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普洱茶的福地

发布时间 : 2022-01-24
普洱茶的作用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来西亚:普洱茶的福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马仓的概念是通过海鸥集团执行董事陈景岗在中国发布的,他这样评价大马仓:马来西亚得天独厚的气候特性已得到证实为最适合于收藏普洱茶,为普洱茶发酵之最佳条件,这里常年气候处于恒温恒湿,受热带雨林环绕的空气中所含的负离子系数极高,有助于加速普洱茶的发酵。把普洱茶存放于大马仓中,茶叶陈化快、品质优秀,茶味自然真醇,韵足气厚。等到时机成熟、价值提升,再出口。长此以往,马来西亚将成为国际普洱茶集散中心和云南普洱茶的第二故乡。虽然2007年是普洱茶在国内低迷的一年,但尽管如此,大马仓的出现,还是令马来西亚受到了举世瞩目,被称为新的普洱茶福地。这个地处东盟中心的集散地,又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交汇的国度,普洱茶早已不再是华人的专利,也为马来民族和印度民族共同喜好。

大马仓内部揭秘

用陈景岗的话来说,在马来西亚,只要有房子,就可以按照大马仓的要求存放普洱茶,因此当地的家家户户都有可能成为收藏普洱茶的大马仓,在设立好收茶标准后,就能稳定普洱茶的价格。如此神奇的茶仓,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带着好奇心参观了大马仓之后,我们发现大马仓有如下几点特色:

大马仓里最大的特色是漆黑一片,这是由于陈化过程中不能见光,因此大马仓内严禁杜绝光线;第二是凉风徐徐,这是由于仓库被精心安顿在树丛的包围中;第三是茶品的摆放并非整齐划一,而是错落有致,让空气流通;第四是不同系列的茶品,都细心的区分存放,并编号注明,以方便管理和寻找;此外,茶仓分两层,地仓用于存放青饼,并用塑胶垫板垫高,有效防止白蚁。楼上用特制纸箱和架子将老茶和熟茶叠高存放;还有就是一旦入仓,就不轻易撤离,因为仓库里累积了足够的老茶气和成倍的微生物后,对往后茶品的陈化有莫大帮助。同时还不忘做到远离噪音、远离污染。

大马仓的专业,由此可见一斑,但这还仅仅是硬件。为了让仓库更专业化和现代化,仓内还必须管理得当,装备数码温湿记录器,对每个小时的温湿度进行严密监控,并常年保温在2530度之间,常年保湿在65%80%。天气过热时,仓内自动启动抽风机,自动调控温湿度。定期翻仓也是必要的,这是为了避免在热胀冷缩和压力下,普洱茶底部变形。而马来西亚还有一个最特殊的优势就是,不管白天多么热,晚间温度必然下降,所以从大马仓储存出来的茶,在色香味醇等各方面,都比其他地方好!

值得注意的是,大马仓没有纯干仓!因为仓储本身是一门独特的技术,而其中温度湿度甚至地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度太少则不会转化,太多则容易发霉。

大马仓基金

2007年10月9日,由马来西亚基金管理公司和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合作设立的全球第一支普洱茶基金在吉隆坡上市,这只规模为5000万马币,即一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上市后即告售罄,并且有望在3年后取得50%的回报,而大马仓正是普洱茶基金的基石!

根据分析,普洱茶未来会有五大板块,云南主导生产,珠三角主导物流,北京主导消费,马来西亚主导仓储,台湾主导文化。而其中,仓储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因此大马仓提出,预计年回报率高达15%。马来西亚海鸥集团总裁陈凯希表示:云南普洱茶在全球的市场潜力很大,对此我充满信心和期待。普洱茶是上天赐予云南的宝贝。如今普洱茶名声远扬,只要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控制,并进行有效的市场规划,使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将其打入国际期货市场,该产业的市场价值可以达到数十亿美元,甚至近百亿美元。同时他透露,海鸥集团典藏了价值1000万马币的普洱茶,其中投资在普洱茶基金中的占90%,因为据集团调查显示,未来树龄在50岁以上的普洱茶将供不应求,消费群的消耗量也将形成庞大的增长率。因此大马仓基金拥有零风险,市场潜力好和显著的财富效应三大优势。

大马茶人

马来西亚的著名茶人不胜枚举,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谢鸿亮、邱文诚、韦志强、林福南,还有萧慧娟等七大女茶人外,最有名的当属荣膺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之列的茶人林平祥。

