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茶:红茶的发源地

发布时间 : 2019-11-12
福建红茶 福建红茶种类 福建三大红茶

【www.cy316.com - 福建红茶】

最近很多茶友都在找茶经网小编了解关于“福建红茶:红茶的发源地”的知识,于是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下面这些“福建红茶:红茶的发源地”有关内容,感谢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建是红茶的发源地,也是目前红茶的主产区。除了正山小种和坦洋、政和、白琳、河红工夫等历史品牌外,金骏眉已成为高端红茶的代表,同时还出现了土楼红茶等新品牌以及茉莉红茶等创新品类。

1、小种红茶(河红工夫、金骏眉)

小种红茶:分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原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及其周边邵武市的光音坑、光泽县的干坑、司前、建阳的坳头,以及江西铅山县的石陇乡。其他地方生产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制定的《原产地保护标记管理规定》,正山小种原产地初步界定范围为东经117°38′6′′-117°44′30′′、北纬27°41′35′′-27°49′00′′,方圆565平方公里,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出现的时期约在明末的l567年—16l0年之间,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在欧洲繁荣了一百年左右,大批欧洲贸易商来到武夷山桐木关进行考察,根据桐木关原住民方言称“正山小种”为乌茶,将代表红茶的BOHEA(武夷音译)改为BLACKTEA,取乌者黑色之意。正山小种扬名海外的同时又反过来刺激了生产,促进了福建省内外工夫红茶的出现。

《中国茶经》记载,“小种”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即武夷菜茶,是有性群体,属于灌木型。正山小种一年只采春夏两季,春茶在立夏开采,时间约20天;夏茶在小暑采摘,茶量少,顶级正山小种红茶采用芽尖制作。正山小种由于采用松柏木柴明火加温萎凋和重烟焙干,茶叶呈灰黑色,条索肥壮,色泽乌润,冲水后汤色金黄透底,滋味醇厚,经久耐泡,叶底厚实光滑,呈古铜色,以独特的松烟香和桂圆汤味而著称。现在国内销售的正山小种,有时候会根据客户要求,省去烟熏工序。2002年,正山小种获原产地标志注册证书;2004年8月,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发布了小种红茶企业标准,其根据不同的产地、鲜叶原料品种和加工工艺,分为正山小种红茶和烟小种红茶两个产品标准。

河红工夫:据《铅山县志》记载,“明代宣德、正德年间(1426--1521年)铅山又有小种河红、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等名茶”,产于河口的小种河红茶就已经和当地的其他名茶一起行销市场了,当时桐木关茶场的制茶师也大都来自于河口一带。《陈椽论文选》:“桐木关生产小种红茶,一面属福建,一面属江西铅山县,很早时期铅山河口的河红也在世界上负有盛名,就是生产小种红茶。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言:“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茶市”,当地亦有谚语云:“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帮茶师遍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和国际茶市发生巨大变化,河口茶市逐步滑坡,渐至衰落。

河红工夫产地处武夷山脉北坡黄岗山麓,江西信江上游,多以小种毛茶为主,小种以出自桐木关者为最优,称为桐木乌茶,经精制后,直接由广州或福州出口。河红工夫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茶质浓厚,无苦涩味,叶底红而开展,散发桂圆汤香味。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詹罗九在品尝河红后曾说,“那淡淡的松烟香味,颇具特色,似有小种红茶的韵味”,还写下了《世事沧桑话河红》一书。铅山县于1956年在县城西辟茶园建立国营河口茶场,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2010年铅山县“河红茶”制作技艺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加工出贡玉系列、龙鳞凤羽系列、天字系列、如字系列、竹字系列5个系列15款河红茶产品。

金骏眉:是特别工艺制作的正山小种里的顶级红茶。《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记载,在吴觉农、张天福等茶叶大家的支持和众多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江氏家族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重振正山小种雄风,2002年将元勋茶厂更名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为生产顶级红茶,江元勋组织力量进行研发,在正山小种红茶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经过反复试制,2008年金骏眉正式投放市场并迅速走红。

金骏眉原料主要生长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拨平均1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带,为武夷菜茶,属有性繁殖群体,芽叶壮,叶肉厚,持嫩性好,芳香性物质含量高,耐泡度高,实施有机栽培。采制工艺上省去了正山小种的熏焙工序,以芽头为原料,一年一次,只采春芽,当天采,当天做;萎调以人工室内增氧加温为主,自然萎调为辅;在揉捻中采用机械与手工相结合,实行悬挂式增温加氧发酵,通过烘笼烘焙分两次进行干燥。特殊产地和特殊工艺造就了金骏眉特殊品质:滋味不苦不涩、甘甜爽口、醇厚、无刺激感,具有复合型花果香、桂圆干香、红薯香,高山韵香明显,汤色金黄、清澈、“金圈”明显,耐冲泡、耐贮放。

2、三大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村位于闽东最高的峰峦白云山麓,“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独特气候环境,为制造坦洋工夫提供优质原料。坦洋工夫以当地有性群体种坦洋菜茶为原料,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坦洋工夫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茶农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成功,后经广州远销西欧。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吨左右,其中以1898年为最盛,出口量达1500吨。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1935年,张天福先生选址福安社口镇,创办福建省茶叶改良场,亦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1936年去日本考察时购置了红茶制造设备“伊达式揉茶机”,尝试使用机械生产坦洋工夫红茶,取名“建红”。抗日战争爆发,“坦洋工夫”逐渐走向没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茶区生产,1958年“坦洋工夫”年产茶量达到2800吨、出口2700吨,此后中苏贸易中断,70年代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

1992-1995年,坦洋金针、坦洋金猴研制成功,取得福建省名茶奖和农业部博览会金奖,同时还有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金牡丹、丹桂和新工艺生产的花香型坦洋工夫面市。2007年坦洋工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坦洋工夫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

政和工夫:政和县是因宋徽宗赵佶品茗“银线水芽”茶,将年号赐予而得名。政和工夫产于福建东北部,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福建政和工夫。1826年,遂应场(今为政和锦屏乡)叶氏人家用仙岩山的小叶茶改进烟熏工艺,制作出了一种口感鲜甜的红茶,1874年取名“遂应场仙岩工夫”(政和工夫红茶的前身)。当年的福州茶行凡是“遂应场仙岩工夫”标号者,便优先开盘,售价倍高。清光绪初年(1879年),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并以“压条法”繁育成功,本地茶商叶滋翔大胆采用大白茶鲜叶为原料制作红茶,品质优于一般红茶,正式命名“政和功夫”。1940年,政和全县茶叶产量达15673担,登记的外销茶号47家,仅次于安溪,居当时登记的二十个县的首位。此后,受国际红茶市场变局和战乱影响,政和工夫日渐式微,年产量骤降至50多吨。1970年福建省将政和县划为绿茶区,1980年政和工夫基本停产。现在政和全县年产红茶达到1000吨以上,相继推出红茶新品“大腕儿”金毛猴、醉红岩、红顶山人等,受到国内外客户的赞赏和推崇。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成品政和工夫茶由大茶与小茶拼配而成,在精制中对两种半成品茶须分别通过一定规格的筛选,提尖分级加工成型,然后根据质量标准将两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级工夫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适合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白琳工夫:是福鼎市工夫红茶,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制作,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白琳工夫”产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迄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据传英女皇品尝白琳工夫后,赞不绝口,特意写了一封信寄到白琳。最初白琳工夫是用普通茶叶制造的,1930年白茶因受欧战影响而停止收购,福鼎合茂智茶行老板袁子卿自取大白茶鲜嫩叶,按照工夫红茶制作工序如法炮制,精制工夫红茶运到福州,上海华茶公司1934年派人来白琳监制,定名为“橘红”,此为白茶改制红茶的开端,橘红与祁红拼配后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

