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初学者掌握这八大“香事”,就再也不会不懂普洱茶了!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红茶 烤普洱茶

黑茶普洱茶。

普洱茶香共有四大类: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陈香。成品的茶上通常都同时具有此四种香气。

工艺香:此四类香气中,唯有工艺香来源于工艺,区别于其它三种的是:凡工艺香,都是从外而内的,所以,此类香气的特征是开始时比较香,越泡越不香。

陈香:陈香主要来源于淳化,即新茶没有,老茶有,又不是工艺香的,即为陈香,陈香的特征是越泡越香。

品种香和地域香:因为制作陈茶的原料主要是群体原始种,遗传基因不稳定,形态各别,而不同的种群又受到相同地域的影响和趋于同化,相同地域的茶呈现出种别复杂,但风格相对统一的特征,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同地方品种香和地域香是合起来进行辨别是更加科学和合理的。

品种和地域香是工艺香和陈香的基础,四者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变异性”,工艺香越浓烈,地域香和品种香就越不清晰,同样,陈香越浓郁,地域香和品种香也会越不清晰。于陈茶来说,地域和品种的差别更多的反应在人体诸如“回味”“汤感”等感官范畴,因此,一味的靠香气来判断茶的产地是不科学的。

品种香和地域香在新茶的时候容易体验,其方法和体验陈香一样,越泡到后面越显的,即是品种和地域香。

一、吊水对比识别普洱茶里的工艺香

这种方法,目的是剥离茶的工艺香,因为工艺香一直被频繁的用来假冒“山头气”,是最大的羊头。

工艺香的特征:开始香,越泡到后边越不香。工艺香的弊端:和茶汤的融合度不好。

方法:以同一泡茶,分两组对比,水,投茶量,器材保持一致,一组注水急,冲注,另一组从正中心缓慢吊水,尽量保持茶底不动,三十秒或一分钟出汤,对比饮用。

工艺香越严重,越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1、滋味重,吊水后苦涩味尤其重。

2、滋味融合度区别大,冲注的茶汤和滋味融合度不错,吊水的很差,苦涩味游离。

3、气味愉悦度差别大,工艺香较重的茶,挥发性降低后,其愉悦度大大降低,吊水的气味对比冲注的愉味度差别大。

一般来说,工艺香越少的茶,越利于淳化。

另,存放不当的茶,也可以此法做鉴别。

二、对比叶底和茶汤的气味辨别陈茶的仓储

茶在淳化的过程中,非常讲究“临界点”,过于干燥,香气容易挥发,质感容易下降,而过于湿热,香气容易沉闷,回味容易丧失,所以,淳化环境对于陈茶来说,是异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仓储过于跌宕起伏的,会留下很多异杂气味,环境过于极端的,也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针对过于干燥和湿热的仓储的鉴别。

方法:泡茶的时候,不要弄破茶胆,注水不可过急,进入后水(通常指总泡数的后三分之一),边泡边体验茶汤的气味,对比嗅叶底的气味。

叶底的气味浓郁于茶汤的,通常存放环境过于沉寂,空气循环不好,叶底气味淡于茶汤的,说明存放环境过于流动。

叶底的气味闻起来比茶汤中香气更显陈的,说明存放环境过湿,叶底气味比茶汤年轻的,说明存放环境过干。

理想的淳化,在杜绝了异杂气味的前提下,叶底和茶汤的气味呈现出大概一致的特征,茶汤的气味稍稍比叶底的陈一点点。

三、体验五个层次的茶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光剩苦涩。

次级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中级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高级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初学时,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体验香入水,最关键是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

四、香气的融合度,饱满度,以及挥发度之间的关系

融合度:指香气和茶汤的融合程度,融合度越高,越具水生香的特性。

挥发度:指香气的挥发程度,挥发性越高的茶,越让人觉得香气浓郁,飘扬。

饱满度:指香气的总和。在不走水的前提下,一道茶所有泡数加在一起,挥发出来的和融合在茶汤中的香气总和。

饱满度很高的茶,会呈现出香气不但融合度好,而且挥发度也高,喝起来甚至会产生“水既是香”的美妙感觉,常见于醇化比较好的号级茶。

香气融合度很高的茶,方具备饱满度高的特性。原因是一个未经醇化的香气挥发性教高的新茶,其香气挥发性会随着醇化而递减。虽然后期的醇化也许会增加其陈香的浓度,但前期的损耗会影响到其香气的总量和品质,就如同一个从小拉小提琴,后来改学钢琴的乐手,其钢琴演奏技能会赶不上同资质的一直在学钢琴的乐手,而改学钢琴后,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也会下降。

