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名茶为何泯灭

发布时间 : 2021-10-29
红茶为何涩 红茶为何瘦身 名茶产地

红茶为何涩。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虎丘名茶为何泯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虎丘名茶为何泯灭”相关知识!

《虎丘名茶,为何泯灭?》一文,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刘修明研究员据其所著《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一书中的一节改写而成。《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一书,系高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第一辑将推出50种,着重记述中国古代人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婚、丧、嫁、聚等)。

《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一书,比较系统、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中国饮茶的社会史。全书从茶的分类、名茶的形成、茶具的发展、茶馆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茶艺的社会文化价值、茶与文人及茶文化的关系诸方面,从社会史的角度评述了茶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意义,有助于茶史与茶文化的进一步探讨,也有益于茶人深一层认识茶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茶与现代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

人们今天到苏州去旅游,在城西北的虎丘山茶室中,可以品饮到清醇芬香的碧螺春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虎丘山上还生产一种名茶。当时它只是一种山茶,以后才以虎丘山名命名。唐代诗人张籍(约767约830)是苏州人,曾在诗中咏道: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可见他是很喜欢喝虎丘茶的。但茶的产量很少,而且主要由附近的居住者采摘。陆羽初到江南时,可能知道这种茶但因为产量太少而未载入《茶经》。《茶经》里提到苏州产茶,主要是指洞庭山产的茶。虎丘茶由于它的品质好,加上物以稀为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响。到明代时,地理学家王士性甚至赞扬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文志绎》卷二)明代的屠隆在他写的《考[上般下木]余事》一书中也盛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看来虎丘茶的质量确是上乘的。

今天我们已不能通过品尝,知道虎丘茶的色香味,只能从史书、方志、笔记中来寻找它的韵致。顾湄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修的《虎丘山志》中具体描述虎丘茶的特点是: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花。清代的茶学家陈鉴在补注《茶经》时也记载了虎丘茶,他说虎丘茶树开的花比白蔷薇而小,茶子如小弹。当时这种茶数量已极少,他曾采了几片嫩叶,同一个要好的茶侣一起,用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可见虎丘茶叶,是黛色的,点泡的茶汤色白,味淡雅,有豆花香。从整个苏州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来说,虎丘茶应该似碧螺春茶,但外形不如碧螺春苍翠;在香味上说,碧螺春虽然吓煞人香,但它的香味不是豌花香。虎丘山不高,但四周环水,周围是广大的水乡地区。它没有太湖东西洞庭山花果烟岗香味的薰陶,却有典型的江南烟雨的滋润。

茶农都懂得,砂壤有助于茶树的生长。虎丘山上还有一块不大的却十分宜于茶树生长的砂壤。这就是位于虎丘寺之西、地名叫金粟房的坡地。这里离剑池不远,山坡平缓,又有天然泉水(第三果)的灌溉。虎丘茶不是人工栽焙的,是天生的,这是虎丘茶的一奇。二奇奇在,就是这一小块只有巴掌大,看来只有几分的地,造就了江南这一历史名茶。虎丘茶的茶香和虎丘山的美景相得盆彰,使千百年来的游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得到难得的享受。

天下越珍贵的东西越稀少,越稀少的东西也越珍贵,想占有它的人也越多。虎丘茶就在这种矛盾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艰难的生长。唐代张籍时,虎丘茶是野茶,没有多大名气,知道的人不多,张籍还能叫人家采摘。慢慢地,虎丘茶名气大了。有权有势的人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攫取它。使这片茶园从寺产、私产成为官产,并不断地转换产权。清代文人尤侗就说:虎丘之茶,名甲天下;官锁茶园,食之者寡。(《试虎丘茶》)正因为产量少,争夺者众,权势者有办法独占,平常人不易获得。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在古代社会条件下,不容易解决,这也就潜伏着它泯灭的危机。

