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叶产地分布

发布时间 : 2021-12-02
昔归茶产地分布 中国的胎菊茶产地 中国的茶叶

昔归茶产地分布。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的茶叶产地分布”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种植茶树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近年来市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茶园面积正逐渐增加。我国茶区辽阔,目前有20余个省、地区产茶,根据茶树的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地域、气候等奖我国茶区分为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产茶区。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中国最古老的茶树即位于此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茶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等。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主要盛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

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是我国茶叶主要产区。主要盛产绿茶、红茶、黑车、花茶等等。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山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是我国最北端的茶区。主要盛产绿茶、红茶等。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有机茶产地分布


有机茶是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审查、颁发证书的茶叶。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月,全国共有500多家生产企业进行了有机茶认证,获得认证的500多家有机茶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其中以浙江省数量最多,占1/3,其次是云南和江苏,接着是湖北、福建、安徽;第2至第6位之间的差距很小,其所占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其中浙江省无论是有机茶面积还是产量都大幅领先其他省份,居第1位,分别占29.20%和36.87%。在认证面积上,四川、云南、贵州和安徽进入了前5位;在产量上,云南、四川、安徽、福建、湖北进入前6位。

福建安溪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全省国优良种19个,省优良种13个,堪称全国乌龙茶品种资源库。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95%以上,为有机名优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07年,福建茶园面积约255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很多茶园处于山区和半山区,远离工业污染,为发展有机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省已有23家企业,36个茶叶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证茶园面积达l万hm2,这些茶园及产品能较快地转换为有机茶生产。福建茶叶出口量在全国所占位次排名第二,乌龙茶、花茶、白茶等特种茶生产占全国特种茶生产的90%,特种茶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福建发展有机茶把发展名优茶与有机茶结合起来,大力开发有机名优茶、有机特种茶。实施品牌战略,发挥福建的地方优势。

云南普洱

云南省茶叶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但综合效益不高。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利用绿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等,促进茶叶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换代升级的发展思路成为各主产茶区的选择。云南省政府决定在绿春、思茅、澜沧等12个主产茶县建设2万亩有机茶示范园,并通过示范园辐射带动15.7万亩无公害茶基地建设。政府的引导,迅速掀起的绿色浪潮,促使各地加快了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建设步伐。示范县在有机茶建设中,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龙头企业统一育苗、统一技术规程,带动农户按有机茶生产要求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一年间建成有机茶园2万多亩,大大提升了云南省茶园的档次。这标志着云南省茶叶生产向优质无公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云南省的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10余万亩,产量约5200多吨。

浙江武义

浙江省无论是有机茶面积还是产量都大幅领先其他省份,一枝独秀,与浙江省政府实施有机茶工程推进工作分不开。早在2000年,浙江省农业厅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趋势,组织实施全省有机茶工程,为此浙江省有机茶产业发展迅速,浙江省有机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省茶叶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促进效应。一是促进了茶叶产业结构向绿色、有机方向调整;二是提高了广大茶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三是提高了茶叶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四是促进了名优茶的发展,达到量减值增。浙江省武义县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近10万亩,是浙江省产茶重点县和全省实施有机茶工程的试点县之一,成为全国有机茶开发最早、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县,获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

贵州风冈

贵州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宜茶面积大,生态环境良好,工业污染小,是发展绿色、生态、安全、健康茶的天然理想区域。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达12万亩、6万亩和7.3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贵州茶叶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振兴黔茶,恰适其时,进一步发挥茶产业优势和潜力,着力打造500万亩生态茶园,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凤冈县是贵州省十大产茶重点县,产茶历史悠久,目前发展茶叶生产的定位放在大力发展富锌富硒有机名优茶上,计划201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5万亩,因此凤冈县被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荣誉称号。

四川马边

四川省的有机茶在2001年开始获得认证,目前有机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6家,有机茶基地面积超过1.8万亩,年产量约1200吨,市场售价高出同等级茶叶50%以上。马边彝族自治县素有茶叶之乡之美誉,是四川省农业厅命名的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又是四川省南茶工程重点县,茶叶是该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地处该县袁家溪乡境内面积达3268亩的森业雪茶场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成为全国一次性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基地。近年来,该县农业部门认真按照有机茶园转换认证的技术质量要求,大力实施传统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工作,使有机茶园面积达到不断扩大。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17万亩,其中有机茶园2万多亩,投产7.8万亩,茶叶总产量3067吨,总产值达1.1亿元,成为四川有机茶第一县。

