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红的发展

发布时间 : 2021-12-25
滇红小种祁红的区别 比较滇红和祁红的区别 比较祁红和滇红的区别

滇红小种祁红的区别。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祁红的发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祁红的发展”相关知识!

一、祁红的定义

(一)什么叫祁红?

按祁红国家标准的定义是: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其产区包括:祁门县、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县、黟县等,历史上还包括江西省浮梁县。它是一个自然经济区域概念,不是社会行政区域概念。有人说,祁红就是祁门县的红茶。这是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很浅薄。

在制订红茶国标时,有不同意见,最后用祁门香三个字来定义,这也完全符合历史。有一段时间,江西的叫浮红,池州的叫池红,还有什么安徽红茶。上述2省6县应是祁红原产地。根据我的调查研究,祁门、东至、石台三县交界的西黄山地域历史上是祁红的核心产区,历口是核心产区的集散地。现时这一带生产的绿茶质量也很好。长期在祁红产区基层工作的老茶师告诉我,优质祁红不产于高山,也非河谷沙洲,而是透水性好的黄棕壤中山区,土质肥沃程度一般。

(二)祁红为什么秀

祁红是中国工夫红茶后起之秀,群芳之最。这是世界茶叶专家们早就公认的,是不争的事实。祁红工夫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清花果香是它的韵味,与绿茶的淸花香不同,还有水果成熟时散发的甜香。祁门香是一个地域红茶风韵的称呼。

(三)祁红工艺精华祁门等县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建国前,中国经济落后,茶叶经济更落后,祁红茶区生产条件非常简陋,生产投入,只有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品。

茶园无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可施,茶园管理除中耕除草就是七挖金,八挖银﹙秋季深耕﹚。一年采春夏二季茶叶,秋茶留养。

鲜叶釆摘后,摊放在篾簟上进行日光萎凋,人工揉捻﹙手揉或脚揉﹚后,湿坯就卖给了上门来的螺蛳,我戏言:祁红发酵是在螺蛳的肩上。茶号收购湿坯,烘干精制成工夫红茶。

历史上各茶号均有烘工之登记,由此可见,烘工在祁红茶区之社会地位,火功是祁红工艺精华之所在。

二、祁红兴衰

祁红自1875年问世,就远输欧美,很快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门红茶曾获得了特等奖和金牌。祁红建国初期,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1980年、1985年安徽祁门茶厂,中茶牌特、一级祁红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全国茶叶中,荣获此项国家产品质量最高奖的还有狮峰牌特级龙井)。

1987年安徽祁门工夫红茶,荣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

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都曾以祁门红茶馈赠外国元首。

进入1990年代,祁红市场,每况愈下。祁红茶区,红改绿,高挡化,大力开发名优绿茶。

中囯工夫红茶,经过近150-200年的发展之路,也全面走下坡路。中国红茶每况愈下的原因,我说三点①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到了无足轻重的状况,国家也不缺外汇了。出口要计算成本,红茶出口长期亏本生意,更是难以为继。

②直接原因是资源条件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国际上畅销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红碎茶相比,质次价低,一旦国际红茶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红茶首当其冲。

③深层次原因是文化。就是从唐代算起,中国人生产和消费绿茶的历史也已超过千年。开始是蒸青团茶,后来是蒸青散茶,最后是炒青散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是绿茶王国,中囯茶文化的主流是绿茶文化。而红茶呢?生产和消费的历史,仅400年左右,且其发展的动力是对外贸易,在中国红茶消费没有普及。

三、迎接红茶新时代如果红茶的内销量能达到5%,就是35000吨。可实际情况怎样?从另一个角度看,红茶的潜在市场应该很大。红茶的风味亦富有特色。难道中国人就天生地不偏爱红茶吗?