太姥山是福鼎茶叶的主产区,自然环境独特,是我国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方之一。原产的福鼎大毫茶1965年被列为第一批良种向全国推荐栽培,1984年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1988年被列为“华茶2号”。白琳工夫采摘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醇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白琳工夫几经兴衰,在福建元泰茶叶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下获得长足发展,白琳工夫中的精品如太姥金丝猴、金雪芽更是引人夺目。

3、其他红茶

寿宁高山红茶:宁德市寿宁县产茶历史悠久,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有一半以上茶园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是造就“天然、叶厚、形美、耐泡、香高、味醇”高山茶品质的圣地,“寿宁高山茶”由此而得名,被称为“忘不了的好茶”。寿宁茶树品种有福云六号、本地菜茶群体、福鼎大白、铁观音、金观音、金牡丹、紫牡丹、白牙奇兰、黄观音、紫玫瑰、梅占等。结合传统工夫红茶和闽北乌龙工艺研创出的花香型红茶,以其特有的硒锌含量和高山韵味,远销东南亚、欧盟、俄罗斯等地,在2018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红茶“金牡丹”和菜茶(寿山早芽)两个茶样均获金奖。

松溪红茶:南平市松溪县地处建溪上游,唐代属建宁县东平乡,为建茶产地之一。松溪县全力打造“松溪绿茶”、“松溪红茶”和“金毛猴”红茶公共品牌,相继被评为国家生态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福建省重点产茶县。2017年,松溪有茶园面积6.87万亩,达到绿色食品标准6.8万亩,全年毛茶产量7700吨,产值3.5亿元。“松溪红茶”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土楼红茶:产地在漳州市南靖县,采用自然农法,精心采摘制作的高山红茶,纯手工制作,条形肥壮,色泽黑亮乌润,经久耐泡,气味芬芳浓烈。土楼红茶缘于台湾南投县人林文彬,2004年他到大陆开辟茶叶市场,最终选择了南靖县梅林镇老鸭山,承包了1000多亩山地,从台湾引进优良的茶叶品种发展茶叶基地。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借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与土楼文化结合,在通过QS认证的基础上,以“土楼红茶”品牌打开市场,使土楼红茶成为茶中新宠。

茉莉红茶:采用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与红茶工艺精制而成的花茶,既有发酵红茶的秀丽外形,又有茉莉花的浓郁芬芳。茉莉红茶外观上以一芽一叶、二叶或嫩芽多、芽毫显露者为特级品;茶芽嫩度好,条形细紧,芽毫微显者为一级品;茶芽嫩度较差,条形松大,茎梗较多者为低档品。福建九峰公司曾经生产89度九峰茉莉红茶,市场上有以滇红为原料用广西横县茉莉熏制制作茉莉红螺,四川宜宾用川红为原料制作茉莉红茶。

此外,三明市泰宁县1960年代开始引进“福云六号”、“黄柳”、“梅占”、“铁观音”等优良品种,生产泰宁红茶,尤溪县生产尤溪红茶,大田县生产大田高山红茶;宁德市屏南县生产屏南小种红茶,福州永泰县生产永泰红茶等新式红茶。漳平市生产的水仙红茶是一款紧压红茶,采用传统紧压制茶技术压制成方块状茶饼。

CY316.com延伸阅读

福建福安,百年红茶“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


福建福安,百年红茶“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

新华社宁德4月12日电(茅野、郑祖辉)记者12日从福建福安市官员处获悉,经过数月的申请、审查、评估和公示程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授予福安市“中国红茶之都”的称号。

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秘书处称,云南临沧是第一个获得“中国红茶之都”称号的地方,福安是第二个。

据当地茶叶企业介绍,被誉为“中国红茶之都”的“谭洋功夫茶”对提升“谭洋功夫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功夫茶”的市场份额,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福安是“谭洋功夫茶”的发源地,素有“中国茶之乡”的美誉。该市总人口为67万,茶叶相关人口为42万。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30万亩,毛茶产量2.79万吨,产值15.6亿元。

1915年,“谭洋功夫”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金牌,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它被英国王室指定为一种特殊的茶。100年后的2015年,“谭洋功夫茶”被选为中国唯一的红茶品牌,成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茶”。连续两年,2016年和2017年入选中国茶叶地区十大公共品牌价值。(结束)

探红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桐木关


今年的春天像个犯迷糊的小孩,三月初便带着温热,唤醒了熟睡的大地。于是百花有些“不知所云”地争相绽放,大地的灵草茶树也不甘落后地提前发芽。在冷暖相宜的四月天里,我们踏上了桐木关红茶的探寻之旅。

桐木关是个让人想扎根在这里的地方。飞流直下的瀑布,遍山层染的美丽色彩,美若近乎梦境的水光山色,让人不禁想起三毛的一首诗。索性改成:我在此化作一颗树,一半深深地扎到土里,一半慢慢地迎风摇曳做梦。

此次桐木关之行,我们来到了骏德茶厂深入了解传统与创新工艺的桐木红茶制作。清晨的阳光刚刚驱散高山的云雾,我们便在制茶师梁天梦的带领下爬上了茶厂 背后的一座茶山。山上树木茂密成荫,茶树散落其间,或生于石缝,或出于砾壤。沿着被茶农久踏成形的小路蜿蜒而上,两边的茶树依山傍势而生。清晨的桐木关阳 光柔和而湿润,穿过山顶的树林,透过薄薄的水雾,落在茶树上的漫射光,温柔清新。柔软的阳光遇见,茶叶上沉睡的露珠,似乎不忍打扰般悄悄折射开。落在来客 的眼里。在心里泛起了涟漪。

桐木的茶树90%以上的茶树者陧菜茶。土壤以分化完全的沙砾壤与部分分化的烂石为主。由于是有性茶树群体。故相邻的茶树细看都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梁天 梦为我们展示了桐木茶叶采摘的几种标准,他采下茶树几粒饱满的顶芽摊在手心,这些顶芽壮实细长,金毫披面,芽锋明显而挺立,像一把千锤百炼的宝剑,散发着 神秘的银光。“金骏眉芽头的采 摘时间要很精确,等它稍张开了,内质就减少了,最好是晴天和雨天相互间隔,芽头的长势和内质都会更好。”6万至8万颗芽尖制成一斤金骏眉,金骏眉的珍贵自 不用说。温度一上升,芽头长势就很快,顶芽不及时采摘就会张开。稍微张开便就可以采制一芽一叶的“小赤甘”。再晚些就采一芽两叶制作“大赤甘”。传统的正山小种,由于后期的工艺要求,一般要求鲜叶较为成熟,采一芽三、四叶。桐木的菜茶采摘全靠手工,快中午的时候,从更高的山上下来了几位采茶工,他们每人身上背着一塑料小桶。由于茶树刚发芽,一上午才采了二三两的芽头,小 桶里的芽头鲜翠欲滴,煞是可爱。鲜叶下山后便进入萎凋。桐木红茶的萎凋分为日光萎凋与室内萎凋。晴天的时候,随处可见放在“青架”上进行日光萎凋的青叶, 但因桐木关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很大,茶季降雨颇多,所以更多的是采用室内萎凋。正山小种的传统室内萎凋是在“青楼”中进行的。梁天梦向我们介绍 说:“青楼是传统正山小种特有的萎凋,干燥房,分三层:最下面一层为火灶烧制松木;第二层用来干燥,地下设置有环形的熏烟槽。盖上砖块,松烟就从砖块缝里 慢慢冒出来,顶上设有焙架,用以放置竹筛,发酵好的茶叶或放置在地上的竹筐里。或放置在焙架的竹筛上进行烘干;第三层用来萎凋。二、三层之间用竹席相隔, 第二层松烟的温度透过竹席的缝隙对第三层上的鲜叶进行萎凋。所以传统的正山小种在萎凋这步便开始吸收松烟了。”传统的青楼外观上看都已黑得发亮,烟熏的痕 迹和屋内散发的茶香,仿佛在轻轻呢喃着一段古老的记忆。