湖南石门

湖南目前有茶园面积近140万亩,茶叶产量超过8万吨,茶行业总产值30亿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四位;出口茶叶2.5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二位;边销茶产销占全国50%,居全国第一。在湖南有机茶开发面积已达8万亩以上,年产茶5000吨,其中,有21个茶场获得有机茶场证书,认证面积2万亩以上。有机茶打破了欧盟的绿色壁垒,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湖南茶叶出口欧盟市场总量也是全国第一。湖南茶叶总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省建立了12个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5810亩,出口创汇450万美元。截止2006年,湖南石门县已有8家茶场先后获得有机茶认证,认证总面积达到1.1万亩,转换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湖南省有机茶认证面积最大的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有机茶第一县。

湖北鹤峰

截止2008年,湖北省茶园总面积18.44万hm2,茶叶产量13万吨,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出口2046吨,出口额946万美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位列第四位,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全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全省达到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园12.87万hm2,其中经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3.66万hm2。全省已有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鹤峰是湖北省茶叶大县之一,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创建县之一,2003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先进县,5月又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之一。到2004年10月,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年产量12.8万担,年产值1.2亿元。

安徽休宁

安徽是全国茶叶主产省之一,已形成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两大茶区,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明显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和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培育知名品牌。目前全省已发展有机茶园5万多亩。其中休宁有机茶取得了很大成绩,2008年休宁有机茶出口700吨,占安徽省出口总量的80%,占全国的20%。2009年力争出口有机茶1000吨,比上年增长30%,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有机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7年,全县实现茶叶产值1.8亿元,其中名优有机茶的比例高达67%。有机茶的迅猛扩张带动了传统茶叶的长足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9.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400多吨。全县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3家获得自营出口权,3家跻身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进入黄山市百强企业,并有1家进入全省出口创汇50强。

唐代茶叶分布产区


唐代茶业的兴起,如杨华《膳夫经手录》所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所记唐代茶业的发展,有的是亲目所睹,有的是距之不远的事情,因此内容是较为可靠的。这也即是说,根据《封氏闻见记》的记载,所谓茶兴于唐,具体来说是兴盛于唐代中期。这一点,也和《全唐诗》、《全唐文》等唐代各种史籍的记述相一致。在初唐的文献中,很少有茶和茶事的记载;至唐代中期和晚期以后,对茶的论述和吟哦,就骤然增多了起来。那么,唐代中期茶业是怎样发展起来,又发展到怎样程度呢?先说茶叶产地。唐代以前,我国到底有多少州郡产茶,是无从查考的。直至陆羽《茶经》中,才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八之出载:

山南: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

淮南: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

浙西: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

剑南: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沪州,眉州,汉州;

浙东:越州,明州,婺州,台州;

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茶经》中上列的这些地名,不少人把它们概之为八道四十三州。其实,四十三州是对的,而把州之前所列的山南、淮南、浙西等说成是八道,就未必妥当了。

因为,这八地在唐时虽然确曾作过道名,但是,它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建制和同样的性质。如八地中,山南、淮南、剑南、江南、岭南,是唐贞观时划分的全国十道中的五个道;而黔中,是开元时从江南道中分出的新道;至于浙东、浙西,历史上虽也一度称过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但实际上是后来江南东道所属的两个观察使理所。不仅这八地设道和称道的时间不同和或有矛盾,其下面所列的州名,与当时的行政建制也不完全吻合。如建州、衡州,历来属于江南道,但在《茶经》中,却把建州划入了岭南,把衡州归入了山南的范围。众所周知,陆羽一生著述很多,他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茶叶专家,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写过多种山志、地志和图经一类的地理论著,以陆羽的地理知识;他要按行政建制的道州隶属关系来写,是决不会出现如上混乱情况的。所以,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州之前的地名,不是指道,而是指茶叶产区,是陆羽最早提出或划分的我国八大茶区。

这里还要附带指出一点,在我国有些论著中,不但有把《茶经》八之出的地名,称之为八道四十三州者,甚至还有根据这些道、州的行政建制,把它们所辖的州、县悉数都算作产茶地域,错误地提出唐代产茶有多少州、多少县。很明显,陆羽提出的茶叶产地,是其在评定各地茶叶品质时所列出的典型和代表,而不是全部茶叶产地。如巴蜀,其时产茶就遍及各地,而《茶经》所列,仅剑南八州。第二,在所谓八道和四十三州中,也不是每一个道的各州、每一个州的各县全都产茶。如斯西的苏州届县很多,但唐时真正产茶的,只现在的吴县一地。其三,唐代的地方行政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时有所变动。所以,仅仅根据《茶经》的记载而要提出唐代产茶州县的确数,是不会也不可能正确的。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其北限,一直伸展到了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也即是说,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茶树的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该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过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采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理。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谈什么茶树原产地问题呢?这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茶学家,掀起了一股茶树原产地讨论热,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仅讨论出了多种看法,甚至争论出了成见,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顺便谈谈我们的看法。

