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北道,即"贡茶路"

发布时间 : 2021-09-10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什么是茶马古道线路

茶马古道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古道北道,即"贡茶路"”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马古道北道,即贡茶路

北道,即由思茅至省城昆明。途经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阴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到达昆明。云南贡茶,自清康熙元年(1662)始,伤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饮用。从此而形成定例,按年进贡一次。到清嘉庆元年(1786)改为1O担。其品种有普小茶、普洱女儿茶、普洱蕊茶、普洱茶膏等。(清)曹雪芹:《红楼梦》女儿茶为普洱贡茶中的一种,是装在银瓶中作贡。每年派官员支库银到思普区采办就绪后,由督辕派公差押运。清道光十八年(1839)道光皇帝赐给'车顺号主人进士车顺来瑞贡朝天的匾额,这是对普洱茶的最高荣誉。据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配。京师尤重云,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谓之毛尖以作贡。贡茶征购完备后方许民间进行采购。贡茶运至昆明经检验后由差员押运,在驮运的骡马驮子上插有奉旨纳贡黄旗,经平彝(富源)胜境关入贵州,经湖南至京城(北京)。人们将此道称为皇家贡道,也是商旅的通京大道。

云南与四川的古代交通,原有建昌路,即到昆明至富民武定马鞍山元谋金沙江姜骤黎溪凤营山会理巴松白水德昌禄马西昌礼州庐沽晃山越离黎州茶经雅州邓峡新都双流成都,再进入陕西或西蕃进行茶马贸易。这条道所经路段为元、明以来的骚站,路线由普洱一昆明一京城为贡茶道。茶运至昆明后,则沿长江而下至蜀身毒道的石门道(朱提道)、哭道入四川。据《滇程记》己载:经禽明一寻甸一东川8日程。向北行4日到昭通:向北经大关至盐津共6日程,再北经连药一高县一庆药至宜宾6日程,总计24日程,,665里到宜宾。从宜宾可乘船沿长江而下入湖北到京城;或溯崛江而上经嘉州(乐山)一彭县到达成都;或至嘉州走青衣道,即溯青衣江而上至雅安一邓睐一成都后再入西藏或陕西进行茶马贸易等的多条通道。

小编推荐

马帮铃响“通番捷路”探寻北茶马古道


原标题:马帮铃响“通番捷路”探寻北茶马古道

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文化遗产。说起茶马古道,人们都会想到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可鲜有人知道,在甘肃西北地区,也有一条古老而悠久的商贸古道。它记载着上千年飘摇动荡的岁月,烙印着风雨无阻的步步脚印,见证着西行远去的阵阵马蹄。

半截碑文 千年记忆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甘肃康县望关镇发现一块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的半截明代察院明文碑,明确记载了康县茶马古道的存在,也是目前能够确证茶马古道存在的文物。据专家考证,北茶马古道从四川进入甘肃,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资料记载,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要干道。

2016年初,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博览馆正式开馆。馆长杨清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康县茶马古道2013年被列入国家文物部门“十二五”重要遗产保护项目库以后,众多“北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得到修缮保护。同时,在为期1年多的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当地还从民间征集了与马帮文化有关的茶壶、铃铛、马镫、马鞍等数百件器具。据了解,目前在康县境内发现有30多个“北茶马古道”历史集镇和古宅院落,以及7座保存相对完整、在北方地区少见的廊桥,其中部分已得到修缮。

山水环抱下,古老的通商之道顺着青山盘旋而上。道路两旁草木丛生,山路险而陡峭。漫步其中,风中似乎还能听到商贩马帮的阵阵铃声,讲述那一段悠远古老的文化。

通番捷路 断而复通

陇南康县位于秦岭山脉以南,巴山以北,嘉陵江上游,处在陕甘川交界的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这里气候温润,山大沟深,林木纷繁。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它自先秦时期便是氐、羌等少数民族聚集的“番”地。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康县的氐人、秦人、羌人“华戎相交”,发展了农业和牧业。随着农牧产品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把富余的粮食、牲畜、药材、漆、蜜等运往周边地区进行交易,来换取四川、湖北一带的食盐、茶叶、铁器等物品。因此,先民跋山涉水,赶着骡马开辟了许多商贸往来的道路,也成为康县古驼道最早的开拓者。“马帮文化”也从这里开始。那些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是成千上万辛勤的脚户、马帮和背脚子。直到上世纪后半叶,他们仍行走于高山深谷的蜿蜒古道上。“一直到现在,康县白云山上的寺庙还偶尔用马帮来驮运货物。”杨清军说。

