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岩茶的糊味?从哪儿来?

发布时间 : 2019-11-12
乌龙茶糊味 岩茶乌龙茶 乌龙茶岩茶

乌龙茶糊味。

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炭焙环节,因为炭焙的火候没有把握到位,导致岩茶的叶片焦化,出现了糊味。

譬如,焙火太高、太急、太猛,条索在短时间内快速收缩,产生焦味。同时,因炭火燃烧时,会产生些许的烟火气,焦味+烟火气=糊味。买到这种工艺上的残次品,难怪会让人感慨,肉桂喝着有一股糊味。

但,这并不是肉桂的常态,也不是岩茶的固有形态。肉桂有糊味,只是意外。大部分的肉桂,依旧是阳春白雪的形象。甚至于,因为炭焙工艺的存在,岩茶多了几分亲切感,更接地气。茶为君,火为臣。岩茶在正式进入售卖环节前,要经过炭焙工艺。在猩红炭火之下,肉桂形成独一无二的品质。

多了烟火气的肉桂,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拿捏到位,残存的些许烟火的气息,忽而让人有了画面感。咦,那不正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袅袅,多了几分生活画面感,岩茶也因为这微妙的烟火气味,多了几分生活气。

肉桂尚未褪火

当然,每个人的嗅觉系统,对糊味这种气味,都有不同的感受。

什么样叫做糊味?

譬如,二师兄最爱的锅巴,就会带有一股独特的气味,这种气味,是因为大米被高温烤糊后有的气味。又比如,羽毛被烧焦后,也会产生一股糊味。而岩茶里的糊味,偏向于前者。像是大米被烧糊后的气味。这种味道,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这股气味的人,对它比较敏感。

就像从不抽烟的人,总是能敏感地捕捉到烟味,是一个道理。这些对于大多数岩茶茶友而言,是正常的烟火气,在新茶友看来,可能就升级成了糊味级别。

而肉桂,烟火气最浓郁,当属没褪火时。这时候喝肉桂,哪怕是老茶餮都觉得火味稍重,就更不必说新茶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茶友会说,肉桂有股糊味。那是因为还没有到肉桂的最佳饮用期。

此时喝茶,自然是白璧微瑕,有点缺陷。待放一放,岩茶褪火了,到了最佳饮用期,当然会刷新你的看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岩茶褪火,不可同日而语。

⒊糊味,从词性上来划分,褒贬不一。

但对于武夷岩茶而言,实打实是一个贬义词。岩茶一旦被打上“糊味”这个标签,多少都带有几许不确定性。甚至有的茶友听说岩茶有糊味,会避而远之。但笔者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并不是岩茶,都会有糊味。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所谓的糊味,对于不常喝岩茶的朋友而言,这是岩茶都会带有的味道。但对于茶友本身而言,未必如此。岩茶是否有糊味,还需客观判断。不偏不倚,才是喝茶该有的态度。

编辑推荐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山场"味?


所谓的山场,主要表现在土壤和微域小气候两个方面,事实上任何一种茶都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武夷岩茶(RockTea)因岩而得名,可见撇开山场来谈岩是不现实的。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形成:武夷山的山场因素有其复杂的地质原因,大约在8000万年以前,武夷山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呈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盆地的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的含有铁质岩石碎片,随着流水的搬运而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正岩土壤的基础。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湖盆西部凹陷断裂,而其东部则西倾,山顶皆翘首东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即现在的常说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在岩坑中,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阴,在夏季茶树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挡住西北的冷风,且尚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补充,因此岩坑谷的微域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土壤特征:姚月明分别对以竹窠、企山、赤石茶园代表“正岩(紫色砂砾岩)”、“半岩(红色硅铝质土)”、“洲茶(河流冲积黄土)”茶园土壤调查表明,三地茶园的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竹窠茶园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企山茶园位于二者之间;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调查,凡是“正岩”生长的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适中;而质地较粗粘,含砾量较小的黄土所制出的茶叶的品质则较差。