关于前一段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讨论,我们首先肯定,是有成绩的。因为,这场讨论的实质,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是在于证明茶是中国原产。这一点,无论是在陈椽先生的论著中,还是在陈彬藩和吴觉农先生的大作中,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学科的有关成果,从茶树的演化形成、自然环境的变迁、野生茶树的分布以及茶的词源学等等,广征博引,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论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深入。但是,重复一个命题,每一本书上都把这些问题罗列一遍,就显得重复和多余。所以,笔者在强调讨论要有新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不准备重复大家已经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内容。

有人把这场讨论说成是和外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论战和学术争论。其实在国外并没有找到多少对立面,我们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论而未战,论而也没有多少争。因此,我们所批驳的,除个别人还活着外,都是故人故语。如提出茶树原产印度说的始作俑者--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是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事情。其后各书提到的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所说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谬说,这与其说他们是故意歪曲事实,诋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形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争取在印度或南亚发展种茶的支持和对中国茶史的无知。

因为,在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在印度的主要统治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对维护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比在印度和南亚殖民地发展种茶更感兴趣。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起,垄断中国出口茶叶贸易整整有二个世纪。在这一中英茶叶贸易的过程中,如果说前一时期由于伦敦茶叶贸易和转口的不断增长,英国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境地的话,那么,18世纪后期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明用走私鸦片来抵销贸易逆差后,他们同中国的贸易,便迅速由平衡转变为顺超。有人估计,至上一世纪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广州卸下他们捎带的鸦片,一圆不花,就能装回满船的茶叶和巨额的白银。所以,对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来说,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种茶,而且还要算一算种茶和种鸦片谁更合算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对于当时在南亚英属殖民地种茶的阻碍,并不在于中国茶业的悠久历史和世界茶叶贸易的独占地位,而主要的,还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够重视和不予支持。因为不说19世纪20年代,就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在印度的英人宣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呼吁在印度发展种茶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国些什么。恰恰相尽,倒是他们一次次组织到中国考察、收购茶籽茶苗和招聘中国的种茶、制茶技工,把他们宣传发展茶业变成一个大张旗鼓的效法中国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早在1788年,英国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学工作者,专门就印度引种茶树和发展茶业诸问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1815年,一位哥特博士对彭克斯的小册子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向有关方面,力谏在孟加拉西北大力发展种茶。另外,在这期间还特地组织过科学考察团,深入到中国茶区进行考察和搜集茶种。但是,所有上述这些努力,都因东印度公司取消极的态度,使印度发展茶业的要求和计划,一直停留在纸上。到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1833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朝政府拒绝续订的因素,英国国内和在印度的一批殖民主义者,更加积极地倡导在印度和南亚发展种茶。如1825年,英国技术协会公开设奖,奖励在印度或英国其他殖民地种茶最多和茶质最好的业主。1934年1月,英国驻印度总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印度引种中国茶树的研讨。印度茶业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散发通告,宣传适宜种植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条件;二是派秘书戈登到中国,专门研究茶的栽培、制造方法,采购茶种以及雇佣茶工等等。自此以后,在英国和印度的文献中,到中国引种茶树的记载不断,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种的最为理想。这次从中国采购的茶种,运至加尔各答时色泽仍很鲜艳,后来栽种东北山区成活的12000株,其品质完全表现出不亚于阿萨姆土种的优良性状,一度成为引种中国茶树成功的范例。

所以,从上面英国殖民者一方面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一方面又不断大量从中国引种茶树的史实来看,当时他们提出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主要的也只是为他们在印度发展茶业多造一条舆论。因此,如果说茶树原产印度带有否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意味的话,那么,这最多也只是一种以明显的谎言来换取社会对发展印度茶业的许可和支持的做法。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包括上一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个别借茶树原产印度说,蓄意混淆事实、贬低中国茶业功绩的伪学者。但是,把话回过头来说,这样的人,毕竟是个别又个别,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批驳?似可重新考虑。这一点,国外学术界的反映,颇可参考。他们的茶学家对过去英国人说的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既不盲从,对我国近年有关茶树原产地的申辩,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兴趣。