从历史看,鸦片战争前后150-200年间,红茶大发展,【注】其动力是外贸需求。

中国绿茶出口比红茶早150年。产品是松萝茶、武夷茶。

1840-1949年是中国茶业从走向辉煌转而衰落的100年。建国之初,茶叶货源分配是内销服从外销,红茶产品长期以外销为主,绿改红,就是当年贯彻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红茶内销市场没有开发。

红茶的兴衰就是红茶外贸业的兴衰。建国后,如果没有政府扶持,红茶不可能有大起,当然也不会有20世纪末以来的大落。兴是政府,衰也是政府。

由于绿茶品质最原始,历史最悠久,中国茶区资源条件也最适合生产绿茶。古今国际绿茶市场由中国主宰,什么绿茶好,什么绿茶次,中国人说了算数。

国际红茶市场,20世纪以来逐渐以红碎茶为主,什么红茶好,什么红茶次,中国人说了不算数。中国的中低档红茶,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作为填充料,高档工夫茶国际市场空间小。

这些年高档工夫茶货源短缺﹙红改绿高档化的结果﹚,退出了市场,再恢复就难了,当然不是绝对无望。譬如:俄罗斯、东欧市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当然,要进行市场调研,用事实说话。

国内市场是一个潜力大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呢!红茶资源开发也还有潜力。

红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可过了这个坎,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祁红工夫红茶茶艺表演步骤


祁红工夫红茶茶艺表演步骤

祁门产于安徽省祁门县,清光绪年间开始仿照闽红试制生产。最终因其内质优异,与闽红、宁红齐名,国外也有将祁门红休与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

主要用具:瓷质壶、杯,赏盘或荷,巾,匙、奉盘,热水壶及风炉。具在表演台上摆放好后,即可进行祁门表演。

“宝光”初现祁门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的名称为“Black tea”,即因干的乌黑色泽而来。请来宾欣赏其色被称之为“宝光”的祁门。

清泉初沸热水壶中用来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温热壶盏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

“王子”入宫用匙将荷或赏盘中的轻轻拨入壶中。祁门也被誉为“王子”。

悬壶高冲这是的关键。的水温要在100摄氏度,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而高冲可以让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分杯敬客用循环斟法,将壶中之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的色、味一致。

喜闻幽香一杯到手,先要闻香。祁门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之一,其香浓郁高长,又有“中英豪”、“群芳最”之誉。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

观赏汤色的红色,表现在好的汤中。祁门的汤色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的发酵程度和汤的鲜爽度。再观叶底,嫩软红亮。

品味鲜爽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祁门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再赏余韵   一泡之后,可再第二。

三品得趣通常可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之真味,方得之真趣。

收杯谢客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难领略祁门先特殊的“祁门香”香气,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感谢来宾的光临,愿所有的爱人都像这一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贵州遵义红历史及发展


遵义红的前世今生

遵义红茶的崛起是个奇迹,从2009年商标注册,到现在成为与滇红、祁红并驾齐驱的品牌,仅仅用了6年时间。

150毫升的审评杯,3克茶叶,沸水冲进去,第一泡50秒出水,第二泡30秒出水。审评杯是白瓷质地,模样朴实,除了杯口大约两厘米的齿状出水口,再无稀罕处。同样的器具,不同的茶叶,冲泡同时进行。茶汤呈在配套的白瓷碗里,按照泡数次序排下去,一目了然。我们在湄潭的红茶之行,就从盛兴茶叶公司总经理甘蜜珍藏的遵义红开始了。

茶艺师时丽丽先泡了4种茶,各两泡,8个白瓷碗摆成两排。甘蜜动作娴熟,拿着白瓷汤匙一勺勺“咻”地喝过去,每一口都很大声地吸到嘴里,再含着反复吸溜几次。这是专业的茶叶审评方式,很不优雅,但是实用,这样茶水才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冲击整个口腔,茶香也会同时直冲上颚,传到嗅觉器官。

甘蜜说,真正评茶的时候,茶水是不需要咽下去的,含在口中反复咀嚼,确认滋味后吐出。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模仿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我大声吸的第一口差点把自己呛到,反复试验几次才算摸到一些门道,“咻”的一声下来,茶的滋味确实会迅速弥散整个口腔,留下强烈直观的记忆。