理论上,在相同原料的前提下,以香气的饱满程度来说,陈茶要优于任何一种工艺的新茶。

而一泡新茶中香气的融合度,是醇化后饱满程度最大化的最关键指标。

五、陈香和谈恋爱一样,越沉越幽越迷人

陈香由内而外,幽沉不扬,淡而久远。

越沉的香,越不显,越考人功夫,早年我喝茶,茶汤刚入口就夸夸其谈,数年来品茶无数,却仅得表面飘香和汤中浅香而已,一叶障目,一香封鼻,终不识庐山真面目,暴敛天物无数,惭愧。

后来常喝同一泡茶,经过茶山和城市中的反复对比体验后,发现,同一个茶,在茶山总是更快容易体验得到香气,越在茶山住的时间长,体验到香气的速度越快,在城市中会慢很多,住得越长越慢,始知,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乃不虚真言。

再做仔细体验后发现,原料工艺自然的茶,静静吊水一两泡后(开始一两泡总会有些氧化导致的甜香),入口将不会体验到太多的香气,但会有一种茶气,将鼻腔中,甚至蝶窦额窦中的杂霾之气一扫而光,若干秒钟后,清香袅袅,自喉咙回出,整个鼻腔中变得越来越清透,大脑随之清醒,有类似吸氧的感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身体状况良好且足够敏感,则连肺部以及整个胸腔都有润泽通透感,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唯需静下来十多秒钟,对比喝茶前的状态,可得其妙。

茶中真味,非淡定者不能得之。

六、品香切忌过度联想

人的嗅觉比较敏感,思维反应速度快,容易体验到最初发生的香气,并马上会产生联想,大脑会根据记忆内容对嗅觉进行指示,继而令嗅觉不再准确,意淫和分析令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思维上,从而忽略了过程中香气的凝聚,变幻,发散,以及呼吸通道在整个过程中状态的改变,让人体验到浅表的一部分香气,而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

一个茶汤中的气味往往由多种气味组成,之所以人们能够对其进行辨别和区分,是因为不同的气味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挥发特性和节奏,譬如挥发性高的气味会在最初出现,而融合度好的气味会持久存在,因此,要辨别一个茶的香气特征,需要的是全过程的体验。

人脑,是人体产生意识的主体器官,当人们的大脑在分析和运算时,其嗅觉就会停止工作,从而令品茶者体验不到整个过程中的多种香气。

品茶过程中联想的作用,是为了形容香气,以交流让别人共鸣,品茶在先,交流在后,因此,合理的状态是先体验,后动脑经,最后再交流。

喝一口茶所产生的香气,会在至少十多秒钟内持续存在,好的茶香可持续更长时间,而我们却很难做到在那么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嗅觉上。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喜好思考和分析联想。

品香,也是需要锻炼的,重点不在于锻练呼吸的敏锐,而是锻炼放松思维的能力,尽量不去跟随大脑的联想和意淫。

锻炼呼吸的敏锐可以让人具有快速的辨析某种香气的能力,而放松思维,则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全面和真切的香气。

七、体会茶香,要由,不要逐

“由”的甲骨文,像一盏油灯,灯中油随火燃,由者,随顺也。

人的主观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大脑指挥一切,通常状态下,我们常常会在一口茶汤刚一入口,就捕捉到一个香气,继而引发猜测,判断,回忆,归类,甚至大量的联想行为。

如同马路上过去二十辆车,第一辆红色的法拉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的目光一直盯着这辆车,当二十辆车过去后,其余的十九辆统统被我们忽略,此谓逐。