虎丘茶在历史上的一次变故,发生的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当时的虎丘茶园归虎丘寺和尚管理,属寺产。这年有个中央大员驾临苏州城。他早闻虎丘茶大名,本人又嗜茶。于是,便利用职务的方便,叫虎丘寺和尚献茶。由于苏州本地有权势者向寺僧索茶者不止一人,加上寺曾自己饮用,就那么几十株茶树,所采茶叶有限,早就无茶可献了。中央大员不信,派人把住持和尚捉来,强行索茶,下令对老和尚用刑逼茶。但没有就是没有,造又造不出来。大员无奈,放回遍体伤痕的老和尚。老和尚被人抬回寺院,全寺僧众无不悲愤!老和尚悲愤欲绝,吊小和尚把茶树连根给刨了。清代文人文震孟曾写过一扁文章,题目就叫《剃茶说》,讽喻的就是这件事。自此以后,虎丘茶所剩无几。清代的顾湄、陈鉴见到的虎丘茶,可能已是劫后余烬了。

天时好,地利也好,只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下人和难得。茶树无罪,寺僧无罪,有罪的是官僚、有权有势者。导致虎丘茶渐趋泯灭的,是这些享有特权、掌握捉人刑人杀人之权的冠冕豺狼。稀少珍贵的虎丘茶,是大自然的恩赐和劳动人民的汗水共同创造的,但它的供给与需求,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极限,就会破坏它,甚至毁灭它。虎丘茶的泯灭,反映的就是人类社会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供求关系的法则。大官僚与寺僧的人际关系,只不过曲折而间接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和后代人可以从虎丘茶的扬名与泯灭中领悟到某些哲理。

转自《茶博览》

茶文化精选阅读

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茶诗欣赏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明·徐渭)

徐渭,明朝人,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徐渭晚年孤独一人,贫病交加。他一生嗜茶,无日不饮茶,与茶结成终身侣伴。他饮的茶多由友人馈赠供给,每得一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友人惠赠名贵虎丘茶,作者一边煎茶饮茶,一边吹着《梅花三弄》的笛曲,大有卢仝饮茶七碗、飘飘欲仙的感觉。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

徐渭的茶诗中惠谢友人赠送香茗的诗颇多。

这是一首盛赞虎丘茶的好诗。虎丘茶产于苏州虎丘山,系明代江南名茶,“最为精绝,为天下冠”。诗人得到友人惠赠的虎丘茶后,极为珍惜,以青色竹箬包装。如此上等的精品,又怎么不急着品尝呢?于是,秉烛独饮,细啜品味。一把精致的宜兴紫砂茗壶,一典古韵“梅花三弄”,冲泡的茶汤澄明芬香,清如玉壶冰一般。此刻,诗人完全沉醉在茶香之中。这种茶醉的感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有借助于这管横笛了。

乌龙茶 为何“乌龙”?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乌龙茶 为何“乌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龙茶(oolongtea),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品种较多,铁观音和大红袍都属于乌龙茶。在福建方言中,“乌龙”的意思是“糊里糊涂”。所以,足球比赛中,把球踢进自家球门也叫“乌龙球”。为什么把一种很好喝的茶,称为“糊里糊涂”的茶?这源于当地一个传说。

传说,当年有一位茶农在山上采完茶青后,将茶青鲜叶放在竹篓里,然后背下山。山路崎岖,在下山的过程中,竹篓里的鲜叶随着人体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茶青鲜叶经过碰撞后,产生了花一样的清香。茶农将这个偶然的发现,用于茶叶加工,竟然形成了后来的一种特殊的“摇青”工艺。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茶农无法解释这种神秘现象,于是,将这种茶称为“乌龙茶”,就是“糊里糊涂的茶”,乌龙茶也就成了这类茶的通俗名称。

传说归传说,一种茶类的加工工艺是经过无数次摸索、实验、改进的结果。不过,这个故事倒是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也理解了铁观音、大红袍的香气是来自“摇青”这道关键的工序。

古时茶农觉得糊里糊涂的“摇青”工艺,现代科学给出了清晰的解释。一般,茶农制茶时,将晒青(就是晾鲜叶)摇青交替进行,多为三晾三摇,也有六晾六摇。摇青是使茶青叶缘相互碰撞,导致叶缘破碎,叶子中的茶多酚少量发生氧化,转化为茶红素,这就形成了“绿叶红镶边”这个乌龙茶最显著的特征。另外,摇青也是茶的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经过摇青,茶青叶中内含的物质成分,由5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从而产生了花香、果香等类型的香气。

