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己泡的茶没有在茶馆里的好喝?

发布时间 : 2021-10-10
怎样泡的茶好喝 茶怎么泡的好喝 在哪里买的红茶好喝

怎样泡的茶好喝。

总觉得在家喝茶与在茶馆里喝滋味不同,探究原因,我以前总归结为家中和茶馆环境、氛围不同,因而导致心情不同,从而影响口腔里、舌尖上的滋味,其实这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沏茶时不同的茶水比例所致。

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是一样的。为了使茶叶的色、香、味充分地冲泡出来,使茶叶的营养成分尽量地被饮茶者利用,其中应注意茶、水的比例。

一般来说,茶、水的比例随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情况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另外,泡茶水温与茶汤品质有直接关系。如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有如婴儿般活的感觉会降低,白毫乌龙如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有如女性般娇艳、阴柔的感觉会消失;铁观音、水仙如用太低温的水冲泡,香气不扬,阳刚的风格也表现不出来。正确的状态是,绿茶适宜烹80摄氏度~85摄氏度水冲泡;黄茶适宜烹80摄氏度~85摄氏度水冲泡;白茶适宜烹85摄氏度~90摄氏度水冲泡;青茶适宜烹90摄氏度~95摄氏度水冲泡;红茶适宜烹95摄氏度以上的水冲泡,黑茶(普洱茶)适宜烹100摄氏度水冲泡。

Cy316.com延伸阅读

自己如何泡出好喝的茶


很多人都会问到一个问题,自己怎么才能泡出好喝的茶?在茶馆或者是在别人家里喝的茶和自己泡出来的茶味道不一样,不好喝。其实,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水温等。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

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为什么在家里泡的茶,没有在茶叶店里泡的那么好喝?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在茶叶店泡的茶和自己在家泡的茶,哪怕是同样的茶,味道似乎都不一样。那么,是真的不一样还是只是感觉上的不一样呢?

把用水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造成口感差异的主要原因,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道出了泡茶用水对于茶汤口味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化学上说,水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的水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纯水”,总是有着各种“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少,对于水的风味口感以及与其他物质的互动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而酸碱性其实也主要是由水中的矿物质来决定。

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度高的水烧开之后,壶底会出现一层“水垢”,就是钙和镁沉淀析出的产物。

硬度较高的水本身对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对泡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烧水使许多钙和镁沉淀了出来,也还是会有许多留在水中。所以,硬水烧开之后,钙镁离子的含量还是会比较高。泡茶的过程是把茶中的可溶性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萃取到水中的过程。茶的风味和口感就由这些萃取出来的成分决定。萃取出来的多,味道就浓郁;萃取出来的少,味道就淡薄。

茶叶店一般使用的是纯净水(非矿泉水),纯净水一般是干净的软水,有的还会带有一点点甜味,所以有利于释放茶香茶味。而一般我们在家中使用自来水,由于水源地不同,水质不同,又经过自来水厂消毒,水中会含有氯的气味,同时,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易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油”,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泡出来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细致茶味的茶客,泡茶时用纯净水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泡茶时间要根据所泡茶叶而定:

红茶全发酵的茶,要快进快出,泡茶时间不宜过长;

乌龙茶前三泡要适当时间加长,等第四跑茶味出来后要缩短时间,之后如果茶味变淡再适当增加时间;

普洱、黑茶等紧压茶,前几泡要先让其慢慢舒展开,泡茶时间上稍微增加,等茶叶泡开后,泡茶就要快进快出,以平衡后面茶汤的口感,不至于差别太大。

泡茶的水温会直接影响茶叶中可溶于水的物质的出汤速度。一般,在相同的冲泡条件下,水温越高,茶汤会越浓。

陆羽《诗经》中曾有描写: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水有三沸,三沸之后的水则为老水,不能再泡茶。

而且,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能小火慢煮。泡茶具体用多少度的水温?分三种情况:

1、低温泡茶,水温在80℃左右

适合低温冲泡的有:名优绿茶、黄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

2、中温泡茶,水温在90℃左右

适合中温冲泡的有:大宗绿茶、花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如茉莉花茶、夏茶或早秋茶。

3、高温泡茶,水温在95℃左右

适合高温冲泡的有:乌龙茶、普洱和一些老茶。如黑茶或重发酵的乌龙茶。

由于茶类、饮茶习惯、爱好不尽相同,我们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一般而言,标准置茶量是1克茶叶搭配50毫升水。如果拿捏不好,那就要遵从一点:茶叶要盖住杯底。这样茶汤不会太浓或太淡。

但如果投茶量掌握不好,三个原则注意好:

1、茶叶品级优等着,投茶量稍微较少,反之增加。

2、投茶量多的时候,浸泡时间稍微缩短,同时增加冲泡次数。

3、投茶量少的时候,浸泡时间增长,或可减少一定的冲水量。

你泡的茶为什么没有茶店泡的好喝?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在茶叶店泡的茶和自己在家泡的茶,哪怕是同样的茶,味道似乎都不一样。那么,是真的不一样还是只是感觉上的不一样呢?

