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武夷岩茶中的王者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2
大红袍乌龙茶 乌龙茶大红袍 大红袍是乌龙茶

大红袍乌龙茶。

福建,是全国森林覆盖率第一的省级城市;武夷山,又是福建森林覆盖率第一城市;武夷山5A景区是“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是世界文化与遗传双遗城市,典型丹霞地貌。而在武夷山自然风景区孕育出来的大红袍:其具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岩茶。

乌龙茶的特性是介于全发酵和不发酵茶之间的茶叶,而武夷岩茶其具有红茶的醇香、又有着绿茶的清爽。因叶中绿、叶边红,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武夷岩茶产品按国家标准分为五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丛、奇种。在武夷岩茶中又有着别具出色的名丛,半天妖、白鸡冠、铁罗汗、水金龟等等。不仅名字来历特别且都具有丰富的故事内涵。

大红袍故事由来

大红袍来自民间一故事,话说当年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经过武夷山,不幸得了重病,可考试将近,心急如焚。这时候一位禅师方丈得知书生情况,用大红袍给熬药解之,想不到书生的病情不久后痊愈。后来,书生考中状元,但他不忘方丈救命之恩,特此来到武夷山茶树下谢恩,脱下身上的红袍披于茶树,后来民间的人们揭下红袍后,发现茶树闪闪发光,“大红袍”由此得名。

武夷岩茶大红袍

小叶类,灌木型,晚生种。最早的株丛距今将近400年的历史。其母树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共六株,其中每一株因其生育期不一样,种性也略微不同。经过大红袍品种鉴定,六株中其中一株茶树,所生产的茶叶品质香气馥郁,岩韵显,而被定位大红袍的母树奇丹。母树大红袍过去是用于高端接待的养生茶,由政府严格掌控。在2006年,为涵养母树,所以大红袍已经停止采摘了。

如何鉴别优质大红袍

大红袍可以分为:纯种大红袍、拼配大红袍、品牌大红袍等等。因此鉴别优质大红袍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广东人认为的好茶上海人未必叫好。自古以来,百茶百味,同样的大红袍也有不同的风味,因为茶叶的发酵、火功、制作工艺、山场以及存放时间的不同,茶叶的色、香、韵也就自然不同。

茶以真为上,并无贵贱之分。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是按照正确的制茶标准制作,能准确的表达大红袍其特性,那么,相信大红袍就能让人口舌生津、心旷神怡,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茶便是好茶。

大红袍的贮藏wWw.CY316.CoM

首先藏茶最好控制其含水量在3%,不得超过3%。在潮湿环境下,一星期容易达到7%-15%(9%以上就变质了)。所以茶叶一定要放在避光干燥的环境下以防霉变。由于茶叶吸附能力比较强,所以必须要密封贮藏,切不能和有异味的物品放在一起。建议用锡箔纸密封贮藏。

天价大红袍是炒作吗?

极品的好茶可遇不可求。好茶,首先需要好的山场,其次需要按照严格的栽培管理机制,同时要求当年采摘的天气要好,最后经过经验丰富的师傅制作,以上的条件缺一不可。“物以稀为贵”,因此说极品大红袍是要“天人合一”才能求得的。大红袍,有着其本身的文化积淀,通过市场的供应法则,一万的大红袍卖出几万不足以为奇。因此,喝大红袍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满足心灵的进步,是爱茶文化的表现。

茶叶艺术的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在匆忙的是时代脚步里,我们并不缺少艺术,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艺术家。当代茶界泰斗唯一享“茶寿”者张天福先生,为武夷岩茶贡献了良好的基础,醉心于茶礼与茶文化的研讨与传播。张天福说:“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茶的内涵、茶的品质特征、品茗意境、社会功能,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可以进而悟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哲理,教化大众。”他认为“茶事”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它与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选阅读

茶中状元----武夷大红袍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如白瑞香、素心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田、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的椭圆形,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

武夷大红袍,属于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后还有着原茶的桂花香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家喻户晓的茶王大红袍,下图便是声名显赫的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动不大,更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

关于“大红袍”的由来,一是说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故名“大红袍”。

另一说法极具传奇色彩。相传天心庙的和尚用神茶治好了一位上京赶考举人的病,举人考上状元后,为感谢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红袍披在神树上,“大红袍”由此而得名。