关于本文《乌龙茶 为何“乌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名茶趣说


四明十二雷是浙江的一种名茶。南宋时期这种茶就被列为贡茶,后来原因不明地消失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了生产。这种四明十二雷茶主要产于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北麓、河姆渡南面的三女山、虹岭一带。

这个古怪的茶名源于一个奇妙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河姆渡南面四山岭地带的小村里,住着一家山民,除老夫妻之外,还有三个挨肩的女儿。一家五口,依靠种茶、炒茶为生,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一年夏天,三个姑娘到山里去寻找新的茶树,以便扩大茶园的品种。此行她们在山里找到两三种新茶树。在下山途中,她们发现了一个山泉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而且四处静悄悄的,杳无人迹,于是在这里玩耍、洗浴。不料,正当她们玩得高兴的时候,风云突变,黑云滚滚而来,霎时间雷电交加,暴雨如注。三个姑娘不幸被十二声炸雷击中,沉人池塘底部,再也没有浮上来。第二天天亮以后,人们突然发现在山泉边出现了三座相依相连的俏丽山峰,远眺犹如三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山上还长有一种茶树。后来当地人就将这三座突然拔地而起的山峰叫做三女山。由于三女山位于四明山山脉,又加上是由十二声炸雷而形成的三女山,所以就将山上产的茶叶叫做四明十二雷茶。这种茶外形挺直而纤秀,如同松针,色泽淡绿,炒制后茶香如同兰花,茶汤橙黄透明,甘醇可口,香气久久不散。

清代名茶


在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产生了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茶叶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国至今还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产品统称奇种,是有名的乌龙茶。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

徽州松罗

又名琅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属细嫩绿茶。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属扁形炒青绿茶。

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有普洱散茶与团茶、饼茶等,前者居绿茶,后者属后发酵黑茶。

闽红工夫红茶

产于福建省。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一带,属工夫红茶。

婺源绿茶

产于江西婺源,属炒青眉茶。

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石亭豆绿

产于福建南安石亭,属炒青细嫩绿茶。

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属细嫩绿茶。

涌溪火青

产于安徽泾县,属圆螺形细嫩绿茶。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属单片形细嫩绿茶。

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属细嫩绿茶。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紫阳毛尖

产于陕西紫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舒城兰花

产于安徽舒城,属舒展芽叶型细嫩绿茶。

老竹大方

产于安徽歙县,属扁芽形炒青细嫩绿茶。

泉岗辉白

产于浙江嵊县,属圆形炒青细嫩绿茶。

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属细嫩绿茶。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属针形黄芽茶。

安溪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一带,属著名乌龙茶。

苍梧六堡茶

产于广酉苍梧六堡乡,属著名黑茶。

屯溪绿茶

产于安徽休宁一带,属优质炒青眉茶。

桂平西山茶

产于广西桂平西山,属细嫩绿茶。

南山白毛茶

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思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属细嫩蒸青绿茶。

天尖

产于湖南安化,属细嫩芽茶。

政和白毫银针

产于福建政和,属白芽茶。

凤凰水仙

产于广东潮安,属乌龙茶。

闽北水仙

产于福建建阳和建瓯,属乌龙茶。

鹿苑茶

产于湖北远安,属细嫩黄茶。

青城山茶

沙坪条

以上产于四川灌县,属细嫩绿茶。

名山茶

雾钟茶

以上又名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名山,属细嫩绿茶。

蛾眉白芽茶

产于四川娥眉山,属细嫩绿茶。

务川高树茶

产于贵州铜仁,属细嫩绿茶。

贵定云雾茶

产于贵州贵定,属细嫩绿茶。

湄潭眉尖茶

产于贵州湄潭,属细嫩绿茶。

严州苞茶

产于浙江建德,属细嫩绿茶。

莫干黄芽

产于浙江余杭,属细嫩绿茶。

富田岩顶

产于浙江富阳,属细嫩绿茶。

九曲红梅

产于浙江杭州,属细嫩工夫红茶。

温州黄汤

产于浙江温州平阳,属黄茶。

禅茶为何一味?