用水的差异

把用水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造成口感差异的主要原因,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道出了泡茶用水对于茶汤口味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化学上说,水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的水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纯水”,总是有着各种“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少,对于水的风味口感以及与其他物质的互动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而酸碱性其实也主要是由水中的矿物质来决定。

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度高的水烧开之后,壶底会出现一层“水垢”,就是钙和镁沉淀析出的产物。

硬度较高的水本身对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对泡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烧水使许多钙和镁沉淀了出来,也还是会有许多留在水中。所以,硬水烧开之后,钙镁离子的含量还是会比较高。泡茶的过程是把茶中的可溶性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萃取到水中的过程。茶的风味和口感就由这些萃取出来的成分决定。萃取出来的多,味道就浓郁;萃取出来的少,味道就淡薄。

茶叶店一般使用的是纯净水(非矿泉水),纯净水一般是干净的软水,有的还会带有一点点甜味,所以有利于释放茶香茶味。而一般我们在家中使用自来水,由于水源地不同,水质不同,又经过自来水厂消毒,水中会含有氯的气味,同时,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易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油”,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泡出来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细致茶味的茶客,泡茶时用纯净水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时间

泡茶时间要根据所泡茶叶而定:

红茶全发酵的茶,要快进快出,泡茶时间不宜过长;

乌龙茶前三泡要适当时间加长,等第四跑茶味出来后要缩短时间,之后如果茶味变淡再适当增加时间;

普洱、黑茶等紧压茶,前几泡要先让其慢慢舒展开,泡茶时间上稍微增加,等茶叶泡开后,泡茶就要快进快出,以平衡后面茶汤的口感,不至于差别太大。

水温

泡茶的水温会直接影响茶叶中可溶于水的物质的出汤速度。一般,在相同的冲泡条件下,水温越高,茶汤会越浓。

陆羽《诗经》中曾有描写: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水有三沸,三沸之后的水则为老水,不能再泡茶。

而且,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能小火慢煮。泡茶具体用多少度的水温?分三种情况:

1、低温泡茶,水温在80℃左右

适合低温冲泡的有:名优绿茶、黄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

2、中温泡茶,水温在90℃左右

适合中温冲泡的有:大宗绿茶、花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如茉莉花茶、夏茶或早秋茶。

3、高温泡茶,水温在95℃左右

适合高温冲泡的有:乌龙茶、普洱和一些老茶。如黑茶或重发酵的乌龙茶。

投茶量

由于茶类、饮茶习惯、爱好不尽相同,我们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一般而言,标准置茶量是1克茶叶搭配50毫升水。如果拿捏不好,那就要遵从一点:茶叶要盖住杯底。这样茶汤不会太浓或太淡。

但如果投茶量掌握不好,三个原则注意好:

1、茶叶品级优等着,投茶量稍微较少,反之增加。

2、投茶量多的时候,浸泡时间稍微缩短,同时增加冲泡次数。

3、投茶量少的时候,浸泡时间增长,或可减少一定的冲水量。

你泡的茶为什么没有别人泡的好喝?


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的困扰:为什么同样的茶叶,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水,我泡的茶就是没有别人泡的好喝?

在茶叶品质没问题的前提下,要把一款茶泡得好喝,主要在于茶具、投茶量、浸泡时间这三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茶具:盖碗或壶外观好看没用,重要的是容量,多少容量跟接下去投茶量以及注水量、浸泡时间有直接关系,比如岩茶的袋泡装是8g一泡,分别在容量100cc和130cc的盖碗里冲泡,前者注水量和后者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样的浸泡时间,泡出来的滋味也会不同,前者相对来说会浓郁一些。

投茶量:如果是泡袋装的茶,基本上岩茶是8g一小袋,红茶是5g一小袋,这种就方便了些。但如果是散装的茶,你无法确定该投放多少茶叶量,可以先自己尝试放适量茶叶冲泡,觉得淡了或者浓了,那么下一次冲泡茶叶时,心里就会知道该放多少量。

浸泡时间:是根据你投放的茶叶量所调节的,茶叶放多了,浸泡时间应该短些,茶叶少了,那么浸泡时间则可稍微久一些。讲究的人会在茶盘边上备一台克称,若不嫌麻烦,最好还是买台克称的,每次喝多少就称多少克的茶,至少会比凭感觉投放茶叶精准。

整茶和碎茶的区别

还有一点值得提下,一款茶,如果是散装的,刚打开包装开始喝,条索是完整的,并无异,当喝得差不多没了快要见底,碎茶会比较多(正常情况,茶叶又干又脆,在抓取过程容易折断茶叶,从而碎茶就渐渐留在了底部)。这时你泡包装底部的茶叶,跟先前条索完整的茶相比,一样的克数,底部包含碎茶的会略浓些,遇到这种情况,要是你觉得浓了,出汤就应该快一些。

袋泡装的茶也会有类似情况,茶叶装在大箱子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碎茶),一泡一泡包装起来,当包装到箱子底部,同样也有碎茶出现。一般商家都会筛选碎末,把比较碎的筛掉,但不管怎么筛选,还是没有箱子刚开封前那样的完整条索。所以这样会造成部分袋泡装里的茶叶包含碎茶,甚至碎茶偏多都有可能。

茶叶是因人、因时而异的东西,因为制茶人和天气关系,所制出的茶叶会有不同表现,比如有的茶因工艺或天气、采摘等原因,茶味偏重,这种情况就不宜浸泡过久,否则会浓苦。而有的茶做出来茶味偏薄,无力,这就需要稍微浸泡下才出味,所以浸泡时间是没法用准确时间去控制的,若依网上很多教大家的第一泡XX秒出汤、第二泡XX秒出汤的方式泡茶,那基本是个十分滑稽的事情。

希望刚喝茶的茶客们能够记住这四个字“看茶泡茶”,不同茶叶有不同泡法,5克茶叶量有5克的泡法,10克茶叶量有10克的泡法。

三个影响因素

关于水温问题:除了绿茶要用80-85℃,其他茶用沸水泡完全没问题。用80-90℃的水冲泡茶,汤水确实会柔和许多,包括茶叶的缺点,苦涩感也会减弱。一般来说,如果平时自己喝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温水泡茶,这样口感会更好。

