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秘的高马“贡茶”

发布时间 : 2021-12-24
高马溪黑茶 高马二溪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高马溪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揭秘神秘的高马“贡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为国粹之饮,黑茶尤胜。据相关权威史料记载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湖南省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千年来被誉为安化黑茶之宗源。鄙人调到安化县田庄乡工作已经整整三年,穿越茶史烟云,追踪史料记载,耳闻茶界口碑,关于高马二溪贡茶的议论已是烂熟于耳。通过近年来的细细品味,仔细想来,这确是真的。北京考古界和茶叶界的专家爬到高马二溪村实地调研,虚心的拜访了许多茶学界前辈,也通过各种场合咨询了不少知名专家,到今天为止,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喜欢品鉴安化黑茶的朋友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下。

一、特殊的生态环境。高马二溪有着特殊的林中茶、茶中林的生态环境。茶叶一般日照时间以4-6小时为宜,首先,林中茶则可以通过林荫来调节日照,上午和下午均可以通过太阳的斜射形成天然的树荫给茶树营造较好的阴凉环境;其次,杉树、松树、香樟或其他杂树所散发的各种天然香味会被茶叶自然吸收,使茶叶的清香更绵长而浓郁;再次,香樟等特殊林木散发的气味具有很好的杀菌杀虫作用,这也是直接导致高山茶病虫害少、无须治虫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不管是针叶林还是阔叶林,都有树叶的脱落更新,掉落到地上就是茶树最为天然的生态肥料。因此,高马二溪的茶叶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连片茶园,但是近百平方公里的山头,正是这种林中茶、茶中林的生态成就了它们的自然芬芳。

二、神奇的育茶土壤。高价溪与马家溪两溪广泛分布存在七亿年历史之久的冰碛岩与烂石土壤。如果说冰碛岩是活化石、是七亿年前地壳活动的历史见证,那么烂石土壤就是上苍赐予的九天息壤,就是优质茶叶繁衍生长的天然乐园。整个高马二溪的土壤是上层是烂石,中层是砾石,底层是黄土或黑土。而这些烂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湖南省农科院检测,其中以硒最为可贵,可以防癌,丰富的有益微生矿物元素成就了高马二溪茶叶的独有的滋润甘甜。

三、独有的地理位置。高马二溪茶叶肥大厚实、经络清晰,内含物质极为丰富,明洪武24年既列为贡茶,故有天生好原料之美誉。震惊业界与世人的奉上严禁茶业禁牌(清道光四年立于境内)近年被发现后,国家考古专家和茶业界权威学者据此考证高马二溪世为皇家茶园所在地。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点湖南省委筹备两百担高马二溪优质安化黑茶作为赠送前苏联友人的高级茶礼。高马二溪茶叶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睐,盖因高马二溪独有的地理位置,它的海拔平均在700-800之间,高则过寒,低则过暖,水雾充足,日照时间长。这个海拔范围内的每片茶叶生长时间是山下一片茶叶生长时间的三倍,使茶叶有充足的时间吸收空气的天然水分和土壤中的各类养分和有益微生矿物质,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高马二溪的茶叶不但叶片修长丰厚而且内含物特别丰富。这成就了高马二溪茶叶较之其他茶叶所没有的耐泡功能。

作为苗黎大巫的诞生之地,中华民族始祖蚩尤的道场,被誉为苗瑶发祥地之地的古代梅山地区安化县,田庄乡的高马二溪功茶可谓是享誉天下。在明清时代,更是皇帝犒赏甘陕新疆等西北边陲立功将士的最佳清凉饮品,自然绝非是浪得虚名。你若不信的话,安化县田庄乡人民政府真诚的邀请您到高马二溪来做客品茶。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马古道的神秘诱惑


最后的茶马古道的神秘诱惑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主要纽带。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这两条线路是茶马古道的干道或动脉。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所及都在于此。然而,在彩云之南的怒江江边,还存在着另外一条最隐秘、最原始的茶马古道,那就是被称为最后的马帮的贡山丙中洛秋那桶察瓦隆察偶的贡察线。

我在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路线图中反复查找,找来找去,原来这些所谓的路,仅仅是茶马古道大动脉上的一条条微细血管。她对我充满诱惑着,令我不惜用几个月的时间花两次精力去仔细品味这条古道。

茶马古道上的第二条滇藏公路

说起滇藏路,许多人对214国道并不陌生。因它的滇西北一段和从前的马帮线路极度重合。从云南西去西藏,大家几乎都走这条道的。至于怒江大峡谷,在那里隐藏着闻名于世的怒江大拐弯。有人说看完大拐弯和体验过那一带丰富的多民族的人文气息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好看的了。还有梅里雪山,许多并非宗教徒却怀着宗教般热情的朋友在羊年转过这座神山,多少也在峡谷里呆过一段时间。