早在别人还不知道普洱茶的时候,林平祥就已经是一个忠实的普洱茶人了。他喜欢普洱茶扎实的香气滋味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普洱茶现在是林平祥的能赚钱的爱好,但他说自己赚得最多的是喝,因为能喝到一片好茶,比能赚到钱幸福多了!2007年,在普洱市荣获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殊荣的同时,他还同时被受聘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茶叶产业顾问,成为内地人眼中最具知名度的大马茶人。

林平祥还认为泡茶是一种大学问,直接决定着茶汤口感。他甚至为了泡茶而养水,即把水置于瓮中,让水的秩序自然重组,再用来泡茶,简直妙不可言。而在泡茶的时候,茶汤也随着泡手的的功力而变化,因此泡手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修身养性。

马来西亚全国上下都有难舍的普洱茶情愫!根据当地的调查,购茶最多的年龄层在2040岁之间,其中以年轻人的购买力最强,通常都是大量买入,半收半喝,因此也可以看作一项投资。马来西亚的普洱茶市场,同样经历了高潮期和调整期,如今业内对普洱茶的一致看法仍然是前景乐观!在大马,有这样一种声音:新茶起伏很大,这是因为它还没经过岁月的洗礼,但经过大马仓的陈化,普洱茶的价格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上涨。我们也看到,普洱茶在大马日渐普及,新的顾客不断增加,今后普洱茶不论生熟新老,都能找到适合的归宿。我们也相信,马来西亚即将成为新的普洱茶福地!

茶文化精选阅读

马来西亚的华人和华茶


在马来西亚时,一位马来西亚老茶人跟我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茶始于公元前2737年。当时中国的皇帝神农氏,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有一天,他在一棵树下憩息。这时一阵风拂过树枝,几片树叶随风掉落在正在烹煮的开水里。当神农氏饮下那锅水时,发现味道鲜美,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聆听着一位外国老人讲述中国的传说故事,我不仅觉得亲切,更深受感动。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香,茶也一直陪伴海外华人度过许多悲欢岁月。

如今,马来西亚有很多老茶行,其中有的装潢淳朴自然,有的设计新颖华丽,有的古朴典雅……许多茶行都由华人来经营的。因为以前马来西亚茶叶主要依靠中国进口,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海外华人又在语言及习俗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就造成了目前几乎所有各大茶行都由华人经营的现象。中国茶不仅在这里落地生根,而且衍生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故事。

老华人讲茶事

“只要有矿场,就有茶香。”坐落在吉隆坡茨厂街的一家茶行的张老先生是本地一位知名的老茶人,大大小小的茶行都认识这位前辈。他品茶无数,与茶培养出一份不可言语的深厚感情,因而对于本地饮茶文化,也有深刻的了解。据说他开的这家茶行是马来西亚历史上最悠久的茶行之一。

张老先生早年是随父母从中国广东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的,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先生对我说:“我们茶行建立于1928年,刚开始是以做杂货为主的贸易行。还记得店里除了茶叶还卖烟草,有时祖父还做外汇交易。至于何年何月以茶叶作为主要商品,我可说不上来。”

不过,根据他的儿子的翻查,他们是在1937年或更早注册成为有限公司,正式在本地从事贸易生意的。

老人告诉我,现在交通方便,行销网络又广,不像早期的茶行,都是由老板自己一人四处招生意。早期,如果茶行规模大的,还能驾着车子到各州行销,一些小型茶行,都是踩着三轮车到附近的茶室兜售茶叶。当谈到祖先从三轮车到拥有一辆小货车的奋斗经过,老人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张老先生20来岁就随父亲进入茶行,他走遍大城小镇做生意,才建立如今庞大的行销网络。“当时都以赊账为主,大家都讲‘信用’二字。我们很多顾客都是传了好几代,可以说是世代相传。”老人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若要与外国通商,就得靠一年两次的春秋广州交易会,而且所有物品都由国营机构掌管。

“那时和中国人谈生意很难,还要排队才见到他们呢!”老先生笑着说,“现在情况倒转咯,是他们排队见我们。”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现象。“我们当时并没有各自上中国大陆采购茶叶,而是由七间茶行组成一间称为貌畅的公司,作为总代表与当时的福建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买卖。”貌畅公司一直为本地茶行进口茶叶的代表,直到上世纪80代中国市场开放,它才逐渐停止营业,改由各个茶行独自到中国采购茶叶。

早期,这些马来西亚的茶行从中国进口茶叶,装运都以木箱为主,数量不多,与现在每个月至少一个货柜比较,真是天壤之别。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茶行在吉隆坡一带特别多,各州的中小型茶行都向较大规模的茶行购茶。当年的生意好做,市场上的茶叶都由七家大茶行垄断。