而如果是评审一款茶叶,最好用沸水冲泡,这样就更能发现茶叶的优缺点。沸水冲下去会把苦涩感泡出来的茶是工艺欠缺,不是水温的问题。

水质:不同地区的自来水存在差距,水质好的地区自来水还好,而对于氯气味比较大的自来水,一般这种情况建议用桶装纯净水就行了。

好的水无疑会增加点茶汤甜度,甚至汤水的厚度,拿纯净水跟山泉水泡茶,肯定是山泉水甜一些。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家天天喝到山泉水,所以只要你家的水不会给茶带来负面影响,不必过于追求所谓的“好水”。

因此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水温低:汤水柔和,茶味略淡;沸水:茶味、香气足,优缺点能明显感受到。

投茶量少:浸泡时间不够,味淡,水薄。投茶量多:浸泡时间没控制好,茶味浓,甚至带微苦。

需要注意的细节

有人提到,出茶汤时要把盖碗里的茶汤淋净是对的,否则会影响下一泡的口感。

还有出茶汤的速度,就是茶汤倒入公道杯时,手拿盖碗的角度决定了出汤速度快与慢,这个我觉得也得注意。做了个小测试,130cc的盖碗,直接垂直拿着倒入公道杯的出茶汤速度到茶汤淋净是十秒左右,如果盖碗从斜到垂直倒入大概是15秒左右。

这还要看盖碗缝隙,缝隙大,出汤速度也会加快,缝隙小,出汤速度自然也就缓慢。不要小看这五六秒的差别,五六秒时间也是能够增加茶汤浓度的。

4点诀窍告诉你:为何茶馆的茶那么好喝?为什么到底?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在茶叶店泡的茶和自己在家泡的茶,哪怕是同样的茶,味道似乎都不一样。

那么,是真的不一样还是只是感觉上的不一样呢?

一、用水的差异

把用水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造成口感差异的主要原因,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道出了泡茶用水对于茶汤口味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化学上说,水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的水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纯水”,总是有着各种“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少,对于水的风味口感以及与其他物质的互动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而酸碱性其实也主要是由水中的矿物质来决定。

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度高的水烧开之后,壶底会出现一层“水垢”,就是钙和镁沉淀析出的产物。

硬度较高的水本身对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对泡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烧水使许多钙和镁沉淀了出来,也还是会有许多留在水中。所以,硬水烧开之后,钙镁离子的含量还是会比较高。泡茶的过程是把茶中的可溶性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萃取到水中的过程。茶的风味和口感就由这些萃取出来的成分决定。萃取出来的多,味道就浓郁;萃取出来的少,味道就淡薄。

茶叶店一般使用的是纯净水(非矿泉水),纯净水一般是干净的软水,有的还会带有一点点甜味,所以有利于释放茶香茶味。而一般我们在家中使用自来水,由于水源地不同,水质不同,又经过自来水厂消毒,水中会含有氯的气味,同时,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易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油”,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泡出来的茶汤品质明显下降。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细致茶味的茶客,泡茶时用纯净水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二、时间的差异

泡茶时间要根据所泡茶叶而定:红茶全发酵的茶,要快进快出,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乌龙茶前三泡要适当时间加长,等第四跑茶味出来后要缩短时间,之后如果茶味变淡再适当增加时间;普洱、黑茶等紧压茶,前几泡要先让其慢慢舒展开,泡茶时间上稍微增加,等茶叶泡开后,泡茶就要快进快出,以平衡后面茶汤的口感,不至于差别太大。

三、水温的差异

泡茶的水温会直接影响茶叶中可溶于水的物质的出汤速度。一般,在相同的冲泡条件下,水温越高,茶汤会越浓。

陆羽《诗经》中曾有描写: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水有三沸,三沸之后的水则为老水,不能再泡茶。

而且,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能小火慢煮。泡茶具体用多少度的水温?分三种情况:

1、低温泡茶,水温在80℃左右

适合低温冲泡的有:名优绿茶、黄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

2、中温泡茶,水温在90℃左右

适合中温冲泡的有:大宗绿茶、花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如茉莉花茶、夏茶或早秋茶。

3、高温泡茶,水温在95℃左右

适合高温冲泡的有:乌龙茶、普洱和一些老茶。如黑茶或重发酵的乌龙茶。

四、投茶量

由于茶类、饮茶习惯、爱好不尽相同,我们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一般而言,标准置茶量是1克茶叶搭配50毫升水。如果拿捏不好,那就要遵从一点:茶叶要盖住杯底。这样茶汤不会太浓或太淡。

但如果投茶量掌握不好,三个原则注意好:

1、茶叶品级优等着,投茶量稍微较少,反之增加。

2、投茶量多的时候,浸泡时间稍微缩短,同时增加冲泡次数。

3、投茶量少的时候,浸泡时间增长,或可减少一定的冲水量。

把握好以上这些要点,你也可以开茶馆啦!

耐泡的普洱茶,在第几泡是好喝的?


关于普洱茶,根据耐泡程度的不同,可以泡一到二十多泡不等,而每一泡茶每一人对它又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泡,“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三泡,“豆蔻梢头二月初”;第六泡,“最是橙黄橘绿时”;第九泡,“意犹未尽不思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普洱茶究竟第几泡最好喝?

