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山东“茶树随山皆有”

发布时间 : 2022-02-02
正山小种茶树 正山小种茶树品种 山东黑茶

正山小种茶树。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在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期间,中国的疆域空前广阔,茶业兴旺发达。据载,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曾经“茶树随山皆有”。自宋至元约经300多年,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元朝茶业重点转至长江以南

辽阔的疆域、多样的民族,促使元代茶业兴旺发达。1268年,元朝在京兆巩昌置局发卖成都茶;1269年,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1280年,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茶税。随着蒙元帝国的开疆拓土,饮茶之风随之席卷欧亚。

唐宋时代的重要茶业产区淮南地区,在北宋时集中有13个山场,而到了元代,宋、金、蒙元长期的战争和对峙频受祸乱以致荒芜,元朝的统治者自然而然地将茶业的重点转至长江以南。元代官府为督办贡茶,于大德六年(1302)在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的武夷山四曲建立“御茶园”,又称“焙局”。创建之初,建有仁风门、拜发殿、神清堂及思敬、焙芳、宜菽、燕宾、浮光等诸亭,附近还设有更衣台等建筑。

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曾经“茶树随山皆有”。两宋时代茶树的推广种植甚为广泛,然而在山东、河南地区,茶树后来或是“恣民耕樵”,或是任其枯死,导致此后几百年山东都不再有茶树生长。

蒸青团茶发展到炒青散茶

蒙古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对繁复精致的茶道产生持久的兴趣。虽然忽必烈在大都建元之后,有意识地引导蒙人学习汉族文化,但由于国民的主流喜爱简单直接的冲泡茶叶,于是散茶大兴。

自宋至元约经300多年,茶叶的制法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制造蒸青团茶,苦味不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于是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制法。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了茶的香味,香气纯正。促成这种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广大人民希望减少制工的麻烦和保持茶叶的真味。

元代散茶多,而片茶少。全叶冲泡,能鉴别茶的优劣。人们很注重茶的香气,感到蒸青制法不够理想,进而改为炒青。

元代茶叶有草茶、末茶之分。王拽《农书》又分作茗茶、本茶与蜡(腊)茶三种。"腊茶",也称"蜡面茶",是建安一带对团茶、饼茶的俗称。这里,欧阳修不但证实其时片茶、散茶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专门产区和技术中心,并且也清楚指出,早在北宋景祐前后,我国各地的散茶生产,就出现了一个互相比较、竞相发展的局面。所谓"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前者是指团饼的精品,主要就紧压茶的制作技术而言的;后者是指散茶的区域,主要就散茶生产的数量而言的。茗茶显然也是指草茶、散茶。从这种分法也可见元代散茶发展已超过末茶和腊茶,处于过渡阶段。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于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也说明了这种转变趋势。

散茶饮法在民众中普遍采用

元代的饮茶方式及器具主要承袭于宋代,饮茶方式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文人清饮:采茶后杀青、研(,但不压做成饼,而是直接储存,饮用方式为点茶法,与宋代点饮法区别不大;第二种为撮泡法:采摘茶叶嫩芽,去青气后拿来煮饮,近似于茶叶原始形态的食用功能;第三种是调配茶或加料茶:在晒青毛茶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栗等干果一起食用,这种饮茶的方法十分接近现今在闽、粤、赣等客家地区流传的“擂茶”茶俗;第四种是蜡茶:亦即宋代的贡茶——团茶,但当时数量已大减,主要供应当时的宫廷。

元代的饮茶风尚也是饼、散并行,重散略饼,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王祯《农书》记载:“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蜡茶饮法是先用温水微渍,去膏油,以纸裹胆碎,用茶针微灸,然后碾罗煎饮,与宋代相似,但“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末茶饮法是“先焙芽令燥,入(细碾,以供点试”,但“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茗茶则是采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仿此”。可见传统的碾制团饼的饮法到元代已转入宫廷和上层,而茗茶即散茶饮法则在广大民众中普遍采用。

