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也不是那样复杂……

发布时间 : 2021-08-18
那样的菊花泡水喝好 不是绿茶的是

那样的菊花泡水喝好。

喝茶这个话题,如今走红了。写书的、开讲的、表演的,五花八门,纷呈异彩。有人把它说的玄乎其玄,有的把人弄的云里雾里。有人主张简单,有人喜欢复杂。我想其实都是一个茶,关键是它处在什么场合,充当的是什么角色,产生的什么功效。大概不外乎有三:或被品饮,或被审评,或被当道具表演。

“品饮当简单方便喝茶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另则就是追求美好享受。其关键在于茶、环境、茶具、冲泡技艺等主要围绕茶,不一定要华丽场景,更不需多余的繁复程序。主客的心思都在茶上,故不要多余的花架子。

历史上有名的潮汕功夫茶,只有一盏三个杯,什么公道杯、过滤斗,闻香杯等都不用。但“高冲低斟”手法是必要的:高冲使茶叶翻动,易出味;低斟,不使茶水溅出,香散汤冷。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目的让各杯茶水浓淡、温度趋于一致。品饮时主人专注于茶之香气滋味,主人时而介绍山场、制作工艺、茶园管理等这些很本质的东西。程序简单了、味道出来了。冲泡的功夫在泡出茶的真味,喝茶的本事在于鉴赏出的优点,评点出缺陷,分析出产生优缺点的原因;或山场的,制作工艺的,茶园管理的,储存包装的,这才是高手行家。这样茶喝简单了,知识却积累了。不求形式,重在实质的收效。所以喝茶不必要那么多的花招虚式。

“审评应科学严谨审评广义上也是在“喝茶”,这种“喝茶”太讲究了:其室要清洁卫生,以防串味,审评台高低知宫,以便于操作;台要朝北,以避强光耀眼;盏碗要白,以观汤色叶底下;水要无异味,且要烧至沸开,投茶量要一致(乌龙茶一般为5克)。

审评时,先看茶外观即条索、色泽、整度、净度;冲泡后先闻香气,后啜水尝味。其间还要结合看水色、叶底。旧时定级时要对上年所做之样茶,如今大凡各地都有订立标准,这样不致由于各人所好,而产生评分偏差。总之,审评时的“喝茶”不但要持科学严谨态度,而且还要有认真公正的道德,“喝”出每泡茶的优缺点,评定其等级,以供厂家定价行销,消费者凭价购买。

还有一种简单的评茶形式,名“斗茶”,但常因条件所限,如在室外或帐蓬里,难以做到科学严谨,但至关重要的是要“公平”:暗码编号,水之温度、冲泡次数、坐杯时间等要求一致,否则会人为造成偏差,对参斗者失之公允。审评和斗茶的复杂是必要的。

“表演要让人赏心悦目如今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异彩纷呈,把冲泡和喝茶艺术化了,成了文艺项目。这种玩艺古已有之,如今更讲究了。往往是茶和器成了道具,表演人成了主体。宾客关注的表演者的形象,冲泡手势;聆听那尾尾动听的解说和悠扬悦耳的伴曲。演者献艺,观者赏艺,茶却被冷落了。几经倒旋的泡出之茶,送至宾客手中大香散水凉,失却真味,没喝头了。客官切莫对此茶论高低,权当持之把玩而矣。把茶升华成观赏节目,这种“复杂”产生的另一种效果,有它存在的理由。

把茶喝简单,那是在享受茶把茶喝复杂,那是在做商品标准把茶弄艺术,那是在创作精神产品真心待茶,享受生活。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为万病之药”?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近年来,每每探讨关于茶与健康的话题时,许多专家、学者都会引用“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一说法,该语出自唐代宁波籍大医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似乎已为被公认。笔者曾详读《本草拾遗》,发现书中并无此语。为了搞清本源,遂对“茶为万病之药”之语作了详细考证。

《茶经述评》曾引用《本草拾遗》未记载

近年来,比较权威的《茶经述评》等多种茶书,尤其是介绍茶与健康的书籍、文章,多引用该语,在宁波“茶与健康”研讨会举办期间,笔者曾询问引用该语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林乾良先生等专家、学者,他们均明确表示非引自原著。

笔者查阅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由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先生辑释的《〈本草拾遗〉辑释》,这本46万字的力作,对《本草拾遗》作了全面解读、注释,并未发现上述文字。