那么,普洱茶到底第几泡的滋味更加迷人呢?

通常说来,普洱茶需要洗茶1—2遍,除此之外可连续冲泡8—10次,质量好一些的普洱茶能泡到15次以上甚至20多次。当然,这跟茶品质、投茶量、水温、出汤时间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那么,普洱茶各泡的口感也就会受到影响。

很多人说,第3—5泡是普洱茶口感最好的时候,毕竟1、2泡还没完全泡开,滋味没有出来,而后面几泡滋味又渐渐减淡了,这应该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然而,确切来说,只能说3—5泡各方面展现最好,却不能说是最好喝的,毕竟各人对好喝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人比较喜欢滋味浓烈一点的,那么也就是在滋味尽出这几泡的感觉较好;而有的人比较喜欢滋味稍淡的茶,那么可能六七泡以后苦涩褪去、入口清甜的感觉更加适口。

因此,普洱茶到底第几泡最好喝?

这是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的,所谓“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只能说第几泡口感表现较佳吧。

当然,不管喜欢什么口味、第几泡的普洱茶,还是希望每一个爱普洱茶的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一泡一泡喝,体会普洱茶一泡与一泡之间的变化,这样才能完整地了解一款茶,也才能更加透彻地感受一款茶。

天下茶馆在四川 四川茶馆在成都


有一种说法:“天下茶馆在四川,四川茶馆在成都。”——自从蜀中太守李冰天才地修筑都江堰后,成都平原顿成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在宁静的农耕岁月里,四川人的生存便比许多地方更容易。一旦生存容易,人性中那份对悠闲与舒适的追求便潜滋暗长,进而寻求某种形式的表达,这就使四川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茶馆无处不在,密如繁星。于是,泡茶馆便成为四川人最写意最日常的休闲生活方式。

1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黎明。时值农历岁尾,川西平原深睡在一团又黏又冷的夜雾中。如果说,作为西部重镇的成都,它那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众多的霓虹和路灯使人难以察觉新的一天是如何到来的话,那么在距它仅仅三十公里的这座小镇,隆冬的凌晨是从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开始的。

这座小镇叫彭镇,属成都市双流县辖地。窄窄的杨柳河从镇中缓缓流过,河的两岸,新旧各异、高低不齐的民居如同巨型补丁,错落在寂静的平原上。仅有的几盏路灯和绝大多数还漆黑一片的楼院,都显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破败与冷清。独有靠近杨柳河的一座青瓦立料的老房子里,此刻已经人声鼎沸,烟雾袅绕。长方形的老虎灶年代久远,上面坐着几只热气腾腾的水壶。胡乱摆放的色泽黝暗的桌子上,一只只四川人称为盖碗茶的茶碗,正散发出茶叶独有的清香。几十个操当地口音的中老年人,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有的高声聊天,说天气,说收成,说张家的狗李家的猫;有的闭目养神,似乎还没从残存的睡梦中完全清醒;有的用力吸着叶子烟,屋子里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烟味。

这是一家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茶馆,当地人称为观音阁。据老人们口耳相传,多年以前,彭镇曾遭遇过一场大火,全镇建筑几乎悉数化为焦土,独有这座建筑硕果仅存。人们坚信,那是由于观音菩萨的保佑,是故,人们把这里改造成了一座小型的观音庙。大概从民国初年起,观音庙变身茶馆,并延续至今——当上百载漫漫岁月如同杨柳河水那样静静流过,几代彭镇人就在这片肥沃的平原上,从出生到成长,从成长到衰老,从衰老到死亡。而观音阁老茶馆,既是他们短暂或漫长一生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个彭镇男人,没有到观音阁老茶馆喝过茶的,恐怕比凤毛麟角还罕见。现任茶馆老板李强说,当地老人们已经在这里喝了一辈子茶,有的老人走了,家人在出殡那天还要来给他买碗茶,送上最后一程。

一个太阳苍白无力的下午,当我赶到彭镇观音阁老茶馆时,我的眼前是一座青瓦覆顶的老房子,房前有几棵落尽了叶子的老梧桐,入其室,则地面坑洼,桌椅破旧,墙壁上,“文革”时期留下的红色标语和毛泽东画像,如同历史的胎记,依然清晰可辨。我知道,像观音阁这样的老茶馆,在四川和成都曾经并不鲜见,比如我的老家富顺县赵化镇,至少就有四五家这种风格和面目都大同小异的老茶馆。只不过,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数字时代,绝大多数老茶馆已经寿终正寝,渐渐消失殆尽。因而,观音阁老茶馆才像一具历史的活标本那样,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当我要了一碗盖碗茶坐在观音阁一角时,我发现,好几个歪戴牛仔帽、斜穿摄影背心的人正捏着单反来来回回地拍个不停。

2

有道是:“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茶馆,曾经是成都血脉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泡茶馆,则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使走遍全世界,你也难以找到第二座城市,拥有成都这么多茶馆。一个历史数据表明,早在1919年,华洋杂处的大都市上海只有茶馆164家,成都则有600家;1949年,成都人口只有60万,茶馆却多达656家,平均数百名成都人就拥有一家凌晨开门、半夜打烊的老茶馆。

