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凤团茶是谁创制的

发布时间 : 2021-12-12
红茶是谁 发现茶的是谁 茶是谁发现的

红茶是谁。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龙凤团茶是谁创制的”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蔡襄又是我国茶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茶史上,蔡襄有两大贡献,一是创制了小龙凤团茶,二是撰写了一部《茶录》。

蔡襄与小龙凤茶

小龙凤茶在宋代,是很名贵的茶,时人说它始于丁谓,成于蔡襄。在庆历年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开始改造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对于小龙凤茶,欧阳修曾给予过高度评价。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说:一斤二十饼,可谓上品龙茶。仁宗尤所珍惜。也就是说,在当时,蔡襄的小龙凤茶,被视为朝廷珍品,甚至很多朝廷大臣和后宫嫔妃都只能一睹其形貌,难获亲口品尝。

蔡襄与《茶录》

蔡襄撰写的《茶录》。其文虽只千余字,却非常系统。全文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作了深入浅出而又简明扼要的论述。在下篇中,他又对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说明。

此外,蔡襄还很喜欢与人斗茶。一次,他与苏舜元斗茶。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选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选用的茶劣于蔡襄,用于煎茶的却是竹沥水。结果,在这次斗茶中,蔡襄输给了苏舜元。

在茶事上,蔡襄还有一段趣闻:一天,欧阳修要把自己的书《集古录目序》弄成石刻,因此就去请蔡襄帮忙书写。虽然他俩是好朋友,但蔡襄一听,就向欧阳修索要润笔费。欧阳修知道他是个茶痴,就说钱没有,只能用小龙凤团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润笔,蔡襄一听,顿时欣喜不已,说道:太清而不俗。于是,两人就都笑了。

蔡襄一生爱茶,实可谓如痴如醉,在他老年得病后,郎中就叫他把茶戒了,说不戒茶的话,病情会加重,对此,蔡襄无可奈何,只得听从郎中的忠告。此时的蔡襄虽不能再饮茶了,但他每日仍烹茶玩耍,甚至是茶不离手。蔡襄对于茶的迷恋,正所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cy316.com延伸阅读

滇红茶历史“滇红”是怎么样创制出来的


一、调查

“七·七”抗战开始不久,我被疏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1938年春,应旧中国中茶公司寿景伟、吴觉农先生电邀到汉口参加该公司工作,任技术专员,搞茶叶产销技术工作,同年八月随旧中茶公司迁往重庆工作。九月中旬,即被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和我一同前往的有旧中茶公司专员郑鹤春先生,十月中旬,我们由昆明乘汽车三天到达下关,然后步行山路十来天,十一月初始到达顺宁(即现在的凤庆县)

这是秋末冬初时节了,但看到顺宁县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逗人喜爱。茶树均为单本植,高达丈余,芽壮叶肥,白毫浓密,芽叶生长期长,顶芽长达寸许,成熟叶片大似枇杷叶,嫩叶含有大量黄素,产量既高品质又好,这些云南大叶种茶的特点,非常合乎我的理想。

经了解,云南各茶区当时只生产青毛茶,属绿茶一类,高温杀青后,揉捻、晒干而成,然后由茶商到产区高站收购,驮运到茶叶集散市场,设厂压制各种“紧形茶“以便运销,其中饼茶侨销,“紧茶”(心形)边销,沱茶内销,从来没有生产过红茶。

二、试制

一向不生产红茶的云南,能否生产出好的红茶呢?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能的,如能采用大叶种茶创制出好的红茶,其发展前途是无可估量的,为此,我怀着满腔热忱,决心试一试,创制名茶为中华民族争荣。

我到顺宁第二天即商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样品,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找出问题之所在。 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看去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当时把试制的红绿茶邮寄香港茶市,认为这两种茶堪称我国红绿、茶中之上品。沿长江南北一带地区都不产冬茶,而云南迤西顺宁初冬季尚能生产这样的高级红、绿茶叶,诚属可贵。经了解,云南迤西以南一带气候温暖,从不下雪,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茶树生长旺盛,采摘期长,从三月初到十月底,一年九个月都有芽叶可采,量多质优,实为大叶种优良茶区,尤宜于红则大有作为。十二月转回昆明,兹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旧中国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解放前当地政府同意,由郑鹤春先生和我负责筹建旧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并负责“滇红”的试制生产和运销工作。