其实,不管是214国道还是梅里雪山,或者是怒江大峡谷两侧高如云端的碧罗和高黎贡山等等,即使你走遍了,那其实还远远不够。因为,伴随着横断山走势的还有一条鲜为人知鲜为人至的马帮线,这条省级公路规模的滇藏线从云南贡山直达西藏察隅。它即将被第二条滇藏线所取代。而它不被山外人重视的程度,就如同这条匍匐在未来新公路脚下封闭的马帮线路一样,同样难以被人记起。

随着第二条滇藏路在此搭建,马帮毕竟再难以其规模雄浑、泥沙俱下般的宏大撞击力呈现在大自然的面前了。有勇气亲近大自然的朋友,完全可以在欣赏完怒江第一弯以后,再往峡谷里更深入仔细地阅读。甚至从214国道进入梅里雪山转山道,至此直抵西藏昌都或西去察隅。那样,你也许可以和马帮一起走在茶马古道上,经历一次他们曾经经历和现在正在经历的艰辛里程。那可是现存马帮文化最真实最丰富的体验啊!马帮偶而也会穿过较为平坦的丛林。

历险第一关:

和马帮一起走过留香岩塌方区

我的古道行始于云南贡山丙中洛乡,至此到达察瓦龙中转站休整。从此再北去西藏左贡或西去西藏察隅,两条路给人的印象都鲜活无比。

我的计划是:从青那桶村徒步进入怒江大峡谷,顺着原来的马道走过,然后和马帮会合。向导阿桑说:马帮现在就绕到那座山的背后。因此,走这条道可能要一个礼拜,最多10天时间,要看路好不好走。其实这一段路的艰险连阿桑也没估计到,最后我们走了21天才走到西藏林芝的下察隅镇。

随马锅头央措的日子里,最难忘的历险是通过当地被称为留香岩的大塌方区。有一天,我们的骡马疲惫不堪地行进着,突然远远地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崩塌体高悬于江东岸,形成一个巨大的倒石堆,其顶点高出江面一千多米。整座留香岩的山体呈巨大滑坡状,留香岩并不释放香味,当地人为何取这个名字却不得而知。据说一年中,难免有人和牲口在通过的时候被击伤或发生意外。

提起这个地方,方圆附近的老百姓都流露出谈虎色变的神情。据说将来的新公路上,政府准备投入大量资金建架两座桥梁,两度横跨怒江绕过留香岩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鬼门关。想必到那时,山外人可以坐在旅游大巴上,隔岸观火般地欣赏留香岩的无敌大全景了。

但眼下通过这个危险地带有两个办法:要么在下午1点之前,趁太阳未把石头烤松软之时鼓足勇气冲过去。如果遇到刮风,只能选择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江上飞渡,经历两次晕眩的溜索才能跨过塌方区。第一次,我在几乎没有路基的流沙石上面胆战心惊而又小心翼翼地跑过。第二次,我在江上挂着溜梆飞越,耳边掠过呼呼的风声,眼睛直视对岸,根本不敢瞟一眼江面。待魂飞魄散地度到江对岸,拍拍胸口,发现还活着,才放下心来。但此后,相比于从格布到碧土路段的江上的最简易的凹形木头溜梆单手飞越,这里用挂在钢丝上的溜梆过渡,安全系数已大为增加,算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历险第二关:

走过浪漫神奇的马帮路

无论从察瓦龙直达左贡或西去察隅,都是值得选择的极具魅力且富有挑战性的路线。如果能够跟随马帮或当地村民一起走完这段路程,除了能够时刻体验山川之美和人生之痛之外,你会在与当地人的共同行走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首先,从察瓦龙乡北去左贡有两个选择。一条蜿蜒的山路顺着怒江边沿逆行而上,路在格日村弃怒江转向另一条山路最后到达觉麦乡;另一条线路从察瓦龙到格布经碧土和觉麦,最后到达扎玉直至昌都左贡。后者因为某些路段并不依靠在江边,所以必须翻越多处山岭。有时在大山大岭中走上一两天也见不着人影并不奇怪。令人感动的是,当我遇到讲信用重义气的马帮的时候,他们都会义不容辞地接过你肩上的背包,并立刻结为朋友。

明孔村村长旺堆的父亲扎那大叔以前在合作社里赶马四十载。我们在西去察隅的路上相伴而行。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路过去,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垭口。

