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茶膏冲泡指南

发布时间 : 2019-12-05
黑茶冲泡 黑茶怎么冲泡 茶的冲泡手法

黑茶冲泡。

对很多茶友来说,泡茶的仪式感非常重要。而很多人喜欢茶膏,是因为方便快捷,且养生价值极高。

经常有茶友质疑茶膏,会不会太简单?传统茶的冲泡和茶膏一样吗?其实,对于茶膏的品鉴来说,对冲泡多一层了解,口感和香气也必然会提升。

为了让你提升逼格,今天我们送上这份冲泡指南,希望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

1、如何控制茶膏与水的比例?

1g茶膏大约可冲泡500ml~800ml的水,以茶石为例,待汤色呈现通透明亮的宝石红时即可饮用。

2、如果泡浓了/泡淡了怎么办?

如果泡浓了,可继续注水;泡淡了,可增加茶膏的投放量。均不会影响口感。

品味茶膏,既要看环境,也要看心情,自己来掌控,浓淡总相宜。

3、如何用茶壶或盖碗冲泡茶膏?

用茶壶或盖碗冲泡茶膏时,可借鉴传统茶的冲泡方式。

出汤速度需根据具体茶膏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决定,同样是熟普茶膏,红运当头相比茶石出汤要快很多。

以150ml茶壶来算,每克茶膏可泡3~5泡,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

4、茶膏对水温有何要求?

茶膏对水温并无严格的要求,冷水、温水、热水都能溶解,只是水温越低,溶解速度越慢。

而为了达到更好的口感,大部分普洱茶膏建议以沸水冲泡,绿茶、白茶类茶膏建议以80~90度的水冲泡。

5、冲泡茶膏要不要洗茶?

不需要。

蒙顿茶膏在生产过程中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没有添加任何辅料,无需“洗茶”。

6、如何制作茶膏调饮?

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汤中加入牛奶、蜂蜜、苏打水等等。

1、品味茶膏,既要看环境,也要看心情,自己来掌控,浓淡总相宜。

2、每天1~3g为佳。茶膏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cy316.COM编辑推荐

指南:茶膏要如何来冲泡饮用呢?


茶膏冲泡指南

对很多茶友来说,泡茶的仪式感非常重要。而很多人喜欢茶膏,是因为方便快捷,且养生价值极高。

经常有茶友质疑茶膏,会不会太简单?传统茶的冲泡和茶膏一样吗?其实,对于茶膏的品鉴来说,对冲泡多一层了解,口感和香气也必然会提升。

为了让你提升逼格,今天我们送上这份冲泡指南,希望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

1、如何控制茶膏与水的比例?

1g茶膏大约可冲泡500ml~800ml的水,以茶石为例,待汤色呈现通透明亮的宝石红时即可饮用。

2、如果泡浓了/泡淡了怎么办?

如果泡浓了,可继续注水;泡淡了,可增加茶膏的投放量。均不会影响口感。

品味茶膏,既要看环境,也要看心情,自己来掌控,浓淡总相宜。

3、如何用茶壶或盖碗冲泡茶膏?

用茶壶或盖碗冲泡茶膏时,可借鉴传统茶的冲泡方式。

出汤速度需根据具体茶膏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决定,同样是熟普茶膏,红运当头相比茶石出汤要快很多。

以150ml茶壶来算,每克茶膏可泡3~5泡,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

4、茶膏对水温有何要求?

茶膏对水温并无严格的要求,冷水、温水、热水都能溶解,只是水温越低,溶解速度越慢。

而为了达到更好的口感,大部分普洱茶膏建议以沸水冲泡,绿茶、白茶类茶膏建议以80~90度的水冲泡。

5、冲泡茶膏要不要洗茶?

不需要。

蒙顿茶膏在生产过程中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没有添加任何辅料,无需“洗茶”。

6、如何制作茶膏调饮?