当时,所有的茶叶都通过海运,等上几个星期,才会到达新加坡港口。在那里,质地好的茶叶会先被一些新加坡茶行挑选,剩下来的才会到达马来西亚本地。

当大茶行拿到茶叶后,就以散装方式出售给中小型茶行以及杂货店,再由他们自行包装,再销售到消费市场上。一箱箱的茶叶经过几个环节,才能够成为人人手中的一杯茶。

在马来西亚,中国茶的发展历史不仅包含了茶叶商业的历史,还包含了中国南来的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商界闯下一番事业的辉煌历史。

老人深情地说,中国早期来马来西亚的华侨基本上都是赤手空拳,不惧劳苦,通过几代人的拼搏,打下了殷实的家业,为我们带来了茶以外的感动。难怪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都说:“喝下一口茶时,想想背后的故事和先人种下的福根,那杯茶就会变得分外有意思。”

独树香

采访时,一位马来西亚的老茶人告诉我,“独树香”是马来西亚的品牌茶,它的创始人叫李统溪,是一位早年从中国福建来马来西亚的华人。

“独树香”是马来西亚国内的知名品牌茶。如今街知巷闻的独树香,原是乌龙茶类,是马来西亚籍华人李统溪经过多年的试验,才成功焙制出适合本地消费口味的茶叶。

早期,茶叶都以一大袋出售到市场。可是,许多茶行都面对同样的问题:面对一袋袋的茶叶,伙计都无计可施,不知道应放多少量的茶叶,才适合一壶茶的份量。因此,当时开茶行的李统溪,很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据说,他常常左想右思,总是踩着三轮车,拿着几个麻包袋的茶叶向附近的餐室兜售。1920年,20来岁的李统溪从中国福建南下马来西亚,在茶行里当个小员工。由于他天生对茶叶充满好奇,久而久之,就磨练出对茶的敏锐性。

不久,他自己出来开茶行,出售各类的茶叶。有一次,一家茶室的老板向他抱怨说:“这些耐泡的茶,使客人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那我还能做生意吗?你何不想想办法帮帮我啊!”

李统溪看到当时市场需要一些不耐泡的茶,就开始研制不同茶叶。经过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其中的秘诀,使一包茶只能泡四五次。这就是“独树香”的来源。

这个新的发现受到大部分茶室的欢迎,以致目前有许多茶室、海鲜楼都冲泡“独树香”。后来,再经过旁人的拨点,李统溪又研制出七点五克的小包装茶。从此,“独树香”就以这一小包装闯进各大茶楼,成为普通大众饮用的茶。

“独树香”三个字在1963年正式注册为商标,沿用迄今。李统溪已逝世多年,目前,该茶行由他的两名孙子掌管。

目前,马来西亚的茶馆随处可见。很多雅舍般的茶馆非常吸引人。来这些茶馆品茶的客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找到一个一解文化乡愁的空间;感受一丝丝的华人文化气息。

机器普洱茶和手工普洱茶的不同


很多茶友又开始准备今年的普洱新茶了,手工茶和机器茶的选择是任何人都迈不过的一个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手工茶的品质是高于机器茶的,但从生产实践中,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手工茶确实可以出极品,但大多数的情况品质不如机器茶。

首先一泡茶的品质是由树种、山场、种植采摘和制作加工四个方面决定的,特别在绿茶方面,我们传统上更多是在追求某种茶类,而忽视了树种、山场这方面的因素,当然片面追求某一点都是不可取的,非常有趣的是本人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再次验证了偶的这一观点。

总的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做茶师傅对茶的理解:做茶实际上最能体现师傅的个性,即一个做茶师傅将茶做成什么风格,完全取决于这个师傅对茶的理解,看茶做茶是手工茶核心,比如师傅如果喜欢香气比较高的茶,在杀青和炒制过程中可能就会采用比较高的温度。

二、做茶师傅的经验:由于手工制作,要求做茶师傅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环节都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以蒙顶甘露为例,在杀青阶段,锅温过高,做出的茶香气较高,不够优雅幽长;锅温过低,做出的茶就会带有青味。在揉捻阶段,揉捻过重,则叶底破碎,水好香差。因此每个环节上这种度的把握都是相当困难的。

三、对于机器茶:厂里一般都会安排经验最丰富的师傅进行关键环节的操作,大规模生产,老板最怕生产出垃圾茶来,再者机器茶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参数(主要是温度、时间的掌握),师傅做茶时也会尽量往中庸的方面去靠。

