐、黄龙二派,皆直接诞生于江西曹洞之名得自宜丰的洞山和宜宣的曹山,沩仰之名一半来自宜春的仰山,杨岐之名得自萍乡的杨岐山,黄龙之名得自修水的黄龙山,而临济宗名虽山义亥禅师传法河北临济村所起,但义玄受法参学处正是江西,宜丰的黄果山才是该宗的祖籍祖庭。

“五叶”中的另两枝云门宗、法眼宗,分别由文偃禅师创建于广东云门山、文益禅师创建于南京清凉山,他们都是青原一系的法嗣,二宗的主要活动虽然当时不在江西,却与江西的关系甚为密切。云门宗主文偃创宗前遍参江西名山尊宿,在庐山、水修等地建寺修学,其宗门子嗣在江西活动的大有人在,像洞山的晓聪、契嵩,云居山的佛印,庐山的怀琏,都是名震人主的云门龙象。

法眼宗主文益开悟于漳州罗汉院,得桂琛禅师法绪,然后受江西抚州牧的延请,住持抚州曹山崇寿院,开堂授徒。他在抚州传法,“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其门下诸如德韶、道钦、慧明等一批优秀徒众,皆学禅得法于崇寿院。文益晚年始受唐国主之邀,住金陵弘法,而其宗风禅法早在江西抚州就已经定型。云门、法眼二宗若要溯源其出,江西吉安的青原山,乃其寻根祭祖的圣庭。因此,也不妨这样说: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

谈到江西禅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著名的禅师马祖道一。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马祖道一确实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在《论禅宗史的纲领》中对此曾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达摩一宗亦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禅。此项半中半印禅,盛行于陈隋之间,隋时尤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说是中国禅。中国禅之中,道家自然主义成分最多,道一门下不久成为正统。

‘中国禅’至此始完全成立。”印顺禅师所著的《中国禅宗史》也持类似观点,认为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出现之后,才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真正完成。作为继慧能之后出现的伟大禅师之一,马祖道一在禅学领域的影响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样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佛性理论。

马祖道一此说一出,几乎成为后世洪州禅学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到了临济义玄手中更是将“平常心是道”的口号表述为“立处皆真”。义玄认为“佛教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古尊宿语录》卷四)。主张人与道之间没有间隔,自然相契,,并有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语录》)至此不难看出,“平常心是道”的佛性论,实际上已经把慧能开辟的南宗禅所独有的那种自在无碍、随心所欲的活泼宗风发展到了极致。

慧能开辟的南宗禅向来提倡“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而“直指”与“顿悟”的前提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要截断思维意识的逻辑运行线路。用宋代杨岐派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话来说,就叫做“截断众流”。圆悟克勤在《碧岩录》中总结当时风行的石门禅的禅风的特点时说道:

云门寻常一句中,须具三句,谓之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流句,截断众流句。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如斩钉截铁,教人义解度不得。

所谓“教人义解度不得”,也就是要截断人们思维意识的逻辑运行线路,使人们通常的思维活动在其中寸步难行。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少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知觉观照方式。

禅宗常讲“平常心”,何谓“平常心”呢?即“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禅宗又讲“自悟”,何谓“自悟”?即不假外力,不落理路,全凭自家,若是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净心境,唯是有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葛兆光《佛影道踪》)既不要开悟也不要顿悟,而是能够自悟,平常心怎么不是一种更高超的体道呢?因此,清代湛愚老人《心灯录》称赞:“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黄龙慧南禅师也有偈云:“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准辨满瓯花。”

由此可见,茶对禅宗而言,既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养生、得悟、体道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茶禅一味。

饮茶有感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饮茶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杯茶看似很简单,几片叶子,一汪清澈而已,可就是这样的简单,细品之却有无穷道理,这些道理或许很朴实,但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就缺少这样的朴实。

茶首先教给我们的是团结的意义。泡茶的时候从来都不可能用一两片就能泡出好茶来,如果是半发酵的如乌龙茶,甚至需要半壶茶叶才能泡出味道。所以生活中也不要总以为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做好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茶杯中普通的茶叶,想要成就一段芬芳,就必须和他人一同携手努力才可以。

茶教给我们厚积薄发的道理。在为每一段梦想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这是必然会遇到的考验,如果通过不了这些考验,只能说明我们的能力暂时不够,要戒骄戒躁,默默积蓄力量。只要心态足够从容安宁,只要态度足够认真端正,成功的日子便指日可待。如同茶叶一样,茶叶的芬芳靠的是大自然灵气的积蓄,有的茶甚至需要更多岁月的积累才有馥郁的香气,如普洱茶就是这般。生活中若也有普洱茶一样的暖香,需要慢慢发酵,慢慢积累,慢慢等待。

茶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生活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璀璨一瞬,那些不过是短暂的繁华,下一刻就会消失不见。生活中需要的是从容若茶水,需要的是翩然若茶叶,是杯中茶叶沉寂后的馨香,是饮茶时的安详淡泊。

关于本文《饮茶有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饮茶重在平常心


想了解《饮茶重在平常心》知识吗,丰富的《饮茶重在平常心》内容等你来看!

