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龙井茶历史及其采制过程

发布时间 : 2021-11-01
冲泡龙井茶的过程 话说茶文化

冲泡龙井茶的过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话说龙井茶历史及其采制过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茶经》,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有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为凭,诗云: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其种、采、抄、品都有一番讲究。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不然的话,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除了春茶,另外夏秋两季的茶,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春茶共分四挡,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称明前茶,其茶嫩芽初迸,如同莲心,就称之为莲心,这是珍品中的绝品。制作莲心,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当地人称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谷雨前采二春茶,又称雨前茶,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其形似旗,茶芽捎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这时茶芽旁一有附叶两瓣,形似雀舌,所以也以雀舌相称。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所以茶农也称之为梗片,这种茶过去是茶农后代练技术用的。

制作绿茶一般都有采、晾、揉、抄、装这几道工艺,而龙井茶却有自己的讲究。首先是采摘茶叶不能掐,可能用拔更恰当一点,据说原先进贡皇上的茶叶,是茶乡姑娘用双唇采下来的,而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其次是晾,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也就是通过堆晾,褪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揉也叫揉捻,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但龙井茶的制作却在文火铁锅的条件下,把揉和抄两道工艺合二为一了。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即将抄分解成抄--晾--抄--晾--抄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在完成了几近繁琐的制作过程之后,扁平、光滑、翠绿、整齐就成了龙井茶的经典造型。

说起品茶就复杂了,光茶水、茶具、茶汤、茶式、茶人、茶境就说不胜说。简而言之吧,人间至味是清淡,明前茶最好用100度以下90度以上的水冲泡,杯子最好用透明玻璃杯,先倒水,后放茶叶,待茶叶充分舒展并沉入杯底后,就可以品尝了。其过程一是看,看茶叶泡前和泡后的形状是否符合茶形的规范;二是闻,闻茶叶泡前泡后的清香,以没有烟火气为上;三是品,一口茶分三次咽下,其中第三次最好漱口后再咽,以清气上升,唇齿留香为佳。

龙井茶历来以狮、龙、云、虎为上品,狮为狮峰;龙为龙井;云为云栖;虎为虎跑。此四处凡采用手工制作的龙井茶定名为西湖龙井;出此范围且在杭州辖区之内所产的龙井茶,定名为杭州龙井;超越杭州且在浙江省范围内所产的龙井茶,定名为浙江龙井;同理,浙江以外地区,凡采用龙井茶制作工艺且茶形扁平的都可定冠为龙井茶,比如四川龙井,江苏龙井等等。

据说当年《昭明文选》的主编昭明太子就是隐居在天目山腰的太子庵里,外靠山泉水洗眸,内服茶汤疗目,治愈了眼疾。如此看来,长饮青茶有清火明目的效果,但愿天下人都能常饮青茶,祝愿天下人都有一双明明亮的眼睛。

茶文化精选阅读

紧压茶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紧压茶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压成方砖状或块状,为了防止途中变质,一般紧压茶都是用红茶或黑茶制作。紧压茶一般都是销往蒙藏地区,这些地区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居无定所,因此青睐容易携带的紧压茶。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紧压茶加工中的蒸压方法与我国古代蒸青饼茶的做法相似。

紧压茶生产历史悠久,大约于11世纪前后,四川的茶商即将绿毛茶蒸压成饼,运销西北等地。到十九世纪末期,湖南的黑砖茶、湖北的青砖茶相继问世。紧压茶独具的品质特性是,除了它具有较强的消食却腻,适应各地少数民族特殊的烹饮方法之外,是它具有较强的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由于过去产茶区大多交通不便,运输茶叶是靠肩挑、马驮,在长途运输中极易吸收水分,而紧压茶类经过压制后,比较紧密结实,增强了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而有些紧制茶在较长时间的贮存中,由于水分和湿度的作用,还能增进茶味的醇厚。

所以直到如今,以各种茶类加工制作的压缩茶,不仅在国内是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要量多,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售量。

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西湖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西湖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西湖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西湖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西湖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西湖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西湖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西湖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茶叶的历史及其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着。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

西湖,居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作歌》。

西湖向以;狮、龙、云、虎、梅;排列品第,以西湖为最。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芽,称为明前。炒一斤明前需七八万芽头,属之极品。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

过去,都采用七星柴灶炒制,掌火十分讲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电锅,既清洁卫生,又容易控制锅温,保证叶质量。炒制时,分;青锅;、;烩祸;两个工序,炒制手法很复杂,一般有抖、带、甩、挺、拓、扣、抓、压、磨、挤等十大手法,炒制时,依鲜叶质量高低和锅中坯的成型程度,不时地改换手法,因势利炒而成。

