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镇——重庆磁器口品茶

发布时间 : 2022-02-28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磁器口花茶

千年白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千年古镇——重庆磁器口品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畅游中国》。

今天我们节目中将带领大家到以盛产巴山银芽、茉莉毫尖等著名茶叶而闻名的城镇--重庆来亲身感受茶叶之乡的茶文化。

重庆是中国和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之一,很早以前就有“神农吃茶”的神话传说。相传神农时期,重庆人在树林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树叶来嚼感觉很涩,却可消除饱胀之感。从此就有了重庆百姓吃茶养身的习惯。

此外,据有关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出自重庆方言。而到了唐宋时期,重庆的茶与茶文化更是出诗入词,被推到了一个极其雅致的高度。其中,唐代著名诗人成彦雄的《煎茶》一诗对此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到了中国近代,不少老一辈政治家和诗人也有不浅的茶兴,他们在诗词交往中,也多次涉及到重庆的茶。1926年,毛泽东同志的七律诗《和柳亚子先生》中,就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名句。听众朋友,或许您在听到的这些关于重庆茶文化的介绍后,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那里品茶、感受那里的茶文化了。别着急,现在我们的外采记者就带领大家去重庆重镇和大家一起感受那里的茶文化!

听众朋友,来到重庆感受最多的就是这里的茶馆众多。相传在古代,重庆城就有“城门多,寺庙乡、茶馆多”的说法。而到了近代,重庆人更增加了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他们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去喝茶。因而坐茶馆已成为重庆人的一种生活习俗。

面对重庆城里如此众多的茶馆,我们该去哪个地方最合适呐?别着急,我们在出发前早已将此事打听清楚了,对!就是千年古镇磁器口的一家茶馆--深水井茶馆。在品尝深水井茶馆的茶之前,让我们先听听这座茶馆的主人李云艳为我们讲述的关于深水井茶馆的一段传奇故事吧:

“深水井有个传说,据说,在明代的时候,朱元璋的孙子一个落难的皇帝,在重庆辗转了很多地方,当时身边一位道士一直跟着他,因为古时候的皇帝在传说中都是龙的化身,然后来了瓷器口,瓷器口原来的名字叫龙隐镇,当时道士一不留神就让他不见了,就不知道他去哪里了,他就躲在深水井里面。当时那口深水井是一口枯井,没有水的,但是道士却看到了有龙万丈金光的样子,所以说他就知道皇帝躲在里面。道士就点化他到宝轮寺里面削发为僧。也比较奇怪,当皇帝削发为僧之后,这个深水井一直以来都是个枯井,突然之间就冒出了汩汩的清泉。”

嗯!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顿时使我的胃口大开,茶水清新的香气扑鼻而来,仿佛幻化成为了《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云彩,将我带到了天际,一身的轻松。深水井的茶馆的茶,是用井水沏成的。经常饮茶的人就会发现,新鲜的茶叶,对水的要求会比较苛刻。只有配上刚刚从地底下出来的冰凉地下水,才能使新茶散发出它那自然清新的香味。

“因为深水井一直是磁器口的平安井,我们这个茶楼就把这个深水井作为一个平安吉祥物,我们的茶水也好,烫汤也好,都是用我们的深水井里的水,我们把以前的平安祝福送到每天个到我们这里的人,祝他们平安快乐!”

我和张超今天来到的这家深水井茶馆的茶,也是常年来一直坚持着井水沏茶的习惯。看来用新鲜的地下水沏茶,的确已经深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中了,所以听众朋友您要是到这里来品茶,一定要喝最正宗的新鲜的井水或泉水茶。

重庆的茶馆还有个特色,叫艺人茶馆,这里不光是茶客品茗闲聊的地方,也是欣赏民间艺术的的重要场所。昔日的重庆茶馆,书场茶馆戏曲品种不少:有川剧坐唱即俗话说的打围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也有荷叶清唱,但是更加普遍却是说书。

在我们今天带领大家来到的深水井茶馆里,有一支固定演出的四川民乐队,他们长期驻在深水井茶馆里进行民乐表演。采访的当日,我们有幸一闻这支乐队的表演,并且还采访了乐队的队长尹老先生,尹先生已过70高龄了,仍旧精神矍铄,非常有风采。

记者:“请问老先生,您贵姓啊?”

尹先生:“我姓尹。”

记者:“请问您今年多大了。”

尹先生:“我今年71了,过年的时候就72岁了。”

记者:“您一直都在做乐队的吗?”