另外就目前国内的绿茶来看,不同的工艺下制作出的茶口感差距甚大,比如扁炒青,工艺相对简单,茶口感直接反应茶青的品质;再如曲卷型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序,做出的茶要醇的多,茶汤厚滑,使茶融入了更多的风味元素。所以在茶叶的审评标准里,扁炒青茶的滋味常用鲜、甘、爽等字眼;而曲卷型的茶常用鲜、醇、厚、爽等字眼。

对于国人来讲,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在这点而言,手工茶的文化内涵确实也远高于机器茶。若单从茶本身而言,机器茶优点:高效、外形好,品质中上;缺点:品质相对中庸,不容易出极品。

普洱茶中的陈年普洱茶历史回顾


普洱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今天这篇文章讲的是陈年普洱的这么一个概念的东西,偏向茶史方面的吧。

陈年普洱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就像古树茶一样还没有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明确说明到底多少年才算古树茶。陈年普洱茶一样,同样没有相关机构或者专家明确说明要多少年的茶才是陈年普洱茶。

但是大部分茶友普遍称10指30年的普洱茶为陈年普洱茶,5-10年的称为中期茶。而且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和新茶比,价格相差非常大,那其中的原因是啥呢?

因为刚做出来的普洱茶生茶苦涩、刺激性比较大,很多茶友都不能完全接受新茶的口感,而陈年普洱茶经过时间的自然转化,苦涩、刺激已经没有了,这时候的陈年普洱茶就像熟茶一样,温和、醇厚、不刺激、无苦涩味。

还有就是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与有些茶类只有两三年年保质期不同,普洱茶无保质期,只要放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地方,普洱茶接触空气以后就会自然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慢慢发酵的过程。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得更加醇和,水性更柔。

后来到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昆明茶厂(现在的中茶普洱)研发出来人工涡堆的技术,让普洱茶在短时间内转化,本来几年十几年的事情,现在几个月就完成了。所以现在熟茶出厂直接就可以饮用了。但是,人们发现,即使是熟茶也是存放时间长的更适合饮用,更醇和滑口。

所以,普洱生茶除了要求存放环境、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存储,才能转化出好的口感,所以陈年普洱生茶的价格相对比较贵。

看完这篇文章,其实应该懂得很多关于普洱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普洱生茶、熟茶等等的区别。

普洱茶的荣誉


在中国的茶叶史上,唐、宋、元三代,据史料载,均产“团茶”,从明代始,方以散茶为主,唯独普洱茶一直延续其”团茶"特征,这其中是否意味着只有普洱茶因其产地远在边国而继承了古代茶品的衣钵?台湾茶界名人邓时海先生写道:“唐宋辉煌的荣事,随着陆羽的茶经,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之后,倘若今天得以藉着普洱越陈香而再度发扬,陆羽先生地下有灵,他老人家必会一则喜,一则憾。喜的是他一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已干矣。现在总算有人起之、饮之,越陈越香之;遗憾的是他一手写的茶经,撰述了全国十一省产茶地,唯独漏列了最能继承他衣钵的云南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它的陈香味,它独特的药用功效,它茶道梵境中令人着迷的”茶禅一心”,它让雅逸之士醉心的品味过程中的水路变化……为整个中华茶文化史开辟出的是又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灿烂晴空。普洱茶之所以越陈越香,屡屡因时间的流失而成为绝品,比如堪称国宝的现存于中国茶科所的"金瓜贡茶”皆因此茶成为成品后,尚有一个"后发酵”的过程。旧时的西双版纳乃“瘴疠,之区”,瘟疫流行,夏秋之季,外人均不敢涉足,产下的茶品,往往耍到冬春之交,方可运出。因此在其囤积期间,难免受湿气漫涅,再加之外运路途遥遥,最终形成了“后发酵”。