Cy316.com延伸阅读

山东研制出抗寒良种茶树


山东研制出抗寒良种茶树

4月29日电(宋学春陈太安周维维)日前,青岛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丁兆堂博士带领课题组经过十余年深入研究,喜获突破,选育出抗寒性强的茶树新品种、品系各1个,填补了山东省茶树新品种选育的空白,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

自上世纪60年代"南茶北引"以来,茶树在北方一直受到严冬威胁,在无越冬防护条件下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给茶农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让茶树"既来之,则安之",成为制约北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瓶颈。

据了解,作为我国北方茶区的山东省,茶园面积已达25万余亩,在茶叶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适应当地栽培的抗寒良种,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山东省茶叶生产发展与市场竞争力的瓶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抗寒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抗寒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与繁育,以及研究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增强山东省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据丁兆堂博士介绍,山东省属高纬度地区茶园,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特别是冬季干冷,寒风频吹,干旱、低温持续时间长,对喜温、耐寒能力差的茶树生存极为不利。农谚有"小冻年年有,大冻三年有两头"之语,茶树越冬面临着风蚀害、寒害、冻害和雪冻、霜冻等突出问题。另外,几十年来从南方直接引种茶树的传统方式,也存在引进品种纯度不高、缺乏系统试验、适应性研究不够,以及由此引发的种子发芽率低、苗木成活率低和引进成本高等系列问题,导致山东省茶品种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产量和质量的大幅提高和名优茶比例的提高,影响茶园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

4月26日,青岛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茶树抗寒良种选育、扩繁与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通过鉴定。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亮研究员、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苏桂林研究员、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王太明研究员、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段家祥研究员等国内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通过考察试验现场、听取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审查有关材料,经质疑与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研究确定了茶树种质材料抗寒性早期鉴定的评价体系,为茶树抗寒种质材料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显著提高了抗寒种质资源筛选的效率;同时筛选出抗寒性较强的种质资源19份;引进南方茶树优良无性系品种16个,并对其抗寒力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7个;项目制定了山东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为山东省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奠定了基础。另外,课题组针对山东茶区特点,研究了茶树专用肥、茶林间作及越冬防护等技术,为山东茶叶的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针对性强,技术路线合理,创新点突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

鉴定会在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碧波山庄举行,由山东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于永德主持,副校长戴洪义出席会议并致辞。

茶树修剪技术(4):修剪时期


修剪技术除了要掌握合适的修剪程度,更应考虑修剪的适期和修剪后的管理,它们是修剪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在合适的时期内给予恰当的修剪,并在修剪之后及时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修剪人为地给茶树带来了创伤,这一创伤的恢复,需要体内有一定的养分积蓄。茶树体内养分一年之中变化很大,体内养分的消长,主要表现于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动态消长。

一年中,茶树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表现为,秋季茶树将进入休眠时开始,地上部的养分就逐渐向根部转移,在根部积累贮藏起来,至翌年春茶萌发时,再从根部将贮藏的养分输送到地上部,供新梢生长的需要。根据茶树体内养分的年变化规律和各地的气候条件,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区,修剪宜在春季茶芽萌发前(惊蛰前后)进行,这时根部养分贮藏量大,气温正处回升时期,雨水充足,茶树修剪后恢复生机有利。但就修剪对当年经济效益的影响角度来考虑,台刈、重修剪、深修剪可延至春茶后进行,春茶后茶树体内养分积累也有一个小高峰,同时温度较高,雨水充足,5-6月份茶树生长量大,假若在修剪前重施肥料,加强管理,对根部物质贮藏不足的矛盾予以补偿,也可获得好的效果。但幼年茶树定型修剪,是为培育健壮的骨干枝,不对生产造成影响,修剪时期仍以早春为好。

就我国茶区而言,春茶前修剪居多,因为,此时剪后恢复的营养基础好,剪后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剪口愈合和新枝再生。不足的是,修剪时期短促,会因大面积安排不妥而贻误时机,过早剪易受冻,过迟剪又推迟茶芽的萌发。