北宋亡之后,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切断了古驮道的通途,促进了西南茶马古道的形成,也就使得现今西南地区茶马古道比较有名。

明代,西北茶马古道再次疏通,因古驮道广为密布、便捷通达,无论从南向北,还是从东向西进行商贸往来,途经这里是最省时、省力的“通番捷路”。茶马古道第一碑的发现地——康县望关,正是茶叶贸易北上秦州,西进藏区的便捷要道。

古道形式多样,景色天然绝美。岩石凿成不规则阶梯的蜿蜒山路、大大小小石块组成的渡河之路、山谷之间颤颤巍巍的索桥、峭壁旁悬空的栈道,还有羊肠毛路、北方不多见的廊桥飞架等古迹遗存。

茶马互市 文化荟萃

“茶马古道不仅是西部各族交通和贸易的特殊道路,也是西北、西南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迁徙交流、民族融合的通道。”杨清军介绍,茶马互市不仅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刺激了茶马古道沿途区域的经济昌盛,为商镇的诞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这样一个贸易通道,使北茶马古道成为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民俗文化富集的宝地。

陇南康县,保留积淀了大量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多彩民俗文化,成为茶马古道民俗文化亮丽的奇葩。其中,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康县“木笼歌”、豆坪唢呐、梅园傩舞、用小罐煮制的罐罐茶,还有“女娶男嫁”的独特婚俗。

同时,佛教、基督教、道教信徒通过茶马古道来来往往,使这里成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播、精神思想交流的载体。北茶马古道周边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寺庙保存至今,如康县白云寺、王坝鸡山寺、迭部县代古寺等。

旧貌新颜 茶香四溢

如今,虽然没有了商队穿梭来去的身影以及马铃清脆的声响回荡于山谷林间,但康县没有成为一座被历史抛下的“古城”,而是以其惊人的生命力,焕发新的光彩。

走进阳坝景区,山涧泉水流淌,古木林立,一片郁郁葱葱。幽梦谷、海棠谷、红豆谷、天鹅湖等景点各具特色。“呼吸的空气都像是绿色的。”一位同行的朋友感叹。

茶马古道之地,必有茶香四溢。在全国四大茶区中,康县产茶区是内陆茶区中海拔和纬度最高、最北的边缘茶区,具备独特的生产优质茶叶天然环境。康县南部阳坝镇的梅园沟、龙神沟一带,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口味纯正。

“我就喜欢喝家乡的茶,毛尖、翠竹等各种类别。”在北京上班的康县人张玲说:“家乡的茶园一眼望不到头,感觉很新鲜。”

“犹闻山中马帮来”。作为两千年的智慧结晶,北茶马古道凝聚了陇南康县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人文底蕴,为这片青山绿水增添了历史积淀与蓬勃生机并存的美丽。从商贸流通的古道,到如今的陇南新城,这片注定不平凡的土地,将散发更加灿烂的光芒。