冲泡好的4种茶,色香味各异。第一种香气馥郁,汤色金黄明亮;第二种香味没有那么悠远,但同样浓郁,汤色也亮黄;第三种和第四种,毫无幽香,各有一种涩苦之气,汤色都明显偏红。口感差异更大,第一种满口甘香,回味没有半点涩感,第二种也差不多,细品之下稍微有点涩,第三种和第四种则是明显的涩苦。口感因人而异,但这样直观的比较之下,味道却再无法混淆。反复细品后,甘蜜揭晓谜底,4种茶叶的包装上写的都是“遵义红”,但只有前两种是用真正的采自本地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山,后两种用的都是外山茶叶。

贵州是茶叶种植第一大省,湄潭是贵州第一大、全国第二大产茶县。却没有一个在市场上具有统治性地位的品牌,类似于西湖龙井、碧螺春那样在全国如雷贯耳的品牌在贵州也没有出现。直到近几年,绿茶类的湄潭翠芽开始被人们熟知,而被更多人知道的,则是遵义红。

一片茶叶,与其生长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据老一辈茶叶专家考证,贵州是个古老茶区这一点已成为定论。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原产地,贵州植茶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关。茶叶的生长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

具体到湄潭,其地理环境也很特殊,它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常年云雾缭绕。数千年前,湄江水从贵州遵义的东北方向顺势而来。流水汇进乌江、湘江、长江,催生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经过遵义东面的峡谷时,冲刷出一个倒U字形的弯道。这个弯道形似人们欢笑时舒展开的眉毛,启发了为城镇命名的官员,“湄潭”由此得名。当地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极为有利。

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茶便在其中。到了唐代,贵州茶的优异品质,为茶圣陆羽所发现,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照今天地理位置,历来注释虽各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所辖范围应包括今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已能生产“其味极佳”的茶产品,其中的夷州,就是现今湄潭的辖区。“其味极佳”,应该说,这是对湄潭茶最高份量的评价。

尽管明清两代,湄潭便有贡茶,这点茶叶送达皇宫,不仅路途遥远,就连走出湄潭都极为艰辛。明、清和民国初期,湄潭通向外界的只有5条驿道:西南通遵义道宽6尺,北通凤冈道宽3尺,南通瓮安道宽1尺6寸,而东南到余庆,西北达正安道仅宽尺余。贵州不发达,源于交通不便,湄潭亦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成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天然屏障。

振兴湄潭的口号,可远溯到百年前,戊戌变法推行新政所激起的微澜,也影响到湄潭,开始苦苦寻找兴湄富民之路。1930年以后,有了以饲养柞蚕及加工为主业的贵州丝织厂,后来也有了“七七”纺纱厂,即便是再往后的烟草种植,都未能改变湄潭的贫弱。

契机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三个月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很快与实验茶场联姻。研究湄潭历史是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岳龙的最大爱好,据他介绍,这场联姻几乎决定了湄潭接下来70多年的产业发展的重心,也让湄潭成为中国当代茶业发展的起点站。

当时的实验茶厂相当于现在国家级的农科院,并且是茶专业农科院。浙大西迁,带来的是更多专业型科研人才。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茶学专家。战争使得这些名字与湄潭这座黔北小县城紧紧相连,英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学专家李约瑟1944年10月远赴湄潭考察,回到英国后,他在发表于《自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遵义以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大科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李约瑟毫不吝啬地将这里称之为“东方剑桥”。

这场“文军西征”,使湄潭在10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圣地,在科研、生产、种植等诸多方面,都占领了全国的制高点。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改革开放,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也是从湄潭拉开的序幕。一些有影响的茶叶论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茶树病害之研究》等皆写于这一段时间。