作家黄裳先生年轻时曾有过蜀中之游,当他从北面的广元入川后,开始惊讶于四川茶馆之多之大:“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稀奇,上海,苏州,北平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区别。”比黄裳要长一辈的成都本土作家李劼人先生,则对民国年间成都茶馆的盛况回忆道:“茶铺……是成都城内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铺子上摆二十来张桌子;大的或在门道内,或在庙宇内,或在人家祠堂内,或在什么公所内,桌子总在四十张以上。”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成都茶馆,使得成都茶馆之多之密之深入人心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首先,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茶叶产地。唐人陆羽被视为我国茶文化研究的鼻祖,他的《茶经》是第一部论茶专著。在《茶经》中,陆羽开篇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也就是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而中国南方则是茶的发源地。至于这有些模糊的“南方”到底是指哪里?云南?两广?贵州?专家学者们经过周密的考证之后告诉我们:这个产嘉木的“南方”,这个茶的发祥之地“南方”,就是四川。此外,比陆羽还要早上好几百年的汉代文人王褒在《童约》里,留下了世界上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在这份类似于雇佣协议的应用文里,王褒规定他的家童必须完成的工作包括“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四川茶叶最辉煌的时代是唐代和宋代。鼎盛时期,川茶的年产量高达一千五百万斤,高居全国榜首。大量川茶的生产和外销,曾经是巴蜀之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从唐代开始,政府把茶叶生产和销售纳入了国家财源的重要补充渠道,建立了榷茶制度,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卖。宋代,茶叶的生产比唐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四川各地共有二十个州、军(宋代的地市一级政府)生产茶叶,其中成都府的产量居全国之首。北宋彭州知州吕陶给朝廷的一份奏章中说:茶园户人多者,年可以出产三五万斤,少者一二百斤。

得天独厚的茶叶产地,仅仅是茶馆遍及成都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则和都江堰息息相关。成都平原原本地势低洼,洪涝时有发生,人民常有化为鱼鳖之患。幸运者乃是,自从蜀守李冰天才地修筑了“低淘滩,深作堰”的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成都人的生存便比许多地方都更容易。生存一旦变得更容易,人性中那份对悠闲和舒适的追求便潜滋暗长,进而寻求某种形式的表达。因而,宁静的农耕岁月里,在四川,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茶馆无处不在,密如河汉,泡茶馆便成为成都人最写意最日常的休闲方式。这种过分的闲适和写意,甚至引来一些侧目,比如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俗谚,便表明成都是一个温柔之乡,容易让年轻人失去斗志。一首《竹枝词》更煞有介事地警告说:“锦官城东多水楼,蜀姬酒浓消客愁,醉来忘却家山道,劝群莫作锦城游。”

3

在成都,不论是街宽路阔的城区,还是竹树绕舍的村镇,茶馆都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存在。这些茶馆,高、中、低各个档次都有,它们与荡漾着民间呼吸的居民区和威严矜持的政府衙门,以及熙来攘往的商业场所相生共处,就像构成一支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必须有起承转合才能和谐动听。

新中国成立前,华阳县中兴镇的一家茶馆,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再好不过地道出了茶馆在川人生活中的地位和性质: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来,品一盏漫话古今。

众所周知,许多公众场所,都有一定的等级限制,相当于没有明文规定却又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五星级宾馆,绝少打工者问津;街头小馆子,也不是大领导出没之地。但茶馆——应该更准确地说是四川的茶馆——却是个例外:同样一座普通的茶馆,大人物可以来,小角色也可以坐,大家相安无事,各喝各的茶,各说各的话,谁也不会引以为意。这一点,黄裳先生也注意到了,他感叹道:“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

这些大大小小的茶馆,或简朴,或考究,或宽敞,或狭窄,却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四川人日常出没的重要场所。伴随着茶馆所出现的,则是包括评书、川剧等诸多艺术品种在内的娱乐文化。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在成都下辖区县的一些老茶馆里,仍有冲州撞府的艺人辗转卖艺。他们通过和茶馆分成的方式,艰难地挣得属于自己的稀饭钱。如今已经颇有名气的巴蜀笑星李伯清,当年就是在茶馆里说书从而迈出艺术生涯第一步的。

4

我的朋友何小竹写过一本关于成都茶馆的书,书的名字就叫《成都茶馆》。我还记得,我和何小竹最初的几次见面,其中有至少那么两三次,都是在一座老茶馆里不期而遇。那座老茶馆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在一个叫大慈寺的古老庙宇里。外面是肃穆的红墙和森严的大门,但只要穿过那几间面容严谨的大殿,你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春夏时分,头顶上是密密麻麻的葡萄叶,遮住了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是石头的方桌,间或还有几棵开着黄色小花的桂树。方桌四面,随意排放着最多只值十块钱一把的竹椅子,屁股刚挪上去,椅子就会吱吱呀呀地唱歌。茶是花茶,全都用流行于四川民间已经几百年的茶碗盛装,送茶的伙计一盏接一盏地甩到桌子上。茶客们就坐在随时可能飘落下一片葡萄叶、一阵蝉鸣声或是一朵鸟粪蛋的园子里,消磨着似乎永远也消磨不完的光阴。

对成都人而言,很多时候,茶馆不仅是休闲之地,更是社交场所。朋友,甚至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见面,首选一般都是茶馆。成都人似乎特别喜欢茶馆的那种喧哗与热闹——一个例证是,生意越是火爆的茶馆,它的客人往往也越多,而那些冷清的茶馆,生意会更加冷清。

让人有点搞不明白的是,到底是成都的悠闲生活催生了遍地茶馆,还是遍地茶馆催生了成都的悠闲生活?