尹先生:“对,一直都在做乐队,在部队文工团就是做乐团,下来了以后业余的也是自己搞乐队,反正都没有丢,要么就是教学,以前在沙坪坝有个儿童艺术学校,教了11年,70岁就没有再教了。”

尹老先生告诉我们,他自己搞的这个乐队也已经有差不多10年的时间了,坚持了那么久很不容易,但是看到游客们的对他们演奏乐曲的喜爱,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快乐,他说:

尹先生:“磁器口有两个,他们很早就在这里活动了。大概97年98年的时候他们有两三个人在这里就开始搞起来了。以后陆续参加的有很多,引来了很多人,当时只有一家乐队的时候,火爆极了,如果遇到了这样的节日,就会一直点歌不停,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吃饭。”

记者:“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了?”

尹先生:“是的,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了,不断一拨一拨地换人来,坐不下。开发的时候,这些乐队都是有功劳的,然后听民乐,品尝这里的土产叫毛血旺,三大乐趣,参观古镇、听民乐、品尝特色菜,那时候就从这里发起来的。”

据尹先生介绍,如今重庆那么多茶馆里,现在已经很难也很少有民间艺术表演的人或者团体了。比如在北碚、南岸等一些文化区也有人组织乐队表演,都因为市场有限而没能够坚持得下去,而磁器口深水井茶馆因为其独特的文化上的优势不仅是民乐队在这里大放异彩,更成为深水井茶馆甚至是磁器口古镇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如今在磁器口的茶馆里像深水井茶馆里这样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民乐队还有好几个,他说:

“磁器口的人流很多,所以他就坚持下来了,并且发展到现在四五家,别的地方北碚也搞过,南岸也搞过,市中心也搞过,那些茶楼都坚持不下来,他们只是品茶。而在这里就形成了市场,品尝茶水就是要听,听一遍二泉,第二人还要听二泉,第一个人点了笛子独奏《扬鞭催马》,下一拨人来了还是要听这个,欣赏民乐已经形成了磁器口的活动内容了,写磁器口的旅游指南的时候,就写了听民乐。”

在尹老先生的乐队里,有四川竹琴(扬琴)、川剧围鼓、琵琶、笛子等等多种配器,在磁器口堪称配器最为丰富的一支乐队了,而尹先生本人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笛子手,采访过程他随手从口袋中掏出一支十分小的笛子,就给咱们摆弄起来了,十分有意思。

尹先生:“你看像我们的口笛,就那么一点点,就能奏出很多音乐,还有鸟叫。”

记者:“这个是什么?”

尹先生:“口笛!”

记者:“就是口笛哦。”

尹先生:“7000年的历史了,发掘出来的骨质的,也都是这样的形状。”

记者:“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构造。”

尹先生:“一个竹管,有的是三个眼,小眼。”

记者:“刚刚有一个手指头那么长”。

尹先生:“它是74毫米。”

记者:“您能给我们吹一下它的音阶吗?”

尹先生:“特别适合逗鸟,以前就是一个鸟哨,音乐家拿来了,找得到音,就可以吹了。(吹音阶)。”

记者:“确实很神奇,很小的东西吹出很丰富的东西来。”

尹先生:“逗鸟的声音(吹鸟鸣)。”

记者:“很惟妙惟肖,谢谢您。”

摆弄了一阵子,还不算过瘾,尹老先生还带领着他的乐队特意为我们演奏了一曲《巴渝欢歌》,他告诉我们,这是他们自己乐队大概在1999年的时候创作的曲子,这个曲子洋溢着十分典型的川剧元素,尹老先生说,略通川剧的人一耳朵就能听出来这是巴渝一带的民乐作品。下面就让我们来一饱耳福吧。

非常好听的一首带有浓重川剧特色的民乐作品。说到川剧,有兴趣的听众朋友们或许会想问了,在重庆的千年古镇磁器口还能听到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吗?尹老先生给听众们一个答案,现在不光有,而且还是免费的,对艺术热情而且执著的民间老艺人们每个礼拜都会在重庆磁器口的宝善宫演出川剧,而宝善宫离我们今天所介绍的深水井茶馆只有不到50米远,非常非常近。尹老先生还说,如果有哪些人会唱川剧,那些老艺人还会帮那些前来观看的票友们伴奏,想必一定是一片其乐融融了。

好,节目进行到这里,又该告一段落了,节目的最后依然是给出我们今天有奖竟猜的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我们在节目中提到的深水井茶馆坐落在重庆的哪个地方?

我再重复一遍。我们在节目中提到的深水井茶馆坐落在重庆的哪个地方?您的答案可以寄到:北京565信箱;电子邮件可以发送到:,传真可以发到86-10-68891748。我们期待您的来信。期待您的来信。主持人在北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相约下周同一时间再会。再会!