扎那大叔说从察瓦龙西去下察隅要翻大小不等的五座雪山。这让我心头暗暗为之一震。于是,我在加玛拉山口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来不及喘口气,就径直往山下急急奔走。当时真有一时进天堂,一时被卷进地狱的感觉;在翻越另一座阴冷的诺日娜山口时,迫于空前的寒冷,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马鬃被雨水打湿的蒸汽给身体取暖。

我们有时在石洞里熬过一夜,有时在溪边的平地露宿。但是遇到下雨的日子就难过了。雨水从人字形的胶布往被子里灌,一夜过来,就这么迷迷糊糊捱到天亮。但是,马帮们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走到哪里,都能坦然面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唱不完的歌谣和太阳般灿烂的笑脸始终展示在我们遥远的路途中。

在这段几乎一年中不是下雨就是大雪封山的路途中跋涉,察瓦龙乡的乡长说比打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辛苦。据说当地乡干部恐于道路艰苦,一年只到县上领取两次工资。最后,我和马队还是马不停蹄地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达西藏下察隅。

站在下察隅这块湿润的土地上,不知道为何,传统和现代的力量让我痛苦地矛盾着。一种来不及咀嚼的慌乱和兴奋徘徊在我的脑际,混杂在我一个多月来走过的如梦似幻的旅程中。河流的呜咽声,老奶奶的白发,不长草的化山,山顶的积雪,还有马帮远去的背影

揭开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


茶马古道成为旅游者中炙手可热的名词,沿线的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拉萨等地,残存的古道上,挤满了徒步探险的背包客。

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在沉寂了千年之后,为何突然热起来?

沉寂千年的茶马古道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告诉记者,1990年他和几位学者到滇西北做方言调查时,偶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神秘古道,并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见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寸许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石壁上的崖画,让人惊叹不已。随后他在一本书的序言里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旭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在唐朝时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则成为大西南后方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茶马古道却备受冷落,默默地藏在深山密林之中。木霁弘分析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它的僻远艰险可能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李旭则分析,茶马古道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地势最高、最为险峻的一条古道。

茶马古道热的背后仅仅在2004年,《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图文并茂的书籍出版,掀起一阵冲击波;此后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引起了巨大轰动,导演田壮壮则借此夺得中国最佳导演奖。而今年5月,一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在贡茶传统中断160多年以后再度进京;7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期的《焦点访谈》

千年古道,在被学者意外发现后,突然掀起一股热潮,并不是没有理由。

专家们认为,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商业价值、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方面有特殊意义。

茶马古道是多民族大交流、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李旭分析,茶马古道给了沿途区域各民族及其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影响的机会。特别是借茶马古道,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必需的茶和其他物品,大量的汉、回、蒙古、纳西等民族的商人进入了藏区,又将西藏的一些土特产带进内地,因此,茶马古道对促进藏、汉的民族团结,推动藏区与祖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木霁弘则说:现在的人见多识广,口味都挺刁。而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对旅游爱好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近几年,已有不少旅游、探险爱好者踏上茶马古道,沿途寻访体味。因此,茶马古道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普洱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关注、探究。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许多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的精神特征。李旭分析,马帮的赶马人身上最明显的是冒险精神,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土匪强盗的威胁和生意的风险;其次是勤勉精神,他们必须埋头苦干,风餐露宿;再次是宽容亲和精神,商业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宽容忍让,共同面对困难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密团结;以及守信用的精神,马帮必须有良好的信誉才能维持生意;还有爱国精神,马帮在抗日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驮运物资就是证明;赶马人还有创新意识,他们四处游历,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善于创新。

热潮之后的冷思考

茶马古道热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热起来去的人就多,容易遭到破坏;有人说,热了沿途的地方经济才能发展,茶马古道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但专家详细分析后认为,目前对茶马古道的探寻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还未完成、大众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仍不清楚时,对茶马古道热的开发利用应本着谨慎态度冷静对待,小心别被烫着。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自从茶马古道有了一定知名度,重走茶马古道、运茶进藏等活动也越来越多。可有人认为,类似做法对宣传茶马古道、推动旅游发展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的作用,只是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商业炒作手段。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推广茶马古道,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茶马古道的保护问题也亟须提上日程。云南省知名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何仕华向记者透露,思茅市三家村麻栗坡曾经有一段茶马古道,但当地村民却将上面的石条、石板撬挖起来,运下山后用于建盖房屋,几年工夫,古道已不复存在。木霁弘等专家认为,茶马古道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给相关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专家们提议,茶马古道的开发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川滇藏三省(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为了充分利用茶马古道的自然、文化优势,应联合成立省一级的合作机构;茶马古道沿途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开发过程中应编制总体规划,避免低层次的破坏和雷同的项目开发;开发同时要做好发掘、整理、研究、保护沿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应统一推出茶马古道的旅游品牌,避免内战,等等。

揭开茶马古道神秘的面纱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茶马古道"成为旅游者中炙手可热的名词,沿线的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拉萨等地,残存的古道上,挤满了徒步探险的"背包客"。

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在沉寂了千年之后,为何突然"热"起来?