学者王笛出版过一本通过分析成都的茶馆来剖析成都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的著作,书名就叫《茶馆》。王笛从理论的高度总结道,“当人们走出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便进入了公共领域。从‘物质’的‘公共领域’这个角度看,茶馆扮演了与欧洲咖啡馆和美国酒吧类似的角色。即使退一步,按照比较严格的哈贝马斯的概念,即把公共领域视为与国家权力对抗的一种社会和政治空间,茶馆仍然不失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领域。”

在老一辈茶客那里,作为社交场所或者说公共领域的茶馆,其例证不胜枚举。比如作家何满子就曾回忆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文人都有其特定的茶馆以供不时相聚。当时,何满子是一家杂志的编辑,约稿、取稿都和作者相约于茶馆,既省时间又省邮资,顺便还可以和作者有一番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一盏清茶,花费十分微薄,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资料表明,民国时期,成都不少茶馆都是行帮社团或袍哥组织的会所,比如安乐寺茶馆是粮油业的,下东大街的闲居茶馆是纱布业的,清和茶楼是丝绸业的,大科甲巷的观澜阁是印刷业的,提督街魏家祠茶社是皮鞋业的……

5

茶馆既然是成都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那就相当于生活为芸芸众生搭建了一座舞台,粉墨登场的便是形形色色的茶客,他们在老茶馆热气腾腾的茶水与袅袅上升的烟雾之间,演出了一幕幕人间喜剧。

这其中,喊茶钱和吃讲茶颇值一说。

先说喊茶钱。四川作家沙汀先生的名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对此有精彩的描写,虽说是小说家言,却像白描一样真实得入木三分:“新老爷一露面……茶馆里响起一片零乱的呼唤声。有照旧坐在座位上向堂倌叫喊的,有站起来叫喊的,有的一面挥着钞票一面叫喊,但是都把声音提得很高很高,深恐新老爷听不见。”“其间一个茶客,甚至于怒气冲冲地吼道:‘不准乱收钱啦!嗨,这个听到没有?……’于是立刻跑去塞一张钞票在堂倌手里。”

当某个知名人物或是有地位有身份的茶客光临茶馆,一个必然出现的场景就是众多茶客都争着替他开茶钱,但哪怕有一百个人高喊“收我的、收我的”,茶博士也只能收一份茶钱。因而,收谁的不收谁的,茶博士心里十分清楚,一则,他们大多是些善于察颜观色、深谙人情世故的人精儿;二则,他们对这些天天上门的老茶客早就知根知底。

在旧时的老茶馆里,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老板,而是茶博士。他们既有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同时几乎都有一手类似于耍杂技般的冲茶手艺。老成都车辐先生就曾经讲述过一个绰号叫周麻子的茶博士的掌故。周麻子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东城根一家叫锦春楼的茶馆的茶博士,这家茶馆在当时有极大的知名度,冯玉祥、胡愈之、巴金等闻人要客都曾光顾过。锦春茶楼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有三个轰动一时的绝活,其中第一个绝活就是周麻子的茶技:客人甫一落座点罢茶,只见周麻子右手提一把亮锃锃的紫铜茶壶,左手卡着一大摞黄铜茶船和白瓷茶碗茶盖,含笑趋身上前;茶客只听得“哗啦”一声响,一二十只黄铜茶船已经飞快地旋至各人面前;正当茶客惊异不已时,一阵“嚓嚓”声中伴着一道道白光闪过,一二十只茶碗准确地飞入茶船;茶客还没回过神来,周麻子手里那把看不出年月的紫铜茶壶缓缓一点,滚烫的开水就从茶客的脑后、肩头、耳边刷刷射出,如一道悠长的银线,从两米开外准确无误地注入茶碗,且不会有一星半点洒到茶碗之外;末了,周麻子收起茶壶趋前一步,用小指拇把散在桌上的茶盖往上轻轻一挑,只听“当当”几声,一二十只茶盖就纷纷跳起来,严丝合缝地盖在茶碗上——这种身怀绝技的茶博士,如今茶楼里长相靓丽的女服务员们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了。

再说吃讲茶。这一点,一位老成都回忆说,“到安澜吃茶的顾客大多是本街上担二分公事的有脸面的人物,因此它经常成为街坊上的议事场所。街坊邻里间有什么纠纷,总爱说,走,到安澜讲理去。遂由双方当事人出面,约请一位街坊上的头面人物担任仲裁,等茶博士把茶叶一泡起,双方当事人就分别陈述事情经过,然后由仲裁人评判是非曲直。如果哪家理亏,茶钱就由哪家开了。正所谓:一只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小说家李劼人的描述更为生动有趣:“假使你与人有了口角是非,必要分个曲直,争个面子,而又不喜欢打官司,或是作为打官司的初步,那你尽可邀约些人,自然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的对方自然也一样的……相约到茶铺来。如其有一方势力大点,一方势力弱点,这理很好评,也很好解决,大家声势汹汹地吵一阵,由所谓中间人两面敷衍一阵,再把势弱的一方说一阵,就算他们理输了,也用不着赔礼道歉,只将两方几桌或几十桌的茶钱一并开销了事。如其两方势均力敌,而都不愿认输,则中间人便也不说话,让他们吵,吵到不能下台,让他们打,打的武器,先之以茶碗,继之以板凳,必待见了血,必待惊动了街坊怕打出人命,受拖累,而后街役啦,总爷啦,保正啦,才跑了来,才恨住吃亏的一方,先赔茶铺损失。这于是堂倌便忙了,架在楼上的破板凳,也赶快偷搬下来了,藏在柜房桶里的陈年破茶碗,也赶快偷拿出来了,如数照赔。所以差不多的茶铺,很高兴常有人来评理。”