历史回眸 话说旧上海五大茶馆


解放前,上海的茶楼、茶馆数量众多,一般大者称楼,小者称馆,统称茶馆。即使在上海沦陷期间,市区也有800余家茶馆,到了1949年,市区竟然有1200余家茶馆,那时上海市区人口才400万。

老上海的茶楼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它既不同于旧时八旗子弟云集、政客官僚频现的京城茶馆,也不同于男女老少、家属亲朋聚会的闽粤茶楼,它是随着上海的工商业发展而兴旺的商业气氛浓郁的社交场所,它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新兴过程中独具功能,市中心的大型茶楼大多成为商贾聚集洽谈生意的会所,是上海历史的一个窗口。

在现黄浦区范围内,那时有五大茶馆,分别是南京东路的仝羽春茶楼和一乐天茶楼、九江路的乐园茶楼、福州路的长乐茶楼和青莲阁茶楼。其中,仝羽春茶楼和一乐天茶楼分别地处南京东路福建中路口和浙江中路口,即现今世纪广场的东西两角,互成犄角之势。其中,历史最长的是建于1917年的一乐天茶楼和青莲阁茶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规模最大的要数仝羽春茶楼。仝羽春茶楼由浙江人马文林1941年所建。此外,较大的茶楼还有豫园的春风得意楼茶楼和湖心亭茶楼等。

五大茶馆的茶客,在商务活动中自成体系,各茶楼内逐渐设立各具特色的同业茶会。据史料所载,仝羽春茶楼中,设了电料、五金、烟叶、旧货等同业公会茶会。一乐天茶楼中,设了营造、绸缎、棉麻、五金、机电、电料、建筑等同业公会茶会。乐园茶楼中,设了花布、纸盒、钟表、地产等同业公会茶会。青莲阁茶楼中,设了建筑、麻袋、米、服装、颜料等同业公会茶会。长乐茶楼中,设了钢笔、呢绒、服装、沙石、铅皮等同业公会茶会。这些同业公会包容了上海很大一部分工商行业,所以,老上海的大茶楼实际上成了交易的场所,是老上海经济发展的温床和见证。

五大茶馆的设备在当时也算比较考究,都有50张以上八仙桌,配以太师椅和靠背椅,且大多是红木桌椅。仝羽春茶楼在南京东路543号的二楼,老大房对面,在南京东路和福建中路分设两个门口进出,二楼临街处有回廊环绕,店堂和回廊间装有花格屏门,可以闹中取静。在茶楼大堂摆放了74张红木八仙桌,每桌四座。每天有数以百计的老板聚集在此,和生意对手泡上一壶茶,有时还摆上一盘棋,在看似平静的饮茶聊天中进行着博弈。茶楼内也偶有市民摇会集资活动,也有帮会间调解纠纷的吃讲茶。

沏茶品茗谈生意,一杯清茶解纷争,市场经济多么期望如此儒雅之风。解放后,随着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茶会消失,上海的茶楼大多在1958年前关门歇业,结束了一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唯有豫园荷花池中央的湖心亭茶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功能的缘故,继续着茶楼的历史。

中秋话说茶月饼


中秋佳节,天高气爽,月儿圆圆。每逢这一天,人们赏圆月,品月饼,庆团圆。今天我们谈的不是一般的月饼,而是国饮——茶,与传统食品——饼的结合,这就是茶月饼。

关于饼,早在汉代就已有之。据《太平御览》载:有一种称胡饼,大概类似现在的芝麻烧饼吧。还有一种叫髓饼,就是葱油花卷。另有豆饼,就是豆沙馅饼。再有肉饼,顾名思义,是肉馅饼。月饼出现在宋代,北宋时期的中秋节吃象征圆月的圆饼,里面含糖浆,称“糖饼”,还有称“麦饼”。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区,中秋之夜仍有“烙团圆”的食俗,即烙配以糖及果仁等的圆饼。到南宋,糖饼发展成含有馅心的圆饼,因形似月亮之圆,人们称“月饼”。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月饼成了人们中秋佳节的传统佳点,“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礼物,十五夜,以祭月檐前”。