茶经网扩展阅读

解密千年古镇栟茶——东码头


东码头位于栟茶镇东街头,古称栟茶龙头。头在东尾在西,隶属栟茶三园村。龙头是龙王庙。庙前是龙王桥,木质结构高5丈,陡险著称,庙前有大旗杆一根升挂龙旗。龙头上有两根胡鬚,左鬚方向有新坝桥过河至洋口,右鬚方向旗杆村,古称产银庄。东码头交通发达。南至古坝、岔河、东至丰利马塘。龙颈上有三官殿,百子堂、都天廟,关帝廟、周氏祠、蔡氏祠、王家祠、龙前左脚爪上有柳阴阁,郭家荡、管家廟、文功园,龙前右脚爪上有红鞋井,九万宫。

东码头解放前是个闹市。每年庙会,土特产交流贸易的,烧香礼拜的,人山人海,龙头上的商店,小摊有数十家,生意兴隆,热闹非常。

东码头历来人文荟萃,人杰地灵。革命先烈有缪怀仁、缪诚、张俊、缪四徐,黄德宝等,历史上有缪氏二世为宋朝翰林,明代高官(府官)缪九万,(九万宫墓碑有记载)。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空军点防委员会主任、国大代表中央大学毕业生缪锦璜,此人解放后当过解放军无锡军校教官和如皋师范,如东县中高级教师。栟茶名人缪文功日本留学生,曾任中小学教师,学监、能文善书。著教学理论书籍四部,做善事,反迷信,栟茶小学创始人,深受人们赞誉。徐静渔曾任无锡市副市长、无锡市政协副主席。龙头上有现有大中小学教师28人,国家公务员22人,处科级干部4人,工程师技术人员6人,名医4人,台商3人以及美籍华裔书画家丛志远。龙头风水好,出的人才多。

1941年春,苏北行政委员会设于镇东郊新坝桥徐宅。苏北行政委员会主任为管文蔚,其址现为农民住宅。苏北行政学院故址:1941年春,苏北行政学院设本镇东郊龙王廟及百子堂,吸收进步知识青年入学,是教育培养革命人材的学府,主要为区县输送行政干部。院长周平,废址今为栟茶三园村果园。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


阿婆茶是中国水乡周庄的特色茶俗。在周庄流传着吃阿婆茶的习俗,农村更为盛行。婆婆、婶婶妇女们喜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这谈那,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嘴渴了,喝口茶。这就叫吃阿婆茶。如今,阿婆茶成为周庄一张文化名片。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冲茶,送蜜饯,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张家长,李家短,倾吐心里话。她们喝阿婆茶,还忘不了自己手里的针线活,纳鞋底,绣花鞋,做五月端午节小孩穿的老虎鞋,尽在喝阿婆茶的过程中完成。当然,好婆、婶子也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曾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吃茶讲究吃阿婆茶是比较讲究的,十分重视水质、茶点,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活水,水壶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据说可以省柴,烧起来又快。用干菜箕柴炖茶,火烧得烈烈的,很旺,铜吊里嗵嗵地热气直冒。一边吃、一边炖,这样那茶才酽、才香呢,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村里的每一位男子都有一手涂风炉的绝活。

茶点往往是村里的传统货:咸菜苋、酥豆、酱瓜、菊红糕每年春天,田里的油菜开始抽蕊吐蕾时,每家每户便要去摘菜苋、腌菜苋了,往往一腌就是几大缸。那菜苋名气可不小哩,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今天的瓶装菜苋已成了出口创汇产品。

茶叶贸易,沧桑千年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大体可归纳为四个贸易时期:

公元475-1644年的一千余年,是以物易茶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外销。

中国茶叶最早输出在公元473-476年间,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被认为是最早记录。

唐代,于公元714年我国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叶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输往朝鲜、日本。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古典茶叶向近代多种茶类发展的开始时期,为清初以来大规模地开展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商品基础。

郑和七次组率船队,出使南亚、西亚和东非三十余国。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探险旅行,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文化传往西方,为以后的华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

千年习俗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冲茶,送蜜饯,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张家长,李家短,倾吐心里话。她们喝阿婆茶,还忘不了自己手里的针线活,纳鞋底,绣花鞋,做五月端午节小孩穿的老虎鞋,尽在喝阿婆茶的过程中完成。当然,好婆、婶子也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曾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杭州千年茶史


