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982字墓志首次公布 太平公主赠巨资助其安葬

发布时间 : 2021-08-31
茶字的起源 公主花茶会 福字普洱茶

茶字的起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上官婉儿982字墓志首次公布 太平公主赠巨资助其安葬”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昭容上官氏墓志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摄

中新网西安1月7日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向记者透露,备受关注的唐代上官婉儿墓研究工作有最新进展,该院公布了上官婉儿的墓志,计982字,涵盖世系、经历、死因、葬地等信息。专家称,上官婉儿是唐代宫廷权力斗争的参与者和牺牲品,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资助其葬礼,还主张为她编纂文集。

2013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单室砖券墓,坐北朝南,水平全长36.5米,深10.1米。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第四、五天井与第五过洞及甬道被大范围扰动,壁龛开凿于第三、四过洞两侧,未被盗扰,形制和出土物皆保存较好。

甬道内放置墓志一合,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青石质,正方形。志石高、广皆74、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982字。四侧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减地线刻十二生肖,衬以缠枝忍冬。生肖皆为动物形象,生动写实。志盖四刹和志石四侧的线刻图案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有关史料显示,该墓墓主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即唐代女诗人上官婉儿,葬于唐景云元年(710年)8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介绍,《墓志》序文用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上官婉儿祖父三代的历官,夸耀其事迹文采。还用大量篇幅和艺术化的语言叙述上官婉儿极力与韦后、安乐公主一党划清界限,甚至不惜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明确表明她的政治立场。结合史书记载:中宗驾崩后,婉儿与太平公主合谋,于遗制中引相王旦参谋政事,试图牵制韦后。

李明分析,上官婉儿在中宗朝后期与相王、太平公主属于同一阵营,而非韦后一党。

首先,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同龄,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以则天所生,特承恩宠。初,永隆年降驸马薛绍。其次,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同在宫中长大,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再次,上官婉儿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两人有私交和相同政见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墓志记载,唐睿宗下诏安葬上官婉儿,该墓系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修建,并强调太平公主哀伤,遣使吊祭,赙赠五百匹,词旨绸缪。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太平公主很伤心,派人去吊祭,送奠仪五百匹绢,也就是份子钱,五百匹绢在唐代是一笔巨款。

有专家指,上官婉儿身后事一波三折:景云元年(710年)8月以昭容身份葬,太平公主赙赠甚厚,张说为其撰写碑铭;景云二年(711年)追复昭容,追谥惠文,太平公主上表编纂《上官昭容集》,张说作序;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被赐死,上官婉儿墓遭到官方毁墓。这种做已逝者文章的行为,折射出唐代政治斗争的惨烈与诡谲。

针对上官婉儿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李明表示,上官氏系唐中宗所册昭容,理应陪葬唐定陵。然而,上官昭容于李唐皇室有隙,又系横死,不能获陪葬帝陵合乎情理。那么,唐代有司为上官昭容选择的墓地仅仅是因为洪渎原是历史上传统的贵族墓葬区吗?还是存在其他理由?接下来的考古发现,或许能揭开这个谜底。

小编推荐

生活赠我三杯茶


关于茶道,我最喜欢老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当人生之舟驶入中年港湾,我愈发觉得,能忙里偷闲、去浮为简,苦中寻乐地品茗一道好茶,那是人生之无上幸福。

2012年,在放弃与不放弃中苦苦纠结的我,终于做出了决定:我向公司提交了辞呈。之前我就职于某知名跨国公司,公司在业内名气很响,能进入这家公司是很多求职者的梦想。我承认,公司一度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可繁华背后,我工作得很累,压力山大,人际关系复杂,我拿着高薪却不高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放弃真的需要勇气。在纠结了好一阵后,我选择进入另一家名气稍弱的公司。我身边很多朋友替我可惜,可是,我了解自己,现在的工作才是我所满意的,离家近,人际简单,虽然名头没那么荣光了,可是我有了空闲时间去体味生活。我做到了放弃,放弃未尝不是一种得到,我得到了平静和从容,放缓脚步,感悟人生,就仿佛我的手中捧着一杯纯净清爽的绿茶,只有慢慢品才能品味出那香醇的清香。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道数学题,计算此生你还能见妈妈多少次:;20岁以前,妈妈每天都能看到我,而现在我已经半年没有回过家了,现在,妈妈45岁。我想如果她可以活100岁,那么还有55年。我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这一生,妈妈这一生,就只有110次机会见面了……;这道题目让我触目惊心。曾经,我以我很忙为由,不常回家看妈妈,可是2012年,我改变了,我做到了每个月都回家看妈妈,并且所有的法定节假日我都陪在妈妈身边。妈妈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看到我回家,有两次她会惊讶地说:;你怎么又回来了,感觉你刚回来过呀!;呵呵,我真喜欢妈妈有这样的错觉,多回家几趟让她感觉我一直在她身边,那是多么好啊!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妈妈一起去了新马泰旅游,出发前一周,妈妈就打来电话说行李早就整理好了,电话里妈妈的声音传递出兴奋,让我很高兴,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再忙,我也要挤出时间和妈妈在一起,因为温暖的亲情就是一杯浓酽的普洱茶,能带给我心灵的慰藉和回味。