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汤中加入牛奶、蜂蜜、苏打水等等。

1、品味茶膏,既要看环境,也要看心情,自己来掌控,浓淡总相宜。

2、每天1~3g为佳。茶膏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茶膏制作简介和冲泡


茶膏的基本配方应该是:300斤泉水,加100斤生普洱茶。经过五道工序,可以熬制出15斤左右的茶膏。

先将茶和泉水置于大铁锅里,中火熬煮,待全部茶汁煮出来后,捞出茶叶。再猛火熬制,尽量让水分蒸发。然后移到中号的铜锅中,中火熬煮。待茶汁变稠后,再移到小号铜锅中,小火熬煮,此过程最为关键,要用打磨精致的竹片匀速搅拌,动作太快,茶膏会迅速变干,动作太慢,普洱茶膏又会变糊。熬好的茶膏,移出小铜锅,要趁热倒进模子,形成规格统一的块状,待整体凝固后,用竹器贮存起来。

喝的时候轻轻地掰下一小块普洱茶膏,约1克多,在准备好的青花瓷茶碗里,开始冲泡。

先把滚开的水注入大青花碗中,备用。再把滚开的水注入小青花碗,投入那一小块普洱茶膏。茶膏慢慢溶化,一缕缕浅褐色的烟雾状的膏汁,慢慢地包裹住整块茶膏,膏汁贴着碗壁扩散,沿碗壁慢慢朝水面爬上来,在水面又朝中心收拢,慢慢朝水下滑落,当膏汁变成枣红色时,整碗膏汁就充满动感,一收一缩,如同水母。这时将小青花碗移入注满开水的大青花碗中,让小青花碗里外受热。茶膏的溶化加速,汤汁里的雾状物也加速运动。直到茶膏完全溶化,汤汁里仍然有一些亮晶晶的荧光物质在轻轻运动,有四五个层次。这种亮晶晶的荧光物质是茶碱结晶体,只有百年以上的老茶膏才会产生这种荧光。

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普洱茶膏》第一章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中国的茶叶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将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期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今天就经常将胶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最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茶叶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这次变革的意义在于,茶叶一旦离开了医药范畴,或者说离开古代郎中(中医师)开具药方的笔,而是进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视野,其普及性与需求量大大提高,参与茶叶的种植与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为古代郎中(中医师)的专属,而演变成群体的概念。       

于是,中国的“茶人”概念出现了。它不是某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群体的专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自汉代以后,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片片嫩叶加工成形态各异、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群体延续到唐代,出现了一个“茶人群体”中最具杰出代表性的人物。

他就是陆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国人奉为“茶圣”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怪异又令人敬畏的一个人。

我们说他怪异,是他一生中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

他三岁成为弃婴,这就使遗弃他的家庭成了一个谜。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三岁之大才被遗弃,是生活困苦,无法养活他?还是家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变故,只能通过遗弃将他变相送人?

被遗弃的陆羽是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作为弃儿,陆羽又是幸运的。本来,智积禅师对他寄予厚望,不仅为他削发,收他为徒,期望他以后能继承佛家的衣钵。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却对整日的抄经念佛,暮鼓晨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终于在11岁时逃出寺院,跑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其实,他的长相很丑,又有严重的口吃,可是他却能扬长避短,专演“假官”(即丑角),竟获得了成功,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陆羽在他少年时拒绝智积禅师为其安排终生为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他认为进入佛门“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场被后人评价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陆羽对未来建立家室、有妻有子,得享天伦之乐的憧憬。但事实是,他一生都未结婚。虽然这其间,他与姿色秀丽的女道士李秀兰相恋了二十年,但谁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没能终成眷属?

陆羽一生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等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以其丰富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社会各界乃至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朝廷曾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都被陆羽婉拒。以至后来研究陆羽的专家始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陆羽要两次婉辞圣命,坚决不到长安做官呢?

凡此种种,陆羽留给后人太多的谜。

正是这个留给后人太多谜团的陆羽,却在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

至此,《茶经》遂成定稿。公元780年,48岁的陆羽在友人的帮助下,将呕心沥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第二年,唐朝的德宗皇帝召见陆羽,要他烹茶,皇帝品饮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它主要论述了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其内容详实、丰富,语言流畅简洁,篇幅极短,总共7000余字。自此,茶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久不衰。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

“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

“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

“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

“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

“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

“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

“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

“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

“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被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到陆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陆羽所处的时代——唐代。唐代,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有的几个鼎盛与繁荣时期之一。我们说一个时期的鼎盛与繁荣不是单指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强盛,而是百业的兴盛。在这百业中,就包括茶业的兴盛。现在的茶叶史学家们在追溯中国茶叶历史的发展中,普遍有一个共识: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即史称——茶业兴于唐,盛于宋。

