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 : 2022-01-24
普洱茶的前景 普洱茶前景 普洱茶的发展

普洱茶的前景。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普洱茶的发展前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普洱茶的发展前景”相关知识!

茶叶发源于中国,具体地点是在云南,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云岭南段高黎贡山、怒山、元量山、哀牢山,存在大量直径1m、高数十米的野生大茶树和数以万亩计的野生茶树群落就是证明。云南产茶历史极为悠久,公元前1046年,云南先民楼人就把茶叶献给周武王,唐代就供应西藏、青海、甘肃地区,明代普洱茶成为举国之饮,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近30年,普洱茶重新得到巨大发展,2007年云南茶园28.09万公顷,总产17.2万t,其中普洱茶9.9万t,成为主导茶品,滇红、滇绿7.38万t,相辅相成,面积全国第一,产量次于福建、浙江,居第三位。26个兄弟民族1000多万人赖为生计,成为云南农业支柱大产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实实在在的大产业,是云南广大山区、26个兄弟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绝非个别不负社会责任的媒体妄言所称的普洱茶泡沫。Www.CY316.com

近四五年来,普洱茶由于其不同于其他茶的独有特征与保健功能,受到社会的宠爱,风靡中国,驰誉世界,声誉和价值得到历史的回归,在茶叶中独树一帜、如日中天。最近在市场冲撞中,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它将在风雨中继续成长,凭借天赋的内在力量,在市场中不断壮大。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云南是茶叶的发源地,其茶叶种植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由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可知,商周时期云南茶叶的种植传播到巴蜀之地。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云南当地至今仍有茶树乃武侯遗种的传说。在当地的原始森林中也的确发现了多株i000多年历史的老茶树,甚至在云南思茅地区镇沅千家寨还发现了一株有270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这些都证明了云南茶叶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

两晋、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茶叶贸易都是当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各王朝对茶叶种植都十分重视。到了唐代,樊绰写了一本蛮书》,提到了云南产茶之事,这是普洱茶第一次见诸于历史文献中。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而叫银生茶,因为当时的思茅属,_j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国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普洱茶成为南谓重要的经济产业。唐乾符六年(879),南诏国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以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五代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合镇管辖。由于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常征战,对战马的需求日益扩大,促进了大理一吐蕃一宋三角贸易的发展,也使得茶叶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一个高峰。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设立,管辖包括现今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在内的大片地区,并将普洱茶纳为贡茶,由此开始了普洱茶的大发展时期。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天下,名动海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源。据《普洱府志食货》记载,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60公斤计,合36万-42万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普洱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再次兴旺起来。

20世纪前半期,普洱茶因国内战乱连连,几度兴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再次步入发展正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普洱茶都是作为出口创汇商品销往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内销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普洱茶热渐渐兴起,品饮普洱茶成为时尚、养生之选,普洱茶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带动了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元代,蒙古统治者改步日为普日,所产茶被称为普茶。由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并不缺少战马,因此茶马贸易衰落,普茶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元代中期,普茶随蒙古人西进,传入俄罗斯。

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后普耳改称普洱。万历年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此后普茶定名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明人饮普洱茶蔚然成风,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涮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由于明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边疆贸易异常繁荣,普洱茶发展迅速,思茅和普洱成为茶叶的加工和集散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原地区、西藏地区及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地区、东南亚,甚至欧洲。

尽普洱茶的历史发展


对于爱普洱的茶虫来说,想要成为一个资深茶虫,光知道了普洱茶分生熟,如何冲泡普洱茶这些知识,那肯定是不够的。想要深入了解普洱茶,就应该先从它的历史开始,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今天,昆仑说茶就从普洱茶的历史讲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上古时期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可知,商周时期云南茶叶的种植传播到巴蜀之地。《茶经》中《七海》云:“巫山株橘,南中茶子”,均指巴蜀为茶之故产地。

三国时期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而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开展。