有人说,完美的女人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两次蜕变。第一次蜕变是从;围城外无忧的公主;蜕变为;围城内家庭的主管;。第二次蜕变是从;母亲的宝贝;蜕变成;宝贝的母亲;。我结婚后,平日家中不开伙,都是到公婆家蹭饭。我家公公和婆婆体恤我们工作忙,除了免费当大厨,还帮我带儿子,儿子平时睡在公婆家,方便接送,所以我一直过着婚后如婚前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舒服,是省力,可是也寂寞,也有缺失,尤其看到很多妈妈无私为儿女奉献,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对儿子,奉献的机会实在很少。儿子长大了,可以独自往返学校了,于是2012年,我蜕变了,我将儿子领回自己家来。确实比以前忙累了,每天早上再也睡不了懒觉,要操心变花样弄早点给他吃,晚上还要帮他检查作业,逢到老公出差不在家,我一个人恨不能多生两双手。可是,回过头来看,我感谢自己把孩子带回家了,我俩多了沟通和彼此关爱,这一年的母子相处就是一杯先苦后甜的苦丁茶,带给我苦累之后无穷的回甘甜蜜。

壶随字贵 字随壶传


宜兴紫砂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其造型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其装饰工艺也随之发展、变化和丰富,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陶刻、泥绘、镶嵌而在众多装饰手法中,陶刻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书画的素材,以刀代笔,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必须多角度地在立体的空间内使绘画、书法与器皿合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陶刻并不难。难在使之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因为技巧是实现艺术美的必然条件,也是影响艺术自然美的重要因素。具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作品巧夺天工,妙超自然。当然,技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表现技巧,而影响了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整性。从事陶刻艺术,要求从业者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篆刻、绘画、雕塑、诗词等等,这些因素对陶刻艺术的创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陶刻家对美的认知程度的高低对作品层次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陶刻家要善书画,需要像书画家一样长期临习观摩历代优秀书画,同时还要经常写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创作能力。只有善书画者,方能使书画的章法、笔法、墨法转化成陶刻的独特语言,通过刀法表出来,从而使陶刻在紫砂陶的装饰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我们在欣赏紫砂作品丰富的造型美、独有的材质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它深厚的人文气息和耐人寻味的把玩性。

唐代着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曾说: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可见陶刻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应以不留刻意雕琢痕迹为美,而是通过刀来表现笔情墨趣,不加粉饰,使紫砂尽显古雅绝伦之美。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一语便深刻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陶刻与紫砂,墨海壶天,相得益彰。

茶字流变——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

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

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

《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

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茶诗张籍作品《赠姚合少府》赏析


张 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苏州)。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官秘书郎、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博士,仕终国子司业。《唐才子传》卷5云:“初至长安,谒韩愈,一会如平生欢,才名相许,论心结契。愈力荐为国子博士。然性狷直,多所责讽于愈,愈亦不忌之。时朝野名士皆与游,如王建、贾岛、于鹄、孟郊诸公集中,多所赠茶,情爱深厚。皆别家千里,游宦四方,瘦马赢童,青衫乌帽,故每邂逅于风尘,必多殷勤之恩,衔杯命素,又况于同志者乎!声调相似,况味颇同。”擅为乐府古风。有《张司业集》。

《赠姚合少府》全唐诗卷384

病来辞赤县,案上有丹经。

为客烧茶灶,教儿扫竹亭。

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

阙下今遗逸,谁瞻隐士星。

赏析:“赤县”本指中国,所谓“赤县神州”,但此处指唐长安直辖的长安、万年两县。姚合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及第,先后任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一度因病赋闲,陶醉于诗、酒、茶加上炼丹,这大概是隐士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长安大多数文人雅士乐意选择的优雅而精致的生活方式。作者并不欣赏隐居生活,认为不为国家效力,既是朝廷用人的缺憾,也是文化人的自我埋没。诗中还包含着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重登仕途。