有人将普洱茶的产销过程,形象地称之为“祖父做茶,孙于卖出”,应该说,这概括非常准确。由于"后发酵”,普洱茶也就具备了滋味醇厚,后味甘长、香高味美、越陈越香.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计有200年左右.皇用贡茶储存在清宫内的"茶库”里(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收存管理。普洱茶、女儿茶和茶膏也是清朝的国礼茶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清官皇家饮用或分赠皇亲国威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中国高级土产晶.史籍间有记载,例如乾隆年间,清朝与英国交涉两国贸暑问题时送的礼品中有普洱茶,据清朝档案材料,’英国于1792年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1737-1806)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来华,向清朝皇帝请求改变当时中国只开广州单—口岸对外通商,要求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长驻中国.英使觐见团随船带来礼物19项(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铜炮、火枪、马车,玻璃彩灯、金线毯,毛料等)作贺寿礼,以图皇帝欢心,打遭关节,1793年(乾隆58年)g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井在万树园宴请,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瑯、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茶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别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我将这批礼单逐项统计,计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D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这批清朝礼品荣的计数单位,普洱茶称“团”,女儿茶称“个”,茶膏称“匣”.此与思茅采办的贡茶单位称谓相符合,是思茅进贡清官的贡茶无疑.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官,经过同各地贡茶比较,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视为罕见名茶.究其原因,在于探山老林原始大茶树的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疗,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特性,明、清时代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蓑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践牛羊毒’、“苦墙,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这种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世所咸知.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每所不极,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具这种特性,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特别赏识,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泡饮,有用于熬煮奶茶。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例须多饮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振,社会威闻。乾隆年询,文人曹雪芹有所闻知,便在其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一书的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章中写出贾宝玉喝普洱茶、女儿茶助消化的文艺反映.清宫重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户地云南,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都反映了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page_break]

清宫权贵们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宫中仍然如此.清亡后.一些出官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例如曾经伺候慈禧大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云云.思茅是采办清宫贡茶的地方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1650年“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滏省市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廷缓者参处”.而云南普洱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至迟在1726年雍正四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巳岁贡.1734年雍正十二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送,等语,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清宫普洱茶,是在思茅采办的.以后在道光初午,阮福《瞢洱茶记>中记载得更清楚.“检阅)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市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茶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拆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篆,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官名)领银承办’.就是普洱贡茶分团茶、散茶和茶膏三种八个衣色,由当地官品办送清宫.云南普洱茶,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港、演、台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曰本、韩国等地广受推崇,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是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

香港著名美食家、茶博土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据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现居香港的陈文怀先生所著(港台茶事)一书载:“香港每年要销五六千吨普洱茶,平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要喝一公斤,像蔡氏{蔡澜}这样的茶博士,每年没有上十公斤是过不了年的"。许时海先生还谈到:在数百种茶中,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历史文化的产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古意盎然美的型态二是,普洱茶除了与一般茶叶重视原料,制作保存之外,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有历史价值意义。三是,普洱茶具有其“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四是,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常常品尝,对其它茶汤会有难以入口接受之感。普洱茶真为茶中之茶,也是中国茶历史文化的代表。云南普洱茶历年耒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普洱茶作为饮料除能满足人们生津解渴的功能还有极好的治疗和保建功能,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和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叶。

普洱茶的传奇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幸运的是,今天的贡润祥人,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的秘制工艺,建立国家级研究室,国际化研发团队,专业皇室工艺茶膏生产厂房,通过智能分子仿生复制3大皇家工艺,7道保密工艺流程确保皇室品质。同时还获得了原产地首家茶膏QS认证,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备案,成为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制定者。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你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普洱茶的故事


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

这些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赐名普洱茶。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初(1659年),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清代宫廷也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喝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

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收藏普洱茶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但是,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室内通风、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这些条件,一般茶叶爱好者很难做到。

普洱茶的“官道”


普洱不但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更是其集散地。唐代,“普洱茶”就已远销内地及西藏。宋代“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已成型。到清代,“普洱茶”的发展呈登峰造极之势,“普洱茶”成为贡茶。文学家曹雪芹将“普洱茶”写入了《红楼梦》,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于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也对喝“普洱茶”作了场面描写。

思普区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随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应运而生的。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蕃,这在光绪《普洱府志》一批中有记载。

一条建于嘉庆17年至道光3年的古茶马驿道于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明末清初,为方便“普洱茶”进贡,修了一条普洱到昆明的“官道”,这条道成了骡马运输茶盐的交通要道。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二是位于凤阳乡^***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啼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遗址”,长约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那石板上滑润的苔藓,那长年累月被马践踏出的累累坑凹,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昨天的历史。茶风犹存,古道飘香,令人忆“百乘马帮竞争行”之盛况。

普洱分布着多处古茶树群落,有勐先小高场大茶树群、勐先茶山箐大茶树群落、白草地万亩茶树群落等。

香飘四海的“普洱茶”,酿造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普洱茶文化伴随着普洱茶的诞生、发展不断丰富,成为联系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科研、外贸、农业、园艺等方面的桥梁。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为艺,成为普洱社会文化进步、民族团结的象征。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并且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