“茶,兴于唐”不是史学家们的猜想,它是由几个标志性事件构成:

一是唐代开始正式开征茶税(也称“茶政收税”),说明茶叶生产与交易已进入相当的规模;

二是边疆的茶马贸易,使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三是茶叶作为贡品出现,反映它的社会地位与皇家的重视程度;

四是茶学专著《茶经》的出现。它的意义在于:《茶经》不仅是一部专门论述茶事方面的专著,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昭示另一种真理:任何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往往都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与重要著作相联系的。《茶经》——当然也包括陆羽本人,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又是这个时代的高度与深度。

有一点,或许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fatintheheart),后又专指物之精华(essence)。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

药膏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一大发明,它不仅成功地将动物与植物原始的固态形状与内含的物质分离,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浓缩性,不管是内服或是外用更方便,药性更高。

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

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我们说“茶,兴于唐”,也是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的。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当然,陆羽虽然只用寥寥的十四个字就将唐代的饼茶制作工艺给予高度概括,但内中包含更深层次的工艺环节及要求却不是我们今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诠释的。

我们只知道陆羽倡导的制茶方法,对后来的两种茶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云南的普洱茶。无论是传统的饼茶制作工艺还是今天的渥堆发酵的熟茶,我们都可寻到陆羽制茶的思路与踪影。

二是日本的蒸青酶茶。它是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制茶方法,也是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最贴近唐代的制茶方法之一。

让我们再回到陆羽制茶的这十四个字。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不能否认的是,陆羽的发现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启示,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竟悄然出现了。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需要补充的是,中国的贡茶始于唐代。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两种。

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贡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第一次亮相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出水面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茶膏演变史(一)——唐代已初现茶膏雏形


在中国的茶叶发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往往被普洱茶学专家们所忽视。那就是古代的茶人,或者是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一直在不间断地做着一种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风还原成更高一级可饮用的茶,从而创造了中国茶叶第二种表达方式,即历史上俗称:“茶膏”,现代茶叶归类为固态速溶茶或固体饮料。

如果说将干茶的芽与叶为冲泡对象,重拍结束后仍保留茶叶的原形态(俗称茶渣或叶底)为茶叶第一种表达方式的话,第二种表达方式则是将茶叶水溶物质提出,加工成类似药的干膏,冲泡结束后没有茶渣,被全部水溶。

茶膏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第一个深加工的产品。

茶膏的制作始于唐代,发展在宋代,成熟在清代,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上千年。由于它涉及的工艺复杂,出品量极低,成本奇高,始终隐藏于茶叶主流之外,很少为普通大众所了解,但它作为高端茶又经常出现,或者说它本来就是高端茶的一条分支。

这是一条非常了不起的分支,也可以说是一条“高贵”的分支。因为沿着这条线走出来的茶品,都被冠于“贡品”的头衔,游荡于皇宫之内,成为历代皇室的“奢侈品”,历经千年而不衰。

普洱茶膏就是沿着这条分支逐渐浮上水面的。到了清朝,它又成了这条分支的主流,独自开辟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中国的茶叶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讲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进就经常将绞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嘴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茶叶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这次变革的意义在于,茶叶一旦离开了医药范畴,或者说离开古代郎中(中医师)开具药方的笔,开始进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视野,其普及性与需求量大大提高,参与茶叶的种植与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为古代郎中(中医师)的专属,而演变成群体的意识。

于是,中国的“茶人”概念出现了。它不是某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群体的专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自汉代以后,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片片嫩叶加工成形态各异、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所谓来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群体延续到唐代,出现了一个“茶人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就是陆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国人奉为“茶圣”的一个人。

冲泡普洱茶膏有讲究


冲泡普洱茶膏有讲究!普洱茶膏的冲泡方法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水温只要水完全煮沸即可。茶叶浸泡时间:

第一道茶水弃去,称之为洗茶,时间不益过长!5-10秒左右!

第二道起作饮用,第二道的茶叶浸泡时间为10-20秒!

第三道浸泡时间略为第二道长些如30-40秒,以此类推!越泡茶水浓度越淡,则浸泡时间也就可以越长。

看以下普洱茶膏的冲泡方法的示范:

1、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6克左右(铺满杯底,略高)。

2、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

3、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5、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至于杯盖内。

6、好了,一杯香浓醇和的普洱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千万别将他弃了,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道时,您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同样再次注水,盖上,静置小会儿,第二杯普洱又泡好了!