民国范儿的云南茶事


因抗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西迁,最后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大批学者、教授来到昆明,很多文学大家都在昆明留下过足迹与记忆,甚至是生命,比如闻一多。西南联大师生们在昆明的生活状态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有着最生动细致的描写。

虽然这些文字大多是八九十年代写的,但是展现出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很有民国风范。如他在《寻常茶话》中写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

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到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关于昆明的茶馆,汪曾祺在散文《泡茶馆》中表现得更为细致入微,我的大学就是在西南联大旧址上建起的云南师范大学读的,联大学生泡茶馆的凤翥街、龙翔街、文林街、钱局街,也是我们学生时代常常游荡的地方,只是过去了70多年,那些茶馆早已灰飞烟灭、踪迹全无,现在充斥那些小街的全是些餐馆、冷饮店、服装饰品店。还是文艺青年时,读了汪曾祺的散文后,也曾激动地跑到学校附近那些小街上去追忆凤翥街上张罗茶馆的那个强壮而勤劳的女人;喜欢看小帅哥的花生西施;乐意借钱给学生买电影票的绍兴老板;文林街茶馆里美国明星的照片和摩登的同学;钱局街上各种奇怪的小吃;广发茶社里的学会风波那时的昆明竟然有那么多茶馆,茶馆里可以洞见万千世界,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成了小说家。

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


今年2月以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专家在宜兴开展阳羡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活动。经过3个月的田野考察,研究人员发现宜兴保存有大量的茶文化遗产,如唐贡山、唐贡里、唐贡嘴、贡茶古道、茗山、南岳寺、茶神庙、洞灵观、东坡书院、金沙寺、蜀山窑址、茶局巷、罨画溪、紫砂壶技艺以及大量相关传说、地名等,其中仅仅有关茶的遗迹一项就有30多处,尤其是专家们在宜兴发现的一条贡茶古道,堪称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

宜兴在历史上曾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阳羡贡茶的产地,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二年(767年),阳羡茶就被茶圣陆羽评为品质冠绝他境,并将其推荐为皇家贡茶,唐代诗人并有茶界亚圣之称的卢仝在品饮了阳羡茶之后,甚至发出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感慨,从而写出了中国茶史上着名的经典之作七碗茶诗。唐以后,历宋、元、明、清各代,宜兴所产阳羡茶一直位居全国贡茶之列。

此次调查证实,宜兴市境内现存阳羡茶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是唐代遗存,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出产阳羡茶的君山悬脚岭北峰下、圈岭(即茗岭)善权寺、石亭山等现在均有保存。考察人员在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的悬脚岭南峰下与北峰下,发现了分处于长兴境内和宜兴境内密林中的两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古道长约200多米;在宜兴境内的一段古道长约1000多米,宽度都在1.2-2米余。跨面以小石板和块石铺成,路面被历代先人踩磨得十分光滑,考察人员在古道旁采集到多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白瓷、黑瓷、青瓷、青花瓷瓷片等。由于发现的古道正好穿过悬脚岭遗址,专家认为这条古道应即为唐代以来沟通江、浙着名贡茶阳羡茶和顾渚茶两大茶区的重要遗存,可称之为阳羡--顾渚贡茶古道.

据史书记载,悬脚岭又称垂脚岭、啄木岭,地处江浙要冲,岭上旧有境会亭,唐代时湖州(当时顾渚茶产地长兴属湖州所辖)和常州(当时阳羡茶产地宜兴属常州所辖)二州太守每年值贡茶采、制之时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考察人员还调查了宜兴市境内一处叫唐贡村的村庄,唐贡村现有农户100多家,分外唐贡和内唐贡两部分,在内唐贡村前有几座小山,当地老年人仍称之为唐贡山,山上还可以见到老茶树和古代的制茶工具石臼等遗物。经核查,这处遗存在《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上有明确记载:唐贡山即茶山,唐时茶入贡,故名。