茶马古道之南道,即南亚的通道


茶马古道之南道,即南亚的通道

南道,即对老挝、交址(越南)、遏罗(泰国)、甘蒲(缅甸)东南亚诸国,也可出缅甸到印度、尼泊尔、不丹的国际茶马古道。掘(宋)杨佐《云南买马记》中记载:大云南绎前有《里猴题》,东至戍州、西至身毒国,东至交址,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之详。文中记载的交址,即越南,身毒,即天竺,今印度,说明云南在唐宋时已有交往。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由四川成都出发后.走清溪关道入云南,经哈刺章(大理)、永昌(保山)、金齿(德宏)出境至蒲甘王朝(缅甸)、交阻(越南),至(西双版纳)八百媳妇国返回云南,走步头道至押赤(昆明)由朱提道经焚道返回。明、清以来由于思普地区普洱茶兴盛,这条道则成为茶叶贸易之路。据西双版纳相关的文史资料记载共有三条,即东出老挝、安南(越南);南出缅甸、遥罗;西出缅甸、印度。即经思茅4日至车里(景洪),南行8日至八百媳妇宣慰司(景迈),又西行至老挝,西南行15日至摆古,均可乘船从海路运送京城。出境经(缅甸)景栋、仰光再溯伊洛瓦底江至印度,另普洱至动腊,出境老挝直至越南。,向南则由普洱、劲海至老挝或普洱至蒙自到越南。从滇南出思茅、车里至国外的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已形成,印度、缅甸、遥罗、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的商人均往来西双版纳、思茅、普洱贩运茶叶.这时滇南的元江、石屏、建水、开远、蒙自等城市兴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21世纪初,最后的马帮在云南的贡山消失了,但清脆悦耳的马铃声仍在山间回荡,茶马古道留下的文化将是永恒的。

茶马古道上秦代"高速路"---五尺道


茶马古道上秦代高速路---五尺道

古道上穿过一个集镇,两边曾是客栈、茶庄栉比的商铺。

一条不甚规整的石头路,在山坡与树林之间时隐时现,延伸向连绵不断的大山深处。地上的石头已经很苍老了,有的已经被马蹄打磨掉棱角变得平整光滑,有的被踏出一个个深深浅浅的窟窿,石头上长满了厚厚的苔藓。

这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那条茶马古道中的一段―――邱北段的西南丝路。

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这条地处滇南冲头大山和六郎大山间长达5公里的峡谷中,穿梭于浓浓的树荫、乱石和随风飘摇的狗尾巴草之间,犹如长蛇般的小径,便是秦代的高速公路五尺道。拨开荒草树丛,踏着秦代的五尺道,一块块磨得乌黑发亮、纵横交错的龟裂的石板,便一点点从我们眼前移过,任凭岁月的无情打磨,当年刀劈斧凿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古道是历史的悠久步履,古道是时空的默默凝思。它显得极其神秘和瑰丽,隐隐透着深沉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据有关史籍记载:西南丝路大约出现在战国中期,即公元前4世纪,古道起自蜀国(今四川成都)然后进入云南,最终抵达缅甸、印度、南亚和西亚。邱北段属于滇桂道,经蜀国、滇阳(今云南昆明)、小江口、腻革龙、大白户、树官塘(今云南邱北县树皮乡)、弥勒湾(今云南省邱北县天星乡)、法白、马别河、广南、富宁、广西百色、邕州(今广西南宁),然后出境。

以往,人们仅知道西北的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通向西方的一条国际交通大道,殊不知在此道开通的两百多年前,西南就已经出现了一条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最古老的道路,史称蜀身毒道。蜀为四川,身毒为印度。在以往的印象中,西南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封闭落后、与世隔绝的烟瘴蛮荒之隅。其实,这是历史的一个误会,或是史学家们的一个失误。当年在这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地方,人们为了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实现经济交往和心灵沟通的愿望,以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勇气,开辟了这条隐藏于大山深谷和原始密林中的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通道。正是通过这条秦五尺道,中原先进的铁器、棉布、瓷器沿着苍茫的古道涌了进来,西南边陲盛产的金银、玉石、象牙、药材又沿着这条蜿蜒的小路源源不断地流了出去。

五尺曲径通邕州,半边古寺立岩头。在峡谷山头艰险处,至今仍保留着古驿站―――半边寺。半边寺依山河形势而建造,嵌于岩壁中,有飞阁流舟之势。从那些用大山石垒起的断壁残墙上,不难看出,这些建筑当年的坚固和它所经历的久远的年代。半边寺曾是过往马帮歇息、补给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躲避蛮烟瘴雨、毒虫兵匪的好场所。

茶马古道,半边寺,这个被大山和岁月掩盖的传奇,凝结着几千年的沧桑与辉煌。也许,云南的历史就是古道和马帮走过来的历史。

茶马古道:旧日高原天路


茶马古道曾绵延2250公里,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贸易通道之一。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珍贵的时候,背夫和负重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缓慢地攀上高原。