因为,和上面所说那样,我们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原始分布来理解,那么,中国作为饮茶和茶业最早滥觞的国家,不管印度是否也是茶树原产地,其史实本身就是无须其他证明、无可动摇的当然原产地。道理十分浅显,不论是栽培植物或者还是驯养动物,它们的引种,特别是古代,总只会也只能是引进那些价值已经显现或被人类驯化利用的这样对象。当然,野生动物或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地域上的变更或扩大,但这些都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自然传播和人工引种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也就是说,在印度和世界上还无人知道茶树为何物和何用时,我们的先民,是绝不会在古代把茶树从印度远带到中国来培育的。因此,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的茶叶,只会也只能是原来就生长在我国的茶树。这里顺便补说一句,可能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简单道理,所以,各国茶学家对于英国人提出的茶树原产印度说,没有和少有应者;对我国前一段茶树原产地的讨论,也无有反对者。这就是说,上一世纪冒出印度茶树原产地问题后,即便有人想利用它来否定中国茶树原产地的地位,但在国际茶学界,并没有大乱,实际受此影响不大。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国外不怎么乱,但在我国前一段讨论中,倒显得有点偏激和混乱。

偏激,是把个别当一般,把英国个别学者在茶树原产问题上的图谋,当作一种正式的观点或倾向来批判、对待,把问题看得严重化,以至有的文章由学术讨论,变成了学术批判。混乱各人讨论的基点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说。我们的观点较清楚,茶树原产地,就是指茶树人工栽培以前茶树原来分布的地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起源的地区来看待。如有的文章坚持,我国云南和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很明显,这种意见,就把原产地看作为茶树种的发源地,把人工栽培以前的分布中心,看成为茶树的原生中心(一称起源中心)。对原产地的这二种理解,原来、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时间上,则两者内容,已相去数千万年。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人据植物学分类的方法,推断茶树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具体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而人工栽培前的分布,不妨更早一些,从茶的发现、利用算起,说到顶,以神农时代起算,也只数千年和上万年的时间。对茶树原产地的二种不同理解,不但时间相差甚远,而且沧海桑田,二者在环境的变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纪初期,中国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还是隔海相望的二块陆地,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连接而正是分隔中国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面茶树起源的年代推断不错,那么,原产地作为起源地来理解,其时印度还属海中孤岛,与茶树的系统演进和最终形成,似乎不大可能;这一意义上的茶树原产地或原产中心,大致也只会是中国大陆。但是,如果作为人工栽培以前的原来分布来说,那么,中印之间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并合的过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把二块大陆连成了一体;经过数以千万年的同体变化、发展,在我国发现和开始利用茶叶之前,在印度邻近中国的地区,已有茶树及其亚种分布,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对茶树原产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二个不同角度得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结论。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原产地如果作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来理解,这完全与印度无涉,说原产我国西南、云南或我国西南、西双版纳是原产中心,各自作为一家之说,事实没有多大出入,二种说法应当是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古代大陆之间,茶树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以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对于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以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合适的。

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来理解,我们把西南、西双版纳说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确,而且在茶树的生存、演进过程中,有点否定种的自然传播了。茶树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较茶树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围无疑要宽阔得多。过去,我们对茶树原产地持上一种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缅甸发现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对我国茶树发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种否定或设疑,想方设法回避和否定这一事实。其实回避不如承认,在我国茶叶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开始和最初发展种茶,主要是引进我国的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但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引种中国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树的结果。关于印度土茶的记载,最早见之于1815年驻印英军拉第尔上校的报告。其称在阿萨姆新福山中的土著,习惯采集一种野生茶叶,加工制作成为饮料,也和缅甸人一样加油、蒜等佐料食用。这报道可以是传闻,不一定亲眼所见。1823年,英军R.勃鲁士少校至新福贸易,在滞留期间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调查,亲自发现了野生茶树。之后,印度野生茶树,也引起了其兄C.A.勃鲁士的兴趣。1836年,C.A.勃鲁士在萨地亚建立了一个专门种植野生茶树的茶园;1837年,他在萨地亚附近的马坦克又发现几处野生茶产地;1839年,进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伦山一带,新找到了120处野生茶产地。通过广泛调查,C.A.勃鲁士归结指出,缅甸和印度的野生茶产区,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萨姆以东之中国边境,绵亘不绝。

除新福和萨地亚外,所谓阿萨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树,1855年在锡尔赫特的张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发现。应该指出,这种分布范围很广的阿萨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种上自成一统,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分布,其在印度生长的历史,肯定早于我国茶的饮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从这些事实来说,称印度也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区或原产地,不但完全能够成立,实际也并不排斥和否定我国是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的结论。近年我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很多,众说角度不一,根据不一,观点也有不少不相同之处。本文对于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处,不作重复,仅就个人粗见,对前一段讨论和争论,作些归纳和分析。