一些冬季无冻害和旱害发生的地区,常采用秋季修剪。秋剪处于根部养分渐渐积累时期,剪后的营养基础不及春剪,但修剪时间易于安排,有利于越冬芽的孕育,春季茶芽早发。冬季常有冻害发生的茶区,不宜采用秋季修剪。

在热带或毗邻热带茶区,茶树周年生长不息,无明显的生长期和休止期,糖的积累与分解都较快,茶树的最佳修剪期应该是茶树生长相对休止期的中、后期。

总之,茶树的修剪适期,应考虑在茶树体内养分贮藏量大,气候条件适宜,有较长的恢复生长时期进行。此外,还得结合考虑各地的生产效益、生产茶类、茶树品种、劳动力安排等因素。

山东茶叶


对于山东茶叶想必山东的朋友是在熟悉不过吧,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山东茶叶

山东茶叶的知识介绍

有一次和一位南方朋友聊起喝茶,我说山东人现在一般比较喜欢山东茶,他竟然不相信山东产茶。我对他讲,山东不仅产茶,而且还在中国饮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饮茶成为日常普遍习俗,是在隋唐时期,标志之一是陆羽《茶经》的问世。那么,我为什么说山东在中国饮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呢?

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尽管如此,历史上山东确实是不产茶的,这也就难怪南方朋友不相信我的话了。但历史是发展的,现如今,山东不仅产茶,而且几乎是遍地开花,处处茶香,首屈一指,当属日照绿茶。

说起日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件事使之扬名:一是南竹北移,今且不表;另一件就是南茶北移。自六十年代引种成功以来,现在茶园面积已达到8000公顷,年产量4000多吨,均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

据称,日照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又因东临黄海,受太平洋暖温气流影响,呈现出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境内山地丘陵广布,且山清水秀,去雾缭绕。土壤呈酸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毒。同时日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经专家鉴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南方茶同类产品13.7%和5.3%。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日照生产的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享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誉。其特点是:“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著名品牌有:“雪青”、“河山青”、“浮来青”、“逢春”等。

日照绿茶深受山东人的喜爱,但由于其产量只占山东总销量的10%左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以至于山东茶叶市场上,有人以南方的茶叶冒充日照绿茶销售。

既然饮茶之风始于泰山脚下的灵岩寺,那么,说茶自然少不了泰山茶。明代李日华所著《紫桃轩杂缀》记载:“泰山无好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并有诗为证:“泰山青桐涧,产茗女儿茶。昔日入贾府,贵在高山崖。流传逢盛世,而今发春华。清醇香气浓,常饮面如霞。”据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酒后即饮用此品,不知真假。但这个女儿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泰山上一种青桐树的叶子。

现在泰山女儿茶的历史应从1966年开始引种茶树算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泰山脚下的女儿茶园成为颇具规模的茶叶种植基地,此处山峦起伏,青山环抱,园内云雾缭绕,空气温润,土质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生态环境极其优越,茶区周围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无污染,气温适宜,降水量适中。茶园基地选用国家级茶树良种,按有机茶园标准,整地、栽培、管理。经山东有关科研院校联合开发,运用当代最新科研成果,从种植、采摘、加工全过程都有专家把关指导,保证了所产“泰山女儿茶”的品质,到2000年栽培面积达1000余亩。

“泰山女儿茶”,产茶区纬度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所产茶叶叶片肥厚坚结,茶色清沏剔透、碧绿娇嫩、清澈晶莹,饮之回味醇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长,有浓厚的泰山板栗香气,素有“茶中板栗”之美称。现在,你如果登泰山,别忘了在山间路边的茶摊上,品一杯女儿茶,看浮云,听清涧,会让你神清气爽,飘然欲仙!