沉寂千年的茶马古道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告诉记者,1990年他和几位学者到滇西北做方言调查时,偶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神秘古道,并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见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寸许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石壁上的崖画,让人惊叹不已。随后他在一本书的序言里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旭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在唐朝时沿途商号林立,马帮云集;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则成为大西南后方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茶马古道却备受冷落,默默【地埋】在深山密林之中。"木霁弘分析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它的僻远艰险可能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李旭则分析,茶马古道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地势最高、最为险峻的一条古道。

茶马古道"热"的背后

仅仅在2004年,《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图文并茂的书籍出版,掀起一阵冲击波;此后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引起了巨大轰动,导演田壮壮则借此夺得中国最佳导演奖。而今年5月,一支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普洱茶,在"贡茶"传统中断160多年以后再度进京;7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期的《焦点访谈》……

千年古道,在被学者意外发现后,突然掀起一股热潮,并不是没有理由。

专家们认为,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商业价值、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方面有特殊意义。

"茶马古道是多民族大交流、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李旭分析,茶马古道给了沿途区域各民族及其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影响的机会。特别是借茶马古道,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必需的茶和其他物品,大量的汉、回、蒙古、纳西等民族的商人进入了藏区,又将西藏的一些土特产带进内地,因此,"茶马古道对促进藏、汉的民族团结,推动藏区与祖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木霁弘则说:"现在的人见多识广,口味都挺"刁"。而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对旅游爱好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近几年,已有不少旅游、探险爱好者踏上茶马古道,沿途寻访体味。因此,茶马古道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普洱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关注、探究。"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许多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的精神特征。"李旭分析,马帮的赶马人身上最明显的是冒险精神,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土匪强盗的威胁和生意的风险;其次是勤勉精神,他们必须埋头苦干,风餐露宿;再次是宽容亲和精神,商业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宽容忍让,共同面对困难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密团结;以及守信用的精神,马帮必须有良好的信誉才能维持生意;还有爱国精神,马帮在抗日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驮运物资就是证明;赶马人还有创新意识,他们四处游历,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善于创新。

热潮之后的冷思考

茶马古道"热"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热起来去的人就多,容易遭到破坏;有人说,热了沿途的地方经济才能发展,茶马古道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但专家详细分析后认为,目前对茶马古道的探寻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还未完成、大众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仍不清楚时,对茶马古道"热"的开发利用应本着谨慎态度冷静对待,"小心别被烫着"。

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自从茶马古道有了一定知名度,重走茶马古道、运茶进藏等活动也越来越多。可有人认为,类似做法对宣传茶马古道、推动旅游发展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的作用,只是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商业炒作手段。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推广茶马古道,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茶马古道的保护问题也亟须提上日程。云南省知名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何仕华向记者透露,思茅市三家村麻栗坡曾经有一段茶马古道,但当地村民却将上面的石条、石板撬挖起来,运下山后用于建盖房屋,几年工夫,古道已不复存在。木霁弘等专家认为,茶马古道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给相关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专家们提议,茶马古道的开发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川滇藏三省(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为了充分利用茶马古道的自然、文化优势,应联合成立省一级的合作机构;茶马古道沿途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开发过程中应编制总体规划,避免低层次的破坏和雷同的项目开发;开发同时要做好发掘、整理、研究、保护沿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应统一推出茶马古道的旅游品牌,避免"内战",等等。

沁阳“茶马古道”羊肠坂揭秘


在沁阳市太行深山中,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叫羊肠坂。它北达京师,南通伊洛,可谓中原地区的茶马古道。

【缘起】

在沁阳市太行深山中,有一条神秘的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它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羊肠坂。它北达京师,南通伊洛,可谓中原地区的茶马古道。夏日中午行人为何不敢从此过?它是怎样形成的?有多少条?那些间杂其上的古堡城垣又作何用?

【记忆谜团】夏日中午为何不敢走?