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巳经开始种植茶I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其所依据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I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I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由此可知,臣服于周王的南方各国纷纷以土产向周王献贡,其中就包括七闽以茶叶进贡周王。至唐代,茶叶巳是福建名产之一。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夕卜。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种植技术。自唐代开始种茶以来,福建茶农便十分重视对适宜茶树生长的外部环境的了解以及栽培技术经验的积累。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先春朝济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茶录》总结: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生于幽野,或出烂石,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荫叶丰腴,香味充足,此中种也;树底林下,砾壤黄砂,斯所产者,其次第又次之。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雾多温湿之地多出好茶,天下名茶多出自江南名山胜地。

唐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多采用茶籽直播法。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茶籽直播法有所改进之外,茶农还突破了原先茶树移植则不复生的传统观点,把育苗移栽的技术运用到种植茶树上。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窭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叶管理一般包括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间作等几项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茶树的好坏以及所产茶叶的质量与产量。明清时,在施肥方面,茶农沿用前代的方法,在下种时添加灰肥、人粪等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出了茶生烂石的观点。在除草方面,则更为精细,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间作方面,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柏之类,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真之品,最忌与菜眭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生产形态。虽然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基本成型的茶叶生产形态却出现在唐宋时期。唐宋以来,福建茶叶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事茶叶生产的除了少数兼营茶业的农户外,最中坚的力量是那些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园户。除此之外,还出现有寺院茶园和国有茶园。明清以来,福建茶叶生产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生产形态,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变化。

兼营茶业的农户。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

茶园户。明清以来,茶园户植茶已相当普遍。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武夷山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路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一些茶园户靠租佃茶园生产,如沙县物产茶。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崇安县土产茶最多,工作列肆皆他乡人,而当地土着岁受赁钱数百文,只好听其垦种,所得者,地骨租而已。延、建、邵三府缘有一种寄籍民人,大半自江西、汀州、漳、泉等处而来,赁山开垦,种植茶果麻靛之类。

寺院茶园。明清时期,一些寺院僧人参与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所产茶叶不仅供寺内僧人消费外,还用以馈赠客人,甚至投入市场。福建太姥山地区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武夷山武彝劣岭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紫赤。曾有以松萝法制之者,试之,亦色香具足。但经旬月,则色赤如故,盖制茶者仍系土着僧人耳。此后便人招黄山僧,用松萝法制之,效果极佳,所产茶叶与松萝无异,香味似反胜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称。国有茶园。明清时期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对茗茶的需求,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国有茶园进行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明史食货志》云: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凡贡茶,第按额以供,不具载。

地理分布。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省内80先的地形为山脉丘陵,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故宋元以来,福建一直都是以国内重要产茶区而名誉天下。有清一代,茶叶的种植遍及福建各府县,茶叶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物产,茶业也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清人卞宝第在其着述的《闽峤辖轩录》一书中,对福建各地的物产有详细的记载:

霞浦县物产茶。

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宁德县物产茶、纸、粗瓷。

安溪县物产茶、杉、松、

桐、竹。

大田县物产茶。

南平县邑治山多田少,物产茶,大利所在,泉、永、汀、广之人,春来秋去,往返经商。

沙县黄山、莲花山、幼山皆在西北,三路通归化。关隘林立,山势峻险,内有富口通门两处。山皆种茶,商民辐辏。大溪一名沙溪,又名太史溪,由永安人境,物产茶。土着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又有琅口地方,茶商所聚,汀兴等郡,远来觅食者,实繁有徒,奸匪潜滋,抢夺蜂起。此产茶之利,亦产茶之害也。

永安县田土瘠薄,产米不敷民食,赖宁化、归化贩运接济。物产茶、贡川纸、笋干、香菰、拼榈木。建安县物产茶。

瓯宁县物产茶、苎布、瓦器。

建阳县物产茶、纸、苎布。崇安县物产茶、纸、蜜。政和县物产茶、苎。松溪县物产茶。

邵武县物产茶、笋、竹、

纸、香菰、竹鼠。

光泽县物产茶。泰宁县物产茶、苎布。建宁县物产茶、葛、磁器、杉木。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福州、泉州、建宁、福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诸府,福建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三大区域。