禅茶为何一味?

去年的元旦我是在广西南宁的一处寺庙中度过的。我去寺庙的主因不是因为要学习佛法,而是去考察当地一家茶行所热销的一款“禅茶”的基地和制作环境。通过参观考察,我发现原本一款出自寺庙周边普通环境中生产出来的茶叶,却只是因为标上了“禅茶”的字样就立马价格飙升了数倍,并且还有点供不应求。这种利用禅茶概念来抬高茶叶售价的行为触动了我对茶叶合理售价的思考,也促使我对茶企合理利润、消费者需求满足和企业良性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禅,是佛教“禅宗”修行的法门,也是哲学“智慧”一词泛化的表述。古时候的中国寺庙都主张一种自食其力的修行态度,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寺庙大多都有种茶、制茶的习惯,除了寺庙自用以外也对外进行一些布施。这些高山古寺独特环境孕育出的茶叶加上和尚高超的制茶技术,品质比普通农家制作的茶叶要好很多,所以人们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寺庙生产的茶叶品质好的认知。

茶叶中富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长期素食的和尚在饮茶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茶叶的营养补充。除了营养价值以外,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还具有醒脑、提神的功效,用茶叶饮料来补充营养的同时还可以消除困乏,这也是茶叶成为和尚“伴手礼”去布施信众的一个缘由。茶叶茶叶的内在物质在反复冲泡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导致人们在饮茶过程中会得到不同的味觉感受。再结合泡茶时茶叶在泡茶器皿中的沉、浮、翻、滚,把泡茶、品茶、观茶和人生境况进行比拟,于是“禅茶”的概念就逐渐形成了。“禅茶”在味觉感受里,在哲理提炼中,再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润泽,于是在消费者眼里“禅茶”便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境界。

无论是“禅”、“禅茶”或者饮茶过程中的“禅修”,其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企业需要追求利润,但是不能获取不当的利益,更不能利用消费者的“盲区”去赚取不义之财。

企业通过什么来实现利润?当然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消费者愿意为需求满足而支付报酬的时候自然就赚取了利益。传统商业通过制造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现代商业则是通过引导消费者需求满足来实现价值交换。相比之下,现代的商业理念显得更科学合理,也更具有发展空间。企业要取得良性健康的发展显然需要遵循现代的商业逻辑和理念,如果还在盗用一些所谓传统文化的概念去“忽悠”消费者,明显是不符合“禅”的标准的,更不能达到“禅茶”所代表的人生境界。

但愿中国的茶叶企业真正能做到“禅茶一味”,把茶叶做成智慧物质的代表。

安溪名茶黄金桂


原产于安溪县罗岩。无性系品种。黄旦的由来有两种传说:其一,相传,清咸丰古年(1860)安溪罗岩灶坑村(今虎邱乡美庄村),有个青年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女子王淡为妻。当地风俗,结婚一个月,新娘回娘家对月换花,返回婆家时,新娘带回的礼物中要有一种东西带青(即植物幼苗),以象征世代相传,子孙兴旺。王氏带青之物,即为两株小茶苗,种在祖祠旁园地里。经夫妻双双培育,长得枝繁叶茂。采制成茶,色如黄金,奇香似桂,左邻右舍争相品尝,啧啧称赞,特以王淡名字谐音命名为黄旦。后来,茶商林金泰将黄旦运销东南亚各国,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高黄旦的身价,并根据黄旦的特征,取名黄旦。

其二,十九世纪中叶,安溪罗岩村茶农魏珍,外出路过北溪天边岭,见一株茶树呈金黄色,因好奇心驱使而将它移植家中盆里。后经压枝繁殖,精心培育,茁壮成长。采制成茶,冲泡之时,未揭杯盖,茶香扑鼻;揭开杯盖,芬芳迷人,因而传扬。后人根据其叶色、汤色特征,取名黄旦。