虽然茶之功效甚多,当代研究有20多种功效,有利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但准确地说,茶不是药,只是保健饮品,中药也很少用它处方的,说它是“万病之药”实在是夸张之语,何况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万病之药”。包括陈藏器、李时珍在内的很多古代医药大家,记述本草的功能都很客观、具体,少有夸张之语。

《本草拾遗》记载茶功、茶效,也不过“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六种而已,怎能说它是“万病之药”。笔者以为,此语很可能出于文人雅士的形象思维,而伪托于陈藏器。文人雅士常作夸张之语,如李白的“白发三千长”、“飞流直下三千尺”、卢仝“惟有文字五千卷”等等。

2011年,笔者曾致信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想请教本草专家尚志钧先生,但遗憾尚老已在2009年91岁时仙逝,据出版社介绍,尚老对多种本草的辑释非常认真、严谨,重要资料、说法少有遗漏,如有存疑,也会作出说明。

在未找到出处之前,笔者以为以慎重为好。虽然不排除《本草拾遗》其它版本可能有此一说,但在未见到出处之前,无法消除怀疑。

2011年11月,对日本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建南先生,在收到笔者寄赠的《科学饮茶益身心——2011中国宁波“茶与健康”研讨会文集》中关于“茶为万病之药”难找出处的信息,发来电子邮件说,此语出自日本荣西的《吃茶养生记》。笔者后翻阅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吃茶养生记——日本古茶书三种》,封底就印着该语。

曹先生还送我一册比较古老的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平安竹苞楼藏的刻本《吃茶养生记》影印本。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两次提到《本草拾遗》。其中卷之下写到:

“《本草拾遗》云,上汤(为“止渴”之误)、除疫云云。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诸药各治一病,唯茶能治万病而已。”

文中从“贵哉茶乎”开始的文字,是荣西之语。传到中国后,被传为“诸药各为一病之药,唯茶为万病之药”。这是笔者查考出茶文化中人云亦云的又一例证。

荣西(1141—1215),日本高僧。宋乾道四年(1168)、淳熙十四年(1187)曾两次到中国学佛,热爱中国茶文化,回国时带去了中国的饮茶文化,著有《吃茶养生记》,被尊为日本茶祖。

该藏本附有汉文训读符号。个别文字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吃茶养生记——日本古茶书三种》中的《初治本吃茶养生记》不同,其中“上汤”两字明显为《本草拾遗》原文“止渴”之误。

荣西作为嗜爱茶饮高僧,不需要医家的科学严谨,作此夸张之语是可以理解,也与该书开头之语“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相呼应:

“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仙药也,不可不采乎。”

虽然7世纪茶已传到日本,唐贞元廿一年(805)则有高僧最澄将浙东茶籽带到日本播种的准确记载,但茶在日本很长时间主要出现在寺院、皇宫,真正普及到民间是在荣西著作《吃茶养生记》之后。

他在该书中,根据日本的各种流行病、常见病,提出了吃茶法、桑粥法等各种饮茶疗法。据日本《吾妻镜》记载,荣西推崇吃茶养生还有一则有趣的逸事,1214年2月4日,荣西逝世前一年,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赖实朝,因昨夜饮酒过量周身不适,众人奔走操劳仍无济于事,这天正值荣西到将军府做法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到寺院取来茶,为将军点了一碗。

将军饮后很快酒意驱散,精神爽快。将军问:“此为何物?”荣西答曰:“茶”将军感到很神奇。荣西随后又献上《吃茶养生记》,向将军宣传吃茶的诸多好处。经将军和朝臣的推举,得以很快普及。

科学饮茶更重要

茶之利弊,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等人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认为要根据不同身体情况饮用。日本中国茶艺师协会理事长、茶学学会会长小泊重洋先生,曾做过《从两个实例来看饮茶的功效》的演讲,他在肯定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特殊功效的前提下指出:“近年来茶的各种功效不断得到科学试验的证明,作为健康饮料更是备受关注。

实际上,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它的功效实感不太明显,甚至有人对于它的功效到底有多大而产生质疑。例如,反映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中性脂肪,肥胖等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尽管每天都在饮茶,却没有得到改善的意见也很多。

问题在哪里呢?首先要认识到茶不是医药品,当然对于它的食疗功效的效果当然也是缓慢的。因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问男女老弱谁都可以入口的饮料,如果对每个人都有明显功效的话,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就会有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

他的话是比较中肯的,说明科学饮茶非常重要。

文|竺济法1955年生,浙江宁海人。茶文化、家谱专家。茶文化侧重于茶史研究。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茶韵》季刊、《“明州茶论”文集》主编。著有《名人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台湾林郁出版社1994年)、《中华茶人诗描》、《中华茶人诗描续集》、《非常儒商——储吉旺传》,主编《浙江宁海储氏宗谱—兼中国储氏文化史》(18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国内首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宗谱)、《茶禅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大会文集》、《科学饮茶益身心》、《“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等。发表《“神农得茶解毒”由来考述》、《宋僧吴理真是如何演变为西汉茶祖的》、《“茶为万病之药”语出荣西〈吃茶养生记〉》等茶文化论文、随笔数百篇。

大麦茶到底是不是“茶”? 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大麦茶是茶吗?