土壤对武夷岩茶茶叶品质的影响: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的品质差异。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

滋味方面:正岩、外山水仙品质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著,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搪、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水浸出物差异显著(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

香气方面:岩茶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茶青中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茶青主要香气物质(品种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成正岩>半岩>外山趋势,不同品种香气总量相差较大,肉桂香气总量是水仙的2倍左右,种类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气(工艺香)更加馥郁清长;不同产地茶青中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土壤香。

传统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划分:

(一)正岩(紫色砂砾岩):以著名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为代表,还有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竹窠、九龙窠、三仰峰、水帘洞等。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的“茶土”,土层厚,富钾、锰,土壤酸度适中,土壤多砾质土壤。

(二)半岩茶地(红色硅铝质土):分布在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铝含量较多,钾含量特少,酸度高,质地较粘重。

(三)洲茶地(河流冲积黄土):主要是上述区域之外的黄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冲积土茶地等,范围较广泛。林馥泉曾把山地茶园土质分为青狮系和企山系两系。青狮系以青狮岩附近较平坦的黄壤缓坡地为代表,企山系指位于岩崖壁脚之谷地,母岩棕红色,列为棕壤类,以企山附近茶地为代表。然而由于名胜区内地形复杂,土地零星,此种分类法使用较少。

现代武夷山茶区的区分:2002年3月,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区域界定为武夷山市行政辖区全部范围2798平方公里。全市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两类。名岩区系指崇阳溪以西、黄柏溪以南,南星公路以北之风景名胜区内;其余广大地区为丹岩区。

辩证的看待武夷岩茶大红袍山场:武夷山市不同方向茶叶品质差异较大,基本上形成了以三坑两涧为中心,往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成不同的规律变化趋势。

茶树的生长除受土壤限制以外,还受日光照射、温度等影响,因此就算正岩的同一个山场产的茶,坑底的茶和山岗上的茶味道区别就有可能很大。最近几年,很多山场也受到掠夺性开发,大量的化肥被使用,对武夷山的山场也有一些破坏作用,导致做出的茶山场特征被改变,因此对于山场的问题,要辩证的看待。岩茶的品质除受山场影响外,还受品种和工艺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树种在同一个山场会表现出不同的品质;不同的制茶师做出的茶品质差距也较大。

总的说来,正岩茶只要做不坏,就有岩骨,外山茶做的再好,依然没有岩骨,这就是为什么谈及岩茶的时候必须谈论山场的根本原因。

岩茶水仙的枞味究竟是什么味 如何产生的


岩茶水仙,又叫老枞水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枞味了。而岩茶水仙的枞味是什么样的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一下。

枞味究竟是什么味?普遍的说法是:“枞味”是一种“青苔味”,口感较黏稠。青苔味是武夷水仙的最大亮点。其本身是一种清新的青草味,或带有甜丝丝的石头味,穿透力很强。这种味道,放在整个武夷岩茶内,就是一种“岩韵”了。

而岩茶水仙怎么会有青苔味呢?原来,它们大多生长在武夷山的坑涧里,长达五六十年以上。天长日久,所有的老茶树身上都长满了苔藓。苔藓覆盖在水仙树枝上的毛孔周围,在水仙树枝每天进行呼吸作用的同时,自己也吐纳呼吸。于是,岩茶水仙和高枞水仙的枝干便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苔藓的味道和汁液,再通过水仙茶树身体内的运输通道,把这些带着青苔物质的养分,传送到茶叶的叶片里。所以越老的岩茶水仙,它吸收的青苔汁液越多,枞味也就越明显。

这是不是说,所有的岩茶水仙都有青苔味呢?倒也不然。岩茶水仙除了青苔味外,还有糙米味、木质味等等,接因成长环境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导致的。但总体来说,岩茶水仙的枞味以“岩韵”为第一标准。上好的岩茶水仙“岩骨花香”,在仔细体会之后,才能隐隐感觉到岩上的青苔味。否则,这么多爱喝它的人,岂不都成了“重口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