今其村名唐贡里,居民多萚茶茗,小峰累累,概称之曰茶山。与唐代阳羡贡茶相关的另一处重要遗存是为南岳山(南山)和南岳寺,南岳山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即已成名,山麓有古南岳寺,唐代高僧稠锡禅师曾驻锡于此,他为阳羡茶的种植和饮用作出了贡献,并留有美丽的传说。调查证实该寺周围的地形和小气候十分有利于优质茶的生长,因此,在唐代拥有白蛇衔茶种来植于侧,芬芳冠绝他境,阳羡茶、泉所由得名之地位,调查人员在寺中走访了唐稠锡禅师墓碑、烹茶名泉卓锡泉(真珠泉、珍珠泉)遗址以及洗肠池遗存等,有关遗存与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可以一一对应,为研究阳羡茶的最初产地及相关史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阳羡茶能够成为历史上享誉全国的名茶,与茶圣陆羽的品评荐举直接有关,宜兴境内也留有多处陆羽活动遗迹,如唐代初设茶舍(制做贡茶之所)的洞灵观旧址;后将茶舍从洞灵观移置今湖滏以东约一里处的画溪之畔;陆羽曾一度游历活动过的龙山地段等,如今在调查中都可以指认,考察人员还在龙山脚下的龙山村山中发现了一段古老的山道,山道可通达浙江长兴境内。

茶字应该如何读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字应该如何读》内容,感谢阅读!

关于茶的读音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惊讶,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可是要知道的是,在最早的古文中是没有“茶”这个字的。按理说中国是茶叶大国,国外茶叶基本都是从我国进口的,没理由没有茶这个字的。

翻阅《说文解字》一书,可以看到有“荼”,而无“茶”,许慎的解释是,荼乃苦荼,在《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相类似的解释,即荼,指的就是茶。而苦荼,直白的解释是苦菜,茶叶最早就是一种苦菜,只要是茶,就免不了一个苦字。发展到了唐朝之后,荼字才被改为了茶字。

苦是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喝茶?不仅仅国内人喜欢喝,国外同样有一大批的爱好者,比如说英国,对红茶的喜爱无人能比。之所以茶叶有这么多拥趸,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茶的保健作用,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可以从苦中品出别具一格的香甜来。

苦中作乐,先苦后甜,这就是饮茶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开心的时候可以喝茶,因为那份苦中品出的甜,会升华自己的喜悦。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喝茶,仔细品味由苦到甜的整个过程,我们会明白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只要心态平稳一些,只要再努力一些,香甜便会充盈自己的生活。

茶叶的茶,苦荼的荼,不一样的读音,可是我们要明白二者的渊源,最重要的是我们饮茶的时候时刻不能丢掉这一个苦字,这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字应该如何读》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原标题:“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世界各国与我国茶叶发生关系,既有迟早不同,创立茶字亦有先后之分。1516年葡萄牙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华茶陆续出口,世界各国亦依买茶的先后创立茶字。最早记载茶字的文献,在历史上可稽考者,有日本1191年,意大利威尼斯1559年,葡萄牙1590年,俄国1507年,意大利罗马1588年,伊朗1597年,荷兰1598年,瑞典1623年,法国1648年。

各国最早记载茶的文献,在历史上可查考者摘录于后。

1191年,日僧长永齐著《种茶法》,为日本茶书的始祖。

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为欧洲茶书的开始。

1560年,葡萄牙神父柯鲁兹(Gasperda Gruz)著《中国茶饮录》为葡萄牙第一本茶著。

1567年,俄国彼得洛夫和雅里谢夫介绍茶树新闻入俄,为俄国茶事记载的开始。

1588年,罗马神父乔万尼 马费(Giouanni Maffei)用拉丁文著《印度史》中,有茶的叙述。并且引用了阿美达(Ameida)神父的《茶叶摘记》。

1597年,伊朗巴亨(Jahann Bauhin)著《植物学》述及种茶概要。

1596年,荷兰林楚登(Jan Hugo Van Linschooten)用拉丁文著《航海与旅行(Voyage and Travels)》内记载有茶的事实。该书于1598上译成英文。当时英国称茶为Chaa.

1623年,瑞士博物学家巴亨(Gaspard Bauhin)在《山茶植物(Theatri Botanici)》中,有茶的记载。

1635年,德医鲍利(Simon Pauli)著文抨击过量饮茶与吸烟。

1648年,巴黎名医巴丹(Gui Patin)诋茶为新的不良饮料。

1679年,彭得科(Cornelis Bontekoe)医师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著《咖啡 茶 可可》一书,译成各国文字,风行欧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