三、建厂成批生产

1939年初,旧中国云南小经济委员会决定由郑鹤春负责云南省茶叶公司;由我即刻着手规划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建厂工作在旧小茶叶公司支持和具体帮助下,进展顺利,一方面先搭临时厂棚,赶制竹木器具投入生产,并加紧向茶农宣传如何改制红茶我始终认为这是想要制出好茶必不可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则忙于征用土地五十余亩,积极兴建茶厂。并通过旧中茶总公司,向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招聘技工,举办培训班,积极培育制茶技术人员和技工。当时,顺宁实验茶厂机构和员工配备是这样的:厂长室,由我兼任厂长;生产室,主任技师童衣云,技师祁曾培、冯元伯;业务室主任吴国英(我离云南后由代厂长);总务室主任周东白,会计室主任蒋振庸等;初,精制技工共32名。

顺宁地处山区,交通困难,百余里山路,只能靠骡马驮运,所以制茶机器设备和物资购运既难又慢,为了争取早日试制,我们在机器和动力设备没有配齐安装完毕的情况下,采取土法上马,使用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桶,脚踏烘茶机,竹编烘笼烘茶等办法,保证“新滇红”试制工作顺利开展。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500担终于试制成功了,当时没有木箱铝罐。即用沱茶篓装运香港,然后再改木箱铝罐出口。

“滇红”创制出来了,当时,我拟定名为“云红”意即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旧中国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我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1940年后,“滇红”年有发展,成为祖国茶史上的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滇红”问世之后,国际市场上齐加赞赏,认为外形内质都好,可与印、斯红茶媲美,据说英国女王将 “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特别是解放后,“滇红”又进一步得到发展,现在“滇红”已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85%,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挣得了大量外汇,立了功劳,我感到十分欣慰。

传统当然需要继承发扬,新的事业更需要努力建树,加快步子搞四化建设,需要更好的名茶。我高兴地看到,我国最近经茶叶界同事们的努力又创出一些新兴的名茶,富于生命力。这篇回忆距当时创制“滇红”成功已达四十多年之久,难免有些出入,我谨愿这篇回忆能向茶叶界的同事们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为蓬勃发展我国历史悠久、誉满全球的茶叶事业,不辞辛苦,不避艰难,不拘一格地栽培出一朵又一朵名茶之花,点缀在我国四化建设的壮丽之锦上。

团茶的历史故事


苏东坡在读过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夸诗后,认为唐人饮茶有河朔脂麻气。所谓脂麻气,即谓茶香混杂,虽浑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说,杂香料者,香气浓重而浊;而香气浓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冯时可在《茶录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而朱权则在《茶谱》中说:因为陆羽过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朴,所以将茶叶碾成细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饼。

而到了北宋仁宗时,还为这种茶饼设立了龙团、凤团、月团等繁多的名目,茶中还杂有各种香料,茶饼的表面则涂饰金银重彩;不无夺其真味。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夺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观宣和年间,才有漕臣郑可闻制银丝冰茶,始不用香,名为胜雪。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记载郑可闻始制银丝冰芽时,也称其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云云。

由于加入了龙脑香料的团茶饮用后令人有头闷心烦的感觉,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欢,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顺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间也逐渐改去了掺杂香料的习俗这恐怕也是龙脑香料熏茶,虽到明清时遗风尚存,却难已发展、延续之重要原因。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云: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下关沱茶的创制与发展


大理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仅区位优势明显,更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就产于大理市下关。

下关沱茶产地位于终年积雪的苍山之麓,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这里常年清风吹拂,泉水甘洌,有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制茶叶的理想环境。

下关沱茶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其外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追溯下关沱茶的起源,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窥见一斑。明代谢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圃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西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从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儿茶的各种特征:①鲜叶采摘时间(雨前);⑦重量(四两重,约合125克);③形状(团茶);④制作时的散茶用料(芽茶,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⑤名称的由来(少女将这种自己采制的高档普洱团茶卖出后,积攒私房钱,用作购买出嫁时的嫁妆)。由此可见,到了清代则更具有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了。