随着桐木红茶创新工艺的兴起。一些新的制茶设备和方式也被引入桐木村。在骏德茶厂新建的厂房里,热风萎凋槽被广泛使用。水泥砌成的方形槽内均匀地铺满 鲜叶,室外有专门的热风机从槽底对鲜叶进行萎凋。制茶师傅在一旁观察着茶叶的变化,定时翻动茶叶,以免部分茶叶温度过高。萎凋过度。

“师傅,茶叶变化到什么程度算萎凋到位?”看到制茶师傅开始“收摊”。我不由地发问到。“茶叶要抓起来有粘性、弹性,不易散开就差不多了。”师傅说着把茶叶放到揉捻机旁边。一大筐鲜叶,进入了顺时针旋转的揉捻机中。于是,茶叶随着机器运动开始舞蹈,每次旋转,都在蜕变,婀娜的身形渐渐出现了。似乎听到,茶汁被挤出茶叶的声音,是一种能量的爆破;似乎闻到,空气中渐渐充满了青草香。那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气味。

揉捻的茶叶经过机械解块后。便进入关键的“转色”环节。在当地。“转色”是制茶师对发酵的直接叫法,这种叫法朴实而直接,也是鲜叶在发酵中变化的直观 判断标准。发酵就是将茶叶放在箩筐中。上面盖以湿布,静置在温度适当的环境中,让其发生变化。箩筐的环境温度要求颇高。在春季温度较低时,会将箩筐置于焙 青间内,提高叶温,促进转色。传统的正山小种发酵完后就进入青楼的第二层进行烘焙,在干燥的过程中吸入大量的松烟香味,使毛茶具备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 并使茶汤具备桂圆汤的甜爽、活泼的滋味。而如今,创新工艺的红茶则多采用炭火慢焙或烘干机进行干燥。

来桐木之前,就对“过红锅”略有耳闻,很想能亲眼看到梁骏德师傅“过红锅”的绝技。却因茶厂改造而未能如愿。梁师傅介绍说,作为发酵的延续,“过红锅”的作用是 利用锅温破坏酶的活性。停止“转色”,并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使茶汤鲜浓,滋味更加甜醇。这道独到的工艺如今已经鲜有人做了,梁俊德师傅伸出了一只布满 厚厚老茧的手:“传统‘过红锅’是用平锅,锅要烧得通红通红的,温度至少要到200℃,双手要在里面迅速翻炒。非常容易烫伤,你看看我的这双手就知道了。 这些茧子都是这么练出来的。”现如今红茶创新工艺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梁师傅表示。他一定会继续提倡、恢复这道工艺,老祖先留下来的 宝贵工艺,不能就此失传。相信下次来桐木关的时候,我们能亲眼见证“过红锅”的精彩工艺。

在桐木关参观制茶的几天,我们看到了许多茶厂都在非常积极地进行工艺的改良与创新,新技术的推广很大地促进了桐木关茶业的发展。但大家一边感慨红茶工 艺改良技术的发展。一边也惋惜部分传统工艺的没落。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寻一个适合的平衡点,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桐木关寻茶记


有人说咖啡与红茶是白领丽人的标志饮品。尽管不大认同,却无法否认包括我自己都是喜欢在office里捧杯袋泡红茶整理情绪的那类人。也许是早已习惯了立顿等商业红茶的味,所以当某天在死党那儿喝了正山小种红茶时,一瞬间抓住我的,除了惊异,更多的是那不可思议的颠覆性认知。原来,红茶可以是这样的;原来,红茶可以不加奶;原来,红茶可以有桂圆的味道;原来,红茶可以汤明如镜;好多的原来,细问之下,原来,这就是红茶的鼻祖,乃死党在武夷山出差时偶获。对我这种茶迷,好茶即是召唤。邀上一众茶友,就来次武夷寻茶之旅。

这样的人员配置是为了不落下寻访过程中的任何精彩瞬间。尽管大家职业年纪悬殊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好茶!桐木关寻茶序幕来过很多次武夷山,有自己来度假,有出差开会,也有给各地友人做陪的,却从没想过会为了红茶而呼朋唤友地杀到此地。好在不是旅游旺季,宾馆并不难找,但房 价也不便宜。因为皆是好茶之人,所以这行李往房里一丢,拦了辆面的就往茶叶市场跑。正山小种红茶在这并不难找,但冲泡之下,索然没有先前的感觉。到底是旅 游景区,这儿的茶叶都是卖游客的。果然如南茶所说,不爬山涉水,不经历一番艰辛,岂能一睹绝世好茶的芳容?既然今日与好茶无缘,无论如何也得有美食相伴。 因为先前来了多次,对武夷山的薰鹅是久闻其名,但跟团走总是尝不到它。这次连本带利来了顿薰鹅啤酒大餐。没想到,刚刚失落的茶心竟然被这熏香和辛辣的完美 结合品给极大地抚慰了一下。谁也没想到,精心设计的寻茶之旅的第一个亮点居然是只鹅!好一个桐木关也许是惦记着正山小种,也许是宾馆的床让我感到难以亲近。习惯晚起的我早上六点不到就从被窝里蹦出来,打点好行装,催着同伴上路了。目的地很明确,就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桐木关。桐木关距武夷山风景区约40公里 ,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带。因为是世界自然双遗产保护区,进出设有关卡,旅行团队无法进入,所以这里几乎没有游人。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山而上,两岸青 山峻岭,流水潺潺。山是一样的山,但这儿没有中心景区的喧闹,听见的除了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只剩那林中的百鸟朝凤曲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水流声。直 想请司机大哥稍停片刻,正踌躇间,“快看!”小吕哥的叫声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左前方。车厢内出现5秒钟的沉默,连呼吸声都快消失了。眼前的景致实在是惊艳 得令人喘不过气来。我失态地喊停车子,抓起镜头就跳下了车。平日里,由于职业的关系,走了不少地方,将不少美景装在胶卷里捎回家。但此时,我却不知从何下 手。因为眼前的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代表作,山水在这里交融得没有丝毫缝隙。无论我的镜头从哪个角度切割这里,都将是对这儿的亵渎。在我的词典里很难找到一个 形容词能准确地描述桐木关的美景,它的魅力未但在于山的秀美,水的妩媚,更在于那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朴与羞涩。当时,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儿的茶必为人间佳 品。不为别的,就为此超凡脱俗的明静与宁臆。武夷山的茶马之路从这儿往北,不用多久就可以到达华东第一峰黄冈山,而明清时期这里因为出产桐油,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桐籽树,所以被称为桐木关。尽管如今这儿人烟罕至,但当 年这里却是福建北部与江西东北部的交通、商贸要道和军事要冲。特别是在清代,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乾隆年间,全国甚至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福建的出 口物资只能通过内陆运输到广州。今日我们脚下宽阔平整的公路当年却是马帮走的马道。我坐在山边的角落,享受着山泉与落石合奏的交响乐,仰望着云朵飘忽的蓝天,想象着同一个天空下,同一座山峰旁响彻着驼铃的马帮,想象着茶马小道的繁荣与喧 嚣,想象着这里每年出产的20万斤红茶就这样在马背上驮出了福建,运往广州,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大陆。如今,世界自然遗产的光环使这里在旅游开发浪潮的侵袭 中幸免于难。只有少数因为过路、科考,或像我们这样嗜茶的才来往其间,在这山、这水、这路中。由不得我多想,南茶的友人江元勋已站在我们面前。江兄是一个典型的山中茶人,黑壮的身材,经典的山人笑容。南茶介绍说此君即为正山小种的传人,一旁的小吕 哥随即补充说明,茶界泰斗张天福只写过三幅“制茶世家”的字,一幅在台湾,一幅在福州的茉莉花茶世家,最后一幅就在此君家中。不知犹可,知道了,我可就迫 不及待地要去见见江家的制茶工坊,找找正山小种的过去。我是个习惯旅行前做足功课的人,所以出发前,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在图书馆里啃资料。从图书馆里出来 时,我总有种直觉,这儿的茶会有很精彩的故事,这儿的山里应该埋藏着茶以外的内涵。