碗口大的马蹄印,深深地刻在青石板上,古道上下蜿蜒在群山万壑之巅。这就是爷爷口中的羊肠坂。望着脚下的万丈深渊,陈志广走上几步,气喘吁吁,两腿发软。

陈志广家住山西晋城。30多年前他还是孩子的时候,爷爷就经常念叨在羊肠坂行走的半生岁月。如今爷爷墓木已拱,他才来到这里,想不到爷爷所走的道路如此艰险。

陈志广的爷爷从7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做了担山工。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就是他们的工具。

装上山货(煤炭),一行20多人从山西晋城出发,过碗子城、黑石岭,出风口、大口,到达河南沁阳的常平镇和山王庄。在这两个熙熙攘攘的集镇上,卖掉山货,再买两筐胭脂、布料、小镜子、梳子、烟叶、山姜等,又一路晃悠着回到晋城。

这一路所走的就是羊肠坂,崎岖的山路,来回20多天的风餐露宿,陈志广的爷爷虽然用的是小扁担,挑的东西也不多,但起初还是有点吃不消。

由于年龄太小,很多路段举步维艰,陈志广的爷爷只好抓着路过的马队的马尾巴前行。险要的路段,都有很深的马蹄窝子,所有的马必须踩着马蹄窝子才能上去。

爷爷最怕的不是雨雪天气,而是炎热的夏季。中午时分,烈日当空,汗流浃背,站在如此艰险的地方举步维艰,他们只能选择在早晚行走。即便这样,有时候半道上他们也经常口干舌燥,只能喝马尿,没有马尿可喝,就到马蹄窝子里找脏水喝。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石板还在,马蹄窝子还在。

【历史谜团】踞天下之脊而控天下

20多年来,沁阳市文物局局长田中华不断地前来踏看,想理清羊肠坂的历史文化脉络。其实,他更想理清的是它的形成谜团。羊肠坂因盘亘在山间、崎岖缠绕似羊肠而得名,它事实上可以指代著名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太行陉。

太行山始于河南济源,终于北京,加上余脉,绵延千里,盘踞在华北平原与山西黄土高原之间,平均千米的海拔宛若天然屏障,阻隔或者说维护着东西两地。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称之为天下之脊,若夫或主或臣,建功立宗,尤显闻于后世,则有决羊肠之险,堑此山之道。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使得太行山成为古今战争争夺的焦点: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塞北游牧民族进入华北平原,需要先由山系北部穿越太行山;想要雄霸天下的帝王也需要踞太行而动。

但太行山受地壳板块强烈挤压,形成褶皱与断裂,出现形势险要的八条峡谷通道,即著名的太行八陉。

羊肠坂所在的太行陉为太行八陉第二陉。晋启南阳(覃怀即沁阳一带,在春秋战国时称南阳)成霸业,秦夺南阳争天下,光武经略河内主中原,尔朱氏丹道奇兵反北魏,宋太祖掌控怀川统天下,无不说明了其重要性。

从政治战略的角度上讲,得中原者得天下、得覃怀者得中原,然而如果不占据太行天堑只会使得覃怀者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况,而占据太行陉便可实现其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的政治战略企图。

通过历史梳理,田中华了解到,太行陉大概形成于战国之前;从战国时起,与轵关陉(在今济源)和白陉(今辉县)成为由山西入河南的交通和战略要道。

但自宋代以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改走河北平原,太行陉和轵关陉、白陉一样,逐渐为兵家所轻。

兵戈声逐渐远去,却响起骡马的驮铃声。到了陈志广的爷爷这一代,羊肠坂才逐渐走进历史的尘埃中。

【布局谜团】三道古堡关卡万夫莫开

担山工、骡帮、马帮商队,让人不由得想起中国西南滇、川、藏著名的茶马古道。事实上羊肠坂不仅发挥了茶马古道的商业作用,其布局的精巧更含有深层的用意。

为一探究竟,记者从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北上进行考察。从常平村向北原为2公里长的平缓羊肠坡道,1956年修建公路时被毁。顺着修建的公路走上一段,路南二三十米高处闪现出一个不规整的平台,这就是羊肠坂一号古关卡遗址,面积大约120平方米,上有大小不一的石洞,山壁上也凿有12个方形的石洞。

从平台而上,地势急剧陡峭起来,气喘吁吁地爬上二三十米,青条石板突然出现在眼前,油光光地掩藏在枯草荆棘中,岁月沧桑痕迹明晰。这就是传说中的羊肠坂了。其上不时闪现出石坑来,当是马蹄长期踩踏出的马蹄窝子。它们经常负载二三百斤重的山货,靠着这些马蹄窝子的帮助,才能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险道,不至于跌落四五百米深的山谷。

再往上走,古坂道分为两路,一路向西北直通二号关卡,一路向北可达孟良寨。孟良寨又名古碗城,建于唐初,北面依山,其他三面均用厚厚的石块筑成城墙。虽然仅有20多平方米的面积,但它却如闪着幽光的古老城堡,矗立在五六百米高的悬崖之畔,东西两道严紧的大门一闭,任你千军万马,徒唤奈何。城门上原有两道题刻,东为北达京师,西为南通伊洛,更道出了羊肠坂的举足轻重。