闽北茶区。闽北茶区包括建宁、延平、邵武3府,共辖17个县。其中建宁府作为福建传统的名茶产地之一,其茶区主要分布在瓯宁、建阳、崇安一带。方志记载,瓯宁近来茶山蔓延愈广,瓯辖四乡十二里几遍,西乡在万山深处,亦有茶山,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便纷纷租山种茶,种茶之风的兴起,使瓯宁县茶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兼以客贩担夫,络绎道途,充塞逆旅,供不应求又数千人。可见,茶巿之盛,几埒阳崇,并且波及周边各个县份,延及建安。建阳县山多田少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方志记载,除了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而且茶笋连天茶居十之八九,茶山袤延百十里。最为有名的要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所产的武夷茶,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武夷山山中土气宜茶,九十九岩,岩岩产茶,且环九曲之内皆以种茶为业,可见武夷山产茶区也相当广阔,方圆百二十里,都有种茶。当然,清代建宁府产茶地远不止这三个县,茶七县皆出。建安县茶以山产最多,盖植物产一大宗也,而建安县壑源山、曹髙山、凤凰山所产茶叶较为有名。其中有红边、奇种等名,并有水仙、乌龙、银针、岩种之别。浦城亦山多田少桑麻被陇,茶笋连山,其中,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政和物产,除茶、杉、笋、纸外,别无大宗,时人谱《种茶曲》云:茶无花香满,家家无田钱,万千山农种茶山之颠今年辟山南,明年辟山北,一年茶种一年多0,由此可知,清代以来政和种茶风气之盛行。而延平、邵武两府种茶面积虽然不及建宁府广阔,产量也较少,但在一些县份也都种植茶树,出产好茶。其中,以南平的半岩茶,将乐的仙人堂茶、九仙山茶,光泽的老君眉最为出名。《八闽通志》记载,延平府,茶各县俱出,出南平半岩者尤佳。此外,南平的新兴、梅西、峡阳、梅南等地也都种植茶叶。将乐县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产于园地者更劣,过夜即酸,盖必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邵武府光泽县有山茶、园茶,又有杂茶,而至咸丰、同治之后,遍处种茶,其中茶以老君眉名。闽东茶区。闽东茶区包括福宁、福州2府,共辖15个县。人清以来,作为迅速崛起的茶区,特别引人关注。福宁府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福鼎、福安、宁德三县。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清代福鼎以茶为大宗土产,各都都产茶,尤以太姥山所产绿雪芽茶、白琳为佳。福鼎有一山,因绵亘数里,地多产茶而命名为茗洋山。福安地区茶,山园俱有,其中,在坦洋的桂香山,产茶甚美,从山麓一路登桂岩,香闻数里。而宁德县更是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其西路各乡都有,支提尤佳,说明宁德产茶数量、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霞浦县虽然茶产量不及福鼎、福安,所产茶叶质量也不及福鼎白琳,寿宁乌龙,但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皆有种茶。福州所产茶叶早在唐朝就巳闻名全国了。《茶经八之出》中提及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福州的茶叶在唐代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迨至清代,福州的产茶遍及所辖各县。屏南县茶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罗源县旧志云:茶,诸山皆有,唯小云寺清明采者为第一。长乐县所植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似白蔷薇,在登云山、玳瑁山一带居人多种茶。连江县产茶亦山乡皆有,而焙制最佳者,以鹿池为最,云头山、儒洋等乡次之。云头山,产茶极佳。鹿池山,畲民所居,制茶特佳。

闽南茶区。闽南茶区包括泉州、漳州2府和永春州,共辖14个县。清代,闽南茶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区。当时闽南茶区所产的名茶,据方志记载,有晋江清源山茶、南安英山茶、安溪凤山清水及留山茶。泉州府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安溪一带。乾隆《泉州府志》有云:茶,晋江出者曰清流,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清源山茶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如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按清源茶旧甚着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由此可知,泉州府所产茶叶品种甚多,质量堪优。晋江所产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出不多,今更希矣,而城中所需的茶叶均来自安溪。康熙年间,南安县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同安县邑原不产茶,乾隆时引进武夷岩茶和安溪清水留山茶种,开始种植茶树,此后植茶业兴起,斗拱山亦有仿为者。安溪一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种茶,产量也较多,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乾隆时期,阮文锡作《安溪茶歌》唱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章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做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说明此时安溪茶产量较多,但因制法不精而让漳州人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以制作。漳州府各县亦有种茶,龙溪县以龙山产者为佳;平和县,茶出大峰山者良、漳浦县磁灶山山上多茶,且以白埕者佳。永春州德化县茶产高山上者佳,且茶树多唐时旧植;而永春州以茶山石齿产茶最佳。