茶中香气性状复杂,博大精深,逐者得其表,由者得其里,逐者得其专,由者得其全。

由香:放松身体和相关感官,跟随品茶过程中的茶香。从嗅知,到发散,渗透,弥散,回觉,渐逝等完整体验。。。。

由香三要决:由动不由静,由根不由表,由全不由专。

八、由香过程的整体性异常重要

每泡茶汤中,都有很多种香气,人的感官有限,所以缉毒需要靠狗,刨松露需要靠母猪。

虽然如此,但善于品茶者,往往还是能够把很多中香气区辨开,这个并不是因为高手的嗅觉更加发达,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方法。

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一个茶中的多种香气,会有着不一样的挥发性和散发节奏,因此会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假设一个茶中有三种香气,若都遵循同样的散发节奏和稳定强弱规律,绝对整齐的呈现出来,那我们就区别不出来了,若是第一种挥发得快,第二种很平稳,第三种后出现,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条不紊的把它们一一区辨出来。

比较困难的是,人体的机构导致了大脑过度灵活,因此很多人在茶汤一入口就开始跟着最开始的气味去联想和分析比较了,也有的人会长一点,茶汤入口后数秒钟,才开始分析运算。

但有的更加自然的香气,其挥发性很低,往往在饮茶后数秒钟才开始隐隐出现,十多秒甚至几十秒之后才达到挥发性的高峰,茶汤入口就开始联想对应者,往往就失去了体验的机会了。

由香过程中的整体感,指两方面:其一,一口茶汤从开始喝到喝完后的回味结束。其二,一泡茶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

初学者若坚持这样做些时日,香气的鉴别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小编推荐

普洱茶的八大保健作用


普洱茶的功效很多人都不清楚,而普洱茶的喝法也半知半解,只知道普洱茶能减肥,下面我们来介绍普洱茶的八大保健作用。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

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用云南普洱沱茶临床试验证明:“云南普洱茶对减少类脂化含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中国昆明医学院也对云南普洱沱茶治疗高脂血病作了55例临床试验,并与降脂效果较好的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2、防癌、抗癌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人群比较,证明饮茶人群的癌症发病率较低。而普洱茶含有多种丰富的抗癌微量元素,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强烈。

3、健齿护齿

普洱茶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能去除口腔异味,保护牙齿。

4、护胃、养胃

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的饮用普洱茶后可以起到护胃、养胃的作用。这是国内外崇尚饮用普洱茶的消费者称谓普洱茶为“美容茶 ”、“益寿茶”的主要原因。

5、抗衰老

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含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云南大叶种茶所含儿茶素,总量高于其他茶树品种,抗衰老作用优于其他茶类。同时,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转化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维生素C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起到了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6、防辐射

据广东中山大学何国藩等用普洱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饮用2%普洱茶可以解除用钴60辐射引起的伤害。

7、醒酒

《本草纲目拾遗》载:“普茶最治油蒙心包,刮肠、醒酒第一。” 事实医学证明:茶叶中的茶多酚能促进乙醇代谢,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使乙醇代谢能正常顺利进行。喝茶能增加血管收缩功能。茶碱具有利尿作用,能促使酒精快速排出体外,减少酒醉后的危害。饮茶还可以补充酒精水解所需的维生素C,兴奋被酒精麻醉的大脑中枢。因而起到解酒作用。并且用茶解酒,绝对不会伤害脾胃,不会使醉者大量呕吐,发生反胃的痛苦。

8、美容

普洱茶能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人体,自然平衡体内机能,因而有美容的效果,在海外被称为“美容茶”。

六招教你买对普洱茶,再也不坑爹!


茶友们总是对普洱茶又爱又恨,爱的是普洱茶清爽独特的茶香,深红浓郁的茶汤,还有消脂、降压的多种功效,恨的是普洱茶种类繁多,收藏年份也各有不同,让每位爱茶者在选购时都头疼不已,生怕买到坏茶、假茶,只能凭着对茶商、茶行的品牌信任度,长此以往对于茶叶的认识也仅仅只有片面的一部分,无法成为真正的品茶者。

其实,只要遵守一定的客观规律,即使在千变万化的普洱茶市场中也能挑选出心满意足的好茶。同时,更能从规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辨茶”经验,成为茶中高手!