秦汉以降,隋唐以来,杭州城池逐渐移至上城地区,凤凰山麓一带成为隋唐杭州府治、吴越王府、南宋大内。杭州历代名人白居易、钱镠、苏轼,南宋中兴高、孝、光、宁四帝,直至元代张士诚,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在这里筹划杭州建设,视察民生大计,当也品茗赋诗,历朝典籍、古老地图,彰显着千年上城悠悠往事。

上城并不产茶,但上城的翁隆盛、方正大、鼎兴……多少古老茶庄、茶行将飘着特有豆花香的龙井茶推向全国,香飘万里。清代地图表明,直至同治年间,现今西湖大道西端一直为清代康、乾、嘉皇帝行宫。从那里,乾隆皇帝坐画舫到茅家埠登岸,骑马上龙井。如茵的茶园,美妙的炒制,润喉的茶水……乾隆皇帝四上龙井,为杭州留下六首御茶诗。这些为龙井茶颂咏的诗歌,赋予龙井茶极深的文化内涵,大多是在上城的行宫内赋就书写的。两宋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杭人嗜茶成风,茶楼、茶馆遍布全城。1937年统计杭城550家茶楼中,上城就有300多家。

上城地区不仅是全国著名的茶叶销售、消费地,还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中转枢纽。钱江上游皖、赣茶,间或也有湘、闽茶,循钱江而下在闸口登陆,或售于上城茶庄,或转火车运上海,运渡重洋,销往海外;或经中河、大运河销苏、嘉,或过长江销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上江茶叶成就了上城地区的茶叶转运业、报关业、保险业、堆栈业。凡此种种,杭州的文史志书均有详载,不一一赘述。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安化,旧隶属潭州故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而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五代毛文锡《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这是关于黑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渠江,即今安化渠江镇,渠江薄片,就是早期的安化黑茶。

安化云台山茶农忙着采摘最后一批清明芽茶

安化印象

安化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横贯全境,土地面积约499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以上,境内峰峦起伏,云雾弥漫,溪流纵横,安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为湖南主要林茶产区之一。

“茶市斯为盛”

因茶商往来而兴起的古镇唐家观,昔日茶马互市的繁华早已远去。

安化黑茶究竟始于何时?据史料推断,安化茶早在唐代已有名,规模生产则从宋代开始,兴盛于明清。古安化茶农从山区生活习惯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锅炒杀青、揉捻、渥堆、明火焙干的制茶方式,这种黑毛茶无青叶气,有松烟香,滋味浓厚醇和。

安化黑茶味浓,更适宜加奶酪的饮用方式,很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口味。明朝茶马交易中,量多价廉的安化黑茶冲击了“官茶”四川乌茶,走私贩运屡禁不止,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正式定为“官茶”,很快就取代汉川之茶,成为销往西北的主打茶叶。

小淹镇白沙溪茶厂内的白沙溪茶文化博物馆。

黄沙坪茶行用抖筛机筛分黑毛茶。

确定为官茶后,安化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的资江两岸,因茶而兴起的集镇就有8个:小淹、边江、江南坪、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乔口、东坪,共有茶号三百多家。制茶季节,晋陕徽茶商齐聚安化,演绎了近五百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史奇观。

千年武当道茶叶揭秘


八仙观的称谓由何而来?

进武当山门,爬好汉坡,经磨针井,翻二垭子,越老君堂,便来到武当山现存九宫八观最早的道观八仙观,其建造于元代,比明代大修武当还早两百多年。

武当山八仙观村地处武当山脉中段,海拔在600至1200米之间。其地深幽,聚气藏风,冬暖夏凉,素有云雾山村之称,在深山峡谷、悬崖峭壁间,生长着许多原始的野生茶树。

相传,八仙过海,到武当山参加玉皇大帝册封真武盛会,慕名武当道茶,在老君堂盗来太上老君用炼丹般工艺制作的修性养生的长寿道茶,八仙群聚在一片古茶树下,煮茶品茗,茶醉得道,故建八仙观。山民以这里聚仙藏气,世代植茶,成为盛产道茶而闻名的八仙观村。

武当道茶系明清贡品

武当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武当道茶良好的品质。地处北纬36度的武当山恰巧位于中国的肺部,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无大风,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从而构成一个和谐之地。

明代皇帝将武当山作为皇室国庙,组织全国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武当道人将武当道茶作为贡品由派来监修武当的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及宫廷太监,将武当道茶作为贡品带回宫廷。

自明朝以来,武当道茶即作为贡品被皇帝独自享用!