闽西地区。闽西地区包括汀州府和龙岩州。明清时期,闽西一带不是重要的产茶区,但其种植亦有一定的规模。如上杭凡山皆种茶,多而且佳者,惟金山为最。至精细者,如莲子心,香味逾于松萝。据县志载,往时古田、下隔、湖梓里等处出产甚巨味皆香厚,乾嘉年间,汉口镇有悬下隔名茶牌者,可见其产品之盛;永定道光时植茶很普遍,茶各乡有之,气味皆平常。惟金丰茶颇着名,溪南赤竹坪茶尤佳,惜不能多,到民国时期着名者有灌洋许家山之茶。除上述诸县外,其他县也都种植茶叶,但质量较次,或是数量较少,不敷供应,如宁化,宁茶最蕃遂计数十万斤,然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清流,国初,有江南僧至境,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有香有色,迄今玮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武平,邑产茶之地,仅岩前、石湖溪、石径岭下数处,产额不多,不足供本县之饮料。

中国有机茶地理分布情况简介


本刊新版第四期发表了以《中国有机茶:回归自然,走向国际》为题的封面文章,在国内外茶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专家来信询问中国有机茶的地理分布情况,为此本刊应读者专家要求,特意编辑中国有机茶地理分布图,以xiang厚爱之举。

本刊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姜爱芹了解到,2001年全国有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约10万亩,产量1400多吨。到2008年,认证基地面积上升到45万亩,产量达到20000多吨,我国有机茶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机茶是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审查、颁发证书的茶叶。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月,全国共有500多家生产企业进行了有机茶认证,获得认证的500多家有机茶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其中以浙江省数量最多,占1/3,其次是云南和江苏,接着是湖北、福建、安徽;第2至第6位之间的差距很小,其所占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其中浙江省无论是有机茶面积还是产量都大幅领先其他省份,居第1位,分别占29.20%和36.87%。在认证面积上,四川、云南、贵州和安徽进入了前5位;在产量上,云南、四川、安徽、福建、湖北进入前6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有机茶生产以浙江省最为发达,无论是认证的企业数量、面积、产量,都大幅度领先于其他省份;云南、四川、安徽、福建和湖北5省为有机茶生产较发达地区。

——题记

浙江武义

浙江省无论是有机茶面积还是产量都大幅领先其他省份,一枝独秀,与浙江省政府实施有机茶工程推进工作分不开。早在2000年,浙江省农业厅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趋势,组织实施全省“有机茶工程”,为此浙江省有机茶产业发展迅速,浙江省有机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省茶叶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促进效应。一是促进了茶叶产业结构向绿色、有机方向调整;二是提高了广大茶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三是提高了茶叶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四是促进了名优茶的发展,达到量减值增。浙江省武义县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近10万亩,是浙江省产茶重点县和全省实施“有机茶工程”的试点县之一,成为全国有机茶开发最早、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县,获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

贵州风冈

贵州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宜茶面积大,生态环境良好,工业污染小,是发展“绿色、生态、安全、健康”茶的天然理想区域。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达12万亩、6万亩和7.3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贵州茶叶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振兴黔茶,恰适其时,进一步发挥茶产业优势和潜力,着力打造500万亩生态茶园,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凤冈县是贵州省十大产茶重点县,产茶历史悠久,目前发展茶叶生产的定位放在大力发展富锌富硒有机名优茶上,计划201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5万亩,因此凤冈县被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荣誉称号。

四川马边

四川省的有机茶在2001年开始获得认证,目前有机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6家,有机茶基地面积超过1.8万亩,年产量约1200吨,市场售价高出同等级茶叶50%以上。马边彝族自治县素有“茶叶之乡”之美誉,是四川省农业厅命名的“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又是四川省“南茶”工程重点县,茶叶是该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地处该县袁家溪乡境内面积达3268亩的森业雪茶场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成为全国一次性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基地。近年来,该县农业部门认真按照有机茶园转换认证的技术质量要求,大力实施传统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工作,使有机茶园面积达到不断扩大。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17万亩,其中有机茶园2万多亩,投产7.8万亩,茶叶总产量3067吨,总产值达1.1亿元,成为“四川有机茶第一县”。

湖南石门

湖南目前有茶园面积近140万亩,茶叶产量超过8万吨,茶行业总产值30亿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四位;出口茶叶2.5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二位;边销茶产销占全国50%,居全国第一。在湖南有机茶开发面积已达8万亩以上,年产茶5000吨,其中,有21个茶场获得有机茶场证书,认证面积2万亩以上。有机茶打破了欧盟的绿色壁垒,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湖南茶叶出口欧盟市场总量也是全国第一。湖南茶叶总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省建立了12个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5810亩,出口创汇450万美元。截止2006年,湖南石门县已有8家茶场先后获得有机茶认证,认证总面积达到1.1万亩,转换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湖南省有机茶认证面积最大的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有机茶第一县”。