传家之宝虽然我们来的时候早已过了制茶期,但南茶还是说服江兄带我们去见识江家历代的传家之宝。五十好几的南茶像个孩子似的非让我们猜将见到的是什么宝贝。瞧他那 藐视我们的神态!于是乎,我们一路走一路将与茶有关的器物数了个遍。于是乎,空旷清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就回荡着四个茶疯子荒谬绝伦、是茶非茶的论 道。可直到我们走到江家老屋前,都还没猜到江家的传家之宝是什么?这不免有些令人沮丧,而且难以下台。还说是茶迷呢!好在南茶仅存的良知帮我们找了个台 阶:“说了是传家之宝,都传了几百年了,能这么容易猜到吗?”所以,猜不到不表示不专业,不表示没常识!闻言,深感安慰。但传家之宝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居 然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座乌黑发亮的老屋!将信将疑地在屋外兜了一圈,老屋紧挨着溪涧,约50米长,20米宽,两层构造,外表没有任何装饰,怎么看怎么就是个 普通的乡村木屋!江家居然说这就是传家之宝?困惑间,江兄已经打开大锁,推开吱啦响的木门请我们入内了。一个几乎要绝迹的木制工坊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垛垛还未劈好的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松木整齐地堆放在进门左侧50平方米的区域。古朴硕大的炉台合着直冲屋顶 的烟囱在屋堂中央显得格外晃眼。现代化的机械制茶设备在这个制作坊里明显处于弱势,零星的几台被挤在角落的房间里。江兄告诉我们,正山小种红茶世代都在这 种木制工坊里制作。“现在大部分茶厂都实现了现代化规模生产,为什么你们还沿用古法制茶呢?”我忍不住直接就将心中的疑问倒出。江兄倒也不甚介意,领着我 们上了二楼,临溪的一边,一道长长的走廊,挂着铜锁的房间一字排开。“做茶时,这平台,这过道都用来晾晒茶青。”江兄一边开门,一边道破天机,“我们曾经 试过用机械加工小种红茶,很神奇,离开了这木屋,用机器做的正山小种毫无神韵可言。所以即使到现在,正山小种的大部分制作工序都是在这儿完成的。”说法有 点神,但因为自己不是制茶的专家,也无法深究这是何原由。看这木屋,确实有好些个年头了。因为正山小种要用松木来薰,所以这里的每块木板都被烟熏得乌黑发 亮。二楼的这些个房间则正是用来薰茶叶的。推开房门,我有一种进入干蒸桑拿房的错觉,不同的是地上铺的是一整大片竹席,而正山小种的玄机就在这竹席之下。 翻开竹席,原来松木炭就隐藏在此!做茶的时候,将小种茶放置在竹炭上烘烤,茶叶吸收了松木的香气,就有了正山烟小种红茶特有的松香味。品味桐木关正山小种午饭过后,我们寻茶之旅的重头戏终于开锣了。江兄捧着三大盘红茶走进评茶室时,我们四人都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动。这么大老远的,这么颠簸,就为了 它!要品好茶就要懂茶。因此对我这种初识红茶的低级茶友,还是有必要进行普及教育的。尽管来之前作了资料收集,但真实的茶摆在面前,让你摸得着,喝得到 ,又有老茶人挨个儿讲解,却是完全的另一码事。外形上看,正山小种与其他红茶还是略有不同,更细、更黑、更小,难怪最早国人都称红茶为“乌丹”“乌茶”, 真的“乌”得可以。从品种上分,正山小种又分为烟小种与正山小种两类。当地人称烟小种为西方口味茶,因为中国人一般很难接受烟熏得味道,但老外喜欢,所以 这种茶叶都是出口的。虽说如此,我们四个人还是不想就此放过它,品了一小口。要不是主人家在场,真是喝不下去。不但苦,还有股说不上的霉味,搞不懂老外怎 么喜欢这味道?中西文化差异原来还可以体现在这?另外一种就是吸引我跑这来的有桂圆味道的正山小种了,当地人称为东方口味茶。确实,沸水冲泡后,满屋飘 香,淡淡的,甜甜的,清清的桂圆香味夹杂着一种小时候的味道,心中的正山小红终于出现了。有着桂圆的清甜,却没有桂圆汤水的腻味;有着悠长难散的清香,却 没有难以容忍的焦味;有着清澈透亮的金汤,却没有丝毫的混沌。就这样,我们坐在江兄茶厂的阳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冲泡着正山小种,没有交谈,大伙都在心里数 着,第十泡了,不走水……第十三泡了,味还在……十六泡!十六泡有余香的正山小种让我们醉在了桐木关的山水茶间。告别江兄,踏上回程,望着沿途山边的正山小种茶树,惦记着这里茶树的幸福,因为这里完整的生态链,茶树得以幸免加诸在它们身上的各种农药。感谢那块世界自 然遗产的牌子,这里的人和茶都保留了那自然古朴的生存方式,拥有这一切的它们是幸福的,而能有幸来此一游的我们也同样参与了这份幸福。链接:红茶之漂洋过海播香韵记得大学那会儿班上有个英国外教就特爱饮茶,而且是每天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茶的那种。当时班上就有个东北学生特纳闷:这英佬的胃怎就这么强,空腹喝茶居 然没胃病?搞得后来外教专门花了一节课给我们讲英国人的茶道。原来英国人一日三茶,喝的都是熟透了不伤胃的红茶。英佬很自豪地夸赞他们是个严肃、规律而理 性的民族。因此他们定时每日醒来喝晨茶,上午十点半饮上午茶,下午四点一杯下午茶。尽管事隔多年,我还清楚地记得英国外教夸他们的茶道时的神态,他的眼神 里闪的东西分明是一个民族的光芒。可惜那会儿对茶没研究,否则一定告诉他,红茶那可是咱老祖宗发明的!这是事实!尽管红茶起源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从现有的众多史料中,我们还是知道了最迟在明代,桐木关这里已经出现了小种红茶。而且,现今世界四大红茶 之一,与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齐名的安徽祁门功夫红茶也是从这里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1876年,一个在福建任内罢官的官员余 干臣返回安徽老家时,将桐木关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红茶成功。由此才出现了祁门红茶。我国的茶叶最早是在公元五世纪末向海外传播的。而在欧洲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中国茶的却是到了十六世纪六十年代威尼斯作家拉姆斯奥所写的《航海旅行记》中才提 到中国茶。尽管还不大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没有将茶叶输往欧洲,但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的茶叶是经由荷兰人从海上带回欧洲。而它得以进入欧洲上流社 会,则是得缘于1662年葡萄牙的凯萨林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那时,中国的红茶和茶具是公主的嫁妆。婚后,公主在皇室中推崇以茶代酒。由此,英国上流社 会开始风行饮茶。英国人饮茶始于十七世纪初,到了十七世纪中叶,茶叶已在伦敦市场上出售,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已有了饮茶习惯。1688年以后,英国饮茶者日益增多,到十七世 纪末茶叶不仅是家庭饮料,饮茶已成为商业等领域接洽业务的一种媒介。十八世纪以后,大众化的茶馆在伦敦蓬勃兴起。至十八世纪末,伦敦共有茶馆2000家, 还有许多供政客名流议论国是、青年人跳舞、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茶园”,甚至寺院中也开辟不少茶室。于是,不仅上层贵族日益嗜茶成癖,其他各阶级人士也逐 渐掌握了茶艺。英国人饮茶极有规律,清晨空腹而饮称为床茶;下午喝一次称为“午后茶”或“下午茶”;晚餐后喝一次称为“晚饭茶”。但是各个时间饮的茶中,以“午后茶”最 重要,即使遇上办公或会议,也要暂时停下来去饮茶。在英国人的心目中,饮“午后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同样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据说饮下午茶的开头人是一个名叫柏福的公爵夫人,后来上流社会纷纷仿效,遂成定俗。现在,午后茶已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到英国去的旅游者也喜欢 领略一下饮午后茶的有趣风情。在英国旅行,住在旅馆,每日早上,服务生都会静悄悄地把早茶送到你的房间,由于他们配有房间的钥匙,所以,他们连门都不用 敲,就轻轻地把装满茶具的托盘放在床前。如此一来,客人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可爱的红茶。红茶是英国人的至爱,方法是先把茶叶捣 碎,加进玫瑰、薄荷等。即使饮纯红茶,也要加鲜奶或鲜柠檬。喝茶时一定要先倒一点冷牛奶在茶具里,然后再冲入热茶,再加一点糖。饮茶的用具都很精美,讲究 用上釉的陶器或瓷器,不喜欢用银壶或不锈钢的茶壶,因为其不能保持温度,而锡壶、铁壶又嫌有损茶味,而且饮茶时习惯由女人来倒茶。英国午后茶何时开始,有 各种不同说法,1711年文艺评论家艾迪生说:“生活有规律的家庭,每日早餐都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黄油面包、喝茶。”1712年3月的《旁观者》杂志刊 载了一位贵妇人的日记,日记记述了许多饶有趣味的事情。但其中最有趣的是上层社会一日两餐,上午10点吃早饭,下午3点吃正餐,并且每日早饭都喝茶。有意 思的是,每天饮茶吃早餐之前都在床上吃巧克力,这就形成了英国人特有的“早茶习惯”。一天数次饮茶是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1840年以后,喝下午茶的习 惯在中产阶层中流行开来。之所以需要下午茶,是因为上班路途遥远以及瓦斯灯的普及而使晚餐时间推迟的缘故。由于以茶为中心的情趣的流行,使英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十六世纪后半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早餐是三片牛肉,而到了十八世纪初 则变成了以黄油面包和喝茶为早餐的习惯。英国是传统饮茶的国家,当今虽然受到多种新颖饮料的竞争,但茶仍是英国第一大饮料,其消费量占饮料消费总量的 44.5%,而且有80%的英国人有饮茶习惯,因此饮茶可算是英国的“国饮”。