当前全球都在使用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也是诞生于湄潭,过去人们栽茶叶都是丛栽,行栽最先就是在湄潭开始,这一密植免耕技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发明奖。1975年至1980年,前来湄潭取经的专家多达5万人左右。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丰歉谁能补,辛苦共尔沦。隐居哪可及,担月过黄昏”,1940年,苏步青随浙大西迁到湄潭时,写下了这首描述当时生活窘迫的诗,在这里的7年工作生活,在如豆的桐油灯下,他使微分几何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每个演算、研究的深夜,他的日本妻子轻手轻脚端来的,是一杯根植于当地土壤的红茶。

这杯红茶是遵义红的前身,遵义红是湄潭茶叶兴县的一大“意外”。中央试验茶场的研发的第一款茶,其实是红茶,当时称为湄红,后称之为黔红。红茶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茶叶贸易是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抗战爆发,使传统安徽、福建等红茶产区相继被切断,贵州成为新开辟的红茶产区,通过出口以购买军用物资,是其肩负的任务,主要出口前苏联和东南亚地区。

81岁的湄潭茗茶公司董事长吴贤才说,1952年,他在国营湄潭茶场工作时,就开始参与研创“功夫红茶”,两年后,该场的“黔红”牌红茶通过上海、广州的口岸畅销国外。虽然后来湄潭县以绿茶生产为主,但湄潭红茶的工艺还在,茶香犹存。

1940年,实验茶场试制红茶获得成功,取名为“湄红”。“湄红”送给顺宁实验茶厂厂长、中国评茶大师冯绍裘审评,冯绍裘评语为:“湄红形状细嫩匀齐不亚祁红,色泽润泽,香气颇清香,滋味似祁红,制法得法或可胜于宜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湄潭翠芽的崛起,为了丰富产品类型,中断了数十年的贵州红茶的开发提升日程。2008年,在黔红的基础上,根据湄潭当地的茶树品种,如“601”、“苔茶”、“419”、“福鼎”等中小叶品种茶青,经福建制茶师有机拼配后,制出的红茶外形紧细圆直、油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叶底嫩芽的红茶。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品过该公司的红茶后,大加赞赏,说该红茶是“湄潭茶叶品质与福建工艺的最佳结合”。

湄潭县随即决定要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取名为遵义红。2009年,盛兴茶业公司申请注册“遵义红”红茶商标。“这个名字取得太好了。”盛兴茶业的总经理甘蜜形容遵义后后来的发展,他定义为异军突起,“成为和祁红、滇红站在同一高度的的高品质红茶,与翠芽一起,成为贵州的两大茶品牌。”2014年,仅湄潭县红茶产量就达1320吨,产值超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4.4%、14.4%,“遵义红”品牌已覆盖河南、上海、福建、广东等全国红茶主销区。

“盛兴茶业能在6年间从一家小茶企成长为全省知名的龙头茶企,关键得益于遵义红品牌的带动,在铺天盖地的贵州绿茶中独辟蹊径选准了红茶之路。”今年,该公司产“遵义红”牌春茶,产值超3000万元,均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

“从近两年公司的生产和销售情形来看,遵义红肯定能很快畅销全国。”甘蜜说,遵义红茶的崛起,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更是对中国抗战胜利的缅怀,其深蕴多重文化内涵,从而保持湄潭盛兴茶叶强劲的品牌凝聚力和创新力,实现品牌扩张,得以向国际化现代企业迈进。

祁门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祁门红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祁门山区自然环境优越,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极宜茶树生长,品种亦极为优良,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经精工细作,更显其独特魅力。

祁门茶叶在唐代就已出名。据史料记载,这里在清代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而是盛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绿”之称。光绪元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并取号牌“胡日顺”,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胡元龙也成为了“祁红”鼻祖。

祁红一经问世,就以其优异的品质成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它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英国人最喜爱祁红,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们争相竞购,甚至英国的皇家贵族都以拥有祁红为自豪,并用此茶向皇后祝寿,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以致祁红一度获得“群芳最”、“红茶皇后”之美誉。有诗为证:“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1980年,祁红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章,1983年获国家出口商品优质荣誉证书。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祁红的“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

解读祁门红茶兴衰二百年 走进祁红历史


一、解读祁红

(一)什么叫祁红?