云南普洱

云南省茶叶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但综合效益不高。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利用绿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等,促进茶叶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换代升级的发展思路成为各主产茶区的选择。云南省政府决定在绿春、思茅、澜沧等12个主产茶县建设2万亩有机茶示范园,并通过示范园辐射带动15.7万亩无公害茶基地建设。政府的引导,迅速掀起的“绿色浪潮”,促使各地加快了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建设步伐。示范县在有机茶建设中,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龙头企业统一育苗、统一技术规程,带动农户按有机茶生产要求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一年间建成有机茶园2万多亩,大大提升了云南省茶园的档次。这标志着云南省茶叶生产向优质无公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云南省的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10余万亩,产量约5200多吨。

湖北鹤峰

截止2008年,湖北省茶园总面积18.44万hm2,茶叶产量13万吨,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出口2046吨,出口额946万美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位列第四位,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全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全省达到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园12.87万hm2,其中经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3.66万hm2。全省已有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鹤峰是湖北省茶叶大县之一,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创建县之一,2003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先进县”,5月又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之一。到2004年10月,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年产量12.8万担,年产值1.2亿元。

福建安溪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全省国优良种19个,省优良种13个,堪称全国“乌龙茶品种资源库”。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95%以上,为有机名优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07年,福建茶园面积约255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很多茶园处于山区和半山区,远离工业污染,为发展有机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省已有23家企业,36个茶叶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证茶园面积达l万hm2,这些茶园及产品能较快地转换为有机茶生产。福建茶叶出口量在全国所占位次排名第二,乌龙茶、花茶、白茶等特种茶生产占全国特种茶生产的90%,特种茶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福建发展有机茶把发展名优茶与有机茶结合起来,大力开发有机名优茶、有机特种茶。实施品牌战略,发挥福建的地方优势。

安徽休宁

安徽是全国茶叶主产省之一,已形成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两大茶区,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明显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和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培育知名品牌。目前全省已发展有机茶园5万多亩。其中休宁有机茶取得了很大成绩,2008年休宁有机茶出口700吨,占安徽省出口总量的80%,占全国的20%。2009年力争出口有机茶1000吨,比上年增长30%,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有机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7年,全县实现茶叶产值1.8亿元,其中名优有机茶的比例高达67%。有机茶的迅猛扩张带动了传统茶叶的长足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9.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400多吨。全县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3家获得自营出口权,3家跻身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进入黄山市百强企业,并有1家进入全省出口创汇50强。(栗超群)

茶树原产地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⑴古文献的记载

在不少古文献中,记述着古代先民对茶树的各种认识。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把茶树称为檟,解释为苦荼。

此外,《桐君录》把大茶树称为瓜芦木,《广州记》中称之为皋芦等等。都反映出茶树的木本形态。

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quot;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澜沧邦威古茶树

⑵分布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黄荆大茶树位于四川古蔺县黄荆林场,树高108米,干径502厘米。

中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野生大茶树主要结集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黄龙头大茶树主干基部位于广东省台山县大隆洞牛围山。树高6.5米,干径217厘米。

在分布区中,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的野生大茶树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

⑶云南省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

其中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在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米,基部干径83.4厘米。云南的巴达大茶树,被称为野生型古茶树王。

巴达大茶树生长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乔木,直立。1961年发现时,树高为32.12米,政府后因被狂风吹折,现树高为23.6米,树幅8.8米,基部最大干径1003厘米,离地8米处有5个分枝,其中1个分枝直径达40厘米。据考证该树树龄已有1700余年。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硇缘穆鄣阒饕母觥<粗泄怠⒂《人怠⑽廾叩厮岛投此怠?br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①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

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②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③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中国的茶叶之路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Sinensis,L.,后又定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由海路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的发音,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由陆路传播去的国家则近似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发音,如日本、朝鲜、前苏联、蒙古、土耳其、伊朗等,它们均来自茶的中国读音,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不一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即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中国茶具种类与产地


一、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二、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⑴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三、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据说,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时,好饮茶,为便于外出时烹茶,曾烧制过由他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以试茶审味,后人称它为东坡壶或是提梁壶。苏轼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就是诗人对紫砂茶具赏识的表达。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四、漆器茶具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我国的漆器起源久远,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来作为饮器的木胎漆碗,但尽管如此,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内,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特别自秦汉以后,有关漆器的文字记载不多,存世之物更属难觅,这种局面,直到清代开始,才出现转机,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时人的注目。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复杂,先要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型,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才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碱腐蚀。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五、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六、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近代,随着玻璃工业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兴起,这是因为,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评。

七、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着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