与下关沱茶量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团茶园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团茶的后发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未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地打开销路,其他商家见沱茶利厚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大小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茶叶。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伯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量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量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绦。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臼形”和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格。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了表达对此茶的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坨”与”沱”,一宇之改,使人们在品尝下关沱茶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下关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长。时至今曰,四川一直是下关茶的主销区,当地爱茶者仍对其情有独钟,无不与茶文化的传承有关。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永昌样在经营中十分注重诚信,一诺千金。特别是与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诺,一年半载中不立字据却从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赢得了尊重。

贡茶与龙凤神话


宋代贡茶,多以龙凤命名。以龙凤为贡茶之名者,是一种以龙凤为标志的原始图腾在中国茶文化领域中的象征性反映,也是以龙文化为代表的阳刚之美与以凤文化为代表的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

宋代贡茶有龙凤团茶、龙凤英华、龙园胜雪、龙苑报春等。其中龙凤团茶者,又有大小龙凤之别,因团饼表面饰以龙凤花纹而得名,为蔡襄所造,是贡茶中极品,宋代人雅称之为凤翥龙骧,明代人称誉其为龙团凤爪。龙凤英华者,制造于宣和二年(1120),竹模、竹圈,方一寸二分。龙园胜雪者,制造于宣和二年(1120),银模、竹圈,方一寸二分,以龙纹饰面。龙苑报春者,制造于宣和四年(1122),银模、铜圈,圆形,直径一寸七分,以龙纹饰面。这些雕龙饰凤的贡茶极品,正是一种生命之喻,其中蕴涵着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

龙凤,是中华民族先祖所标志的原始图腾。以龙为男性,以凤为女性,龙凤呈祥,阴阳调和,正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人生福寿祥和之美。中国龙是中国神话的一种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风格。原始神话中的神话原型,多为人面龙蛇之身。如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人头蛇身;王延寿《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伪列子?黄帝篇》庖牺氏蛇身人面;《帝王世纪》庖牺氏蛇身人首;《淮南子》共工,天神,人面蛇身;《大荒西经》注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海外西经》黄帝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大荒北经》祝融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海内东经》雷神龙身而人头;《中山经》首山至丙山诸神皆龙身人面。龙图腾,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整个华夏民族和周边夷狄民族就成为龙的传人。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华文化,乃是龙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人文精神。闻一多说:夏为龙族,夏文化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伏羲考》)。而凤凰,乃是美丽、善良与吉祥幸福的象征。据最近湘西怀化考古发现,中华民族以凤凰为图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当凤凰展翅、凤凰浴火之际,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就进入到一个最为高尚的境界。

北苑“龙团茶”饼的兴废故事


时值仲春。今日已是二月十三,1000年前的此时,在北宋京城,皇帝家刚刚喝上了今年的第一碗新茶——《西湖志》记载的这桩事,叫“北苑试新”: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新茶,名“北苑”。

生产北苑茶的,就是现在的建瓯。据说,每年惊蛰雷雨时,建瓯那儿都要由地方官员主持,组织千名茶农“喊山”:台上高烧红烛祭茶神,台边击鼓放鞭炮,台下茶农放声喊:“茶发芽!茶发芽!”喊山之后采茶,然后将茶叶碾成粉末,做成茶饼,再由“漕司”派遣进贡。漕司又称转运使,是宋代官职。蔡襄就干过这个职位,而且做得全国闻名。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写了蔡襄发明制作的“龙团茶”: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庆历中,蔡(襄)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宋宣和二年,宋徽宗曾经请亲王近臣喝茶,亲自注汤分茶,用的就是这种“龙团茶”。

那时二两金相当于近30两白银,大概能买3亩地了。好奢侈!

这种奢侈,结束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沈德符《万利野获篇》里记载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废止龙团茶饼,“惟芽茶以进”,茶叶不再碾成粉末,而是搓揉焙干为条索,茶饮也从明代开始,由煮茶改为泡茶。