6

社交场所之外,成都茶馆也是不少人的工作场所。尽管茶馆的近亲——比如咖啡馆——在成都也渐有燎原之势,提着笔记本到咖啡馆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到茶馆工作的人并没有减少的势头。于我,我的许多文章都是在茶馆里完成的。因此,成都本土或从成都走出去的文化人,他们的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写到给他们的生活打下深重烙印的茶馆,从李劼人到巴金,从沙汀到流沙河,概莫能外。同时,茶馆也是不少人群——尤其是文化人群——定期聚会交流的类似于沙龙的首选之地。大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以流沙河先生为核心的一群文化人,就有定期假座大慈寺喝茶交流的传统。我虽未能躬逢其盛,但从参加过茶聚的一些先生的随笔里,也能窥见一斑。如前所述,在大慈寺这座唐代遗留下来的著名寺庙里,曾经有两进院落是茶园,里面树影婆娑,竹制的椅子吱吱作响,文化人们围坐院子里,头顶上是密集的树枝和葡萄藤,间或有一两声标点符号般落在谈话里的鸟语。茶香水热,正话闲话,随时可来,随时可去,真正散漫到底的自由主义。在这种亲切的气氛里,流沙河先生常为茶聚的文化人指点诗文,那种写意和闲适,恐怕是大多数城市都不具备的。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像彭镇观音阁那样的老茶馆已经日益稀少,只有在一些偏僻的乡镇,还硕果仅存地保留了那么一两家,好像是为了让年轻一代通过这些活标本,走近并想象与他们隔了光阴之河的另一种生活。

在成都,茶馆的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几年前的一个统计说,仅成都三环路之内,茶馆已有数千家之多。这些大多称作茶楼、茶府、会所的地方,它们的本质和观音阁老茶馆其实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供我们这些在尘世中行走的倦客停下来小憩片刻的驿站、码头。人们爱说成都是休闲之都,我以为,这其中,茶馆功不可没。设若成都没了茶馆,便如同北京没了皇城,三亚没了阳光,漓江没了水,它们都将不复是原来的自己。

作为一个资深茶客,数年前,我曾在一篇关于成都的随笔里深有感慨地说:“在家里泡一壶茶,那叫解渴;到茶馆要一杯茶,那才叫生活。成都人在说到茶馆时,爱用一个词,叫作泡茶馆。一杯茶,坐上那么几个时辰,这就叫泡,否则只是牛饮。从某种意义上讲,茶馆和生活都像美女,都是用来泡的。”

如果要问茶馆对成都人有何影响的话,我以为,神经般遍布全城的茶馆,使这座城市的人健谈、风趣、和善、好打交道,同时也带有程度不同的狡黠和浮夸。当然,更本质的可能是:这种缓慢的节奏,使他们对生活总是抱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通达和乐观。

7

盆地的阳光短暂而珍贵,它带着若有若无的热气,穿过古旧的门窗,落在了观音阁老茶馆略显潮湿的地面。一只花猫在阳光下打盹,几个打牌的老人突然为一手牌争执起来。坐在这样的老茶馆里,我顺理成章地想起乡贤李劼人对他那个时代的老茶馆的描述:“茶铺都不很干净,不大的黑油面红油脚的高桌子,大都有一层垢腻,桌栓上全是抱膝人踏上去的污泥,坐的是窄而轻的高脚板凳,地上千层泥高高低低,头上梁桁间,免不了既有灰尘,又有蛛网。茶碗呢,一百个之中,或许有十个是完整的,其余都是千疤万补的碎瓷。”

这样的联想让我惊讶而欣喜。

因为,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观音阁老茶馆仍然是李先生笔下的景象——简陋,破败,逼仄,却充满人世间的温情和感动:那黎明时分便已呼呼作响的老水壶和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使得茶馆外严冬的肃杀与阴冷不再咄咄逼人。当清晨的太阳斜斜地踱进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建筑,十来个老人泡在盆地难得的好阳光里,一些交头接耳,一些闭目养神,一些无声无息地玩纸牌。那一份宁静与淡然,使人心底一瞬间涌上一种莫名的感动:如果生活让我们含辛茹苦,那么,老茶馆,它让我们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抚平所有的伤口;在一碗盖碗茶的清香里,我们能从最平淡最坚硬的日子里挖掘出生活的幸福与柔软。

谁说自己泡的茶不好喝? 关键在于正确的泡茶方法


同样是茶,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别人泡的茶好看又好喝,自己泡就不是个味,不是太苦太涩,就是没香气?可小编却要说,谁说自己泡的茶不好喝?这关键在于正确的泡茶方法,这里就来说说日常泡茶中你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惑。

【水质】好水的标准:源、活、甘、清、轻。水质从好到坏,有泉水溪水、雨水雪水、江河湖水、井水、自来水之分。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污染少,从茂盛的植被、山岩断层汇集而成,经过砂石过滤,清澈晶莹,富含多种有益微量元素,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当代科学试验也证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经人工净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来水最差。但自然界的水受环境影响较大,受到污染或者水质含有硫磺,即便是泉水也当慎用。【泡茶水温】绿茶:(80-85℃)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白茶:(85-90℃)白牡丹、贡眉、银针等。黄茶:(88-93℃)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青茶:(95-98℃)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枞等。红茶:(90-95℃)正山小种、祁门红茶、金骏眉等。黑茶:(95-100℃)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花草茶:(90-100℃)玫瑰花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玫瑰茄等。【投茶方式】明代张源著《茶录》,论投茶曰:“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茶叶冲泡,根据茶叶和水的放入顺序,分为下投法、中投法、上投法。根据茶叶的老嫩、紧结程度(饼茶、散茶等)、季节,选用不同的投法可使茶叶获得最恰当的冲泡温度,茶叶越老、越紧结、季节越寒冷,越需要提高温度,茶叶放得越早,甚至需要提前烫洗茶具以提升茶具温度。也正因为温度的需求,黑茶、乌龙茶通常需要在喝之前来一两次浸润泡,即很多人眼中的“洗茶”。【茶水比例】通常为1:50的茶水比例。不过根据不同的茶,可以根据口味增减,第一次喝最好少放,先试试口感。