一、问的清清楚楚

买茶之前先问清楚该茶的来源出处,是否从品牌或是经销商处取得,包装有无证明文件或是求证方式,在与卖家攀谈的过程中,不仅得到茶叶的准确信息,也许还会收获一位知心茶友。

二、买前三判五问

问完之后就要怎么买,买什么,我们可以先就自身的预算与条件来判断,就像红酒媒体杂志best buy一样,根据市场行情、品牌价值、单纯品饮或兼具收藏,来决定自己该买什么样的茶

三、试香观形

根据买的条件,从条索、绒毛的强壮程度、形状完整、松紧试度,选好几款茶后,就可以试试第一印象的味道,若滋味香气是自己喜欢的,便可以针对该款茶,实际深入品饮的动作。

四、喝甘甜回长绵

喝的时候,针对茶品是否回甘、气韵是否绵长、温润滑口等,来判断自己可不可以入手这饼茶。

五、先梳理后下手

上述条件成立,就可以将茶买下来带回家,但是买之前要弄清楚相关的保障、价格是否合理以及花钱买茶的目的,再将自己梳理一遍,确定了,就放手去买吧!!

六、深藏控温

普洱茶要买回家了,可以该怎么保存呢? 一般自己家里无仓库的朋友,掌握常温、低湿、通风、无日照、无异味等基本要素便可以了,而就像有认证酒窖一样,普洱茶最好是放在有温湿调控、监控管理的标准仓储,对于普洱茶日后饮用及收藏才会更加分。

总结来说,挑选普洱茶可以由“四要诀”与“六不政策”入手:

四大要决:

一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二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气:品其汤;回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六不政策:

一不以错误年代为标竿。

二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三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

四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

五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六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综合以上方法挑选出的普洱茶,一定能泡出一杯色泽、口感、味道都上乘的好茶,堪称茶中极品,再也不被市场中滥竽充数的次等茶叶所累,真正品尝到茶叶的悠香之意。

老司机带路:茶小白茶路进阶秘籍(初学者必备知识)


对于很多刚刚进入茶行业的茶友来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特别是在学习浩如烟海的茶叶知识的时候,那些平时在我们看来非常轻松愉悦的休闲时刻就会变得格外地痛苦难熬。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在学茶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被我们臆想出来的无形的心理障碍,我们打从心眼里就觉得这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不知你是不是对这样一幅漫画有点印象:一个有目标有梦想,心态十分积极的人,把目标和障碍做一个具象化的描述,以柱形图的方式来表达出来,我们看到目标的高度远远超过障碍,我们在用眼睛仔细一看,看到的也只有目标。反之,一个消极的人来看它们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回归正题,其实笔者最想说的是,这些只是我们眼中的障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做到了下面的这些,那些我们眼中的问题都不能称之为问题。

学茶:天不怕地不怕是打怪升级的第一块敲门砖

作为一个茶行业的“新新人”来说,刚刚接触茶行业,碰到的第一个大难关就是去攻克茶叶相关术语了。关于这一点,作为同样刚摸着一点点门道的笔者来说,要提的一点建议,就是初次接触茶,别管其他的,先喝茶。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喝茶的过程中,在茶的初体验中先把自己对茶的爱好给培养起来,从身心上去体验那种由喝茶带给我们的愉悦的喝茶感受,以此来培养我们对茶的一种极为自然的心理接纳度,克服由旁人被给我们的恐惧认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喝茶来“吊胃口”,来进一步激发我们的学茶兴趣。这其实和作家写小说时设计出来的一些神秘莫测的前情铺垫极其相似,所以大概不难理解。

不管是茶行业,还是其他的行业,只要我们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从容心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学着去接触,去了解它。那么,那些被我们无意识放大的东西就能自然而然地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规格和视角。

学茶:从入门级常识学起,让你越来越有“主见”

对于每一个想要学茶,甚至是想要把茶学好、学精通的茶人来说,开始的时候最容易被外界给我们灌输的诸如“一入茶门深似海”等的看法给捆绑起来,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容易被别人带着走,以至于越学越困惑。