龙凤茶饼:紧压茶鼻祖


我国古代,曾有龙凤团茶的记载,如宋徽宗之《大观茶论》中云: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再如熊番之《宜和北苑贡茶录》中说,盛朝开实末,下南唐太平与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瞩目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茶饼多采用两种高级优良的陈茶配合,绝不用茶末,茶角等副茶为原料,便与砖茶有别,且加工过程绝不参杂其它原料,使质味纯真。制造过程自原料配合挑剔一蒸熟冷却匀堆压模定型出模修边初烘静置再烘静置补火冷却至包装,须经2至4星期的时间。制造各过程依原料的质及成品的等级种类作适当的控制如蒸熟过度色黄味淡带泥浆气,反之蒸熟不足,则质坚色青易携带草木之气;水多质易变,水少缺少粘性。初烘温度高,再烘宜降低。若制高级龙凤茶饼则静置期中温度保持2529℃,湿度8左右,经10余日即产生色泽金黄夺目灿烂的黄霉菌,俗称金黄花。此菌属子担菌纲曲菌科曲菌属,能分泌淀粉酶及氧化酶等,可使淀粉等转化。

茶叶经此发酵过程,使溲味消失,而产生一种特有香味,当然会产生对人体无害的青霉菌、青曲菌、黑曲菌等。待此菌成长(35日)再行高温覆烘、中温再烘,最后用低温出模后先行阴凉。通风静置数日,不经发花期,直接用长期低温烘干者。其色泽乌润,滋味温和醇厚,作者归入另一级。此等制法尚为作者所首创,可产生不同的茶汤品质。

冲泡时,每一小方块可加沸水1至1.5(浓或淡)升,经35分钟,不加搅拌,即可自动散开,注入茶杯,水色橙黄澄清,毫无混浊,即可供10至15人饮用,连续冲泡3至5此,茶汤尚有滋味。最后其茶渣,亦可入口咀嚼下咽,齿颊留茶香,后香无穷尽。大块的龙凤茶饼,每次全饼冲泡,可供50人至100人之饮用,很适合团体使用,旅行携带也亦方便。若分次碎取饮用,宜妥为密封保存。此饼可耐久存不变质,万一因湿润而发霉,立即复干后仍可饮用,但品质已降。此茶若浓泡宜少饮多品,不可牛饮。

欧阳修珍藏“小龙团”


蔡襄发明了小龙团茶,这种小龙团非但制作精细,品质绝佳,更因为产量极少,第一年只造出了十斤,主要是供皇上享用,连朝廷大臣都极少得到。因此小龙团茶极其昂贵,每斤价值黄金二两。可惜权贵们就是有黄金也买不到。当时的皇帝是仁宗赵桢,他对小龙团茶也极其珍爱,即使是宰相都不轻易赏赐,唯一赏赐的时候是每年的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当时最高的政治和军事机关,并称两府)的八位大臣,才共同分得一饼。蔡襄的小龙团是卜饼一斤(十六两),一饼也就是一两六钱,就这一两六钱的茶还要再分成八份,每个人分得的就只有二钱了,真是可怜。也可见其珍贵远过于黄金了,八个人拿回家,自然是舍不得饮,当传家宝供着,贵客来了给他观赏一下就算是极高的礼遇了。

在这些人中,有个人却非常幸运,因为他得到了完整的一饼小龙团茶。这个人就是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极其爱茶,和蔡襄督造建溪小龙团贡茶一样,他在做扬州知府的时候,曾经负责督造扬州贡茶。此外,他作的《双井茶》诗非常有名,诗歌中热情赞美了分宁(今江西修水)的双井贡茶。然而他最珍爱的还是宋仁宗赐给他的一饼小龙团贡茶。

上述所讲的八位大臣分赏一饼小龙团茶的事情就出现于欧阳修为蔡襄所著《龙茶录》写的《后序》中。到了嘉祐七年(1062年),小龙团茶的产量有所增加,因此这年两府八人所获茶为每人一饼,而欧阳修成为了幸运的八人中的一员。

欧阳修在朝廷上开始做小小的谏官,慢慢做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期间经历了二十余年,他早就企盼得到小龙团茶,这一次竟然得到了完整的一饼,他真是百感交集。此后他经常拿着茶观赏捧玩,不时会涕泣不已。 这次令人激动的赐茶时间是嘉祐七年(1062年),而写那篇《后序》时间是治平元年(1064年),可知欧阳修已经珍藏这饼小龙团茶两年了。

宋代的唐庚批评欧阳修的珍藏小龙团茶之举说:“不管是什么茶,最要紧的是新。而这茶一藏就是几年,还有什么可值得品味的?”其实,他这种说法实在是不了解欧阳修的心情,欧阳修为国家鞠躬尽瘁二十多年,得到贡茶一饼之赐,这个茶埘他来说,意义绝非口腹之物。品味茶就是品味他忠君爱国、任劳任怨的一生,这怎么能不令他涕泣不已呢?