出孟良寨西门向西南顺坂道行约百米,即为二号关卡。这里海拔650米,关卡平台呈半镰刀形,西为直立山壁,东为悬崖。从二号关卡拾级而上80多米就到了三号关卡,关卡平台面积约200平方米,在三号关卡卡口东北有石城墙一段,顺城墙向上800多米的峰顶有一半葫芦形城堡遗址,向南约750米又连接着另两座城堡。

再向北一二公里,就到达山西大口的庙湾村。村内一条S形羊肠坂,通向山顶的古建筑群落。这里是100多间保存完好的古骡马店,建筑历史当在200年以上,一色两层建筑,石梯,厚重木楼板,藤条编窗户,朴素简洁;院内牲口圈,废弃的古井、石槽和石磨,可看出服务的周全。

出骡马店向北走过一段羊肠坂,就到了原来出河南踏入山西的城堡关门,城堡城墙厚两三米,高近十米,设有防御的箭垛。城堡西临万丈深谷,东接连绵城墙。该城墙在山脊蜿蜒五六公里,终于悬崖畔。

回望这一段羊肠坂,才发现它的布局秘密它处处以防御为中心,又不失服务的功能:首先,从羊肠坂本身来说,它开在悬崖峭壁之巅,而且陡峭狭窄,可谓防止敌方进攻的第一条防线;其次,三重关卡,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据点,而遍布的城堡,则加固了关卡的作用;最后,出关城门和与之相连的蜿蜒在山巅的城墙,成为攻防的核心。

【路线谜团】羊肠坂到底有几条?

踏访完整个路线,站在出河南的关口上,望着苍茫的远山,一个疑问在记者心中徘徊太行山地形错综复杂,难道只有这条路可走?这实际上也是太行陉究竟有几条的问题。

在陈志广的记忆里,爷爷说起羊肠坂来好像不止一条。爷爷说,他刚开始做担山工时,大人们就让他背一首顺口溜:常平对窑头,风门对风口,大口对小口,黑石岭对油坊头。意思是讲,如果从常平去山西天井关及晋城,常平、风门、大口、油坊这几个地名村落是与从窑头去山西的风口、小口、黑石岭等地名村落同纬度一一对应的,无论行走在荒山野岭的哪条羊肠坂道上,只要记着这则顺口溜永远都不会迷路,反过来也是这样。

很显然,羊肠坂并非仅此一条,现存最完整的大概只有记者所走的常平羊肠坂了,其他的则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残迹了。

媲美"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撩开神秘面纱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祖国内地之间就存在着一条汉藏交往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是一条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躯铺就的古道,马帮们沿着这条坎坷崎岖的古老驿道,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专家们因此将这条汉藏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迁徙的大走廊,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这条绵延4000余公里的古道上,有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有彝族祭坛上的火文化、有白族的本主文化、有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有藏族的雪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这条古道上交汇、融合、发展,生生不息。它又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在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茶马古道途经的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又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

据考证,在漫长的历史中,茶马古道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路,一条以现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今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萨,再经拉萨南下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和印度,另一条则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

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涤荡,这条古道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近年来,滇、川、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又唤起人们对这条古老文化文明传播通道的记忆。

完整路线图人们已很难窥见这条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经过现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干道之外又有些什么样的附线?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扑朔迷离。

100多年前,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许许多多的法国籍、德国籍传教士不辞辛劳、历尽艰险到这里传教,足迹曾经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他们会不会留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记述?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热衷于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研究的女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女编辑郭素芹习惯性地前往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她意外地发现,不大的德钦县图书馆里竟藏有外文原着近千册,其中法文原着就有300多册。当地学者告诉她,那些书原来都是茨中教堂的幸存物,所有的书都是当年的外籍传教士或探险家们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那些传教士们回国着书立说后寄来的。

郭素芹一本一本地翻阅,突然,在一本书的夹页里她翻到了一张地图,地图印制得十分清晰精美。精通法文的郭素芹将地图上标注的法文地名一一翻译出来,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省迪庆州政协副主席刘群激动了:这竟是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马古道完整路线图。

地图印制于187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地理社会》公报。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茶马古道的完整地图,对于茶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而且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云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根据民间传说有一种猜测:滇藏茶马古道有一条附线可以不经过西藏腹地而直接从云南走出去。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条路的踪迹,但未见突破。这张百多年前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刘群这样认为。