近代,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也不少。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赠他四两大红袍,暗地里,尼克松责怪毛泽东小气,周恩来知道后笑着对尼克松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晓之以典故,尼克松肃然起敬。

大红袍如此珍贵在于它的产量极少,历代都是贡茶,至今沿袭着。现六棵茶树,年产茶7、8两,定额半斤送中央,余下二、三两交省上。一说专供用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一说专供用于接待外国总统。

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限制。武警要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大红袍,有位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采茶,必须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届时,武警守卫峡谷、置放云梯;茶监护人,在武警的陪护、监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几方人公视下,登云梯采茶,采毕,即交武警,空手下云梯,云梯即被武警收走。一干人等,速离峡谷,赶到茶厂,茶研所人又在几方监护下,炒茶制茶,茶成,当即给场省、市人,验重分包;庚即,省上人又在武警的陪护下,登专机送往北京。

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拍卖的20克“大红袍”,被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买家称,他们将把这20克茶叶珍藏在酒楼里,作为镇店之宝。

市面上常见到的大红袍是通过嫁接而生长的茶叶,称为二代大红袍,又称小红袍,分为若干等级。这次我也买了两斤,别担心假的,茶叶只有等级之分没有真假之别。

有想喝的吗?一起品尝下“大红袍”岩茶极品吧,领略范仲淹诗中所说的“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的意境。

附:武夷岩茶,香味隽永,若兰花芬芳而深沉持久,茶汤呈琥珀色,明亮通透,茶味浓厚醇和,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见苦涩,淡泡益觉清香,较出名的岩茶有所谓四大名朴:

一、大红袍;

二、铁罗汉;

三、白鸡冠;

四、水金龟。

而最为人所熟悉者为大红袍,现存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只有六棵,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买到的大红袍真正的已经是经过十几代的接枝,价格亦不便宜,何况市面上混淆视听的情况多的是,任何岩茶亦可称为大红袍,真假难辨。约在十年前第二代接枝大红袍,市面上的价格约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于味道如何,喜恶各有不同而已!

岩茶制法跟乌龙茶差不多,而是经过半发酵制成,所以也是乌龙茶系的茶类。

饮用法:

投茶量约为茶器之二分一左右。

茶壶及茶杯用90度之沸水冲洗后,将茶叶放入壶中,再冲入90度之沸水,将茶叶冲洗一次。

用85度开水注入壶内,焗泡5秒,然后注入茶杯享用。

第二泡用85度开水,焗泡10秒后享用。

第三泡用85度开水,焗泡20秒后享用。

效能:清热去暑,去脂肪,防衰老。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历史


历史上武夷茶的生产经营错综复杂,茶叶品名争艳斗奇,僧侣道士追逐茶利,富商大贾介入种制,官府大吏干预保护。

大红袍盛产地武夷山是奇秀甲于东南的世界自然、文化的双遗产地,属丹霞地貌,这里碧水丹山,有36奇峰、99怪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保护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茶农利用岩凹、石隙,沿岩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名丛之命名,均先由有花名而来,盖以地形、树形、叶色、香型、滋味、发芽期、年代等为依据。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北京马连道茶城的马武先生,以19.8万拍得的20g母树大红袍茶,就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天心寺僧云:“大红袍茶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此说较可靠,大红袍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寺不能满一斤。天游?观 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二岩皆有大红袍。而九龙窠刻石命名亦“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在较难攀登之半崖上,求时任县长吴石仙为之。该树实为名丛奇丹。由于有县官吴石仙题刻,便当作大红袍。林馥泉五十多年前调查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依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癣,树极衰老。”经岩茶泰斗姚月明与老茶师陈书省以及叶鸣高等调查有三处之说,一说在九龙窠脚下,已较衰败;二说在火焰峰,已衰败不堪:三说在北斗峰,也较衰败。60年代姚月明再到三处寻根,剪了十多穗,成活三株,称“北斗一号”。九龙窠称“北斗二号”,后恢复原名大红袍,繁殖300多株。多年试验制作率极高,香气滋味极受赞赏,现已较大面积栽种于各山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