正宗的金俊美茶产于世界红茶发源地武夷山。


金俊美茶是红茶中郑山族的一个分支。2005年由郑山族红茶第24代继承人江元勋开发。 它是福建高端红茶的代表,现已成为中国最昂贵的红茶品种之一。今天,让我们介绍正宗金俊美茶的起源。 金俊美是金俊美的起源。其原料取自世界红茶发源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565平方公里原始生态高山茶芽。慕童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慕童村以其“茶”闻名,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金俊美产于武夷山桐木关地区,现已被公认为生产区。 金俊美的研发始于2005年。由于慕童关山半石半沙独特的土壤质量和优越的生态气候,生产的茶芽质量很高。 当时,研发团队采用了从慕童关山野生茶树中提取的茶芽,团队精心改良制作的金俊美被视为最正宗的金俊美。 据说,桐木关是武夷山海拔1100米的断山关口,武夷山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这里没有人比金俊美更出名,金俊美以茶闻名,是当今世界上最公认的红茶产地。 金俊美和郑尚正种植两种红茶。不出名很难。 即使品茶的朋友比较起来,不难发现这里生产的金俊美与其他地区生产的金俊美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进口后的感觉上。天地之差太大也不算太坏。 桐木关生产的金俊美茶不仅新鲜,而且经过独特的工艺制作,最终形成汤色浓郁、口感香甜清爽、回味无穷的金俊美 金俊美的名字金俊美茶的由来是琥珀和金俊美冲泡后,带有淡淡而甜蜜的蜂蜜香味,甜美而顺滑的口感,叶底挺拔的芽头,鲜青铜色。 所谓“金俊美”是指金俊美,由第一批春蕾制成,每年收获一次。而且,只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茶树原料才能生产出地道的金俊美的独特品质,这种品质和黄金一样珍贵,表明它是一种顶级红茶,因此得名“金元”。君:因为它的原料是从慕童村自然保护区高山上的野生茶树中采摘的,同时希望茶能像飞奔的马一样传播开来,所以它被命名为君:眉:传统名茶有“眉”的名字。金俊美以茶芽为原料,茶的形状纤细如眉。眉也有长寿的意思,所以它被命名为“眉” 以上是金俊美的介绍。金俊美在出版后短短几年内就赢得了中国茶业的顶级红茶代表。它的甜味和回味确实令人振奋。

正宗金骏眉茶叶产地,产自世界红茶发源地武夷山!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于2005年研制。它是福建高端红茶的代表,现已成为中国红茶中最为昂贵的品种之一,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正宗金骏眉茶叶的产地。

 金骏眉的产地

金骏眉,原料采摘于世界红茶发源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内方圆565平方公里的原生态高山茶树茶芽,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桐木村以“茶”闻名于世,它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山桐木关地区生产金骏眉那可谓是总所周知的事情,也是现如今大家公认的产生地区。金骏眉的开发研制首创与2005年,由于桐木关山上的半岩石半沙粒的独特土质及配上优良的生态气候,所生产出的茶芽那是相当的优质。当时的研发团队们就是采用桐木关山上的野生茶树中提取的茶芽,再经过团队的精心改良与制作而成的金骏眉视为最正宗的金骏眉。

话说桐木关那是在武夷山海拔一千一百米高的山脉断裂垭口,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此地最出名的莫过于金骏眉,因茶而闻名是当今世界最公认的红茶起源地。金骏眉和正上小种两大红茶,不出名都难啊。就算比较出现的茶友们也不难发现此地生产的金骏眉和其他地区生产金骏眉有很大的差异,不仅在品质上的区别,其入口后的感觉也是相当的不同,天差地别也不为过啊。桐木关生产的金骏眉其茶叶不仅鲜,而且还经过独特的工艺技术的制作最终形成了汤色浓郁、甘甜爽口、有着无尽回味的金骏眉。

金骏眉名字的由来

金骏眉茶冲泡后其汤色呈琥珀金骏眉色,具淡而甜的蜜香,品之甘甜润滑,叶底芽头挺拔、呈鲜活的古铜色。所谓“金骏眉”,金:金骏眉采用头春头芽制作,一年一采,而且只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茶树原料才可以制得正宗金骏眉的特有品质,稀贵如金,表明为一种顶级红茶,故取名“金”字;骏:因其原料采摘于桐木村自然保护区内崇山峻岭之中的野生茶树,同时希望此茶能如骏马奔腾般快速推广开来,故取名“骏”字;眉:传统名茶皆有“眉”名,金骏眉以茶芽这原料,茶型修长如眉,“眉”还有长久、长寿之意,故取名“眉”字。