【冲泡时间】绿茶、白茶、黄茶、红茶因原料较嫩,内在物质浸出较快,因此两三分钟后口感会比较不错,慢一点的四分钟左右也可饮用。乌龙茶、黑茶浸润泡后,加盖泡五分钟左右口感更好。与饼茶相比,散茶更易出味。品饮时不必一次性全部喝完,剩1/3时续水,这样依旧能品到浓度适宜的茶。茶可冲几泡,不必拘泥于定式,喝到没有味道就可以倒掉了。选茶如何挑选好茶叶?五个方面来支招喝茶是很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而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茶叶,如何挑选出性价比高的茶叶,也成了一门学问。专业人士介绍,笼统地讲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1.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2.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3.色泽: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4.整碎: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5.净度: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

喝茶学茶,也是在修行自己的年华


无论何时,总是品茶的好时节。约三五好友于高楼平台上,煮一壶老茶,谈生活纷争。如果正好赶上山雨初歇,月华如昼,就趁着时光,一起喝茶学茶。

当父母都康健、自己工作顺利、时间有闲时,学会喝茶吧,老了也是一份乐趣和自在。

茶人通常明理守礼,举止得体,不卑不亢,自然就有了平和可亲、温文尔雅的气度。

一个茶人若隐若现的有一股强烈的个人气质,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埋没于人潮汹涌,因为气质的奇特,而他们有着独一无二的光。

学会喝茶,肚子里都是内容。

喝茶可以培养气质,多喝茶,多读书,多旅行,多了解新鲜事物,让自己做到说话有底气。

我坚信茶人即是年事已高,却也是温文尔雅精神矍铄。就像一本阅不尽的书,每一页都有不一样的令人信服的内容。

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喝茶,茶中有欢乐悲喜,茶中有百感交集。

品茶,不就是品人生么?

或许年轻时没有文人苏轼“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的豪迈。

不及茶圣陆羽“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神韵,未经诗圣杜甫“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的情分。

不妨借茶的苦涩褪去稚气,沉浸在茶的韵律中,也可长出一种平淡直面风雨的勇气来。

气质,是你生活的态度。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借着喝茶培育一种儒雅的气质,这二字根源不在面上,在心中。

气质源于自信,源于物质堆砌出来的心气,源于积累,源于阅历,更源于自身强大的硬实力。

岁月的洗礼让那种气度与身体共生,因为那种感觉的的确确是从一个人的身体中延展出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套用。

它是一个人内力的外漏,也许起初只是锦上添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头戏。

喝茶学茶,也是在修行自己的年华,去除年轻的浮躁,不然什么都没有做,错过了最好的年华。

《茶经》中为何没有云南茶区?


《茶经》中,为何没有云南茶区?这和当时的中国政治地理有很大关系。周及以前,没有国界,秦(公元前221)开始有国,云南以红河为界,分为滇东北,滇西南,滇东北入秦,滇西南称为滇越。

西汉(前109)汉朝授滇王尝羌以金印,治滇国于益州,管辖滇东北,当时红河以西称为哀牢。

东汉(公元37)哀牢并入益州,全云南进入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滇王雍闿孟获反叛,诸葛亮于225年5月渡泸平叛,深入不毛,平定南中,在云南置郡、置县,进行对滇西南和整个云南的实际管理。

公元572年,南朝陈国太建14年,滇西南退出云南版图,称为濮部。

隋朝云南全境脱离中国,成立多个部族各自独立的部族国群,滇东北为昆明,东爨,滇中为西爨,滇西北为白子,滇西南为濮部。

唐初(618),大唐收服了昆明、东西爨。而濮部反而分裂成金齿、茫、望、濮四部。

晚唐天宝9年(750年)乌蛮(今彝族)六诏(诏即王)之一的蒙舍诏即南诏,起兵反唐,攻陷姚州,旋即臣服土蕃(西藏),751—754年大败唐兵,将大唐逐出云南,建南诏国。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

755年安史之乱起,南诏又乘机北取嶲州(今川西南西昌),西控缅北,边界接印度,东控黔西、南取黑齿,红河中游及今泰国南奔,筑拓东城(今昆明市)以控制东南方,俨然成为大唐西南的一个大国。779年,徙都阳苴咩城(今大理),从此,云南脱离中土。尔后,南诏灭,大理国兴,直到元(1271)胡必烈以革囊渡金沙江,云南才重归中国大一统。

按上述政治地理的变迁,从秦(前221)至唐天宝年间(770)陆羽著《茶经》时的991年中,整个云南不在中国版图的时间为51年,而主产茶区滇西南则为518年。而著茶经之前,即陆羽17岁时,南诏国已脱离中国版图,自成一国。755—763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起之前一年,即754年,南诏已大胜立国。在陆羽面前的事实是云南已不在他的圣唐之内,而成了外国。

由此看来,陆羽没有写云南茶区,不是云南没有茶区,也不是陆羽的疏漏,而是时世限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