如今社会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导致的一个情况就是人心浮躁。人心一浮躁,做事情就会失去冷静,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测的事。比方说如今的股市吧,很多人因为心态不对,操作不当,导致损失惨重。对于这些人来说,很有必要饮一杯茶。

饮茶不仅仅从生理上来说对身体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们的心平静下来,让高涨的情绪缓和下来,茶影响一个人是潜移默化的,多喝茶,会喜欢上那种柔柔的暖暖的香香的感觉,尤其是一个人饮茶的时候,可以完全放松,将自己从现实中暂时性的剥离出去,于是压力得到释放,一切负面的情绪都会不知不觉中消失无踪。

饮茶是一件高雅的事,即便自己不是高雅的人,在饮茶的时候,也要努力有一个高雅的姿态,所谓高雅的姿态,并非做作,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质。头脑中不要再去想一些利益得失的事,心胸中不要再装有一些是是非非的羁绊,身心放松,心胸开阔,注意力全都放在茶上,茶叶飘扬,茶香四溢,将这些看做生活的全部,认真品评,品出一些感动,一些释然。

保持平常心,不要自寻烦恼,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将胜负看淡,将是非看淡,该是自己的,就一定是自己的,得之不喜。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勉强,失之不恼,有这样的心态,生活中才可以从容自如。

关于本文《饮茶重在平常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鲁迅内山同施茶


古往今来,施茶一直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善举。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施茶者往往会在一个凉亭或者路边檐下庇荫处准备一茶水,为往来路人免费提供茶水,使其消暑解渴。江山的万福寺至今仍然有块刻有《茶会碑》碑记的石碑,它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当地群众自发集资施茶的记录。施茶这种行为至今在浙江等地仍然可以见到。

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与他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之间,也有过一段一起施茶的美谈。鲁迅一生对烟十分偏爱,但同许多文人一样,也爱茶。他还专门写有一篇名为《喝茶》的杂文,其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有好荼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此外,在《鲁迅日记》中,也随处可见关于茶事的记载。譬如,1933年5月24日所记:“三弟及蕴如来,并为代买新茶三十斤,共泉四十元”。一次购买如此多的茶叶,虽然其中有些是送人的礼品,但鲁迅对茶之嗜好也足见一斑。

内山完造是鲁迅的一位日本朋友。他在上海的山阴路开了一家内山书店,鲁迅是书店的常客,两人相识多年。1935年夏天,酷热早临,内山完造与鲁迅先生经过商量,决定行施茶善举。内山在其书店门口放置一口茶缸,并负责烧水的任务,而鲁迅则负责提供茶叶。鲁迅先生在其1935年5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鲁迅辞世后,内山完造曾经在一篇名为《便茶》的回忆文章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这次施茶善举。施茶原是不需要同报的,但内山完造经常在茶缸里发现几枚铜钱,起初时他还以为是顽皮的小孩丢进去的,但当他亲眼目睹人力车夫在饮茶后将铜钱投进缸内时,不禁为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品格感到由衷的敬佩。

鲁迅内山共施茶,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小中见大,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籍朋友之间的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的高尚人品,同时通过内山的同忆,还折射出当时我周底层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

施茶 施茶本是善举,若真心为善,自然为人传诵:若想借此成就名声,必定会弄巧成拙。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人,在山上的一个凉亭中施茶,为往来的行人解渴。有时候,客人的茶喝不完,他便将碗接过来说:“我来喝”。客人非常感动。十几年来,此人一直坚持施茶。一位神仙得知此事后,便想考验一下此人是否真心行善。下凡后的神仙变为一个相貌异常丑陋的老人,浑身都是疮疤,一碗茶喝了又吐出,反复多次,整碗茶都是泡沫。望着老人喝剩下的茶,此人实在是难以入口,于是将泡沫茶倒在墙壁上。瞬间,墙上绽开了一朵大莲花。施茶人十分惊奇,这时,神仙又出现在他面前“善有善报,只可惜你并非为行善而为善,只是贪图那一时的虚名罢了”。那人听后,惭愧得半天说不出话。

茶字应该如何读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字应该如何读》内容,感谢阅读!