在60年前,亚洲有许多地方还得靠步行或动物运载才到得了;当时茶马古道已经是商业干道,也是中原和西藏间的主要联络道路。而如今,时间、天气和入侵的植物可能已经摧毁了茶马古道。

在四川西部的深山里,大斧一挥,倒了下来的竹子之后可能就看见一条鹅卵石小径一路蜿蜒地穿过森林,上面长满滑溜的苔藓这些残留的鹅卵石小路便是已经接近消失的旧日茶马古道遗迹了。

事实上,原本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不见了。

这条古道曾经绵延近2250公里、穿过中国的中间地带,起自四川省产茶区的雅安,终至近3650米高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小径之一,从内地翠绿的山谷间延伸出来,穿越风势强劲、大雪侵袭的青藏高原,涉过冰冻的长江、澜沧江及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向上到达四道5000米高的致命隘口,最后再往下来到西藏的拉萨。

茶马古道存在的原因是对贸易的渴望中原有藏区想要的东西:茶,藏区也有中原亟需的东西:马。因藏区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在今天的藏地,茶依然重要。佐以盐巴、酥油的茶仍然支撑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茶马古道:曾经的高原天路


茶马古道曾绵延2250公里,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贸易通道之一。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珍贵的时候,背夫和负重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缓慢地攀上高原。

在60年前,亚洲有许多地方还得靠步行或动物运载才到得了;当时茶马古道已经是商业干道,也是中原和西藏间的主要联络道路。而如今,时间、天气和入侵的植物可能已经摧毁了茶马古道。

在四川西部的深山里,大斧一挥,倒了下来的竹子之后可能就看见一条鹅卵石小径一路蜿蜒地穿过森林,上面长满滑溜的苔藓这些残留的鹅卵石小路便是已经接近消失的旧日茶马古道遗迹了。

事实上,原本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不见了。

这条古道曾经绵延近2250公里、穿过中国的中间地带,起自四川省产茶区的雅安,终至近3650米高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小径之一,从内地翠绿的山谷间延伸出来,穿越风势强劲、大雪侵袭的青藏高原,涉过冰冻的长江、澜沧江及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向上到达四道5000米高的致命隘口,最后再往下来到西藏的拉萨。

茶马古道存在的原因是对贸易的渴望――中原有藏区想要的东西:茶,藏区也有中原亟需的东西:马。因藏区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在今天的藏地,茶依然重要。佐以盐巴、酥油的茶仍然支撑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茶马古道)回望古道·盐路两千年


《汉书·地理志》云:“连然(今安宁),有盐官。”可见,云南盐井开采并被政府控制的历史,起码已有2000年。汉武帝为了筹集与匈奴打仗的军费,采纳了桑弘羊通过控制食盐销售收取盐税的建议。汉朝廷在连然(今安宁)专设盐官,是因为当时安宁的食盐开采量已经很大:有“南中共仰之。”的声名。而伴随盐运而产生的盐路历史,当更久远。

云南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商品长途贩运的主干道。换句话说,不走这条路,走不出这个山谷,翻不过那座山。官盐量大,从产地运往销岸,历来主要靠马帮。要把安宁食盐运往东、西方向,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成为最为便捷的选择。

据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当时云南产盐量大的还有南广县(今盐津一带)和青蛉县。盐津井就在蜀身毒道中的五尺道段,大姚白羊井则在蜀身毒道的灵关道段,云南最早的盐运与丝绸贩运共用了蜀身毒道。

唐代《蛮书》等文献对云南1000年前的食盐开采和运销路线有了更多的记载。那时,云南的食盐开采形成了3个大片区,一是以今楚雄州白羊井、黑井一带到安宁的滇中片区;二是以今云龙、洱源、兰坪、剑川到四川盐源一带盐井的滇西北片区和今滇南磨黑等地的普洱片区。这个总格局,至今未变。后来,当滇西和滇南的盐北上西藏或南下东南亚一带时它们就和从普洱到西藏的茶马古道在主要的干道不同的段落又重合了。