8、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9、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

普洱茶膏起源于何时?茶膏怎么冲泡茶膏购买注意事项


茶生万物。除了原叶,根据工艺的不同,茶还可以变幻出各种形态。茶膏就是因茶而诞生的一种形态。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场发现,偶有茶叶店有售茶膏产品,这些茶膏多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块状,质地或硬或如胶状,遇水则化,每斤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但业内表示,生成茶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大锅熬制法,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茶膏的品质。介于目前茶膏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购买。

茶膏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在云南,茶膏是一种常见的产品,但在福建并不常见。虽然有些茶叶店会存放一些,但多出于爱好收藏,并不作为常规出售的产品。但有时也有茶客前来询问茶膏产品,我们也会提供订制销售服务。”云南某大茶叶品牌负责人表示。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以民贡的方式出现。茶膏最早是指茶叶膏化。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仅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到了明清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茶膏鉴别看外形、观汤色、品滋味

“茶膏是茶有益物质高度浓缩的精华,目的在于更好的保存和提炼茶的香气、色泽、口感。但如果茶膏的香气、口感反不如茶叶本身,那么茶膏的品饮价值就不复存在,消费者也无需购买茶膏。”云南茶商陈先生如是表示。

据了解,通过精致工艺,如低温恒温、仿真自然条件,以优质水源为媒介提取的茶膏提取率高达10%左右,这也意味着工艺到位的茶膏在纯度和质量比茶叶鲜叶更有保证。但提炼工艺缺失的茶膏其品质却良莠不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茶膏时一定要细心甄别。

据称,消费者在购买茶膏时首先要看茶膏的外型。如果茶膏表面呈现灰色,多为变质的表现。其次,看汤色。茶膏冲泡后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品质也较好;反之,汤色混浊,发暗,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其品质不佳,不适合饮用。再者,好的茶膏因内涵物质多,醇厚度较强,且滑感甚佳,回甘持久,并带有轻微的沉香。

此外,消费者不要轻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年份“老茶膏”,因此保存了大几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基本没有任何品饮价值。

茶膏品饮冲饮法、煮饮法、调饮法

茶膏虽然不是茶叶鲜叶,但品饮方法与茶叶类似,常见的方法有冲饮法、煮饮法,以及调饮法。其中,冲饮法为:先将茶膏倒入玻璃杯中,注入沸水冲泡,观色,闻香后即可品饮。一般而言,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但茶膏在水中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其溶解的过程可能是数次,因此待茶汤饱和后,可导出茶汤,冲入沸水后再进行溶解、品饮。

此外,茶膏也可以用于调饮,调饮方法与红茶调饮类似。多是在茶膏冲泡,或者蒸煮的方法基础上,在茶汤中加入花草,或者桂圆、红枣等铺作物,以丰富茶膏茶汤的滋味。

但记者亲身体验过发现,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因此其对冲泡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若能用纯净水冲泡,或者是弱碱性的矿泉水冲泡最佳,冲泡后其口感也将更醇和。此外,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品质不同的茶膏其冲泡出来的汤水醇厚度差距很大。品质稍差的茶膏汤水轻飘,水味偏重,不如茶叶汤水厚重。

一粒茶膏 一个世界


一粒茶膏、一个世界!茶为国饮,在中国数千年盛而不衰。普洱茶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饮品,因其独特的降压降脂、减肥、排毒清肠胃等功效,深受国人青睐。饮茶带来的文化与健康,现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理念,日渐风靡于世界各国。

现代普洱茶膏,破译了清代御茶房普洱茶膏制作技法精髓,历经72天186道工艺,成功复活了清宫茶膏。现代普洱茶膏采用独有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以纯净水为介质,每1000克优质古树普洱茶中,仅能提取出50克普洱茶膏,将普洱茶原茶的精华全部浓缩于一粒茶膏,让现代人也能享受到纯粹的古代皇室专享茶膏。

同时,茶膏内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有益物质含量是普通绿茶的69倍。营养专家形象地描述,喝一杯普洱茶膏,相当于喝69杯绿茶。

茶膏出品量极低,醇香口感相当于十年以上普洱老茶,并具有独特的养生功效,三个世纪以来,一直作为贡品为中国皇室及上层社会独享,鲜少在民间流通,是上层社会的特权专享品和地位的象征品。

近年来,普洱茶膏以其独特的养生价值、上品好茶的口感以及方便快捷的品饮方式,备受国家政要、商界精英、文人名流所青睐。茶膏也被誉为茶中黄金。品茶膏已代表一种品位,一种身份。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怎样冲泡普洱茶膏更好喝?