“泰山虽云高,不及东海崂”,具有“海上第一名山”美誉的崂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理所当然地培育出了崂山茶。只是这“理所当然”却颇有一番周折,最初,茶苗移植试验是从1957年冬开始的,然而第一次从黄山运来的5000株两年生茶苗却培植失败了。1958年人们总结第一次试验的教训,试行育苗驯化。这次由杭州引种,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的空旷地带试种,出苗率达70%左右。

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后,茶树开始大规模“入驻”崂山,首选之地是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林区。1959年,人们在此区域播种了50000丛茶树,占地40多亩,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这批茶树仅存活了1/5。经过一两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茶树终于引种成功。

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崂山崂山茶树的种植面积仅有1000亩左右。后来,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种植,改粮为茶,使茶树种植面积年均增加1000亩左右,崂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04年5月青岛市首届“崂山茶节”成功举办,60多个品种的崂山茶参展,“万里江”、“云雾茶”等名茶风靡海内外,崂山茶文化的研究也随之兴起。目前,崂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000余亩。

让我倍感高兴的是,家乡威海也有茶叶出产,据介绍,威海产茶也是始于我省20世纪60年代的南茶北引。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未成气候。近年来日照茶和崂山茶的快速发展和良好效益,激发了威海乳山大孤山镇茶农的积极性,又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产量最大的威海北极茶厂茶园面积已达500亩左右,而荣成天鹅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出产的浩润茗茶,经过40年的努力,也通过了威海商标局的正式注册。威海产茶和青岛、日照有着同样发展时间,威海茶目前正欲自立门户,今后山东茶将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整个山东省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北方茶叶种植、生产基地,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0000公顷,茶叶年生产总量超过8000吨,主要生产绿茶及少量茉莉花茶、乌龙茶和红茶。茶叶的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日照、临沂、青岛三地市,潍坊、泰安、莱芜、济南、威海等地市也有少量生产。山东省相对较低的温度、湿度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茶树生长期长,从而有利于茶叶中营养成分的富集,形成了山东茶叶芽叶肥壮的特点。

南方的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山东来,就请品一杯山东的茶叶吧!

隔夜茶虽无害,但还是随泡随饮好


隔夜茶能喝吗?

过去曾有一种传说,认为隔夜茶喝不得,喝了容易得癌症,理由是认为隔夜茶含有二级胺,可以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二级胺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就拿面包来看,通常含有2mg/kg的二级胺,如以面包为主食为例,每天从面包中食进的二级胺就有1~1.5mg。而人们通过饮茶,从茶叶中食进的二级胺只有主食面包的1/40,可见是微不足道的。况且,二级胺本身并不是致癌物,必须有硝酸盐存在才能形成亚硝胺并达到一定数量级才有致癌作用。

饮茶可以从茶叶中获得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它们都能有效地阻止人体内亚硝胺的合成,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因此,饮茶或隔夜茶是不会致癌的。

但是,从营养卫生的角度来说,茶汤暴露在空气中,放久了易滋生腐败性微生物,使茶汤发馊变质。另外茶汤放久了茶多酚、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易氧化减少。因此,隔夜茶虽无害,但一般情况下还是随泡随饮好。

市场上的罐装茶水饮料,是添加了抗氧化剂并经过严格灭菌而制成的,与其它冷饮料一样,饮用是安全的。

茶树良种——吴山清明茶


有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原为无性品种,福建宁德吴山引进后进行有性繁殖,已有近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宁德、福安等地,栽培面积较大。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显,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具光泽,叶缘微波状,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较厚脆。芽叶淡黄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43.2g。花冠直径3.7~4.4cm,花瓣8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密度较稀,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较高,每亩产乌龙茶可达150kg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氨基酸4.9%、茶多酚19.2%、咖啡碱3.7%,儿茶素总量13.9%。适制红茶、绿茶,品质优良。制工夫红茶,条完结细秀,色泽乌润,毫显,香高,味浓;制烘青绿茶,条索紧细,色翠绿,白毫显,香清高,味鲜醇。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较高。结实性较强 适栽地区:福建东部茶区。 栽培要点:选择土层深厚的园地采用1.50m大行距、0.40m小行距、0.33m丛距的双行双株规格种植。加强茶园肥水管理,适时进行3次定剪。要分批留叶采摘,采养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