宋王朝为了给岳飞等抗金部队筹措战马,学习唐朝以茶易马的办法,在广西设立专职官员,打算用宋朝的盐换取大理国战马和大理战刀。但是,他们不知道云南产的盐够云南人吃,广西进云南这条“盐马道”胎死腹中,并未实现。到了清代中后期,云南省盐津一带的盐井已经基本枯竭,而四川盐业迅猛发展,与淮盐拼命争销售地盘。清政府为了摆平盐业专卖政策下的川盐、淮盐之争,把滇东滇东北10多个县划入川盐销售区,五尺道这一段丝绸之路又一次兼起了盐运之路的重任。由于丝绸、盐、茶这些古代大宗商品的运销共用一条主干道,有些学者对茶马古道的提法发表非议,主张改叫盐马古道或盐茶古道。其实,只要以道路起点运出的大宗商品来界定路名概念,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最早从蜀国运出的丝绸,经云南送到印度销售的道路叫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从唐代“银生诸山”普洱运出的茶叶经大理送到西藏销售的道路叫茶马古道,从古代盐产地运往销售地的马帮道叫盐马古道,而茶和盐的运输兼用的主干道自然可以叫盐茶古道。

当然,在云南,由于盐井分散,加之历代官方的专营控制,在盐井与销岸间形成的行盐路线不一定都和茶马古道或丝绸之路相重合。著名盐产地云龙诺邓和腾冲间形成的诺邓——天池——灰窑——槽涧——栗柴坝——桥头——腾冲盐道,就因民国年间政府划定腾冲为诺邓盐的销岸而辉煌一时。诺邓人杨寅良的马帮也因承运这条路上的官盐而走红。

对于过去的云南人来说,盐、茶、马,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他们生命的方式。至于现代人的争议与命名,对曾经存在的历史并没有改写的作用。

探秘滇北鲜为人知的茶马古道


最后的茶马古道的神秘诱惑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主要纽带。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这两条线路是茶马古道的干道或动脉。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所及都在于此。然而,在彩云之南的怒江江边,还存在着另外一条最隐秘、最原始的茶马古道,那就是被称为最后的马帮的贡山丙中洛秋那桶察瓦隆察偶的贡察线。

我在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路线图中反复查找,找来找去,原来这些所谓的路,仅仅是茶马古道大动脉上的一条条微细血管。她对我充满诱惑着,令我不惜用几个月的时间花两次精力去仔细品味这条古道。

茶马古道上的第二条滇藏公路

说起滇藏路,许多人对214国道并不陌生。因它的滇西北一段和从前的马帮线路极度重合。从云南西去西藏,大家几乎都走这条道的。至于怒江大峡谷,在那里隐藏着闻名于世的怒江大拐弯。有人说看完大拐弯和体验过那一带丰富的多民族的人文气息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好看的了。还有梅里雪山,许多并非宗教徒却怀着宗教般热情的朋友在羊年转过这座神山,多少也在峡谷里呆过一段时间。

其实,不管是214国道还是梅里雪山,或者是怒江大峡谷两侧高如云端的碧罗和高黎贡山等等,即使你走遍了,那其实还远远不够。因为,伴随着横断山走势的还有一条鲜为人知鲜为人至的马帮线,这条省级公路规模的滇藏线从云南贡山直达西藏察隅。它即将被第二条滇藏线所取代。而它不被山外人重视的程度,就如同这条匍匐在未来新公路脚下封闭的马帮线路一样,同样难以被人记起。

随着第二条滇藏路在此搭建,马帮毕竟再难以其规模雄浑、泥沙俱下般的宏大撞击力呈现在大自然的面前了。有勇气亲近大自然的朋友,完全可以在欣赏完怒江第一弯以后,再往峡谷里更深入仔细地阅读。甚至从214国道进入梅里雪山转山道,至此直抵西藏昌都或西去察隅。那样,你也许可以和马帮一起走在茶马古道上,经历一次他们曾经经历和现在正在经历的艰辛里程。那可是现存马帮文化最真实最丰富的体验啊!马帮偶而也会穿过较为平坦的丛林。