怎样冲泡普洱茶膏更好喝?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特殊的方式将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冲泡方法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水温只要水完全煮沸即可。茶叶浸泡时间:

第一道茶水弃去,称之为洗茶,时间不益过长!5-10秒左右!

第二道起作饮用,第二道的茶叶浸泡时间为10-20秒!

第三道浸泡时间略为第二道长些如30-40秒,以此类推!越泡茶水浓度越淡,则浸泡时间也就可以越长。

看以下普洱茶膏的冲泡方法的示范:

1、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6克左右(铺满杯底,略高)。

2、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

3、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5、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至于杯盖内。

6、好了,一杯香浓醇和的普洱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千万别将他弃了,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道时,您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同样再次注水,盖上,静置小会儿,第二杯普洱又泡好了!

8、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9、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

史上最全选茶指南,教你轻松选购普洱茶(一)


如今,不管是出于养生保健,社会潮流,还是生活习惯,普洱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消费和喜爱。卖茶的茶企、茶商近十年如雨后春笋般从市场涌出,大品牌,小品牌,线上的,线下的……令人眼花缭乱。市场上各个产茶地域,山头,寨子所出的知名的、不知名的茶品也不胜枚举,想要买茶的顾客,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和多样的选择,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那么,如何选购一款自己想要的,或是适合自己的茶品?该从哪几点入手?下面笔者就为茶友们解答这个问题。

出于普洱茶特有的投资收藏价值、品质特点和文化内涵,购买普洱茶无非有三个用途:作为项目投资,期待未来增值;作为日常饮品,自己品饮,或和亲友一同饮用;作为礼品,转送他人。针对不同的出发点,选购普洱茶时,应注意的侧重点自然不同。笔者以下分别针对不同情况,提出选购建议,供茶友参考。

一、投资增值

普洱茶用于投资增值,无非是期待未来销售时的价格,高于当前入手时的购入价,且价格越高越好。那么,什么样的茶相对来说更具投资价值呢?

1、品质是基础

茶始终是用来喝的,流通的终点止于品饮,最直观来说,一款好喝的茶,就是好茶。用于投资收藏的茶,只有在拥有坚实好品质的基础上,才能经得住市场涤荡,在未来大放异彩。而好的原料、工艺和后期科学的存放直接影响一款茶品的优劣,成为好茶的入门标准。

2、品牌影响力

不是任何品牌的茶产品都具有收藏价值,在选购普洱茶时,尽量选购品牌茶,名山头茶,古树茶,这些茶的口感通常有一定保障,市场上对这些类型的茶品认知度较高。这样的茶在未来的销售面会较为宽泛,覆盖率更高。

但对于熟悉普洱茶市场行情,喝遍各个山头茶,熟知普洱茶滋味特点的资深茶客、茶商来说,瞄准、买入一些茶品质出众的小品牌茶,或是目前屈居二三线山头,价格适中,但茶品质不输一线山头,未来可能逆袭的茶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产品的稀有性

物以稀为贵,市场上稀有的茶品--原料本身珍贵稀有,或是蕴含巨大时间成本、文化内涵的老茶,或为纪念特殊事件、人物所制的纪念茶。都决定了茶品的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4、年份茶

普洱茶在科学的仓储条件下,后期陈化,越陈越香。但如入手市场上的老茶用于收藏,价格太高,入手新茶,后期需要转化的时间又太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考虑收藏中期茶。什么叫做普洱中期茶呢?普洱中期茶通常指陈化时间在十年左右的普洱茶。对普洱中期茶概念不太了解的茶友,可参阅茶艺师董玥个人号: 《普洱“中期茶”概念及年限解析》一文。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中期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陈化价值,且整体品质较好,假冒产品不多,且普洱中期茶目前市场价格相对较低,口感醇和适口,相对于现在动辄千元的精选级普洱新茶和数千上万的老茶,中期茶的价格优势尤为明显。入手大品牌茶企的优质中期茶进行投资收藏,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5、存生茶好,还是存熟茶好

回顾市场上投资收藏比较成功的普洱茶产品:何氏兄弟在勐海茶厂用班章毛茶定制的“大白菜”,勐海茶厂于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88青饼”,还有中茶最早期的红印,下关铁饼等市场认可度很高的产品,都是生茶。依此看来,普洱茶投资主要以生茶为主,原因何在?