八仙观村宜种植茶叶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在道观寺庙风行,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道观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武夷岩茶、武当道茶等就出自名山道观寺庙。

由于历史的沧桑,武当茶树在解放前夕,除深山中野生的茶树外,树龄上百年的家植茶树所剩不多,武当道茶的制作工艺则也隐藏于道人或武当山民间。

1984年,湖北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来武当山八仙观等村,通过对八仙观村的土壤、气候、茶叶内质等进行考察论证,八仙观村土地属宜茶土壤,加之海拔高,植被好,相对湿度大,发展茶叶具有比较好的生态条件。

于是,专家们撰写出了关于建立武当山名茶基地的报告,省地市决定在武当山八仙观村等建立名茶基地。于是,八仙观村从1987年开始,在村书记王富国的带领下,现已兴建茶园3000多亩,成为十堰市农业局有机道茶生产示范基地,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游八仙观欣赏茶艺

桃红柳绿的三月,在武当山八仙观,身着古装的俏丽女子以纤纤葱指轻弹慢抹,在精彩的茶艺演绎中,飞扬出一曲曲古筝弦律

武当道茶表演技艺众多,比较突出的有武当功夫太极十三式茶艺,系根据古代八仙云游武当,留恋道茶飘香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洞宾背剑、韩湘吹笛、仙姑采茶、采和挎篮、钟离摇扇、拐李炼丹、果老骑驴、国舅点礼、旋转乾坤、仙鹤展翅、道法自然、一柱擎天、万山来朝这构成了提壶演技太极十三式!

据十堰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总经理王富国介绍,在武当山道茶文化中,蕴藏着道家博大精深的修性养生健身的哲理。

好莱坞导演赞叹武当道茶

由于武当山八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施用有机香饼肥料,2001年所产道茶一次性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又因其武当道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多年来,随着武当道教文化的弘扬,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一些海内外知名人士、茶道专家、文艺、武术名家借访武当名山或参加武当国际旅游节、国际武当武术节、武当山下民歌等活动之际,慕名到八仙观寻访武当道茶,交流武当茶道。

日本八代市市长寿川宗央慕名来八仙观茶叶总场品茶交流茶艺后,欣然写下:八仙真神佑,养身人长青;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为武当道茶题字武当针井,天下好茶;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沈培和赞美武当名茶:武当针井形态美,仙山武当道茶好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代表湖北省特色知名品牌产品,先后多次赴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经贸洽谈会和茶文化交流会,受到高度称赞。

2008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问道武当》摄制组慕访仙山武当八仙观道茶拍摄纪录片,并作为共祈太和的开篇场景镜头。

20天后,美国好莱坞资深导演克里斯蒂里比编导的长篇纪录片《圣山》武当摄制组,又慕名摄制八仙观武当道茶文化。迷人的风光、优美的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悠扬动听的武当采茶民歌,令人陶醉。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连声赞叹OK!OK!

同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当山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山一江的黄金旅游线上,博大精深的道茶文化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里灿烂夺目的瑰宝。

链接:武当道茶

为弘扬武当道茶,八仙观茶叶总场通过挖整传统道茶工艺,生产出武当系列名茶:

武当银剑:因武当剑得名,属高档礼品茶,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国际名茶。干茶样外形扁平光滑,挺直似剑;泡之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尝之甘甜鲜爽,回味无穷。

武当针井:因武当山磨针井铁棒磨成绣花针故事而得名。此茶外形似针,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

武当太和茶:以武当山亦名太和山为创意命名,外形似龙牙形,汤色嫩绿明亮,冲入杯中似葵花朝上,是明清朝代的朝廷贡品。

武当奇峰茶:以武当七十二峰朝金顶,群峰耸峙为创意命名,干茶样条索曲美,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可口。

武当道茶王:即武当太极养生功夫茶,因其工艺源于武当内家36功法之一的太极乾坤球功得名,是武当道教养生茶道之精华。

西湖茶史已千年


说到龙井茶叶有多长历史了,杭州老百姓总是会说:“莫佬佬辰光了。”不过,要其说出具体的年份,恐怕就没几个人能说个准数儿了。

在《浙江省茶叶志》上,记者找到了有关杭州茶叶的最早记载:“唐时浙江茶叶运销贸易和饮用之风日盛。?

隋开通大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可见,在唐朝时候,杭州茶叶就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了。

不过,那时候的杭州茶叶并不叫龙井茶,而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也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直至北宋苏东坡到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东坡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时光飞逝,到了元明年间,杭州茶叶开始在民间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上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至此,“龙井茶”三字成了杭州茶叶的代名。明代时,龙井茶已列入全国名茶之列,当时的《五杂俎》中写道: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

说到龙井茶发展最快的时期,那就是清朝了,尤其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四访龙井并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树”后,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直至今日,龙井茶早已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