科考撩面纱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雅安出发,分两路对举世瞩目的茶马古道进行考察。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对茶马古道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此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集中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地理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经济学、旅游生态学等学科的众多专家学者,他们将揭开蒙在茶马古道上的神秘面纱,为滇、川、藏大三角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高太后禁造贡茶“密云龙”


宋朝的高太后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垂帘听政之人当中的一个典型。宋元丰八年(1085年),正值王安石的变法初见成效之时,宋神宗赵顼病死,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实行垂帘听政。宣仁太后姓高氏,因而世称“高太后”,她是朱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生母。

高太后是朝廷内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在她垂帘听政后,便聚集各种反对变法的集团力量,并且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朝廷巾委以重任,不遗余力地对变法派进行打击和迫害。这一系列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史称“元祐更化”。禁造“密云龙”的决定也是高太后在“元祐更化”时所作出的一个决定。

密云龙是贡茶的一种,由福建省建州进贡。密云龙是一种比双井茶、大龙团和小龙团等贡茶制作程序更为精心的茶叶。据孙月峰所著的《坡仙食饮录》记载,用密云龙冲泡的茶汤,味道极为甘甜馨香。密云龙在当时主要用于皇室宗庙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御用,极少在朝野间流传。然而自来哲宗决定对殿试成绩卓越者赐予密云龙之后,许多皇亲国戚和官宦近臣纷纷前来求赐。久而久之,密云龙开始走出宫廷,在官绅朝野之间流传。据说,当时甚至身为贬谪之官的苏轼,都能够常以密云龙来招待贵宾,足见密云龙此时流传之广。

随着密云龙的流传范围日益广泛,前来求赐者也愈加繁多,使高太后不胜烦恼,无奈只好痛下决心,命令建州不许再造贡茶密云龙,甚至连密云龙之前的团茶也禁止再造。宋人周辉在其所著的《清波杂志》中有对此事的记载。禁令颁布后,高太后说:“这样免得经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静”。“拣这些好茶吃了,又能生得出什么好主意吗?”

令高太后始料不及的是,她的一道禁造密云龙的圣旨,并没有真正遏制住民间密云龙的采焙制造。恰恰相反,禁令传开后,密云龙更是成为朝野内外炽手可热的茗品,人人都想居为奇货。高太后的一道禁令,不仅没能使宋代制茶T艺水平停滞不前,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推动作用。

茶马古道北道,即"贡茶路"


茶马古道北道,即贡茶路

北道,即由思茅至省城昆明。途经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阴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到达昆明。云南贡茶,自清康熙元年(1662)始,伤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饮用。从此而形成定例,按年进贡一次。到清嘉庆元年(1786)改为1O担。其品种有普小茶、普洱女儿茶、普洱蕊茶、普洱茶膏等。(清)曹雪芹:《红楼梦》女儿茶为普洱贡茶中的一种,是装在银瓶中作贡。每年派官员支库银到思普区采办就绪后,由督辕派公差押运。清道光十八年(1839)道光皇帝赐给'车顺号主人进士车顺来瑞贡朝天的匾额,这是对普洱茶的最高荣誉。据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配。京师尤重云,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谓之毛尖以作贡。贡茶征购完备后方许民间进行采购。贡茶运至昆明经检验后由差员押运,在驮运的骡马驮子上插有奉旨纳贡黄旗,经平彝(富源)胜境关入贵州,经湖南至京城(北京)。人们将此道称为皇家贡道,也是商旅的通京大道。

云南与四川的古代交通,原有建昌路,即到昆明至富民武定马鞍山元谋金沙江姜骤黎溪凤营山会理巴松白水德昌禄马西昌礼州庐沽晃山越离黎州茶经雅州邓峡新都双流成都,再进入陕西或西蕃进行茶马贸易。这条道所经路段为元、明以来的骚站,路线由普洱一昆明一京城为贡茶道。茶运至昆明后,则沿长江而下至蜀身毒道的石门道(朱提道)、哭道入四川。据《滇程记》己载:经禽明一寻甸一东川8日程。向北行4日到昭通:向北经大关至盐津共6日程,再北经连药一高县一庆药至宜宾6日程,总计24日程,,665里到宜宾。从宜宾可乘船沿长江而下入湖北到京城;或溯崛江而上经嘉州(乐山)一彭县到达成都;或至嘉州走青衣道,即溯青衣江而上至雅安一邓睐一成都后再入西藏或陕西进行茶马贸易等的多条通道。

茶马古道的经典:高城、洞市、川岩江


在安化境内的茶马古道中,最经典的是洞市一线。

洞市地处雪峰山系东端,西南部与新化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依偎,一条发源于大熊山的小河川岩江、麻溪河穿越其境,直达资江。麻溪河有个暗流奔涌、深浅难测的三门洞,三门洞附近有繁荣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它历史上是一个大乡,几年前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