以上就是关于金骏眉的介绍,金骏眉在问世到现在仅有短短的数年时间,就荣获了中国茶行业最高端的顶级红茶代表,其入口甘甜回味悠长真可谓泌人心脾啊。

坦洋工夫发源地福安坦洋村


1371年,福安坦洋村人发现了当地的“坦洋菜茶”。1851年,坦洋村胡氏用该茶首创了坦洋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滋味甘醇),位列“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坦洋村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坦洋村内青山绿水常伴,青瓦幽巷可见;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村虽小,建筑物却异常丰富多样。其中,真武桥、丰泰隆茶行、坦洋炮楼、王家建筑群是坦洋村的标志性建筑物。据介绍,截至目前,坦洋村仍有30余家茶厂,6000多亩茶园,主要栽种本地菜茶、福云6号等茶树品种。

走进坦洋村,仍可见街边大小茶行十余家。到了做茶的季节,在坦洋村下街随处可以看到拣茶梗的老人,虽然他们要戴着眼镜拣茶梗,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速度。

据介绍,在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坦洋街上仅大茶行就有36家。但至今,丰泰隆茶行(位于坦洋村下街)是坦洋村保留最完整的茶行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层结构,二、三楼做萎凋,一楼做发酵和烘焙。整个茶行楼高十几米,楼宽五十余米,烘焙间可摆放近两个焙笼,是坦洋村象征性建筑和重要的文物之一。

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这些都是坦洋工夫和坦洋村让我体悟到的。

隐藏渊默的强音

灿烂的日头在无私地向大地辐照着。蜿蜒的小径在脚底无尽地蔓延。我知道从这里开始。便是由喧嚣步入宁静的前奏,这对于成日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而言,无疑是种久违的释然与闲适。不多时,一幕明快的葱翠倏忽跃入我的瞳孔,使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就乖乖地被它给俘虏了。这是一片典型的丘陵茶园,一丛丛茶树齐整地缘山势而植。高处就高,低处就低,显得屈曲有情,行行层层环绕在山丘上,像是穿上了翠绿的百褶裙一般;山坡上,缘坡也装点了一株株黄绿的遮阴树,仿佛是额前的缕缕青丝;山脚下的一泓清塘,波光潋滟,点点滴滴都映衬着天光云影。山谷里徐徐而来的山风,吹皱了池水,曳弯了树腰,茶园里早已是绿浪滚滚,茶的清香在周遭弥散。

若说茶园是涵养坦洋工夫的襁褓,那么,坦洋村则是哺育坦洋工夫的摇篮。坦洋工夫之为坦洋工夫,皆因坦洋村而闻名。这个村子并不大,但它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种驰名中外的香茗,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坦洋村距福安市区约28公里,一路的颠簸令我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为了找寻这段传奇历史,再多的疲惫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车在离坦洋村不远的路边停住。小山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的南麓,周遭群山环抱,碧树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它因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布局,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块长形木板。所以当地人又称坦洋为“板洋”。虽然天气晴朗,但村子里却是雾岚弥漫,覆着黑瓦的村落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俨如仙境的村落。怎不让人心生流连之情呢?

相传,坦洋工夫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有个自建宁来的茶客来坦洋村收购茶叶,将红茶的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入了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当地的“菜茶”为原料,成功地试制了红茶,并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国外。这是关于坦洋工夫创制的始末,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坦洋工夫的兴旺与水路、陆路运输航线的开辟的的确确给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像是投入清潭的一颗小石块,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时,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将刚刚从茶园里采摘的鲜叶送到茶行加工,放眼望去。像是一片由茶叶簇成的绿色海洋。

好景不长,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昙花,美丽而短暂。清廷的腐朽、外夷的入侵、频仍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坦洋工夫一度黯然失色,孕育坦洋工夫的坦洋村也因坦洋工夫的颓败而沉寂,昔日的鼎盛也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从此,小山村的一切又复归于静默,甚至在沐浴春风的大好时期,坦洋工夫仍险遭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山村继续选择了沉默。

直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个默默无语的小山村,除了那条涓涓的溪流和零星的几声鸡鸣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响。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死寂,亦非靡靡之音,而是蕴藏了强音的“希声”,是无法用耳朵听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渊默之中,似乎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如同萦绕在村落间的云雾一般,正在缓缓地从地面上升。

往昔梦华的搜寻

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到的: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繁荣的坦洋街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社溪两岸新屋林立。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竟有36家的大茶行在此扎堆,收购周边七八个县的茶叶,畅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益甚巨。是坦洋工夫缔造了坦洋村和坦洋街的奇迹。于是,便带着一种崇敬而希冀的新心情,从真武桥下来,向前步行数百米来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坦洋街前。踏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我边走边张望,甚至不放过一墙一瓦,遍寻着它遗留的痕迹,然而看到却只是一排排新砌的红砖房,至多也就是一两栋贴着大幅坦洋工夫销售广告的土坯房。就这样,我们在街上悻悻地徜徉着。随行的一位老茶师告诉我说,从前这里的茶行,临街是铺面,为了方便收购、精制和贮藏茶叶。茶商们将茶行修建成两三层楼高。最高甚至可以达到四层。

听着老茶师讲的故事,除了不住地赞叹外,我仍不愿放弃搜寻坦洋街的旧迹。也许是心内的虔诚,也许是机缘巧合,临近街间的尽头时,一栋接近于支离破碎的楼架霎时映入我的眼帘,它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茕茕孑立在一堆碎石瓦砾上。从那一根根笔直整齐的木柱和它身后保存完好的飞檐上不难想象它曾经有多么地趾高气扬。楼的一侧已经破旧不堪,而在另一侧木柱间的木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半圆形的图案,上面刻着精美的对花。此外。在每根木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精巧的花草木饰。消褪的朱漆色与灰白的木柱显得极为不协调,旁边一爿长满荒草与青苔的残垣断壁更增添了几分残破与衰败。

斑驳背后的焕然

楼架的“突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遂循着旁边的一条深巷继续前行。青石板上。苔迹斑斑,一扇灰砖拱门硬生生地陷在斑驳的土墙里,像只愁云密布的眼眸,毫无生气。徐步前行,一栋黑石砌筑的、楼檐有着柔美线条的院落闯进了我的视线。“这就是坦洋村大名鼎鼎的胡家宅邸!”老茶师大声地说道。伫立宅门前,石墙上除了镶嵌着红色梅花窗格以外,还有几个方形、拱门形的类似小窗的洞口,这大概是为了防范土匪用来架设土炮的。门楣上的字早已剥落。但还能隐隐约约地觑见几笔苍劲有力的笔划,想必内容大约是些励志明德的古训。门虚掩着,出于尊重,我轻叩了几下门,许久没人回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冒冒然地走了进去。和达官贵人的宅子相比,这个院子不算太大,天井里横着几根晾着衣服的竹竿,爬满青苔的地上杂乱地堆着朽木和断石,一侧的厢房墙体斑驳。上面还镶着几扇雕花窗,显得荒凉颓废。

步出宅院,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两个红彤彤的热气球在空中飞舞。下面系着条幅。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祠堂,虽然院门紧闭,但是透过院门的缝隙能清楚地看到门楹赫然刻着“胡氏宗祠”四个金字。新祠堂是在早年胡家祠堂的原址上修葺的,屋顶上覆着油亮的黑瓦,外墙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面还有几幅美轮美奂的石雕画,在宝蓝色琉璃墙檐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胡氏宗祠的修缮,是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之父胡福四的怀念,也是对坦洋工夫繁华往昔的追忆。但更多地是在表达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亘古不变的一片深情。