至今,云南仍有茶树乃“武侯遗种”的传说。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里,至今还流传着“武侯遗种”的传说。武侯便是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到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而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因为云南一带气候湿热、蚊虫很多,军中疫病盛行。当地医师用野生茶叶煮水让战士服用,使得疫病得到操控。

诸葛亮认识到茶叶的功用,在南征后回来蜀国的时分,他看到许多病弱的战士不能跟从其回国,只能留在当地,所以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开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领袖哪里购得茶籽运回蜀国耕种;另一个就是让那些留下来的战士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今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

诸葛亮的这两项行动不仅为留下的战士找到一条活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开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诸葛亮为茶祖,每年举办祭拜活动。

唐朝

唐,陆羽所著《茶经》(公元780年)有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中国南方出产的一种优良木本植物。树高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主干粗到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砍掉枝条,才能采到茶叶。茶树的外形似瓜芦木,叶子似栀子,花似白蔷薇,种子似棕榈,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树。

唐朝时,樊绰所著的《蛮书》记载了很多关于云南的前史,其间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资》(公元863年)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银生城,即今日的景东县城,城界诸山,即景东城边哀牢山、无量山及其两山余脉。涵盖了今日的普洱、版纳、临沧、玉溪、红河以及老挝、缅甸、越南的部分区域,这便是公认的最早关于普洱茶产区最早的文字记载。

元朝·明朝改名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因为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其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前史。

普洱茶,最早记载为“普茶”,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统辖,后“普耳”改称“普洱”。明人饮普洱茶蔚成风气,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涮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明太祖·朱元璋

明清时期

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见其时盛况。无论是王公贵族仍是精致人士,都以饮用普洱茶为风潮,更有“冬饮普洱,夏饮龙井”的习俗雅兴。其时,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质料生产区域,而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以普洱(现宁洱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乃至欧洲。茶叶,成为了衔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普洱府正式建立,云南省每年都向请朝廷进贡普洱茶,普洱茶因被定为贡茶而名扬全国。

曾经的普洱府

设普洱府本是为推广改土归流,加强清政府对云南西南边远地方的统辖,此时,因为普洱府统辖的扩展,六大茶山正好划进了普洱府统辖区,普洱所产名茶悉数进入朝廷,呈于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案头。皇帝除了自己饮用外,还将普洱茶赠送给功臣和外国使节等。

普洱府秋集图·茶马古道上的清明上河(局部)

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全国,名动国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历,据《普洱府志·食货》记载,“洱茶名重全国,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60公斤计,合36万-42万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数十万人,茶客收购运于各处。”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今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普洱建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再次兴旺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结前,因普洱产区一些私人号制茶运营普洱茶,一些普洱茶得以保存下来,被称为“号级茶”。

1951年12月,经中心私营企业局核准,“中茶牌”(民间称“八中茶”)商标注册成功,因为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艺盖印,因印色之别有了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产的茶称之为“印级茶”。

1972年,“中茶牌圆茶”停用,开端改成“云南七子饼茶”,仍用八中茶商标,但因印色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便开端了“饼级茶”的时代。

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钟爱普洱之人,必先观其历史脉络,在这滚滚长河中,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瑰丽。

普洱茶在香港的发展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例如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作用,港人年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

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目前香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从云南销往香港的普洱茶已过万吨。全球普洱茶十杰、香港惜壶茶舍主人何景成表示,香港是内地普洱茶较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着名美食家、茶博士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

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秦一直到清,社会一直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产曾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成为大臣眼中的好茶。那么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到底是如何的呢?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中记载:“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满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6万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以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重视,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日隆。《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中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由此看来,普洱茶在清朝的发展甚是好,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

史说普洱:普洱茶的发展史


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据考证,普洱茶区的种茶历史约为1700多年,晚于巴蜀地区,其产制历史悠久,是云南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名茶,普洱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宋,极盛于清。