关于茶的读音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惊讶,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可是要知道的是,在最早的古文中是没有“茶”这个字的。按理说中国是茶叶大国,国外茶叶基本都是从我国进口的,没理由没有茶这个字的。

翻阅《说文解字》一书,可以看到有“荼”,而无“茶”,许慎的解释是,荼乃苦荼,在《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相类似的解释,即荼,指的就是茶。而苦荼,直白的解释是苦菜,茶叶最早就是一种苦菜,只要是茶,就免不了一个苦字。发展到了唐朝之后,荼字才被改为了茶字。

苦是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喝茶?不仅仅国内人喜欢喝,国外同样有一大批的爱好者,比如说英国,对红茶的喜爱无人能比。之所以茶叶有这么多拥趸,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茶的保健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可以从苦中品出别具一格的香甜来。

苦中作乐,先苦后甜,这就是饮茶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开心的时候可以喝茶,因为那份苦中品出的甜,会升华自己的喜悦。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喝茶,仔细品味由苦到甜的整个过程,我们会明白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只要心态平稳一些,只要再努力一些,香甜便会充盈自己的生活。

茶叶的茶,苦荼的荼,不一样的读音,可是我们要明白二者的渊源,最重要的是我们饮茶的时候时刻不能丢掉这一个苦字,这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字应该如何读》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读茶联 问茶道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在天原创的《百茶联》堪称茶联的集大成者。

我国各地茶馆、茶楼、茶园、茶亭的门庭或石柱上,往往有这样的对联、匾额。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茶馆的对联如:“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称颂所用茶、水之俱佳。茶联美化了环境,增强了文化气息,可以促进品茗情趣。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一生写了不少对联,其中有不少茶联佳作,如:“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是为扬州青莲斋所题。常见的茶额有:“陆羽遗风”、“茗家世珍”、“茶苑”、“香萃堂”等。现代的茶艺馆也每每以茶联显示文化品位。

1.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2.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3.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4.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5.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6.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7.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8.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抗战时重庆一茶馆联)

9.茶香飘四海,友谊播九州。

10.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1.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12.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13.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14.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15.陆羽闲说常品茗,元龙豪气快登楼。

16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17.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点上时春。

18.幽借山头云雾质,香分岩面蕙兰魂。

19.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

20.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21.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22.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

23.难怪西山春茶好,只缘多情采茶人。

24.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

25.坐观楼百尺,三面种新茶。

26.小径山茶绿,疏离木槿红。

27.樵歌已向平桥度,好理藤床焙早茶。

28.卖茶客渡回风岭,驱犊人耕活水田。

29.羹香怀帝德,茶色虑民灾。

30.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31.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32.高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33.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34.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香。

35.六安精品药效高,消食解毒去疲劳。

36.茶香味浓难比毛尖,西湖龙井茶中之美。

37.旧谱最称蒙顶茶,霞芽云腋胜醍醐。

38.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帮旧是蒙山。

39.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40.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41.阳羡春茶杯杯好,兰陵美酒盏盏香。

42.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43.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44.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45.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46.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47.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48.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49.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50.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51.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52.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53.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54.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55.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56.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57.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58.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59.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60.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61.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62.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63.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64.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65.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66.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67.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68.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69.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70.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71.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72.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73.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74.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75.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76.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77.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78.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79.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80.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81.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82.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83.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84.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85.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86.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87.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88.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89.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90.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91.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92.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93.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94.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95.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96.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97.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98.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99.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100.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101.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苏东坡先生的下午茶


原标题:苏东坡先生的下午茶

宋人吃茶的格局,和如今是完全两回事情。早春二月,福建建安的茶树刚刚长出嫩芽,就被采摘下来,经过蒸青、榨膏,用茶臼子研成云母一般的细细的白色粉末,方可进行点茶。点茶,要用汤瓶中的沸水先加一点调成膏,再冲水,用竹茶筅击拂,待茶碗中出现浮云般的一层白沫,方可以饮用。茶盏最好是黑色兔毫建盏,因为唯有黑色茶盏能衬托出茶沫的雪白。中国美学到了宋朝方才真正到达高峰,即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极简主义审美,对“雅”的极致追求。茶天然具有的某种自然之风雅,令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对此物趋之若鹜。当然,古代大众的这种慕雅行为与今天并没有本质不同,大众当然都可以附庸一下风雅,借以刷刷存在感的,没有人附庸,哪里来的风雅呢?好比今天我们参加所谓茶会,穿上汉服拍照,再发发朋友圈,配上点鸡汤文,不妨事的,真是那块料,自然慢慢会体会到茶的乐趣;然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雅”本来就是他生活的常态而已。

1081年大年初二,被贬谪到黄州的苏东坡给他的好基友、“河东狮吼”典故的当事人陈季常写了这样一封信: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舫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大意是,东坡看上了陈季常的茶臼子(建州是北宋御茶苑的核心地区),想让自己这边的铜匠依样子打一个,于是大年初二就巴巴儿地写信去借;但又说,如果有人去福建,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来的。