历险第一关:

和马帮一起走过留香岩塌方区

我的古道行始于云南贡山丙中洛乡,至此到达察瓦龙中转站休整。从此再北去西藏左贡或西去西藏察隅,两条路给人的印象都鲜活无比。

我的计划是:从青那桶村徒步进入怒江大峡谷,顺着原来的马道走过,然后和马帮会合。向导阿桑说:马帮现在就绕到那座山的背后。因此,走这条道可能要一个礼拜,最多10天时间,要看路好不好走。其实这一段路的艰险连阿桑也没估计到,最后我们走了21天才走到西藏林芝的下察隅镇。

随马锅头央措的日子里,最难忘的历险是通过当地被称为留香岩的大塌方区。有一天,我们的骡马疲惫不堪地行进着,突然远远地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崩塌体高悬于江东岸,形成一个巨大的倒石堆,其顶点高出江面一千多米。整座留香岩的山体呈巨大滑坡状,留香岩并不释放香味,当地人为何取这个名字却不得而知。据说一年中,难免有人和牲口在通过的时候被击伤或发生意外。

提起这个地方,方圆附近的老百姓都流露出谈虎色变的神情。据说将来的新公路上,政府准备投入大量资金建架两座桥梁,两度横跨怒江绕过留香岩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鬼门关。想必到那时,山外人可以坐在旅游大巴上,隔岸观火般地欣赏留香岩的无敌大全景了。

但眼下通过这个危险地带有两个办法:要么在下午1点之前,趁太阳未把石头烤松软之时鼓足勇气冲过去。如果遇到刮风,只能选择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江上飞渡,经历两次晕眩的溜索才能跨过塌方区。第一次,我在几乎没有路基的流沙石上面胆战心惊而又小心翼翼地跑过。第二次,我在江上挂着溜梆飞越,耳边掠过呼呼的风声,眼睛直视对岸,根本不敢瞟一眼江面。待魂飞魄散地度到江对岸,拍拍胸口,发现还活着,才放下心来。但此后,相比于从格布到碧土路段的江上的最简易的凹形木头溜梆单手飞越,这里用挂在钢丝上的溜梆过渡,安全系数已大为增加,算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历险第二关:

走过浪漫神奇的马帮路

无论从察瓦龙直达左贡或西去察隅,都是值得选择的极具魅力且富有挑战性的路线。如果能够跟随马帮或当地村民一起走完这段路程,除了能够时刻体验山川之美和人生之痛之外,你会在与当地人的共同行走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首先,从察瓦龙乡北去左贡有两个选择。一条蜿蜒的山路顺着怒江边沿逆行而上,路在格日村弃怒江转向另一条山路最后到达觉麦乡;另一条线路从察瓦龙到格布经碧土和觉麦,最后到达扎玉直至昌都左贡。后者因为某些路段并不依靠在江边,所以必须翻越多处山岭。有时在大山大岭中走上一两天也见不着人影并不奇怪。令人感动的是,当我遇到讲信用重义气的马帮的时候,他们都会义不容辞地接过你肩上的背包,并立刻结为朋友。

明孔村村长旺堆的父亲扎那大叔以前在合作社里赶马四十载。我们在西去察隅的路上相伴而行。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路过去,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垭口。马帮走在险峻的山间

扎那大叔说从察瓦龙西去下察隅要翻大小不等的五座雪山。这让我心头暗暗为之一震。于是,我在加玛拉山口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来不及喘口气,就径直往山下急急奔走。当时真有一时进天堂,一时被卷进地狱的感觉;在翻越另一座阴冷的诺日娜山口时,迫于空前的寒冷,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马鬃被雨水打湿的蒸汽给身体取暖。

我们有时在石洞里熬过一夜,有时在溪边的平地露宿。但是遇到下雨的日子就难过了。雨水从人字形的胶布往被子里灌,一夜过来,就这么迷迷糊糊捱到天亮。但是,马帮们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走到哪里,都能坦然面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唱不完的歌谣和太阳般灿烂的笑脸始终展示在我们遥远的路途中。