茶人肴馔食用自古有之。《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意思是说齐景公(公元前547年)时,人们吃脱壳的粟饭,加以禽蛋,掺以茶叶作蔬菜食用。东汉《食忌》中也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三国时的《广雅》电记载着当时人们用茶煮粥吃,用今天的话来说即“茗粥”。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需要,出现了技艺精湛,风味独特的茶菜肴,成为我国菜系中一枝奇葩。人们据绿、红、青(乌龙)、黄、白、黑等六大茶类,结合菜肴本身特性,巧妙地将茶有机地融进菜肴,如脍炙人口的“龙井虾仁”、“铁观音炖鸭”、“茉莉鱿鱼”“红茶凤爪”等。还有在蒸米饭时加入绿茶,茶饭更有异香。茶入菜,茶入馔,以茶的独特香馨进一步丰富了肴馔的色、香、味。

茶与饼的结合是饮料与食用的发展。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世界茶王”的李瑞河凭着对茶的迷恋和执著,对提升荼的国际地位和弘扬茶文化不遗余力,继在台湾建立陆羽茶艺文化中心,在国内投资建茶博物院后,又将国饮——茶,与传统食品——饼融合,试制成功天福茶月饼,使之更具健康,更具时尚,更有节日之创意。茶月饼品种丰富,全部以正宗的茶籽抽配制,能提高月饼皮面筋的亲和力,增加防腐变质能力而疏松芳香,并以渗透馅心去油添香。

绿茶金桔月饼,以蒸青绿茶配低糖莲蓉和蜜制金桔,先用蒸气将茶叶蒸软,而后揉捻、干燥而成,香气清新,有丰富的维他命C,既有绿茶香郁,又有桔香甘醇。红茶荔枝月饼,馅心以优质红茶配以荔枝肉和冬蓉酱,口感既有荔枝的果肉鲜嫩,又有红茶浓郁香气,齿颊留香,回味隽永。铁观音蜜柚椰果月饼,馅心以上好铁观音茶,配以蜜柚、椰果制成,铁观音的“观音韵”香爽甘鲜,与柚椰果香融合,一经品尝,辄难释手。普洱茶素卤肉月饼,馅心以上等普洱茶与素卤肉和咸香蛋黄而配制,口感咸香爽口,普洱浓郁陈香更是沁人心脾。

中秋月夜,圆月悬空,一家人团聚,一壶香茗,一盘茶月饼,举杯奉茶邀明月,手持茶月饼,对月诉衷情。圆圆的茶月饼,蕴团圆,含和睦,溢清馨,寄情人之和谐,寄情人间至美。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


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隋唐医家杨上善总结了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据周绍良、赵超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杨上善墓志可知,杨上善生于隋代(589年),卒于初唐(681年),享年93岁。曾治愈武则天幼时顽疾,系统总结了宫廷牡丹花的饮用方法,创制了牡丹全花茶,开皇十九年(599年),11岁,出家为道士。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72岁之前不久,受诏入朝,除弘文馆直学士。龙朔元年(661年)73岁,又除沛王文学,同年迁左武卫长史。麟德二年(665年)77岁,迁左卫长史。上元二年(675年)87岁,迁太子文学。仪风元年至调露元年(676—679年)间90岁前后,先后迁太子司议郎、太子洗马。调露二年(680年)92岁,归老于家。永隆二年(681年)93岁,卒于里第。

现代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下关沱茶的文化及其历史


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香港惜壶茶舍有限公司负责人,以研究下关沱茶而出名的何景成先生,今天光临位于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下关沦茶专卖店,与下关代理林老板、林太太以及茶点西西网高先生一起畅谈普洱茶。

普洱茶的年代辨识,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在,不少茶人都能够将勐海厂的产品年代断得十分清楚,以大体每两三年为一个阶段将茶品进行归纳,而下关茶厂的早期产品断代,还相对困难。

国营二级厂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4月30日正式走进历史,下关茶厂国营时代正式结束。何景成先生历经十余年的奔波与资料收集,与下关茶厂签订合约,共同制作完成,具历史代表性意义的沱茶复刻套装版本,以及复刻版专辑图鉴,内容涵盖下关茶厂五十几年来,具有代表性茶品历史背景与包装规格介绍,成为下关茶厂民营前最有纪念价值的产品。下关沱茶复刻套装版共分四部份,共有28颗下关茶厂历年来(1951~2003)所生产之具代表性沱茶包装,以原木锦盒精装。另附赠28颗下关沱茶图谱,及下关沱茶复刻版专书,2003年其著作《下关沱茶复刻版图录》已经将下关茶厂各款包装纸张的使用年代精确考证出来。第一次将沱茶历史,沱茶文化系统介绍给世人,推动了沱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下关沱茶的兴起,相信假以时日,普洱茶的年代鉴别,不会再如今日市场这般混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