是也不是!

不是也是!

什么是大麦茶?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凉浓郁的香茶,又称麦茶、麦汤,是将大麦焙烤,再磨成粉末而制成的饮料。它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大麦中原有的一些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消暑热、止干渴、助消化、减肥、壮血脉之功效。它是一种口味独特并且具有保健作用的新型饮料。

大麦茶功效与作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消积进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热、益气调中、宽胸大气、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之功。治小便淋痛;治麦芒入目;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舌卷干焦;治水气病;夏季清暑热;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部脓肿。大麦面粉可以食用,大麦还可以制成啤酒,帮助消化,疏肝利气,帮助调整肠胃功能的功效。”

大麦茶主要用于消温解毒,健脾瘦身,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助消化,润肤乌发等。

大麦茶禁忌人群

1、湿热或食积引起的脘闷腹胀忌用。

2、习惯性便秘患者,肝、肾病患者,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忌用。

3、大麦有回奶作用,哺乳期的女性不宜饮用。

4、胃不好的人。这种情况喝了会感觉胃部不适,严重点的可能会拉肚子。

5、空腹的时候不宜喝大麦茶。

了解完大麦茶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专业对茶的解释是怎么样的?

茶叶(TEA),指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散茶、紧压茶、袋泡茶等。

所以说,标准的茶的定义是指茶树叶子和芽加工成的饮料。

那么大麦茶肯定不是茶了!

但是为什么又被称为茶呢?

虽然叫茶,但是此“茶”非彼“茶”!

广泛意义上,还有一种茶叫“代用茶”。

国际上标准称呼叫“草药茶”,即herbaltea。

草药茶即代用茶,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采用类似茶叶的饮用方式(通过泡、煮等方式来饮用)的一类产品的俗称。以采摘非茶树植物的芽叶为原料,按茶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代用茶。

茶不是万能,但不喝茶也万万不能


不可能靠喝茶就解决一切,但不喝茶,可能真的会不利于身体健康。喝茶,也要注意。我们到网上一查,茶叶的功能可以说不用医生和不用医院了,有些功能已经误传很久了,所以,我们在此特意列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再这么喝茶了?

浓茶能去油腻吗?

浓茶肯定可以解油腻,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过及不犹。

许多人认为“饭后喝杯浓茶可以去油腻有利于消化”,这种“传统观念”貌似有理实则错误。“饭后一杯茶”和“饭后一支烟”,均对人体健康有害。“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是不少吸烟者的切身体会,饭后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血液循环加速使机体成倍地吸收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过瘾”和“毒害”成正相关!“饭后喝浓茶”茶中所含的茶丹宁、茶多酚等与食物中的铁质和蛋白质结合会导致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障碍,餐后一两小时再淡茶温饮是较为适宜的。

浓茶不能解酒,还会使中毒加重

常常见有人在酒后立刻喝浓茶,他们以为“喝茶能解酒”,这其实没有道理。醉酒是乙醇、乙醛对人体的毒害所致,解酒是靠肝脏的两套酶系统将乙醇、乙醛代谢掉,而茶与之毫不相干。而醉酒后立刻喝浓茶更是有害无益的。茶中的咖啡碱、茶碱可刺激机体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促进乙醇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茶能调节心理问题

茶对躯体的保健功能是毋庸置疑的,而它对人们心理的保健作用也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古往今来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在茶上找到了契合点。这绝非偶然。各阶层的人在心理压力超负荷时不约而同地想到茶,正所谓:“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几盏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饮茶可以令人暂且忘却忧愁精神得以放松,不失为一种调节心理问题的上乘手段。一幅茶亭对联写得好:“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我们在人生路上,有好山好水相伴,自然应该有好心情。

茶可以说是最具文化含量的文明健康的天然饮料。人们可以独自品茗,又常以茶待客。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是一杯清茶在手,心里顿觉温暖、亲切、踏实、满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