在这段几乎一年中不是下雨就是大雪封山的路途中跋涉,察瓦龙乡的乡长说比打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辛苦。据说当地乡干部恐于道路艰苦,一年只到县上领取两次工资。最后,我和马队还是马不停蹄地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达西藏下察隅。

站在下察隅这块湿润的土地上,不知道为何,传统和现代的力量让我痛苦地矛盾着。一种来不及咀嚼的慌乱和兴奋徘徊在我的脑际,混杂在我一个多月来走过的如梦似幻的旅程中。河流的呜咽声,老奶奶的白发,不长草的化山,山顶的积雪,还有马帮远去的背影

旅游提示

1、交通和费用:必须在每年的5月~10月间通过,其余时间大雪封山。从云南贡山丙中洛乡五里桥开始徒步半月或20天左右不等。以本人行程两个月算下来,费用在7000元左右。

2、饮食住宿:路上没有住处和食店,所以要充分备足装备给养和药品。如果不怕脏和捱出胃病,可以吃当地老百姓的食物。大多以粘粑酥油为主。需自带睡袋帐篷或塑料薄膜。

3、特别提示:古道上气候变化无常,经常要穿越无人地带。如果全程走下来实为探险之旅,因此只宜身体强健和有野外生存经验者前往。

五尺道延伸为茶马古道


尽管当年以思茅、六大茶山、勐海等地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交错着延伸到各地,但其主道大体可分为北道、西道和南道。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再由昆明一直北上直至京都。这条从两千多年前延伸过来的茶马北道,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了许多重大的事件与雄壮的话剧,也记录下了无数历史人物纵横南疆的不凡经历。

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也是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雷继初先生在《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旅游开发》一文中谈到,当年的普洱茶由产地运至昆明,要经过思茅、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因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昆明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太大,原来的土路不堪重负,于是在道光六年,也就是1820年开始修筑五尺道,历时30年完成了始于昆明止于思茅最终延伸到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

实事上,五尺道的修筑,是从公元前250年开始的。那时,秦孝文王在稳定对巴蜀的统治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于是开始经营巴蜀以南的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名垂青史的蜀郡太守,又承担起了开修通向南方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遭到了云南高原峭壁千仞的群山阻挡,面对那些坚硬的岩石,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从而保证了五尺道艰难地向南延伸。

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积薪烧岩,坚硬的岩石上留下了赤、橙、黄、黑、紫的斑纹。二十多年以后,秦统一了全国,又派人把李冰修筑的道路向前延伸到了建宁,也就是今天的曲靖。此后到了汉代,又将这条道路延伸到汉王朝开拓与经营西南最远的地方——永昌郡,也就是今天的保山。由于云南山高谷深,河川纵横,这条官道仅宽五尺,故称其为“五尺道”。

公元225年,诸葛亮就是沿着李冰始修的这条道路开始南行的,这也才有后来六大茶山对于“茶祖”诸葛亮的种种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马北道的历史就从那时开始了。

当然,公元794年,袁滋受朝廷的委派到云南来册封蒙异牟寻为南诏更是五尺道上一次盛大的演出,这位在平原地区生活惯了的唐朝官员,在行至云南境内的豆沙关时,被横江两岸千仞峭壁所震慑,心想此次前去大理恐怕再也不能回中原了,于是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豆沙关一侧的岩壁上刊石纪事,告之后人他此次南行的目的。于是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存“袁滋摩崖”。

如果说秦、汉及唐对五尺道的修筑更多的是从政权考虑的话,那么清朝道光年间将五尺道往南延伸到六大茶山的倚邦,纯粹就是为了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清政府设思茅厅,开始征茶捐,当年普洱府就发出了三千担茶。尤其是乾隆九年(1744年)以后,由于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更由于普洱茶那特有的品质让皇族和京都的人们爱不释手,销量大增,这条从倚邦起直抵北京的古道基本上就成了皇家贡道,从上面走过的运送茶叶的马帮,将五尺道上坚硬的岩石也踩踏出了深深的印痕。

这条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法计数的苍生。对于我们栖息的大地来说,如果每一条道路都是一部史书的话,茶马古道就是这样一部写满了茶字的卷帙浩繁的史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