按祁红国家标准的定义是: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其产区包括:祁门县、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县、黟县等,历史上还包括江西省浮梁县。它是一个自然经济区域概念,不是社会行政区域概念。有人说,祁红就是祁门县的红茶。这是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很浅薄。

在制订红茶国标时,有不同意见,最后用祁门香三个字来定义,这也完全符合历史。有一段时间,江西的叫浮红,池州的叫池红,还有什么安徽红茶。上述2省6县应是祁红原产地。根据我的调查研究,祁门、东至、石台三县交界的西黄山地域历史上是祁红的核心产区,历口是核心产区的集散地。现时这一带生产的绿茶质量也很好。长期在祁红产区基层工作的老茶师告诉我,优质祁红不产于高山,也非河谷沙洲,而是透水性好的黄棕壤中山区,土质肥沃程度一般。

(二)祁红为什么秀

祁红是中国工夫红茶后起之秀,群芳之最。这是世界茶叶专家们早就公认的,是不争的事实。祁红工夫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清花果香是它的韵味,与绿茶的淸花香不同,还有水果成熟时散发的甜香。祁门香是一个地域红茶风韵的称呼。

(三)祁红工艺精华

祁门等县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建国前,中国经济落后,茶叶经济更落后,祁红茶区生产条件非常简陋,生产投入,只有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品。

茶园无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可施,茶园管理除中耕除草就是七挖金,八挖银﹙秋季深耕﹚。一年采春夏二季茶叶,秋茶留养。

鲜叶釆摘后,摊放在篾簟上进行日光萎凋,人工揉捻﹙手揉或脚揉﹚后,湿坯就卖给了上门来的螺蛳,我戏言:祁红发酵是在螺蛳的肩上。茶号收购湿坯,烘干精制成工夫红茶。

历史上各茶号均有烘工之登记,由此可见,烘工在祁红茶区之社会地位,火功是祁红工艺精华之所在。

二、祁红兴衰

祁红自1875年问世,就远输欧美,很快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门红茶曾获得了特等奖和金牌。祁红建国初期,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1980年、1985年安徽祁门茶厂,中茶牌特、一级祁红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全国茶叶中,荣获此项国家产品质量最高奖的还有狮峰牌特级龙井)。

1987年安徽祁门工夫红茶,荣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

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都曾以祁门红茶馈赠外国元首。

进入1990年代,祁红市场,每况愈下。祁红茶区,红改绿,高挡化,大力开发名优绿茶。

中囯工夫红茶,经过近150-200年的发展之路,也全面走下坡路。中国红茶每况愈下的原因,我说三点

①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到了无足轻重的状况,国家也不缺外汇了。出口要计算成本,红茶出口长期亏本生意,更是难以为继。

②直接原因是资源条件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国际上畅销的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红碎茶相比,质次价低,一旦国际红茶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红茶首当其冲。

③深层次原因是文化。就是从唐代算起,中国人生产和消费绿茶的历史也已超过千年。开始是蒸青团茶,后来是蒸青散茶,最后是炒青散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是绿茶王国,中囯茶文化的主流是绿茶文化。而红茶呢?生产和消费的历史,仅400年左右,且其发展的动力是对外贸易,在中国红茶消费没有普及。

三、迎接红茶新时代

(一)红茶新时代能到来吗?

如果红茶的内销量能达到5%,就是35000吨。可实际情况怎样?从另一个角度看,红茶的潜在市场应该很大。红茶的风味亦富有特色。难道中国人就天生地不偏爱红茶吗?