因此,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在我们有对茶的自我主见和个人意识之前,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博采众长”什么都听,什么都学,而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先把必须要学的那些入门级的茶叶常识学起来,在脑子里记清楚记牢固。慢慢地随着我们的茶叶知识积累多了起来之后,不仅能够唤醒我们的主观意识,而且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茶行业资深茶人。

学茶:也是一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过程

对于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来说,不管是之于茶还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我们当然还是应该秉承着一种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态度。虽然听到这个你可能觉得多少显得太过俗套了一点,但要学懂茶,还非得从这一点开始不可。

尽管前面提到只要有天不怕地不怕那样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我们也能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英雄”,但却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去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另外还要重申一点那句貌似在喊口号的学习宣言对于一个想要学好茶的人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开始的时候之所以要给大家营造一个学茶不难的“假象”,只是为了消除一点大家由学茶滋生出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它们要成立,要从梦想走到现实,完全建立在我们自发自觉、积极主动学习这一前提上。

正是因为这世界变得太快,所以我们每天必须得去面对许许多多未知,与此同时那种由未知事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内心的恐惧感如影随形的显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拿到进入茶行业的对通关秘籍,绝对是怎么也绕不开学习这个主题。

茶叶,从一片躲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小树叶,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金叶子,一路走来,它也在漫漫的成长之路中建立了一套属于独属于自己的系统完善的茶叶知识体系。大到各个茶叶的分类,小到茶叶品鉴知识里的一个如水路、香气等的知识,都有一大批的茶学研究者和茶知识爱好者投入其中,孜孜不倦的学习它,研究它。

我们作为一个茶行业里的后来人,要做的只是把前人的茶叶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记忆方法来使它们保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从这个点来说,学茶其实并非一件难事。所谓的学茶之事,属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多的也只是在向大家强调学茶时需要有的一点脚踏实地的务实性,比说说要学那些让我们听起来云里雾里的茶叶相关的行业术语,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笔来把那些初次见到晦涩难懂的词汇做一个简单的摘抄和梳理呢?在翻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由自己来做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梳理和框架建构。拿笔者自身的学茶经验来讲,这一点可能是最为奏效的,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很多东西,你不亲自去梳理去整合,别人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这种梳理方式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个人思考和认知在里面,因此也就更容易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些深刻的印象。

所谓再难的东西,再复杂的知识,如果说你不付诸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在里面,该抽象的还是抽象如故,丝毫不会有任何改变。

都说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人,你越是努力,就越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学茶也丝毫会有不例外。

学茶: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在浩瀚的茶叶知识海洋中,各种各样的茶叶知识、相关定律、加工工艺等等,都是我们的祖先在一步步深入实践,认真总结而得出的,他们是这样为我们建立一个“铜墙铁壁,无坚不摧”的茶叶王国的,我们也大可同样去效仿这样的方式,学茶之前,先在大脑中建构起对各个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接下来在通过自己的一些喝茶体验来深入体会它们。

也就是说学茶,先要在大脑当中建立一个初期的理性认知,有一个茶之初印象,然后再通过深入的体验学习和个人的体悟把原本抽象的认知具象化。

以比较抽象的茶叶品鉴知识学习为例,对茶的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充分的话,我们似乎会觉得茶叶品鉴好难,喝茶不应该是那么复杂,但其实我们如果想要真正进入茶行业,成为一名“职业选手”,我们就必须要接受它的难与不难。

例如要学懂资深茶人口中被形容的玄妙的各种香气,我们得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去了解学界对它们下的一些官方的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喝茶体验,在抽象的认识过程加入一些个人合乎想象的理解,来感悟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香气之所在。比较有效的一点就是在种种的抽象认知中找到事物之间的连接点。假如你要喝懂普洱熟茶里面自带的“油润感”,喝出它的“厚”,你就想象一下比较常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比较频繁的米汤,想象我们喝米汤的时候,它的汤汁里面所呈现的粘稠,润滑的感受,再把这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感受与相对陌生的茶汤中的“油润感”,一联系,一对接,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舌底茗泉”这个词汇。如果把如此高大上的词汇和小溪潺潺,泉水叮咚的那些场面和具象情景一对一的连接起来,绝对要容易得多。

相关文章