云南是实价茶树原生地,普洱茶非常悠久,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后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

自古以来,云南普洱茶素有普洱典范,国饮世家,云南名片,世界珍宝的美誉。说到普洱茶历史,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三国至唐宋时期,散收无采造法阶段,生煮羹饮,晒干收藏;

二是清末以前的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散茶逐渐向饼茶过渡,以团饼茶为主,直至清朝开始逐步出现炒青、茶膏等各花色品种,以团饼茶为主;

三是现代普洱茶阶段,则是自清末以来,自然、社会、商业、科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出现红、绿、黑等多茶类分化。

普洱茶发展的冬天和春天


普洱茶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击是日本的入侵。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严重的战乱影响了普洱茶内销,到1940年日军进攻东南亚,先占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又占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至此普洱茶的外销通道全部中断。本来普洱茶有四个主要销售方向:对内经四川、贵州销往内地,经滇西销往藏族区。对外经越南、老挝销往南洋及海外,经缅甸销往南亚和海外,通过这条线路还可以销往西藏。日军占东南亚后外销完全断绝,内销因战乱也大减,普洱茶遭受了一次严重打击。也就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与普洱茶发展有关的大事,就是范和钓受派到勐海建厂,虽然因战乱没有生产太多普洱茶,但仍然有一些在普洱茶是上的重要产品,并且打下了后来勐海茶厂的基础。

抗战期间,由于普洱茶的销路主要只剩下经滇西北进藏一条,因此,最接近这个方向的小景谷茶区在40年代曾一度兴盛起来。

抗战胜利了普洱茶的春天会来吗?这个问题一定是当时的茶农、茶庄主、茶商们都想过的问题,可惜的是国共内战马上开打,严冬中刚露出的一点春的气息又消失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春的气息再次升起,希望又充满在茶农、茶商、茶庄主们的心中,但是从19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有私营茶庄全部消失,所有个体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叶生产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全云南省只有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等几家企业在生产少量的普洱茶卖到港澳,由于普洱茶工厂少,市场需求也小,茶厂根本用不了那么多茶,没有企业来收,又不能拿到市场上卖,于是很多茶农开始砍茶树改茶园为粮田,茶既然不能卖,总得吃饭吧。古茶园遭受了第一次不得已的破坏。

在普洱茶生产几乎停顿的同时,由于私人茶庄的停业,普洱茶存卖结合的生产销售方式也结束了,到90年代,当第一届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举办时,普洱茶产地以极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普洱茶了。

从40年代到80年代末,普洱茶沉寂了半个世纪。在这40多年里有几个有关普洱茶的大事应该知道。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使用期20年。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茶叶包装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八中茶商标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产生的茶俗称为印级茶。

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然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下面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由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唛号,饼茶用四位数字,头两位是该产品创制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级,第4为是茶厂编号。当时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

由于香港人有喝老茶习俗,三大改造后,由于存茶的中止,大陆已没有老茶可以供给香港,因此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方法第基础上,1973年昆明茶厂研制成功了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以后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生产,但一度列为国家机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春风终于吹进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区。

随着普洱茶业的发展,普洱茶文化也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开始出现了企业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结合,以普洱茶来宣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普洱茶文化互促共进。全球通VIP普洱茶俱乐部就是其中的典范。

普洱熟茶的发展


普洱熟茶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成长于80年代,90年代出口日本受阻,走了十年曲折艰辛的道路,经许多人多年的辛勤努力,不断实践,解决了卫生问题,其发酵工艺已日趋成熟。

如果普洱茶的湿仓,是销售商在销售环节,为了解决普洱茶汤色红浓,顺滑问题,使之可更快饮用;那么普洱茶的熟茶发酵,就是生产商在生产环节,解决普洱茶的生涩,草青,使之可更快饮用了。两个不同环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有趣的是,他们都达到了目的,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茶种。