这一年苏东坡四十四岁,刚刚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第二个年头。

苏东坡先生的下午茶

虽然顶着“千年第一大才子”的名头,可东坡如果在今天混圈子,也许大概可能当不了作协主席、书协主席之类的,原因“你懂的”;当网红更不可能,原因有二:第一,虽然他才是那个真的耿直boy,然而,网红界的耿直boy,哪一个不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呢?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东坡的世界观与当下所谓“成功学”完全是反着来的;他的人生之旅基本是“人往低处走”,用小时代那种大势利眼的观点来看,他是个“大写的loser”。总之,用朝云对他的四个字评价:不合时宜。

但是,东坡最高杰作,却大多是在往“低处走”的阶段创造出来的,比如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书法《寒食帖》、《洞庭春色赋》等。 大概东坡也从未将“成功”当回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读书人自有其安身立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无论身在何处, 他的性情并不会为之改变,不会有任何造作,就像我们看到的这通尺牍。

以东坡之名留下的墨迹甚多,但多件颇有存疑之处。然而这通《新岁展庆帖》则一直被历代大家认为真迹无疑。它和写给陈季常的另一通《人来得书帖》被合为一帖,明代大家“董狐”董其昌在其后题跋曰:“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董狐一向自视甚高,连赵孟頫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评价算是很高了。该帖历经项子京、安岐递藏,在北京故宫深藏不露。所幸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最近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我们又能一睹此物真容了。

在“宋四家”中,东坡书法并不完美,点画肥腴有“墨猪”之讥,结体宽扁有“蛤蟆”之讽。要论技法的多样,姿态的美丽,东坡恐怕比不上米元章。然而又有论者,即所谓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东坡仿佛又胜出一筹了。“天然”二字,在中国美学甚至哲学体系里,地位不言而喻。东坡谈到自己的书法时也自信地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果真是一枚耿直boy。这种天然,更表现在真性情的流露。而仔细看处,却又笔笔有法。我们在《人来得书帖》中可以体会到。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伯诚”为陈季常之长兄陈忱。显然是陈季常向东坡通报了兄长的死讯,东坡遂去信慰问。虽寥寥数语,却绝无废话,以他与陈季常的交情,彼此只言片语已足以传达深情,但外人看来似乎淡了些。然而这通尺牍就要结束的时候,东坡又附上两行小行书:

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在克制的情感之下,是涌动的苦痛,真挚的共情,跃然纸上。而当我们看到东坡这件墨迹时,这种印象又会被放大数倍,笔墨之间那种情感的起伏,和我们观看王羲之《丧乱帖》、颜真卿《祭侄稿》的感受有颇多类似之处。

讲到尺牍中东坡的真挚,竟让笔者想起台北故宫中的那件《归安丘园帖》了。东坡与章惇本为多年好友,在“乌台诗案”中,章惇虽为新党,还曾极力营救过东坡。但后来章惇与苏辙结怨,遂多方迫害苏轼兄弟,乃至有斩尽杀绝之意,但东坡从未流露出怨恨。然而风水轮流转,章惇失意时,同样一再被贬,他的儿子流落海南,还承蒙东坡照拂。在章惇被贬汝州时,东坡修书一封前往宽慰,称“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但是我深知你的性格怎会安于此?只是暂时的蛰伏,究竟还是要东山再起的。这封尺牍书法写得安静、淡然,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温雅、真挚,哪里像是写给一个仇人?想想我们当下的各种“互撕”,吃相好难看,这不是斯文扫地,而是从未有过斯文罢了。

虽然这一回的展览借上了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名头,可是预想中的《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不知为何并未展出,在参展杰作中,尽管摹本王羲之《雨后帖》和杜牧《张好好诗》名头更响亮些,但东坡这件真迹尤其令笔者着迷,单单为了它,也值得混在如织的游人队伍中走一遭。

其实北京故宫宝贝甚多,可迄今绝大多数所翻拍出版的字画,用的还是上个世纪“故宫摄影部”拍摄的旧片子,当年离日本二玄社的水准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再加上印刷马虎,结果要么像“烧煳了的卷子”,要么“像雾像雨又像风”,令人疑心摄影师连焦距都对不准。其实国内今天的微距摄影、调频网印刷水准、硬件设备早就不输二玄社,然而一些复制品却只热心于制造各种奢华版,动辄过万,并且每一种都要做成巨册,像个石狮子一样笨重,以便蹲在豪宅里充门面。上个月台北故宫前院长冯明珠被聘为北京故宫顾问,这其实是好事一桩,不必附会上其它的意义。北京故宫若像冯明珠研究员曾经做的那样,也出一套《故宫法书新编》,印刷几乎“下真迹一等”,却又价格亲民,随手便于翻阅,也是我等大众粉丝之福利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