点石成金 某君酷爱写诗,却诗艺平平。一次该君有幸与欧阳修同行,高人就在眼前,他却并不认识。忽见路边一株枯树,就按捺不住,诗兴大发,念念有词地来了两句 “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

欧阳修听后,笑着说:“如果你能再加两句,这诗就很漂亮了!”可是这人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欧阳修见他这般苦思冥想,知他对作诗已开始有所领悟,就补上了后面两句:“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此人听罢,心境豁然开朗。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一棵原本色彩生命全无的”死树”立刻神采飞扬、生机勃勒起来。整首诗因为这两句顿时变得生趣盎然,实乃点石成金之笔。

祁门安茶创制传说


妙静在长安时,天子脚下,执法森严,榷茶之后,谁敢私自种茶,触犯刑律,何谈泡饮。黄山远离京城,山高皇帝远又深居山岭沟壑,官难过问,吏不上门,自在摘茶享用,故如获至宝。妙静师太按传统方式制作了一小篾篓雨前芽蕊的软枝茶,篓壁衬以箬叶,以免漏出,因未真正烘干,入梅以后,取出泡饮,有白斑霉味,因是高档芽蕊,不舍抛弃,放烈日下暴晒,事忙忘记没收回,又露了一夜,泡饮仍有霉味,且不可口,师太悭吝,不肯暴殄天物,以百无毒的理念,放入饭甑(zeng)高温蒸馏,泡饮又绵软少味,师太仍不肯抛弃,还是留着。其时,师太已是古稀高龄,按佛家经典,开始辟谷,又体弱多病走路彳亍颤巍巍的(可能已患脑血栓),夜晚再不能打座参禅。山高风大,夜寒霜冷,徒儿们将师太安坐于火桶内御寒,师太又想起那一小篾篓茶芽,取来放于火桶之内,以微弱之文火连续烘烤了两天两夜,取出一闻馥郁芬芳,泡来饮用,非常可口,师太日饮数杯,逐觉神清气爽,精神矍铄,走路也不颤了,师太顿悟,称:仍此茶之功也,是佛祖点化。历来制茶,仅揉碾锅炒或火烘,独此茶经日晒、夜露,受日精、月华滋润,故有治病健身奇效,使我安康,可称安康茶,阿弥陀佛,佛法无边。从此徒儿们争相效仿制作,为简便、顺口,称安茶。这是安茶发端之传说,既富哲理,也符实际。

妙静圆寂后,继任方丈,不但制作安茶,而且规范化,统一包装重量,并广泛宣传其功效,但从不出售,每年制作数十或数百斤,在佛教节日,堆放供桌之上,招来居士林和善男信女,礼佛时敲响钟、鼓、铙、钹、木鱼、响盏,高颂经文,合十跪拜,名为开光然后分送各处檀越,连络感情,以获得布施,此种格局,历经数百年,安茶自唐、宋、元三代均未流传民间,始终是寺庙文化。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有一会制安茶的少年尼姑,法号佛桃(此名想是后来的好事者编造,意为佛门逃兵,又云桃色事件)受一入山斫柴的男青年引诱,不守佛家清规,庵堂寂寞,春心荡漾,尼姑思凡,遁出庵堂,蓄发还俗,与该青年成了婚,了却夙愿。正是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夫倡妇随,虽苦犹甜。但两年间,产下一男一女,由于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有限,高兴之余,顿觉生计困难,衣食维艰,夫妻两愁眉苦脸,为寻生活出路,想起日精月华的安茶,于是摘来制作,新颖之物,很受市场欢迎,换来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倒也衣食温饱。其他山农,争相效仿制作,善于钻营的徽商,眍之有利可图,大量收购贩运,从此安茶流入市场,又经数百年辗转,逐步流向广东、香港、澳门、新加坡、吕宋(今菲律宾)、锡兰(今斯里兰卡)、暹逻(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地域或国家,这是安茶由发端到发祥流向市场的传奇历程。

相关文章

u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