从历史看,鸦片战争前后150-200年间,红茶大发展,【注】其动力是外贸需求。

中国绿茶出口比红茶早150年。产品是松萝茶、武夷茶。

1840-1949年是中国茶业从走向辉煌转而衰落的100年。建国之初,茶叶货源分配是内销服从外销,红茶产品长期以外销为主,绿改红,就是当年贯彻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红茶内销市场没有开发。

红茶的兴衰就是红茶外贸业的兴衰。建国后,如果没有政府扶持,红茶不可能有大起,当然也不会有20世纪末以来的大落。兴是政府,衰也是政府。

由于绿茶品质最原始,历史最悠久,中国茶区资源条件也最适合生产绿茶。古今国际绿茶市场由中国主宰,什么绿茶好,什么绿茶次,中国人说了算数。

国际红茶市场,20世纪以来逐渐以红碎茶为主,什么红茶好,什么红茶次,中国人说了不算数。中国的中低档红茶,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作为填充料,高档工夫茶国际市场空间小。

这些年高档工夫茶货源短缺﹙红改绿高档化的结果﹚,退出了市场,再恢复就难了,当然不是绝对无望。譬如:俄罗斯、东欧市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当然,要进行市场调研,用事实说话。

国內市场是一个潜力大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呢!红茶资源开发也还有潜力。

红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可过了这个坎,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二)红茶新时代怎样才能到来?

中国红茶振兴之路,一是企业,要有一流的红茶生产商、经销商。二是市场,三是茶叶产业化。

我是一个文化多元论者,我相信茶叶消费文化是多元的。中国人发明了六大茶类,创造和消费了几十几百个茶品,我不相信中国人就没有偏好红茶的基因!

茶商是主体,产品是基础,营销是关键,文化是动力(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企业呢!没有文化的茶品呢!)。

先说茶商。徽州是我的故土,在这一方土地,明弘治、成化年间,商人己聚集成帮,而徽茶出口走向鼎盛,乃康乾盛世以降。先有徽商,后才有徽州茶商,才有徽茶近200年的辉煌。改革开放30年,徽茶当年的辉煌难以重现,原因就是少有优秀的商人。故土无情,人走茶涼,当年显赫江湖的茶商后裔,不知今天已远走高飞去了何方?

我曾说过,名茶买的是文化,大宗茶买的是茶农的汗水!近见某刊物的文章,对此颇有异议。我想,大家去读一点中国茶史资料,去考察一下各地域各民族各阶层的饮茶习俗,就一定会明白几分茶文化的力量。

宁红工夫茶的发展及文化历史


宁红工夫茶以佳品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宁红茶叶基地。黄庭坚即修水双井人,他将茶送苏东坡并言:“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展霏霞雪不如。”《义宁州志》:载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故而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赠宁红太子茶匾额并题“茶盖中华、价高天下”。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工夫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销量达750万公斤。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仅修水一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吴觉农先生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至于宁红工夫茶所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1914年,宁红工夫茶参加上海赛会,荣获"茶誉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1983年,荣 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荣誉证书。高级宁红工夫茶"山谷红"还被作为招待外宾的礼茶。1985年,宁红特级工夫茶宁红金毫,是我国十大功夫茶中的珍品,该产品延用"太子茶"的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现代科技的指导精心制成,条素紧结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泽油润,滋味鲜嫩浓郁,叶底红嫩多芽,汤色红艳,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评选为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宁红祁红并称世纪之首"。

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红茶的历史发展


中国六大茶类,每一类茶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今天茶媒网就来和大家说说红茶的发展史。

红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近代茶艺的发展


近代茶艺指从清朝康熙中期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一六八九至一九四九年),长达二百五十九年。

这个时期的茶文化特色一是朝廷酷茗,清人入中原后,对汉人文化甚为留意,茗饮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环,清代君主多有好者。由于在上位所好,因此特色二是民间社会亦盛行茶礼俗,茶馆兴隆,遍行各地。特色三是茶叶贸易鼎盛,茶叶传入英国后,造成各阶层饮茶的习惯,英国本身并不产茶,只好向中国购买。十九世纪初期,中国输出品中已有六成是茶叶。

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第三种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