到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桐木关,去寻正山小种的原味


自1662年,凯瑟琳皇后将红茶带到了英国,让英国“下午茶”成为贵族间追崇的生活方式风靡开来。随后的数百年,每年茶季,武夷山的茶山上采下来的鲜嫩的叶子,加工成品后,从崇安--铅山--河口镇--南昌--九江关--大庾岭--梅岭--韶关--广州十三行--英国,一路远行,次年1月才能到达英国,变成下午茶中一杯醇厚的红茶。

桐木关,作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的美誉。同时,作为世界红茶发源地,享誉国际。此行,我们特地去桐木关,找寻这一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正山小种”的原味。

从三姑度假区出发,往桐木关进发,过了星村镇,开始进入峡谷。两岸都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茶山撒落在群山之间。群山中间,九曲溪一路蜿蜒而来,路沿着溪水通往那一片净土。桐木关地势高峻,冬暖夏凉,海拔高度1100米,年均气温摄氏18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90后东道主胡永萱说道,他经常带客户进山,一旦车经过进桐木关的保护区关卡皮坑检查站后,就能明显感觉到气温变冷了。

春夏之间,桐木关终日云雾缭绕,且土质肥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因为桐木关比山外气温低,害虫比较少,山里冬天会下雪。茶树不施肥、不打农药,唯一的方式是一年两次的翻土。桐木关,茶树不是像梯田一样修整得方方正正,而是一笼一笼地散落在山坡上,这样的茶山无法用机器采茶。桐木人亲切地称这些自由地散落在山前屋后的茶为“菜茶”,每年只制作一季春茶。

正山小种,“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松烟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干茶条索紧实色泽乌润,但茶汤为深琥珀色。桐木关制茶人伍健明认为,正山小种经过3年以上的时间的沉淀,松烟味和茶叶本身的物质相融合,才会产生桂圆味,滋味也渐趋醇和。

在桐木关,伍建明的表哥+拍档——做茶23年的陈俊德,带领我们参观了桐木四景之一的“青楼”。此“青楼”非彼“青楼”,这是武夷山桐木关传统的制茶的地方,茶人们将茶叶加工称之为“做青”。这座历尽百年风雨的木制青楼共四层,以往,传统正山小种的晾晒萎凋、揉捻熏焙都是在这里完成,一篓篓青叶在这座木楼里变成香溢四海的正山小种。

陈俊德回忆说从前在繁忙的做茶季,青楼里熙熙攘攘,大家都在这里做茶,小孩子的他们穿梭在大人间,这样的场面后来再也难见。现在,由于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市场接受度低,尤其是在刚接触红茶的年轻人里,再加上保护区内禁砍伐,传统工艺所需要的新鲜松木变得难求,让这本来繁琐的传统正山小种工艺式微。

现在的桐木关,最吃香的是新工艺的“花香小种”。武夷山新一代制茶人与老一辈在做茶理念上产生了冲突。他们更了解市场,在不断探索桐木红茶的制作工艺。他们纷纷跑到武夷山去学习更复杂的岩茶工艺,从理论上改进传统红茶的制作工艺。在保持桐木小种红茶的滋味的基础上,从品种香、工艺香里提升红茶的香味。“花香”小种日益成为茶人们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豪的市场“新宠”。

胡永萱,90后的大男孩,家在桐木关团基洲,整个家族都在做茶。建筑系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做茶已经4年有余,在这一批的茶二代里是一个小大哥。见到他那段时间,天天在熬夜做茶,眼睛布满血丝。他说他喜欢做茶,他将自己近期做出来最得意的一款茶命名为“永萱老枞”,现在,永萱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制茶大师。

来到桐木,当然不能不提大名鼎鼎的“金骏眉”。金骏眉是桐木制茶人家的金枝玉叶,仅用独芽作为原料,约8万颗独芽方可制作成1斤成品。基本上只要是桐木“菜茶”所制作的金骏眉根本无需为销路发愁。并且每家每户都会对2005年金骏眉诞生的故事津津乐道,并且版本不尽相同。金骏眉8万颗独芽大约为茶青5斤,一个熟练工人一天最多能采1斤茶青,今年,茶青的价格即为700~900元/斤。其珍贵可见一斑,这也就告诉我们在某宝上300~500元/斤的金骏眉到底是什么了。

在桐木关看到金骏眉,这里的金骏眉颜色为金、黄、黑、灰四色相间,条索细小紧秀,汤色金黄,而不是橙红色,与外面见到的金黄金黄、卷曲轻盈的金骏眉完全不一样。往常我们冲泡红茶,尤其是细嫩的红茶,都建议用85°的水温,桐木人通常都是用沸水冲泡,并且动不动就坐杯,他们说真正的桐木红茶就是可以用沸水冲泡而依旧甘甜香醇。

2020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内容,感谢阅读!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这些都是坦洋工夫和坦洋村让我体悟到的。

隐藏渊默的强音

灿烂的日头在无私地向大地辐照着。蜿蜒的小径在脚底无尽地蔓延。我知道从这里开始。便是由喧嚣步入宁静的前奏,这对于成日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而言,无疑是种久违的释然与闲适。不多时,一幕明快的葱翠倏忽跃入我的瞳孔,使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就乖乖地被它给俘虏了。这是一片典型的丘陵茶园,一丛丛茶树齐整地缘山势而植。高处就高,低处就低,显得屈曲有情,行行层层环绕在山丘上,像是穿上了翠绿的百褶裙一般;山坡上,缘坡也装点了一株株黄绿的遮阴树,仿佛是额前的缕缕青丝;山脚下的一泓清塘,波光潋滟,点点滴滴都映衬着天光云影。山谷里徐徐而来的山风,吹皱了池水,曳弯了树腰,茶园里早已是绿浪滚滚,茶的清香在周遭弥散。

若说茶园是涵养坦洋工夫的襁褓,那么,坦洋村则是哺育坦洋工夫的摇篮。坦洋工夫之为坦洋工夫,皆因坦洋村而闻名。这个村子并不大,但它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种驰名中外的香茗,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坦洋村距福安市区约28公里,一路的颠簸令我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为了找寻这段传奇历史,再多的疲惫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车在离坦洋村不远的路边停住。小山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的南麓,周遭群山环抱,碧树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它因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布局,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块长形木板。所以当地人又称坦洋为“板洋”。虽然天气晴朗,但村子里却是雾岚弥漫,覆着黑瓦的村落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俨如仙境的村落。怎不让人心生流连之情呢?

相传,坦洋工夫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有个自建宁来的茶客来坦洋村收购茶叶,将红茶的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入了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当地的“菜茶”为原料,成功地试制了红茶,并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国外。这是关于坦洋工夫创制的始末,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坦洋工夫的兴旺与水路、陆路运输航线的开辟的的确确给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像是投入清潭的一颗小石块,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时,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将刚刚从茶园里采摘的鲜叶送到茶行加工,放眼望去。像是一片由茶叶簇成的绿色海洋。

好景不长,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昙花,美丽而短暂。清廷的腐朽、外夷的入侵、频仍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坦洋工夫一度黯然失色,孕育坦洋工夫的坦洋村也因坦洋工夫的颓败而沉寂,昔日的鼎盛也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从此,小山村的一切又复归于静默,甚至在沐浴春风的大好时期,坦洋工夫仍险遭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山村继续选择了沉默。

直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个默默无语的小山村,除了那条涓涓的溪流和零星的几声鸡鸣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响。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死寂,亦非靡靡之音,而是蕴藏了强音的“希声”,是无法用耳朵听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渊默之中,似乎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如同萦绕在村落间的云雾一般,正在缓缓地从地面上升。