普洱熟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人是专门喝普洱熟茶的,生的他不喝。普洱熟茶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茶种,这样有利于它的研究和发展,对生产和销售都有好处,顾客也容易分得清,不易混淆。用云南茶为原料,可以制成滇红、滇绿、也可以制成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茶品风格,都有别于其他茶种,都是独特的,其实普洱熟茶就是一个茶种。

普洱熟茶发展了短短二、三十年,市场已经是很大了。据粗略的统计,造生、熟茶的比例大概是1:3,如果加上散熟普会更大。而且熟茶大多是喝掉,消耗掉的。普洱熟茶是大有前途的。普洱熟茶对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对普洱茶占领茶业市场,扩大消费群体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这里最关健就是它可以马上喝,而生茶要放;它对消化云南茶毛料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不是熟茶,茶农很多卖剩的茶毛料,可能要倒掉,那必定会严重破坏,云南茶的种植和生产。政府和行业的相关人士,应该对普洱熟茶高度重视。进一步发展好普洱熟茶,那对茶农是有利的,对整个云南普洱茶行业也是有利的。

普洱熟茶市场是大的,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大,这同他性温和胃,有助消化,消脂减肥等等功效有关。但普洱熟茶始终都是走着低端路线,没走上高端消费。茶品也没出过什么高茶品。在很多人的意识中,熟普都不高档,高端的消费群体,在潜意识对熟普也有抵触,觉得熟茶都是比较低档的。这同它开始的研发,和生产的过程有关。

70年代,普洱茶研发泼水渥堆发酵茶的初衷,是为了加速陈化,使之可更快饮用。由试验到成功,做了许多数次实验,用来做实验的茶,不可能用很高质量的茶作实验。质量不高的原料造出的茶不太可能有高品质。

更为独特的是普洱熟茶需要发酵,人都会认为,用很好的茶,倒下去泼水、渥堆,发酵,会浪费。而经过发酵的茶,好的和不好的外表是难以分得出的。要知道,好料跟不好料,价钱是差很多的,而出来以后又看不出好与不好,人不会那么傻吧,用高价钱的茶料去发酵。后来,人们大多用夏茶发熟茶,说春茶较淡,也不易发酵,因为嫩,较易烧伤。夏茶够苦够力,又不易烧伤。茶农卖剩的毛茶,大多便宜,有些发霉,也不怕,反正都是用来发酵。这就是,现在熟茶可以把茶农卖剩的毛茶全部消化掉的原因了。也就是熟茶一直走着低端路线的原因了。这倒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是好事。

但作为一个行业而言,一个茶种而言,只有低档品,没有高档品,是欠缺的,不全面的,是不利于它长久很好发展的。如果说低档品是低端,是基础,高档品就是高端,是引领。只有基础,没有引领,是很难走得很好的。一个成熟的茶种都是有高端产品的,例如红茶、绿茶,普洱熟茶也应该有,而且要走上成熟好的发展道路是必须有的。

我们期待,普洱熟茶的高档茶品早日问世,它又不是徒有虚名的,而是真材实料的,为好茶人士所欣赏的,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珍品。

普洱茶茶文化的形成、发展


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普洱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问世,使普洱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这部《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茶经》的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并为朝廷所知而召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仕途,竟不就职。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饶隐居.《茶经》是一部论茶专着,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陆羽开始的茶的这种划时代的变化,正是当时茶风盛行,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体现。

宋代茶业的发展

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片茶、散茶的为主。

北宋前期,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是属于紧压茶类,特别是在北苑贡茶中,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

由于宫廷用茶要求,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对于一般的普通饮用者来说,则多有不适合的地方。

因为一般的劳动者的饮茶,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不可能去购饮价值昂贵的团饼,而且也无暇去精心烹制。他们总是希望价值低廉且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就出现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

宋朝时,对那些团状、饼状的紧压茶常称之为片茶,而对那些散状的茶叶,在当时又称为草茶,或散茶。明清茶文化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现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在次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化境,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