普洱生茶制作过程不经过高温高湿“渥堆”处理,而熟茶通过特殊的渥堆工艺快速发酵而成。渥堆工艺技术含量高,纯熟掌握难度大,如发酵环节出现问题,容易导致茶品制作失败,那之前采用再好的原料制茶,也是徒劳。普洱生茶因没有经过“渥堆”处理,较普洱熟茶,后期转化空间更大。

所以,投资收藏,最好以普洱生茶为主。限于篇幅,不再过多赘述,“收藏普洱茶,是存生茶好还是存熟茶好?”这个问题,欲了解更多业内专家、资深老茶客的观点,添加茶艺师董玥个人号: 一起交流与探讨。下转《史上最全选茶指南,教你轻松选购普洱茶(二)》。

普洱茶存放指南


长久以来,普洱茶早就有「越陈越香」的美誉,它能随着岁月的变迁产生无数变化。

家中私藏老普洱的茶友想保持其上佳品质,在存茶上,着实要下一番功夫。

选择陶瓷或紫砂罐存放

普洱茶容易串味。存储中,对光线、温度、空气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存储工具可以选择陶瓷和紫砂茶叶罐。

普洱拆去包装,用普洱刀小心将其开松成小片,用宣纸或无味吸潮的纸张包好,放进透气性较好的紫砂罐或陶瓷罐当中。

原包装架高存

如果购买的普洱茶是以整件为单位的话,存放时就很简单。一般来说,原包装会考虑到整块茶饼的藏茶性,无需过多的储存步骤。

普洱存茶禁忌

避高温

高温会加速普洱茶中的叶绿素降解,茶多酚等物质在高温下自动氧化作用也会加快,影响品质。

避光直射

普洱茶对光比较敏感,因此存放普洱茶避免阳光的直射。

避异味

茶叶是一种多孔疏松体,非常容易吸收异味。要避免存放普洱茶的地方存有异味。

避潮湿

普洱茶含水量过高时,普洱茶就会加快变质,滋生微生物后还会霉变,应放在阴凉干燥处。

避冰箱

普洱茶在存储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如果放置在冰箱中,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会被遏制,不可能“越陈越香”。而且,普洱也会吸收冰箱中其他食物的异味。

处暑茶饮养生指南


今日(2015年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此日太阳达到黄道150°,《月令》有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也就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之意。虽然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处暑时节往往炎热尚未完全散去,但平均气温较之前炎热的高峰期已然有所下降,暑意明显消退,气候的转折愈发明显,昼夜温差增大,夜晚已有丝丝凉意。处暑时节,天地间阴气渐长,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气机交感,多有身体疲乏之感,谓之“秋乏”。此时较夏季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尽量早睡早起,同时适当辅以午睡,可有效缓解秋乏。处暑时节气温日渐下降,同时昼夜温差加大,天气的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应在此时特别加以注意。夜间注意添加衣物,在就寝前关好门窗,避免睡觉着凉。不过在未来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较大,入秋后仍可能有“秋老虎”光临,应注意根据具体天气状况应时而动。处暑时节天气逐渐干燥,此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类食物,如肉类烧烤、辣椒、生姜、花椒等等,适当增加新鲜蔬菜与水果的摄入,以抵御秋燥。处暑时节开始,气候开始逐渐干燥,此时饮茶正可以补充水分,护持健康。一般而言,此时节可饮用茶品范围较为宽泛,茶友根据自身体质与口味选择即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渥堆后储存时间较短的熟普洱茶,以及部分采用了高温制程(高温焙火、干燥、提香)的新制乌龙茶、红茶燥火较旺,较不适合此时节饮用。制程正确,原料与成品仓储经年的优质茶品,用于时令养生则颇为得宜。

《这是一份茶膏冲泡指南》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黑茶冲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