往昔梦华的搜寻

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到的: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繁荣的坦洋街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社溪两岸新屋林立。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竟有36家的大茶行在此扎堆,收购周边七八个县的茶叶,畅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益甚巨。是坦洋工夫缔造了坦洋村和坦洋街的奇迹。于是,便带着一种崇敬而希冀的新心情,从真武桥下来,向前步行数百米来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坦洋街前。踏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我边走边张望,甚至不放过一墙一瓦,遍寻着它遗留的痕迹,然而看到却只是一排排新砌的红砖房,至多也就是一两栋贴着大幅坦洋工夫销售广告的土坯房。就这样,我们在街上悻悻地徜徉着。随行的一位老茶师告诉我说,从前这里的茶行,临街是铺面,为了方便收购、精制和贮藏茶叶。茶商们将茶行修建成两三层楼高。最高甚至可以达到四层。

听着老茶师讲的故事,除了不住地赞叹外,我仍不愿放弃搜寻坦洋街的旧迹。也许是心内的虔诚,也许是机缘巧合,临近街间的尽头时,一栋接近于支离破碎的楼架霎时映入我的眼帘,它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茕茕孑立在一堆碎石瓦砾上。从那一根根笔直整齐的木柱和它身后保存完好的飞檐上不难想象它曾经有多么地趾高气扬。楼的一侧已经破旧不堪,而在另一侧木柱间的木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半圆形的图案,上面刻着精美的对花。此外。在每根木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精巧的花草木饰。消褪的朱漆色与灰白的木柱显得极为不协调,旁边一爿长满荒草与青苔的残垣断壁更增添了几分残破与衰败。

斑驳背后的焕然

楼架的“突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遂循着旁边的一条深巷继续前行。青石板上。苔迹斑斑,一扇灰砖拱门硬生生地陷在斑驳的土墙里,像只愁云密布的眼眸,毫无生气。徐步前行,一栋黑石砌筑的、楼檐有着柔美线条的院落闯进了我的视线。“这就是坦洋村大名鼎鼎的胡家宅邸!”老茶师大声地说道。伫立宅门前,石墙上除了镶嵌着红色梅花窗格以外,还有几个方形、拱门形的类似小窗的洞口,这大概是为了防范土匪用来架设土炮的。门楣上的字早已剥落。但还能隐隐约约地觑见几笔苍劲有力的笔划,想必内容大约是些励志明德的古训。门虚掩着,出于尊重,我轻叩了几下门,许久没人回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冒冒然地走了进去。和达官贵人的宅子相比,这个院子不算太大,天井里横着几根晾着衣服的竹竿,爬满青苔的地上杂乱地堆着朽木和断石,一侧的厢房墙体斑驳。上面还镶着几扇雕花窗,显得荒凉颓废。

步出宅院,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两个红彤彤的热气球在空中飞舞。下面系着条幅。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祠堂,虽然院门紧闭,但是透过院门的缝隙能清楚地看到门楹赫然刻着“胡氏宗祠”四个金字。新祠堂是在早年胡家祠堂的原址上修葺的,屋顶上覆着油亮的黑瓦,外墙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面还有几幅美轮美奂的石雕画,在宝蓝色琉璃墙檐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胡氏宗祠的修缮,是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之父胡福四的怀念,也是对坦洋工夫繁华往昔的追忆。但更多地是在表达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亘古不变的一片深情。

本文《行走在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坦洋村》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在哪里怎样选购原产地的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红茶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坦洋村有胡福四试制成功。现在主要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在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的发源地在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并设洋行,周围各县额茶叶也逐渐在坦洋云集。坦洋工夫红茶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中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都能出口上万担,坦洋街长一公里,但所设茶行已经达36家,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内,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主要的红茶产区。销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的外汇茶银达百余万元。用当时的民谚将就是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阻断了坦洋工夫红茶的销路,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锐减,50年代这期,为了复兴坦洋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先后建立,开始实行机械化制茶,并引进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的茶树品种,1960坦洋工夫红茶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红”改“绿”的浪潮下,坦洋工夫红茶尚存无几。经过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坦洋工夫红茶产量达8000余担。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福安市坦洋村。想要喝道正宗的坦洋工夫红茶,最好去当地产茶地区走一趟,相信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

福建红茶


1.郑山族:产于福建崇安的桐木关,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

郑山族身材丰满,打结紧密,圆而直,无芽苗,色泽深油,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甘甜,汤色红浓,主要品质特征为烟味、桂圆汤和蜜枣味。

2.龚敏功夫茶:巩峥功夫茶、滩羊功夫茶和白龚琳功夫茶的统称是最早的功夫茶。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质量风格不同。

A.政和功夫茶:产于闽北政和县,有两种茶:味道醇厚的大茶和香气浓郁的小茶。一流的管理和努力将大茶和小茶合理结合,色和味俱佳。

郑和和功夫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茶和小茶。条状饱满多毫米,色泽黑润,内汤红稠,香气浓郁鲜甜,口感浓稠,叶底饱满红色。这种小茶是由小叶子种子制成的,细绳紧实,香气类似祁宏,但不耐用。汤稍淡,味道醇厚,叶子均匀呈红色。

B.谭洋功夫茶:源于福安白云山脚下的谭洋村。它是以改良的崇安小红茶为原料,配以大白茶、富蕴等优良品种制成。

外观纤细或肥胖,均匀,金色头发外露,色泽黑而有光泽,内在品质清澈、清新、甜美,香气甜美醇厚,汤色红而深金黄色,叶底红而光滑。

C.白林聪:产于福建省太木山的白林和林虎地区。

白林聪的外形纤细而弯曲,绒毛大多呈颗粒状绒毛球的形状,色泽黄黑,汤色淡雅明亮,香气清新醇厚,口感清亮清新甜美,树叶鲜红黄色。

3.金俊美:产于福建武夷山,是一种新开发的红茶。红茶是通过选择小种红茶的芽尖并在制作郑山小种红茶时去除烟熏过程而制成的。

金俊美外面有一条紧绷的线,有点蓬松,有金色、黑色和湿润的颜色。汤的颜色是金黄色,有清晰的开口。它的水、香、味像水果、蜂蜜、花、土豆等综合香味类型;一口咬进喉咙,甜蜜的感觉一下子就诞生了,清新甜美的味道,高山韵,长长的喉咙韵,沁人心脾;杯底冷、热、暖,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气味。底部是芳香的,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它可以浸泡10次以上,味道仍然饱满甜美。叶底展开后,芽尖新鲜、酥脆、光亮,叶色为青铜色。

福建红茶有哪些呢 说说福建红茶


福建是公认的爱茶城市,在福建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也不能忍受一日无茶。福建人喝茶,从男女到老少,从清晨到旁晚,似乎说道福建人喝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福建也是著名的红茶发源之地,但是福建红茶有哪些呢?今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下。

福建红茶有哪些呢?首先来说是出场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坦洋工夫,它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据传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名为胡福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一带,没想到却十分受欢迎。次年茶商主动入山求市,一时间异常火爆,可惜的是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导致了坦洋工夫尚存无几。不过幸运的是,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带领下,茶农们又开始恢复了坦洋工夫的种植与制作,让其恢复了三分昔日辉煌的场景。

福建红茶还包括有政和工夫与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带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而后者 “白琳工夫”是产自于福建福鼎的工夫红茶,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白琳工夫是手工制作技艺的一道茶品,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盛名,称为 “闽红三大工夫茶”之一而驰名中外。白琳工夫茶制作技艺是创制工夫红茶的中心工序,同样也是茶芽原料到成茶的关键环节,传承久远,独具制造魅力,是福鼎历史上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综上就是关于福建所产红茶的介绍,其中福建红茶以政和工夫红茶最为出色,但是其他红茶也各有特色,至于几者之间的差别,小编还是建议大家亲自去试试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