在资江边的江南镇沿溪而上,有思贤溪风雨桥,桥上马蹄印迹历历在目。沿溪上去30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金田村。清澈透底的麻溪穿村而过,溪边有千年古寺钟灵寺。此寺与南岳山的寺院一脉相承。茶客路过此处,往往要进香拜佛,因而寺里香火旺盛。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有个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祠的西面,是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山。陶澍在任期间,曾来这里祭祖并会见宗亲、视察茶叶产业,其护卫官刘龙、李豹曾在此向乡亲们表演武功,至今被传说。现陶家祠堂和陶澍祖坟基本完好。

从金田南行至锡潭村,有一座壮美的风雨廊桥横跨麻溪。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桥头,镶嵌着永锡桥3个正楷繁体大字;桥长80余米,桥墩由青石浆砌,桥身全由木材构成,桥身上方盖着古朴的青瓦,可避雨雪风霜。此桥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43家茶行重建,工程历时6年,耗资巨大,牵动安化、新化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重点工程。如今,此桥已列为安化县的重点保护文物。其建筑质量之优、桥身之长、保存之好,在全省罕见。只是,由于附近就有公路,这里已不是交通要道,显得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守桥老人说,今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这里已开始热起来。

永锡桥上去几里就是洞市村,村里的洞市老街,有一条长达一华里的青石板路。这里曾是新化县多个乡镇的人们来安化的必经要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新化的茶马是通过三条山道进入洞市乡境内的,而洞市老街是三道归一之处。远近茶客到了这里,肯定要餐宿;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自己所运茶叶是在此抛售还是继续外运;如果继续外运,是雇请竹筏通过麻溪水运,还是继续陆运。这样,加上其他商贾,洞市老街就热闹了。据传,从明朝至解放后一段时间的数百年里,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如林,运输茶叶和其它商品的竹筏最多时达两百多条。而老街上的贺家祠堂,有时竟也作为临时客栈和茶叶仓库使用。如今,贺氏祠堂的豪华恢宏,仍叫人惊叹。电影《美人窝往事》有很大一部分场景在这里拍摄。现在,这里是一家千两茶作坊。

洞市上去30里就是高城村,这是洞市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更神奇的景点。何以叫高城?它海拔高出洞市600多米,村子被一群高山托起,村子背后,就是新化县的大熊山原始森林。这个村历史上是宝庆、新化、安化、益阳等多个县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茶叶、盐、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因为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有了高山之城的美誉。

高城的关山里,有百年古树300多棵,是古树最多的村。村口的崆峒峡谷,既是树种的宝库,也是探险的好去处,其峡谷之险,阴风之凉,令人既紧张又兴奋。峡谷很深,抬头只见一线天,老人们讲,人在谷底走,可见虎豹猿猴在头顶一跃而过!

峡谷尽头,是一座天然的城门,30米高,3米来宽。进门就是高城村。如今有公路,进村不再从城门过了。

高城是一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杉木皮屋顶的木屋沿溪而建。这里是典型的原始村落。村子背后,有气象万千、神秘秀美的川岩江。

麻溪河的上段叫川岩江。川岩江峡谷就在大熊山原始次森林里,江边珍稀动植物很多,有湖南唯一的野生鸽子花白兰树。有金钱豹和中华小鲵。

川岩江最神秘的是金星凤丫蕨。金星凤丫蕨是中国植物学界首次发现的珍稀植物,目前只在大熊山地区有它的踪影,这种叶片上布满金色星星的神秘植物在植物学典上尚找不到名称。发现者是中南林科大资源环境研究室的教授。教授将其命名为金星凤丫蕨。

川岩江的美丽,一是在石头,一条溪水中,尽是各色石头,大者如墙,将溪水拦腰挡住;贵者若宝,随便拾起一颗,就可能是7亿年前的冰碛岩;川岩江的美丽,还在潭,江中到处是潭,碧绿清澈,潭中倒映古树莽藤,奇花异木,一派原始风光;川岩江的美丽,更在瀑布,在川岩江边行走,你会感觉到有那么多奇峰异谷挤在这里开会,因为高山林立,故到处有飞流瀑布泻入川岩江。

茶马古道就在这条江边随山而行,遥想千百年前的马帮每进到这里,肯定会惊奇于这仙境般的地方,停歇下来不愿再行。

游客从高城进川岩江峡谷,要依靠最后的马帮。骑马翻山越岭,很是惊险。两年前,益阳日报记者发现这个最后的马帮后,湖南日报,香港文汇报也跟随报道。目前,安化县政府正在将那支古老的马帮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