黄旦植株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节间较短;叶片较薄,叶面略卷,叶齿深而较锐,叶色黄绿具光泽,发芽率高;能开花,结实少。一年生长期8个月。适应性广,抗病虫能力较强,单产较高。适制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制乌龙茶,香奇味佳,水色金黄,叶底黄亮,独具一格。

名茶与茶名


名茶,是指那些既有突出的外形特征,又独具风格和内质,而且是名闻遐迩的茶叶。

在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但无茶名。到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把茶分为上、次、下、又下四个等级,当时仍无茶名。几十年后,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并列举了方山之露芽、西山之白露等14种名茶与茶名。从此,名茶与美丽的茶名交相辉映,在民间广泛流传。

一般名茶大都有文雅、贴切的名字。而这名字,往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名茶的特色。使人听此名,便想及此茶;饮此茶,观此茶,再回味此茶名,如此往回萦绕,给人以美的享受。

名茶,多以产地命名。如唐朝名茶顾渚紫笋,就是以浙江湖州长兴县西北的顾渚山而定名。又如西湖龙井,产于人间天堂西湖四周的滴翠群峰,起伏山峦之中,尤以湖西龙井山狮子峰下落晖坞的龙井泉前后所产茶为群茶之首而得名。

名茶,有的以其色而定名。如祁红,是产于安徽祁门县的传统工夫茶中的名品,以其汤色红艳明亮,浸叶红匀而称誉。又如安徽历史名茶敬亭绿雪,芽叶色绿,白毫似雪,开泡后嫩芽成朵,形如雀舌,香似兰花,汤清色绿,犹似绿雪飘浮而成名。

名茶,有的以其形状而得名。如洞庭碧螺春茶,色如凝碧、卷曲如螺、蒙披白毛、附叶成朵、抚然爱态、未呼已出。

名茶,有的以民间传说而命名。如驰名海内外的乌龙极品铁观音,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安溪地区一位魏姓茶农,家中供奉一尊观音佛像,每日清晨都要供三杯香茶于观音前,以示虔诚。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一天做梦,梦见观音赐给他一株茶树,枝壮叶茂,活像一把撑开的凉伞,叶片滴翠、叶缘镶金、形如锯齿、幽香袭人。茶农大喜而醒,见屋外果然有如此一棵茶树,精摘细制,成品叶质厚实,颜色似铁,又为观音所赐,遂名铁观音。

此外,也有以香气定名的。如舒城兰花,此茶其外形如初绽兰花,且还有一股持久的天然兰花香味。还有以人命名的,如以僧人比丘大方创始于皖南徽州古歙县老竹岭的老竹大方茶。再有以其味定名的,如福建南安的石亭豆绿,以特殊的绿豆味风行南洋各地。

当然,要确切完整地给名茶赋予名正其实的名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相传碧螺春茶初创之时,因其香气浓郁袭人,被世人称为吓煞人香茶。吓煞人是吴语方言,突出对事物惊奇性的惊叹口语。吓煞人香茶,正是茶农对该茶的高度评价。虽无不可,但终归欠雅。清帝康熙下江南,一啜称绝,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这一改名,不仅仅指出该茶产于太湖洞庭山,还囊括了此茶芽叶柔嫩绿翠,汤色似碧玉,条形卷曲成螺状,宛如江南水中细碧,并且以一春字,含蓄地表明这是摘自早春的嫩茶。如此一箭数雕,充满诗情画意的命名,让人把玩得不忍释手,实为难得!

唐代名茶汇总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渚紫笋顾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真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万县)

楠木茶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凛茶最著名,其次还有间林茶。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燕青散茶,仙人掌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部(现陕西安康、汉阴)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泰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天目山茶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杭)

歙州茶产于歙州举源(现江西婺源)

仙茗越州余姚瀑布泉岭(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麦颗、蝉翼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粮江灌县一带),属著名的蒸青散茶

邛州茶邛州的临邛、临溪、思安等地(现四川温江地区)。出产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散茶

沪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沪州纳溪(现四川宜宾沪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汉州广汉(现四川绵竹)

界桥茶袁州(现江西宜春)

茶岭茶茈州(现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省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建省南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